【新冠疫苗研发落后,法国滑向“科技弱国”?】编者的话: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后,一场史无前例的疫苗研发竞赛开始了。时至今日,中俄美英等国研发的疫苗供应全球,而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医药大国的法国却没能占据一席之地。由于疫苗供应紧张,法国医药巨头甚至不得不替竞争对手代工生产疫苗。如此现实让不少法国人敏感的神经受到触动,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法国在获取疫苗上少了很多自主权,在一些人看来,也好像预示着法国科研风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法国何以在这场全球疫苗竞赛中落后?其科技大国地位真的在滑落吗?

新冠疫苗研发落后,法媒喊“耻辱”

“为何法国版疫苗迟迟没有消息?”在去年11月美国辉瑞公司率先宣布推出其研发的新冠疫苗后,法国媒体开始这样质问政府。今年1月下旬,当法国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宣布停止研发新冠疫苗后,法国舆论的怒火进一步被点燃,多名反对党重要人物发声指责政府没有大力支持科研,认为法国科研已经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

巴斯德研究所叫停的是其与美国默克药厂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原因是临床试验结果不如预期,这让法国主导研发出疫苗的希望落空。雪上加霜的是,两天后,全球制药巨头、法国药企赛诺菲集团发布声明称,将利用企业自有生产线和相关技术协助生产由美国辉瑞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联合研发的新冠疫苗。

赛诺菲是在政府施压下最终作此决定的。去年12月公布的一、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赛诺菲自己研发的疫苗无法在老年人中产生足够强的免疫。不过,赛诺菲没有放弃,该集团今年2月22日宣布,其与葛兰素史克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启动新的临床试验,如果结果积极,将在下半年提交监管部门审批,疫苗有望今年第四季度上市。

“在法国,人们对疫苗的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法国《费加罗报》在报道赛诺菲集团代工生产疫苗一事时说。此次疫情,对主要大国的科研能力是一大考验,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里,只有法国尚未推出自己的疫苗。而法国的邻国德国,BioNTech与辉瑞合作研发的疫苗去年底就获英、美和欧盟批准;德国“痊愈”疫苗公司(CureVac)研发的疫苗临床试验效果良好,可望于6月获欧盟批准上市。

更令法国人失落的是,法国还是近代疫苗的诞生地:巴斯德于1885年推出第一款用于人体接种的疫苗——狂犬病疫苗,由此推动微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现在,拥有世界顶级科研机构巴斯德研究所的法国不仅没能成为“领头羊”,还要使用其他国家的疫苗,对于喜欢强调“Made in France”的法国人来说的确感到“很失望”。



《环球时报》驻巴黎记者注意到,这口气让法国人很难咽下去,而法国媒体与政界的批评之声也十分激烈。“耻辱——法国人视新冠疫苗失败是衰落的象征。”法兰西24电视台用了这样一个标题。除了媒体,还有法国左翼政党、极右政党以及保守派政党对马克龙政府进行指责。此外,马克龙的政治合作伙伴、中间派领袖白鲁,也在公开场合承认法国已经被别的国家比下去,认为法国有必要加大科研投入,以便扭转目前的落后局面。

尽管外界的批评声让法国政府如芒在背,但执政当局一直没有明确表态。2月26日,法国交通部长与著名学者泽莫尔辩论时辩解道,马克龙总统自执政之初就积极推动发展科技、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仅以法国没有最快研发出新冠疫苗就下普遍性结论是不公平的。他还表示,法国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农业科技、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行业领域始终站在世界前沿,医药科学与疫苗开发实际上也保持着领先地位,只是新冠疫苗会比美国等国晚一点问世而已。

对于这场争论,赛诺菲法国区负责人奥利维尔·博吉洛曾回应道:有关法国“科学没落”的说法言过其实,赛诺菲还在继续研发候选疫苗。一些法国媒体、专家也称,法国没能及时研发出新冠疫苗,与运气不好有一定关系,在尖端科技研发中,运气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应对新冠病毒,科学家尝试各种方法,像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是基于现有麻疹疫苗。法《新观察家》周刊称,赛诺菲可能将重点放在了癌症药物研发上,同时在研发新冠疫苗时方向有误。但政界反对党认为,根本原因是该集团为追求利润而裁减了科研队伍。

人才与资金去哪儿了

“法国这次没有研发出一款新冠疫苗,出乎意料。”德国新闻电视台近日的一则报道直白地称,赛诺菲作为全球四大疫苗巨头之一研发新冠疫苗失败,反映出法国在医药研究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上已经落后。该报道认为,究其原因,与法国在医疗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远远落后于德英等国有关。

法国国内也有不少类似声音。法国《世界报》通过一系列数据进行了横向对比:在2011至2018年期间,法国的公共医疗支出下降28%,如今仅为德国的一半,而德英两国的公共医疗支出却在增加。在研究领域,法国论文在国际科技期刊中的比例正在逐年减少,由此导致在专利申请、初创企业融资等方面都比不上英德等国。

法国《二十分钟报》刊文称,研发疫苗需要时间、资金及更深入的研究。文章援引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研究主管、疫苗学家塞西尔·切尔金斯基的观点称,尽管法国公私机构已经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依然远远不够。巴斯德研究所主业是“研究”而不是“开发”,赛诺菲有广泛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一定要同法国企业合作。他同时表示,另一个问题便是法国疫苗研发尚不深入:“在法国我们仅有巴斯德研究所、赛诺菲集团,对于整个法国来说,这一领域仍是一片荒芜之地。”

近日有媒体提及两件事,一个是法国生物技术公司瓦尔内瓦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着手疫苗研发,但法国政府拒绝提供全部资金支持。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项目启动时联系了好几个国家,“英国反应最快”。据报道,英国将在10月份开始接收该公司的疫苗,而法国和欧盟可能要等到2022年。另一件事是去年5月,赛诺菲集团负责人称,一旦疫苗研发成功,将“优先供应美国”。当时美国政府在全球抢购疫苗,率先向风头正盛的赛诺菲提供资金。消息一出,法国国内群情激愤,马克龙还专门召见该公司的主管。

根据法国教育部与经济部的数据,法国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2.3%,属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每千名劳动力中科研人员占10名,科研出版物领域法国居世界第六,专利与知识产权申请数量法国排在世界第四。由此看,法国的科研并不弱。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月2日发布的象征各国创新能力的最新国际专利报告显示,中国继201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后,2020年再度称冠,去年共申请68720件国际专利。中美之后是日本、韩国和德国,法国排在第7,国际专利申请只有7906件。

此次疫苗问题成为舆论抨击法国政府政策的一个焦点,也在于一直受关注的人才流失问题。就研究人员的平均收入而言,法国要比德国、英国、美国低不少。在英美许多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与企业里,都有法国精英的身影。法国媒体及政界人士近来均提到在美国莫德纳公司领导科研的一名法国人——该公司的CEO斯特凡内·班塞尔,以此质问为何法国留不住自己的人才。据说当初关于是否该辞职去美国,班塞尔的妻子说了一句话:“别像法国人那样思考问题。”于是,他去了美国。

在最近法国国内的争论中,有声音称,法国科学界出于安全、严谨的态度,不敢“贸然求进”,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们的健康负责,他们倾向于打“安全牌”,因此选择成熟的技术路线,不敢押注核酸或腺病毒载体技术。据报道,在舆论指责声中,赛诺菲集团总裁曾在法国媒体上作详细说明,承认集团过多依赖化学领域研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物医学工程,特别是在新冠疫苗研发上过于保守。

有人坚持说,“竞赛仍未结束”

如果问一个普通中国人身边有哪些有名的法国高科技产品,他可能回答不出来什么。也许有人会想到法国的汽车,如标致、雷诺、雪铁龙——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品牌,法国车曾经名噪一时,但如今在中国相比其他欧美品牌明显落后很多。往大了说,有人会提到法国的空中客车、高铁等。实际上,在中国市场上最火的法国产品是化妆品,根据法国美容企业联合会的最新数据,中国在2020年首次成为法国美妆产品第一大出口国。

对于在欧洲工作和生活10多年的《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来说,如果被问及法国科技产品,也会有类似反应,因为平时很少“接触到”。记者有印象的只有采访过空客公司,这是法德等国的联合项目。另一个是法国高铁,欧洲人自豪于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的高铁。但在记者看来,中国和日本的高铁技术已经超越德法。

记者对法国科技产品“没什么印象”,但对法国的奢侈品、旅游文化等却印象深刻。一位德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就是法国科技最近几十年逐渐落后的原因。“大约30年前,这是一项战略决策,法国将重点放在包括奢侈品行业在内的一些行业上。而在其他许多工业部门投入不足,研发资金过少。法国大学与工业领域的结合也不够紧密。法国对技术变革的准备不足,现在正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自疫情在法国暴发以来,法国似乎一直扮演着“后知后觉”的角色:围绕戴不戴口罩、封不封城、是否注射疫苗等问题争论不休;在法国疫苗项目进入一期临床试验时,美国已经有多款疫苗进入二期或三期临床试验。略显“漫不经心”的抗疫态度一度令记者十分无奈,而“封城”期间暴露出来的商铺和公司数字化程度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只有1/3的商店拥有网站。这背后是法国人对待未知事物相对保守的态度和看法,而这也是影响法国科技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环球时报》记者曾采访过一家名叫“TwinswHeel”的智能运输机器人生产企业,该公司员工让·米歇尔-布朗告诉记者,面对一项新的技术,法国人往往会先持怀疑态度。“我们需要很多宣传与实践来证实这项技术的实用和便利程度,但进展比较缓慢。”巴黎索邦大学研究员、讲师纳塔莉·库蒂内特说,法国科研领域并没有丰厚的资本投资,也没有鼓励生物技术初创企业发展的实际支持行动,因此在本次疫苗研制过程中“付出了代价”。

法国《言论报》曾刊文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化等方面,欧洲已经落后于中国与美国,尤其是数字技术领域,原因在于欧洲各国相对较分散的市场、相对保守的创业环境以及较有限的科研经费支持等。法国《世界报》经济专栏作家菲利普·埃斯坎德称,在数字经济领域,法国是“落后国家”,疫情期间这一落后现象再度被放大。



法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为此,它在新推出的经济重振计划中,专门拿出3.85亿欧元用于扶持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欧盟层面,各成员国也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加强科技研发,例如欧盟“地平线2020”框架研究计划、“冠军企业”基金会等。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一些新兴科技领域落后,并不意味着法国不再是世界科技强国,尤其在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法国仍具有领先优势。即便疫苗研发,不少法国人也认为“竞赛仍未结束”,法国有悠久的医学传统和优势,只是没发挥出来。(环球时报)

《鸢回头》读书笔记2

不妨站在今天人类的立场,想象一下我们与两千五百年后人类的关系。我们大约会在两种担忧之间徘徊。第一种担忧,是彼时的人类几乎忘记了我们,尽管他们仍然是我们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直系后代(但愿如此,然而谁能保证不出现其他情况呢?而且这需要进化论在那时仍然有效),但在社会意义上,文化或哲学上,甚至在科学史中,他们对我们的光荣成就弃若敝屣。我们日常念诵的伟大名字,“如泪水消失在雨水中”,只有最显赫的几个,尚保存在历史教材中,却只是在几本最为厚重、只有学者才会光顾的历史书中;我们的连绵战争以及伴随的血汗和歌谣,给缩写为书中的一页,我们引以为豪的科技成就,被形容为粗糙的工具;我们自以为相当成熟的世界观,哲学或物理学的,挤入历史书的首章首节,给漫不经心地贴上“原始”标签;还令我们伤心的,是他们明明继承着我们的经验,却对我们辛辛苦苦总结及传递的生活制度,我们视如瑰宝的格言,我们的教训、禁忌和伦理,以及把一切融合起来的风俗,或者一无所知,或者满不在乎,或者当作猎奇的对象,只留在追求奇异风格的酒吧的墙饰上(假设酒吧这一伟大事物会流传到那个时候)。

第二种担忧与此相反。哪一种未来更可怕,是前面形容的,还是另一种对我们来说亲切然而绝望的景象?设想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人,在拥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先进技术的同时,仍然保留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愚蠢和偏见;仍然歧视或仇恨与己不同的人;仍然用火把和石头对付让他们恐惧的先知;仍然同我们一样绞尽脑汁,把珍贵的智力用于如何在队列中占些便宜;仍然头脑薄弱而意志坚决,无视明明可以依赖的知识与教训。这不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我们之前,世界上曾有许多区域,两千年里没有发生什么实际的进步。我们甚至不知道,停滞与进步,哪一种更是人类的常态。

假设我们知道今天某个人的著作,某些规定性的解释,在一千年或两千五百年后,仍被奉为金科玉律,我们是应该欢喜还是应该悲哀?这是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确实有一些是难以(如果不是永不)变化的,那么,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将长期有效。不过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方面的智慧,并不是人类智慧中最精华的部分,实际上,任何时代的人都能够独立地产生这样一批经验,在这些地方,我们之所以使用古典的格言,主要的原因不是我们必须经由前人的教导,而是我们乐于采用现成的表述。

自汉代以降的两千年里,中国社会的演化异常缓慢,如果不是佛教的传人,作为读者,我们大概更难感受到明显的精神变迁。孔子的时代问题,便一直给确定为一件不存在的事情,他的形象,超越时代,像每个人的邻家老人。

然而他不是。他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活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登过的最高的山是泰山,欣赏过的最美音乐是名为“韶”的宫廷乐舞,喜欢精致的食物,讨厌粗野的人。他是一个智者、有德行的人、搜集书籍的人、长寿的人。他是时代的教师、君主的宾客,由于不谙权术,没有成为他想成为的政治家。他关心的中心问题也是春秋时代很多人的共同理想,即建成一种很少纷争、秩序井然的合理社会。他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目标,用伦理语言予以形容,至于如何实现,他也想不出办法(复古主义本身就证明着没有办法);所以《论语》的精华不是政治,而是合理的个人生活、德行的个人实践,如何与世风对抗又不陷入激烈危险的情绪。

儒家在战国至汉初的胜利,不在于他们在辩论中处于上风(可以参考好辩的孟子对竞争者的批判,那大多是浅薄的),不在于他们的政治理论更深刻完善(特别是相比法家而言),而在于他们比其他派别更广博、包容,善于改造他人的理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多。孔子无意中建立了最大的门派,在政治上,这一派别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清晰的面目和明显的参与。但继承着孔子的风格。也由于他们的出身,他们几乎垄断了对既有的礼乐制度的解释(而另一些激进的派别不屑于此),民间的图书,也大半在他们手中;君主转过头去时,战国的儒者转而向失意的同行传播自己的声音,蛰伏在战火中,等待机会。当天下厌倦了纷争,君主寻求一种有威严的平静时,他们的保守特征便闪闪发光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儒家需要孔子来充当精神上的王,没有这样一位教主,儒家不过是图书馆员和保守派官吏的混合体,很难在王朝的频繁更替中维持自己。两千年来,国灭了又兴,人生了又死,唯孔子不朽。孔子的政治目标是乌托邦式的,甚至可以说是非政治的,至于途径,他并没有给出可能会令后世的尊奉者为难的具体建议,作为日常语录的《论语》,因为语境往往不明,更是易于引用,易于解释。这些都使孔子成为友好的工具,孔子的地位高,大家都欢喜。

做一个可怕的假设。假设《论语》这本书,在下个星期的什么时候突然消失了,我们会怎么样?我的猜想是,几无感觉。原因之一,是《论语》已经渗入我们的文化,特别是语言,它的影响早巳不依赖独立的文本;原因之二,是《论语》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是遥远的,有时我们觉得《论语》中的命题和论断常读常新,如在谈论我们眼前的事,那不过是因为人类生活状态的延续造成了《论语》的这种适用特征,这并不是它的精彩之处,反倒是里面一些平淡无奇的部分。在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也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如对人要不要和气,和气到什么程度),《论语》有一些很好的处理建议,但对一些人类必须解决以获得进步的问题,遥远的孔子没有回答的责任。

我绝不相信一个黄口小儿会打心眼里喜欢哇啦哇啦背诵他所不理解的东西,不然,世上怎么会有糖果与戒尺?

初中生正当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年岁,他的兴趣像藤蔓一样四处爬伸,有时缠绕住一种事物,有时一触便离开。他品尝各种滋味,形成自己的口味;他观看他人的表达,以鼓励或压制自己的情感;他模仿所有,来找成人世界的人口。他像一个贪婪、急切而且不择手段的程序员,四处拷贝别人的代码,以凑成自己的世界版本,而他的个性,正等待发生。有些书令他发展自己的见解或情感,却往往羞于发布,除非是积攒至盛,才被我们视为轻狂的表达;有些书,他想那既然对成人是重要的,想必有大道理在里面,或者有些用处一其实他本来并无兴趣,而在这类勉强的阅读中,谁也无法判断,他收获的是什么,他的接受与抵抗到底是什么比例。

向未成年人推荐读物,本身就是冒险。我们采取哪种方式呢?我们固然可以用保守的姿态,将各种书本不加分别地摊在他面前,有点像抓周,任他采撷,但这样做,未免拋弃了我们的责任。有人反对干涉,我不知道这样的人,一旦为人父母,看到孩子被色彩鲜艳的封面吸引,或者把手伸向他明知其为不像一读的书,会不会暗中着急,会不会另动心思,将他认为有价值的读物,摆在更显著的位置,或使用其他一些伎俩。如果父母把书买到家里,那时已经按自己的喜好过滤一遍;如果带孩子到书店,会不会用价格、版本等理由拒绝孩子的索要呢?在我看来,父母依据自己口味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为其选择读物,这本身毫无过错,理由之一是在我们所议论的年龄上,孩子并不会全盘接受父母的塑造,家庭不是监狱,学校和街道也不是。如果因为处处存在的强迫与诱导,有人将所有成长环境比喻为监狱,那也无妨,因为这样的监狱有无数种,其间的歧异足以让少年人拥有发展的自由。如果将来孩子没有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人,我们用不着为当年诱使他阅读过某一本书而后悔,因为没有一本书有那样的能力,使人不再有自我纠正的机会。我们所要小心的,不是引导孩子的资格,而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或之前,考察一下自己的口味,特别是考察一下自己的口味是否在中年之后变得狭窄了。

我们或许采取激进的办法,毫不掩饰地劝诱甚至强迫孩子读某些书,特别是那些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中知道,即使怀着厌恨之心,阅读后也将受益的书。这样做时,我们指望有朝一日,孩子会感谢我们,或者即或不然,他也被影响了,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

多数人走中间路线,免于过度控制的风险,也承当应有之责。然而,在这种方针下,为孩子购买、推荐著作,不但没有省心,反而更费思量。前两种家长,或者以丰富的名义,随意买一批书即可,或者只考虑自己的意愿,干脆从书架上选出自己喜爱的书,搬到孩子的卧室。而既不愿把孩子的成长交付靠不住的运气,也不想限制他的内心发展的父母,难免对有些书犹豫起来。

幸运的是,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再三掂量。多数读物,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在流传的过程中给埋没、扭曲;或者,一些书自身足够强壮,如同有自我清洗的功能,里面的故事或道理,足以克服简介或序言所代表的先人之见,洗掉一代代读者或研究家设下的装饰。即便(或尤其)对少年来说,丰富生动的细节和显豁晓畅的论述,因其朴素而拥有吸引力,作为父母,正可放心地将书推荐给孩子,而且,这样的书是很多的。

蒋勋 | 美,看不见的的竞争力

蒋勋,家喻户晓的美学大师。他曾经去到法国研究院,研究新古典主义至印象派阶段的绘画。后来在游历大半个欧洲之后回到了台湾,在台湾几个学校中开设了“美学”和“艺术史”的课程。

他是美学的传播者,因为他总是在用浅白的文字为大众传递美学的真谛。画作之美,诗歌之美,文学之美,在他的讲堂中,都变成链接生命的体验,深深打动人心。

怪不得他的《蒋勋说红楼梦》迷倒了林青霞,被她称之为“唯一的偶像”。

而在蒋勋看来,所有艺术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完成美。而美,是极致绽放的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对美的感悟,也都是和生命体验的链接。

01. 美,是活出生命的极限

蒋勋曾说,他在课堂上讲西方的美学,学生常常会不自觉的走神,也许会望着窗外的古树发呆。他虽然希望学生们能够全神贯注,却也意识到,美不是可以被量化的感受,更不是冰冷冷的理论。如果学生体会到落叶之美,也才是真正感受到了生命之美。

孩子对美的体验最早也大都来自于和大自然的互动,一棵草,一朵花,一棵树。草绿了又黄,花开了又谢,树茂盛了又枯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就像人的一生。

花会极致的开放,把它最美的部分展现给世界。它的绽放让你感受到生命的热烈, 花瓣的飘落让人感到生命流逝的无奈。所以它凋谢之时,人们心中总是会有不忍。

极致的生命力,总是会触动人心,而生命的艰难,更让你体会到生命的崇高。

不过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花的极致绽放是为了招蜂引蝶,传播自己的种子。但是对每个人来说,活出极致,几乎是社会不允许的,各种道德和法律会压制你渴望活出的随心所欲。

所以美也是矛盾的。大概没有人喜欢身边也有一个招蜂引蝶的女子。

再想想那些文学作品或艺术表演中刻画的经典形象,那些不顾一切活出自我的角色,如果他们真的活在你身边,大概你并不会喜欢。

比如说癫狂而自大的梵高。当你知道他的生平故事,你会被博物馆中的《星夜》或是《向日葵》呈现出的热烈色彩感动到流泪,却一定不希望他割下的那只耳朵放在你的手里。

毛姆《寻欢作乐》里面也刻画过一个敢于为自己而活的女性,她出轨,私奔,勾引已婚男士。毛姆在文学作品中将这个女性刻画成了勇敢追随内心的可爱女人,但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中却也只会遭到大众的谴责。

不过这些角色依旧被大众所喜爱,也正是因为他们活出了每个人被压抑,无法活出的那一部分生命力。

美学和现实的距离,也正好能够满足大众心中的部分想象,于是能够疏解现实中的不满,心酸,和压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安分地回归到现实中。

蒋勋说:“美学和现实是互补的”。 这也正好说明,有体验美的能力,生命才是完整的。

02. 美,最终都是为了回归本心

蒋勋曾经解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他说,当你忘记了当下的目的地,你才能遇到美。

我想蒋勋尝试说的是,当我们尝试放下自我,甚至放下头脑的理性,我们才能用心去和外界互动,也更加容易被打动。

正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当他选择放下自己的小船,于是从小洞进入了桃花源。而当他从桃花源走出来,“处处志之”,他也就再也没有找到过桃花源。

再看看现代人,总是在追求高效,以为高效是成功人士的必备品质,却总是忘记要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

“忘我”,其实是一种心流状态,当你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空间,这一刻只是和自己相处。

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到壮丽风景的时候,比如说是大海或者高山,人往往会被触动。大自然的博大让你变得谦卑,它似乎能够包容这个世界所有的喜怒哀乐,让你忘记了自己的功成名就,让你臣服在它的面前。

内心的渺小感让你对生命有了新的体验。

所以说美,都是在关注内心的感受,都是为了回归到本心。

蒋勋说:“人永远是创造的出发点。如果这个自己找不到了,听再多的音乐,看再多的表演,也不能理解艺术。只有当你不再是一个塞满的状态,你放空的时候,你才会听到声音。”

当你带着成见和即有的价值观欣赏艺术,或者大自然的时候,你得到的,只有理性的评价,却不会有感性的体验。

03. 为你的内心建立美的库存

我们常常会羡慕那些可以用精准的语句表达内心感受的人。

当你站在瀑布面前,会突然吟诵起“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你人生失落的时候,你也许会想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于是振作起来。

当你孤独一人漂泊在外的时候,也许会想起唐朝那些有着相同经历的诗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虽然是同样的凄凉,但是你也许能从诗句中得到一点宽慰,知道曾经有个诗人也有和你一样的感受。

这也是蒋勋所说的“美的库存”。不局限于一首诗歌,可以是一幅画,一首音乐,甚至是风景,都可以成为美的库存,都是你平时所积累的美的感受。

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它会突然出现,诠释你当下的感受。而如果你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也许会有一丝失落。

这也是为什么,蒋勋鼓励家长从小要为孩子建立美的库存,多教他念诗,多读书,多去和大自然接触。 

而发现美的能力,已经是是现代社会的稀缺品。在物质富足的年代,每个人的欲望永远无法被满足,而精神的满足,却也越来越匮乏。

年轻人常常觉得空虚,也许正是少了一些年轻时积累的美的库存,去填补他们空洞的心灵。

蒋勋一直致力于传播美学,其实也是在帮大众建立美的库存。在繁忙疲累的工作之后,或者失去斗志的时候,还记得抬头看看天空,或是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喝一杯茶,给自己放个空,体会和自己内心相处的感觉。

毛姆曾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说,为什么你认为美-这世上最宝贵的东西,会像沙滩上的卵石,一个漫不经心的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到? 美是美妙,是奇异,艺术家唯有通过灵魂的煎熬,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创造出美。而当美出现,它并非为了让每个人都认出它自己。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和艺术家一样的奇异之旅。这是一支他唱给你的旋律,要想再次用心聆听,就需要智慧,感觉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这也是蒋勋一直在向大众传播的,美,需要心的参与才能发现,当你为自己的内心建立了足够多的美的库存,你也就获得了看不见的竞争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 地主可以在官方QQ和微信群中找管理员“红牛”登记自己的联系方式,土地数量,开发方式,开发预算,ETH地址,建设想法。注:这是一个早期的意向登记,收集开发需
  •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苏轼
  • #志愿者转发# #宝贝回家# 寻找1957年出生2007年失踪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 赵典鲍610089(出处: 宝贝回家论坛)我的父亲因曾经头部受过伤,精神状态
  •   二、对待别人很真诚,不会有算计之心在生命历程之中,有一些人,在生活之中,跟别人在打交道的时候,非常的真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就不会想着,做一些拐弯抹角
  • 618会场,最高可以抽618元现大洋,试试手气,领取入口: ​​ 自助找白菜不需要等待,这里全部有: 6月17号下午热门白菜来一波:1.滋源68元洗发水不要钱
  • 咕嘟咕嘟今天火锅了[羞嗒嗒]希望明天最后一天封了,从上周六开始封到现在,在家已经呆害怕了[开学季]默默打了四个本,补完了何运晨的圆鱼洲以及名侦探学院[羞嗒嗒]玩
  •   通过一窗受理,并联进行公共卫生、食品经营、农林生产、医疗机构等审批,辅以审核合一、证照联办、一件事一次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对现有网络资源整合、异网重构,对各
  • 前段时间的商演活动照也是瘦成纸片人,虽然在女明星里,“二姐”的颜值好像并不突出,但是一放到普通人镜头下,女明星的优势就出来了,又瘦又高又美! 在生完宝宝之
  • 男主工作室的光线太好看了[哇]“我们就像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男二因为自己的遭遇,想要占有女主,控制她,还跟女主妈妈告状,气死我了,是男主一直陪着女主,陪她
  • 我不聪明但肯定不傻,很多事都能看明白,只要对我实实在在就足够了从不奢求太多。很多事儿,都能看明白,只要对我实实在在,就足够了,从不奢求太多。
  • 你昨天看了牧马人,我也点进去看到了老许和他老婆之间纯粹的,单纯的爱。我希望可以为你生个孩子,你说如果可以,希望我们有十个八个[爱你]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如果人生的
  • 那些勇猛不远万里跋山涉水的去陌生的地方打工就业的人,勇气可嘉,我考虑过跑去外地,可那些地方都是陌生的,放弃了,比如说广州、杭州、潮州、普宁、汕尾、陆丰。不完美的
  • #偶像梦幻祭[超话]#推推偶像梦幻祭镭射票 50配捆完团长包尾 已抽完 余量调价如图 日日树涉 姬宫桃李 伏见弓弦 冰鹰北斗 风早巽 守泽千秋 深海奏汰 南云
  • 上学的时候身边有同学就会觉得自己朋友很多,但到工作的时候,同学渐渐不联系了,阶段性友谊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但我们四个人的友谊真的太难得太难得了,所以真的好幸运了
  • 打开袋子就可以吃的米饼,绝.对的哄娃神.器呀!️哒妹·近期零食合集来了~ 哒妹对于食物的欲.望真的是让我惊呼~每餐都可以光盘行动!
  • 2020 ⁱˢ ᵃ ᵇᵉᵃᵘᵗⁱᶠᵘˡ ʸᵉᵃʳ. ʰᵒᵐᵒⁿʸᵐ ⁱˢ "ᴸᵒᵛᵉ ʸᵒᵘ".2020是美好的一年,谐音是“爱你爱你”啊我
  • 当他只剩唯一的一颗小坚果,还是他自己剥好的,我说:“给我吃喽,好不好”。他也会说好并送到我嘴里,并且不会因为我吃掉了他最爱的唯一剩下的零食而不肯或者发脾气。
  • 阿赞明拉‮天壶‬神​‎ -原年原版绝‮后非‬期复制,除小人、驱‮避邪‬凶、运‮低势‬迷、遇到小人,做‮不事‬顺等等的朋‮配友‬戴!每个人都有‮程运‬起伏,好运‮
  • 但也面临多种制约:如政策引导不足,没有权威性的指导文件做保障;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的缺失,导致无法依托市场形成有效的股权定价机制,对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评估造成
  • 女王安息[蜡烛]#MilePhakphum[超话]#220908 mile 快拍曼谷大皇宫,又称大皇宫,是泰国(暹罗)王室的皇宫。几分钟前还在感悟花开花落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