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佛教史》,李勤合、滑红彬著

佛教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早已成为了显学。前些年我为了写《觅宗记》,阅读了不少相关专著,而后用五年时间陆续探访到不少与佛教有关的历史遗迹,庐山的慧远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而我曾前往庐山去探访慧远的遗迹,遗憾的是那时并不认识滑红彬,并且我前往庐山时,他的这部大作还未出版,故而我的庐山之行仅找到了两个寻访点。如今翻阅滑红彬与李勤合合著的这本专著,原来庐山上有这么多的佛教遗迹,看来有必要重上庐山,来增补我当年所撰之文的谫陋。

本专著的第一章论述的是庐山佛教史的开端,其首先要讲述庐山在中国早期佛教史上所处的地位:

有关中国佛教传入路线的争论一直没有最终的结论,笔者相信是多元的,即印度佛教从北方陆路和南方海路差不多同时传入中国大陆;而且,北方僧人和南方僧人之间也存在着互相交流。

既然有了这样的南北交流,而庐山又处在南北的水陆要冲,故该书中称:“当僧人南下北上时,庐山成为了当时佛教文化的重要码头。”该书中提到的佛教人物是从安世高讲起,他原本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来把王位让给叔父,转而专心修道,他在汉桓帝时到达中国,在洛阳从事译经。

汉灵帝末年,洛阳一带社会动荡,安世高来到了江南,而后住在庐山附近的宫亭湖庙,成为了“最早到达中国传法的异域僧人之一,也是迄今所知到达中国南方的第一位僧人”,正因为如此,“安世高庐山弘法是庐山佛教史的起点,也是南方佛教史的起点。”因此,安世高在庐山住过的宫亭庙也就成为了他的纪念地,而本书中详尽地考察了宫亭庙的来由,因为慧远在《庐山记》及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都提到了此庙。

该专著中认为,宫亭庙里所供奉的即是湖神,同时也是庐山神之一,故多种信仰叠加在此庙中。该书有趣之处乃是引用了一些历史故事来做观念上的推导,比如引用了《太平广记》中记载的东汉豫章郡太守栾巴清除庐山神的故事。栾巴认为“庙鬼诈为天官,损百姓日久,罪当治之”,但栾巴并未说出这个庐山神是怎样的长期损坏百姓利益,总之他要铲除此神,此神了解到栾巴的动机,于是就变成书生模样,并且娶了齐郡太守的女儿为妻。但此神的所为还是被栾巴得悉,于是向上级提请要到齐郡太守府中捉拿此神,而故事的后半段也自然是人们熟悉的套路:

巴谓太守:“贤婿非人也,是老鬼诈为庙神。今走至此,故来取之。”太守召之不出。巴曰:“出之甚易。”请太守笔砚设案,巴乃作符。符成长啸,空中忽有人将符去,亦不见人形,一座皆惊。符至,书生向妇涕泣曰:“去必死矣。”须臾,书生自赍符来至庭,见巴不敢前。巴叱曰:“老鬼何不复尔形。”应声即便为一狸,叩头乞活,巴教杀之,皆见空中刀下,狸头堕地。太守女已生一儿,复化为鲤,亦杀之。

总之,栾巴把宫亭庙神杀掉了,还杀掉了庙神的儿子。然本专著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故事呢?书中的答案是:

此段记载自然有虚构的成分,其中的栾巴为豫章太守,代表着儒家,又有道术,被纳入神仙道家体系,但从他的行径语言来看,仍以儒家为主,这是道家无法改造彻底的地方。栾巴经历艰辛,最终除掉庐山庙神,显示了儒家的胜利。

这样的解读真可谓宏观,至少我在读这则故事时,确实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宏大背景。而后专著中又分别引用了《安世高别传》《荆州记》《宣验记》和《塔寺记》等书中对于宫亭庙神的记载,对于这些记载,该书给出的结论是:

由上引材料,我们可知,安世高度宫亭庙神之传说在整个南方都有流传,但与上面儒道两家故事一样,此种传说皆是单向流传,即分别有儒、道、释三家各自流传,亦可谓自说自话。宫亭庙神本为民间信仰,其信众多为从事河道运输的商人和工人,他们在知识占有方面明显逊于其他三家,因此在文献传播方面,我们只看见儒、道、释三家各自战胜宫亭庙神的记载,而见不到民间信仰的声音。

庐山上的寺院以东林寺最具名气,虽然该寺不是庐山上建造的第一座丛林,但因为该寺是大师慧远所创,所以名气极响。东晋时期,高僧道安决定带僧徒前往襄阳,他们路径新野时,道安把弟子作了分散,他本人带着慧远等四百多弟子前往襄阳,另外派竺法汰等弟子到扬州和四川等地去传法,其中慧永一人准备前往罗浮,他经过庐山时,被郡人陶范苦留,于是就在庐山上建起一座寺院,此寺即后来的西林寺。

太元四年,秦将苻丕等打襄阳,道安被刺史朱序所拘,于是他将身边的弟子再作分散,慧远跟弟弟慧持等人离开师父来到了浔阳,后来在庐山见到了先期到达的慧永,慧永邀请慧远一同住在西林寺内,但慧远觉得他们来的人太多,于是在西林寺的附近建造了新的寺院,这就是后来的东林寺。而我前往东林寺时,就是去探访慧远的墓。

我前往庐山寻找的另一位高僧就是佛驮跋陀罗,对于这位高僧在庐山佛教史上的地位,该书称:

佛驮跋陀罗是庐山佛教史上第二位著名的西域高僧,他居住庐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传译留下的禅法在庐山影响甚巨,后人乃把他作为东林十八贤之一,永远景仰。

佛驮跋陀罗大约在晋义熙六年左右来到长安,然他所传之法,与早在这里的鸠摩罗什僧团所传之法有着较大差异,为此引起了长安佛教界的争论,并被一些僧人挤出了长安,而后他来到了庐山。我的《觅宗记》一书所包含的内容乃是自隋唐之后形成的不同佛教宗派,这个时段被称为佛教的“宗派时期”,之前的早期佛教时期则被通称为“学派时期”,而后者我虽然已经寻访到了一些高僧遗迹,但还未完整成文,等我写到这个时段时,会再上庐山,那时当然要去见一见李勤合与滑红彬两位先生,向他们请益。

《六祖壇經‧行由品》
釋義( 一 )
惟覺老和尚
( 中台禪寺開山方丈 )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

語曰:「 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乃問曰:「 米熟也未?」

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

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次日,第二天。

祖潛至碓坊。

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

碓坊是指舂米的磨坊。

見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在腰上綁著石頭來增加重量,辛勤地舂米。

語曰:「 求道之人,為法忘軀。」

五祖告訴惠能,求道之人的確應當如此為法忘軀。

惠能為了求法,拚了命不顧自己的身體,實實在在是做到了這一點。

人最重視自己的身體,假使現在有一個人,喊他到碓坊去舂米,發現自己踏不動,那他絕對會因此退卻,為什麼?

為了保重自己的身體。

認為踏這個碓很重,身體可能會累出病來!

可是,惠能不這麼想。

即使踏不動,也要想辦法克服,

所以「 為法忘軀 」,綁石頭在身上。

這不是一般人可能想得出來的,

只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求法,來愛護常住,供養大眾,才做得到。

五祖大師肯定地說:「 當如是乎!」

真正應當像你這樣啊!

藉事顯理
當在問處

乃問曰:「 米熟也未?」

於是問:「 米熟了沒有?」

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惠能回答:
「 米早已成熟,就是還沒有人為我印證。」

舂米,要把米穀表皮舂掉,在這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細微的米灰、碎糠,

必須經過篩子,把所有的米灰、碎糠統統從篩孔刷下來,才成為白米。

此處是用舂米的過程來譬喻開悟。

「 米熟了沒有?」

五祖大師不是問這個米有沒有熟,而是問惠能開悟了沒有?

見道了沒有?

心性在哪裡?

功夫保任好沒有?

還有沒有妄想?

心當中還有沒有煩惱?

如果這念心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還有煩惱、妄想,

還有貪、瞋、癡,

這個米就還沒有熟!

這是用米來譬喻心性。

「 米熟了沒有?」

這句問話,沒有開悟的人就不懂,還以為真是在問米。

譬如說,開悟的人來參訪,

問他:「 這位上座從什麼地方來啊?」

開悟的人絕對不會講:「 我是從台中來。」

「 我是從外雙溪來。」

而沒有開悟的人不知道從理上回應,

必然從事上來回答:「 我是從台北來。」

「 我是從某個道場來。」

這種回答就表示沒有開悟。

所以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這就是禪機。

惠能曰:「 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米已經熟了,指這念心已契悟了無為法,契悟了心性,沒有貪、瞋、癡了。

可是熟也好、沒有熟也好,只有自己知道。

「猶欠篩在」,只是還沒有人來證明。

聽了這樣的回答,五祖明白惠能已經悟了道,真正契悟了本心,而且保任程度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以杖擊碓
明祖師意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

為說《金剛經》,

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

惠能悟了什麼呢?

「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五祖知道惠能是初步地悟了,就再測試他一下,再激勵他,希望惠能大徹大悟。

所以進一步,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五祖大師用禪杖「 擊碓三下 」。

擊,就是敲打。

碓,就是舂米的碓窩。

碓窩中間有一個洞,米就是倒到這個洞裡面,然後用木棒或是石頭去舂,這種器具稱為碓。

五祖以杖擊碓,打了三下就離開了。

這是什麼意思?

假使不解祖師意,打三下也與自己沒關係,而惠能完全知道其中大意。

即會祖意,當下契會五祖意旨,也知道三下是什麼意思。

三下,是要惠能三鼓時分,即三更,到方丈室來。

所以當夜惠能大師「 三鼓入室 」。

祖以袈裟圍遮,惠能到了五祖的丈室,紙窗裡點著油燈,

五祖大師恐怕外面的人看見室內的動靜,對惠能會有所猜忌,

就用袈裟把窗戶圍起來,遮住燈光。

為說《金剛經》,為惠能講授《金剛經》,

直到講解「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的義理,惠能就真正大徹大悟了。

惠能是因「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大悟。

有些人誦《金剛經》,看到這句話時,卻充滿疑問,

說:「 我們這念心既是本具的,

為什麼《金剛經》上還要無住、還要生心?

那生出來的就不是本具的了?」

什麼是「 住 」?

有想有念就是住。

佛法的道理,一是小乘,一是大乘,要能圓融會通。

住,看是住到什麼地方?

假使安住在實相上,就是最實在的!

如果是修四念處等觀行,則不是安住在實相上,而是一種方便的法門。

我們這念心若沒有依靠在觀行上,就容易打妄想,想東想西、患得患失,

或者感覺無聊,乃至於造惡業。

所以,第一步先要有所住。

念佛、誦經、持咒

...... 這些都是有所住。

念佛,把心依靠在佛號上;

誦經、持咒,把心依靠在經文、咒語上。

有所住,是從方便到究竟的第一步。

這個地方講「 無所住 」,並不是住在四念處上,而是已經超越了。

一般眾生都有我執和法執。

一個人有我執,就會打妄想,佛慈悲為了使眾生超越我執的煩惱,

所以先開立種種法,四念處就是其中的一種法門。

藉著法讓心安住下來,與法相應之後,慢慢地,能破除我執、我相,進一步可以了生死;

但是,如果執著所修的法,有了法執,就無法見到本心。

「 無所住 」是連法都不執著。

為什麼不要執著法?

法由心生,心生萬法,心才是根本。

大乘所講的就是「 無所住 」。

心不染著
超越時空

「 住 」:

心有所依靠、有所想,就是住,和我們身體的住是不一樣的。

「 無住 」,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

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你想到過去、想到現在、想到未來,就住在時間上。

東、西、南、北,內、外、中間都不住,也不住在空間上。

如果想到東方,那就住在方位的概念上了,但是哪個是東?

哪個是西?

哪個是南?

哪個是北?

這都是相對待的,在變化當中,都不是正確的。

所以這裡告訴我們「 無住 」,

東西南北不住、內外中間不住,

善惡美醜也不住,

生也不住、

熟也不住,

是這個道理。

不住大小方圓、動靜閒忙、東西南北。

不住就是不要想念,而不是身體離開這個地方。

離就是心要能離開,而不是身體的離開!

我們心不染著,心不攀緣,就離開有所住。

眾生心都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所以就有煩惱、有妄想;

有煩惱、妄想,因此沒辦法離開生死。

不住,就是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

不想過去,過去的善業、惡業就超越了。

不想未來的事情,心不住在未來。

而現在也不住,哪裡是現在?

悟了這念心,就是現在;

沒有悟,就是生滅。

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現在嗎?

講第一句能聽到,馬上再講第二句,

這時聽到第一句的那念心又滅了,哪一個是現在?

現在心也是在念念遷滅,

念念不斷地在生滅當中,

眾生的心就是這樣子不斷地處在生滅中。

想到過去,是生;

想到現在,過去又滅掉了。

想到現在如何用功,想到未來要成道、要證果,未來要得個名、得個利

...... 這樣子想,就是想到未來的事情了,這一些都是念頭。

想到過去,是念頭在活動;

想到未來,念頭還是在活動;

想現在,現在這個心還是在攀緣。

這就告訴我們,不但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不可住,十方世界也不可住

—— 想到東方,是念頭在活動;

想到西方,還是念頭在活動。

所以時間也不可住,空間也不可住。

清明無住
真心即現

「 住 」就是想念,就是攀緣。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這念心不攀緣,是什麼境界?

是個定境。

然而假使我們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不想東西南北,也不想美醜,

可是這時候心卻在無聊、昏沉當中,這是不是道?

這還不是的。

所以不但要不攀緣、不顛倒,不住空間、不住時間,

當下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才是「 生心 」。

心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本具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本具的!

這個地方講「 生心 」,是隨順眾生方便而說。

「 生心 」—清淨心現前了!

生出來了就是指「 現前 」了,不是另外有一個「 生滅 」的「 生 」。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心就是佛心,這念心就是慧;

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超越時空,不想時間、不想空間這個心就是定。

這念心達到定慧不二,一下就契悟菩提心了。

菩提心,就是定慧不二的心。

漸次修證,是先要修定,有了定,而後啟發智慧。

而契悟到「 無住生心 」的這念心,

即戒、即定、即慧,

戒當中有慧,慧當中有定,定慧不二,

就是本具的清淨心。

所以,五祖大師講到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大師馬上相應,就契悟了本具的覺性。

安住實相
法中之王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實相。

開悟的人時時刻刻都是「 無住生心 」,行住坐臥都「 無住生心 」,這就要靠功夫了。

順境、逆境都一樣,穿衣、吃飯都是這個。

所以祖師講

「 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 」,

就是如此。

因為挑柴運米,這個心都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神通妙用。

起心動念也是神通妙用,不起心動念還是神通妙用。

所以,惠能先前的開悟和這個地方的開悟又不一樣了。

這裡惠能言下大悟,是契悟了實相,實相是無住,不著空、不著有,不著兩邊。

悟到這念心,就知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由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離開這念心。

這念心是什麼呢?

就是法王,法中之王。

佛悟到了這念心,所以稱為法王。

每個人只要悟到這念心,都可稱為法王。

宇宙萬法,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能離開這念心。

所以,悟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心法不二,

就是實相,就是「 無住生心 」。

我們再從般若來認識這個道理,如果認為般若是空,什麼都沒有,就錯誤了。

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深入,達到觀照般若,啟發空慧。

由空慧再進一步契悟,不著文字,不著空,

這時候就真正契悟到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惠能大師就悟到這個道理,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所以禪宗是最究竟的法門,是傳佛心印的法門。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

遂啟祖言,馬上就啟告、啟稟五祖大師,

下面就是惠能聽了《金剛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開悟的境界。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是說我們的自性是本來清淨的。

「 何期自性 」,我們講自性、講本心,但哪裡去找自性呢?

何,就是哪裡。

期,就是期望。

在哪裡找自性呢?

一切都是本自清淨!

一般人希望見一個清淨心、得一個清淨心,希望要證一個清淨心;

清淨心如果是可得有證,就不是本來的。

「 本自清淨 」,本來就清淨,

不需要去澄念,

不需要去息妄想,

不需要去斷煩惱,

本來就清淨。

有的人聽了又想:「 既然是本來清淨,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還要斷煩惱?

這又講不通了啊!」

沒有講不通,因為如果本來不是清淨的,再怎麼去修,也沒有辦法見到清淨的這念心,

譬如鐵裡面本來就有鋼,假使鐵裡面沒有鋼,而要把鐵煉成鋼,是不可能的事;

裡面如果本來沒這個性,怎樣去造作也造不出來的。

心雖然本來是清淨的,卻被妄想、煩惱染著了,夾雜妄想、惡念,

正如鐵裡面雖有鋼性的存在,還有其他的雜質,

只要經千錘百鍊以後,鐵就變成鋼了。

這個心雖有無明、有煩惱,無明、煩惱裡面仍有清淨心,

現在只要不起無明、不生煩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的。

惠能大師經過五祖最後給與的一番啟示、一番磨鍊,六根寂然,六根不動了。

這念心和他過去沒有悟以前,天天為了油、鹽、柴、米、醬、醋、茶,上山打柴,賣了柴以後買米盡孝道,還是同一念心。

只是在過去,心生分別、心生執著,而現在通身放下了。

過去,是妄想分別,現在是無住生心,

過去也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也不想,

一切就超脫了,超脫了攀緣的心、執著的心。

佛法當中有漸修的法門,有頓悟的法門,現前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法門。

當下契悟了清淨心,契悟了無為心,契悟了菩提心,立刻就能超脫。

《中台山月刊》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净界法师 2020/11/12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大慈悲的佛陀在临走之前,把他所觉悟的道法放在音声当中,放在文字当中,让我们接触这个佛法,产生一种道的种子。只要我们不断地酝酿,就会产生道的水果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在《涅槃经》上说,“大士所以舍全身而求半偈。”这个大士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讲到,他过去出生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不是佛陀不想学教理,是没有教理可以学,这是个黑暗时代,已经搞不清楚东西南北,大家都盲修瞎练。

这位修道的仙人在山中打坐时,当然修行从一个好人变成道人,他开始要回光返照,去注意自己内心的活动,面对多生多劫留下的颠倒妄想,他一筹莫展。这个妄想难在哪里呢?因为它有菩提在里面,妄想你断也不对,随顺也不对。

你把它完全断了,那就错损菩提了,因为它的宝物就在里面;你随顺它,就流转生死,所以妄想难就难在你是随顺不得,断灭不得,难在这里。所以这位修道仙人不知道怎么办,也没有人引导。

但是,他很用功地打坐,感动了释提桓因。释提桓因说:“喔,这位修道人这么精进,减少饮食,减少睡眠,要考验考验他。”

这个释提桓因,诸位知道,天人的寿命很长,所以古佛出世时,释提桓因也偶尔下来听听经。虽然他回去以后忘掉了,放逸了,但是他至少听过佛陀的经典。所以他就来到了这个山洞,变成一个罗刹鬼。这个罗刹鬼就讲出了半句偈,叫作“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我们一般人听了也没什么感觉,但是一个经常在研究内心世界到底怎么回事的人,他一听就知道:哎,这是一个道,他已经道出了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相貌。我们内心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因为我们老是跟着感觉走,感觉是变来变去的。

但是他只说出了病相,没有说明解决的方法。就是这个生灭法怎么办呢?是要把它断掉,还是应该保留,还是要怎么引导它呢?这第一句话说出了人生的病相,但是没有开出药方。

但是这句话也够这位修道人震惊的了。他走出山洞,就跟罗刹鬼说:“刚刚那半句偈颂,是您老人家说的吗?”罗刹鬼说:“是我说的。”他说:“这半句偈是你想出来的呢,还是有人告诉你的呢?”罗刹鬼说:“我哪有这个智慧想这句偈颂呢?那是我以前亲近过古代的佛陀,听他讲出来的。”

这修道仙人非常欢喜!他说:“你可不可以把下面那句话也告诉我?”罗刹鬼说:“可以啊!但是我现在肚子很饿,你得让我吃饱饭才有力气讲。”修道仙人说:“那你吃什么呢?”罗刹鬼说:“我吃人肉。但是最近我接触的人都是福报很大的,我没有办法吃他们。”

这时修道仙人就想:我与其愚痴过一生,倒不如把我的色身供养给他好了,成就道法,追求永恒,以这个短暂的生命,换取永恒的功德。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就跟他商量:“这样子,我把我的肉给你吃,你把半句偈告诉我。”

罗刹鬼就说:“那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骗我呢?”他说:“这样子,我跑到山上去,你在下面等着。你讲半句偈,我听到以后就往下坠,坠了以后这个尸体就归你吃。我在空中的时候听到你半句偈,这半句偈就归我。”

这个时候罗刹鬼就说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修道仙人听了大欢喜!这个仙人快要坠地时,释提桓因被他感动了,马上变成一张宽大的床座,把仙人给承接起来。然后向仙人顶礼说:“你如此精进,有一天成就时,希望你来度我。”

那么后半段就很重要了!就是我们一开始修行时,要做一个好人,鼓励自己多做善事,少做恶事。但是你看到自己内心世界就像猴子一样妄想纷飞,怎么办?你压它是压不过的。

所以,在《楞严经》中,就是先安住,生灭灭已,你在生灭的心中,其实有一块不生灭的田地,你把它找出来。我们的内心世界不全部是生灭,也不是如此的不堪,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一个光明的地带,只是没找到而已。你找到那个地方安住,就可以站在不生灭的角度去调伏生灭的这一块。

最后的结果就是寂静,一种安稳的寂灭为乐,那种快乐是真实的快乐。

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他自己做出了榜样,为法舍身。佛陀在因地时求法,不是说两个眼睛一闭,双腿一盘就是修行了,他也是要遵守道法的引导。他就是为了这个道法,宁可舍掉生命来追求心中的道法。

“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

我们今天生长在末法,佛灭度后两千五百多年,能够看到佛陀道法的传承,有两个人是值得我们感恩的。第一个,迦叶尊者。佛灭度以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迦叶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罗汉,请大家暂时不要灭度。

他说,我知道诸位的心情非常的悲伤,都急着要入灭了,因为佛陀的光明失掉了,这些小星星留在世界已经没有意义了。身为阿罗汉他没有彻底地发菩提心,所以也没有太大的悲心。要灭度之前迦叶尊者就打板集众,请阿罗汉暂时不要灭度,因为要结集经典,把佛陀的道法传给后世。

另外,阿难尊者也做了同样几件事情。在大乘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一块,他们也做了大乘的结集。所以这两位祖师,一位初祖的迦叶,一位二祖的阿难尊者,才使令我们可怜的末法众生看到了经典。所以我们不能当作这是一般的因缘,这是很特殊的因缘。

我们看总结。“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我们要想想看,在无量的因缘当中有多少个世界。这个恒沙世界指的空间,有多少个时空当中,多少的众生糊里糊涂地一天过一天,根本没办法得到佛陀教法的引导。“妙法名字”,就是佛法的名相引导,没有得到佛法教法的引导,当然不能做出改变,只能活在妄想。

所以,这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能够遇到教法,是不简单的因缘。过去生也结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地努力。就是说,我们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思想(妄想就是思想)。

那么佛陀对思想,看经典上是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个人会起贪瞋痴的烦恼是有原因的,他一定先打妄想。你想石头为什么不起烦恼?因为它不打妄想。所以妄想是可怕的,这是第一点。它是一切罪祸的根源。

但是你不着急消灭它,你再听听佛陀讲的第二句话。佛陀又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也赞叹了思想,你之所以能够发菩提心,之所以能够调伏烦恼,之所以有临终的正念,因为你有思想,你还真断灭它不得。

所以,这个时候就很复杂了。你不能断它,也不能随顺它。那怎么做呢?后面佛陀会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是有方法的。这就是说,清净的道法的传承是很不简单的。你看释迦牟尼佛为了求半句偈尚且舍身,那么我们现在得到佛法,是不是应该珍惜呢?因为这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很重要的希望。

这是结劝,蕅益大师劝勉我们珍惜当下的因缘,就这个意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蒋舒婷[超话]#【口袋搬运 一名优雅大学生的日常】P1蹄蹄去喂小鸽子 P2瘦出下颚线的帅蹄 p3 跟小晴改了一日限定口袋情侣名p4 分享了打工人卡比[哈哈]p
  • 阿森纳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暗示,夺冠将会是最好的道别。我是否进球不重要,如果这是我的最后一场比赛,我希望能够带回奖杯。
  • 今‮木年‬婉清最‮的大‬改变就‮我是‬们迎来‮火了‬锅这位美‮合学‬伙人,极‮提大‬升了‮婉木‬清的美感做微商,美‮是感‬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就‬所谓的逼格,但
  • 艺术家兼摄影师孙瑞祥在TAG·西海美术馆全新展览“SHOW TIME”正式开启,首次展出了一系列摄影作品,其主题、场景与主角均在巴黎时装周期间形成。艺术家兼摄影
  • 【寻找身边雷锋】#学雷锋日# 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其短暂的一生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丰碑。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取向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继续前
  • 每次都另辟蹊径,为每部电影量身定制最独特的设计,但又都自带“黄海出品”的独特风格[心]!FOG美潮高街水洗破洞牛仔新品发售 INS各路潮咖上身FOG作为新晋顶流
  • 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忍辱不辩,寡言不争(深度好文)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
  • 85年过去了,卢沟桥上的硝烟已然散尽,可同胞逝去之伤、山河破碎之痛,和那鲜血与抗争写就的历史,民族苦难永志不忘,国家耻辱铭记在心。85年过去了,卢沟桥的硝烟早已
  •   “早些年,企业的信息化研发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农业是被忽视的,也就没有适合的应用场景,不仅要价高,而且水平有限。未来,生产者往往在办公室通过一台电脑、一部手
  • 毛豆妈:福特还可以,啥样子的?我:恩,钱交了,搞快来毛豆妈:啥车?
  • 我喜欢三毛那段话里她用的那个“因为”公平 把人讲的脑袋拐了个弯我有时候一想到以前 就觉得好奇妙 怎么会就这么不动声色的去爱一个人好多年 怎么会有那么充沛的情感变
  • 玄天六祖给你们自由,剥离禅宗,自立门户,想怎么玩怎么玩;生死在天,富贵在命:区区少林,没有人太把少林寺当回事,但也没有人不把少林当回事!倒不如理解只是道不同,不
  • ”高磊鑫一边帮薛之谦贴着膏药 一边怒吼道“哎呀 没事啦 我是想离谦友们近点嘛”薛之谦撒娇似的说薛之谦从舞台掉下来的事情已经上了热搜 高磊鑫看见视频担心不已 又看
  • 美女不需要考虑性价比 美女觉得好看就够了btw彰彰昨天一番星姐姐这张我真的太爱了就是说谢谢各位站子还原ak宝的美貌,靠他自己真的打咩(他微博真的都啥x图啊就是说
  • #plog# 1、韩料不错吃,烤肉有点老[春游家族]想把所有韩料都打卡一遍嘻嘻 2、本人辛辛苦苦紧急减肥一周,胖了两斤,呵,应该都在长肌肉吧[举杠铃] 3、人
  • 之后反正就是比较惨烈了,她老公再也没有起来过,运势非常低迷,做啥亏啥#为什么年轻人总觉得心累# #怎样在恋爱中不被情绪左右# #生活感觉会逐渐流失吗# #婚姻生
  • 这也就是板块及个股在当下市场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给了我们一个个把持仓成本降低的机会,所以不要因为股票下跌了而痛苦,下跌给了你一个再次买入的机会。 从各指数结
  •   看大运,必须与八字格局之生克制化合的结果相互配合,其要点如下:  *行运遇喜用神者为吉,遇忌神为凶。当自身运势转旺,则会助旺家运,使家庭慢慢昌盛起来,富足安
  • #偶像梦幻祭[超话]#【推车】v8拍立得开1妈咪快来吃一吃~就差您这一口![打call][打call]占tag致歉月永雷欧 濑名泉 朱樱司 鸣上岚 白鸟蓝良 风
  • 自2年前开始在阿里文学连载《蜀山神侠传》起,内心所爱便难再掩,瘦尽灯花畅游在蜀山文字宇宙里,累且幸福着。自2年前开始在阿里文学连载《蜀山神侠传》起,内心所爱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