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修道,何不从“太上三经”学起!#道教知识#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一、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道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二、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

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三、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

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https://t.cn/R2Wx0Bu

#若想修道#,何不从“太上三经”学起!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一、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道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二、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

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三、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

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這不就是悟之本性嗎?”
  
但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這階段裏的。

我們不是察覺到一個思維突然的湧現嗎?

這便是覺性的顯現了。

但若你不能在這個思維湧現時,立刻了別其本性,則這思維將會流為一般的妄念,

這乃所謂 “ 幻覺的流轉 ” 也,

亦為生死流轉之本。

如當思維生起之時.了別其意義,而不加以作意的話,一切生起的思維!

皆可同時從法性中解脫。

這本身便是 “ 且卻 ” 見修合一的主要部份。
  
如嘉饒多傑所說:
“ 在清淨信念,及心境中生起的覺性,

其立刻的了悟,便有如從大海中。

找到一顆珍珠一樣;

這乃是沒有經過人工修飾的法身。”

你應精進地晝夜不忘去了別觀察這種覺性,

不要任由虛無的空性,停留在意念之內,

而須把一切帶回入覺性之中才對。
  
如何把 “ 修 ” 配合於 “ 行 ”、

及如何去了別修持:
  
正如上文所述,行者必須視上師與佛無二無別,而刹那不離以請求加持。

這是宇宙間唯一最高之除障,及前進之法門。
  
修定時之過患:
定中昏沈時,必須把覺性提起:

定中感到散亂時,則要放寬一切意識.

但上述所說的不能作意強行去做.

最重要時,則要放寬一切意說。

但上述所說的不能作意強行去做。

最重要的乃清楚了別心智的體性。

無論在何時何地

—— 如食、睡、行、坐、入定及出定;

所有何種意念生起時

—— 無論是快樂的、痛苦的、抑或是染汙的,

對自己的心智體性不要存有希望或疑問,

拒絕或接受等,亦不要試圖去降服它。

就算快樂的或痛苦的感受生起時,

你亦要了別它們的本體;

乃赤裸裸、清新、清楚、廣大及透徹的!

並聽其自然,故其重點乃行者不要被思考所擾亂,

亦不要著意去觀想空性以為對治,

而與妄念及障礙有別。

如你能了別妄念的本體,亦即是覺性的話!

在這一刹那間,它們自然地得到解脫,

有若蛇從蛇盤中,自己解脫一樣。
  
差不多每人都知道怎樣去解釋這最終隱蔽的光明!

如金剛堅固之本源,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如何去實踐!

這就好象鸚鵡念禱願文一樣而已。

所以說我們有此機緣去真正實踐,乃是多麽的幸福啊。
  
我們必需明瞭使我們從無始直至現在,

還繼續生死流轉之死敵

—— 能執與所執。

現在我們因為得到上師之大恩加持,

使法身之本性住於自性中,

而令這兩名死敵,有如羽毛之入火中,不留一絲痕跡,這不是多麽令人歡愉的嗎!
  
既然我們這麼幸福,能得傳授無上的勝義,如我們不好好地去實踐,

這就好比將一顆摩尼寶珠放入一具死屍之口中,而失去其用矣!

不要令你的心( 寶 )萎縮,去努力實吧!
  
初學行人,會發覺心意,全被惡念所控制,而注意力因此會被分散,

但更微細的念頭,會在不被注意之情形下生起,直至一個清晰的念頭告訴你:

“ 我又徘徊在妄念中了。”

在這一刹那間,千萬不要打斷這念頭,

亦不要後悔徘徊在妄想中等等;

你所需的乃是住於此清晰的念頭裏,

而繼續去了別此自然的境界,

這就本身而言,是足夠的了。
  
諺語有雲:“ 不要摒棄思維!

而應將之視為法身之本性。”

但除了你能清澈地了別到較高的境界,

則隨便去思維,“ 這便是法身了。”

及住於一片空白的寧靜境界中,會流於不定形的惡取空境。

故此意念最初生起時!

只須對之加以注視,而不須分辨及思考,實應不加以理會,

而住於自覺為意念之 “ 了知者 ” 上,

有如老年人看著小孩玩耍一漾。
  
在這境界中繼續下去,

則你會達到一個空無一物的境界,而停滯下來。

當這境界突然被破壞時,一刹那間!

一個超越意識的,赤裸裸的、新鮮的、活潑潑的、高超的智慧,便自然生起。
  
在修行定境中,你也許會經歷到樂、明及無念的境界。

但你一定不能有絲毫的自滿、執著、希望或懷疑;

否則,這樣一定會對修行有障礙。

其最重要的仍是一心不亂的修持。
  
如果你迷失於間斷的修行及教理當中,

你會感到自傲於虛幻的寧靜之定境,

同時因為你沒有透徹地了別本身的體驗,

故只會流於言語上的優越;

而這對你是毫無益處的。

正如大圓滿中有雲:
“ 理論會好像斑點般的消失 ”

及 “ 體會有如霧般之逝去。”

這解釋了大多數的行者,

被好與惡的細微情形,迷失去了方向的原因。

就算定境已滲入了你的意識中,

你亦必須好好地加以栽培,

否則那些精要的指示及口訣,便會流於空談;

而你的意境,
你之法及修持,
都會變成障礙,
而使真實的定境,不能生起。

你們那些雖然已經 “ 修 ” 定很久之行者,

但在 “ 行 ” 的階段,你們卻仍是初學而已。

故此,你們必須注意,
因為若你們不了知這種保持證量的方法
( 持明 ),

便猶如有可能會死於頭部被鹽所包裹著一樣,毫無價值的。
  
當你不斷修行至相當時候,以精進及熱誠信心之故,

經驗會轉變為證悟,而覺性便能赤裸裸地顯現。

這就好像把蓋頭之布除下一般的感到舒暢。

這種見性之境界,非為肉眼所能見的。

此後一切意念都成定境,
一切所能動與靜皆能同時解脫。
  
最初,由於了別意念之本性而解脫,

有如遇到相熟朋友。

進一步的話,意念的自然解脫,

便若蛇自己從蛇盤中解脫。

最後就意念的解脫,而不著善或惡的話,

有如盜賊進入一所空屋。

這三個階段,都是循序漸進的。

對於 “ 一切唯心造 ” 之見解,

有著真正信念的話,

則覺性便會從內心自然生起。

繼而出生如波浪般的空悲不二之心,

對於生死涅槃,等同視之;

佛與眾生、亦無所謂善惡之別。

無論你在晝夜裏所做甚麽,

都不會一刻離開勝義的本性。

正如大圓滿中所記載:
“ 證量不變如虛空。”
  
雖然一個 “ 契合本性 ” 的修行人在外表看來,與普通人無有分別,

但可知他的心意,實在於自然的法性中

( 常在定中 ),

他不需任何做作,亦可超越一切階段及途徑。

最後,他的見解及現象之觀念,皆全部消失,

就好像打破了花瓶裏的空氣,與大自然融合一樣。

其本身與自性的細份融會,而其意則與勝義本體融合為一,這就是住於原始虛空中,

即所謂 “ 內在光明童瓶身 ” 也。
  
這就是 “ 見 ”、“ 修 ” 及 “ 行 ” 之終點

—— 就是把 “ 果 ” 加以實現出來。

於其體驗及證量也許會循序漸進,

也許不依階段,也許在一刹那間顯現。

這一切都是依據各人之根器及能力而有所分別的。

但在其結 “ 果 ” 之時,則絕無分別了!
  
第三 持續修行
  
第三 持續修行

嚴守三昧耶戒律及誓句,完成今生修行應做的事。
  
雖若你能恒常及精進地在

“ 見 ”、“ 修 ”、“ 行 ” 處體驗佛法,

但由於你不能如實地在行之道上作出種種的方便,

致使你的三昧耶戒律及誓句退失,在現世修行道上會有種種中斷及障礙,

而在未來將會決定墮落 “ 無間地獄 ”。

故此,重要的是要小心翼翼及謹慎,

決不能把應守及應捨棄的混淆起來。

猶如密宗大師蓮花生大士所說:
“ 雖然我的見地,猶如上天之高,

但在行為的因果關係上,卻要比大麥麵粉還要細微。”

故不可粗心大意,而應要小心地從因果規律,作出行動。

更要嚴守甚至最微細的三昧耶戒及誓句,如此將會令你不受污染及墮落。

所有密呪乘( 金剛乘 )的三昧耶戒,

都被納入於上師身、語、意之三昧耶戒中。

如果當你在利那間,只想到上師是一個普通人,則你的成就便會遙遙無期了。

你當然會問為甚麽?

正如古人所雲:
“ 所有修持金剛乘的行者,成就是由上師而來的。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故此首先,無論你是何人,

若你不能與上師聯繫在一起,你便要依靠自己。

但當你接受上師的灌頂及指示,與上師聯繫在一起之時,你便應該依止上師了。

從那時起!

在接受四級灌頂之後,

你便在壇城中央之上師面前頂禮,

並謂:
“ 從今開始,我會獻上自己,作為上師之僕人。

請接受我為您的弟子,並儘量驅使我。”

無論你自己如何偉大及有力量,當你請求時,你不是已經全心全意地依止了上師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哈夫酒馆 :10:00-3:00:沈阳中街益田假日五楼:便利店酒品齐全,平价亲民,薯片干果,炸鸡果盘饮料,都是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学生党也可以很愉快的在这里玩耍
  • 雪梅疯狂的捶自己的肚子,她不希望孩子出生,如果有了这个孩子,那么她以后逃走的几率就更小了。要对小泰迪好一点,不能经常凶他,毕竟他那么的月半[抱一抱]#plog纪
  • 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
  • 做一个善 ​​​良的人#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 #熊猫守护者# 你今天的努力,是幸运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花开。背负明天的希望,在每一个痛并快
  • 唇红齿白、双耳朝海在面相学中,唇红齿白也是旺夫相,牙齿白主富贵,唇红主要是表现晚年运势比较好,身体健康,没有大病大灾是有福之相;唇红齿白的人子女运好,耳朵垂珠厚
  • 约园姨出来玩,园姨说想撸袋袋,但袋袋很怕生,会躲得家里仿佛没有这只猫,所以我灵机一动,跟园姨说:陪我去给袋袋做体检吧,到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地撸他了。为表公平,我们
  • 很快在周安13岁时不幸的消息传来,因为父亲打算在过年的前天晚上拉完最后一批货就载着妻子回老家过年,但因为雪天路滑,再加上天黑,困意袭来,父亲眯了眯眼没看到前方正
  • 【方砖厂69号炸酱面】中餐厅传说中获得米其林(应该是推荐)的老北京炸酱面 终于来打卡了 距离南锣很近 虽然是平房 但挺干净简洁的 店面很小 位置不多 周日午饭的
  • 有的事虽然他也帮忙了,但感觉没有他,受一个人也可以”文案里的人设属于诈骗型,攻的心机我看也就一分吧,不能再多了,作者对于攻的人设描写的非常少,感觉这个人物很扁平
  • 岷县防控办最新通告】岷县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新增1例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对象活动轨迹的通告(2022年第104号)8月29日,我县集中隔离
  • ——不言而喻,人生中总有几件事让人难以忘怀,虽然过去的将会变成故事,但不可否认,适当的保持点有效的记忆原动同样是属于自己的选项。有时血缘上亲人的淡漠,反而在养老
  • 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即使成功了,你也感觉不到非一般的喜悦,也不会珍惜来之平淡的幸福。理解是玄妙的事,也是最稀缺的,有一个懂自己的人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 在收到房东的信息后,小C立即意识到这套房子绝对有问题,房东T先生一定是隐瞒了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有网友表示,“真是没想到,拿不属于自己的房子出租,在被要求退还房
  • 现我们将分四次分享给大家讲座的整理资料,希望能对大家了解日本当代戏剧打开一扇窗口☞ 至此"演剧最强论"讲座系列活动实录全四回已登载结束,大家
  • 就用剪映随便加个转场都比这顺畅合理得多……后期剪辑是不会剪啊,还是剧情原本就这样?就用剪映随便加个转场都比这顺畅合理得多……后期剪辑是不会剪啊,还是剧情原本就这
  • #阳光信用[超话]# l #阳光信用# l#每日一善##每日一善#慈善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在一转念间,就在举手投足中,慈善不应该是富人良心发现时的施舍和恩赐,
  • 为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转运和处置量,宜昌一方面要求本地检验、登记的船舶必须配备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另一方面对已投入运营船舶实施环保设施加装改造。 此次
  • 10.22 今天又去了发现王国,圆了亚婷妹妹的梦, 我发现 过山车 还挺好玩的还有 室内的过山车 一点意思都没有 因为怕黑 所以哭哭了和胡某静玩海盗船真的太有意
  • 如此偷换概念、编造数据的诡辩之徒,居然成为堂堂武大辩论之星,呵呵,方方还真是后继有师妹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研[超话]#​招聘贴诚硕景观考研诚招招生顾问~不
  • ​ 那么,根据现在的观点,我认为如果发现孩子舌系带短,不用着急,5或者6岁之内做都来得及!​比如:“北京人舌系带短的多,所以说话儿化音多,说话不张嘴,说土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