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义大乘。广略周备。解一义具圆通之见。闻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烦解释。

  答。上上根人。一闻千悟。性相双辩。理事俱圆。若中下之徒。须假开演。庄严之道。赞饰之门。格量其功。不可为喻。所以法华经偈云。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般若颂云。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能赞其德。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出。又古圣云。若菩萨造论者。名庄严经。如莲华未开。见虽生喜。不如已剖香气芬馥。如金未用。见虽生喜。不如用之为庄严具。故知弘教一念之善。能报十方诸佛之恩。论希有。则如华擅优昙之名。说光扬。则似金作庄严之具。是以菩萨释大乘密旨。闻于未闻。能断深疑。成于圆信。法利何尽。功德无边。如大般若经云。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四大洲诸有情类。若小千界诸有情类。若中千界诸有情类。若大千界诸有情类。若复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诸有情类。皆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同作是言。我今欣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济拔有情生死众苦。令得殊胜毕竟安乐。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为成彼事。书深般若波罗蜜多。众宝庄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普施与彼。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尔时佛告天帝释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书深般若波罗蜜多。众宝庄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于彼众中。随施与一。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以无量门巧妙文义。广为解释。分别义趣。令其解了。教授教诫。令勤修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大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其余众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故知得闻宗镜所录一心实相常住法门。皆是曩结深因。曾亲佛会。甚为大事。非属小缘。若未闻熏。曷由值遇。又大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诸善男子善女人。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圣。修持契会。住佛所住之中。进止威仪。行佛所行之迹。释摩诃衍论云。第一显离疑信入功德门者。谓有众生。闻此摩诃衍之甚深极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发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真实佛子。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增长。尽于未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如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第二比类对治示胜门者。谓若有人。能善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众生。皆悉无余。令行十善。或有众生于一食顷。于此甚深法观察思量。若校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极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极广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故如论云。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第三举受持功赞扬门者。谓若有人。受持此论。观察义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间。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以十方世界微尘数舌。各各皆悉于十方世界微尘数之量。不可说劫。赞扬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尽。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虚空界。无边际故。何况凡夫二乘之人。能称叹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间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何况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不可思议。不可说中不可说。故如论云。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诃衍。同三世诸佛之所证。义理何穷。等十方菩萨之所乘。功德无尽。偶斯玄化。庆幸逾深。顺佛旨而报佛恩。无先弘法。阐佛日而开佛眼。只在明心。此宗镜中。若得一句入神。历劫为种。况正言深奥。总一群经。此一乃无量中一。若染此法。即是圆顿之种。可谓甘露入顶。醍醐灌心。耀不二之慧灯。破情根之闇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尘。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风之卷危叶。繁疑积滞。犹赫日之烁轻冰。犹如于诸王中。为金轮之王。于诸照中。为晨旭之照。于诸宝中。为摩尼之宝。于诸华中。为青莲之华。于诸谛中为真空之门。于诸法中。为涅槃之宅。

《心经》到底在说些什么?(四)

今天所要谈的子题是:《心经》到底在说什么?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得的缘故,亲证此真心的人名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从经文开示可知,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四圣谛可言,也没有智慧可说,衪的体性就是无所得;菩萨亲证无所得真心,从凡夫位的名义菩萨变成真实义菩萨。

  《心经》这一段经文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 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

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 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论为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认为意识心是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所以成为 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具足常见与断见二见。

第二个重点,心王菩萨说:“真心的体性是没有间杂,衪言语道断,本身离见闻觉知,名非有;却借种种缘出生有见闻觉知的七转识,名非无;合称非有非无。衪本身不在六尘分别,名非知;却出生了七转识在六尘广分别,名非不知;合称非知非不知。”由此可知,心王菩萨是在叙述真心、空相、以及真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重点也是前面几集所强调的重点,相信菩萨们应该没有忘记,如果忘记了,也没有关系!再把这两个重点重新提起,心王菩萨的开示就会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分别探讨声闻四圣谛、缘觉十二、十因缘等法与真心的关系。声闻因为听闻 佛语开示,从四圣谛开始观察,世间的种种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苦,它包括了三苦、八苦在内;由于声闻人观察蕴处界种种法虚妄而了知苦的真实道理,名为苦圣谛。接着再观察,这些苦聚集的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具足五阴十八界,因而造作种种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受苦;由于声闻如实了知自他有情蕴处界是众生诸苦聚集主要原因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圣谛。既然声闻已知诸苦聚集的原因是因为有五阴身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不会再出现;所以知道如何将诸苦聚集原因消灭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圣谛。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

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前,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声闻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观察蕴处界虚妄时,如果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岂不是成为断灭空?因为有所疑,所以去请问 佛。佛则告诉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三者、虽然阿罗汉相信 佛语开示而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真的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为什么?因为要证涅槃,必须在蕴处界存在的当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涅槃,如果自己的蕴处界都灭尽了,还有谁证涅槃?显然没有人证涅槃。所以阿罗汉根本没有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阿罗汉证涅槃。

  接下来谈缘觉,缘觉也如同声闻一样,都是透过 佛语开示,去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而断结证果。缘觉先从十因缘的老、病、死往上逆推,知道有生才有后来的老、病、死出现;如是再由生往上逆推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知道到这个识为止,不能再往上逆推。所以 佛在经中开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然后,再由这个识推回去,一一确认无误。所以缘觉知道,十因缘当中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就是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衪。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由于缘觉是透过 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最主要原因,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一切有情真心,再也没有十因缘及十二因缘以及自他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可言。

由此可知:一者、缘觉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将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还没有舍寿以前,仍然证得还有余苦所依的有余涅槃。二者、虽然缘觉如同阿罗汉一样可以证得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可是他们是观察十因缘、十二因缘知道蕴处界虚妄,而且也知道与蕴处界同时同处运作的识存在,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三者、虽然缘觉可以如阿罗汉一样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可是他们有证涅槃吗?显然没有嘛!因为与阿罗汉一样已无蕴处界任何一法存在,不可能证涅槃,可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由上面分析可知,二乘人仅是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入无余涅槃,其实没有证涅槃,只是 佛方便说证涅槃。然而菩萨却是与二乘人不同,如果菩萨不证涅槃的话,终将无法成佛,所以 佛才要为菩萨们很详细解说涅槃的种种内涵,让菩萨们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可言,有智慧的是真心所生的七转识当中的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诸法,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譬如声闻透过意识来观察蕴处界虚妄,知道蕴处界无有一法是真实,使得意识不再以自己为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这都是意识心观察蕴处界没有真实我的结果,使得意识变成很有智慧,因此于舍寿时,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让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阿罗汉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同样的,缘觉观察蕴处界真实虚妄,知道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十因缘、十二因缘背后的原动力,如果缺少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可是这个识在哪里?缘觉不知道!此外,缘觉也知道这个识就是无余涅槃本际,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如同声闻一样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由于缘觉知道无余涅槃还有这个识存在,运用自己的智慧来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这都是意识所行的境界,所以说意识很有智慧。

  同样的道理,菩萨透过意识去参禅而证得真心之所在,使得菩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因而有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出现。而三乘同有的解脱德;可是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不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譬如二乘人不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在哪里,可是菩萨知道无余涅槃本际之所在,而且还会示现机锋,让有缘的众生知道无余涅槃本际到底在哪里;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需要灭尽自己的烦恼才能证菩提,可是菩萨不用断烦恼证菩提;又譬如菩萨说,二乘人入无余涅槃仍然不知无余涅槃究竟是什么?可是菩萨可以很详细说明无余涅槃是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极寂静的境界。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

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心借缘辗转出生的法,为识阴六识所摄,因为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尘,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诸法出现;虽然意识在种种法能够很详细分别,也很有智慧,可是真心仍然配合意识所需,仍然不会六尘、仍然没有智慧可言。

  接下来探讨《心经》所说真心另外一个体性——无得。由于真心的实际理地无有一法存在,所以说真心无所得;然而在现象界上,当然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有得有失也变成无得无失了。譬如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有能施、所施以及所施物之三施;对一般人而言,看见自己在布施,有一个被自己所布施的对象,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譬如米饭、金银、财宝等等。布施者很高兴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被布施者很欢喜地接受布施,及被布施的财物,对双方而言有得也有失,布施者虽然将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是为有失,可是得到的是欢喜的布施以及未来可以成为有钱人的果报;被布施者虽然现在得到布施的财物,所以很欢喜地接受布施,是为有得,可是未来还是要偿还布施者的财物,而且还要加利息来偿还,是为有失;所以说,布施这一件事,在现象界对能施者与所施者双方来说有得有失。可是对菩萨而言,虽然菩萨在作布施,好像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哪里有三施?连一施也没有!既然连一施都没有,还会有得有失可言吗?显然没有!

所以说,菩萨以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一切布施,名为三轮体空,这样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三轮体空,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智慧到彼岸。不是透过意识思惟想象,将能施、所施、所施物当作没有这件事发生,就叫作三轮体空。又譬如菩萨没有明心之前,没有找到真心,当然有所失,如今找到真心之所在,名为有所得;可是这个真心仍然是菩萨自己本有的东西,并不是菩萨另外找到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说,菩萨找到本有的真心,仍然是无所得。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世间法的所有一切法,虽然在现象界有得有失,可是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仍然是无得无失,这样的无得无失,才是真正的无所得法。

  时间快到了,作个小结论:《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是指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无明等十二因缘存在,也没有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存在,所以没有任何智慧可言,既然没有智慧可言,当然是无所得;这些都是站在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观待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所产生的结果。菩萨就在无所得之中成为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成为真正的菩萨摩诃萨了。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到这里,时间刚好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摘自《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四))

原文:
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

●《大般若经》广说佛法与众生法,以使人们明了心法,全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略说心法,以使人们明了佛法与众生法,全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的因果事理全都包括在内。以简略含摄广博,毫无遗漏。

原文:
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纽。

●若简略地说,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两句,是全经的枢纽。

原文:
再约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

●更简略地说,只一个“照”字,就能圆满显示一切法的生生灭灭。生灭皆无,则真如本性彻底显露。

原文:
诚可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纲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

●《心经》真可以说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宗,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其义理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以上原文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之“(正)心经浅解序”
————————
原文: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

●心性,即寂即照,不生不灭,空广无边,灵智通达,圆融活泼,为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根本。

原文:
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虽然是迷惑颠倒、具足烦恼的凡夫,但却与三世诸佛同一心性,无二无别。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原文:
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

●但是因为诸佛究竟圆满证得了真心,所以其功德力用,彻底显现;而凡夫完全迷背了心性,反而仗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界,起贪瞋痴烦恼,造杀盗淫等罪。
【注】:
六尘:尘即染污之义,指能染污心性的六种尘境,即色、声、香、味、触、法。

原文:
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

●因烦恼造作恶业,因恶业感得苦果。烦恼、恶业、苦果,三者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没办法。就像在暗室里撞到了宝物,不但得不到受用,反而被它撞伤。迷背心性,追逐尘境,也是这样。
【注】:
尘点劫:比喻时间极长久远。有三千尘点劫和五百尘点劫两种。①三千尘点劫: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磨为墨汁,每经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落下微尘大的一点墨,直至所有墨汁全部落完,则将所经过的大千世界全部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总数即是三千尘点劫。②五百尘点劫:将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即落下一个微尘,待全部微尘落尽,所经大千世界都碎为微尘,一微尘为一劫,总数即是五百尘点劫,或称为五百亿尘点劫。 https://t.cn/RXnNCmL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张君君说,经历了3月23日的一波疫情后,朝阳农产品大市场面临着部分人员隔离管控、在岗人员满负荷运转的困境。”然而,就在封控、筛查有序推进的同时,另一个难题已接
  • #南阳新鲜事#一叶子是上美集团主打的明星品牌,自诞生之初便像喊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一样,几十亿的广告投放力度无不证明着韩束上美集团想把一叶子打造成国内面膜第一品牌
  • 下半月可能有些家庭问题会拖一些摩羯的后腿,在下一步的发展上你们与家人间各持各的观点出现分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工作距离上家人会希望你们离的更近,很多摩羯内心愿
  • 老人豁达善良,出于关心,想劝劝他放开眼量,随和一些,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于是,便有了一场“屈子与渔父”面晤的历史画面,以及一番关乎人生的别开生面的对话。因此,我们
  • 色泽:琥珀色香气:散发玫瑰、荔枝、迷迭香及成熟檀香木的芳香口感:细腻、柔和及淡淡的甜味总结:此酒果味清甜、香气层次丰富、细腻,风味醇厚、和谐、极致优雅#威士忌乐
  • 好,知道了益生菌大致是怎么回事儿以后,再说说益生菌的生存需要什么特定的条件。所以,大家又陷入另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腹泻、便秘或等等其他情况,只要吃了益生菌,就一
  • #塔罗咨询[超话]# #喜欢与适合哪个更重要# 【10.31—11.6 最塔罗天蝎座一周运势】✨ 转评赞,领取一周好运!得分:85综合运势:在与人讨论事情的时候
  • “高中女教师”因教学照片走红,看到身材后,网友:爱了在人们的传统印象当中,女老师给人的印象非常严肃并且不易接近。“高中女教师”因教学照片走红,看到身材后,网友:
  • 8月1日,成都律师王万琼告诉澎湃新闻,相关机构对这头被烹饪“大白鲨”的价值鉴定以及该主播是否构成“明知故意”是其是否构成犯罪的关键。嫌疑人是否明知及“大白鲨”价
  • 那些我所遇见的温柔的、善良的、真实的人啊,他们都早已消散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作为祭品献给了佐迪亚克,有的不安稳地回归了星海。所以当我知道维涅斯也曾经作为一名古代人
  • 多彩的人生,荣中有枯,枯中有荣;卑鄙者速朽,高尚者永存。多彩的人生,荣中有枯,枯中有荣;卑鄙者速朽,高尚者永存。
  • 最近的动森日常P1-3 昨天岛上的光雄搬家了,今天备了12张旅行券去偶遇小动物,没想到第一站就遇到了蜜雪儿[求关注]P4 和小润的约会[心]P5 到巴猎岛和小动
  • 智慧锦囊之一(自尊自爱,修建自己的码头)心中的冰点 作者:宽心 细节与结论 有位法学院的教授,上课时说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一个
  • 适合在天蝎月使用的水晶 天蝎月:现在至11月21日 1.黑曜石 黑曜石与天蝎座的振动频率强度相同,可以帮助你注意到你性格中黑暗的一面。我们时不时需要净化心
  • [哈哈]很久没发微博了怀念一下去云南最放松的那段日子在洱海边听浪鼓掌 海风携带的是自由的气味独一无二这平淡的一生 有朋友在身边已是幸运只希望生活中不要有过多的变
  • 喝‮肥减‬酸奶瘦了快10斤​‎ ͏ 不节食也不‮要需‬运动!是‬绝大多数‮情的‬况刚开始减肥还是‮起起‬伏伏的 比如‮个一‬月瘦10斤‮那 ‬一个月内肯‮就定‬
  • 也有网友表示,这种女孩不值得同情,有很多这样的女性,即使被男友冷眼相待,拳脚相加,但就是“爱之入骨”认准了这一个人。也有网友表示,这种女孩不值得同情,有很多这样
  • 工作很压抑,下班躺在床上随意的翻着手机,心里很难受,臭猪到家的瞬间眼泪就开始控制不住的往下掉,他走到我身边 “走带你去吃好吃的,去逛逛街,去买新裙子” 嬉皮笑脸
  • 6平地机进行精平1~2次,并及时检测高程、横坡度、平整度,对局部高程稍低的灰土面严禁直接采取薄层找补,应先用人工或机械耕松100mm左右后再进行找补。5.3厂拌
  • 矫情发言)15年请假翘课去看演唱会 被超严的班主任当反面教材说了三年 当时年龄很小也不懂事 对追星非常非常狂热 但是现在很感谢很感谢当时的自己 十几岁留下来的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