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

《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中华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范本。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与《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宝训》等同为民间流行的善书。
原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为民。存平等心,扩宽大量。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和睦夫妇,教训子孙。毋慢师长,毋侮圣言。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而晓愚昧。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举善荐贤,饶人责己。

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guǒ),免尸骸之暴露。造漏泽之仁园,兴启蒙之义塾。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

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依本分而致谦恭,守规矩而遵法度。谐和宗族,解释冤怨。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恒记有益之语,罔谈非礼之言。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资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pián)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轮回到十七世时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的人身,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解救别人的困难,患难,怜悯别人的孤儿,孤独,容纳宽恕别人的过失,过错,广泛地行善积阴德,感应感动了上苍(是指天人感应),别人如果能象我这样存有好心地好心田,上天必定赐福给你!

于是文昌帝君就训劝世人说:汉朝时的东海人“于公”做地方官时,审案量刑公平合理,昭雪冤枉,民众允服,当他的家门坏了,就造了一道能容纳四匹马经过的大门,人问其故,他说他做官多积阴德,从末冤枉好人,后代必定兴旺发达,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做了丞相,孙子也做了御史大夫。五代时的燕山人窦禹钧,三十多岁时还没生育有儿子,有一次他梦见他祖父对他说,你不但没有儿子,而且还很短命,宜快点多积阴德来挽回天命。窦禹钧于是力行善事,救济别人,广积阴功,数年以后,连生五子,五子都聪明俊伟,而且高中科举,五个儿子都做了官,他本人也活到八十有二,无疾谈笑而逝。

想增广你的福气福田,必须要心地心田好,时刻方便别人,积累种种阴德阴功,对人对物都要利益,修积善行就是修积自己的福份,以正直的德性教化世人,象上天化育万物的德行一样,心地慈祥,爱国为民,忠于主人,孝敬双亲,尊敬兄长,对朋友讲信用,不欺骗朋友,或者敬奉天仙,朝礼斗宿,或者拜佛念经,报答父恩、母恩、佛恩、老师恩,广行佛、道、儒三教,救急就象救济被涸竭池水的鱼,救危就象挽救被网密罗的鸟雀,矜哀孤儿,抚恤寡妇,尊敬老人,怜悯贫穷,布施衣服食物周济在道路两旁饥寒交迫的人,布施棺材掩埋尸骸以避免尸骸暴露,家里富有就想方设法提携亲戚朋友,遇到稻米失收的饥荒年头,应当赈济邻居和亲朋戚友,用来称东西的秤要准确公平,不可短斤缺两,宽恕对待雇用的工人,不可尖酸刻薄,责备苛求,出钱出力捐印经书和善书,推动经书善书的传播流通,修建或修葺寺庙,寺庵,施舍馈赠药材药方来医治拯救别人的疾病痛苦,布施茶水使别人解渴去燥,或者经常买生物来放生,或者常常吃斋,持戒避免杀生,走路时常常留意虫子和蚂蚁,不要踩到它们,应当严禁烟火不要火烧山林,在没有灯火的道路旁放置灯火方便行人走夜路,在没有渡船的河流里设置义渡渡人过岸。

不要登上山上去网罗捕捉飞禽走兽,有伤阴德,不要到河溪边钓鱼、毒杀网罗鱼虾,更不要竭泽而渔,有伤阴德,不要宰杀耕牛,有伤阴德,不要随便丢弃字纸书籍,有伤阴德,不要谋夺别人的财产,有伤阴德,不要嫉妒眼红别人的技艺才能,有伤阴德,不要私通淫欲别人的妻子女儿,有伤阴德,不要教唆别人互相口角争斗,甚至对薄公堂,有伤阴德,不要随便破坏别人的名誉利益,有伤阴德,不要破坏别人的婚姻家庭幸福,有伤阴德,不要因为个人私仇而使别人兄弟互相不和,有伤阴德,不要因为小小利益而使别人父子不和睦,有伤阴德,不要倚仗有权有势而欺辱善良的人,有伤阴德,不要仗着富有而去欺凌穷困的人,有伤阴德,亲近善人则有助于身心德行,远避恶人则瞬间杜绝灾殃,经常宣扬赞叹别人的善事,而不宣扬传播别人的恶事,不要口是心非,讲一套做一套,剪除阻碍道路的荆棘,搬走障碍道路的瓦石,修整几百年来都是崎岖不平的道路,以利于行走,建造修葺许多人来往的河桥,留传训言给后人鉴别确定事情是非善恶,捐赠钱财成全别人的好事善事,做人做事都要遵循天理,合乎道理,说话要合乎公道人心,慎防祸从口出,不要拘泥于往古圣贤的道理学说,就象叶公只会画龙,而不知有真龙!

独行不愧影,独卧不愧衾,能做到衾影不愧时才是慎独慎到极处,不要造作种种恶事(即上文所说淫杀破坏等事);身体力行种种善事(即上文所说忠孝敬信等事),这样就永远没有灾星加祸,常常会有吉神照耀护佑,时间快点就有善报在自己,时间慢点就有善报在儿孙后代,百福临门,万事吉祥如意,难道不是从积累阴德中得来的吗?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0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以践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

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作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02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天运》)。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

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03

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六祖慧能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门法叫作“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禅宗: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

中国的禅宗虽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无所谓“苦”了。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著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太阳][太阳]

谈慧能
《坛经》
的禅学奥秘

慧能被称为是禅宗六祖,

他的禅学理论是佛学中国化和中国禅宗走向成熟的标志,

他的禅学理论同时也是佛学理论上的巨大变革,

他的禅学思想是中国唐以后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基础,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一书中,

《坛经》是慧能一生讲授佛法的记录,

是佛学思想史上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坛经》被尊称为禅宗的 “ 宗经 ”,

在中国古代僧人所编撰的佛学著作中,

只有《坛经》是唯一一部被称为 “ 经 ” 的典籍。
  
《坛经》的禅学基本理论历来是佛学界、哲学理论界和文化思想界关注的佛学理论焦点,

禅宗对佛学的变革,
南禅的理论特点,
中国化佛学的理论特色等,

禅学发展的很多 “ 奥秘 ”

都体现在《坛经》中,

所以,精读《坛经》,了解慧能的佛学思想,弄清禅宗的基本理论观点,

是了解中国化佛学禅宗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坛经》是具有 “ 经书 ” 级别的佛学典籍,

《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划时代理论巨著,

《坛经》是南禅的禅学理论旗帜,

《坛经》隐藏着慧能禅学思想的秘密。
  
下面,从佛教哲学的角度对《坛经》的几个重要的观点进行解读,

希望有助于对《坛经》奥秘的知解。
  
一 、缘起论:
“ 心即真如 ”
  

佛教很重视 “ 缘起论 ”,讲缘起,讲因缘。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依存、转化的,万事万物互为条件。

“ 缘 ” 是生发的根本,是事物的本原:

“ 起 ” 是起点,

是 “ 缘 ” 展开的功能。

“ 缘起 ” 是指一切事物赖以生起的因缘,

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宇宙的本原,

存在的根源。

事物的因缘关系实际上也是事物的因果关系,

有因必有果,果为因生。

《杂阿含经》卷十二给

“ 缘起 ” 下的经典定义是:

“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

其意是,因为有此,所以有彼,

由此生彼,彼因此生。

通俗地说,是因为有这个东西,才有那个东西,

有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才能生发出来。

“ 缘起论 ” 是佛教理论的基石,

因缘问题是佛教理论的核心论题,

佛教的各种理论都是由 “ 缘起论 ”

而展开的,佛教大乘、小乘各派都是以

“ 缘起论 ” 作为理论基石而扩展开来的。

佛教各派的思想分化、理论分歧,

也都是由于对 “ 缘起 ” 的不同看法而发生理论分野的。

在佛教的各派理论中,

有 “ 自性缘起论 ”、
“ 真如缘起论 ”、
“ 法界缘起论 ”、
“ 业感缘起论 ”、
“ 中道缘起论 ” 等等,

对事物 “ 缘起 ” 的不同定义和解说决定了佛学各派的理论走向。
  
六祖慧能所主张的是 “ 真如缘起论 ”。
  
“ 真如 ” 是梵文意译,

其意思是真正如实、常住不变的存在,

也可以说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

超越一切的永恒精神本体,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它而派生的。

所谓 “ 真如缘起 ”,

就是说以 “ 真如 ” 为 “ 缘 ”而生 “ 起 ” 在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

“ 真如即是念之体,

念即是真如之用。”

( 《坛经·定慧品》 )

六祖慧能明确表示 “ 真如 ” 是本体,

而且 “ 真如 ” 也能有 “ 用 ” 之功能,

所以才能以它为 “ 缘 ” 而生 “ 起 ” 世界上的一切。
  
在六祖慧能看来,

世间万物的本性就是“ 真 ”,

而万物的形相就是 “ 假 ”,

就是 “ 虚妄 ”。

他临终前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 见《坛经·付嘱品》)
  
这首偈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真的,不要将假的当作真的来看。

如果认为看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那么你的认识就不是真的。

如果你能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

如果你能离开世间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

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何处能找到真呢?

六祖慧能在这里说的 “ 真 ”

就是 “ 真如 ”,

也就是万物的本性、
众生的本性、
人的本性。

六祖慧能认为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万物有生有灭,所以是虚妄不实的,

而 “ 真如 ” 则是 “ 性本无生无灭 ”。
  
慧能认为:“ 于自性中万法皆现 ”

( 《坛经·忏悔品》 ),

这句话是 “ 真如缘起论 ” 的典型观点。

这里的 “ 自性 ”

是指真实的本有体性,

也就是 “ 真如 ”。

“ 万法 ” 是指包括主体存在和客体世界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也就是宇宙万有。

宇宙一切都是由 “ 真如 ” 派生出来的。

“ 真如 ” 是世界的本原。

“ 真如缘起论 ” 体现了中国大乘佛教有宗论的基本思想,

有宗论承认有本体,有彼岸性的最高存在。

因此,六祖慧能的这种 “ 自性 ”

而现 “ 万法 ” 的观点,

既体现了作为佛教哲学的基本特征,

也反映了中国佛教的传承与联系。
  
六祖慧能企图改变传统佛教对

“ 本体 ” 的烦琐解释,

他一方面把 “ 本体 ” 看成直接是源于人心的,

试图从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寻找活力;

另一方面又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本体,

把 “ 心 ” 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直截了当地指明主体之心即是客体之本原。

因此,在慧能看来,

所谓 “ 成佛 ” 就是于 “ 自性 ” 求真,

也就是说,“ 证真如 ”不在于遥远的彼岸世界,

而在于当下的现实世界之中,

在于人的自我意识,

在于能自觉自悟。
  
慧能反复说明这种以自悟

“ 证真如 ” 的观点,

他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参看《坛经·般若品》)
  
“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参看《坛经·机缘品》)
  
“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参看《坛经·疑问品》)
  
“ 一切般若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参看《坛经·般若品》)
  
“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参看《坛经·定慧品》)
  
这就是说:“ 心 ” 就是 “ 佛 ”,

“ 心体 ” 就是 “ 真如 ”。

而且,“ 心 ” 要区别 “ 心体 ”

( “ 念之体 ” )

和它的作用

( “ 见闻觉知 ” 等 )。

慧能就这样把 “ 真如 ” 本体看成直接是源于人心的。

“ 证真如 ” 或 “ 成佛 ”

不再是追求超现实的“ 佛智 ”、“ 佛性 ”,

而是自我觉悟,了彻 “ 自心 ”。

由此看来,“ 般若 ” 从“ 自行 ” 生,

“ 菩提 ” 向自心觅,

佛国乐土与人的自心是合一的,

人没有必要到遥远的彼岸世界去领悟

“ 真如 ”,

只须通过自我觉悟去顿见

“ 真如本性 ”,“ 万法尽在自心 ”。
  
慧能的这一基本观点,

实际上是反对在自心之外去构设一个本体,

“ 自心 ” 之外再无本体,

正是人的 “ 自心 ”,

也只有人的 “ 自心 ”,

才是真如佛性的存在,才是万物的本原。

在 “ 自性 ”、
“ 自心 ”、
“ 本心 ”
之中自有真如佛性。
  
在佛就在心中,不用从外面去求佛性,平常,是因为被妄念遮盖着佛性,因而不见真如。

一旦去掉妄念,内外明彻,一念了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那个时候我已经生病了,我的身体里有恶魔在窜动,我脾气越来越暴躁,我的第二个主人发现我生病了,他把我丢在了朋友家里。我开始发狂,我想回家,我能感觉到自己越来越
  • ”网易☁️:——现sc——填词:簪春歌手:姜艾芙后期:姜艾芙题字:琥珀海报:沈令殊策划:Amor莲绛——原sc——原曲:抱来明月对蝉声策划:抱明月长终作词:灵犀
  • 我会一直喜欢你到不再需要我为止,不再需要我 顾飞从在一起那一刻开始就打算无条件付出 哪怕蒋丞会走 哪怕知道丞哥是一定会离开钢厂的 而自己却只能困在那个小破城市
  • TT入职前一天晚上回家收到了marufuwa的面包 也太幸福了… 一直很馋很想吃…最初还是在上海限定线上卖的时候俺就给朋友买了(自己吃不着就投喂朋友吧,好喜欢店
  • 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往生极乐,一定可以预见,否则,生不了极乐,也是可以预见的。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
  • 朴敏英前男友姜宗贤亲自回复大众疑惑,他说:我在9月29日凌晨和敏英见面了,我不希望因为我毁掉她的演员职业,因为她真的很喜欢演戏,所以我们互相下定了分手的决心。朴
  • 所以,无论你做什么,请不要懒惰,也请远离低效率的勤奋[赞][赞]【夜读:别让你的努力,毁于低效率的勤奋】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所以,无论你做什么必
  • 管她锦衣貂裘还是藤衣粗布,都是东方锦绣,都在心间永留。春天又是属于鱼和虫的,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也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以度脱救拔,欲念极重,如果我是菩萨都被气死了还一直不辞疲厌化千万亿身救化,太慈悲,读一次流泪一次[苦涩]而且它就睡我房间里,睡我地板上…
  • 这就是世尊过去行菩萨道时布发掩泥的故事,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讲述授记一事的前因后果: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
  • 我抓住今日的最后时刻回到了学校,到这里,我今天想要的都如愿以偿[爱你]写的信最后也还是没有送出去,希望下次我能够把它送到凯哥的手上我家凯皇的美色果然无敌,真的只
  • 在微博叨叨几句身体健康真的真的太重要了 和疾病一起来的心理压力才是最难受的 要好好注意身体啊 早点休息 不要熬夜了 大家都做最健康的崽[微风]连着一周都在自闭与
  • 16、关于“读书”梁晓声的这句话说得真好: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周国平24、读书多
  • 02.专注10%扔掉看不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丢弃生活中那些并不重要的90%,不让俗世里过分多余的事物,来侵占你的付间与经历,它让你真正关注到自己的内心,
  • 椰果Q弹,太好喝了吧!口味也是酸酸甜甜哦!
  • 真好~~但是啊,39的预告,岳父大人想要“棒打鸳鸯”我也是支持的!“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是从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实践出来的,其实还是很严肃的”“我们还
  • 认清现实的文案 1 没有新故事的人才会对日故事念念不忘。 2 我用执着烧毀了所有的幼稚与人性,那片荒野慢慢长出了理智和清醒。 3 你太年轻了,太理想主义了,你
  • #蜜蜂警告我绝不许放弃# 以往每月今日,我都会拍一个人,前段时间突然不想作践了,一切就交给老天吧。 说是只定了11天酒店,要赶紧在这期间找到房子,好嘛我这些天包
  • 随着科技的发达,现在的车辆技术越来越先进,无论是从动力还是从自动驾驶技术,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也是现在年轻人追求的生活必需品了。也是各式各样的品牌,尤其
  • 梦里什么都有……梦里梦见俊美的真真和伦伦……#月刊家[超话]#最近看得特别乐呵的一部剧,挺糊的,安利一下[给你小心心]男主是个精明自恋–白手起家–钻进钱眼里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