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道看世间#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问与答】

问:所谓法是什么?法的内涵又是指什么?

答:所谓「法」在藏文中是「改造」的意思,作改造变化的意 思。梵文的「法」是Dharma(达嘛),Dharma是执持、 持取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呢?

将一切所知称为「法」的「法」是指:持取各自定 义、或是执持各自本质。事物有各自的本性!自然就具有的,是从这方面而称为「达嘛」。又,分成「法」与 「世间」二者的这种「法」,说的是将痛苦擒住,从痛苦救出。

如同以前说过的,「苦因」追根究柢是从心调不调伏上而产生,所以应当调伏心。所谓「调伏心」,除了将未驯服的心减少而来调伏心之外,并没有别于此的其他调心 方法!

由于如此,所谓「法」的意思是消除痛苦的一种方法;所谓「法」并不是一种随便过生活的其他方式,而是消除痛苦的方法。

就连小虫,我们大家全部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大多数说到痛苦时,却只是以身体的苦受,衣食的困苦为主要;这些就算动物也知道。只是想到暂时不要有饥渴的痛苦,除此之外无他。

而我们人类,因为以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具有作审察、作探求的能力,所以不像虫类等,只是消除目前现有的痛苦之外,关于明年、来世的话题,它们应该都不会想到。而人类对于上百年、上千年之后会作思索!这是从详细拣择事物的智慧上而产生的。

因此所谓「消除痛苦」,好好想一想时,痛苦是由不调伏的心而来。一般,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应该很清楚,心越是寂静调柔,即使发生痛苦,恐慌会比较少。心不寂静调柔的人,纵然有很多钱,条件非常好,心不调伏的这个人应该不快乐;这非常明显,且看在这世间里面的七十多亿人就非常清楚。

这并不是外在衣食的话题;主要是内在心续调伏者会比较快乐,心续不调伏者有较多的不快乐,应该很明显。 由于如此,以目前现前可见来看,内心越调伏的人,则越快乐。所以,「法」是将产生痛苦不快乐的不调柔部分减 少,而增加调柔的部分;从减少不调柔部分上来减低不调柔所造成的痛苦,这就是所谓「法」。

我们很多人说到「法」时,内心就觉得很幸运地 作祈求、礼拜、绕行净治,念念课诵、持持咒,像这样是普通的「法」。

龙树菩萨的论典或是圣天菩萨的《四百论》中提到:外道有一类将《吠陀》奉为教法者,以耳朵听到《吠陀》 之声当成法;像是借由耳朵所修持的法。又有一类是以外在举止― 直依据身体的苦行,而主张为法的一种修持方 式;这主要是以身体为依据的道法。

释迦能仁的教法是依据意念,并不谈论外在的声音、语 言,也不说外在的姿态;主要是对心绪作调伏,是这样做的一种教法。所以,一般在这 世界上全部的宗教都讲信心、慈悲、忍辱、知足,这些都是心灵的话题。整体上,所有宗派的训诲是给予调心的教诫。

而佛教不同的特色:不只是说调心的方法——应当修持慈爱、悲心的调柔功德;对于令心不调柔的是什么?探求其根源,然后作改造。这只有佛法才有,宣说空性见、 无我见。

这世界大大小小的宗教大约有上百种,其中具有见解宗论的宗派,在印度有各式各样的教派;较盛行的像是数论派,具有极为深广的见解宗论!然后逐渐地在其他区域产生的宗派:如犹太教、基督教、回教以及祆教;以中 国来说有道教,像这样有许许多多教派,有相当的见解宗论可宣说。这些不但全部都认为有所谓的「我」,并且在具生的我执上,以宗义安立而成立有“别于蕴的他义 『我』”时,就增加了一种徧计我执;由此而形成以宗义安立的「我」。 所以,「无我」只有佛教才宣说。需要说这个的原因是:对心不调伏的造作者——颠倒心作探求;因为颠倒心所感受的是「错乱真实」,所以就说:感受对境的「我」并不存在。由于如此,所谓「法」,尤其讲到「佛法」时, 是指从痛苦救出、将痛苦擒住;从这方面而称为「法」。所以不断修持、经年累月闭关修行,但是却无法消除内心之痛苦的话,法就不成为法。

以前有位安多尊者,他持诵咒语,念修了许多年,用 手指头持咒持到指甲磨尽(持很多咒语的人指甲会磨尽),有些人的指甲会变凹陷。所以安多尊者就说:“烦恼没除尽,指甲却磨尽。”不断持咒没有除尽令内心不调伏的烦恼,倒是数念珠数到磨尽指甲,就是「烦恼没除尽, 指甲却磨尽」。这讲的是现实情况。

例如:我们有很多人乍看之下像是有在修行,做祈 愿、供水、礼拜、供施等等行止。虽是有在做,但是稍微触犯心意时便马上发生争执。当看到合意的事物就立刻生起贪爱,用诱骗好呢?欺瞒好呢?蒙骗好呢?看能不能得到。这些就是心未调伏的象征。

所以,我们的修行只是口头上、语词上的修行之外, 真正并未成为拯救痛苦的修行。由于如此,对于「法」应该理解。对「法」有所理解的话,才能利济他人;知道利益自己,也知道利益社会。所以,应该理解「法」的意义。

佛法宣说「无我」见解,为了清除痛苦的根源、颠倒心的根源,故宣说「无我」见解。而谈到是「无我」的理由时,就是所谓「缘起」;全部都是从因果而产生。现在你们 所辩论的因果,说的就是因果缘起;不是无因所生,不是恒常因所生,不是出自创世主;唯是依据各自的因缘而产生,就是因果缘起。

此见解宗论乃讲说真实状况,与真实状况作查对,证实——指明不同于真实状况的颠倒心之错乱感受;然后于自己 内心便会获得定准。同样的,所谓「自我爱执」——自己非常珍爱自己。 一般,自己对自己的关爱是合理的,自己不爱自己的话还会爱谁。所谓「关爱他人」,一开始是先爱自己,从先爱自己之上,然后才扩大到他人― 对他人产生关怀;否 则,如果自己不爱自己的话,对别人也不会生起关爱。但 是,所谓「自我爱执」是抛舍他人、不顾他人,只想自己 一人,这就是所谓具过患的「自我爱执」,变成会招引各种衰败。

在我们内心希求的是安乐,不希望有痛苦。但是, 只为自己一人着想的念头,事实上变成是自己没朋友、孤 独一人。尤其以人来说,在这个人类社会当中,以自己 衣、食、声誉三者为代表的增上生安乐,全部都是依赖他 人所产生。其间,要成办增上生所修持的不害道,而说 「遮除害他及来源」时,也是需要依赖他人。

以成办遍智来说,因为必须修持以慈悲为根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所以,也是观缘众生而后产生。在真实状况 下,暂时增上生的圆满——每天保持轻松的心情,由此到上位的成就遍智,都是需要依赖别人;如果将他人抛舍就很愚蠢了!

所希望的是安乐,不喜欢的是痛苦。但是,如果将痛苦的根源——执为有我的「我执」、以及爱惜自我的 「爱执」二者,在内心深处视为纯净无瑕疵而接受时,我 们就无法从痛苦绳索的束缚中脱离。因此,爱惜自我的「爱执」是痛苦的根源,执为真实的「实执」也是痛苦的 根源;于此应当了知!

从了解这些上,对此二者能当头棒喝的话,就如同被铁链绑住的手从铁链脱离;这样,内心真正获得解放,真正感到幸福快乐,真正有信念、有把握,这些才必定会在心中产生。由于如此,佛教的「佛」与「法」;「佛」是「佛陀」,如是由佛陀所宣说我们要成办佛陀果位的方法,即称为「佛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比这更漂亮的谷穗云,一定是表达我内心对袁老的思念! 很小的时候,妈妈在家种庄稼,那时候水稻产量不高,妈妈总把米在最硬的时候捞出来给我姐弟两
  • 韩剧里绝对看不到的场景.jpg ↓ 贫穷的李敏镐哈哈 张爱丽在窥探里还做亲子鉴定呢 刘仁英good casting里演的好人 李敏镐演过很多贫穷的角色拉
  • #李一桐[超话]##李一桐快乐大本营# lyt#李一桐骊歌行# 【送你一朵小红花】 东风吹,战鼓擂,桐铃宝贝怕过谁!时间紧,任务重,桐铃们,撸起袖子就为一个目
  • 八字看哪些人最花心:   八字正财和偏财混杂的男人最花心,这种人主要原因是欲望太大,正财为妻子,偏财为情人,财星就代表女人;若是八字财星混杂则代表身边的女人缘
  • 自私卑劣!18名驴友“被救”抱怨不断:私自“藏水”称要留一手! 5月13号,北京房山的蓝天救援队经历了建队以来最危险的一次救援,为了营救18名迷路和受困的
  • 五月鸣蜩周末下厨时间 平时上课或者忙碌的时候,不是食堂打包就是美团外卖,虽然偶尔也会有吃腻的时候,但做菜真的需要时间,还要看心情。每到周末,只要没有约会,我基本
  • 5-21 英文五六本。 中文一本。 豌豆Ai一节。 线上美术两节。 悟空识字五个字。(一个没记住) LP两集+一集Pony。 最近终于终于不再痴迷叶罗丽了。
  • 相比于很多乐队或艺人的昙花一现,左小祖咒的作品推出速度确如网友所说——“高产如母猪”,并且保持着高品质。《恩惠之光》是2019年由左小祖咒作曲、小提琴家吕思清演
  • [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终于把《指环王》三部曲在电影院里重刷完毕,纵观全局,《指环王》是将欧洲中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与冒险题材的戏剧模型,在继承后
  • 困难不一定能解决,但万事万物总会找到自己的出口; 而心理学是让这个出口变得最温和无害的途径,对人,对己。 ——我•自己说的 当年辅修选心理学还是挺好的。 都说
  • 嵊泗县天气预报 今日晴;空气污染指数37,优 当前气温17;最高气温22;最低气温15 空气湿度:74% 紫外线1(最弱) 适合薄外套,较不适宜运动 东风2级
  • 学生也能染的冷咖棕色~不用漂很显白很温柔 发色推荐显白发色 株洲染发⭐️株洲做头发哪里好显白发色株洲设计女生发型最拿手的老师让你不踩雷! 分享-款一年四季都很适
  • 感谢老天眷顾!!!让我自认为考的很差很差的情况下,万万没想到考的还阔以,真是看到分数自己都傻眼了,真的好不相信自己还能考这么多。 查分数前心脏蹦蹦跳的都快跳出来
  • 现在优秀导演不多,鸡贼导演却不少。把大量精力消耗在营销宣传和谄媚观众上,偏偏就是不愿意做出用心的好作品。 各个行业都需要理想主义者,更何况是电影这个造梦的事业。
  • 昨天在车上有人问高同志,五一去哪儿玩儿,高同志说没想好,接着这位小朋友就列举了一些可以去的地方,那些地方我之前旅游的时候基本都去过了,所以也没有想好五一到底去哪
  • 【忠诚履职、真心为民】彩屯派出所开展“清洁本溪·爱我山城”志愿服务活动 为切实倡导绿色生活,保护和谐美丽家园,营造干净、卫生、整洁的城市环境。5月15日上午,彩
  • 中午请邻居午餐。告诉我装修时清物品不要的所有糖果饼干茶叶他兄弟全拿走了,我连忙说真是太感谢他了[中国赞] 也是哦,那些能够成为品牌的食品总有过人之处,自己不喜欢
  • 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 我希望我们在一起即使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依然觉得很舒服。 你懂我的想法,懂我的沉默,知道我是怎样的人。 我希望我们每天早晨都
  • #肖战唐三[超话]##肖战斗罗大陆# xz#肖战唐三# 肖战坚韧挺拔,肖战善良正直,肖战敏而好学,肖战仪表堂堂,肖战温文尔雅,肖战谦谦君子,肖战玉树临风,肖
  • 《智库时代》期刊征稿 国内刊号:CN:14-1391/D 国际刊号:ISSN:2096-4609 审测标准:C级 版面字符:2300字符/1版 主办单位:山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