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有祥教授:
佛教辩证思维略析

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

佛教的无常观中阐发了万物人生生灭变化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和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

佛教的因缘说中表达了因果关系的诸种形态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

佛教的中道观触及到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显示了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排除独断与偏见中前进的思想,

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于打破绝对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的二谛论是对中道否定性思维方法的发展,

它将否定与肯定、破与立结合起来,

辨证地表达了认识过程中低一级认识和高一级认识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问题,

体现了大而容之、

圆而通之的精神和境界。

1 .辩证
2 .无常
3 .因缘
4 .中道
5 .二谛
6 .圆融

在世界性几个大宗教中,

佛教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具有哲学思辩的宗教,

在佛教的哲学思辩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或者说辩证法思想,

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之一,

是佛教对人类认识的贡献。

那么,佛教中蕴涵着哪些辨证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呢?

对此,已有学者作过一些论述,但似言犹未尽,

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 、无常观

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

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

当我们用这一观点考察古代中西哲学的时候,

赫拉克利特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老子》的
“ 物壮则老 ”,
“ 反者道之动 ”,

《周易》的 “ 生生之谓易 ” 的思想常被人们所称道,

而佛教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却往往被人们所漠视。

其实佛教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全面而有深度的。

佛教对世界的第一个根本看法或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 “ 诸行无常 ”

或 “ 一切行无常 ”,

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迁流无常的。

例如:
《杂阿含经》云:

当观知所有色,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 如是观受想行识,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大智度论》云:
诸法无常,故无住时。

《大般涅槃经》云:
一切有为皆是无常。

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 色 ” 即物质现象,“ 受想行识 ”

“ 心法 ” 即精神现象,

“ 法 ” 指一切现象。

在佛教看来,

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不论内部还是外部、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近处还是远处,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

无物不变、
无时不变、
无处不变,

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这种变化观可以说是相当全面的。

佛教不仅强调无常变化的普遍性,

而且提出无常变化有两种情形,

即 “ 念念灭 ” 之无常和

“ 相续坏 ” 之无常。

《大智度论》云:

“ 无常亦有两种 :

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

二者相续坏故,名为无常。”

“ 相续坏 ” 之无常,

指一个前后相续的较长过程的完结,

“ 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粗无常。”

相当于渐进过程的中断,

由于这种变化的过程较长而明显,

因而称为 “ 相续断粗无常 ”。

“ 念念灭 ” 之无常,指在一念的瞬间有迅速生灭变化,

佛教常用石火电光作比喻,

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

特别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更是如此。

佛教明确认识到生灭变化是万物人生的必然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或抗拒这个规律。

《佛说本生经》反覆强调这一道理,

如说:“ 生者在世,安可长存,有诸思想缘起之法,必当归尽,坏败永没。

法当崩败,法应当坏。

欲使不坏,终不可得。”

又说:“ 人生有终,物有成败,合则有散。

应当灭尽坏败,欲使不尔,安得如意。

应当终没。
归于无常。”

又说:“ 法起有灭,
物成有败,
人生有终,
兴盛必衰。”

《法句经》也有类似的说法,

经云:“ 譬如陶家延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如河驰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这和孔子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又何其相似乃尔。

佛教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万物及人生的辩证认识,

因而主张不必惧怕死亡,要从容地对待死亡。

《佛说本生经》中叙述了一个父亲因爱子夭亡而精神失常,

后被佛陀教以上述道理而解脱了精神痛苦的故事。

佛教不仅认为每一具体事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而且认为整个世界的变化是按

“ 成、住、坏、空 ” 四大阶段的过程,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

中国佛教徒还深刻指出事物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如僧肇说: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年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这与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所说的

“ 今日之江河非昨日之江河 ”、

“ 质日代而形如一 ” 言异而义同。

它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事物每时每刻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处于稳定性与变动性之中,

是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是有与无的同一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佛教的无常观是有一定局限的,

或者说是不彻底的,那就是佛教的无常观只适用于世俗世界,

而彼岸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寂然不动的,

叫作 “ 常乐我静 ”。

《大般涅槃经》说:
“ 一切有为,
皆是无常;

虚空无为,
是故无常,
佛性无为,
是故为常。”

“ 有生之法,
名曰无常;

无生之法乃名常。

如来无生,
是故为常。”

与此相关联,佛教对于动静也有独特的见解。

以被称之为 “ 中国佛教哲学无上精品 ” 的《肇论》为例,

其中的〈物不迁论〉篇,虽然主旨在于论释静为实质、动为假象,

但它反对将动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 岂释动以求静,
必求静于诸动,

……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动而不离静,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认为事物本身的动静从来是一体不二的,

静止寓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离开运动的静止,

如果把动静分离开来,动是动、静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则是一种惑见。

这种动静一体不二论,与辩证的动静观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二 、因缘说

“ 因缘 ” 或 “ 缘起 ” 说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论,

它是用于解释事物生灭原因和 “ 无自性 ” 的理论根据,

它表达了因果联系和普遍联系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不是某个造物主

( 如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 创造的,

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孤立自生自灭的,

而是由 “ 因缘 ” 决定的。

《杂阿含经》卷2说:

“ 有因有缘集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间万物的生 ( 集起 ) 灭和变化决定于因缘的有无和变化。

所谓 “ 因缘 ”,狭义而言,

事物生灭的内在的直接原因为 “ 因 ”

又称 “ 亲因 ”,

事物生灭的外在的辅助原因为 “ 缘 ”

又称 “ 助缘 ”;

广义而言,因与缘都是事物生灭的原因,

因而可以互通互用。

事物由因缘而生起,称为 “ 缘起 ”。

印、中佛教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因缘或缘起,

提出了二因、五因、六因、七因、十因、四缘、六缘、十二缘生、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等不同理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万物和人生的缘起以及因果关系的不同类型。

如《大般涅槃经》讲二因、五因。

二因者,“ 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 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五因者,
“ 一者生因,
二者和合因,
三者住因,
四者增长因,
五者远因 ”

《阿毗达磨俱舍论》讲六种因:

“ 一能作因,
二俱有因,
三同类因,
四相应因,
五遍行因,
六异熟因 ”。

它为人们多视角地探究事物的原因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而龙树归纳的 “ 四缘 ” 最具有普遍意义,

他把因缘概括为四大类:
“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 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

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 因缘 ” 含义如上述;

“ 次第缘 ” 又称 “ 等无间缘 ”,

指意识活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

前一意识活动的消亡必然引起后一意识活动的产生,

前者为后者之缘,二者相续无间;

“ 缘缘 ” 又称 “ 所缘缘 ”,

指意识所攀缘的对象;

“ 增上缘 ” 指加速事物生灭的条件。

这四缘可以简要地解释为
内因、
外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加速原因,

是对事物发生原因的高度概括。

中国佛教华严宗把全部世界看作一个大缘起,

世界万物如因陀罗网,珠珠相映,相互摄入,互为缘起。

依此理论,世界中每一物既是被产生者,是他物之果,

又是产生他物之因,每一物与他物联系着,

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

【《文钞入门读本》17 与陈锡周居士书 02】
原文节选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 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 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 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 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入门读本》17
•与陈锡周居士书 02

参考今译

所说的“信”,必须相信娑婆世界确实是苦,极乐世界确实是乐。娑婆世界的苦,无量无边。总的来说,不超出八种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苦,无论是贵极一时的人,卑贱到乞丐的人,都有这八种苦。前面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好好思惟,自然知道,不须要详说,说的话太费笔墨。第八种五阴炽盛苦,是现在起心动念,以及行为举动,这是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不能解脱。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所感的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就是接触外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在六尘境,起惑造业,如大火炽然燃烧,不能止息,所以名为炽盛。又者,阴:盖覆之义,发音意义与“荫”字相同。由这五法,盖覆真如自性,不能显现。如浓厚云层遮蔽太阳,虽然太阳的光辉,一点无损。而由于浓云遮蔽的缘故,不能蒙受太阳的照耀。凡夫没有断除惑业,被这五阴障蔽,觉性之天,智慧之光,不能显现,也是如此。这第八苦,是一切诸苦的根本。修道之人,禅定功力深,对六尘境界,一点不执着,不起憎爱之心。从此加功用行,进一步证无生四果。那么惑业净除究尽,斩断生死根本了。然而这个工夫,很不容易。末法之中,得到实在很难。所以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就是莲花化生,没有生苦。纯是童男之相,寿命等虚空,身体没有灾祸衰变。老、病、死等等,名字尚且没有听说,何况真实有。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都演畅佛法之音。随自己的根性,由于听闻而证果。亲人尚且了不可得,哪里有怨家呢?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都是七宝所成,不靠人力,唯是化作。那么翻转娑婆世界的七苦,而成为七乐。至于身体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开当处,就能在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都契合实相妙理。没有五阴炽盛之苦,享受身心寂灭之乐。所以《阿弥陀经》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娑婆世界的苦,苦不可言。极乐世界的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没有一点疑惑,才名为真信。千万不可以凡夫外道的知见,妄生猜想度量,认为净土种种不思议的胜妙庄严,都属于幻想寄托的神话。是譬喻心法,不是真实有那个境界。如果有这种邪知谬见,就失去往生净土的实际利益。这个祸害很大,不可以不知道。

既然知道娑婆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应该发起迫切真实的誓愿,愿离娑婆世界之苦,愿得极乐世界之乐。这个誓愿的迫切,应当如同堕在厕坑中急求出离,又如同囚系在牢狱而切念家乡。自己的力量不能够出离,必定要求大势力的人提拔我们出去。娑婆世界,一切众生,对逆顺二境,起贪瞋痴三毒,造杀盗淫三业,秽污本有的妙觉明心,这是无底的厕坑。既然造作恶业,必定要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这是不赦的牢狱。阿弥陀佛在往劫当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大愿说:“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也无可奈何。倘若志心称名,发誓求出离娑婆的,没有一个不蒙垂慈摄受的。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接当下出离其中,全部安置在极乐本有家乡,令他们进入佛的境界,同佛一样受用。想要往生西方,最初必须有真信切愿,如果没有真信切愿,纵然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如果信愿具足,就一万个不会漏掉一个。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这是指信愿具足的人来说的。

——如诚法师译

学佛入门1064:《悟公上人开示:这样做,当处最吉祥》。。。一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来自厦门太平岩寺 前天

身在禅堂,心在世俗。心中有挂碍,就很难静下来。在禅堂要把俗事放下,办成佛的事。居士要自己调整好,各位师父也要利用禅七时间把身心好好调理。放下杂事外缘,在这里用功办道。大家只要发大菩提心,这些问题和困难都能克服。希望大家好好用功办道。

《佛说本相猗致经 》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本?谓为痴。  “痴亦,比丘!有从致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痴有本从致?谓为五盖。  “五盖,比丘!亦从有本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五盖从有致?谓为三恶行。  “三恶行,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恶行本从致?谓为不摄根。  “不摄根,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摄根从致?谓非本念故。  “非本念,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本念从致?谓不信故。  “不信,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信本从致?谓恶非法闻故。  “非法闻,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法闻本从致?谓非贤者人事。  “非贤者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贤者从致?谓非贤者人共会乐。  “如是,比丘,已不贤者聚会满,令不贤者事满;已不贤者事满,令非法满;已非法满,令不信满;已不信满,令非本念满;已非本念满,令不摄根满;已不摄根满,令三恶行犯法满;已三恶行犯法满,令五盖满;已五盖满,令痴满;已痴满,令有世间爱满。如是爱乐满,稍转稍转猗增有。  “度世智慧解脱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度世智慧解脱本?谓七觉意为本。  “七觉意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七觉意从有本?谓为四意止。  “四意止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四意止从有本?谓三清净行。  “三清净,比丘!亦有本从行,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清净有本?谓为守摄根。  “守摄根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守摄根有本?谓为本念故。  “本念,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本念本?谓为信本。  “信本,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信本有本?谓闻法经本。  “闻法经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闻法经本?谓事贤者本。  “事贤者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事贤者有本?谓贤者聚本。  “如是,比丘!聚贤者能得事贤者;已事贤者,便闻法言;已闻法言,便致信本;已致信本,便得念本;已得念本,便摄守根;已摄守根,便得三清净;已有三清净,便得四意止;已得四意止本,便有七觉意;已有七觉意,便有无为解脱得度世。如是解脱度世,转转本,令得度世。”   佛说如是,弟子受行。  佛说本相猗致经

  若当下不分别,当为最吉祥。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念佛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憨山大师于禅定中到了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在说法,其中有两句:“分別是识,无分別是智。”这佛法,有分别心是不行的,若不生分别心,则处处最吉祥;要知道分别心是凡夫心,是生死心呀!

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念佛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

大家在大殿里共修,切切不要起分别心,不要看哪个师父是真用功,哪个师父不用功,若都不分别,当为最吉祥。《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有两句经文:“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大家体会体会,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不能起分别心去轻慢人,轻慢人就是轻慢自己,不但不轻慢人,还须恭敬人!要知恭敬人是不会恭敬错的,更要一切恭敬,非但佛要恭敬、菩萨要恭敬,就是对讨饭的人也要恭敬,要这样一切恭敬才方相应,相应什么呢?当为最吉祥!倘欺大负小,则不是一切恭敬,是有选择性的,是有分别心的。

来应供的,就是因为不起分别心,你到底是谁我也不晓得,我就是一心恭敬、一心顶礼,平等心地一心供养,那么总有一个圣人给你供着,你就成就了无量的福报于不知不觉之中!

古德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福报;有十分恭敬,得十分福报。”单单福报还不行,你必须成就不分别心,要知道不分别是智,有福有智,不就是福德智慧两足尊的境界吗?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易烊千玺送你一朵小红花##宝格丽全球香氛代言人易烊千玺# 你演出我应援, 你拿奖我欢呼, 你成功我骄傲, 我与你在平行世界, 我在人群中爱你♥ @TF
  • 当然还有婷婷,婷婷因为要和我们一起快乐玩耍,鸽了来找她做课题的高一学生,虽然做鸽子不太好,但是本人体检很好就好 面对我们的“小机灵”被她看到,她的可爱态度便是
  • “活财神”龙婆坤三金崇迪.✨三金.背面自身像.非常漂亮.值得收藏.而且是老牌哦.崇迪佛保佑全面.而且寓意非常好.是fo牌之首.所以这牌特别特别罕见哦.招财转运.
  • 狮子座狮子座最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大概就是太过于好面子,他们经常会为了尊严,而让自己做出不想做的事情,也许狮子座也想改变自己的个性,但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他们
  • 房地产营销策划短信平台  【华都花园】B区132平140万起急售,需预约看样,详询:xx退订回T  【华府家具馆】融创印时代家具样板间:822室.下单立减xxx
  • 和弟弟的搞笑事件: 1⃣️:和他一起下午刷抖音的時候有1個的文案是:如果可以,你最希望你的下一任是誰(好像是這句話)我說如果可以我希望沒有下一任,我弟弟馬上接
  • 山体用“渴墨”以牛毛皴、解索皴画法画出,然后再用浓墨“苔点”画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这正是王蒙所独创“水晕墨章”。#笔法记#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
  • 竞核1月23日消息, 腾讯电竞2021天美电竞项目计划发布会今日在深圳华润大厦艺术中心举行: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斌,南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湘岳,市文化
  • 在病毒刚开始蔓延的时候,那时候有关于隔离生活的事也才刚刚开始,我要求相关部门对俱乐部的现有资产进行统计,因为这部分资产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马上提供给相关的医
  • 耐用消费品一旦建立了稳固的产品体系和消费认知,新品牌想要冲击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格力美的所占据的空调市场,新品牌冲击难度极高,比如已经相对稳固的智能手机品牌
  • #微信状态还可以这样玩#说实在的,后悔更新了,除了加了三个特效,表情动起来都不太好看,发朋友圈状态什么可以有一个自己可见,一个个分组真的累[哼]。谁说小猫咪没有
  • 16.奖励你一朵小红花,2020年那么难,我们也都有在好好生活呀.17.陪我看《少年的你》的是你,所以《送你一朵小红花》 的也要是你.18.想和韦一航在一起就算
  • #刘也呆萌酷帅随时切换# ly#刘也2021牛椰陪你牛气冲天# 家人们❤️到现在咱们经历很多很多,自己的孩子自己保护努力维权,sfl gz还有阅世的猛劲谁看了
  • (现在的我感激还来不及)过了个把钟头,果然有个人来加我Q,本来我想点掉拒绝,然而说来惭愧,那时我对爱情确有朦胧的期待,而且拒绝一个女生也不太好。不知哪一天,她突
  • 我们懂得了快乐很昂贵,我们明白了余生很短,我们理解了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喜悦与平和,能为自己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已。我们懂得了快乐很昂贵,我们明白了余生很
  • ”“做钢琴吧”“钢琴也换过了,我独的时候是电钢,现在是雅马哈”“我要做钱包,用了那么久都不换,不过现在出门大概都不带了吧!“我想和亨一样成为一棵树,什么都不用做
  • ”    王朔说:“灾祸莫大于杀害已降之人,这就是您不能封侯的原因。  诛戮都是杀,凡有贼寇,用兵出征,是万不得已的事,他若投诚降服了,又要杀他,大逆天理,百世
  • 归园田居生产实力强大 十万级洁净生产区 归园田居生产工厂占地面积4000亩,拥有十万级洁净生产区,每个独立房间独立生产线只允许生产一款产品,可有效避免传统大
  • 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 ”“第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我以真实的话告诉你,唯佛陀的法中才有八圣道,唯有佛陀的教法中才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