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独闷闷[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无止。众人皆有以[24],而我独顽且鄙[25]。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6]。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注释]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2、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3、畏:惧怕、畏惧。
4、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5、未央:未尽、未完。
6、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静。
1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4、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5、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6、遗: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19、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20、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21、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2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23、飓兮:急风。
2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2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苏辙《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衆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衆妙之所從出也。

河上公《道德经注》
除浮华则无忧患也。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善者称誉,恶者谏诤,能相去何如?
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杀仁贤。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熙熙,淫放多情欲也。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我独淡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时也。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
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无所分别。
明且达也。如暗昧也。察察,急且疾也。闷闷,无所割截。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以,有为也。我独无为。似鄙,若不逮也。我独与人异也。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

[引语]
老子从辩证法的原理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在本章里,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描述。它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是指他个人,而是一种有抱负、有期望的人。“众人”、“俗人”指社会上层。这些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并无严格标准,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
 
[评析]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说,“老子对当时许多现象看不惯,把众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却故意说了些贬低自己的话,说自己低能、糊涂、没有本领,其实是从反面抬高自己,贬低社会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嘘、自我欣赏,最后一句,说出他的正面意见,他和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得到了‘道’。”在老子看来,善恶美丑贵贱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在这里,老子也说了一些牢骚话,使人感到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说明自己在价值观上,在生活态度上,不同于那些世俗之人,他们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老子自己则甘愿清贫淡泊,并且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https://t.cn/RJq0nK3

善导和尚这首偈子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点击关注 ► 一生念佛 今天

南无阿弥陀佛。

《法然上人全集》第388页。



答镰仓之禅尼书

《答镰仓之禅尼书》。

“镰仓”是一个地名,在日本很有名,现在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禅尼”可能是一位原来修禅的比丘尼法师,她想学净土,就写信给法然上人来请问。

法然上人这封答函大约分为三部分:先是“普劝专修”,然后是“五事答疑”,最后是“结劝信心”。

六、答镰仓之禅尼书

(《大正藏》第83册第201页上 )

来函详悉。念佛功德之大,虽佛亦难说尽,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多闻第一之阿难,亦难知念佛之功德,广大善根故;何况法然等,更不能说尽。法然于传来日本之佛教经论随分阅读,然仅就净土教文,欲说尽中国传来之圣教义意,一年二年亦甚困难。然,来函承问故,当为说之。

首先说念佛功德广大,想把它说清楚,说明白,说得详尽,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就算是多闻第一的阿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做不到,就算是释迦佛亲自说,也说不尽。

所以,对念佛功德,不是听到多少、学到多少才能相信,这个量超越了我们可思议的范围。但是凡夫总有疑问,有问就要回答。

先,不信念佛之人言“莲生或津户三郎等,无智之人故,不劝余行,唯劝念佛”,此极为谬误也!

前面有《答莲生书》,这里说的“莲生”或许跟前面是同一个人。莲生和津户三郎是两个人,大概没什么文化,法然上人写信劝导他们专修念佛,有人就说“因为他们没文化,也没智慧,所以法然上人才劝他们念佛,不劝他们修余行”,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就不必念佛了,可以修其他更高难度的、需要智慧的修行法门。这是极端错误的。

其故者,念佛之行,本来不论有智无智,弥陀往昔所誓之大愿者,普为一切众生故也;非为无智之人誓念佛之愿、为有智之人誓余行之愿。为十方世界之众生故,有智、无智,善人、恶人,持戒、破戒,贵贱、男女等,皆无分别;佛在世之众生,或佛灭后之众生,或末法万年后三宝灭尽时之众生,唯有念佛是现当(现在与来世)之祈祷也。

这个理由说得特别清楚,念佛之行是不论有智无智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他的本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一向专念。

“十方众生”包含得非常广大,所以下面说得特别明白,并没有说“在十方众生当中,只有无智众生才念佛,有智慧者就修余行”,不是的。不论有智无智、是善是恶,都包含在“十方众生”当中,毫无分别。这是对身份、根机、能力没有选择。

就时代来讲,念佛法门是通行的法门,所以佛在世之众生、佛灭后之众生,乃至万年法灭的众生,都包含在“十方众生”之内。

对“十方众生”,其实有两种表达法:一个是横向的,善恶、男女、出家在家、持戒破戒、有智无智……这是横向比较;再就是纵向的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以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来说,就是佛在世、佛灭后,还有法灭之时。

之所以拿时间维度来说明,是因为圣道法门要修行戒定慧、六度万行,这是难行道,在佛在世的时代,也就是正法时代,得益者还是不少的;但是到了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就没有了;法灭的时候就更不用谈了。或许有人会拿圣道法门这种时间的局限性来思维净土法门,那也是不正确的。

“现当之祈祷”,不管是为现世福乐,还是为未来往生净土、解脱成佛,都应当一向念佛,都可以专修念佛。并非说“为了往生极乐,我就专修念佛;为了现世利益,求发财,求升官,求开智慧,我就向不同的佛菩萨祈求,诵不同的经论咒语来求取”,不是这样的,为了现世利益也要念佛。

或许有人说“求现世利益,就拜佛,念佛;如果求解脱,就要靠戒定慧三学,要靠开悟。念佛嘛,求一点福报是可以的,求开悟求不来”,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念佛能生净土,生净土之后就能证悟一切法门。所以,不论是为后世之证悟,还是为现生之利益、福报,都可以念佛。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阅读一切圣教而劝专修念佛者,亦广为一切众生故也。方便时节,契应末法,即是今之教也。

是故,不限无智之人,广凭弥陀本愿,普随善导解释,劝化念佛一门,何限无智之人而隔有智之人乎?若然,则背弥陀大愿,违善导解释。

有人认为,只有无智之人才念佛,比如乡下老太太没文化,所以才念佛,有智慧的不用念佛。所谓“有智慧”,也不是多大智慧,就是读过几本书,认识几个字,脑子聪明一点,会转弯,有时候还成了坏事,因为这是世智辩聪。

弥陀本愿本来不分有智无智,平等无分别,普誓十方众生都念佛;善导和尚的解释也是根据圣教广劝专修念佛。如果自逞小智,认为无智之人才念佛,有智之人能修行,有能力、有大智慧的人不应该念佛,这就违背了弥陀本愿,也违背善导和尚的解释。

是故,凡来参诣,寻问往生之道者,不论有智无智,皆劝以专修念佛也。

所以,法然上人说:“我自己就是这样,只要别人来问往生之道,不管是有智之人(比如现在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普通的、愚痴的、没文化的人,我都劝他们念佛。”

这里的禅尼是出家人,她当然会接引信众,但是也一样,不论有智无智,都劝念佛。佛门里最有智慧的舍利弗、文殊师利菩萨,他们都念佛,还有什么智者不应该念佛呢?

凡阻止专修念佛者,前世未闻念佛三昧之得道法门,后世亦将堕于三恶道故也。

按说专修念佛是佛门的通则,大家都应该理解、接受并弘传,但是恰恰有一些人来阻止专修念佛,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过去的善根不够,所以未来的果报也很可怕。

“前世未闻念佛三昧之得道法门”,这就是佛在经中说的“始从三恶道来”,过去未曾闻修此法,因为这个法门太深入、太广大了,能顿速超越,一下就把他吓着了。善根不够,缘分不够,确实难以相信。如果阻止专修念佛,自己不能信,又阻止别人,后世的果报就很可怕,一定会堕三恶道。

此理经论多言之,如善导和尚于《法事赞》云“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此文之意者,见有愿生净土而念佛之人,即起毒心,巧思无理之事,以种种方便破坏专修念佛之行,犹如仇寇,横加阻挠。如是天生即无佛性之眼,失善根之种,阐提等辈,念此弥陀名号,长离生死,往生常住之极乐;然而毁灭如此顿教,依此罪故,永远沉沦于三恶道。如是之人,虽经大地微尘劫,不能脱离三途之身。是故,如此无理之人,反宜怜愍之。若因如此罪人所言而懈怠专修念佛,并疑念佛往生而起顾虑之人,则虽劝而无益矣!

善导和尚这首偈子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眼睛看到这些文句,内心就非常警觉,惊动。我们都想象不到,见别人专修念佛怎么会起瞋恨毒害之心,而用种种方便手法来破坏,就像冤家仇敌一样呢?但是,这样的事在古今中外频频发生。

为什么?因为众生都在邪见当中,所谓“生盲阐提”,“阐提”就是断诸善根之人,“生盲”就是天生的盲人——有的人不是肉眼“生盲”,而是佛性之眼没开。佛性之眼怎么开?如果前世不闻念佛法门,佛性之眼就没开。所以,一定要先与念佛法门结缘,佛性之眼开了,才能深入专修念佛。

按说一切众生本来就是生盲阐提,就是邪见,不开佛性之眼,断灭善根,但这样的人正是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对象。即使是生盲阐提,如果念佛,也决定往生。可是,如果不能信受佛语,妄逞自己的邪见,诽谤念佛,那就没办法了。

念佛是顿教,顿到什么程度?生盲阐提只要一念回心、愿生净土,而称念弥陀名号,就皆得往生,往生则证常乐我净大涅槃,这叫顿教。

现在你诽谤顿教,让佛法的光明掩没了,这个罪过就大了。即使把大地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劫,这有多少劫?数不尽。即使这些劫都过去了,还在三恶道里轮回,出不来。

所以,这样的人无理非难,完全纵任自己的邪见无明,我们对他应该起怜悯心,因为想到他未来的果报如此深重,所以应怜悯、可怜他,而不是被他影响。

但是,恰恰有不少人听到他诽谤,就被影响了,本来专修念佛,现在懈怠了,没有兴趣了,感觉信心丢失了,“念佛能行吗?”起了顾虑,这是不应该的。

凡缘浅而未至临终之人,虽闻而不信;见念佛人,即生瞋心;闻念佛声,即起怒容;虽经论未言,亦谤言念佛是恶事。闻如是语,应怜愍之,不应动心。于不信之人,亦不可勉强劝信。应视为过去之父母、兄弟、亲属而生慈悲,念佛往生极乐,速证涅槃之后,再还娑婆,救度诽谤不信之人。

这一段对我们很有启发,特别重要。为什么一个人闻净土法门不信呢?就是缘分不够,缘分浅。各经论都赞叹念佛,没有一句说念佛不好,但是他不依经论,经论里没说的话他乱说,他诽谤念佛是恶事。我们听到他这样说,就要怜悯他,心中不应该疑虑、动摇。

再来,这样的人不信念佛,也不要勉强劝化他,实在勉强的话,会增加他的罪障,彼此烦恼。那怎么办呢?放宽一步,想到他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但是目前缘分还不够,所以我们先到极乐世界再说,有能力再回过头来劝化他。

到这里是讲“普劝专修”,不管有智无智,都要念佛;另外,对阻止专修念佛的,应当怜悯;对所劝的对象,也要看根机,不勉强劝化:讲了这几件事。

下面列了五条。凡是加了序号的,应该都是对方来信问的事,所以叫“五事答疑”。这五件事的次序:第一是修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起杂行,第三是求世间利益,第四是专修念佛,第五是劝化他人。

(一)犹如异解之人众,修诸余功德,则财宝增长;我一向专修,则成决定往生之身。见他人行远道,应思使其结缘我之近道,但于专修无碍,则不妨使其结缘。

这是讲我们对待圣道门修行人的态度。“异解”就是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他们修其他的功德,法财增长,他们有这样的信心,所以才修,才广积功德;我们专修念佛之人是决定往生之身,自己信心决定之后,也不被他们动摇。

同时知道他们是“行远道”。圣道门是难行道,今生达不成解脱,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地修;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乘佛愿力,所谓“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横超直入,一生成就,临命终时决定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则速成佛道,所以这是近道。

他们走远道,我们走近道,应该让他们向我们的近道靠拢。那怎么办呢?就要彼此有缘分,就要结缘。但前提是什么?对自己的专修无碍。如果妨碍我们专修了,那就不要结缘了。在保证自己专修的前提下可以跟他们结缘,比如随喜赞叹他们的善根。彼此有缘分了,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念佛法门,介绍念佛的广大功德。

(二)人众之建寺、造佛、刻经、供僧等事,自心不乱而起慈悲,亦可劝其修如是之杂善根。

“人众”,就是这方面的人比较多。他们修建寺院,造佛像,刻经典,供僧……这不都是好事吗?都是做佛法僧三宝的事。如果我们信心坚固,不受动乱,也可以随喜赞叹他们,鼓励他们,“好,这些事都不错,你多做一做”,因为他们目前的根机就是这样。

这叫“杂善根”。

(三)为求此世利益,不知念佛之义,而祈之于佛、神,亦刻经、建寺等,此亦如前。至少为后世故,亦是善事,不可言其无用;应思此行不碍专修。

第三种,他不愿意求往生,也不愿意求圣道解脱,只求此世利益。他不知道念佛是为了往生。他也做一些积功德、培福报的事,所以也可以赞叹他,鼓励他,“很好的”。至少他为后世修了福报,能得人天善果,这也是好事。不能摧毁他的善根,说“没有用”。要知道,这不妨碍我们专修。一方面自己拿定主张,不被他妨碍;再一个,对他来讲,也能增长他的善根。

前面列了几条,对圣道行人、净土门内的杂行人,还有求世间福报的人,都是根据他们的根机,一方面增长、成熟他们的善根,鼓励、赞叹、随喜他们;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不要被影响,妨碍了专修念佛,可以方便善巧地劝导,使对方跟念佛结缘。

(四)念佛虽有种种义,称念六字,一切皆含;唯凭佛愿,口称名号,手持念珠也。心常系念,则是无上决定往生业也。念佛之行,本来不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亦不嫌身口之不净,故名乐行往生也。但,心净之念佛,名为第一之行;心系净土者,则是净心之行法也,应如是劝之。常如是言,不必种种多论。自身亦然,思今生决定往生,务必增强此心。

https://t.cn/A65BgOha

《梁皇宝忏》原文(续三)

经言:在凡谓之缚。在圣谓之解。缚即是三业所起之恶。解即是三业无碍之善。一切圣人。安心斯在。神智方便。无量法门。明了众生善恶之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能以一形种种变现。能促一劫以为一日。能延一日以为一劫。欲停寿命。则永不灭。欲现无常。则示涅槃。神通智慧。出没自在。飞行适性。坐卧虚空。履水如地。不见险难。毕竟空寂。以为栖止。通达万法。空有俱明。成就辩才。智慧无碍。如是等法。不从恶业中生。不从贪嗔嫉妒中生。不从愚痴邪见中生。不从懒惰懈怠中生。不从骄慢自养中生。唯从谨慎。不作众恶。勤行善业中生。何处见人修诸善业。随从佛语。而有贫穷者。有丑陋者。有癃残百疾不自在者。有卑贱为人陵蔑者。有所言说不为人信用者。今以身证。若有一人。随从佛语。修诸功德。不为自身而得恶报者。宁以我身入阿鼻地狱。受种种苦。使此等人。得恶报者。无有是处。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若欲舍凡入圣者。当依佛语。如教修行。莫辞小苦。生懒惰心。宜自努力。忏悔灭罪。经言。罪从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既未免于凡类。触向多迷。自非资以忏悔。无由出离。相与今日起勇猛心。发忏悔意。忏悔之力。不可思议。何以知然。阿阇世王。有大逆罪。惭愧悔责。重苦轻受。又此忏法。令诸行人。得安隐乐。若能自课。努力披诚。至到稽颡。忏悔皈依。毕竟为期者。而不通感诸佛。未之有也。恶业果报。影响无差。应当怖惧。苦到忏悔。各各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作如是说。遥请诸佛。同加哀愍。愿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净光明 灭除痴暗瞑念我及一切 方婴地狱苦 必来至我所 施令得安乐我今稽首礼 闻名救厄者 我今共皈依 世间慈悲父又复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唯愿必定来。愍我三毒苦。施令得安乐。及以大涅槃。以大悲水。洗除垢秽。令至菩提。毕竟清净。六道四生。有此罪者。同得清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解脱。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某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无明所覆。爱使所缠。嗔恚所缚。堕在愚网。经历三界。备涉六道。沉沦苦海。不能自拔。不识往业。过去因缘。或自破净命。破他净命。自破梵行。破他梵行。自破净戒。破他净戒。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惭愧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求哀悔过。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十恶业。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嗔痴。自行十恶。教他行十恶。赞叹十恶法。赞叹行十恶法者。如是一念之间。起四十种恶。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依于六根。行于六识。取于六尘。眼著色。耳著声。鼻著香。舌著味。身著细滑。意著法尘。起种种业。乃至开八万四千尘劳门。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不平等。但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但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但知我求安乐。不知他亦求安乐。但知我求解脱。不知他亦求解脱。但知有我家。有我眷属。不知他亦有家。亦有眷属。但知自身一痒一痛。不可抑忍。楚挞(用棍鞭抽打)他身。唯恐苦毒不深。但自知畏。现身小苦。而不知畏。起诸恶业。舍身应堕地狱。于地狱中。备受众苦。乃至不畏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有种种苦。以不平等故。起彼我心。生怨亲想。所以怨怼。遍于六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离善知识。近恶知识。背八正道。行八邪道。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不善说善。善说不善。建骄慢幢。张愚痴帆。随无明流。入生死海。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以三不善根。起四颠倒。造作五逆。行于十恶。炽燃三毒。长养八苦。造八寒八热诸地狱因。造八万四千鬲(音隔)子地狱因。造一切畜生因。造一切饿鬼因。造人天生老病死种种苦因。受于六道。无量苦果。难可堪忍。不可闻见。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求哀悔过。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以三毒根。于三有中。历二十五有。处处起诸罪恶。随逐业风。不自知觉。或障人持戒。修定修慧。修诸功德。修诸神通。如是罪障。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以贪嗔心。构起六识。随逐六尘。起众多罪。或于众生边起。或于非众生边起。或于无漏人起。或于无漏法起。如是贪嗔。所起罪恶。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愚痴心。起颠倒行。信于邪师。受于邪说。著断著常。著我著见。随痴所行。起无量罪。如是因缘。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四季更迭,花开花谢。我们一路憧憬着美好,一路收获着快乐。也难免有失意有别离,有失望有泪水。 所以世间最好的东西,最珍贵的拥有,就是珍惜眼前,善待身边人。不要在
  • “一核”:强化南昌创新“头雁”地位,把大南昌都市圈建成中部地区创新发展重要一极;“十城”:建设南昌航空、中国(南昌)中医药、南昌VR、赣州稀金、鹰潭智慧、上饶大
  • 在这一背景下,考虑到港股市场已经连续一年跑输、且自2020年2月以来便鲜有持续的资金流入,我们认为港股市场有可能重获投资者关注、特别是受益于其相对A股和全球市场
  • :最爱 最爱 泥煤嘚怎会如此啊看个“区区”悬疑剧前半小时哭死>>‍♂️因为跑完接力赛已经累得站都站不稳,‍因为一些隐情(悬疑主线)只能按下两人的双向
  • 他称英国法官为香港终审法院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民事、商业,及所谓的“抗议和言论自由”案件。英国派遣的2人分别是前最高法院院长布伦达·黑尔(Brenda
  • 做好现在你能做的,然后,一切都会好的。但这,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 45、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5、希望我的方向是通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所谓对的地方;希望我的力量来自内
  • #2022的一些期许# 早上醒来下意识拿起手机,看到锁屏上熟悉的通知图标,我知道宝儿终于更新了。所以我的2022呢,就是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我可以早点见到我爱的所
  • 五大角色向上发展,达人营销生态持续繁荣以普惠逻辑和科学产品形态为基础,快手将生活与感情、内容与商业充分融合,通过丰富多元的达人类型,连通公域与私域;用覆盖130
  • 宁静致远的科学家与匠人的雕琢、是否也会成为一种“浮躁与奢侈”?宁静致远的科学家与匠人的雕琢、是否也会成为一种“浮躁与奢侈”?
  • “再好的地方,不也会被人知道嘛,”我收拾了东西准备走的时候拦住了我。即使对方因为一时的情绪上头选择了和你在一起,你觉得以后的结果会好到哪里去?
  • 那一年我毕业了,在北京呆了大半年,我们往返于北京南京间,在北京的时候我们在西红门的宜家拍照,在五环外的小公寓里斗嘴相爱,反正你永远也吵不赢我,我也永远不怕你丢下
  • 你很聪明,谁对你好你也对谁好,当然你最喜欢的就是美女,只要家里来漂亮的声音好听的姐姐们你就高兴得乱跳;你爱干净,夏天每天都要我们给你用喷头冲澡,有时候忘记了你就
  • 或许有一个坦荡的开头,没有遗憾的结束,或许可以是一切具有美好记忆的照片,也可以是经过时间洗礼存于脑海的不可言传。看盖茨比爱得偏执又卑微,拼了命的逆袭努力只为守护
  • 虽然在发布怀念蓝菲琳这个角色动态的时候,说出了“姐永远18岁”这句很酷的话,但确实看得出她很在意自己的岁月越来越大了。虽然诸如李若彤这样的女神可以保养的很好,哪
  • 另外,相较于陶瓷电容(MLCC 等)薄膜电容具有良好的 温度特性/静电容量得以应对需要高精度的应用场景,并且不存在直流偏置特 性、音鸣、以及因温度/物理冲击导致
  • 而天秤的自愈能力让他觉得自己是无所谓的,他可以白天笑着过好自己的生活,晚上咽下这些委屈。他的委屈都不知从何处发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委屈在哪里,他一边觉得对方可能
  • 很多想要挽回前任的人找到我们的时候,都下定决心在短时间内挽回感情,但是这个过程其实需要很高的执行力才能达成。#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娃# 增加情绪价值远比物质
  • #恋10日记# 生日特别版!!
  • 2021的年终总结: 2021年的状态就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小废物”。生日那天写的依然是现在的心声。() 去年没给自己定具体目标和计划,生活给了我什么,我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