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会永远如履平地,顺水行舟,毫无风浪,甚至一帆风顺,偶尔的跌宕起伏才是日子的调料。于风浪中过得平静,在伤痛里获得重生,这才是我们当做到的。惊涛骇浪,来了就来了吧,抗拒与惊慌只会令你束手无策,相信自己,无论命运怎么安排,坚者自坚,强者自强。
 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人生的风景,多姿多彩。光阴荏苒,岁月一直无声向前流淌。我们的一生人海茫茫,太多的遇见让我们无瑕记心上。只要走在路上,每天都有陌生或熟悉的脸庞,却没有几个能一直与你相依相伴。

他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陕西青年诗人郭兴军侧记

既然来到多灾多难的人世,岂能向命运低头?
既然已经长成一棵树,岂能让苦难连根拔掉?
——题记

郭兴军,是西秦大地读者已经十分熟悉的名字,而对于更多的读者,郭兴军覆盖全国三百余家报刊杂志的一千余篇(首)作品,相信也已使他们对其不再陌生。不再陌生的何止是郭兴军这个名字?更沉着、更悠远的是弥漫在郭兴军作品中对崇高理想、艺术、真理的孜孜追求,还有他做为一个贫穷的奋斗者,对贫困、艰难者的同情,对于他们困境中的挣脱、奋斗中的成功以及毁灭后的再生,郭兴军都用他那支饱蘸激情的大笔,寄予了“一个受苦者对于受苦的担负,一个希望者对于希望的营救,一个奋斗者对于奋斗的援助”……
爱是恋人在花丛中窃窃私语,爱是朋友在危难中拔刀相助……然而,对高秋菊来说,爱却没有这么浪漫与潇洒。在她的心中,爱是为痴、呆、傻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为孤、寡、残老人送上晚景的幸福……在乡文化站做临时工,最后连临时工也失去了的郭兴军,从当地的《宝鸡日报》上发现了宝鸡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护理组组长高秋菊的事迹后,他多次自费到该单位采访,并期望将高秋菊尊老爱老的精神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告诉给更多的人们。郭兴军成功了。《用爱撑起绚丽的晚霞》一经在市《文化、生活快报》上以头版头条的显眼位置发表,便被西北五省省委老干局等八家联合主办的《金秋》杂志转载,高秋菊不怕脏、不怕累,用爱心为孤、寡、残老人撑起一片晴空的精神,从此开始鼓励着许许多多的人。
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一次集体劳动中意外致残,为了家庭和老小,他给妻子另找了一个“丈夫”。十多年来,他们和睦相处,共度难关, 从而演绎出一个不寻常的动人故事……当勤奋的郭兴军闻讯采访了这个发生在陇州乡村的真情故事后,连夜奋笔,于是,《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丈夫”》的报告,便相继在多家报刊刊出。
还有一位退休老八路收养十七个弃婴的故事、一位老母亲靠养猪供出三个大学生的故事等等。如果说,几十篇报告文学艰辛的采访与写作使本已受苦的郭兴军更加受苦的话,那么,报告文学《奋进者的足迹》被中国三峡出版社收入大型文集《成功之路》并获奖,便成为郭兴军“文学之梦”真正的开始。

1000余篇(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发表,兴许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感觉:郭兴军,一定是一位过着小资生活的杂志编辑或报社记者,再不就是公务员什么的。他一定有相对优越的创作条件,也许还有了相当深厚的社会背景……甚至有些文学爱好者开始以他为荣,把他在心中视作了自己前进路上的偶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真实的郭兴军站在人们的面前时,那些真心喜爱他、关心他的人们还是大吃一惊,同时在内心产生了一种很深的伤怀。
原来,郭兴军至今活在一个人的奋斗中,孤独而贫困。1973年10月郭兴军诞生在陕西西部一个叫陇州的山区小县,世代务农的家里,贫穷是一曲播不完的乐曲。天天在书包里装着冷馍去上学的郭兴军,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中学的时候,艺术的种子已在他的心灵里悄悄萌芽,所以当时他写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但不幸的是,天公不作美,从而使屡试不中的他最终与大学无缘。后来,郭兴军招考到距家有百里之遥的关山林区去做代理教师,那已是1991年的事了,物价上涨得厉害,但他的月薪微薄得只有58元。即便如此,他依然认真工作,并沉浸在一种改变命运的冲动和兴奋里。
山区小学实行的是复式教学,由于生员少,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师。每天除了上好课之外,在没有电的情况下,自己要去山上拣拾做饭用的柴禾,要去耕种分给学校的三亩多土地,要自己照管自己的衣食住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最终完成了大专自修的全部课程。
后来,他眼见当民办代理教师一不能养家,二又没有发展前途可言,就在好心人的举荐下,招聘到邻乡一个乡镇文化站做文化站长,中心工作是下乡包村,征收各种税金和统筹、提留等款项,搞计划生育,抓农业生产;业务工作是管理全乡的群众文化工作。而临时工身份,依然残酷地桎梏着他的生存境遇。这一干,就是六年。在这六年间,郭兴军白天忙完工作后,晚上,就窝居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读书、写作。而此时,署名“郭兴军”的小说、诗歌、散文也在各种报刊出现。文学的初试成功,成为郭兴军艰难生存的最快乐、最振奋人心的精神支柱。

生存、写作是郭兴军活着的两翼,艰难贫穷的生活赋予了他向善向真的心性,而由此派生的文学忧伤之美在不经意间也成就着郭兴军的大艺术境界。诗歌《好书》使人们看到了读书人博大的激情:“我是热血翻涌的人啊/面对好书/我的十指,总是欣喜地掀动/那些文字的野马……好书,没有你/我的失败/何以能让成功卷土重来”;《阳光》使人们看到了父子情深和生命易逝的忧伤:“阳光啊,用你金黄的大巴掌/拍响沉睡在地下的父亲/拍响我灯下思念的泪光”;也许是《爱》永远给了作者向理想之境挺进的力量:“爱是锋利的,有时候/又如水/擦亮头顶/你的天空,我的天空/我们大家的天空”。在远离亲人、在异乡打工的日子里,孤独自然与郭兴军遭遇,于是,在《心灵的幻象》中,“我现在飞得很低,在生活中/鸟儿抢走了我的翅膀”。
想起远走海南打工的哥哥十几年不曾回家,便有了散文《我只能远远地想你》;想起英年早逝的父亲,他思绪翻涌,泪湿衣襟,从而有了散文《祭父》和《小花几朵献父亲》;想起曾经欢声笑语、温馨可人的家,他写下了散文《我爱我家》……欣喜的是这些美丽而忧伤的诗文除发表外,已先后被漓江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分别收入各种选集。
日子在艰苦的生活与创造里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郭兴军在父母亲当年流汗建造的三间大瓦房里成家了,当幸福的期盼成为泡影时,他又离婚了。这次失败的婚姻,对他打击很大,使他深深地懂得:人心的陷阱要比世上真正的陷阱阴险上百倍。接着,在乡镇机构改革的呼声中,他又以临时工身份而下岗了。在种种不幸面前,郭兴军痛苦过、彷徨过、自卑过。挽救他走出困境的,惟有书籍,惟有赤诚如一的写作。夜复一夜,他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用生命倾吐着他对文学事业的深情;日复一日,《梦里往事依旧》、《花花》、《为爱情哭泣》、《记忆中一朵疯开的玫瑰》,还有《火红的节日》、《长江》、《历史人物》、《民间》等一批艺术的圣餐,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支柱。
难怪他会说:“好男儿不必流泪,流也流得颗颗珍贵,像血一样,溅起一地的光芒。”
难怪他会把安徽诗人刘怀或的这几句诗抄在笔记本上:
“远方把我淋了个透湿
可我偏要骑一匹快马
把远方推得更远”

这么多年过去了,郭兴军依然在父母亲留给他的哪个小院中孤独地写作,他依然贫穷,依然在为生活而四处漂泊。
他活得压抑而渴望,但他的宣泄只能在稿纸上。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势利横行的时代,有人说郭兴军是文坛的流浪者,有人说他是文化市场上的枪手,有人干脆就说他是茄子上长辣椒,绝对的怪种。但生活在底层无援无助的他,在不断受辱、受挫、受骗的奋斗中,他依然是他。既不会趋炎附势,也没人拔苗助长,他勤奋内敛又没有响动地在乡村过着无人问津的清贫生活。年复一年,书海的乳汁琼浆如同养育着西秦之西陇州的呐河一样,源源不断地营养着穷人郭兴军的心智和创造的力量。他是时代的良种,未出茅庐的隐士,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赶时尚,不随波逐流,不拍马屁不挤兑人,不嫌贫爱富不蝇营狗苟,不跪拜化了妆的玉玺龙袍、变了调的历史。世界在他眼里,是旱地里一声雷,地狱里一支箫。世界就是世界,世界很辽阔,而他活得本真而善良。
这些年,他几乎不被人认可。好的艺术家总是孤独的。
同时,他也是绝望的。绝望出大作品。正是绝望使他的人生达到了辉煌。在他极度绝望的时候,他的希望之树已结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愿神圣的文学能改变他的命运,也为他一个人的奋斗能开辟一条昭昭之途!



(江湖一剑)

我的娃娃脸害了我 我的诗电影救了我

认真执著的林洪桐

史铁生

林洪桐十八岁那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全国重点高中福州一中.老师满心希望他去报考“北大””或者“复旦”.可那时他偏着了魔似地想当演员,一意孤行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性格即命运”固然是一条颠扑不玻的真理,但愿望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却要神秘得多,三十多年前明明种下去一个演员迷.三十多年后却收获到一个教师梦、导演梦。倒真是一件喜出望外的事。
然而林洪桐对自己表演天赋的被埋没至今耿耿于怀,常向我争辩他原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喜剧演员。“这是当年苏联专家的看法。”他补充说。可惜我晚生了些年,无福领略青年林洪桐的风采.偶然看过几部重放的老片子.发现他不过是演了几回小通讯兵和小战士,见不出什么高明之处。对此.他唯有连连叹气.从玻璃或镜子里望着自己那张娃娃脸苦笑,是这张脸把他的演员梦摧毁掉的;因为电影中的好男儿理应潇洒英援.坏男子务必阴险丑陋.那时中国的电卜卜影里又差不多仅剩了这两类角色.所以.一张不易为人垂青也难能令人憎恶的娃娃脸却很少派得上用场。不过命运之乖张着不都带着恶意.一个好导演是不怕有任意长相的:况且.扎实的文学基础、全面的艺术修养、虚心而又勇敢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些东西在脸上找不到.因为都在心里。这些素质在林洪桐几十年对电影事业的痴迷之间,巳经积累得深厚.于是,一场日暮途穷的演员梦得以衍变成一条蒸蒸日上的导演路。依我观察.洪桐早晚是会累死,当然了.这不足为怪,近年来被累死的中年知识分子很多。尤其林洪桐又是个极认真的人,作教师、作编剧、作导演、作丈夫、作父亲,一律作得认真之极。近十年中他先后发表(独立或合作)了十一部剧本,其中九部已经拍摄。了解剧本获准拍摄之复杂程序的人都会相信,要达到这样的成功率,必不能单靠运气,非靠深厚的艺术功力和认真的创作态度不可。不过写剧本并不是林洪桐最终的愿望,自打演员梦被惊醒之后,他一会儿都没耽误上了导演的路。这一回他很清醒.深知要抢一个好本子、取得拍摄权他比不过别人,(谁让他是表演系教师,头发已经掉光了,影片却还没执导过一部呢?)他下决心要靠自己写出的好本子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执导的机会:他苦干了数年,终于赢得了这样的机会。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死神与少女》就得到了影界的好评(并获第13届瓦尔那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他说一句:“哎哟我的妈呀,哪儿有说的那么好哇?”为自己的作品挑足了毛病之后,他又为童影编导了《多梦时节》(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9年政府优秀影片奖及第三届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等)。去年他又应邀为香港银都机构拍摄了《离离原上草》 (已经送法国参加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此外,这十年间他还写了三十几篇电影理论文章.其《电影表演要电影化》、《当代电影表演断想》等文章于十年前在刚刚开放的影坛上引起过许多争论。他为建立电影表演的理论.提出过一个观点.叫电影表演艺术“三圈论”.第一是基础圈: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必须承认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共性;第二电影图.是强调表演进入银幕的独特性;第三圈指出了电影表演的当代性。随着电影制作新技术的出现,电影美学的发展和对人的深层发现与理解,电影表演越然要突破旧有的金科玉律。
他说他在艺术创作中最喜欢的格言是:“航船应驶向来开拓的彼岸”。他拍的影片有独到的风格,评论家称为“散文诗电影”,理论研究中他也总热衷开拓一些荒岸。说实在的,依我的浅见,他那“三圈论”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没什么好争论的,可是时过境迁我们有可能已经把改革开放时的形势忘了.当我听林洪桐说那时竞有人为此谴责他是玩再玄学时,我目瞪口呆之余着实感到了改革十几年来电影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我与林洪桐相识多年,我真看不出他还套玩玄学,实际上他不懂玄学很可能是他的一项缺欠。我一向只耽心他较真儿得过份。上帝有时候不太喜欢这么认真的人。让他们有痛。还让他们疏忽着自己的病,他们自己也仿佛认定累死仍是善终。作为朋友我不能劝林洪桐不认真,我只希望他把节奏稍稍放慢一点,懂一点玄学——有所不为才能更有所为.然后有机会吃点补药。听说,他在繁忙的教学拍片之余还在著书立说。我以为像著书一类的事,他可以到拍不动片子的时候再去做,现在他主要应该拍片子。
这几年我跟他学一点剧本创作方面的事.关于电影的全部学问我懂得太少·他的片子拍得如何由专家们去说,由观众去说。我赞成“大狗小狗都要叫”的思想.而且各具风格流派的“狗”都有叫的权利.不必一窝蜂地都去作陈凯歌或张艺谋。
我只说说像林洪桐这样的认真的艺术家.可以得到什么和得不到什么.他得不到很多拍片的机会。原因之一是他寸剧本过于挑剔,剧本送上去他觉得太粗陋太落俗套,即便有拍摄机会他也把它错过。另一个原因是他对剧本非常尊重(包括对文学原著),剧本(或原著)送上去,他觉得好但他认为自己把握不了或拍摄条件不理想.他也宁可把机会错过而不去糟踏好东西。他的兴趣不是要拍多少部片子.而是要拍点好片子和把片子拍好:所以.林洪桐今年五十出头了·只拍了三部影片。片子究竟拍到了一个什么水平上,另说,他心里得到的永远是一份不满足,和一份坦然一一他没有蓄意糊弄别人和自己,前者是一个艺术家必然的苦恼,后者是上帝对其真诚所给予的最好的酬劳。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吹牛。人过半百而不会吹牛且片于拍得又少.难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得不到优越的创作条件,.现在我常常记起我扪刚刚开始合作时的情景。那时候,为了一起商量剧本,他不得不一大早便骑车跑很远的路到我家家。他夫人的工作单位离家更远,他中午必须赶回去照顾女儿,为了节省时间,后来就是我到他家去。他又要买菜,又要做饭,又要促女儿练琴,又要把剧本搞好,因而他的秃脑袋总让人想起一只旋转陀螺。条件不好,便只有挥霍自家的大脑与性命,常常是一天下来头昏眼花·寝既不安食又无味,得些什么呢?有时候只是三五段好台词或一两个新构想。听说有人可以用三五个晚上写下一个剧本,那确实令人羡慕。 跟这样一个认真的导演合作写剧本是得有点勇气。他很少有满意的时候·偶尔一天晚上他满意了,那你就要准备好第二天一早他又带了若干不满意来。他可以晚上十点多钟跑来,愁眉不展地向你指出剧本中的一处败笔,或者眉飞色舞地向你陈述一个新设想。他可以对一个构思或一句台词连说九个好,但一次比一次弱下去,第十次却说不好,然后抱了头蜷缩在椅子里肆意折磨那把椅子。他可以突然派一辆车来,把你接到拍摄现场.蹲在寒风里跟你重新讨论一段台词.最后改掉两三句话。他的不满意更多地是冲着自己 他说他看自己的片子时.总是浑身冒汗心动过速无地自容。只有当行家说他的片子拍得不错时,才能见到他的笑容—一娃娃脸上配以孩子气的笑,很和谐。
我想,林洪桐无论得不到什么.总归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真诚。我想:如此真诚的导演最好不要很快就累死,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保护一下这类导演。我想,他应该有更多的拍片机会,这样的人生不会粗制滥造,如果他的时间更充裕一些,他定会拍出更好的影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赵薇晒与窦靖童合影,尽显亲密
  • 央行今日净投放1500亿元
  • 福特重大战略调整:福特汽车重大战略调整:独立中国业务 任命陈安宁担任中国区总裁
  • 美的合并小天鹅方案出炉
  • 黄景瑜被曝家暴妻子后离婚?本尊没有回应,但网友却还原了真相
  • 重庆女校长用公款疯狂整容,落马后“连哭都像是在笑”
  • 胡润80后创业富豪榜:拼多多黄峥居首!詹越晟拿下"90后"首富
  • 程序员节 | 用代码改变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 万家乐董事长失联:控股公司被封 人去楼空
  • 校医性骚扰被拘,象牙塔里再传出丑闻,这种人渣怎么混进校园的?
  • 伊利举报前董事长 没想到后台竟然这么硬
  • 靳东回应发错诗词竟说这些?
  • 靳东抄错古诗词再爆笑料,如何合理看待这一现象?
  • 插队怀孕被辞退 女教师与单位对簿公堂
  • 华为停止社招?火速回应称消息不实
  • 歌手高空拍MV坠亡,画面曝光很惊悚!
  • 周杰伦乱扔垃圾 回应:想帮老人做回收增加收入
  • 宋轶被质疑演技是请水军夸出来的 罗志祥胡彦斌办学蔡卓妍大秀身材
  • 谷歌将对安卓手机厂商收费,每台最高40美元
  • 全球个人财富排名出炉:这个国家百万富翁达11%!中国家庭财富规模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