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源流
1、宋代理学为什么会起源
(1)、收拾人心
拨乱反正的需要。
唐末五代十国武人专政,风气败坏,道德沦亡,毫无廉耻,宋代读书人为扭转这不良风气,挽救人心社会,从教化入手而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存在基础。

(2)、与佛教争夺人心
抗击西方意识形态。
隋唐以来,佛教迅速发展,其精密思辨特点,对中国儒家这种缺乏逻辑思辩能力的格言式学说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几乎瓦解了儒家学说。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为最大。
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但是大多是结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无法解释疑惑,无法让人信服。
儒家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强调学以致用,其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技术,离不开功名利禄,没法进入形而上学境界,无法超越自己,例如儒家从不讨论:人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人可以知道的知识边界是什么这类古希腊时代热门的问题。

但是人类与动物不同,必然会问精神上的问题。由于我们精神是可以超越有限和无常的,但是精神的载体不论是生物身体或宇宙(六合八荒为宇。古往今来 为宙)都是有限和无常的,都有起点和边界。这就导致一个人生基本苦恼,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在物质领域不存在无限永恒,而人的精神却在追求超越这种有限 和无常。这样超越的的结果必然是从自我进入忘我,从理性进入信仰,从清醒进入混沌,超越的必然结果是无长短大小,先后轻重这些基于时空尺度的比较概念(超 越的标志就是消灭了时空概念,所谓坐忘的特征就是不知何地,不知何时),这种纯粹的精神永恒和无限境界按照很多超越者的描述时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彼岸, 不过这个彼岸只有精神才能达到,载体是去不了的。这个境界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打开了以上大门,远远超越了儒家政治技术学说的境界,导致儒家学说节节败退。

所以就算是唐代儒学得到政府大力倡导,但是由于儒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的粗糙,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甚至日益衰微,气息奄奄,士大夫阶层均以修行超越标榜。

宋初学者为建立儒学能够对抗佛教的逻辑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不得不吸收道教和佛教中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因为自己没有,儒家学说本质是如何做官的官场学说),作为建构自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这就是理学。

(3)、儒学需要改革
传统意识形态需要修补。

儒学自两汉以至隋,已由孔、孟、荀的儒学变为经学,已经僵化到奄奄一息,必须创新求生。

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而为“注”作“注”的疏,致力于文 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笺注日趋繁琐,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错误亦 不会指出,反而代为解释维护,这种琐屑的讲疏,有违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已经走投无路。

其实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书》时,就已经提出要创新,
他们鄙弃汉儒琐碎的训诂、章句之学,要专究于修己、治平之道,而着力于做人的工夫。

(4)、宋朝中央政府需要
君主大力提倡。是巩固权力的需要。
宋初各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理道德崩溃,臣民的廉耻之心尽丧,社会风气因此而败坏不堪,使一般的士人只求荣利,不重气节。如五代的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而不以为耻,反而自称为“长乐老”洋洋自得。

更由于宋朝得位不正,担心武人效仿陈桥驿故事,所以坚定执行重文弃武国策,认为让国人多读书,就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从宋太祖立国开始,便执行文做官而分利的政策,极力提倡文教,奖励儒学,力崇实践,专事于修养的工夫。

于是社会风气为之转移,进而成为宋儒致力于身心修养的理学。

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宋代书院极盛,例如白鹿、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书院多聘请名儒主讲,他们大多排斥功利,崇尚道义,教学宗旨在于发扬孔门义理之学及修己立人之道,开启了理学身体力行的风气。
这样也就彻底解除社会精英可能对宋家皇位的威胁。当然后遗症是让整个民族变成小白兔,精神被阉割,人人是太监,整个国家精神上不堪一击。

2、周敦颐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二程再传朱熹,而奠定理学的基础。

周敦颐主要成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太极图说》以图形说明宇宙发生的原理和次序,《通书》则重在阐述“诚”的意义。

周敦颐学说渊源于道家的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参以佛家的心性,而以儒家仁义之道为宗。他核心名句是以“无欲故静”作为修养方法(实际是来自佛家“清静寂灭”之说,又与道家的“恬静无欲”有相近地方)。
周敦颐认为宇宙的起源乃由“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后静,静极而后动,循环不息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周敦颐认为阴阳五行配合得最恰当的就是人,所以万物中以人最灵秀,具有太极之理、五行之性,受太极“纯粹至善”的“理”,故人之性本来是善。
宇宙既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则人亦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常。

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合阴阳)。
仁义之性,皆是善的,但用得不当,却可变为恶,所以人要不离乎中正以立“人极”(做人的标准),欲立“人极”,必须无欲、主静,无欲便会心灵虚 静,于事物的是非利害的考虑上便能居于中道,明理通达,而在行动上便自然的正直无私,能做到这样的话,便能达到至诚的境界,也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同时也是 一个太极的境界,达至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周敦颐的学说已将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一起,建立起理学基础。
3、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的学问就是在《通书》基础上发展的。
但是二程不喜欢探讨宇宙问题,而主张直接从人生实际经验来建立人生的道理,因此教人从实际生活与内心体验上来寻求修养的方法。

程颢认为天下一切真理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不会流于空谈,他认为“天理”在于“仁”,人如能具有仁德,便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必须先“识 仁”,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义、礼、智、信皆仁也”。他认为“仁”在人之本性中,不须外求,只要“明心”,便能“见性”,便能“求仁”“得仁”,我们明 白这道理后,便须紧记不忘,更要身体力行,一切行事,皆本此心去做,即所谓以“诚敬存之”,所以“诚”与“敬”便是明道、修身、养性的法门。

程颢侧重“心”的修养,认为“舍心之外天下无理”,要人“自其心体验天理”。
总之,程颢认为学者须先识仁,然后以诚敬存养。他重内心体证,认为人必须透过内心反省以掌握做人、修养的道理。名言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程颐论“心性”与程颢相同,但论“诚、敬”方面的修养则不一致。程颐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在“涵养”和“进学”两方面,并认为“涵养须用 敬,进学在致知”、“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一方面修己的意志,使之专一集中,不为外物所动(敬);一方面今日格(“穷”(求)的意思)一物(理), 明日格一物,然后加以归纳,便会豁然贯通,明白万物都是一理。他主张“持敬”与“穷理”并重。
这是朱熹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之学说的来源。

4、朱熹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格物”、“致知”可帮助了解个别事物的理,从而归纳了解宇宙的天理,因此他认为修养方法在“道问学”以致知,“存天理”以去人欲。

朱熹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太极”。至于“真理”要表现而成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于“气”。他说:“理也者,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物的形成:“理”与“气”合而构成人,由于气中有清、浊,因而人性亦有善、有 恶。

因此,朱熹教人从善,要“存天理,去人欲”。
要去人欲,便必须“敬”与“致知”。
所谓“敬”,是要使人的一己之心,常常受到警策监督,一旦有私念私欲的萌芽,便要马上加以克制;“致知”即求取学问的意思,他以为天下之物理精髓皆具于圣贤书中,所以读圣贤典籍便是致知的所在,而古书则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六经的阶梯。

人若做到“敬”与“致知”,是绝对可以到达至德、至善、至理的境界。

宋代的理学经朱熹提倡而大盛。

5、邵康节(邵雍)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邵雍,着有《先天图》等。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认为宇宙之本是“太极”,亦即是“道”、“心”(换 言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皆有消长、有终始,人如能知天地万物之道,便能参天地、育万物,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简单说就是天人 同构)。

6、陆九渊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陆九渊,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故透过自我内心的反省即可了解天理;他重视持敬,持敬使人能明心见性,因此他强调反省,认为知识的多寡与个人修养无必然关系。而提倡“尊德性”。

陆九渊特别注重持敬的内向工夫,主张心即是理,不容有二,认为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而教人先发明本心之明,而后博览,以应万物之变。陆九渊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启发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

7、张载
还得介绍一下张载。张载是继孙复、范仲淹经世济人的思想再加以性理的参透而成。张载治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张载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由于气的聚散、动静,气中又有阴阳二性,沉、降、静之性是阴性,浮、升、动之性是阳性,气有聚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 毁。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所以物的产生,有一定的秩序,这叫做“理”。“人”亦由气聚所产生,故亦得其性的部分,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 与万物俱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人就应该努力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使个体和天地万物合一。为达这目的,首先要变化“气质之性”, 使它恢复为原来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就是朱熹所说的“理”。

张载在《西铭》一文中阐明人对宇宙所应持的态度:“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我们应视宇宙为父母,应以事父母之道对待宇宙,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万物皆如同类。

所以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

张载核心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叶适

叶适是理学务实派(事功派)的代表人物,特点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也即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叶适曾经与朱朱熹陆九渊鼎立而三。

叶适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认为学者重点是学以致用,所以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政策。

叶适的哲学思想是: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 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反对朱熹陆九渊等等的性理空谈,认为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周敦颐纯属谬论。但是叶适显然缺乏思辩能力和逻辑能力,其哲学 思想比较浅薄。

叶适本人虽然强调实践,但是其门人多流于辞章,纯属口水党:“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只有少数有“欲以事功见其门庭”。

《法华经》用心良苦说灭度
(第一百七十段)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否?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以上比喻中所说的这个良医,他有很多的儿子,有十个、二十个、甚至上百个。良医因为有事,到很远的其他国家应诊去了,这些儿子们在父亲出远门后,饮了他处的毒药,药性发作后,胸闷烦乱,反复昏迷倒地。
这时身为良医的父亲刚从他国回来,儿子们中毒后,有些已失去本心,神经错乱,意识模糊,也有神志比较清醒的人,看见父亲回来了,都生大欢喜,又是跪拜、又是问候,终于等到父亲平安归来,于是对父亲说:我们太愚痴了,你老人家走后,我们误服了毒药,唯愿父亲救命,为我们解毒治病,再给予我们本来应有的正常寿命。
这位良医父亲见儿子们万般苦恼,于是依药方对症施治,用最好的药草,色香味美俱全,然后捣为粉末,过筛和合,让儿子们服用,并对他们说:这是大良药,色香味美,样样具足,你们服用后,可迅速解出病痛苦恼,不会有后遗症。
这些儿子里,有没有失心的,见到色香味美的良药,立刻就服用了,病也立刻就好了。但那些失心的人,见到父亲回来,虽然也欢喜问候,请求治病,但给他们药时,却又不愿意服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他们中毒太深,毒气深入,已失去本心,对这色香味美的良药,却说味不美,而不肯服用。
于是父亲就想:此子真是可怜愍者,但也不能怨他们,是因为他们中毒太深才造成的心识颠倒,虽然看见我也能心生欢喜,也求救命治疗,但给他们这么好的药,却不肯服用,我应当用方便法,让其自愿服用此药。于是就对这些儿子们说:
你们应当知道,我已衰老,死期已至,今将良药留于此处,你们可随时服用,不要担心吃了药病不会好,吃了药病是一定会好的。说完这些话后,父亲又到他国去了,并派人去告诉他的这些儿子们,说他们的父亲已经死了。
儿子们听闻父亲已死的消息后,心生大忧恼,心里面想:父亲在的时候,慈悲怜愍我们,见我们有什么问题就及时救护,现在离开我们客死他乡,我们也成了孤儿,失去了依靠。于是心里常常伤感,在伤感中,忽然一下醒悟了,醒悟了父亲留下的药,还真是色香味美,立刻就服用了,中毒所得的病也立刻痊愈了。其父听说儿子们的病都好了,又回到家来,与儿子们再次相见。
这一段是佛用的比喻法,上面所说的良医父亲:比喻佛。十个儿子比喻为小乘人、二十个儿子比喻为二乘人,上百数的儿子比喻三界六道一切众生。良医父亲到他国应诊,比喻佛示现涅槃。
良医父亲从他国回来,比喻佛为救众生出离生死,故而又出现于世,并示现八相成道。儿子们误服毒药比喻众生认假为真,或迷失心性、或堕入外道、或乐于小法,在五欲六尘中服下贪嗔痴三毒。中毒浅的比喻自愿修出世法的菩萨、中毒深的比喻不求彻底解脱的声闻缘觉人。留下的良药比喻佛涅槃后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教,若能依教奉行,定能成无上正觉,如良药能医好一切疾病一样。
药方比喻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万行法等法宝。对症施治比喻三乘方便法、良药比喻一乘佛法。相信良药并立刻饮下良药比喻大彻大悟,已入一乘了义的大乘菩萨。从不相信到相信并服下良药比喻回小向大的小乘人和二乘人。良医见儿子们病已好又回来了,比喻如来并没有入涅槃,所谓涅槃之说,只是方便法的示现。
佛说:诸位善男子!你们意下如何?会不会有人说这良医,没有死却说自己死了,犯有虚妄罪?弥勒菩萨回答说:世尊!良医为了治病救人,如此用心良苦,是没有人会这样认为的,不犯虚妄罪。
佛说:我和上面所说的譬喻是一样的,我成佛以来,已过了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了度化众生,以方便力,说当有灭度,其实并未灭度,就如良医说自己死了,而实际并没有死一样。
以上说的“阿僧祇劫”是什么意思呢?阿僧祇劫指宇宙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轮回流转,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称此为一大阿僧祇劫。但阿僧祇劫还有其他很多种算法,有的算出是七十亿年、有的算出是一千万兆兆兆兆兆兆兆兆年,差距很大,此不多论,还是让史学家去考证吧!我们只需要知道阿僧祇劫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概念就行了。
那么“灭度”又是怎么回事呢?灭度是涅槃的旧译、新译圆寂。指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之义。意思是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尽极致之果德。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称为圆寂,就是入涅槃了。
佛说:我以方便力说灭度,也没有人能说我这种说法,是虚妄或者是过失吧!因为这种说法如良医未死言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用心是良苦的。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下:

⁠‍឵‬⁢子⁡‬曰:“͏᠋⁠上‪‬‪͏⁢‬‬好‪⁢‎⁠឵‎⁡礼,⁠᠋឵ ‬͏则‍⁡ 民‬‬‎​易使឴‭ ឴‪឵也。”

឴⁠͏孔​​‬ ‍‍⁢子​‬⁢‬ ឴说:“ ⁠‪͏居⁢ 上​ ⁡位的⁠឵​⁢人‬​͏‪ ᠋遇឵‪‎᠋事⁡⁢⁡依឴‎⁢᠋‪‎‭礼͏⁠⁢⁠‭⁡឴而⁠‎ 行,͏͏͏‍​ 民 ᠋͏‪众 ‪ 就⁢‍⁠⁢‭‪‪容⁢‪‍᠋易役‬‪⁡‬‬使‬͏ 了。”
‪‭឵结 ‬‎឴͏‬ 合‬‬创 ‍业឴‍‬‪‬‍与͏‪亲 ͏឵‍子 ឵教឴͏‍⁠​‪育឵͏‪‍‭引⁡ ⁢᠋‬‭​申‎​一下, ⁡这‍ ⁠឵‍一句͏‭是孔‭‍⁠ ‍‍⁡子​឵͏឴​‪᠋反⁠‪឴᠋复‪឵ 向‪᠋‪领导‭​⁠‪讲⁡ 解⁠‬⁠⁠​ ⁢的឴⁠‭ ‎ 为政之道。

⁡‍‬⁠​老឴‪᠋‍板‪‎ ឴⁡⁠上⁡‪‎‎司 ‭‭‎要​⁢‎‎‎͏对᠋ ‍͏ ⁡下⁠⁡‪᠋属谦恭឴⁢有᠋⁡礼,឵឵一‬⁢ ⁠឵‭‪切依‬⁡‎⁡​‭礼而⁢‎͏឵‍឴‎行, ‍⁠ ឵下面឴ ‎ ‍⁡឴的⁠‎⁢‍ ⁡⁡人 ​͏自然‍⁡听‪‬ ⁠឴从指 ᠋᠋⁠͏挥,‎ ឴‪​工 ឴⁠⁢‪作⁡‪⁠容‎​‭‭‎‍‪易推​឴‬‭‎឵⁡动。

​⁠឴那‪‬‬很‎‭ ᠋⁢⁠​多឴‬‪‎‎‪⁠的᠋឵⁢‬‍老᠋‍‍ ᠋​឵板 ‎​͏​听​͏说‭឴要​឵឵对下឴‪‎⁢᠋属឵‎⁠有⁢‭ ‍⁠​礼,‬͏⁠឴ ‭会误⁢឵把‍‬这种‬ ឴⁡‎‍​礼឴‎‎͏͏឵仪,឴‪͏‬‭⁡᠋礼͏‪节,礼឵⁡法‪​‪ ᠋‍‍当‬⁡‎⁠成⁢឵和‬⁠员͏​‪឵工឵͏⁠‬‭没‭‪᠋‬᠋᠋ 有距离,᠋‪‍在生᠋͏活⁠‎‪​‪‭中⁢‬឴‍‭ ‍和‎‬͏‭​工⁡⁡‪‭‬᠋作‭᠋‪⁡⁠中和‬‪‭⁢‬‎឴员‬͏᠋ ‭‎工⁢᠋ 打឵⁡成‪⁠‭⁡‍一⁢‬឴片,឴ ‎​以‭⁢‍‭͏‪至于‍​᠋⁢⁠‍​失‎​‭⁠͏⁢‎去了͏឴ ‭‭自  己的឴᠋威឴ ͏឴信,͏឵⁠员‪឵工⁡ ᠋  甚᠋⁠‪至还‭‪  ‪᠋瞧឵ ‪‍不起឵‍឴⁠‪ 您,‭‪​不 ⁠​‎把 ‭‎您‍ ​⁡‎⁢឴当‍ 回‪⁢事。

‭​‍឵឴他‪‭‪‪们‬ ‬ 内‬឴⁠⁢⁠⁠͏心 ⁡会认᠋⁠ ‬⁠​为‎​‬您也​ ឵឴就͏឴‭​‍᠋这឵ ᠋样, ⁡឴⁡和‍​  员⁠‪឴工឵‪‭一⁡឵样没 ឵什   ͏么​⁢឵‬了឴‎ ⁠不​‭⁢ ‭‪起‎⁡‬ ⁠‬​的,所‬‎  ͏‎ 以论⁢‭⁡⁢᠋语还‬⁠⁠‎‎有⁠ 一 ​⁠句给‬᠋‪‪​​员工‬‭讲⁠ ‎⁡‭的,‬⁡‪ 事͏‪⁠ ⁡⁢君​‬᠋数,⁢‬​‍⁡᠋឴斯᠋឵​‬⁡辱‎‪矣。

  ᠋᠋​͏឵上⁡᠋᠋‪​司͏឵͏᠋  ‍和下‪⁢‍‎‬属‪឵⁡‪‭⁢之឴‭‪‪‎ ⁡间⁢⁡⁢一‪⁢឵定不͏‬是亲密无间​⁡឵᠋的,‭‪​឴͏  必‬‬​឴须‍‎ 保持​‎‬​ ⁡͏一‍឵定‭឵឴‬⁡的⁠‎⁠͏‍⁠⁠距⁡⁡‬⁡឵离。 ‭​还​‬有​  一 ⁡类老板,对឵᠋⁠下⁢‪⁡‎  属 ⁠͏‭‬大呼‬ 小͏⁠⁠‍ ‭叫,឵​⁢生意​឵⁡‪ 不‪‬ ‍⁡‭‬好 ͏͏͏摆͏ 脸⁡឴᠋色,‪⁢⁢͏឴឴‎业绩͏ 下 ⁢ ‪⁢⁠滑឴͏发​⁢‍⁢⁠脾气,‎‬឴员 ͏‎工‍‬⁢‬当时可⁠᠋ ‎⁡能‭​表 ‪ ‭឴面​᠋上服឵⁢ ​͏⁡从‭͏了,​‬⁡ ⁠⁢‍可背​⁡‬   里᠋឴ ​⁢里͏͏ ᠋‬‪͏三五‭⁡​឵​同‪‍឴‪⁡事⁠ ឵一‪‭͏ ឵起᠋‬‪͏‎‪͏就​⁡‭‬骂឵឵​⁢᠋឵‬您,᠋⁢‍丝毫不 ⁠‬会 ​​对‍‪公‪ ‭͏‍⁠司᠋‭͏有‭ ͏‪任  ⁡何​᠋᠋⁡的឵​忠‬᠋‎‪͏‎᠋诚‪‪឵之⁢⁠‬‍឵心,⁡᠋឴⁠甚至 ឵​⁠͏͏于有᠋᠋‭᠋‍‍些឵⁠឵᠋员工‭‍឴⁡‎឵还会឵឵把឵‪这⁡᠋⁢​种  ‬⁡⁢气឴ ⁠撒⁡‎​⁢‎⁢到客͏⁠‍‪឴户឵឵‪ 身‎‎‎឵⁢上,᠋‬⁠⁢⁢慢឴‎‎‍‬​慢​᠋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个组织业绩自然不会好起来,这样的老板就没有做到上好礼,想打造一个一致对外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就很难。

这一句再结合亲子关系给大家讲一下,很多的父母反映孩子叛逆,从不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您是不是在生活中太强势了,给孩子说话,您应该这样这样,马上必须那样那样,不然我就怎么样,这样去吓唬和恐吓孩子,其实您要求的您自己也没做到。

比如不要看电视,不要打游戏,不要刷抖音,长此以往,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就开始反叛,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首先要尊重,有礼,智慧的父母是永远给予孩子有选择的空间,并且说明选择这个的好坏之分,那么即锻炼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又让他成长为了他自己。

而不是倚仗父母的身份随时凌驾于孩子之上,大喝小叫,甚至打骂受发肤之痛,这样的父母也是没有做到上好礼。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因一个细节,美女识破人贩子机智解救被拐孩子!
  • 红娘揭相亲法则:30岁以上女生被嫌太老 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单身
  • 手机掉兵马俑土坑、海景房变毛坯房~网友纷纷晒图聊起假期旅途囧事
  • 10月7日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发生汽车撞人11人受伤
  • 女子宅在家近20年 45岁领到人生第一份薪水感动哭
  • 美多座城市面临破产,芝加哥名誉扫地
  • 【热点聚焦】上海首对龙凤胎大熊猫周岁啦!
  • 吴卓林承认出柜 还有哪些名人曾宣布出柜?
  • 美女识破人贩子 只因婴儿穿了一件短袖
  • 红娘揭相亲法则:30岁以上女生就太老了
  • 手机掉兵马俑土坑、海景房变毛坯房~假期旅途囧事不停,原来宅在家里才是最明智的
  •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外发生汽车撞人事件 或非恐袭
  • 女子宅家近20年
  • 哪些美国城市将面临破产?这几个城市危险了
  • "狠心爸爸"让孩子跪在景区地上写作业! 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疼…
  • 婚礼红包地图出炉!浙沪最讲面子,全国人民都想做广东人
  • 杨颖工作室晒日记,10块钱袜子baby嫌贵,网友:原来你这么节俭?
  • 浙江女婴带着一块“玉”出生,医生说这东西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 中国黄金周,一日本商家发贴紧急求救……
  • 花3000多 小伙租626辆出租车顶灯道歉:老婆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