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惭愧,我苦苦经营“假装”这个IP好多年,竟然被一篇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文章给打败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前几天像龙卷风一样席卷而过的“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据说在被删除前它的阅读量是500万。


我写了好几年公号,阅读量最高的一篇也不过才400多万。


当然这篇文章的火爆也不是毫无征兆,类似的爆款文章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次。


有人调侃说,在如今中国的大城市,“中产阶级焦虑”和“逃离北上广”这两种病每个月阶段性发作三四次,每次都能催生一批10万+文章。


仔细分析那篇文章,其实内容并无新意,无非是在北京生活的人日常都会有的感触和吐槽——这也是它被许多自带精英光环的反驳文章攻击的原因。


但它的流行,恰恰也是因为触动了大家心里都有的那些共同的情绪。说到底,龙卷风的策起,源自于每个人的内心。


也不只是北京。把那篇文章里的北京换成上海,香港,东京,乃至纽约,巴黎,都能成立。


如果你有机会和世界其他大城市的人聊聊天,听听他们对自己城市的抱怨,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所有的大城市,都有一样的病。


我的朋友小郭从小在日本长大,她收集了一些“在东京假装在生活的人”对东京的看法。




中国有北漂,日本有东漂。


日语网络上有很多人在讲自己“来东京以后才发现的事”,他们的抱怨我们听起来都是非常熟悉的,比如人多,房租贵,脏乱差。


很多人在到了东京后才发现,它并非想象中那般光鲜亮丽。光鲜亮丽的一面当然有,但不全是。


全世界的首都或者经济发展中心,往往都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地方。有24小时不打烊的餐饮店,或者酒吧、娱乐场所的区域,就一定有厨余垃圾,有老鼠,有野猫,有流浪汉,有醉汉,还有醉汉留下的呕吐物。


@hanwa0724

每次来东京,我都觉得东京的人量,用“泉涌”这个词来表现比较妥当。


@YoshiSLP

来东京第一次去涩谷的时候,人多到傻眼。还以为是有什么大型活动。那时候我19岁。


@asamorihisaya

我第一次来东京的时候,跟房屋中介说一个月租金预算是5万日元,然后中介问我:“没有浴室应该没关系吧?”我当时直接从椅子上掉下来了。


@parabailarcanto

来东京15年了,最近才知道元旦时候捷运是通宵运营的。


@tanoshi3814

来东京后才知道,东京人并不知道捷运中央线通到山梨县,这文化冲击啊。


@nzxt_F

都市人:“怎么还要等5分钟!”农村人:“还有半个小时,不过听听音乐很快就到了。”都市人去了农村:“什么?下一班要半个小时?你逗我呐?”农村人去了都市:“5分钟后下一班就来了吗?而且即使错过了下一班,再等3分钟又有车来吗?(狂喜地尖叫起来)”


@tkubotake

在代官山走进了一家店,里面看见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她带着孩子,穿的衣服很有质感,丈夫也超帅,那幸福的场景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日本,好像和日本面临的晚婚、少子化一点关系都没有。


@ooYUCCAoo

来东京第一次见到了活的老鼠,估计在我们农村也有,但从没在路上看见过,首都真脏。


@chonchoro

在东京的捷运里,爱心专座上经常被不该坐的人占着,而且那些年轻人还在睡觉。可能他们觉得如果有需要的人,让开就好了,但本来就不该坐啊。


匿名

即使睡觉睡到捷运在终点折返,都没有人叫醒我。


匿名

我本来觉得人多不会寂寞,但来了之后觉得寂寞的时候反而多了。


@mituko333

我年轻的时候,来东京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是,捷运站里张贴的海报上写着“专治对人恐惧症、脸红症”。在农村听都没听过这种东西。


@typhoongoooo

同样都是酱油,来东京才知道鹿儿岛的酱油可真够甜的。



最难适应东京的可能是以大阪为代表的关西人。关东人和关西人之间一直存在着诸多像中国人说的“西红柿炒鸡蛋加不加糖”这种“战争”,他们不仅说话的方式和个性不同,连坐滚梯时候站的位置都是相反的。


因此,有大阪人在来了东京之后感叹,自己变得既不是东京人,也不是大阪人了,最心酸的就是被别人称为“原大阪人”。


说关西话的大阪人,对说东京的“标准日语”是有点排斥的,他们觉得“标准日语”听起来有点娘娘腔。所以,当在东京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大阪人回到家乡后,如果口音改变了,就很有可能被他的朋友们吐槽“恶心”。


@100yuki

从大阪初来东京的时候,跟上司上来就说“那个啥”,被批评了,在那之前我一直以为是敬语。


@yoiIT

大阪、博多这样的城市,就像是东京的银座、涩谷、原宿和新宿的集合体。但东京是,每个街道都有它的专长,所以更有广度和深度。



日本电视台的深夜综艺节目《月曜夜未央》,在街上随机抓了一些来东京漂的路人做采访。里面有几个路人的经历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一个年轻女孩说,她曾经在东京街上迷路了,人生地不熟,不得已打了车,可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其实两个地方只隔了400米;     


一个刚高中毕业的男孩说,因为想在东京的大学里受欢迎,在有360个人的新生群里发了长长的自我介绍,结果被330个人已读不回;


一个来自关西的社会新人说,关西式的幽默在东京行不通,在公司里想吐个槽都不敢;


一个女孩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忠犬八公像,却因为它比想象里小太多而感伤;


还有两个打扮得十分个性显眼的女孩,她们是来东京读服装专业的学生,为了融入“东京时尚的氛围”有意变成了现在的外表,在几天前还是萌妹子的她们说:“已经不懂时尚是什么了”……


也有人在成为东漂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比如有一个来自鸟取县的大学生,节目组在一年前和两年前都对她做过采访。


两年的时间里,她从最初的淳朴可爱,变得能对东京的大型购物中心如数家珍,还有了新的人生目标:结婚并戴上Harry Winston的钻戒。节目主持人幽幽地说了一句:知识让人变脏。


类似这样的、对比调侃各个县市为主题的节目在日本越来越受到欢迎。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很多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治愈心情短句文案1.世界不再贩卖焦虑 开始流行快乐2.光终究会洒落在你身上 你也会灿烂一场3.万千不如意 睡得着就过得去4.用爱自己溢出来的爱去爱别人5.人的内
  • #我的巧虎#这个不是为了帮巧虎宣传哈,我是为了自己以后搜索起来看的。 我喜欢它的设计开盖,这样卫生又方便。
  • )很开心我交过的所有真诚而热烈的朋友他们爱我我也爱他们#华晨宇海选九周年快乐#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眼就九年了。简约又高级的朋友圈文案▪️要自律不做感情用事的小垃
  • DEFI,公链,元宇宙,动物都有独立走牛的币,以Defi居多,公链,动物,元宇宙局部,DAO大热点,由于PEOPLE在调整期,走势暂时弱些,ANT优质比较独立板
  • 这位华侨女土,我预测过的,她人美,出身家庭普通,初中学历,在青春年华,命运之神把她推上中产层次,在本地方人称美富姐然而同样的人继续做同样的事,为什么这几年事业不
  • 主要画画,是不是还得准备一个支架?主要画画,是不是还得准备一个支架?
  • 她:你们都分手了,你为什么还留着她送东西?她知他有前女友,可还是义无反顾的跟他在一起了,她爱他,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他还留着前女友送东西。
  • 几年前看过这篇,当时真的特别喜欢,实体书马上就要来了,过两天给大家抽送[彩虹屁]【出动技术人员168人次#枣庄薛城扎实开展布病防控宣传工作#】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 【六安,再获第一!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避暑漂流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乡村民宿供不应求,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为“金山银山”;在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受国家表彰的“
  • 在审批服务方面,“网上办”与线下实体大厅办有机结合,保证人员履职到位。 (直播银川)【水洞沟、火石寨景区4月3日恢复开园】3月27日,水洞沟、火石寨景区分别发布
  • 怎么我小时候没有体会出这些,看着一旁追逐打闹的小娃娃我突然明白了,小时候的我们也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啊~哪里会考虑这么多呐。不知道我十年后再看到这种演出会是怎样的
  • 我还清晰的记得不久前和她聊过:“我们的关系不可能只在三五年后就淡化”其实那时候我也是这么单纯的认为的,但还有一丝理性让我回了一句:我并不相信永远,都是骗人的,我
  • 你此时此刻遇到的、拥有的都是最好的,只要放下执着与挑剔,打开内心去包容和感恩,随缘且安住。随缘方能欢喜,安住才有机会享受和珍惜当下,把握好每时每刻的美好,透显出
  • ”>>>提供相关录音证据“那些是呆死账,没人来公司要过账”苏先生表示,改制后有人亲口说过一些话,他可以提供录音证据:“我们有证据,就是公司现在
  • ”“阿姐是跟你开玩笑的,阿姐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上海了。”然而陈楚生嘴上说着要去大自然方便,去揍导演,却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而是过完嘴瘾后和节目组讨价还价,对导演
  • 我有我自己的思想不是你們去說去講我要怎麼做要我跟別人保持距離可以以後我不只跟同事我跟宿舍每個人都保持著應該有的距離免得ㄧ些事情可以被人想的我如何別人如何我夠累了
  • 师从是枝裕和的西川美和导演以女性特有的温情和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打量着三上的痛苦与希望,也用力去修饰了这个美好社会背后的冰冷与现实:即使是痛苦,你的也没有和别人有
  • ​​​​你的心早已变换了季节,而我还在站在你许下诺言的那一天。你的心早已变换了季节,而我还在站在你许下诺言的那一天。
  • 只有我们真正努力去追求理想,不问西东,便是最好的结果,毕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告诉自己,人一定要靠自己,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 在数字生活已成日常的当今,外卖小哥、快递员等都成为一个个庞大的从业群体,他们是奋斗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本书作者先后采访近百位外卖小哥,用饱含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