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颗钻石】

རྩོད་བཟློག་ལས།གལ་ཏེ་ངས་དམ་བཅས་འགའ་ཡོད།།དེས་ན་ང་ལ་སྐྱོན་འདི་ཡོད།།ང་ལ་དམ་བཅའ་མེད་པས་ན།།ང་ནི་སྐྱོན་མེད་ཁོ་ན་ཡིན།།ཅེས་གསུངས།

《回诤论》:
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
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

一切万法无自性生

一、观因缘品

丁一、(观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般若经》中也以:“色法无生”等详细阐释了无生之理。

戊二、(品关联):

前面顶礼句中已经将无生的了义之理,以理证进行了宣讲,以下各品均以此二关联进行详细阐述。

(品关联)分三:一、破四边生;二、别破他生;三、破缘之能立。

己一、(破四边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任何法都不是从自己而生,如果是自己产生的,则有无义生、无穷生的过失;也不是从他法而生,否则,即有火焰生黑暗等一切生一切的太过;也不是从自他二者中产生,因为有前两种过失的缘故;也不是无因生,否则有结果恒时存在或恒时无有,以及因缘之勤作无有意义的过失。

所以,自宗如此立宗:“能依的一切法,所依的一切环境,无论何时、何宗皆无生。”

清辨论师则认为:“一切万法,于何时、何地、何宗皆无有自性生,因于胜义中无有自生故”等等,以承许自续派的观点而立宗。

月称菩萨云:“一切万法,于何时、何地、何宗皆应无生,因无有自生等故。”并由无有自生等立宗,依次建立了无有四生的论点。

对此,佛护论师提出:若有生,则可用无义生之过患进行驳斥。

清辨论师又认为:“此宗的安立,有不具备能立及譬喻之过患。”

月称菩萨对此反驳道:“此宗之能立及譬喻,乃用对方自宗已承认之观点进行破斥,故无须能立及譬喻。”

并于《显句论》中引用教证对加上胜义简别的观点进行了破斥:“若为中观派,则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测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

圣天论师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回诤论》亦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

--《中论释》原文

因和缘都是空

一、观因缘品

    本品观察因缘。一般人都认为因缘聚合产生了果法,但这只是一种迷乱的执著,因为在真实的胜义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因缘。

《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

意思是说,任何一个法如果是依靠因缘而生那必定是无生,因为并不存在具有自性的生,所以任何依靠因缘聚合而现起的法必定是空性,而菩萨了知这一空性的道理后,他的行为就不会放逸。

《般若经》亦云:“色法无生……”即色法乃至一切法都是无生。(因和缘都是空)

   我们要知道,解释一个观点时理证和教证都是必需的。教证就是作为立论之依据的佛经论典中的词句;而理证则是有理有据的推理,比如因明和中观中的推断,它们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凭空想像,都有确凿充分的理由。

在本品中,龙猛菩萨凭自力以理证作抉择,并辅以教证,圆满地宣说了产生万法的因缘是空性的道理。  

戊一、(观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总破四生;二、别破他生。

庚一、(总破四生):一切因缘产生的法都在胜义不存在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诸法不是自生,也不是从他法而生,不从自他共生,更不会从无因而生,由此可知诸法无生。
   
    名言中,依因缘而生的万事万物之假相是成立的,佛陀在经中也对这些法安立了具体的法相;但在胜义中,不管是轮回还是涅槃,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任何法都是无生的。

    “诸法不自生”,数论外道认为诸法自生,是自性变现了一切万法,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是自己产生自己,则有无义生(无有意义)、无穷生的过失。

    “亦不从他生”,在果仁巴大师的《中论释》里讲承许他生观点的是外道和内道的有实宗,但他们的观点不合理,因为承许他生有火焰生黑暗等一切生一切的过失。

人们一般认为因和非因之间存在差别(“因”指某法的真因,“非因”指非某法的真因),但因果如果真正是自相的“他体”,从对果法同样起不到作用这一点来看,因和非因就不会有任何差别。

在佛护论师的注释中,即以此因——因与非因相同的根据相同之类推因来遮破他生。这个推理在慈诚罗珠堪布的讲义中有讲解,大家可以参阅。(入中论--一切产生一切的过失)

    “不共”,裸体外道许自他共生,即由自生与他生共同产生万法。但共生不仅不能避免上述过失,反而会同时具有这两种过失。(中观庄严论)

    “不无因”,顺世外道认为诸法无因而生。但无因生是最下劣的见解,有果法恒时存在或者恒时无有等诸多过失。(结果横时存在,横时无有的过失或因缘之勤作无有意义的过失)

      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不是无因生,而是无生。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里说:破四边生在《入中论》里讲得很广;离一多的观察方法在《中观庄严论释》里讲得很广。如果对《入中论》的观察方式还不熟,那么本颂的真正含义恐怕也难以掌握。《入中论》是趋入《中论》的阶梯,是从意义上解释《中论》的殊胜论典,大家也要好好学。

      由于对本颂的不同解释,在印度出现了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这在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历史典籍中都有详细记载。

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和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被称为母中观,因为这两部论不属于自续派,也不属于应成派,而是二派的来源。

《中观四百论》主要讲中观的修行,所以两派对此论的辩论不是很大;而《中观根本慧论》主要讲见解,后代中观论师依据对本论的不同解释建立了各自的宗派。

应成派的代表人物有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论师等;自续派的代表人物有清辩论师、静命论师、智藏论师等。

佛护论师虽然早于月称论师,但并没有像月称论师那样作广大的破立,所以并不是应成派的真正开创者。而月称论师在破清辩论师观点的同时,建立了圆满的中观应成派。

中观二派的差别

    那么,二派究竟有何差别呢?

    首先,佛护论师在解释这一颂的时候直接说:一切万法无自生、无他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法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真实的产生。

     对此,清辩论师造《般若灯论释》予以辩驳:宣说一切法无生一定要加胜义简别,不加胜义简别就不合理。

意思是说,名言中的柱子等是存在的,如果一概说“柱子等无生”就有诽谤名言的过失。所以《般若灯论释》说: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无自生、无他生……
   
之后,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驳斥了清辩论师的观点,认为加胜义简别没有必要,因为说胜义中不生已间接说明在名言中可以有自性生,但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直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就够了,不必加胜义简别。

    佛护论师曾提出:若有生,则可用无义生之过患进行驳斥,意思是以“无义生之过患”来遮破自生。

对此,清辩论师认为:“此宗的安立有不具备能立及譬喻之过患。”自续派以三相推理成立无生,认为凡是推理必须具足能立及比喻。

比如“声是无常,所作故,如同柱子。”其中“声”是有法,“无常”是所立法,“所作”是能立的因,因所成立的是立宗,“柱子”是比喻。以“所作”的因推断有法的“声”是“无常”,再加上一个同品的比喻“柱子”,就圆满了一个推理。

其中能立是主要的根据,比喻是支分的根据,缺了这两项完整的推理就不成立。

   月称论师反驳道:“此宗之能立及譬喻,乃用对方自宗已承认之观点进行破斥,故无须能立及譬喻。”意思是:对方承许一切万法实有存在,其比喻、能立和立宗之间必定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要破斥对方的观点,只要指出其矛盾之处就可以了,故中观宗无须能立及比喻。

     我们应当知道,自续派着重建立相似胜义,其使用的理论是自续推理。所谓自续推理,其宗法、能立、比喻都是自他共同承许的,比如“柱子无常,所作故,如瓶。”

其中柱子、所作、瓶都是自他共许的法。和自续派不同的是,在应成派面前柱子根本不成立,只不过随顺他宗的承许而展开应成推理。

   月称论师于《显句论》中引用教证对加胜义简别的观点进行了破斥:“若为中观派,则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测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圣天论师云:‘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回诤论》亦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应成派和自续派分派的情况以及二派的主要区别。现在汉地和国外的有些人讲:“藏传佛教的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说法不合理……”

他们认为是藏传佛教把中观分成了两派。这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中观教义,更不懂佛教历史,只是想当然地随便乱说。

其实,应成派与自续派的分派及辩论在印度一直存在,这在印度的历史典籍以及布敦大师的《印度佛教史》中都有清晰的记载,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对此也作了说明。

--《中论讲记》

净业三福

蔡礼旭老师 

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摘自《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21集

 

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就是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佛门特别重视力行,每一个道理具体怎么做。师父是讲得太清楚了,我们再不好好依教奉行,那对不起老人家的苦口婆心了。

  第二福,这是小乘福了,也是真正进佛门,叫「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受持三皈是觉、正、净。觉悟是道,正知正见是道,清净心是道;反过来,迷是非道,邪是非道,染是非道。我们时时要跟觉正净相应,那就是「是道则进」。一个人的修行有没有得力,就看他觉正净有没有不断提升。觉正净就跟我们《无量寿经》经题是相应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三皈依的净;「平等」,三皈依的正;「觉」,三皈依的觉,这个经题就跟三皈依是相应的。

  「具足众戒」,那这个「戒」,具体的,三个根都是戒。师父的教诲也是戒哦。我们念头跟师父教的违背了,就没有守弟子的戒律。所以为什么修道的过程当中,一开始最重要的是要放下自己的邪知邪见、错误的思想?不放下,装不进来。有一个禅师很有修行,有一位居士,就要去跟禅师请教修行。禅师请他坐下,就给他倒茶,结果倒倒倒,就满出来了。这一位居士马上很紧张了,「满出来了,满出来了,别倒了!」禅师讲,「满出来就倒不进去了」。所以《了凡四训》说,「谦则受教有地」,谦虚才能受教。觉得自己有什么,自满了,善知识的教诲就进不去了。

  你说,「我很听师父的话」。听师父的话不是嘴巴讲的,讲的不算,要看实质。我们平常跟人谈话,十句里面,几句是师父教的?假如一句都没有,那说听师父的话,铁定骗人的。装在脑子里都是师父的教诲,那讲出来一定句句都是师父的教诲,都是佛陀的教诲。假如讲十句有九句是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是跟自己学,绝不是跟师父学,也不是跟佛菩萨学。所以这个「具足众戒」,首先听话才是持戒。

  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两三代人根基都浅。根基浅还不肯谦虚受教,那就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世间人说「值得骄傲」,那他还有端出来可以觉得好像比人家厉害的东西。我们现在东西端不出来还骄傲,应该叫什么?那就不叫「值得骄傲」,叫「自卑而骄傲」。因为自卑怕人家瞧不起,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往往傲慢的人,内心都是自卑的。不自卑的人不傲慢,叫不卑不亢。不自卑的人,心理健康,他怎么会傲慢?他相信自己有性德,他用心成就自己的性德,他有自性,他不自卑;他也相信别人有性德,他也尊重别人,他也尽力协助别人恢复性德。这是心理健康的人。

  师父在拜李炳南老师为师的时候,已经跟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学了好多年。章嘉大师当时是台湾高僧,跟他学不简单,而且是跟这两位大善知识,是单独一对一教。当下跟李炳南老师学,李老师说要守三个条件,其中一条,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师父马上就接受了。我们都没有这些根基,还老舍不得自己的这些想法看法,那这一生要得力就不容易。所以这个「受持三皈」,首先要放下自己错误的知见,期许自己:起心动念都要跟经典、跟师父教诲要相应。真的这么去做,烦恼自然就没有,提起的都是正念了嘛。邪念才有烦恼,正念就是法喜充满。「不犯威仪」,师父常常期勉我们的,这个「威仪」就是时时给众生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不犯威仪」。

  接着第三福,大乘菩萨道。「发菩提心」,真发出来了,跟菩提心不相应生大惭愧心。惭愧心是性德,念念与菩提心相应。「深信因果」,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念提起佛号。「读诵大乘」,时时、天天亲近善知识,亲近大乘佛经,而且是一门深入,不杂修,一门深入《无量寿经》。「劝进行者」。前面十句都是自利、自行,最后是化他,要真正自己做好了自然感动身边的人。这个「化」就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而自己做不好要感化他人,那不可能的事情。佛门常讲无有是处。所以真正要利人,一定要懂得成就自己。「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什么都不急,最重要的先提升自己。不要想着要帮人,结果自己都在堕落,这个就适得其反。知所先后,正己才能化人。

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

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负电荷,

证明可以再分的,总之世上没有不可分的东西。

庄子说,一个东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远也拿不完,

反正要剩下一半,永远都可以再分的。

每个东西再小都有两面,不是孤立单面,部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条件构成,

客观条件够了此物就产生了,条件和合存在,条件不够就消灭。

这是佛法讲的

“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 的缘生道理。
  

正因为事物是由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

所以叫缘生法,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常性,

因为他是依靠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则会消失,

他的存在是毫无主宰,没有常性的即没有自性的存在,

正如一个会议的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会,

人都散了这个会也不存在了。

所以三法印中有一印是 “ 诸行无常 ”,

“ 诸行 ” 的 “ 行 ”

不是 “ 行深般若 ” 的 “ 行 ”

( 指心理活动 ),

这个 “ 行 ” 是指一切有为法,

即由因缘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

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缘散则灭,

所以他是无常的,缘生即无常,聚合则无自性。

“ 无常 ” 的含义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无常、缘生。

所以佛法的缘生理论同辨证法的观点并不矛盾,

与马列主义并不冲突,佛法的中心论点就是讲缘生,

因为缘生所以无自性,所以是无常,不是孤立的存在,

这是符合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
  
而且这个 “ 空 ” 是 “ 照见 ”,

即是用智慧如实观察时 “ 照见 ” 的,

观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 “ X ” 光那样透视人体,

诸法的真实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见到的,

是观自在菩萨以深般若智慧观见的,

观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讲法,缘生故空,空无自性。

空掉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执见,起执就是障碍,

有的对三宝即对佛像、经书上起执著了,

就贪佛像、经书,看见好的就偷为已有,

凡是对任何法上起执都是流转生死的根本,

而空就是要空掉这种执著。
  

“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是十二因缘的还灭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

都是缘生性空的,没有常恒的存在,故没有不变生灭。

般若如大火能 “ 烧 ” 尽一切执著,

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

对无为法亦不应执著,

“ 金屑虽贵,著眼成翳 ”,

在讲般若中没有一点儿保留,

保留一点儿就是流转生死的根子。

四谛也是缘起性空,不应在上面起执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证得一个果位,求得道。

《心经》说 “ 无智亦无得 ”、

“ 得 ” 有具体的东西。

“ 得 ” 有灾在的东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执著,

不定法中亦有一个得,众生总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叫得。

智慧、得道都是缘起性空,

“ 得 ” 也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

总之应了知 “ 得 ” 是缘起性空,

这就是无执著的 “ 得 ”、“ 智 ”。
  
学修不应太着急,对於所学修的法不应起执著,修行的心不应太急切,

但不精进也不好,佛对弟子讲,修行应如弹琴一样,心太切,如弦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

应不过紧不过松,还应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会出毛病,

佛法无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门用不了多少,万法归根到底都是说一切法无我,

如果太精进了会把身体搞垮的。

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不应急於求成,

应有畏远心,学法应如其次第的学,

犹如禽走路的人一样,开始不紧不慢的走,

才走得远,才能到达目的地。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
  
无得,本来就没有可得的,般若经说对一切不得起执著。

对一切法不起执著就无里碍。

执无为法,如三宝、般若都不应,执任何一法都是墨碍,

众生的罣碍恐怖就是因为执著有一“ 我 ”,

“ 我 ” 就是障碍的根子,无我了就无障碍了,无罣碍就无恐怖,

菩萨发心度众生,他不怕流转生死,

因为菩萨早就没有我了,

所以才发得起菩提心,觉悟一切有情。

小乘发不起菩提心是因为他未真正见到无我。

“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

没有我了就不会有罣碍,无罣碍,就不会恐怖。

“ 远离颊倒梦想 ”:

般若的究竟是无我慧,般若离颠倒。

颠倒有四种:
无常常倒,
无我我倒,
苦为乐倒,
不净净倒。
  
( 一 ) 无常常倒: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但众生都执以为常恒不变,就叫无常常倒。

如 “ 无常颂 ” 中所说,知道自己要死,但总是想我还不得死。
  
( 二 ) 无我我倒:

众生把五蕴假合的躯体以为是我。

这就是无我我倒。
  

( 三 ) 苦为乐倒:

世间皆是无常幻化,但众生是以苦为乐,如结婚,世人以为快乐,而根本就是苦。
  
( 四 ) 不净净倒,净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净的,但众生却以为是净,对身体起执著。

这是四种颠倒。
  

“ 梦想 ”:
众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缘生无自性,

如梦境一般,但却以为是真实的,

梦见可怕的心生恐怖,

梦见欢喜的就高兴,

世间上没有一样是实在的。

想:
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颠倒想,证了阿罗汉就灭受想定。

证到般若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证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众生,

说小乘的涅槃是堕涅槃,未发度众生的菩提心,

我们每天念的《罗汉仪轨》

和大藏经中的《法住记》,

都说佛法不来,在世间上时兴时衰,

都是由於十六尊者住持,

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众生,

各在佛前发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处,

迦叶尊者在鸡足山 ( 云南省 ) 入定,从定力延长生命,住持正法,

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我们应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发了菩提心,

在法华会上得到佛授记以後都要成佛,

是大乘人,是大菩萨,都发了大乘心,

以定力住世,现的声闻相。

《罗汉仪轨)中有颂文

“ 调伏自在现住声闻身 ”。
  
“ 究竟涅槃 ”: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梵语的音译,

意思是 “ 无上正等正觉 ” 佛成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区别於菩萨和小乘的觉,十地菩萨等於十四晚上的月亮,

佛才是十五晚上的月亮,一切福德智慧资粮都圆满成就,

小乘的觉是偏觉,只是偏重自己觉悟。
  

禅宗阴悟的人,仅是一点没有明白,没有过关。

若根底深厚,到善知识处参学,善知识一点就穿,破除他的迷惑就开悟了。

遣便是祖师禅的微妙,祖师禅主要是以慧学断烦恼证无我,见诸法宵性,开悟就是见诸法实性,即见佛性。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见性即见佛性,佛性是无明的反面,无明遮住佛性就是迷,

断尽无明就见到佛性,开悟要依善知识参,无明的根本是俱生我执,无明

( 心里的病 )

被善知识拉出来就见到佛性,

所以要参访善知识,求师访道,请善知识印证,教诫。
  

祖师禅,如来禅都是有传承的。

禅宗门下常参 “ 念佛是谁 ”,是把无明的根子挖出来,

这是禅宗下的疑情,参念佛究竟是谁,说是我在念,

那个在念佛的 “ 我 ” 究竟有没有?

佛在世里主要是禅诵,禅是如来禅,范围很宽,

後来达摩祖师传的祖师禅,没有说是坐在禅凳上开悟的。
  
《续比丘尼传》中载:

一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参访禅宗的雪峰义存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来,

玄机答:从日照峰来。

师问:日出也未?

答:日出就把雪峰照化了。

问:你叫什么名字?

“ 玄机 ”。

“ 一天织多少布?”

“ 寸丝不挂 ”。

说完转身就走。

没几步,禅师突然说:“ 袈裟拖地也 ”!

玄机忙回头看,禅师笑着说:

“ 好一个寸丝不挂呀!”

玄机即拜禅师为师,禅宗的话头就是没有答案,人的我执最易在名字上起,

所以禅师们以名字开玩笑。

若师徒二人都是饱参饱学,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修定的人,入定时就能降伏烦恼,

所谓禅诵,禅是心里用功,修定之前的除盖、断障也都是从内心降伏烦恼,

没有智慧则被烦恼所障,

没有烦恼才能考虑问题,

禅应是止观双运。

止,心不沉,散、掉举。

观,心起十分微细的作用。

诵:
就是读诵,主要是背诵,

但现在多不重视禅诵了,禅宗丛林也很少有禅堂。

密宗的修法是如来禅,

是从佛到历代的祖师们师师相传的。

但能修的人很少。

每个宗派都有禅的修法,後期无人修就失传了,

所以内地有些大德就发心到藏地求法。
  

中国的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晋朝人,当时由於没有外国来的比丘尼,净检等尼直接从比丘僧中受比丘尼戒

( 按佛制尼众应从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受戒的规定来说,

这是不如法的,但也能得戒,因为佛说比丘尼得戒是从比丘僧得 ),

她的学问,修行都好,由於他们受戒时有多人反对,就在船上受戒,

这表示与反对的人剧清界限,当受戒时异香芬馥,扑鼻而来,这说明她的功德大,得戒殊胜。

她七十多岁要圆寂那天,众人又闻到了受戒时的香气,并见到天上一道祥光,从光束中下来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

净检告诉众人她要走了,教众人好好行持,就与遣个女人牵着手从彩虹中上天了。

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是梁代高僧灾唱写的,

後来西藏盛传 “ 空行母成就法 ” 时,

才知道净检是修此法最高成就者,

修这种法最高的成就是肉身成就,

次一等是身子走衣服不带,

再次一等的身子会缩小,

成就了就往生到空行母的净土去了。

西藏修此法的人十分尊重妇女,

把女人都想为空行母,否则修此法不行。

但这法不轻易传的,修的人应十分保密不许讲。
  
佛法最重传承的,戒、密等一切法都是如此。
  

道谛归总就是三学,定学是佛法的基本功,

最开始修定不一定修祖师禅,

我们根基浅,修不起祖师禅,祗能修如来禅,现在这两种禅基本上已融合了,

如禅宗参的念佛是谁,这一句就是去除我执,

只有心定下来才能把子时想不通的问题想通,就会开悟,如来禅、祖师禅是相通的。

戒定慧三学开广是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

咒是随心语,念咒能防护心,降伏其心,伏烦恼,念咒时发什么愿都能满愿,

咒是诸佛的愿力,念咒求什麽都能成就。

咒,一般不讲,讲了容易起执著,什麽意思都不说只是念,念时应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

神:不可测。

明:般若、智慧。

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诉你了,级若波罗蜜多是一个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摄持了。

般若波罗蜜多是第一义最高法。

所谓 「 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气第一义是一切法无我的慧。
  
“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

没有一咒一法与此法相等,

这是最高的密法,是般若波耀蜜多之心经,

开始念其它经之前念一遍心经,能除一切魔障。
  
“ 能除一切苦 ”:

有我就苦,首先应通达人无我,另外通达法无我,通达诸法缘生性。

观缘生是分析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困难来了,

应从正反多面观察,就能解决问题了,通达般若就能除一切苦。

第一苦就是输回之苦,成佛就是度众生苦。

佛是真语者,宵语者,他说此经後叮咛我们心经是个咒

“ 能除一切苦 ”

是 “ 真实不虚的 ”。

这个经前一段文是显教,

後一部分是密法,

後文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咒。
  
咒有时亦可以简讲。

“ 揭谛 ”:
去超出三界的轮回;

“ 波罗揭谛 ”:
走到彼岸去。

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

“ 波罗僧揭谛 ”:
僧,和合众。

使我们大家都到彼岸去,

“ 菩提莎婆诃 ”:

菩提是佛的果位。

“ 莎婆诃 ”:
成佛,我们大家都成佛。
  
这个心经是全部的佛法,佛法无多旨,不应贪多,

最後的建议是我们佛弟子的修行目标,

我们听了心经,不应起执著,我们大家都成佛。

( 全文终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赠运费险】30 【原】168 【现】138 ----------------------------------------------- 淘宝天猫优惠券
  • 【佐诗妮】全尺寸亲夫四件套 【下单】: 【推荐】全尺寸同价【床单*1 被套*1 枕套*2】40支亲肤面料,不褪色,不起球,不缩水,优质包边工艺,隐藏式拉链,居家
  • 【抵券后价】9.9元包邮 可领内部券:3元 【天猫现价】12.9元 【天猫月销量】34904 【付款方式】长按复制这整条信息后,去打开【手机淘宝】,即可查看购
  • ??
  • ”友说:“不必了,我本来就不该夜行,弄得无处投宿,你能给我歇足就很满意了。我活着时积攒了二百两银子,埋在屋下某处,请你设法告诉我儿,取出来活命,切勿让我妻知道。
  • 最近和家里人交流的比较多,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朱“怼”他妈妈[允悲],因为门子颜色产生分歧。“我什么时候说我是你嫂嫂了?
  • 2020.02.10 每天在办公室自闭般蹲上10个几个小时,然后回家死宅,生活缺少了激情和热爱,日子也开始无趣和枯燥,没有了爱好也没有了激情,提前迟暮,如90高
  • 每个人都会犯过错误,谢谢你的包容河和理解,如果以后我老公犯错了,我也同样会原谅他,因为这是你用行动来告诉我的道理,一个人可以犯错,但不代表全盘否定!其实我心里在
  • 沈二哥 三爷 四爷 五爷,原来真的有这种男子,称的上公子 12年,三哥筹划了12年,遭遇误解、反目,他都不曾为自己解释,当真诠释了饮冰十年,难凉热血,难得是
  • 2.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3.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不恋花。2.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3.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不恋花。
  • 说完了关节说说肌肉韧带筋膜(以下简称肌肉组织)这些组织是有弹性的,松弛有度使用寿命就长,就像皮筋儿,拉扯到极限,就乏了,再缩回来就容易抽成一团乱麻状态,这根皮筋
  • 分享一点坐月子的心得:有些麻麻可能只想要一胎或者像我一样第一胎就是双胞胎 所以一辈子一次的月子真的要好好坐 千万不能累 保持好心情 要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回奶是分分
  • ! 同时,希望可以再利用一次学生身份买到明年上海站(巧的是是F1第1000场比赛)的学生票。
  • 听说这条小粉裙卖了不少呀~先给你们打个call![羞嗒嗒] 我今天又穿着它在 Amanpulo 的浮島上过了「与世隔绝」的一天...快艇把我们送过来又离开,你可
  • 】国内疫情持续向好,窝封在家里这么长时间,如今春暖花开,蜜蜂起舞,越来越多的人走至户外踏青赏花。一次采访中,娱记问赵丽颖:“很多女星休整(生子)期间会担心被观众
  • 据《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报道,当地时间周五(27日)纽约市政厅发言人艾弗里·科恩说,已经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囚犯将被安排到流浪者服务部门所
  • #天天师兄考研打卡[超话]#按照师兄上次说的奖惩机制, 今天奖励自己踢了⚽️果然不努力一定很轻松,太开心了。明明已经很快乐了,可是为什么每次喝了酒开车回家的时候
  • 跟那些不快乐的人和事挥手说再见啦,觉得开心的时候给自己买条裙子配束花,生活有点难的时候吃颗巧克力,孤独的时候就去人群里走走晒晒太阳,去拍拍照片,抬头看星星点点的
  • 被冷空气一把跩回冬天中午出门去吃了一顿乌冬,小可爱念叨很久了,还点了些炸物,吃得开心[心],配上吃乌冬的必选项,今天又是快乐的喜茶女孩。傍晚去超市想买点冷冻食品
  • [大毛微笑][小黄人委屈]每晚烟花放的时候她都在看,这晚烟花映在了夜空,他知道,“她很喜欢烟花便抬起了头,此刻他望了她一眼,用手指着窗外的烟花,说,快看[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