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生死就存在于生活中,把握当下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简单地来说,生活问题如果不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话,主要靠物质来解决;而生死问题主要靠精神来解决。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作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

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作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作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

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也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 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我们每天晚课都要念的“蒙山施食”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或者说生活是迷。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 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和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切条件的限制。任何东西可能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要说无条件存在的东西,恐怕就是烦恼。当然,烦恼也是有条件的,但在好多情况下,它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我说的这个条件,比如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烦恼可以不受这些东西的限制。

它唯一可以让步的地方,那就是在觉者面前,在觉者面前烦恼转化了。烦恼在觉者面前还有没有呢?还是有,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 但是对觉者来说,他不把烦恼当作烦恼,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断也好,灭也好,实际上都是转化。他不以烦恼为烦恼,就是断了烦恼。

不以烦恼为烦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欺负你,你生气不生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代有一位祖师,皇帝叫他到京城去,他不去,他说他有病。叫了一次他不去,第二次又来叫,又来催,他还是不去。到了第三次,皇帝派来的京官就对老和尚说:你老人家可要识抬举呀,皇帝三次召你都不去,你知道后果是什么?你人不去,就要把你的头拿去见皇帝。

他说那很好,于是说了四句话,我只记得后两句,“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头好像刀子割风,风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痒,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那就是将烦恼转化了, 将生死转化了。生死就成了菩提了,生死就成了涅槃了。烦恼成为菩提了,彻底地觉醒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我们天天在诵《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他在那个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烦恼,他彻底地了了生死。在什么地方了生死呢?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将刀子来割他的头,那就是生活,他不起烦恼,不动念头,这个就是真空。

不是说修行的人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躲开他了。可以说越修行的人烦恼越多,他躲避不了的,怎么会躲避得了呢?烦恼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不论任何情况,就是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了。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

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人也好,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实际上不是因为这样的推理才有这个问题存在,你当下去体会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它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因为凡是做大官的人应该说都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如果没有学到这个地步,认为从苦海到极乐世界有很远很远的路,要搭飞机轮船,可以说你永远到不了,你要知道回头是岸。

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家教徒时间宝贵,不可能读很多的经典,读这三本经,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着一条捷径来修。不过,这虽然是个捷径,不离寸步就从苦海到达了极乐世界,但又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把这个方法比作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

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打了你一个嘴巴,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 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打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得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我们出家人,没有家庭,住在寺院,住在佛学院,也希望常住的所有的事情都满我的意,老师教书满我的意,管事的人满我的意,一切的事情都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我提倡的生活禅。修生活禅这一法,大家一听起来好像有些庸俗,但是你仔细思考一下,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 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最难最难的法门。但是,你如果真正实行起来,那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法门,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今天我讲的就是我们人类面对的两大问题—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一念相应就最容易,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如果你一念不相应,你念念都不相应,那就成了最难的法门。

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体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内容来源:净慧长老浅释“妙法莲华经”

《大悲咒》第三十六句
(第四十七段)
36、【伊醯伊醯yī xī yī xī】观世音菩萨现摩醯首罗天王相:摩醯(xī)首罗天是色界最高的一重天,色界共有十八重天、下面的欲界有六重天、上面的无色界有四重天,三界内共计二十八重天,色界在欲界和无色界的中间。色界在三界九地中占了四地,即: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三摩呬多地、四禅非三摩呬多地。
摩醯首罗是四禅所有天人住非三摩呬多地的天王:梵语三摩呬多译为“定”、非三摩呬多译为“非定”;定是入定、非定是不能入定。不能入定的原因总括有十二种现象,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里称名十二相,即:
一、不能空眼耳鼻色身这五识身的一切修法不能入定;二、未得轻安者不能入定;三、未发离欲心者不能入定;四、心在散乱中不能入定;五、用功方法不对者不能入定;六、不识定法者不能入定;七、有烦恼生起者不能入定;八、执着于善恶等分别心者不能入定;九、不能在出入定中随意自在者不能入定;十、心不清净者不能入定;十一、出定后不能再入定者不名入定;十二、退失功力者不能入定。
这十二种不能入定的现象是四禅人在非三摩呬多地里要彻底灭除的,四禅人在三禅里已得诸多三摩呬多殊胜之定,但这些定还缺乏定水滋养,有退失的可能,而四禅人在拔出一切非定的根子后,就会使慧根增长,生出定水,在定水的滋润下,所得之禅定就不会再退失了,这样就入了无时不是定、无处不是定;起心是定、不起心也是定的大随意境界,这种境界名四禅人所住之非三摩呬多地。
以上四种级别的禅定,唯有第四禅独名不动定,其它三种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动,如:初禅是觉观心动、二禅是喜心所动、三禅是乐心所动。只有第四禅中,先离忧喜,再除苦乐,于一切忧喜苦乐尽皆不受,自心如如不动,所以第四禅名:不动真定。
第四禅天天人是在三禅的基础上,用舍念法使六根中的前五根湛然清净,与五根相应的五尘已泯然空寂,唯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这种状态称名: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离意体空之地,其境界表现在四支法里,即:
1、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为中,所以此支被称为中道之心。指行者准备离开三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三禅人所得之离喜妙乐,由此而使妙乐谢灭,入不动之定,与舍俱发,内心湛然。这样的境界名:不苦不乐支。
2、舍支:离乐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在舍掉三禅难舍之乐后,不生后悔心,不起心动念,这种境界名:舍支。
3、念清净支:念就是爱念。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思念下地之过失,念自身所得之功德,以方便法爱念养护,令所得之功德不退失,由此而进入胜品,于四禅真不动中,寂而常照,正念分明。这种境界称名:念支。
4、一心支:心与定法合二为一。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将息,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于不动中,湛然而照,寂照之下,大千世界、万象皆现。这种境界名:一心支。
从初禅至第四禅,共有十八法,即:初禅五支法、二禅四支法、三禅五支法、四禅四支法,总计十八法,这十八法皆名为支、又名支派,意思是从四禅中分派出来的。此十八法出十八功德,每一法成就一功德,十八法即成就十八功德,最后成就上妙胜定,享天福而不执于乐、得神通而不以为喜、住天寿而不动于心,是为四禅真禅定。
四禅共有九重天,这九重天在坏劫时,大火不能烧、大水不能淹、大风吹不毁,是三界中最好的天人净土。前四重天中的无想天为外道所居,其余三重天是三果以下的声闻行者所居;后五重天称名五净居天,为阿那含三果圣人所居,圣人居此,是为了证阿罗汉果,以求彻底了断界内生死,永灭烦恼,得小涅槃之乐。若能继续向上,则可入大乘菩萨道,灭三惑二障,得常乐我净之究竟涅槃,于此成佛作祖,普度众生,恩泽四海,为三界至尊。所以,四禅五净居天不仅是出小乘圣人的地方、同时也是出大乘圣人的处所,意义非同一般。
摩醯首罗天是四禅中最高的一重天,异名叫大自在天,又叫色究竟天,天王是印度教所崇奉创造宇宙之最高主神,佛教视之为色界顶色究竟天之主。能为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广施利益,能于一时作大变化,为三千界之主,实际为第十地菩萨,于将成佛时在色界之顶,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之胜报,以胜妙之天形,受佛灌顶,受一切种智,绍继佛位。
由上可见,摩醯首罗天王即将进入候补佛位,很快就会成佛了,非常殊胜。那么观世音菩萨在这里现摩醯首罗天王相是什么意思呢?是菩萨告诉众生,修行要一地一地的修,修到十地菩萨位了,就能体会到什么是真实大利。
这句咒语中的“伊醯”译为“安分守己”、“伊醯伊醯”译为“顺乎于道”。此句的意思是:菩萨教人要乐天知命,万事随缘,舍诸妄念,顺其自然,如此则本体清明,一切安乐,久而久之即得大解脱,身登净土法界。这不但能超度自己的七代祖先,还能惠及子孙,更能利及有情眷属,并能普济大地众生甚至诸天鬼神,使他们皆得利乐。

怨天尤人最损福 

莲池大师《自知录》上说:“怨天尤人最损福,一次减三善。”

当禅宗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惠能恍然大悟:“万法万物不离自性!”当即作了个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就是没想到的意思。
他悟到了什么?他悟到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佛和佛国土,包括所有的众生和他自己,包括能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一切都是由自性化现出来的。
正因为我是这样,所以遇到这样的父母;
正因为我是这样,所以遇到这样的配偶;
正因为我是这样,所以遇到这样的子女、朋友、下属、上司、陌生人。
正因为我是这样,所以遇到这样的人、事、物。
抱怨六亲、遇到的人、事、物的时候,有没有找出自己对应的落处而改掉呢?
一个人遇到的父母、妻子、子女、朋友、下属、上司都是自己的映现。也就是说,恶妻、恶子女、恶父母、恶友、恶陌生人、恶上司,也都是自己,怨谁都是怨自己,不满谁都是在不满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自己世界里的人就是什么样的。
这就像自己是一个水晶球,水晶球里有许多相,把这些相放大很多倍,就成了现实中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拥有、遇到,都和水晶球里的一个相对应。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就是给自己拍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把自己的每个相都放大百千万倍,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自己有某个不好的地方,映射出去,就是遇到某个不好的人,或者某件不好的事;反过来说,遇到某个不好的人,或者某件不好的事,追根究底,是自己有某个不好的地方。
有同学问道:
打个比方,如果说一个人的老公爱去酒吧,但是他老婆很贤良淑德啊,或许夫妻生活也很好,没有错。这种情况该怎么说呢?
这个妻子必定有一处相关的落处,映现到丈夫身上,就是丈夫爱去酒吧;映现到其他人身上,又有不同的表达。也就是说,自己没有这个缺点,身边的人也不会有这个缺点,只是在自己的身上没有表达成行为和事件,还在自己的水晶球上,但是映射到别人身上,就用行为和事件表达出来了。
“心无邪念,自能降魔”,自己没有邪念,魔找不到地方住下去;自己现在没有邪念,不会给过去的恶种合适的环境发芽。
恶报发生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吗?大多数都不全是,是因为你现在的日常生活言行某方面有问题,引动过去的恶业发芽。丈夫是我的相,子女是我的相,父母是我的相,朋友是我的相,遇到的人、看到的人都是我的相,到处都是我自己的样子。
骂我的人,恶我的人,遇到的每个人、事、物,都是我自己的落处所化现。
我说谁不好,是在说我自己;我抱怨任何事,都是在抱怨我自己。
有一个人曾经问我,他说怎样才能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我想了想,告诉他,观察一下其他这样的孩子都有怎样的父亲,如果你也是那样的父亲,那么你就有这样的孩子。
为什么呢?孩子也是自己的一个相映射放大出来的。
当发现别人什么地方不好的时候,马上反思自己何处不对,把自己转了,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就会是另一番人、事、物。所以佛法里说:“一切唯心造”,因为我现在是这样的,所以我现在遭遇的人、事、物就是这样的,我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我自己的映射。
修心最终要落实到细微实际的言行上,因为心的映射,映射到自己身上是自己的言行,映射到外部世界是身边的人、事、物。
净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亲手书写:
怨天尤人,一次削三善。损福禄第一快!
一念嗔恨,摧毁一千个大劫以来积累的善业福德,所以生嗔恨叫做“火烧功德林”。你以为没有生嗔恨、发脾气,其实你看不惯、讨厌、反感、争执的时候已经起了嗔,即使针尖大的嗔恨,菩萨也能观察得清清楚楚。
看到别人邪淫、贪污、贫穷、吵架、讨厌,自己也有问题,“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看到别人的过失,就想到和明白这是自己的不清净心感应出来的:
看到别人邪淫,想到和明白是自己淫心所感,忏悔;
看到别人贪污,想到和明白是自己贪心所感,忏悔;
看到别人贫穷,想到和明白是自己吝啬所感,忏悔;
看到别人吵架,想到和明白是自己嗔恨所感,忏悔。
各种灾害,环境污染,人心不古,等等,都是自己感应出来的,都要忏悔!时时忏悔,处处忏悔。先忏悔自己,然后为众生忏悔。 
所以佛门里有句话:“有福报的人,从来看不到是非、听不到是非;没有福报的人,常常看到是非、听到是非、说是非。”
看别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对,这说明自己业障重、福德薄、很多地方都不好——共业感召。白话说,就是“物以类聚”,看到、听到,也是聚的一种。(选摘)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其实,微信添加好友的时候,我们一定需要注意,如果对方显示来自于通讯录,我们可能需要谨慎,确实可能来自于一些骗子的手段,这可能需要我们关注,也注意我们不要将个人的
  • -明明都秋天了 怎么闷热还是久久迟迟不退呢-但凡我喝了一口都不会感觉到到嘴的鸭子飞走了-别再培训了 教育局局长也要顶不住了-走吧 没什么相见恨晚的人-下雨天
  • 那一世,你在天涯,我在海角,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场唯美的愛情宣言,那一世,你渡沧海,我醉桑田,组合在一起,但是一笔动人的多情诗篇;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
  • #微尘##我的诗篇#[酷][酷]我选择去爱与宽容,它是美德你我更无错的[浪][浪]早晨[鲜花]叹下早茶,茶是故乡纯,酒是乡下农民酿造的米洒靓夹醇[心][鲜花][
  • #袁冰妍[超话]#yby#袁冰妍雷霆令#yby #袁冰妍葛丹# “浪漫的不是星座 而是独一无二的你. ' ' , ' .”@袁冰妍#袁冰妍[超话
  •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如果一不开心,就寄希望于“如果当初”那你永远都不会开心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 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
  • #李永钦##李永钦人间艺术小矮矬# lyq #李永钦粉丝四处乞讨# 这就是素人李永钦吗 李永钦快带着你的脑残粉回阴间待着吧 沟底生物怎么总爬出来祸害人间 ​吐了
  • ⚪️⚪️⚪️⚪️⚪️早就相约了周五打牌局 说好了吃饭不是主题 但一下班还是跟饿狼一样往王赛家冲 ⚪⚪️️⚪️⚪️一进门面码已经到位 ⚪️⚪️⚪️正说着门铃又响了
  • 依莎贝拉啊,克劳狄奥,我在担心着你;我害怕你会爱惜一段狂热的生命,重视有限的岁月,甚于永久的荣誉。依莎贝拉是的,弟弟,你可以活;法官有一种恶魔样的慈悲,你要是恳
  •   生态城智慧城市发展局智慧管理科工作人员刘孟琦介绍说:“今年,生态城在原有‘智慧版图’的基础上,给‘城市大脑’扩容,植入智慧气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燃气
  • 【TalkOP情报】海贼王1057话情报(不断更新的传送门地址在评论区) 第4次更新,超详细情报翻译 by【TalkOP汉化】星霄、荒薪、嘈杂 翻译出处:Ta
  • 我们在一起玩了很久,我那时总是白斗虚荣,而他则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穿搭,但是今年他要考高中,因为学业问题要暂时退游,放了个纸船人就没影了,现在我还记得他星盘的星打成
  • 有时候写作业出了神,听着这鸣笛声会想象在这趟列车上的人会驶向哪里呢,他们会拥有怎样精彩的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两年的“继续进修”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正因为如此
  • 为了让村里的妇女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3月7日,乐清市仙溪镇联红村先锋队召集镇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以及镇“小芳妈妈”的妇女志愿者们,在联
  • #金一秀磨骨整形超话# 改脸型也是讲究面部美学标准的,比如三庭五眼,在磨骨改脸型时,尽量靠近这个标准,对于女性的脸型,除了瓜子标准,还要讲究线条柔和,轮廓圆润,
  • #唐密[超话]#《佛说陀罗尼集经-金刚阿蜜哩多军茶利菩萨自在神力咒印品》上讲:“尔时,世尊与军茶利乌枢沙摩等共会宣说、是大自在威力陀罗尼法印神咒时,三千大千世界
  • 因为拜登政府推动9月份开始接种加强针,辉瑞和莫德纳只有时间在小鼠身上检测,因此有可能效果不好,这和每年度流感疫苗的情况是一样的。商业周刊里的一篇文章提到2022
  • 为此,在邪恶未成势之前即应制止,宁可孤立也不可与小人结伴。【经商】:市场正从红火的状态走向衰危,及早脱身为妙,强行发展有危险。
  • 尹小川干脆叫林逸出来,林逸以为是叫他打篮球,拿着篮球就赶紧出来,可是尹小川却支支吾吾害羞的像个姑娘。第二天王一一在收作业本的时候,收到林逸那里,男生开玩笑的说,
  •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想杀掉自己儿子,儿子再次说道:‘不要断绝我的性命,如果断绝我的性命,肉就会腐臭发烂,不能保留多长时间,(这样)我的母亲可能(也)不能到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