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本书16:
《论可能生活》作者:赵汀阳

第三部分

在谈论怎样获得幸福时,我们往往会用到一个错误的公式:等我实现了X,我就可以去做Y。比如,等我赚够了一个亿,我就可以去环游世界。

这个公式意味着,只有去做后面那个Y,比如环游世界,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前面实现X的过程,只是单纯的手段。这样一来,就将幸福生活推向未来某个遥远的时间点,只有在那以后,幸福生活才有开始的可能;在那之前,生活仅仅是眼前的苟且,不值得一过,充其量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卧薪尝胆般的苦苦忍耐。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桥段:主人翁在苦苦等待之后,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幸福瞬间。但问题是,用一部作品来渲染一瞬间的幸福,是丰满的、感人的,而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却过于苍白。如果人过一辈子,就是为了等待这么一个戏剧性的高光时刻,那这一辈子也太不值了。

更悲催的是,很有可能,你定的目标太高,比如“先赚他一个亿”,一辈子都实现不了,那样整个人生就只剩下毫无意义的受苦,活着就变成了白活。退一步说,即使目标真的实现了,你获得的幸福感也有可能不足以抵消前面的痛苦感受。因为人总是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付出,总是感觉自己付出太多而收获太少,于是就会觉得“人间不值得”。

赵汀阳说,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就是误以为获得幸福是某种结局或者某种可以完成的目标。事实恰恰相反,幸福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回想一下,你在读高三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只要熬过这一年,等高考考出了好成绩,你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但是,等你真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你会发现,那一刻的幸福其实非常短暂。多年后,当你回首往事,更值得回味的时光,其实是高考前那段埋头奋战的岁月。

这样说起来,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理解——获得幸福不用去关注行动目标是什么,只要享受行动过程就可以了?所谓“重在参与”“知足常乐”“开心快乐每一天”之类。还有一种典型的“躺赢”的心态:不管我实际上活得有多憋屈,只要我自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就可以了。是这样的吗?

这里就要涉及一个更深刻的讨论:幸福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你可能会觉得,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当然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注意了,赵汀阳认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有可能是主观的;但哲学意义上的幸福,肯定不是主观的。企图通过某种主观的心情、带上玫瑰色的眼镜,把本来不幸的事情看成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幻想和自欺欺人。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生于富贵之家的智障人士,一生衣食无忧,受到精心照料,他每一天都活得乐呵呵,老了之后寿终正寝。那么,他幸福吗?从哲学角度,可以肯定地回答,他是不幸的。为什么呢?

赵汀阳说,生活的目的不是由随便谁来规定的,我们谁也没有这样的权利。生活规定了它自己的目的。这就像是,一支笔的目的是写字,一幅画的目的是展现美,而生活的目的是体现人的创造性,它要求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去建设、去开拓那些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你不这样去做,那么你就无法进入你本来可以进入的好生活,这就是不幸,不管你自己承认不承认。这就是幸福的客观性。

一个人,只有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实现生活的多种可能性,才能够体现生活的本意,才能够获得幸福。为什么古代哲学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有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就是因为,勇敢、智慧、勤劳等美德,显示了人的卓越性,让人的创造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这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生活的本意。

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才叫“创造性”的行动呢?赵汀阳说的“创造性”行动,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样。它不是指艺术家搞创作或者科学家搞研究,而是指一种“无需代价的行动”。就是说,你干一件事情,不纯粹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从干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本身就获得意义感和幸福感;同时,干这件事情的结果,又能够给社会、给他人创造价值。这就是“创造性”行动。

举个例子。父母养育孩子,并不是为了将来获得什么回报,而是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同时,孩子长大成人,还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就是创造性行动。

在这里,赵汀阳给出了一个“幸福公理”,是这么说的:“假如一个人的某个行动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这一行动所试图达到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自足价值的事情,那么,这一行动必定使他获得幸福。”

这句话听起来很学术,我试着简单粗暴地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有一件事情,不给你钱你也乐意去做,不做不甘心;而且你做这件事情的结果,还能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创造性行动。赵汀阳的“幸福公理”向你承诺:只要你去从事这样的创造性活动,就一定能够收获幸福。这不是“幸福学”或者心灵鸡汤,而是根据生活目的推导出来的、哲学意义上的普遍真理。

这里要特别强调两点:第一,赵汀阳所说的“创造性”,并不是指天才的伟大创造,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实现的日常创造,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交往、说话、做事;经营爱情、家庭、友谊;等等。

第二,创造性行动本质上是自由地给予,也就是不求回报地给予。如果父母养育孩子只不过是为了将来获得孩子的报答,那么就等于是把亲子关系变成了商业关系,父母就注定失去了幸福。还有,向朋友真诚地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本身就是幸福,但如果你要求对方必须给你相同的回报,那么朋友就只不过是同党,你也就失去了友谊带给你的幸福。总之,通往幸福的行动,不是“先给予、后收获”,而是“给予即是收获”。

总结

你发现没有,前面我们一直在讨论幸福,但是,却没有给“幸福”下一个特别明确的定义。实际上,我翻遍全书,确实也没找到关于幸福的精准定义。赵汀阳认为,关于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有亲身体验、直观感受,幸福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哲学,特别是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不是“幸福是什么”,而是“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如果把生活看成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作品,那么幸福就是这个作品的最高成就。

此外,通过创造性的行动来获得幸福,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就是人的自由。在赵汀阳看来,只有在创造性的行动中,人才实实在在地享有自由。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由,是作为权利的自由,“免受约束”的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如果不落实到创造性的行动中,就被闲置了、浪费了,只是一种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自由。自由只有被用来进行创造时,才真正生效。在这里,自由=创造性=幸福。 https://t.cn/zRvzgr4

达摩祖师【一日禅】

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聚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浊,涅槃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怀,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又问:“何名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又忘中道,三处都尽,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永息,觉照俱尽,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文本来源于《无心论一卷》释菩提达摩制 https://t.cn/RTv4Kyo

#道教“承负说”浅谈!#
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一套道德教化理论,“报应思想”最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佛教中的“业报轮回”、儒家的“善恶报应”、道教的“天道承负”劝善思想在伦理道德中有不同体现,在维护社会安定中发挥过重大作用,道教的“承负”理论在善恶观中更显突出,它不仅表达了所有宗教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真理,还解释了人在实际生活中行善而得罪报、行恶而得善报的不一致性,及人与社会、自然界中的承负关系。
道教的“承负”之说来自东汉早期《太平经》中提出的善恶报应思想,主要内涵是指:上天对个体及家族所积累的善恶进行核算和奖惩。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易经》和儒家的果报观。如《易·坤·文言》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什么是道教的承负说呢?《太平经》云:“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天道循环,善恶承负,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名为承;同理,今人的善恶行为会对后人产生影响,名为负。承负说的受体不仅是自身,有恶心恶迹,天地就会夺其记算,减少他的寿命,同时个人行为还要影响到子孙。

  《抱朴子·内篇》卷六中云:“但有恶心而无恶迹者夺算,若恶事而损于人者夺纪,若算纪未尽而死者,皆殃及子孙也。”《太上感应篇》中曰:“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但如你能虔诚地信道、学道、修道,并按“道”意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你不但可长寿,还能护佑后代。《太平经》中说:“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延年益寿,福佑子孙后代。”《老子河上公章句》中也说:“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正,其德如是,乃有余庆于来世子孙也。”承负之说,具有我国本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道教立教的重要理论依据。《太平经》中指出的承负范围,主张自身要前承五代,后负五代,但也强调果报对个人及子孙与现世的影响。如《太平经·解承负诀》曰:“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身也……得行此道者,承负天地之谪悉去……或有真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无承负之过。”如自己能从善去恶、行大功德,并能行太平之道,就可消除“承负”所带来的灾厄,避免先人的余殃。这回答了力行善者反得恶,力行恶者反得善的不一致性,为我们指明了行善积德、立大功可免除余殃的方向。

因佛教果报思想和轮回理论能产生一种使人戒惧警策的感染力量,来世思想和彼岸世界对于灾难深重的下层人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故在南北朝后,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道教改革中,在《太平经》天道承负思想的基础之上引入佛教轮回理论充实教义。他在《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讲的:“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轮转精魂虫畜猪羊而生。”及在《太上老君戒经》中说的:“本得无失,谓前生过去已得此戒,故于今身而无失也。”藉以加强劝善惩恶的社会功能。这对改变世风、完善道教体制等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东晋以来,许多道书吸取了佛教六道轮回和来生受报的影响,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天堂地狱的思想俯仰可拾、比比皆是,成为道教的思想基调之一。如《飞天人偈颂》中说:“不念怀慈心,酷毒害众生,死魂负铁杖,万劫戴火山。”《飞天人偈颂》又说:“苦酷馅忠良,谗谤击贤人,生世处边夷,死受牛兽身。”《升玄经》云:“不念作慈心,激猎害众生,罪竞受对报,炎火烧其形。”《明真科经》曰:“无极世界男女之人,生世不孝,骂辱父母,六亲相残,其罪深逆,死受酷对,万劫当得,生六畜之中,任人杀活,以酬昔冤,永失人道,长沦恶根。”《太上灵宝业报因缘经》中讲:“凡人有疾病、刑厄、凶祸、官灾、牢狱、水火、刀兵种种苦恼,皆是冥司考罚。”

清·刘一明在《道书十二种·通关文·因果关》中说:“盖天地间一切大小事物,皆有因果。善有善之因果,恶有恶之因果。为善者必有善报,为恶者必有恶报。为善者,善之因也;善报者,善之果也。为恶者,恶之因也;恶报者,恶之果也。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毫发不爽……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因果关口打通。一念一事,须要谨慎,一动一静,不可忽略。先学一个不作孽、不造罪的好人,然后理会大事,以图上进,庶乎有造。若因果不论,即要学道,又要作孽,明知明昧,罪上加罪,妄想闻道,难矣。”及《钟吕传道集》中所云:“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也。”承负说和因果报应思想告戒世人:勿做恶事,多行善事,以求与道合一。道教将此观点写入劝善书和功过格,作为奖惩和定罪的依据。《云笈七签》卷九十二中曰:“凡人有一千恶者,后代袄逆;二千恶者,为奴厮;三千恶者,六疾孤穷;四千恶者,恶病流徒;五千恶者,为五岳鬼;六千恶者,为二十八狱囚;七千恶者,为诸方地狱徒;八千恶者,堕寒水狱;九千恶者,入无边底狱;一万恶者,堕薜荔狱。万恶之基,起于三业,一一相生,以至千万恶,堕薜荔狱者,永无原期渺渺,终天无由济拔,得不痛哉。”
  儒、释、道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在相互斗争、排斥中成长,也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发展,彼此之间的吸收与融摄是最主要的。无论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还是道教的天道承负,都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道教承负说与佛教因果学说是有区别的,它除了宣扬慈悲观和善恶观外,还解释了人在实际生活中行善而得罪报、行恶而得善报的不一致性。如《太平经》中说:“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及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太上老君曰:“人修善积德而遇其凶祸者,受先人之余殃也;犯禁为恶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余殃也。”承负思想的劝善说服力更充分。

天道承负论与因果报应思想通过道教的大力宣扬,早已成为有利于社会安定、劝人向善的重要力量。《太上感应篇》是现存最早的善书,文中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己随之。”与《文昌帝君阴骘文》中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及《太微仙君功过格》中所讲的“积善则降之以祥,造恶则之以祸”等观点不但被道教徒及普通百姓所接受,也在佛教广泛传播。道教中的劝善思想不仅是弘道的重要支撑和手段,更是儒、释、道文化传统的积淀。

  “承负”说与“因果报应”论分别是道教与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都是关于善恶报应的宗教理论,含有丰富的宗教伦理道德思想。佛教因果报应论只限于有情众生中的个体,而道教的承负说不但强调个体与家族的因果关系,还会影响到社会及整个自然界。《太平经》中说:“今先王为治,不得天地心,非一人失乱天文也。天大怒不悦喜,故病灾万端,后在位者复承负之。”《太平经·五事解承负诀》中曰:“然,天地生凡物,无德而伤之,天下云乱,家贫不足,老弱饥寒,县官无收,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而人反承负之。”承负不仅体现在个体与家族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之上,更体现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中。天有大难,而人也要承担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责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爱一个人,一个有趣的灵魂,却不为妾为婢,我宁愿,以梦为马,跨越时空,以女儿身,手持酒樽,谈笑间与君生死从容。”平山堂前,欧阳修与同僚宾客取荷传茎,饮酒为乐,常
  • “众声创作者计划”首批入驻作家之一、旅行作家刘子超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和罗新有过对谈,他更倾向于将旅行作为一种方法论,“当你通过旅行和文字打捞起这些卵石,它就慢
  • 那一刻我真的好想咬舌自尽,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泪]但是快递小哥一直没有放弃我,还安慰我说,没事没事你就站在菜鸟驿站门口,我给你送过去,你就站在那别动哦。我就是在
  • 妇女产后忌食生冷,惟独不忌藕,就是因为藕有很好的消瘀作用,故民间有“新采嫩藕胜太医”之说。熟藕,其色由白变紫,有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佳品。
  • 小猫钓鱼罢了要不是为了我儿子,我应该也离婚了,为了儿子,我把自己都磨平了。玩累了正经起来,结果又帅得升天,坐在玛莎拉蒂上像个男模,采访里谈到ss也温柔地说别跟着
  • ”我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不知该说什么话来接话了。然后疼惜的说:“我的气在。
  • 在一个访谈节目里,张本煜说:就是这两年越过越觉得,我真的是不想花自己的心思,去理解那些你明明知道很有问题的人。——龙应台【珍惜目前相处的快乐时光,愉快相伴20年
  • 错一次可以原谅,次次错就不好解释了吧?没有的一律加钱,有的说有难度不给做然后蒙混过关是吧!
  • 我觉得按照有些人的想法,啥也不用拍就最好,啥都保证不了,啥都放弃,啥都不要,或者你开资给他拍,这样戏份最足……[上课了][上课了]别给自己羊骨了,接没接——未定
  • 愿你所愿皆可偿,愿你前方的路都明亮你是我朝思暮想的如梦少年,在迷途的旷野里辗转成歌,谢谢你走到我面前,留给我满目星辉,扫光我所有阴霾,我永远屈服于温柔,而你,
  • #东方青苍人设#咋啦 业火没回来不荡平水云天 想做神女的侍从就是人设崩啦?那前期东方青苍为小兰花接朝露水 煮百花羹 仙考作弊你们怎么不发火却只觉得浪漫和感动呢按
  • ###彪哥,嗯,真的………我公司楼下开了一家安利公司,门口非常多人在拥堵排队,一般人这场合躲还来不及,彪哥好奇心上来了,问工作人员在干嘛,人家说有讲座,门票有限
  • 小提示:春节期间,路面车辆增多,人流量增大,请各位驾驶员遵守交规不要酒驾不要超员不要超速不要……你懂的~~春节期间道路安全,离不开交警的坚守岗位、执着守护,更离
  • #聚焦开封身边事# 有情的他们,用光芒闪耀的瞬间打动人在“最美家乡人”启动之初,河大一附院的三名研究生小姐姐苏敏婕、聂含慧、张丽就闯入了记者的视野,在我市某餐厅
  • 你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证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就像一只碗与另一只碗的碰撞一样,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诚才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他得意地告诉老
  • 与《去月球》《寻找天堂》和《影子工厂》的老面孔们结伴远游,一起畅玩精彩纷呈、扣人心弦、老少咸宜的小游戏,当然还有……#电视剧请君[超话]##请君##陆炎表白被于
  •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在一堆中药养生,每天吃人参黄芪喝一堆黑色药丸的同事中,说出了我相信循证医学,我不干涉你们,但我自己是不信中医中药的话。咱就是说换季最容易生病,我
  • 可以彻底的解放…然后被我撩|・ω・`)(我会临阵脱逃的 怂到骨子里了今天是被《独家记忆》甜到齁的一天 晚上和我姐一起跟柳青犯花痴强推张超(这个男人真的太迷人
  • 好久咩来微博碎碎念了那天自己翻自己的碎碎念真的感觉能碎碎念的日常都是灰常幸福的连着两周都去了海底捞 为了芹菜牛肉粒番茄汤我真的可以天天去!男主和女主我都超喜欢的
  • 我坐山顶,对他的歌也不太熟,互动感不是很强,旁边有个男粉全程很激动地跟唱,听到吴青峰说男粉吼起来像猴子还是什么的,笑死我了[笑cry][笑cry][笑cry]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