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源流
1、宋代理学为什么会起源
(1)、收拾人心
拨乱反正的需要。
唐末五代十国武人专政,风气败坏,道德沦亡,毫无廉耻,宋代读书人为扭转这不良风气,挽救人心社会,从教化入手而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存在基础。

(2)、与佛教争夺人心
抗击西方意识形态。
隋唐以来,佛教迅速发展,其精密思辨特点,对中国儒家这种缺乏逻辑思辩能力的格言式学说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几乎瓦解了儒家学说。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为最大。
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但是大多是结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无法解释疑惑,无法让人信服。
儒家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强调学以致用,其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技术,离不开功名利禄,没法进入形而上学境界,无法超越自己,例如儒家从不讨论:人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人可以知道的知识边界是什么这类古希腊时代热门的问题。

但是人类与动物不同,必然会问精神上的问题。由于我们精神是可以超越有限和无常的,但是精神的载体不论是生物身体或宇宙(六合八荒为宇。古往今来 为宙)都是有限和无常的,都有起点和边界。这就导致一个人生基本苦恼,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在物质领域不存在无限永恒,而人的精神却在追求超越这种有限 和无常。这样超越的的结果必然是从自我进入忘我,从理性进入信仰,从清醒进入混沌,超越的必然结果是无长短大小,先后轻重这些基于时空尺度的比较概念(超 越的标志就是消灭了时空概念,所谓坐忘的特征就是不知何地,不知何时),这种纯粹的精神永恒和无限境界按照很多超越者的描述时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彼岸, 不过这个彼岸只有精神才能达到,载体是去不了的。这个境界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打开了以上大门,远远超越了儒家政治技术学说的境界,导致儒家学说节节败退。

所以就算是唐代儒学得到政府大力倡导,但是由于儒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的粗糙,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甚至日益衰微,气息奄奄,士大夫阶层均以修行超越标榜。

宋初学者为建立儒学能够对抗佛教的逻辑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不得不吸收道教和佛教中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因为自己没有,儒家学说本质是如何做官的官场学说),作为建构自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这就是理学。

(3)、儒学需要改革
传统意识形态需要修补。

儒学自两汉以至隋,已由孔、孟、荀的儒学变为经学,已经僵化到奄奄一息,必须创新求生。

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而为“注”作“注”的疏,致力于文 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笺注日趋繁琐,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错误亦 不会指出,反而代为解释维护,这种琐屑的讲疏,有违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已经走投无路。

其实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书》时,就已经提出要创新,
他们鄙弃汉儒琐碎的训诂、章句之学,要专究于修己、治平之道,而着力于做人的工夫。

(4)、宋朝中央政府需要
君主大力提倡。是巩固权力的需要。
宋初各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理道德崩溃,臣民的廉耻之心尽丧,社会风气因此而败坏不堪,使一般的士人只求荣利,不重气节。如五代的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而不以为耻,反而自称为“长乐老”洋洋自得。

更由于宋朝得位不正,担心武人效仿陈桥驿故事,所以坚定执行重文弃武国策,认为让国人多读书,就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从宋太祖立国开始,便执行文做官而分利的政策,极力提倡文教,奖励儒学,力崇实践,专事于修养的工夫。

于是社会风气为之转移,进而成为宋儒致力于身心修养的理学。

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宋代书院极盛,例如白鹿、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书院多聘请名儒主讲,他们大多排斥功利,崇尚道义,教学宗旨在于发扬孔门义理之学及修己立人之道,开启了理学身体力行的风气。
这样也就彻底解除社会精英可能对宋家皇位的威胁。当然后遗症是让整个民族变成小白兔,精神被阉割,人人是太监,整个国家精神上不堪一击。

2、周敦颐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二程再传朱熹,而奠定理学的基础。

周敦颐主要成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太极图说》以图形说明宇宙发生的原理和次序,《通书》则重在阐述“诚”的意义。

周敦颐学说渊源于道家的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参以佛家的心性,而以儒家仁义之道为宗。他核心名句是以“无欲故静”作为修养方法(实际是来自佛家“清静寂灭”之说,又与道家的“恬静无欲”有相近地方)。
周敦颐认为宇宙的起源乃由“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后静,静极而后动,循环不息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周敦颐认为阴阳五行配合得最恰当的就是人,所以万物中以人最灵秀,具有太极之理、五行之性,受太极“纯粹至善”的“理”,故人之性本来是善。
宇宙既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则人亦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常。

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合阴阳)。
仁义之性,皆是善的,但用得不当,却可变为恶,所以人要不离乎中正以立“人极”(做人的标准),欲立“人极”,必须无欲、主静,无欲便会心灵虚 静,于事物的是非利害的考虑上便能居于中道,明理通达,而在行动上便自然的正直无私,能做到这样的话,便能达到至诚的境界,也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同时也是 一个太极的境界,达至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周敦颐的学说已将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一起,建立起理学基础。
3、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的学问就是在《通书》基础上发展的。
但是二程不喜欢探讨宇宙问题,而主张直接从人生实际经验来建立人生的道理,因此教人从实际生活与内心体验上来寻求修养的方法。

程颢认为天下一切真理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不会流于空谈,他认为“天理”在于“仁”,人如能具有仁德,便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必须先“识 仁”,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义、礼、智、信皆仁也”。他认为“仁”在人之本性中,不须外求,只要“明心”,便能“见性”,便能“求仁”“得仁”,我们明 白这道理后,便须紧记不忘,更要身体力行,一切行事,皆本此心去做,即所谓以“诚敬存之”,所以“诚”与“敬”便是明道、修身、养性的法门。

程颢侧重“心”的修养,认为“舍心之外天下无理”,要人“自其心体验天理”。
总之,程颢认为学者须先识仁,然后以诚敬存养。他重内心体证,认为人必须透过内心反省以掌握做人、修养的道理。名言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程颐论“心性”与程颢相同,但论“诚、敬”方面的修养则不一致。程颐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在“涵养”和“进学”两方面,并认为“涵养须用 敬,进学在致知”、“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一方面修己的意志,使之专一集中,不为外物所动(敬);一方面今日格(“穷”(求)的意思)一物(理), 明日格一物,然后加以归纳,便会豁然贯通,明白万物都是一理。他主张“持敬”与“穷理”并重。
这是朱熹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之学说的来源。

4、朱熹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格物”、“致知”可帮助了解个别事物的理,从而归纳了解宇宙的天理,因此他认为修养方法在“道问学”以致知,“存天理”以去人欲。

朱熹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太极”。至于“真理”要表现而成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于“气”。他说:“理也者,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物的形成:“理”与“气”合而构成人,由于气中有清、浊,因而人性亦有善、有 恶。

因此,朱熹教人从善,要“存天理,去人欲”。
要去人欲,便必须“敬”与“致知”。
所谓“敬”,是要使人的一己之心,常常受到警策监督,一旦有私念私欲的萌芽,便要马上加以克制;“致知”即求取学问的意思,他以为天下之物理精髓皆具于圣贤书中,所以读圣贤典籍便是致知的所在,而古书则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六经的阶梯。

人若做到“敬”与“致知”,是绝对可以到达至德、至善、至理的境界。

宋代的理学经朱熹提倡而大盛。

5、邵康节(邵雍)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邵雍,着有《先天图》等。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认为宇宙之本是“太极”,亦即是“道”、“心”(换 言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皆有消长、有终始,人如能知天地万物之道,便能参天地、育万物,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简单说就是天人 同构)。

6、陆九渊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陆九渊,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故透过自我内心的反省即可了解天理;他重视持敬,持敬使人能明心见性,因此他强调反省,认为知识的多寡与个人修养无必然关系。而提倡“尊德性”。

陆九渊特别注重持敬的内向工夫,主张心即是理,不容有二,认为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而教人先发明本心之明,而后博览,以应万物之变。陆九渊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启发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

7、张载
还得介绍一下张载。张载是继孙复、范仲淹经世济人的思想再加以性理的参透而成。张载治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张载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由于气的聚散、动静,气中又有阴阳二性,沉、降、静之性是阴性,浮、升、动之性是阳性,气有聚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 毁。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所以物的产生,有一定的秩序,这叫做“理”。“人”亦由气聚所产生,故亦得其性的部分,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 与万物俱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人就应该努力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使个体和天地万物合一。为达这目的,首先要变化“气质之性”, 使它恢复为原来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就是朱熹所说的“理”。

张载在《西铭》一文中阐明人对宇宙所应持的态度:“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我们应视宇宙为父母,应以事父母之道对待宇宙,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万物皆如同类。

所以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

张载核心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叶适

叶适是理学务实派(事功派)的代表人物,特点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也即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叶适曾经与朱朱熹陆九渊鼎立而三。

叶适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认为学者重点是学以致用,所以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政策。

叶适的哲学思想是: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 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反对朱熹陆九渊等等的性理空谈,认为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周敦颐纯属谬论。但是叶适显然缺乏思辩能力和逻辑能力,其哲学 思想比较浅薄。

叶适本人虽然强调实践,但是其门人多流于辞章,纯属口水党:“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只有少数有“欲以事功见其门庭”。

吾爱之妻,见信如面: 吾与汝二旬之识,彼时汝披学服,吾覆戎装,相识之日,乃缘分之意。虽常未相伴,但心之所紧。三年之期,吾汝喜结连理,蒂下婚约,期未来时日,平淡相伴,奈何身披蓝服,驻守一方,为家也许、为国也许,深知重任,未敢离职,心念吾妻,常而不得,工作虽辛,念之吾妻,累乏皆去,妻念我心,时时挂心,时日许久,未能一面。吾虽不优,妻常包容,一颦一笑,为之动容,吾时疲累,汝极慰之,于心于情,独一无二。既为夫妻,皆与我为重,家之重任,落于你身,虽常不忍汝之累,奈何身居边疆,心有余力不足,望理之。遂婚一余,面之极少,家中负担,汝皆担之,期长久之日,你我相与,共育儿女,膝下承欢,父母将老,孝之敬之,平淡每日,时至金婚,白头相伴,牵手夕阳。


至妻琦 https://t.cn/EL3lWaV

师父强调:修道,一定要先炼心,后修法;不然你越是用功,下场就越惨!

炼心者,仙家彻始彻终之要道也,心地茅塞,虽得丹道,亦是旁门。虽成顽仙,不登玄籍(青华老人语)。

然世间之顽愚之人,妄想避开炼心,直入丹道修炼,世上修道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凤毛麟角?修士当认真思考!

子欲炼丹而不先炼心,犹鞭马使奔而羁其足也。炼心为成仙一半工夫。心灵则神清,神清则气凝,气凝则精固。丹经所谓筑基,药材炉鼎铅汞龙虎日月坎离。

皆从炼心上立名,至于配合之道、交济之功、升降之法、烹炼之术,此其余事。若心源未能澄澈,情欲缠绕,则筑基虽固,必复倾,药材虽具,必多缺。

炉残鼎败,龙战虎哮,日蚀月晦,坎虚离实。此时欲讲配合,则阴阳不和,不明交济,则水火不睦,欲升而返降,欲降而退升,三尸害之,六贼扰之。一杯之水,难救车薪之火。

故曰炼心为成仙一半工夫。此至言也。确论也。此一语道破天机,打穿魔障者也(青华老人语)。

更有甚者,妄谈玄关,玄关一窍,微妙难知,丹道之修炼,如不明玄关,犹如蒸沙成饭,认幻丹为真意,入魔境为大成,此类修士如无明师棒喝,下场非癫即狂,浪费一生。

“玄关一窍,先天不传之秘,历代祖师所不欲尽言者,尽付于子。夫玄关一窍,乃诸圣诸仙,特从明心见性时节,提出两字,以教学者。心何以明?忽然而明。此玄关也。性何以见?忽然而见。此玄关也。玄关为明心见性之灵机,结眙炼丹之妙括。

故古人恁空提出两字以教后学,使其从针锋上打一筋斗,电光中立一注脚。仙家之分身化气,出水入火,上天下地,千变万化,皆从此玄关参得来把得定。打得筋斗转,落得注脚实,则变化由心,幽显惟我,无难事矣,此数言皆天机也。非有十年功苦,钻研不透难然,执着十年,便是痴见。易则顷刻,难则终身。子具宿慧,谅决不难。”(青华老人语)

《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丹道之口诀已经完全泻出,世之修士当细细体会“橐龠”之意境,秘密就在这两个字上面,明了此境,方能炼出真丹,然还须最后一着“粉碎虚空,化身千亿”,方入于真空之境,位于仙家之列。

然世之修士,以为打坐结印,苦修道法,就能成就,须知成就与否,与刻苦无关,心性的通透才是最最关键!如遇传法之师,本就不明心性,认道法为根本,那就更加以盲引盲,差之千里矣!

世间之丹经典籍,汗牛充栋,《道德经》当为指归,其余丹经皆为《道德经》之注解,只可做为参考,丹道修士不可不察!“夫结丹始于炼心,炼心在于静观。静观之至,大药自生,三元互见矣。”(青华老人语)炼心这一关到了,后面才是法上的次第,一步步自有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的丹道。

“心为主,法为客”,主客不能颠倒,然世间修士,大多数都是主客颠倒,反客为主,这一点,很多传法的师父自己都不甚明了。

古时很多门派的师父教徒弟,几十年什么都不会讲,只是让徒弟打杂,干最脏最累的活,目的就是练徒弟的心,能过关的徒弟少之又少,最后当师父给你传真东西的时候,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可能你早就听过!

此时,这句话已经不重要了,你已经炼心过关,有了自己的境界,师父传给你,就是告诉你:“你已经过关了”,如此而已!但是,没有前面几十年师父对你的心性磨炼,会有现在的成就吗?然现在的人都认为自己聪明无比,总想走捷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修道是做减法,要把前面几十年的所学所知,慢慢的去掉,因为你所学所知,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是谁呢?损之又损,慢慢的你就会找到自己!这时,你的心性才过关,才不会有疑惑和我慢,贪婪。

另有世间的一些修士,遇见有师父传与大法,听起来名字很吓人的法,一定要询问或观察师父可有炼心之法,这是检验师父的一个工具,如果师父不甚明了,建议还是不要学了,以免浪费时间。我们常说:“性命双修”,为什么没有说:“命性双修”?

明师一定是要你先炼心,后修法,次序颠倒,后果很严重,到最后出了问题,或许你的师父就闪人了,因为他也解决不了,只好一走了之,到那时,你就很麻烦了!只好下辈子再来吧!遇见一些先从修法入手的修士,几十年都在法的境界中打转转,甚至连他们的师父都是这样,有的多达九十多重境界,真是悲催!真正能够由法入,又由法出来的修士,少之又少,能够跳出来的修士,都是有大定力,大智慧的人,难难难!

正所谓:性命双修证大道,心性入手法跟随,修道次序有奥妙,性须自悟命靠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被蜱虫咬伤丧命 这个病死亡率达到15%
  • 突发: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意外去世!
  • 洪水突袭鱼塘十万斤鱼被冲走 塘主:20年努力全没了
  • 老赖住别墅不交物业费四处躲债 被法官高铁站拘传
  • 球星名字遭抢注:C罗卖马桶,梅西卖中药,齐达内看了想打人
  • 直播养猴牵出大案!这些“网红”违法!
  • 今日话题:小学生谎称挨揍,家长暴打班主任!〡早安,张家界!(第162期)
  • 江苏首发蚊子预报!
  • 81岁谢贤承认分手!女友小49岁!
  • 五月天抓获逃犯 乐坛掀“演唱会抓逃犯”风潮
  • 女人如书:Is A Woman-Lamchop
  • 【视频】妈妈打麻将,将孩子罩在凳子下!网友痛批:你凭什么当他妈?
  • 心疼!成都一野生大熊猫宝宝暴雨中落水溺亡!
  • 李笑来割韭菜录音曝光 币圈引发大动荡
  • 公开撕脚皮被怼没偶像包袱!林允竟然这样回应
  • 杨颖字迹曝光 感觉不太好 看看你写的有baby好看吗?
  • 微信支付被曝漏洞 微信已修复漏洞 商户可放心使用
  • 恐怖!女司机自己开车碾压自己 监控拍下诡异一幕 (视频)
  • 【6980元】6月25/27日风情双庄园俄罗斯9日游 感受世界杯氛围 咨询电话:13372710355微信:x494986055
  • 阮经天古装被批丑,这些年观众的审美变low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