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保市民“菜篮子” 鼓村民“钱袋子”】9月17日早上,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充满凉意,但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大棚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丰收喽!”随着一声嘹亮的吆喝,村民将一筐筐刚从大棚里采摘的辣椒抬上小货车。经过分拣、配送,第二天一大早,这些辣椒便将出现在贵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的餐桌上。

  从6月初开始,基地的1200亩螺丝椒、泡椒、彩椒、线椒等便进入丰收期。一串串绿油油、红灿灿的辣椒,不仅为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更带来红火的日子。

  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是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中的一个。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建设,不仅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更多动力。

  基地年产蔬菜8000吨

  驱车沿着沥青路进入骆家桥村,翻过一个不高的小坡,一个个银白色的蔬菜大棚便映入眼帘。拾级登上基地监测平台放眼望去,200多个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非常壮观。

  这里是近年来贵阳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目标,着力发展都市现代设施农业的一个代表。

  为破解农业长期处于“小散弱”的局面,贵阳选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及品牌化推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升级,支持贵阳农投集团在全市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在探索发展都市现代设施农业的同时,解决贵阳蔬菜保供季节性缺口和供应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

  2019年4月1日,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开工仪式在骆家桥村举行,正式开启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之路。

  “大棚的棚型是‘圆拱形连栋大棚’,棚型高度5.8米,肩高4米,比传统连栋大棚高了1米,可以更好地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还配备了内遮阳、顶开窗、侧膜、滴灌系统、喷灌系统、智能化温控系统等。”贵阳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负责人贺彦鸿说,基地采用边建设边生产方式,去年底全面建成427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和200亩露天种植基地,按照“优质茄果类+特色生态叶菜”周年栽培模式,年可生产优质生态蔬菜8000吨,实现蔬菜周年生产、持续供应。

  今年3月,收获完最后一批西兰花、羊肚菌等蔬菜之后,基地大棚和露天种植区域都种上了辣椒,其中螺丝椒490亩、泡椒227亩、线椒150亩、彩椒38亩。现在正值丰收期,红的、绿的、黄的各色辣椒挂满枝头。

  “红辣椒已经十成熟了,没坏就都摘了。”基地的种植师傅姜献伟在大棚里跟着村民一边采摘一边教他们如何辨别辣椒成熟度,采收成熟度最佳的辣椒。

  姜献伟去年3月被贵阳农投集团旗下扶贫公司从安徽聘请来到基地,吃住都在基地,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打枝、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除了他,基地还有2名种植师傅、2名技术人员。

  “根据集团公司的指导意见和规程,种苗、采收、技术服务等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贺彦鸿说,基地实行分片区管理,每个种植师傅都有自己的负责区域,每个片区务工的村民也成立工作组,由组长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蔬菜产地优势,基地今年建成投用集分拣、冷藏、冷冻、尾菜处理等于一体的采后处理中心。当辣椒装满一车后,几分钟便能送到分拣中心,按照一级、二级、次级等三个标准进行分拣打包,然后再装车发送到贵阳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内外市场。

  “分拣中心每天有30多位村民进行分拣,一天能分拣打包20吨至30吨辣椒。”贺彦鸿说,基地按照订单农业发展,种植品种和规模都根据集团产销对接会的订单来安排,销路不用愁。

  建设高标准大棚、实行标准化管理、有专门技术指导和市场销路,基地生产秩序井然、周年不断。今年以来,已生产2730吨辣椒等蔬菜,全年辣椒预计采收4100吨。

  村民一年收入10多万

  “今天到八片区8-2大棚采收螺丝椒,大家把背篼带起。”9月17日早上6点过,作为基地务工组长的顾尚祝便把当天的工作安排发在微信组工作群里。她和组员们本来负责采摘露天种植的线椒,但因为下雨便来到大棚帮忙采摘螺丝椒。7点多钟,十几位村民便已到位开始在大棚里忙活起来。

  “当时村里要建蔬菜基地,我们家是举双手赞成的。”顾尚祝一边摘辣椒一边说,“基地建起来后,真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基地还没建好之前,和不少工友一样,顾尚祝一直在家务农,家里9亩多土地种的玉米、水稻仅够糊口,生活全靠丈夫在外给矿山跑货车支撑,一家人过得紧巴巴的。村里建基地时,她家把9亩多土地全部流转到基地,每亩地有700元租金,仅土地租金每年就有6000多元收入,而且每三年还递增100元/亩。

  “我在基地帮忙种菜、管理、采收,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天工作8小时有100元的工资,加班费另算,一个月下来有3000多元收入。”顾尚祝说,她丈夫也舍远就近,专门给基地开货车,一个月能拿6000元工资,一家两口靠着家门口的蔬菜基地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

  蔬菜基地建在家门口,越来越多像顾尚祝一样的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摇身一变成为“农业工人”。

  “我们村处于红枫湖水源保护区,不能发展工业,以前村里除了400余亩苗木基地没有其他产业,村民收入主要靠种玉米、水稻这些传统农作物,产量一般、收入也低,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愿意种地,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土地也撂荒了。”骆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说,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既能保护好“水缸”,又能让土地生“金”,给村民带来增收,也给村子增添了活力。

  贵阳强化利益联结,通过“龙头企业+县级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组织方式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骆家桥基地流转了3200余亩土地,按照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采取“三钱分红”模式发展,即土地租金为“土地钱”,入股土地收益分红为“分红钱”,村民务工收入为“务工钱”。

  “我们村成立了骆家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撂荒地以村集体经济的名义入股到基地,每年村集体经济能有50万元土地分红收入,还组织派遣村民特别是流转土地和贫困的村民到基地务工,劳务派遣费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李政伦说,如今,全村有一半的村民在基地上班,以前在外地外省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

  村民荷包“鼓起来”只是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给骆家桥村带来的新变化之一,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

  “以前的路又窄又烂,现在新修的路又宽又好。更重要的是,产业兴起来,经济发展了,村民收入有了保障,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主人翁意识更强了,干事更有积极性了。”李政伦说。

  科技助力种菜更“智慧”

  在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有8个试验大棚,里面种着新引进的辣椒、番茄、黄瓜、丝瓜等几大类蔬菜、300多个品种。

  走进3-12号试验大棚,螺丝椒、泡椒等辣椒类蔬菜长势良好,基地技术人员陈芬正在对辣椒的果长、果径、肉厚、结果数等数据进行测量记录。

  “这个螺丝椒品种叫‘炫美’,今年5月25日开始结果,现在果长26cm、果肩宽36.2mm、肉厚2.5mm、小区结果数86个,品种表现还可以。”陈芬说,“蔬菜品种决定着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适合种什么蔬菜’是重要课题,以前没有技术积累,通过试验种植,可以筛选出符合贵州当地气候和栽培环境、产量高、口感好、抗虫害能力强的蔬菜品种。”

  作为贵州最早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地区之一,骆家桥基地通过大棚试验种植筛选现代化品种,清镇市红枫湖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海拔1200至14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在1091-1414毫米,为贵州贵阳大部分地区蔬菜品种筛选提供了相近的地理气候参考。从去年开始,在与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下,骆家桥基地就开始大棚试验种植,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了。

  “去年我们引种了茄子、丝瓜、苦瓜、黄瓜、南瓜、番茄、辣椒等几大类蔬菜一共700多个品种,通过筛选,我们淘汰了一些不合适的品种,今年继续对表现比较好、具有发展优势的辣椒、番茄、甘蓝等多个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种植。”陈芬说,“现在基地采收的螺丝椒、泡椒等品种,就是我们去年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博陇’、‘先红6号’。”

  在建设之初就以“打造生态友好型智慧农业样板”为目标的骆家桥高标准蔬菜基地,在着力为黔菜高质量发展提供良种支撑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农业与大数据的融合,让数据“说话”、技术“指导”,实现生产更精准、更智慧。

  “土壤温度24℃、湿度25%RH,空气温度30℃、空气湿度54%RH,二氧化氮浓度570.0ppm,光照强度1668.0Lux……”在基地指挥部,贺彦鸿点开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不用去到现场便全面掌握了基地3-3号大棚情况。

  这是贵阳市农投集团专门开发建设的集物联网管控平台、智能水肥管理平台、安防监控平台、统一登录认证平台等于一体的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可以实现大棚精细化的管理和远程设备控制,今年初开始在骆家桥基地的8个试验大棚试运行。

  “通过系统,可以更精准地监控棚内空气、土壤温湿度等环境情况,指导我们开关顶窗、侧窗、遮阳网,及时调整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贺彦鸿说,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数字通信技术让蔬菜种植更加“智慧”。(编辑:九月)

会宁:小康生活,有劲头更有奔头

小康,记录着变化

小康,承载着初心

小康,彰显着担当

小康,共享着幸福

会宁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思路,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特色种植、规模化养殖、乡村旅游、融合产业及劳务产业多元化集聚之势,全领域推动产业振兴,为幸福生活增添小康底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在会师大地的田野乡间,喜看农村新变化,近听老乡话小康。小康之路或许有千条万条,异曲同工的是因地制宜找准路径,踩实走稳每一步;小康生活或许有不同指标,老百姓挂在脸上发自心底的笑容,是最有力的检验和最亮丽的风景。

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咀村专职化书记 杨步新:
截止目前,我们袁家咀村已实现了产业大棚全覆盖,牛羊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我们村两委将积极协调衔接,继续做大种养产业,带领全村农户在村有特色,户能增收的产业致富路上阔步向前。

九月的会宁涌动着勃勃生机,走在田间地头,不时传来的牛哞羊咩声,声声入耳,伴着圈舍里辛勤操劳的身影,秋风中不减温度的致富热情,让人为之振奋。2020年,村民王志学就收获了养牛的“第一桶金”,四头牛犊卖了60000元。

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村民 王志学:
从家庭来说,如果不搞养殖,单靠种植像今年的话也减产着呢,要种养相结合,我现在要动员子女继续把养殖搞下去,羊、猪都养,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离开大山,外出务工,但土门岘镇顺民种养殖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李宗贤,毅然决然的搞起了肉牛养殖生意,现已成为全镇的养殖大户,100多头西门塔尔牛成了他的“宝贝”,从早到晚,牛圈里都是他忙碌的身影。

会宁县土门岘镇顺民种养殖农民合作社负责人 李宗贤:
现在的政策也好,养殖风险也小,虽然牛的成本价格较高,但是政府补贴保险,算下来收入还可以。养一头牛,买上保险,如果牛有什么意外保险公司会赔钱。养牛确实挺好的,真正的能致富,如果能带动全组养牛的话肯定好。

在会宁,适度规模养殖已不算新鲜事儿。走进老君坡镇河口村村民侯学功的家庭养殖场,一排整齐的牛棚赫然呈现在眼前。原来,前几年他利用精准扶贫贷款引进了五头肉牛,由于管理到位,喂养精细,很快就给他带来了收益,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大大提高了全家人的生活水平。尝到甜头后,侯学功更加坚定了养牛的信心,连年扩大投资,推动养牛事业“滚雪球式”发展。

会宁金瑞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 侯学功:
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好,用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养了几头牛,政府给我批了一块地皮,我盖了牛棚,大小共有23头,现在共产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也过得好。

要过好小康生活,就必须做好“转型”这篇大文章。创新可以是用新路子改造传统产业,让老产业焕发新动能,在韩家集镇袁家咀村,就有这样的故事。袁家咀村村民李国栋今年也赶了一回潮流,一直只相信露天种植的他,年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承包了十四个大棚,这一试,就让他们家今年的收入翻了番,更增添了他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咀村村民 李国栋:
今年大棚种植挺好的,总共种了十四个大棚,每一个棚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一共往外地发了三十四五吨西瓜,已经发起了,现在就要清棚、犁地。今年大棚里的收入还可以,今年如果种玉米的话,根本就达不到这样的收入,明年再扩大规模,多种一些。

“小康生活就是现在这样,挣钱多,愁事少,有盼头。”谈起小康,勤劳的会宁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会宁县土门岘镇土门岘村村民 王君:
家里有养羊的产业,产业持续发展,我认为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

会宁县老君坡镇河口村村民 周铎:
现在生活都好得很,娃娃把楼房盖起来了,机械都有,我们家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

历史是连续的,脱贫梦、小康梦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养殖、种植示范户的典型带动作用、肉牛肉羊可观的经济效益、科技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培育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发展特色老区经济,走科学养殖的发展道路,改良牲畜品种,注重“品种优化”提质增效,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开启了他们养殖致富的新生活,也助推了乡村产业繁荣发展。

会宁县土门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张天宇:
老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既要“颜值”也要“气质”,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下一步,我们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群众持续增收;另一方面,我们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的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全镇力量。

【评论】

百姓们对小康的期许种种
发自不同维度
立体朴素而又真实可感

百姓们的获得感是裁量小康建设的一把“金尺子”,老乡说是好,才是真的好。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五色”新会宁,我们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最迫切、最渴望解决的问题入手,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在前、干在先,补短板、强弱项,在共同富裕上提质出彩,就一定能够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会宁融媒记者 牛丽娜 梁晓燕)

现在开始逐渐明白生活里对女性的“歧视”,这种歧视很多是时候不是某个人的敌意,是从古至今因人类结构所造成的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训。很多人其实意识不到这一点,我明白压迫权力的解构和反抗要从女性个人意识的觉醒开始,我也坚定支持大环境下的反婚反育,但我同时也觉得这一套东西的底层逻辑不止适用于女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差别竟然只是把幻想的年纪往后移了移而已。 因为心中的不安,才把来自眼皮的生理跳动当作幸与不幸的征兆。其实不管是哪只在跳动,都会惴惴不安。 从家
  • 抗衰老真是一个怎么谈也谈不完的话题。 其实不得不说,目前关于抗老化这事或多或少都有些想复杂了,光是概念就有了「光老化」、「自然老化」、「皮肤糖化」、「羰基化」
  • #一日一城# [心]Day 2 深圳站 今天是属于深圳的一天,在第四届Thermage规范化操作培训会担任实操考官。一名医生的专业性固然能造福他的患者,但整个
  • 日本漫画家宫崎骏:“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我不敢做的事,在过我想过的生活,但我更愿意相信,这一生,我会努力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做我以往
  • #郑州微博房产# 买房须知的17个重点! 1:进售楼处登记不要留真实信息 2:不需要看五证只需要看预售证就行 3:不需要问备案价 容积率容易被当成同行来踩
  • 百叶窗在坏了两个多月后终于修好了,今天早上终于没再被阳光晃醒,这才意识到以前有百叶窗的日子有多好。正如同初中骨折时的我,才突然意识到其实可以用双腿自由的走路便是
  • 美媒探访#台积电# #美国#5nm工厂 还提到#两岸关系#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陶立烽】 当地时间10月16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
  • 昨天去夏总位于河西正太中心的办公室坐了会,还真开了眼界。房屋的给排水,也可以是高科技。比如同层排水技术,以及消灭室内管路沉淀的死水,使管路活水流动技术。据说省住
  • Cannondale scalpel更快 、更轻 、更强,弹性转点结构给予了超强的牵引力,稳定性和踩踏效率,顶级车架只有1910g 是所有软尾避震车型中重
  • 什么时候都要听从智慧的安排才能得到幸福快乐的今生来世,家里的鸭子叫声再大都由主人来分派口粮;船上的乘客再多选票都由有经验的老舵手决定航线;世界上再多领导都由正确
  • 本想着明天去爬现在看来废了 客栈的小伙伴去捡板栗了 把我扔下了 因为我的脚不争气肿到飞起来 客栈门口仙人掌下面有两只猫猫 黄色的那只凶巴巴的 在沙溪 大概是你想
  • 有多少人,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有多少缘,从一朝相逢到一夕离散。缘份的深浅,总是忽近忽远;人心的冷暖,总是一直变幻。熟悉的陌生了,陌生的走远了;人在情在,人走茶
  • 最近很焦虑 倒不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 恰恰相反 最近挺好的 再一次吸纳了很多新的转型 也多了很多关注的目光 无论这目光是善意还是恶意。今年对经营者们的考验将会更大
  • 【芒果每日播报】 海涛和谢娜可能也不在《快乐大本营》常驻了。 易烊千玺会去双十一晚会,感觉好久没看到他的舞台了。 青簪行挑的ai脸男主,不可能是一线,大概率
  • #每日一善[超话]# 【☀️770,仅hu极好➕黄红V➕同担,指路必hui】 【⚠️会看首页,不符合请勿瓶论,否则拉黑⚠️】 【,hu/hui字,大牌,快转,
  • 【沙特财团考虑出售纽卡主场冠名权,前提是征得球迷同意】 《每日邮报》报道,纽卡斯尔的沙特老板们正在考虑出售主场圣詹姆斯公园球场的冠名权,但他们只会在球迷同意的
  • 这是很多年前,写给最在乎的朋友的话。 庆幸他现在还留着,并且保存得这么好。 偶尔怀旧确实可以激励一下自己。 七年前写的东西和心境与现在太大区别了。 以前可能不懂
  • 生活是一杯白开水,乐观的人加糖,悲观的人加盐。有些事,实在办不到的,就算了吧,别总是勉强自己,凡事顺其自然就好。 有些人,实在留不住的,就罢了吧,别总是强求去
  • 何老师说,心事不是说给别人听,是当着别人的面,说给自己听 其实好像并没有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只是不经意瞥了一眼如果是电影镜头未免太慢带着帽子的漫不经心都有看清
  • 【陈甬军:全球范围内5G技术等新技术正在由实验阶段向应用领域发展】2021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海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