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至450万年来最高#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攀升至严重危机水平。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最新数据,5月,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平均值达到45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但当时全球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9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3.7米。

这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济活动停摆,并未给减排带来持续性影响,甚至根本无法左右二氧化碳的整体释放轨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如果继续放任温室气体以目前速度上升,地球将迎来从未经历过的“史前温暖”。

疫情导致的排放骤降只是暂时的

NOAA的数据显示,5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平均值为419.13ppm,相当于每100万个空气分子中有419个二氧化碳分子,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82ppm,是45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远超专家认定的安全水平。

彭博社指出,正如预测的那样,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停工停产,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贡献不大。去年,受疫情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6%-7%,但从去年底开始就再次出现上升迹象。这表明要阻止排放量上升,只靠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封锁措施还远远不够,二氧化碳可以在空气中停留1000年甚至更长时间。

据了解,每年5月正值北半球植物开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之际,此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最高的时期,大气科学机构通常会在此期间展开测量观察工作。NOAA基于最新数据警告称,如果不采取更积极、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持续上升趋势将不会改变,届时地球将陷入更大劫难。

“人类每年向大气中增加大约400亿吨二氧化碳污染。这是一座‘碳山’,我们年复一年地从地球上挖出来、燃烧,然后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如果我们想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当务之急是尽早将二氧化碳污染降至零。”NOAA全球监测实验室资深科学家Pieter Tans表示,“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太阳能和风能已经比化石燃料便宜,我们仍有可能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比工业革命前浓度高出50%

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首次发现二氧化碳水平每年都在攀升,尽管存在自然的季节性波动,但人类活动仍然是导致排放逐年递增的主因。

据悉,SIO于1958年5月首次开始追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去60多年来的记录显示,每年浓度都比前一年高。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仅为280ppm,1958年时已经升至316ppm,基于NOAA最新的419.13ppm浓度平均值,当前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革命前高出50%。

显然,发动机和汽车的诞生,促使大量化石燃料被燃烧,这无疑是几十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陡增的主因。SIO地球化学家Ralph Keeling表示,化石燃料是主要责任者,每年都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我们必须实现比去年疫情导致的排放量骤降更长时间、更大力度的削减,否则无法阻止气候危机的临近。”

英国广播电视新闻网报道称,圣安德鲁斯大学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团队收集了过去6600万年的数据,通过调查和分析做出预测,如果继续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并破坏生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在两代人内升至与大约5000万年前相当。

科学杂志《地球和行星科学年度评论》称,这是迄今最完整的一份二氧化碳变化轨迹报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清楚地显示出二氧化碳与气候之间的联系。

  报告主要作者之一、圣安德鲁斯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学院教授James Rae表示:“上一次二氧化碳浓度像今天这么高的时候,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层大片融化、海平面上升了20米左右,南极洲的温度甚至适应热带植物生长。如果我们放任化石燃料继续燃烧,子孙后代将会经历地球上大约5000万年没有出现过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

  海洋和雨林吸碳能力持续下滑

  世界气象组织(WMO)6月8日发布声明称,欧洲刚刚度过了多年来最寒冷的春季,这对温室气体水平不断上升的地球来说算是一种另类“安慰”,但并不意味着已经为气候变化按下了暂停键。

  “欧洲迎来了 2013 年以来最寒冷的春天,3 -5 月平均气温比 1991-2020 年的平均值低了0.45 摄氏度。”WMO发言人Clare Nullis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有所缓解,未来5年中的某一年打破高温的纪录概率高达90%。”

  值得关注的是,气候变化不仅仅导致天气变暖,同时还伴随着愈发频繁和严重的极端天气灾害,这将给地球整个生态系统带来致命性颠覆,事实上近年来海洋和雨林的吸碳能力已经每况愈下。

  Clare Nullis表示,二氧化碳浓度再创新高表明,海洋酸化正在加剧,意味着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加速下降。“海洋吸收了超过2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酸化和热浪已经削弱了珊瑚礁保护海岸线和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能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发现,过去 30 年,世界上25%-50%的活珊瑚已经消失,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地球会失去大部分地区的功能性珊瑚礁生态系统。

  另据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一份报告,2010-2019年间,巴西地区共释放了166亿吨二氧化碳,但其间二氧化碳吸收量仅为139亿吨。报告研究者之一、法国科学家Jean-Pierre Wigneron表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已经无法吸收过多的人为碳污染。

  据了解,亚马孙雨林占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鉴于雨林比其他类型的植被更能有效地吸收和储存碳,如果它们都成为二氧化碳的“来源”,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只会变得愈发艰难。

【付巧妹:唯有热爱 步履不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冲劲,让这位“80后”女科学家成为《自然》期刊评选的“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入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通讯院士、国家杰青、2020“全球青年领袖”......带领团队推动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进入世界前列。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解锁“东亚人”演化奥秘

前不久的5月27日,付巧妹团队再次在《细胞》杂志公布重磅成果:解锁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https://t.cn/A6VS0FjN
这是一项迄今东亚时间跨度最长的古基因组研究,也是首次在东亚地区开展跨度为四万年的大规模人类古基因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绘制出四万年来东亚北部人群的群体动态演化图谱,为探究东亚北部人群的适应性遗传变异情况及相关基因的选择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付巧妹长达十年的夙愿,迈出了重要一步。

付巧妹从事古DNA研究是在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开始的。起初,她的主要精力在欧亚西部(欧洲、北亚)早期人群演化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比如破译世界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提出早期现代人进入亚洲并非仅有单一的南部路线,确定早期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时间和次数;解码罗马尼亚4万年前早期现代人与灭绝古人类姻亲交流的“混血儿”基因组......英国《自然》杂志曾评价她“帮助重写了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历史。”

然而,书写自己人群的历史,摸清东亚人群的演变过程,始终是付巧妹内心极大的渴求。

2010年,付巧妹开始负责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古DNA平台的筹建,她一直在积蓄力量。2016年,她正式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开始致力攻关针对中国古人群保存较差样本的古基因组实验技术,钻研东亚人群的遗传演化问题。

事实上,到2017年为止,有关东亚人群的古DNA研究非常匮乏。“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搜集东亚人群的古基因资料,时间尺度从3万3000年前到3400年前,最终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付巧妹告诉《中国科学报》。

2017年,她获取并破译中国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四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基因组,为东亚人群古DNA研究打开局面。

今年,她再度获取对探索东亚人类与环境关系至关重要的末次冰盛期前后人群的古基因组,填补了东亚北部人群遗传历史的相关时间断层。

▲ 团队“纯粹”环境的守护人

在付巧妹看来,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小伙伴”们共同努力。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群真正热爱这个方向,没有很多功利心,愿意为之努力工作的人。”这是付巧妹眼中优秀团队的关键要素。

目前,付巧妹有着一个20多人的团队,她说,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主要是提出科研设想和框架,做好部署和支持保障工作,“对年轻人设置关键性大项目,让他们有机会成长,同时尽可能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相对专心、安心做研究。”

为了这份安心、纯粹,付巧妹还尽可能给团队“挡枪”,比如不让他们奔波于项目竞争评审,各种繁杂事务等。在一次评审答辩会上,大多团队至少3人参加,而付巧妹却只身一人,这不仅是她对项目的自信,更是她希望尽量为团队成员留出更多时间专注研究。

在付巧妹看来,团队向心力非常重要。因此,她不只关心年轻人的科研工作,更关心他们的实际需求。付巧妹会尽可能创造上升空间,鼓励年轻人有奋斗的冲劲。“虽说做科研很有挑战,也很辛苦,但都是开心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解决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就会觉得很有意义。”

如今,付巧妹带领的古DNA研究团队已经是古遗传学领域具广泛国际影响力、为匮乏的东亚人群演化研究打开局面的国内研究团队。今年年初,团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

▲ 因热爱而选择

“年轻有为”的背后离不开矢志不渝的热爱与日积月累的勤奋,付巧妹亦是如此。

经常很早起床,任务繁重时三四点就到单位,付巧妹称得上“科研狂”。但对她来说,并不疲惫,因为是“享受”着去做事。

谈起人类起源与演化,付巧妹总是娓娓道来。“搞清楚那些未知的事情很有意思,尤其是全世界都不知道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让大家知道了,就特别开心。”她说,言语间掩饰不住她的兴奋。

科研永无止境,可以永远保持好奇和兴奋感,这是付巧妹心中科研的魅力,“当我们的某一项成果被公布时,其实我们已经开始下一个研究了。”

付巧妹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思考一下今天有哪些项目、课题,要完成哪些工作、达到怎样的目标,某些方向该如何布局等,且一定要今日事今日毕。

面对新疾病的大流行,付巧妹又有了新目标,她不止于探索人类演化本身,而是希望通过人类古基因的探索,追溯这些与疾病相关或是与机体功能相关基因的来源和演化机制,为人类的健康和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https://t.cn/A6VSdVjL

【付巧妹:唯有热爱 步履不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冲劲,让这位“80后”女科学家成为《自然》期刊评选的“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入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通讯院士、国家杰青、2020“全球青年领袖”......带领团队推动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进入世界前列。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解锁“东亚人”演化奥秘

前不久的5月27日,付巧妹团队再次在《细胞》杂志公布重磅成果:解锁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https://t.cn/A6VS0FjN

这是一项迄今东亚时间跨度最长的古基因组研究,也是首次在东亚地区开展跨度为四万年的大规模人类古基因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绘制出四万年来东亚北部人群的群体动态演化图谱,为探究东亚北部人群的适应性遗传变异情况及相关基因的选择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付巧妹长达十年的夙愿,迈出了重要一步。

付巧妹从事古DNA研究是在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开始的。起初,她的主要精力在欧亚西部(欧洲、北亚)早期人群演化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比如破译世界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提出早期现代人进入亚洲并非仅有单一的南部路线,确定早期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时间和次数;解码罗马尼亚4万年前早期现代人与灭绝古人类姻亲交流的“混血儿”基因组......英国《自然》杂志曾评价她“帮助重写了欧洲最早的现代人类的历史。”

然而,书写自己人群的历史,摸清东亚人群的演变过程,始终是付巧妹内心极大的渴求。

2010年,付巧妹开始负责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古DNA平台的筹建,她一直在积蓄力量。2016年,她正式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开始致力攻关针对中国古人群保存较差样本的古基因组实验技术,钻研东亚人群的遗传演化问题。

事实上,到2017年为止,有关东亚人群的古DNA研究非常匮乏。“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搜集东亚人群的古基因资料,时间尺度从3万3000年前到3400年前,最终发现了一些重要线索。”付巧妹告诉《中国科学报》。

2017年,她获取并破译中国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四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基因组,为东亚人群古DNA研究打开局面。

今年,她再度获取对探索东亚人类与环境关系至关重要的末次冰盛期前后人群的古基因组,填补了东亚北部人群遗传历史的相关时间断层。

▲ 团队“纯粹”环境的守护人

在付巧妹看来,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小伙伴”们共同努力。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群真正热爱这个方向,没有很多功利心,愿意为之努力工作的人。”这是付巧妹眼中优秀团队的关键要素。

目前,付巧妹有着一个20多人的团队,她说,作为团队的负责人,主要是提出科研设想和框架,做好部署和支持保障工作,“对年轻人设置关键性大项目,让他们有机会成长,同时尽可能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相对专心、安心做研究。”

为了这份安心、纯粹,付巧妹还尽可能给团队“挡枪”,比如不让他们奔波于项目竞争评审,各种繁杂事务等。在一次评审答辩会上,大多团队至少3人参加,而付巧妹却只身一人,这不仅是她对项目的自信,更是她希望尽量为团队成员留出更多时间专注研究。

在付巧妹看来,团队向心力非常重要。因此,她不只关心年轻人的科研工作,更关心他们的实际需求。付巧妹会尽可能创造上升空间,鼓励年轻人有奋斗的冲劲。“虽说做科研很有挑战,也很辛苦,但都是开心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解决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就会觉得很有意义。”

如今,付巧妹带领的古DNA研究团队已经是古遗传学领域具广泛国际影响力、为匮乏的东亚人群演化研究打开局面的国内研究团队。今年年初,团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

▲ 因热爱而选择

“年轻有为”的背后离不开矢志不渝的热爱与日积月累的勤奋,付巧妹亦是如此。

经常很早起床,任务繁重时三四点就到单位,付巧妹称得上“科研狂”。但对她来说,并不疲惫,因为是“享受”着去做事。

谈起人类起源与演化,付巧妹总是娓娓道来。“搞清楚那些未知的事情很有意思,尤其是全世界都不知道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让大家知道了,就特别开心。”她说,言语间掩饰不住她的兴奋。

科研永无止境,可以永远保持好奇和兴奋感,这是付巧妹心中科研的魅力,“当我们的某一项成果被公布时,其实我们已经开始下一个研究了。”

付巧妹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思考一下今天有哪些项目、课题,要完成哪些工作、达到怎样的目标,某些方向该如何布局等,且一定要今日事今日毕。

面对新疾病的大流行,付巧妹又有了新目标,她不止于探索人类演化本身,而是希望通过人类古基因的探索,追溯这些与疾病相关或是与机体功能相关基因的来源和演化机制,为人类的健康和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https://t.cn/A6VSdVjL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字节跳动确认28岁员工离世# 在我看到这件事,我想到的不是事件本身,28岁员工离世,确实令人惋惜。 但是这说明这一代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太大,在没有背景和资源的
  • #情感[超话]#烟花再美,也只是一瞬间 情话再甜,也只是敷衍 回忆再美,也只是曾经 时间告诉你,任何东西都会过期 只有陪伴永远不会过期 只有心与心的相爱才是最好
  •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选择越来越多,车型也做的越来越好了。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都各有所长。但真正适合国人家庭用车还得是比亚迪。不管是混动车型还是纯电车型,技术那都
  • #胖友的菜谱##是你的胖友# 芋泥麻薯肉松小贝 | 是我的梦中情贝没错了‼️ 软糯芋泥+拉丝麻薯+香葱蛋糕胚,都是超爱的元素,组合在一起简直绝了‼️真的好好
  • #每日一善[超话]# "[2022]#每日一善# [2022]#阳光信用# 『hui』 坎坎坷坷的是路,永不停歇的是脚步;风风雨雨的是人生,不说放弃的是信念;因
  • 他带着困意说 我爱你 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然后又顿了顿 说 我每天早上都要看你一眼才有动力起来,赚钱给你更好的生活,六年了,我依旧感恩 陪你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有
  • 感谢李书记提携[兔子]/ 终于参与了国际业务的加班 定了一大盆超好吃的水煮鱼 因为疯狂拍照还被李显扬恶语相向 希望以后英特尔晚上多来点业务 公费date/ 因为
  • 工作压力被身边暖暖的同事一点点治愈,斌师傅的冬天第一杯奶茶半糖也够甜,工长还给了一个圆滚滚的解压玩具,生活不是脑子里的胡思乱想,姐姐们也会早上问我吃不吃早点,下
  • それで言うと、 「ハッピーバレンタイン!」 って言われて、 「ありがとう、でもあんまり甘いもの得意じゃないんだよな」 って言ったら、 「分かってるよ。はい
  • 骑骆驼上课”:比阿联酋更古老的迪拜学校 迪拜英语学校在迪拜河岸边的一座别墅里开始了生活 - 现在这段历史正在被记录下来 阿联酋只有少数学校可以谈论早于阿联酋
  • #包头#【包头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2022年第五次新闻发布会举行 通报疫情防控工作最新情况】2月23日,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2022年第五
  •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我们带着强盛而盲目的欲望。也许有若干所得,也许一无所获。大部分人不过是在营营役役、混混沌沌地生活。并未从永恒之中取得余地。” 这两天无
  • 曹顺庆先生1954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其开创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今天为大家推
  • #历史那些事[超话]#54座房址,其中8座发现埋藏着人骨,共计181具。这些死者身上没有暴力痕迹,只有被烈火焚烧的痕迹。可更令人感觉诡异的是死者最多的房间内,尸
  • 盒饭之下,焉有饱肚? 所以covid-19到处乱窜搞得公司食堂关闭不得不领盒饭的时候,带点零食来是上佳之选。 话说昨天办公室的一个东北女汉子因为忙工作去领盒饭时
  • 突然冒出一个梗,叫作《打穿地球回中国》,主角穿到美洲阿兹特克帝国,天天哭着喊着要回中国,于是带领全国上下大兴土木搞建设,跑步进入现代化。 若干年后哥伦布来到美洲
  • 不一样的做法,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害羞的我以前喜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狗屁诗句,假装文艺女青年,其实就是没有存在感。现在,我带着大家满满的祝福和正能
  • 【【津云调查】在这里,有一种“年味儿”叫坚守!】春节到吉祥绕,家家户户乐逍遥。当人们尽享节日的幸福喜悦时,有这样一群海事人始终默默坚守在保障煤炭运输、维护水上安
  • #小红书爆款‼️New Balance/新百伦 NB5740系列 复古休闲运动跑鞋 特别以1988年首度面世的经典574作为设计蓝本 保留574简约易衬的80
  • 新年来临,天气回暖,意味春天即将来到 我来推荐#小茶勺# 奶茶来啦[微笑趣泡] 据说喜欢抹茶的人对抹茶的一切都很痴迷 - 抹茶控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这款 浓郁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