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我的佛堂(十六)

2、讲述那烂陀十七位班智达之第一龙树大师的事迹(下)

之前我讲过龙树是中观宗的大车轨,但我想大家不一定知道“大车轨”的定义是什么。根据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般若大疏》的意趣,“车轨”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不依赖任何其他的注释而自己能极善地阐释佛之意趣的圣菩萨形相者。再讲得清楚一点就是说:一、除了佛语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的论著,这就是说,阐释佛经的时候,如果要依赖佛语以外的论著就不是车轨;二、靠自己的智力能准确无误地阐释佛的意趣,这就是说,如果不能准确无误地阐释佛经,就不堪作车轨;三、必须要达到圣菩萨的境界,或者以圣菩萨的身份阐释佛法,这就是告诉我们,凡夫异生不能胜任“车轨”。所以,我们解释佛经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那么,龙树大师开了什么样的车轨呢?是“中观宗义”。什么是“中观宗义”呢?中观宗主要是以中观见而命名的,所谓“中观见”是对事物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不偏于对立法的任何一边,所以称之为“中观”。所谓对立的两边,主要是关于事物的常边(有)和断边(无)。我不打算在这里详细讲无自性、缘起、中道、二谛等概念,若有兴趣,应该对龙树思想的代表作《中论》,进行如理闻思。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而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自性的。不仅如此,包括无为法在内的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由种种的条件和合而成故。但这并不代表否定其存在,只不过存在的方式并非不观待任何条件而独立形成的,不是自性有,而是缘起有,一切法都是唯名而立的。《观四谛品》中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中观思想最早传入西藏是在赞普赤松德赞时期,那时从印度到藏地静命论师、莲花戒等大部分都是持中观见的。后来藏王赤松德赞又命令,“从今以后,‘见’应以龙树的宗规而行持;‘行’应以‘十法行’及《般若波罗密》而修学。”这样中观学说在藏族地区奠定了基础,成为历久不衰的主流。 在藏地,不管是宁玛派,还是萨迦或者噶举派,基本上都是持中观宗义的观点,尤其是到了格鲁派,完全继承龙树、佛护、月称系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宗旨。也就是说,中观应成派思想被看作是所有宗义中最正确、最究竟、最圆满、最深刻的思想。

藏传佛教,思想见解及修持实践划分,继承了印度佛教的传统,主要分为三大传承:深观派、广行派和伟大行派。从释迦牟尼佛传至文殊菩萨,次传圣龙树大师、圣提婆论师、月称大师等次第传出之师承,叫做“深观派”传承,主要阐释空性智慧方面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传至弥勒菩萨,次传无著大师、阿闍梨世亲等次第传出之师承,叫做“广行派”传承,主要阐释修道次第方面的教法;从释迦牟尼佛传至文殊菩萨,次传寂天菩萨,以“自他相换”修持菩提心为主之师承,叫做“伟大行派”传承。

一般以深观和广行两大传承为主,伟大行可以说是从广行派中分出来的一支,因为这两大传承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深观的极致可以成就佛陀法身,广行的极致可以成就佛陀色身。所以,如果想成佛,就不能不学修这两大传承的一切教法。

龙树菩萨是佛陀亲口预言的能正确无误解释《般若经》的深义,能毫无错乱分辨了不了义的大菩萨,在《楞伽经》、《大云经》以及密教经典《文殊师利根本仪轨》之中都对龙树做过详细的授记。例如在《楞伽经》,在卷六《偈颂品》中说:“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这就说,佛陀涅槃以后,未来有一个人能够护持佛陀的教法,他会出生在南天竺,而且将会是一位很有名德的比丘,他的名字叫“龙树”,他既能破除认为一切法都是自性有的常边之见,也能破除认为一切法都是毕竟无的断边之宗。这就是预言了龙树大师会依据《般若经》的甚深空性,著作以《中论》为主的“中观六论”,开创中观学派而弘扬佛的无上大乘教法的事迹。在一般人看来,龙树菩萨好像是一位只证得“初地”的菩萨,但实际上,龙树通过修持“密集金刚”法,已经证得双运金刚持——佛陀的果位。

龙树大师,不仅在印度佛教及藏传佛教界如此重视,而且在汉传佛教中的地位,也是无人能比的。他的教法确实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佛教界,深深扎根在了后世佛子的心中。汉传佛教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不仅曾为龙树菩萨立传,记录了龙树菩萨一生的行迹,而且翻译了他解读佛陀教法,帮助理解佛陀甚深法义的核心经典——《中论颂》。不仅如此,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等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都公认龙树菩萨为本宗的祖师,尤其是禅宗称龙树大师为第十四代祖师。所以龙树大师有着“八宗共祖”、“第二佛陀”的美名。

对于龙树大师的寿命长短,佛教界有很多传说:据唐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树在晚年的时候,研制成功了一种长寿灵药,虽寿过百岁,仍不见衰老的迹象。当时传说国王的寿命跟龙树菩萨等同,于是太子为了能早日登基,就来到龙树菩萨面前,诉说衷肠。龙树菩萨为了展现大乘菩萨布施的精神,就将生命布施给了这位太子。因此,龙树菩萨的享年应该在百岁左右。

在觉囊大师多罗那塔在《印度佛教史》中说:“商羯罗王享寿一百五十岁左右,关于阿闍梨龙树的寿数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差七十一年到六百岁,一种认为差二十九年到六百岁。前者是依据龙树在中印度住二百年、在南印度住二百年、在吉祥山住一百二十九年的传说而作的概算。我的上师班智达们说:这无论如何也是将半年算作一年。”后一种说法,除认为龙树在吉祥山住一百七十一年以外,其余与前说相同。由于龙树修成了摄生术(凭借花草药石以求延年益体之术),皮肤变成摩尼宝的颜色,又由于他在吉祥山修定证得第一悉地,有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虽然龙树大师寿数方面有着许多一般人难以理解或不同的说法,但是龙树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和伟大的事迹永远都是不可磨灭的。藏族大学者多罗那塔大师在《印度佛教史》中说:“阿闍梨(龙树)从听闻、讲说、修行、兴建佛殿、供给僧众生活、利益非人、击退外道的辩难等各个方面护持佛法,对大乘的教法以无比的恩德。此大婆罗门及圣者龙树的本传,在《受持教法七师传承记如意宝藏》中有完整的叙述,阅读该书即可详知。”

龙树所宣讲的”空”的思想,不仅对东方佛教徒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西方哲学界对他的思想也给了很高的评价,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卡尔‧雅斯贝斯在1757年着的《大哲学家》第一卷中,列举了15位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其中就有佛陀和龙树。

不仅如此,而且龙树大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宝贵言教,龙树大师的论著极为丰富,如显宗或中观空性方面的著作有《中观》、《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磨论》、《宝曼论》等中观六聚理论,以及《般若百颂》、《大智度论》、《大乘破有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等论著。同时还著有涉及五明的各种论著,如《亲友书》、《八粗重罪》、《普贤行愿解说》、《如意牟尼梦语》、《布施说集》、《出世间论说》、《八加行》、《智树论》、《士夫齿密论》。还有引经据典著成的如:《经集论》,道次要义结合佛经的《稻秆经释》、《妙吉祥胜义赞》等论著。

在密法方面的著作有《密集成就法略论》、《成就法与经合论》、《圆满次第五次第论》以及四部密续许多本尊成就法等论著。因为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所以被誉为“千部论师”。

因此,有赞曰:
“佛母密意离边真实义,
善以甚深缘起理明说,
依教明辨大乘中观轨,
龙树菩萨足下我祈请。 ”
(རྒྱལ་ཡུམ་དགོངས་དོན་མཐའ་བྲལ་དེ་ཉིད་དོན།།
རྟེན་འབྱུང་རིགས་ཚུལ་ཟབ་མོས་གསལ་མཁས་པ།།
རྒྱལ་བའི་ལུང་བཞིན་བཞིན་ཐེག་མཆོག་དབུ་མའི་སྲོལ།།
འབྱེད་མཛད་ཀླུ་སྒྲུབ་ཞབས་ལ་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 班字尔慈智加措

那芬比丘的故事

  佛陀教育弟子就是教大家把「心」的观念调正,教弟子们在人群之中要懂得彼此感恩。从前有一个小国叫那螺,那个国家的人民都以采珍珠或者采檀香贸易为业。虽然只是个小国,但富有的人很多;不过也有不少贫困的人。

  那时有两位兄弟,父母刚刚往生不久,大哥认为兄弟应该分家,各自去奋斗才不会互相拖累。大嫂就问:「那么要怎么分家呢?」

  大哥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分才算公平,那位大嫂就说:「以财产和奴仆来划分:一个得到全部的财产,一个分得一位奴仆,就这么决定了。」大哥当然是得到了所有的财产,而弟弟也只好接受一位奴仆的分配。

  这位奴仆名叫那芬,他既年轻又聪明,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这个家庭。他很能知足,知道自己因家贫而被卖为奴隶,但老主人对他照顾爱护有加,所以他很感恩。现在他又被当成财产分给小主人,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只是一个人,不只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可以给小主人,而且还要吃饭增加开销,所以他知道要赶快多努力来为小主人效力。

  小主人带着家眷和那芬,两手空空的出门了。他心里很烦恼,因为一无所有,人海茫茫,出去了要住哪里呢?一家大小要如何生活呢?那芬就安慰小主人:「您不用烦恼,有朝一日我要让您的家财胜过您的大哥。」

  小主人说:「哪有可能呢?我什么都没有,你要用什么去赚钱?现在我们连生活都出问题了,怎么有可能以后家产会比我大哥多呢?」

  正发愁时,小主人的太大忽然发现自己手上还有一些一玉环金饰,她就把手上的珠宝拿下来,对那芬说:「我们现在只剩这些东西比较值钱,就让你拿去打点一切吧,」

  那芬拿着金饰、玉环立即去想办法运作,他到市区去,看看有什么可以买的,然后再设法卖出去。这少许的本钱到底能做什么呢?他看来看去没什么好买的,于是就往城外走去。

  走出城外时,他看到有一个人担着一捆木柴要卖,他发现那一捆木柴之中有一根很有价值的檀香。檀香可以治百病,而卖的人却不知道。那芬就以便宜的价钱买了那捆木柴,因为他识货,所以他非常欢喜地把柴扛回去了。

  没多久,当地村里有一位富翁病得很严重,虽然他很有钱,却苦于找不到好的檀香来和药。那芬知道了就把檀香送过去。那位富有的的长者因为有了檀香和药,因此把病治好了。他很欢喜就把一大半的家财送给那芬。

  那芬得到财产后,他就运用自己贸易的天分,几年的辛苦经营之后,果然让小主人的财产比他的大哥还要多。生活稳定、家财富足之际,他的小主人就和夫人商议:「我们要如何回报那芬呢?」

  夫人说:「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自由,我们就让他回复自由之身,这可能是他最高兴的事。」小主人也觉得很有道理。

  有一天,小主人就把那芬叫来,说:「你给我的已经太多了,我不知要如何回报你,我想让你回复自由之身,甚至也拨出一部分的财产给你。」那芬听了千分万分的感恩,感激小主人能让他除去终身为奴的身分,让他得到自由。

  他对小主人说:「您不用给我财产,只要有自由之身我就很满足了,我要赶快去修行。因为我知道今生成为贫贱之人,很可能是我过去生欠修行:现在能得到自由,我想去佛陀的僧团、求佛陀收我为弟子:因此,一切的家产我都不需要。」

  小主人也很欢喜地送他出门。那芬得到自由之身,立即前往佛陀的僧团,求佛陀引度他出家。佛陀当然很欢喜,立刻让他现比丘相。从那时起,那芬比丘非常殷勤求道。几年之后,那芬比丘修行有成,佛陀说的佛法,他一点都不遗漏地加以吸收,而且已能琅琅上口。

  他严持戒律、又论道第一,当时他就想:「我应该回报以前的主人,因为他给我自由之身,我才能享受到佛法的妙境。」他很感恩,所以向佛陀请假,暂时离开僧团,前往主人的住处。

  主人看到那芬已现出家相,而且变得那么庄严,相见之时,彼此都很欢喜,主人就准备了很丰盛的宴席来供养那芬比丘。用餐之后,那芬比丘就把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妙乐和主人一起分享。主人闻法后非常欢喜,他说:「听你讲这么多难得的妙法,我恨不得能身历其境;也能亲闻佛陀的教诲。」

  那芬比丘说:「佛陀很慈悲,您准备一下,我回去可以代您向佛陀请求,请佛陀来应供、说法,如此也能利益这个国家的人民啊!」

  主人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对啊,不应只有我得到佛法的妙乐,我应该向国王报告,请国王向全国的人民宣告:佛陀会来我们的国家,让大家都有机会得到法益。」

  那芬比丘一回去即代为向佛陀请求,佛陀慈悲答应了。那芬比丘以前的主人也去向国王报告,请国王来参与盛会;国王以前也听过佛陀的盛名,因此很欢喜地来参加供养的盛会。当国王见到佛陀时,即从内心生起恭敬,很虔诚地作揖礼拜。

  佛陀应供之后即为大家说法,国王和小主人心里都想:今天能有这个因缘都是那芬比丘促成的。那芬比丘原本是个奴隶,可是却能修得妙法,为什么他会这么有福呢?

  佛陀就说:「能够感恩图报的人,就是有大福的人。人与人之间必定要互相感恩;那芬比丘就是因为抱着感恩心,所以福德具足了,因此他能够得道!」

  人与人之间真的要互相感恩,像这故事中的人——身为奴仆的知道感恩主人;王人也懂得感恩奴仆,因此才有这么祥和圆满的境界;所谓「和则兴」,有感恩之心才有德行,这就是我们所要学的。

善说法的毗阇提比丘

  佛陀对于能够时时说好话的弟子经常加以赞叹,假若有人犯两舌恶口,佛陀也会加以严厉鞭策。在僧团中,有的人可以将佛陀的教育不断地向外弘扬:也有人非常的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不听;有的看起来非常沉静,但却能出口成章;但偶而也难免有一些评头论足的杂音。总而言之,在僧团中,各种形态的口业也很多。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群僧众围绕着一位比丘,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听他说话,看得出那是心灵净化的交流。佛陀看在眼里、欢喜在心底,此后几天都是同样的情景,佛陀感到非常安慰。有一天,佛陀就问一位年轻的比丘:「你们常围绕在毗阇提比丘的周围,听他说什么呢?」

  有位年轻的比丘面带欢喜的笑容说:「佛陀!毗阇提比丘平常很沉默,大家原以为他是一位不善言词的人,没想到他一开口说法,却能句句深入人心!」

  佛陀问:「你们对他的印象如何?」

  他说:「我们对他非常恭敬,他是一位不贪利养、不爱名利的修行者。平时他沉静平实、平易近人;但是,一开口说法却能滔滔不绝,佛陀的妙法好像从他的口中再度涌出一般,这是我们恭敬尊重他的原因。」

  佛陀就说:「你去找毗阇提比丘来。」

  于是,年轻的比丘就去找毗阇提比丘,告诉他:「佛陀很关心你,正在找你。」

  毗阇提比丘赶快来到佛陀面前礼拜,佛陀说:「毗阇提,我以前看你在听法时全无反应,原来你都很认真地将法听进去。听说你常在年轻的比丘群中,将自己的心得拿去教化他们,有这回事吗?」

  毗阇提比丘说:「佛陀,您所说的法,我确实都很认真听,然后又在内心经过思考,把精髓妙法时时谨记在心。如果有人迷失或无法理解您所说的话,我就为他作一番说明,所以大家最近常围绕在我身边……。」

  佛陀说:「很好!很好!你能够将清净的妙法再源源宣流,达到净化的教育,这应该要持续;因为好话、妙法要多说。除此之外,其他的言语就不必多谈,要远离世俗之言,远离是非之事啊!」佛陀对毗阇提比丘的优点加以肯定,然后又对他细心叮咛,这即是佛陀的智慧和爱心。

  许多人易犯的是利口辩辞或者话说得很好听却不实在:有的还会批评人,甚至作人身攻击,这都是口业啊!因为会说话的人不一定都说好话,所以佛陀叮咛毗阇提比丘要多说好话,平常就应沉静不可多言,尤其要远离世俗事,世俗话也不要说,不批评人我。疋非。佛陀对毗阇提比丘的教育,我们也要如同亲受一样,虽然我们离佛已二千多年,但是只要用心,佛法的妙用时时都可以发挥在生活中啊!

念扫帚二字,居然能证罗汉断烦恼

因果故事 

《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提到十六位尊者中的第七位,叫周利槃陀伽,这位尊者很有特点,极为愚钝。

周利槃陀伽的兄长根机很利,先出家,很快证得阿罗汉果。后来周利槃陀伽出家,不是一般的暗钝,兄长传授他一个四句偈子:“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他三年都记不下来。

兄长认为弟弟太愚钝无知了,根本就没有出家修道的根性,遣他还俗,周利槃陀伽就靠在佛陀的门前啼哭。

佛陀正好从外面过来,看到他在那里哭,问是什么事。他就说自己很暗钝,兄长要他还俗,但他还是很想修道。佛是慈悲心,就把他留下来了,并根据他的根性,只让他念两个字:“扫帚”,让他给僧寮扫地。

周利槃陀伽连“扫帚”两个字都记不下来,记了上一个字,下个字又忘了,记了下一个字,上一个字又忘了,“记一忘一”。佛就敕令其他比丘:“等周利槃陀伽在你寮房里打扫卫生的时候,如果忘记了这两字了,就提醒一下他。”他就一边扫地一边念叨:“扫帚,扫帚……”

周利槃陀伽有一个特点,虽然愚钝,但是做事很投入。他念着“扫帚”,一边扫地,一边思惟:佛为什么让我念这两个字?

扫帚清除地面的污秽,让它干净,从心性上来说,应该是要断除我内心的不干净、内心的烦恼垢。这个理思惟进去之后,他就开始扫内心的尘垢。慢慢地他断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

周利槃陀伽的愚钝是全国都知道的,也算是知名人士。在比丘僧团旁边有一个比丘尼僧团,住了好几百人。

比丘尼僧团按戒律要求,要每半月向比丘僧团请教戒律,比丘僧团一般是按戒腊次第派僧人前去。这样次第派,就派到了周利槃陀伽,让他到比丘尼僧团先接受供养,再法布施。

听说是周利槃陀伽要来,众比丘尼就在心里发笑了:他来给我们讲什么?所以事先就商量好了:“周利槃陀伽明天要来的话,他不是要讲法吗?我们就先把他知道的那个偈子说出来,让他惭愧,说不出一句话,来开他的玩笑。”

周利槃陀伽一过来,众比丘尼也是按礼节迎接、饮食供养,之后就请他说法。这时候她们还不知道周利槃陀伽跟原来不一样了,但当这些比丘尼想要调侃的时候,却发现口都张不开了。

周利槃陀伽证到了阿罗汉果,六种神通具足,知道这些比丘尼不安好心,就让她们的口张不开了。这样一来,这些比丘尼害怕了,很自责,就有了一定的恭敬心。

在这种情况下,周利槃陀伽开始跟她们讲法,就从“扫帚”的法义上来展开讲:怎么扫内心的烦恼,怎么制心一处,怎么照见五蕴的虚幻,怎么能得禅定,怎么能断妄想,怎么从初禅到四禅到九次第定,怎么入怎么出。为她们说很深奥的佛法。

这些比丘尼听到周利槃陀伽讲法,还都证到了阿罗汉果。周利槃陀伽甚至还在空中给她们做种种神变,现种种神通。周利槃陀伽终于扬眉吐气了,不被这些比丘尼瞧不起了。

另外有一次,波斯匿王请佛陀跟众僧去宫中接受供养。佛知道周利槃陀伽证果了,为了让他树立良好的形象,特地让他为佛持钵,走在佛后面。

大家对佛是很恭敬的,让佛进了宫门。这个门卫一看后面跟的是周利槃陀伽,就把他挡住了,说:“你作为沙门,一个偈颂三年都不能记住,受请何为?”

言外之意你接受供养,好像不够资格,我们这些白衣学一个偈子,不用三个月都学会了,你三年都学不会,凭什么受请?就不让他进去。

佛上殿坐好之后,他们先为佛行水盥手,然后就要为佛供养饮食。饮食都要上来了,但持佛钵的人还被拦在门外。周利槃陀伽听到说要佛钵,就将手臂伸得很长,把钵伸到现场去送给佛了。

波斯匿王一看,这么长的手臂!人都没有看到,怎么手臂就把钵托进来了?他就非常惊诧,问这是怎么回事。佛告诉他:“这是周利槃陀伽尊者的长臂授钵。”

他能够有这样的神通?波斯匿王就感到很奇怪,说:“周利槃陀伽是很愚钝的,愚钝到仅知一偈,他凭什么能得这种神通?”

佛就告诉波斯匿王一个偈子:“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有的人虽然诵了很多经,但不理解经文的真实义,又不能在消归自性上下功夫,有什么利益?如果能解了一法句,并依教修行,在心性上下功夫,就可以证道,就断了烦恼。

这两件事情一发生,从国王到僧团、到一般人,对周利槃陀伽都开始刮目相看。

周利槃陀伽的愚钝也是有业缘的。他在往昔世时,曾经赶一只猪渡河,为防猪跑掉,就用绳子把猪口绑得很严。猪透不过气来,喘息挣扎着,刚到河流中间就死了。因为这个业缘,周利槃陀伽这一世的心性、记忆力就很暗钝。

但由于他有宿世的善根,出家得佛的加持,扫着地并持念思惟“扫帚”,知道扫帚有扫干净地面的功能作用,然后觉悟到这个业报身是由于烦恼而起,由此生起了断愚痴烦恼的智慧。

《佛说阿弥陀经》这个法会,周利槃陀伽也参加了,最后他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他的示现就对愚痴、暗钝这一类的人有一种鼓舞的力量。

有些人说,我这个人根性很差,《阿弥陀经》都背不下来,什么都不行,能往生吗?那周利槃陀伽连两个字都背不下来,都可以往生,当下还证了阿罗汉果,这不就说明一切了吗?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早春不过一棵树,看到这个就很感慨,我想重新找回那个热爱风热爱自由的自己啊,都想不起来梦想是什么了,我不看书了不看那些会让我思考的书了,因
  • 汉兰达定位于中型SUV,厂家指导价格为:23.98-30.68万元,外观方面,2021款汉兰达新增的酷黑外观主要在很多细节上有所改变,首先就是前脸的大气格栅采用
  • 她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让孩子从小就有爱国的情怀。经过近两年党的宣贯力量加强,营造出强大的爱国爱党氛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 殊不知,李白 不但安陆和江油两地可以共享,只要是 中国的领土,不论哪里,都可以共享李 白的;而李白的故里怎么可以共享呢?摄影: 发掘每一个平凡人的美好 贴近生活
  • 看了一位朋友的文章,记录了在外的点滴,疫情影响的全球,生活在海外的人们,安康最重要。女的说羡慕你们现在的退休生活,无忧无虑的。
  • 银色系的装修符合当下的审美一整面墙的内衣和袜子根据颜色摆放的贼整齐我一个强迫症看着真的舒服哈哈哈就感觉整体风格蛮时尚炫酷的,还融入了机械元素嘞-过来的时候发现这
  • 你曾说过,你会努力让粉丝不那么辛苦,让他们有朝一日在别人问起的时候,能够骄傲地说出“我最喜欢的人是肖战啊”。[太阳]肖战,也可以说是一个哥哥,让我每天烦心的时
  • 艾多美官网订货.会员注册时需要亲友帐号请找我19982878815要. 我们来说一下艾多美集中护理增效安瓶的硬实力.你知道孔雀石提取物吗[社会社会][社会社会]
  • 2.人生是一场属于自己的修行,途中相遇的每个人终会成为过客,也都在帮你成就更好的自己。3.你的人生,终究需要自己成全。
  • “明明鱼是离不开水的,可是水确把鱼控在瓶子里,飘在海面上,不给自由。鱼在水里是无尽的自由,在水瓶里确是因快要窒息而死。
  • “炒作‘茅台1935’的,和炒作飞天茅台的可以说是同一拨人,甚至范围会更大一些,可能还包括一些‘散户’。眉清目秀眉头翘起,最近容易被烦心事困扰,微微一笑却无法掩
  • 下了堤坝,漫步在坝外通往河堤的黄泥小路,满眼苍凉的落叶,满目铄光的金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和妈妈说了声,便走出家门,去堤坝上走走。
  • Des progrès significatifs ont été réalisés cette année dans le cadre de l'initia
  • 一起准备出门上学上班,他瞧了我一眼说:这就是整理好了,这就是好看了?新衣服,霖B第一次看我穿,说:妈妈,你这是什么衣服,不咱地。
  • 17. 把赚钱作为自己30岁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别想一些没用的,收起来自己平时的无病呻吟,只有钱到位了,你才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多美好,别在最有能力奋斗的年纪,每天在
  •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断舍离开始。如果什么都想要,到最后只会什么都得不到。衡量一个人幸福的标准,不是看他拥有了多少,而是看他敢于舍弃多少。成长,是给生命做加法,但
  • 分享一组简单实用的K线组合实战 一,K线组合顶部分析 1,射击之星K线组合 射击之星,在股价运行的高位,一根中阳或者大阳线之后出现长上影K线,往往是较为强
  • #吴泰群测婚姻#   八字命带伤官却有制,婚姻不顺的命,会有正缘到来的机会出现      原创文/八字实断      网友:老师你好,上回帮我朋友联系了老师测算
  • #肖战[超话]#生日快乐哥哥!这是陪你度过的第三个生日,从19年开始,看着你一步步努力前行!途径坎坷,身披荣光。感恩你一直不曾放弃,走上更高的山峰,走到我们面前
  • “真”是文学艺术的基础,使读者认同作品。“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理性求真知。作家在笔下所呈现的对世界的体验和感情,基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