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1950年,汪曾祺从故宫右掖门搬到东单三条,即是今天的协和医院后身儿,豫王府地。暂别了筒子河边卖艺、修头的手艺人,一下子落入北京的平民市侩。住在这里的人,始终围绕着东单菜市场奔生活,那时候的东单,是一片低矮的灰色旧砖民房,其间是几栋1949年前留下的苏式建筑,显得宏伟,又突兀。

此前的汪曾祺对北京多少是有些不适应的,他说北京寻不见葵,贸然间兴起一种叶片尖小,且带紫色的木耳菜,让没见过“世面”的北京人趋之若鹜。北方人终究是不懂得吃的,甚至从未听闻“藠头”,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来些新鲜的薤,排队抢购的南方人让拎着菜篮子的老太太产生出一种莫大的好奇,凡是品尝过藠头的北方同志,闭着眼睛咀嚼不久,便会皱着眉头说:“不好吃,这哪儿有糖蒜好哇。”这会让汪曾祺感到一种失落。

1949年后的北京,有些破败,旧社会沿袭下来的走街吆喝声,穿插于胡同和街道,“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推着自行车驻足街上的汪曾祺,盯着小买卖人,看着他一个个熟练地切开脆生生的萝卜,露出鲜红,不禁想到北京人对它的别称——心里美。

在东单三条住了一阵,汪曾祺似乎从这个朴素的城市中感到了一种荒芜,清末文人笔下的古都,已经被革命的云烟冲淡,诗意荡然无存,在琐事与焦躁的生活场景里,他从大白菜、水萝卜中,嗅到这城中仅有的从容。这是一个正在褪色的城市,灰头土脸的居民,在红墙周围,随着城市,慢慢地开裂,露出鲜红,像这心里美萝卜一样,构成新的北京。

汪曾祺所写的北京菜,大多是用来下饭的家常菜,小菠菜、五香烂蚕豆、扁豆、炒疙瘩、羊蹄、麻豆腐、北豆腐、臭豆腐、鲤鱼,总能让他挑出点儿刺儿来。可唯独对豌豆,他好像情有独钟。

那时的北京四九城,熏炒货摊子林立,堪比今天五步一现的咖啡馆。《异秉》里的王二,也是靠着熏烧生意发的家,炒豌豆和油炸豌豆,是老少咸宜的零嘴儿,二十文、几分钱,便可换来一小包,撒点盐花,边走边嚼,到了家门口,也就消灭干净了。

写了没几段,他便夸耀起南方的豆子来,云南的豌豆尖、四川的豌豆颠、厦门的荷兰甜豌豆是如何在汤中起到去腥提鲜的作用云云;接下来便是吴兴人与日本人画的豌豆,嫣然可爱,美不可言云云。

当然,汪曾祺对于北京豌豆的喜好,更多的是因为“宫廷豌豆黄”,豌豆熬烂,去皮,澄出细沙,加少量白糖,摊开压扁,切成长方形小块,再用刀割出四小方,装盘上桌。人们用牙签扎着吃它,仿佛老百姓也分到了这宫廷里的一杯羹一样。

国会街(宣武门西大街)因民国时期的建筑用途得名,那是中国首次举国民主尝试的场所,袁世凯、宋教仁、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冯国璋等人均在这里留下足迹,如今这里被划归新华通讯社院内,颇有意味。

五号院的后院,是一个杂院,院里有棵臭椿树,在北京人看来,这多少有点儿不大吉利。汪曾祺搬到这里后,很喜欢注视着那个大杂院里的起居生活,每当他看到院子里的大锅盖被妇女掀起,蒸腾的热气消失后,露出黄澄澄的菜馅窝头时,便会跟老婆叨念:“这窝头,难吃不了。”

待到北京人口中的“猫冬”出现,黄球球变成了黑球球,蒸窝头的老妪躲进了屋,摇煤球的老头儿频走出。梁实秋称“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随后搅拌起来,做成一大块平整的黑色蛋糕,等煤末子稍稍干凝,像切豌豆黄一样,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铲进筛子。汪曾祺说后院的老头儿,摇煤球的姿势好看,摇出的煤球也甚圆。

在老北京,摇煤球的大体有两类人:一是来自定兴的,摇煤球是他们的祖传手艺;另一类人,则是在特殊时期出现的,他们通常是被打成“右派”的“坏分子”,即便很多年后,小区里装了管道通了气儿,煤气站里还有不少当年被打成“右派”的老员工。在北平,梁实秋看到的是“有的瞧的景致”;在北京,汪曾祺感到,一夜北风寒,大雪将至。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上小学的京剧课时,老师播了《沙家浜》里《智斗》的片段,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出折子戏的作者,对剧中发生的故事也毫无所知,只是觉得那里的场面描写格外生动,七星灶、八仙桌、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数字展开了我们对这桌菜的想象。

记得在赏析课时,老师还在闭路电视上播放了京剧《范进中举》,小学生听老生戏,颇感无趣,只记得戏中有一段胡屠夫的念白:“人要富,猪要肥;人要捧,猪要吹;人不富,是穷鬼;猪不肥,腌火腿。”逗得我们前仰后合。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版京剧的作者也是汪曾祺,他散文式的创作中,没有太多冲突,词温意深。

1958年时,汪曾祺被划归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在那里,他把繁重的劳动干得有滋有味,记录下《葡萄月令》和《波尔多液》。

节选自《汪曾祺美食地图:笔下有风土,心里是乡愁》 文 | 黑麦

#方志动态# 南京记忆 | 赖国考:(一)赖国的灭亡与赖城的修筑

赖国是个子爵小国。周景王七年,楚伐吴,灭赖,迁赖于鄢,这在《春秋》及《左传》中有记载。

但是,楚伐吴为什么要灭赖,赖和吴是什么关系?古赖国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到今天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仍像谜一样的存在。我不揣浅陋,谈一点看法。

赖国的灭亡与赖城的修筑

周平王东迁以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逐渐强盛,开始大规模的土地扩张。到楚成王时(前671——前626),楚吞并诸侯小国,拓地千里,开始与齐、晋等大国争雄。楚庄王时(前613——前592),楚国观兵周郊,问鼎中原,成为中原霸主。春秋中期,楚是华夏大地上最强盛的诸侯国。而此时,处在长江下游的吴国也开始崛起。吴王寿梦(前585——前561在位)即位后,招揽人才,改革内政,交通诸侯,扩张领地,使吴国的势力潜滋暗长,并在公元前570年、548年两次伐楚,挑战楚国的盟主地位。到吴王馀祭时(前547——前530),吴国已经成为与楚国抗衡的东南强国。吴国的崛起加剧了与楚国的矛盾,引发的战争连年不断。

赖国东邻吴国,西邻楚国,处在两个强国之间,在夹缝中苟且生存,最终成了吴楚争战的牺牲品。

一、赖国的灭亡

公元前540年,公子围杀了楚王郏敖,自立为王。这位继任的楚王就是历史上那个“好细腰”的楚灵王。楚灵王即位后就志在伐吴,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六月丙午,在申(今河南南阳)会盟诸侯,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讨伐吴国,——理由是吴国接纳了叛逃的齐相庆封。这一年的秋天,七月,楚灵王率领楚、蔡、陈、许、顿、胡、沈、淮夷八国联军,从申出发,历时一个月抵达吴国边境;八月,活捉了齐相庆封,并杀了他全家;随后又灭掉了赖国。赖国灭亡于公元前538年的楚伐吴的战争。

《春秋·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

关于赖国的灭亡,《春秋》中“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这段话,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这几句不算难读的文字明白地告诉我们,赖国灭亡于这场楚伐吴的战争。但是一些历史学家却把“伐吴”与“灭赖”看成两个毫不相干的独立的事件,这就使得赖国灭亡的原因变得扑朔迷离。

其实,公元前538年的楚伐吴,杀齐相庆封是做给世人看的,而灭掉赖国才是楚灵王的真实意图。这场战争,楚灵王打的是“伐罪”的旗号——捉拿弑君叛逃的齐相庆封,为齐国伸张正义,而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灭赖,——即借用诸候的力量灭掉赖国,灭赖以损吴、抗吴;灭赖为肥楚、卫楚。“灭赖”是楚灵王蓄谋已久的精心安排,“灭赖”才是楚灵王“伐吴”的目的。这层意思在《春秋》是不难发现的。

《春秋·昭公四年·秋七月》在“伐吴”句后紧跟了三个动宾短句,即“执齐庆封”,“杀之”,“灭赖”。这三个短句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说明“灭赖”是“伐吴”的延伸与结局。值得注意的是,在“灭赖”二字前加一“遂”字,《公羊》《榖梁》解释“遂”为“继事也”,就是说庆封被杀后紧接着就灭掉了赖国,中间连贯而没有停顿。不唯如是,在古汉语中“遂”作为虚词,解释为“于是、就”,表示前后顺承,而分句间又有因果关联,作为虚词的“遂”字,这里正是它的典型用法,也说明了“伐吴”与“灭赖国”之间的关联。另外,愿望或目标实现了才能叫“遂”,“遂灭赖”,表明了楚灵王如愿以偿,实现了这次伐吴的最终目的。

因为其自身过于弱小,赖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雄的环境下,它没有独立于诸侯之林的能力,夹在吴、楚两个大国之间,若不没于吴,则便灭于楚。当吴国日益强大,由于地缘,赖国只能依附于吴国,成为它的附庸;当楚国大兵压境,赖子(赖国君主)只得“面缚衔璧”,率领臣僚向楚国投降,而未能作丝毫反抗。

赖子面缚衔璧,仕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

——《左传·昭公四年》

从赖国君臣的投降仪式,我们可以窥见其软弱、窝囊与不思进取。《左传》说,楚灵王“迁赖于鄢”,若赖子迁到鄢地,他只能俯首贴耳听从楚国的安排。蒲柳之质,望秋先陨,尚未进入战国时代,南方的赖国就早早地灭亡了。

赖子后来有没有迁到鄢,在《春秋》及《左传》查不到信息。但《左传·哀公六年》有“阳生(即后来的齐悼公)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句,而《史记·齐太伯世家》又有“(齐悼公四年),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句。鲁哀公六年是公元前491年,齐悼公四年是公元前485年,而此时齐国有赖地,是否公元前538年楚灭赖后,又迁赖于此?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赖非彼赖,因为地理位置完全不同。

二、赖城的修筑

赖国,楚国早就觊觎它,并且在南方最炎热的季节,不惜千里跋涉赶来灭掉它,因为这里地邻吴、楚,是两国争锋的战略要地。

占领赖国后,楚灵王立刻在这里构建防御工事——修建赖城,而且派了两位重要的人物负责此项工程,一位是大夫斗韦龟,另一位是公子弃疾——楚灵王的弟弟。楚灵王并叮嘱他们,一定要等赖城筑好后才能返回。楚灵王派了军队在赖地驻防,并打算把他最信任的许子迁到这里。

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 ——《左传·昭公四年》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急于灭赖,就是想把赖国变成进攻吴国的前沿阵地;在这里修筑城池,就是想把赖国建成攻打吴国的桥头堡。关于赖城的修筑,《左传》中申无宇有一番议论:

申无宇:“楚祸之首,将在此矣。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民其居乎?民之不居,其谁堪之?不堪王命,乃祸乱也。”——《左传·昭公四年》

申无宇批评楚灵王,在边境线上修了一座人民无法居住生活的城,他不清楚楚灵王在此建城本不是为安居百姓考虑的,而是为了战争。

此后,楚灵王又在钟离(今安徽凤阳)、巢(今安徽巢湖)、州来(今安徽凤台)等几个地方分别筑城,楚灵王要链接朱方、赖、巢、州来、钟离,打造一条抵御吴国的防线。不过,这项工程当时并未完成,当年冬天楚国便遭到了吴国的报复性打击,又遇上东南一带大水,而被迫停工。 

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箴尹宜咎城钟离,薳启强城巢,然丹城州来,东国水,不可城。彭生罢赖之师。

——《左传·昭公四年》

有人说赖国城也因“东国水”而未建,明朝《万历溧水县志》卷之五《古迹·古赖国城》记载:“将城之,会水至,始罢。”意思是说,将要建城,而洪水暴发,赖国城被迫停工。其实这是误读了《左传》。《左传》“东国水,不可城”,是指“城巢、城钟离、城州来”,并不包括赖。下句“彭生罢赖之师”,是说因遭吴国报复,楚国撤走了在赖的驻军。是年冬,赖地又被吴国收复。

从秋天的八月“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到冬天的十一月“彭生罢赖之师”,两三个月过去了,赖国城如果是新建,可能是个半拉子工程;如果是在老城基础上修缮加固,差不多也应完工了,由此推断,赖国灭亡后,赖地应该是有城阙留存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拟稿:傅章伟
审稿:王达云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逐书事件”与独译莎剧——梁实秋在青岛的两件旧事】梁实秋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学者,但许多人知晓他,也许还是因为他与鲁迅那场持续良久、轰轰烈烈的“笔仗”。论战之广,涉及人性、教育、阶级等诸多话题;论战之久,更近十个年头。
  少为人知的是,这场“笔仗”,其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人生困扰。其中之一,就是他出走上海旅居青岛以求平静生活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
  从193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到1934年离开,梁实秋旅居青岛的四年间,双方论战的硝烟一直没有消散,特别是“逐书事件”的发生,更使得两人结下了新的“梁子”。
  1930年的青岛,是梁实秋走出“人性论争”尴尬处境的庇护所。来青岛之前,梁实秋在上海的生活极不平静。
  1926年,他的一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激起千层浪。在“国破山河在”的危急时刻,梁实秋却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念,宣扬文艺的自由独立性,这无疑与时代的要求相悖。他无意间卷入了那场分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争斗,深以孤立无援为苦,厌倦了文坛争斗的梁实秋渐萌逃意。
  恰逢此时,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上海来延揽教授,正巧碰到刚刚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的闻一多,并通过胡适、闻一多认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在专程去青岛“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之后,梁实秋接受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聘书。
  虽然远离上海,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与鲁迅的论战,风波再起,并伴随了梁实秋在青岛的始终。
  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梁实秋比鲁迅小22岁,一少一老,从1926年开始笔战,一个以《新月》《益世报·文学周刊》为阵地,一个以《萌芽》《语丝》为阵地,一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两人论战长达近10年,笔战的文章125篇、50余万字。
  梁实秋到国立青岛大学执教后,论战硝烟未散。臧克家曾回忆说:“同学们知道梁和鲁迅先生经常论争,在课堂上向他发问,他笑而不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鲁迅与牛(1930年1月10日上海《新月》月刊第2卷第11期刊载了梁实秋的《鲁迅与牛》一文,阐述了他与鲁迅论战的缘起,此举意在让同学们从文中去找答案)。同学们莞尔而笑,梁实秋神情自若。”
  1932年春在国立青岛大学发生的“逐书事件”,更是让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梁实秋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新月派,对当时左翼文坛推重的书籍往往不能认同。被进步青年奉为精神导师的鲁迅作品,在这里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传出梁实秋将鲁迅作品从图书馆中清除的传言,所谓的“逐书事件”便爆发了。
  鲁迅曾两次提及该事件,亦可见其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在《“题未定”草》一文中写道“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的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他在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所作的序言中再次叫屈:“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
  关于此事,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辩解:“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曾经在一个大学(国立青岛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就“逐书事件”问臧克家。他回答说:“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算是为梁实秋作了最好的证言。
  虽为论敌,但对鲁迅的评价,梁实秋也表现了可贵的公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第二日的《世界日报》发表了对梁实秋的专访文章,回忆了与鲁迅的文字因缘,并对其文学成就不吝赞美:“先生在文学方面,为中国文坛上最有力之作家,余与其立场虽稍有不同,而其文笔之卓绝,则实令余钦服。现先生逝世,为中国文坛之最大损失,盖后人恐无能补其缺者。”
  1934年7月,梁实秋应王平陵之约,将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的文章中的31篇,结集为《偏见集》,该书由正中书局出版,成为他的一本较重要的文学论集。
  除了论战带来的困扰,梁实秋的青岛岁月也有宁静的一面。特别是,以一人之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成为国内完成该项成就的第一人。
  在国立青岛大学,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教学与学术并举。他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夏季常穿的是长衫,秋冬则穿一身丝织棉袍,严冬时节是棉袍外面加套一件皮袍,而且颜色都淡雅不俗,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臧克家回忆:“记得,1930年我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二年后改为山东大学),入的是您做主任的英文系。您面白而丰,夏天绸衫飘飘,风度翩翩。”他还回忆说:“当时外文系主任梁实秋先生,胖胖白皙的面庞,讲课干净利落。”
  梁实秋授课时间观念极强,对此他的学生记忆颇深。他上课,永远是铃声未息已走进教室,坐下就讲,不疾不徐,绝无赘语。下课铃声方振,恰好讲到一个段落,铃声未毕,已步出课堂。他常对同事和学生讲:“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但一堂课的内容倘若记录下来,都是一篇组织紧密、内容充实的论文,课后重温它,也足够思索两三个小时。
  1932年8月,梁实秋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三年级的学生首开了“莎士比亚”课,他是国内最早把莎士比亚引入大学课堂的学者之一。同时,在胡适的发动下,开始了“莎士比亚”翻译工作。
  如果说梁实秋这一辈子只崇拜过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胡适;如果说梁实秋只对一个人感恩,那么这个人也一定是胡适。走上译莎之路,也是起自胡适的倡议。
  梁实秋和胡适的交往始于1927年在上海共同参加“新月社”期间。胡适是“新月社”的精神领袖,梁实秋是最年轻的参与者之一。1930年,任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主任的胡适,倡导成立“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翻译会”,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1930年8月,胡适应杨振声之邀访问国立青岛大学。其间他住在宋春舫家里,参观了宋的藏书楼“褐木庐”。大量戏剧书籍珍藏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多部剧作,仅《哈姆雷特》一书就有五国文字的版本。
  随后,胡适便提议闻一多、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同年12月23日,胡适致梁实秋的信中谈及了译莎士比亚一事,其中写道:“……拟请一多与你,与通伯、志摩五人商酌翻译Shakespeare(莎士比亚)全集的事,期以五年十年,要成一部莎氏集定本。”
  1931年1月5日,胡适复信梁实秋,又谈此事:“我可以来青岛一游,约在一月十七八日,定期后当电告……志摩昨日到平,赞成译莎翁事。”就在当月24日,胡适来到青岛开始筹划《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事务,在与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人讨论后,决定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但部分作品可试用韵文体。
  胡适最初拟定的莎翁翻译办法,决定由闻一多、梁实秋、陈通伯、叶公超、徐志摩五人组成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并拟请闻一多为主任;暂定五年全部完成(约计每人每半年,可译成一部)。信中还提议徐志摩试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叶公超试译《威尼斯商人》,陈源试译《皆大欢喜》,闻一多试译《哈姆雷特》,梁实秋试译《马克白》。
  可惜,这项大工程最终没能如愿由几位大译家共同参与完成。据梁实秋后来回忆:“通伯不肯参加,志摩在二十年十一月里就不幸逝世,公超、一多志不在此,结果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孤独的开始这漫长艰巨的工作。”
  对于译莎,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便十分积极。当时,他除了每周教十二小时课之外,就开始着手翻译。他曾说:“我开始的时候参考资料是如何的贫乏!我那时有的只是一股热心,我想愚公可以移山,我也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多少算多少,至少对于我自己是件有益的工作。”
  在兼任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广泛搜集莎士比亚戏剧书籍资料,还亲自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建立了莎士比亚图书室。最早译成的《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在1936年5月至11月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而《仲夏夜之梦》因抗战后通货膨胀,没有出版。后来,他又译了《亨利四世》上下篇。梁实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总结梁实秋这个成就,可以看出,从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岗位得益不小,这也算是青岛给他的最重要的馈赠之一吧。
  1934年,梁实秋的好友胡适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邀请梁实秋到北京大学任外文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消息在山东大学传开,山东大学群情不满,外文系师生联名向北京大学提出抗议。抗议信在青岛当时的《民报》上曾有刊载:“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十岁出头的青年教授,工作四年,博得全系师生如此深情的挽留,足见梁实秋教学育人工作之成效。几经磋商后,胡适发来一封电报说:“梁实秋先生主持山大外文系四年,成绩显著,已有基础。现北大外文系亟待梁先生来此帮助,恳请暂时借用两年……”
  1934年夏,山东大学外文系全体学生,在青岛奇园饭店为梁实秋举行了饯别宴会。
  晚年在台湾的梁实秋对青岛怀有特殊的眷恋之情。青岛文史学家鲁海曾说,梁实秋晚年描写青岛的回忆文章,至少有40余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1983年,梁实秋的大女儿梁文茜带着父亲的委托,重回青岛寻梦。梁实秋更是将女儿梁文茜从青岛海水浴场捧来的一瓶沙子置于案头,视为珍品。1987年10月台湾当局放宽到大陆禁戒后,梁实秋大喜,计划到大陆探亲。但11月3日,梁实秋因突发心脏病逝世,重返青岛最终成了一桩难了的遗憾。(大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19年11月20日0时起(以车辆出站时间为准)丽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正式收取车辆通行费。】2019年11月20日0时起(以车辆出站时间为准)丽攀高速公路攀枝
  • 排行第一的又是奇奇怪怪看起来很有逻辑实际上并不行的人。无聊的我还把他的《我的ID是江南美女》也翻出来二刷了一下。
  • 爸爸给她的奶瓶消毒了,用玻璃杯给她冲奶怎么都不喝。”答“我刚泡的茶,才喝了一杯,这个鬼孙不知道吃的什么吐我杯子里”[衰]翻抽屉是二宝的爱好之一,已经被挤手两次了
  • 光阴深处,总有一些风景让我们铭记,让生命澄澈,细致而温暖,生活不只有平淡和忙碌,还有诗意和远方,于一盏茶的清逸中,诠释细水长流的久远,漫长的岁月,终将成就我的波
  • 都是人,做个人吧…… #杨文医师不幸去世##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写几句废话:想起早上看的电影,心里就开始不舒服,莫名的,尽管我给他的配音是:“离开
  • 但愿费的事儿累死的脑细胞都不会白白牺牲[允悲][允悲][允悲]即使这样,我还是中午打个球,今天战绩为全胜,感觉打球的思路更清晰了,距离羽毛球开窍不远了[笑cry
  • 世间最好的大概就是你喜欢的人刚好也喜欢着你,你深知暗恋的苦,所以在有人和你感同身受的时候会这么开心,对方一定是拯救了宇宙才遇到一个喜欢着他的你。就是在你故意刷存
  • 将钱沽酒随心快,瓦钵磁瓯殊自在——醉#aj1##莆田鞋##匡威##潮鞋运动鞋nike帆布鞋yeezy篮球鞋板鞋球鞋#我现在的世界……绿植好可爱,多肉真肉肉,多肉
  • 我宣布这个散人的游戏解说已经成功打败了目前所有po18的连载了!但是核心不会变,依然是爱神回家的日常,部分背景人设都会参考《修罗场》只是主角不是苏苏他们!
  • #洞见#【冬至来了】✨寒冬里 唯一确定的如期而至✨❄️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
  • 那会儿就觉得马笛的小眼睛超可爱[哈哈]大师课上马笛和贾贾很谦虚地说这次来是与大家分享他们对国标舞的理解,贾贾好像感冒了,马笛每次讲完都会特别贴心地问句~贾老师还
  • 在我这里,真诚永远最重要,我可以感受到你的,内敛但热切。#日常[超话]#分享碎片~◆螃蟹不准入境◆党当当带着她家的6寸蛋糕模具跋山涉水来我家 最后成功完成了一个
  • 近日,北站街道楼宇服务站携手区域化共建单位精中教育为楼宇白领带来一场新年自画像手作课。本次活动特邀蕃茄田艺术教研部课程研发师DI LUCE品牌饰品设计师Luce
  • 个中意思是说:人要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如果为了做感兴趣的事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些困难,那不叫苦难;那只是你为自己能做开心的事,所做的一点前期工作。希望你多多站在地方的
  • 如是若劫盗妙好、劫盗委信、劫盗孤贫、劫盗佛法出家之众,若入聚落而行劫盗,劫盗有学、或阿罗汉、或诸独觉、或复僧祇、或佛灵庙所有财物,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不与取”
  • ”陶渊明有了“心静”与“心远”才能抛开一切世俗的杂念与干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闲情逸致的“心境”这就是陶渊明“静”的精神世界 新款预览~新款: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真是一汪苦海,你我都身处其中,悲欢皆需自渡。 也许我们终将在日复一日的生
  • #阿森纳#新帅阿尔特塔出席了上任之后的首次赛前新闻发布会,我们来看看西班牙人谈到了哪些话题。 嗨,米克尔,目前你从自己的球队身上得出了哪些结论呢? 尽管还有
  • #济南脱单[超话]##济南脱单[超话]##济南脱单[超话]# 94年,独子,济南天桥本地人4房一25左右代步车,有个3年车贷还起来也轻松无压力,171cm(看仔
  • -月巴这件事 越拖越‎久越拖越‎月半 等​哪‎天‎​‎你​想‎通‎觉‎得应​​​‎该‎​‎好好‎爱​自‎​‎己了‎ 变的‎舍​得‎​‎为​自己花钱‎ 想​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