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乖,摸摸头》

作者大冰在云南丽江开设了一间名为“大冰的小屋”的酒吧;此外,他不仅是在街头卖过唱的民谣歌手,还是一名背包客,他用脚步丈量过滇藏线、青藏线、川藏线。2012年,大冰皈依三宝,为禅宗临济在家弟子。

在行走的路上,大冰除了用文字记录生活,也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他创作过了《背包客》、《把爱做够》(又名《丽江之歌》、《如果我老了》)、《拉萨糌粑》、《压缩饼干》、《浪迹天涯》、《丽江粑粑》、《我不想唱》、《陪我到可可西里看海》这些歌曲。

也正因为大冰有这些经历,所以这本书的诞生不是偶然,它只是一种记载。它记载的不仅是大冰的故事,还有大冰朋友的故事,还有这世上某些不为人知的在路上的故事。

大树和兜兜的凄美之情、毛毛和木头的叛逆之爱,椰子姑娘和圆寸建筑师的细水长流,成子和豆儿种下的小因果……他们的故事各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不是在最美好的年华相遇相识,而是在最合适的时分相守相爱。

都过了三九天了,咋能冷成这样,出去得瑟一趟,都给我冻感冒了,攒了一冬的雪就在最近这些个天肆无忌惮的开下,一泻千里,三天两头的就是下啊,不知不觉,姑娘已经到了和我抢吃的的阶段,以前爱吃的椰子猕猴桃一个两个放在那好些个天也吃不了,现在都得一箱一箱的整啊,要不抢不过她啊,就寻思半夜去厨房偷吃个啥,然后一会一个小嘎豆儿就会瞪着俩圆溜溜的大眼睛一脸问号看着你,说,妈妈,你吃啥呢?我也想吃。然后我就缴械投降了,哎,当妈是真难啊,我终于知道这半年我是咋瘦滴了。

【我说文艺】林森:“知青”原点与时间之书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下篇)

“日”与“夜”之二:革命与日常

《日夜书》在革命与日常之间处理得最有意味、最为复杂的人物,显然是马涛。作为叙述者陶小布的妻子马楠的哥哥,在《日夜书》中,马涛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也是全书中韩少功刻画得最耗心力的一位人物。马涛是一位“革命者”,或者说自以为的“革命者”,他读书甚多,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体内涌动着革命者的坚韧,不少的知青都被他的魅力所倾倒,包括小说中的“我”——陶小布。除了有革命的理想,马涛也有胆量,在因密谋被揭发入狱之后,他仍然不改其志,他犹如永动机,一直喷涌出“革命”的力量。而且,他身上保持着这种状态数十年,直到多年后身处国外,仍是一副引领全世界思想革命的派头。在这个意义上,马涛是一个超脱之人,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世俗生活,为了某种“理想之光”便把一切都压了上去,从不后悔。我们可以不认可他的思想,可我们又很难不为他这种追索的毅力所震撼。马涛的让人难忘,当然不仅是因为这“伟光正”的一面,甚至可以说,韩少功刻画他、读者记住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另外一面。作为革命者的反面,马涛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没有了那种面对历史、面对思想、面对时代的如鱼得水,他失去了那种“对自己入迷的书过目不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某一段,甚至能准确锁定哪一页,讲一个小说或电影里的故事,也能风生水起和准确无误”的“超能力”。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把姓王的喊成姓刘的,把杀猪的叫成弹棉花的,把人家的三大姨叫成四姑娘……”饭烧焦了,他路过几次也不熄火。马涛的这种“与生命相脱节的纯粹来自知识演绎的思想狂妄。他内心的自我膨胀和傲慢来自于知识给人带来的心理优越,他忽略了思想的奇葩只有落实到常识的现实才能开出真实的花”。马涛把一家人尤其是马楠伤害极深,陶小布作为旁观者,在讲述之时饱含愤恨。马涛对家人、朋友的伤害是持久性地,他甚至把自己的女儿笑月也丢给马楠,基本放弃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这也酿成了小说结尾处笑月自杀的惨剧。而马涛本人,对那些被他伤害的人毫无知觉,只认为所有人都轻慢了他,他的“伟大”被所有人扼杀了——他认为马楠为保护他而在他下狱期间烧掉他的手稿,造成了他曾提出的某个伟大思想未被承认,这对他是摧毁性的。马涛的这些自以为是和思想狂妄,都身披一件“伟大”的外衣,他永远觉得身边人没有给他创造足够多的条件,让他一展身手,于是把“匕首”一次次刺向最亲的人。

革命的轰轰烈烈和日常的鸡毛蒜皮,在这里形成了某种刺眼的对比。一个个疑问也由此诞生:以牺牲身边最亲的人来完成的“革命”,是否具有合法性?连最亲的人都可以如此肆意践踏的理想,是否仍然值得尊敬?革命与日常的摩擦、冲突,是否就像“夜”未能融于“日”?

日”与“夜”之三:身体与精神

《日夜书》里,韩少功极力回归传统长篇的表达,更多地以故事本身来讲述,作者的强行介入不多,但也还是有。韩少功在故事讲述的中间,插入一些章节,分析人物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有“泄点与醉点”“准精神病”“器官与身体”等几个章节。“泄点与醉点”先分析了这两者的不同,这两个描述生理高潮的概念,“泄点”相当于饮食当中的“吃饱”,“醉点”相当于饮食当中的“吃好”。之后则是分析N、安燕、姚大甲、吴天保、贺亦民等人的性经历,试图从这里头,挖掘性经历与他们的性格演变、命运走向之间的隐秘关系。“准精神病”则是以蔡海伦、马楠、万哥、马涛几人的某些几近精神病的性格表现作为分析对象:蔡海伦无论任何场合,都把女权挂在嘴边,把所有的话题都引向关于女权的争论;马楠任何时候都让陶小布表达对她的爱,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变心;万哥是一个穷怕的人,到南方最早开放的城市见识一番之后,心态失衡,导致后来被骗,而这个经历颇多的人,最后变成了喋喋不休的“营养专家”;马涛永远活在他的伟大理想和现实庸常的摩擦当中。“器官与身体”则主要是关于贺亦民的奇人奇事,贺身材很矮,也不识几个字,要谈女朋友还得请别人介绍《红楼梦》等名著中的典故,以方便其“找话题”,就是这么一个人,竟极有偏才,发现了电表上的极大漏洞,长期用电而表不走动,他还有多项技术专利……这个奇人也是畸人,他的腿与腰、手、脑、舌、耳、心等器官被韩少功缓缓道来。

身体作用于精神,精神也支撑着身体。很显然,这相对、相反的概念,被插入完整、线性的叙事当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花活儿,而是要在人物的命运向前发展的时候,稍微歇一歇,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故事裹挟着往前的人物,除了社会的、时代的浪潮裹挟,还有没有一些不被注意的因素,潜在地影响着那群人的生命走向?作为个体,精神方面的追求、喜好甚至怪癖,其实也在左右着一个人——虽然这可能很难被我们所看见。除了精神,身体、样貌也跟一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贺亦民就是一个例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泄点”和“醉点”,这本是身体上的反应,可这种身体反应,又往往抵达精神层面。身体和精神,显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连一体、互相转化的,就像“日”与“夜”的永远相连,不可分割。

日”与“夜”之四:少年与老年

《日夜书》里,人物从知青时期的少年,变成活在当下,逐步退出职场的老年。针对少年时期,韩少功少见地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当中书写爱情了——而对情感的书写,往往被视为韩少功的一个“薄弱环节”。《日夜书》不仅仅写爱情,甚至也有了性描写,这更是韩少功作品中罕见的。马楠为救哥哥马涛,去找徐副主任,被夺了初夜。后来的第22章、23章里,陶小布和马楠两人进行着让人唏嘘心碎的“第一次”。所谓的性描写,当然不是为了描写性,而是在对话、动作当中,写出马楠和陶小布所受到的身体、心理伤害。陶小布失败的第一次,当然是因为介怀马楠被徐副主任夺取了初夜——虽然他极力否认;马楠后来没法生育,跟当初的徐副主任是不是也有着某些隐秘的关系?这些被时代抛到山沟沟里的少年人,其被时代给予的伤害,通过一次“失败”的性关系,被折射出来。他们下乡之前的那种冲天豪情,被现实雨打风吹去。可以看出,韩少功在书写知青这一段少年生活的时候,既对那个时代保持着警惕性的思考,“将与自己同时代并且命运交集在一起的人作为麻雀,加以刻薄地剖析”,也有对这一段少年经历保持着某种刻骨的痛惜。

老年这一段,韩少功还写了职场,写了办公室政治。比如说第28章突然出现的陆学文,这个在厅长陶小布手下任副厅长的活宝,和陶小布来了一场“宫斗”。韩少功也写到了家庭里的日常,马涛和妻子离婚后,把女儿笑月丢给了马楠,陶小布和马楠之间为笑月的教育,发生了诸多摩擦。而马涛作为一个“时代英雄”,自以为在国外能呼风唤雨,却不过落得一个被鄙夷、嘲笑的下场,他开启一场国内之旅时,已经身患绝症,仍再次把陶小布等人折磨得七零八落。陶小布只能把这当成一个绝症之人的最后任性,把所有委屈吞回肚子。

抛弃掉历史的浪潮,仅仅时间本身,仅仅是少年变成老年的过程,就让人如此触目惊心。这种时间不舍昼夜的流逝感,通过少年和老年的对比,更显清晰,这也是属于作者的感怀,如黄灯所言,“在史铁生无法克服生理的极限早已离世之后,在张承志已越来越远离主流并自动边缘化的形单影只中,韩少功是否感到了一代人被历史的风吹雨打之后的落寞和悲凉?”

“日”与“夜”之五:畸人与英雄

《日夜书》里,韩少功一反《暗示》当中人物和故事只提供例证的方式,开始用心刻画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关于这一点,韩少功自己也说:“《日夜书》讲的是一些‘50后’国人的故事……他们是畸人,也是英雄。说畸人,是他们困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有怯懦,有幻想,有自负,有盲目,有粗鄙……说英雄,是他们抗打击,能折腾,用于反抗,富于激情,相当于一片蓬蓬勃勃的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度和底层根系。”韩少功本人特别清楚这一代人身上的两面性,他看到了那些同龄人,在这数十年里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在这里,有人性暗淡的一面,也有人性光辉的一面;有时代不堪的一面,也有时代动人心魄的一面。很显然,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真正感人的人物,都绝非仅有所谓“正面”“正能量”的那一面,一定是两面甚至多面的混杂交织,其丰富性才足以让人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其丰富性才经得起推敲和细品,畸人和英雄同为一体两面,也是“日”与“夜”混杂交织的一种。

可以看出,韩少功在《日夜书》里,通过一组组相对概念的对照、彼此映射,来构建他心中的“50后”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它们有时是界限分明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日就是日夜就是夜;可更多时候,它们又是混合交织、互相转化的,黑可以逐步过度到白、日可以慢慢变成夜。所谓《日夜书》,有日、有夜,也得有“书”,有记录的冲动、有书写中的沉思和犹豫,才能组成这一代人、这一个时代的故事。

感性的“回归”

《日夜书》有着结构方面上的考量,比如说,大量的插叙、倒叙,使得过去的时空和后来的时空,得以穿插、映照。这种手法的运用,对于大体上知晓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读者,阅读障碍不算太大,可对于境外的读者,其进入难度肯定是存在的,以至于《日夜书》的台湾繁体字版、韩文版,不得不“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作调整”。除了跳跃和闪回的大量运用,还在一些章节中间插入“泄点与醉点”“准精神病”“器官与身体”等几个章节,隔断完整的阅读,让读者有放慢脚步、略作沉思的时间。

《日夜书》的首版简介上写着“知青一代的精神史,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独步标高之作。”“当代文学独步标高之作”这话我们可以当广告词来理解,前面的话则是对这部小说的概括。相对国内其他作家的作品,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相对韩少功自己的作品,其“思辨”其实是在“后撤”的,因为韩少功最擅长的思想,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最大的“压制”。《马桥词典》和《暗示》中,韩少功本人经常会跑出来,和作为叙事者的“我”混为一体,而且,因为这两部小说中,那个叙事者“我”都是没有姓名的,这就让作者韩少功和叙事者“我”的串场特别厉害。而在《日夜书》中,这一做法基本绝迹,韩少功本人隐遁了,只有作为叙事者的陶小布存在。从这一个小切片便可发现,韩少功在努力压制着思考的冲动,让故事本身去阐释,让故事自然生发意义,也就是说,在《日夜书》里,感性在大面积“回归”。

为什么在思考一代人命运的作品当中,韩少功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思辨,而“臣服”于故事本身?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在于,韩少功或许认为,他本人的思辨与历史的“真实”相比,他更愿意诚实地记录,而不是交出个人的思考——又或许,年满耳顺之年的韩少功,内心萦绕着当年知青生活里遇到的念念不忘的人,他的记录冲动远远大于他的思考冲动。“岁月流逝,数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弹指之间,千年变局。天地之间,唯心是归。当熠熠闪光的那么多人和物正变得模糊,相伴相守的日子渐次凋零,受惠者的一眼回望岂是多余?……放下技法,放下风格,放下创新野心,放下禁忌掐算和风险规避,一切从内心开始,便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把这些既畸人又英雄的旧日故交记录下来,以免他们被遗忘在历史的烟尘处,是韩少功写《日夜书》最大的缘由。把这些后来成为了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的知青一代如实呈现,让后人从活生生的人物和生活中,感受当时的历史现场,便是《日夜书》最大的价值。

也正是出于这最质朴的记录、“书”的初心,“感性”在《日夜书》里得到了“回归”,《日夜书》也成为韩少功笔下最像传统长篇小说的作品。韩少功的中短篇小说,完全符合我们对经典中短篇的理解,很少在作品当中直接以思辨性的语言进行介入,而多以故事来自然呈现。可长篇小说里,他的探索性太强,于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成为了一种“奢侈”,《日夜书》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的特例。


——原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5月
----------------------------------------------------
林森,作家,《天涯》杂志副主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小镇及其他》,长篇小说《关关雎鸠》《暖若春风》《岛》,诗集《海岛的忧郁》《月落星归》、随笔集《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海南文学双年奖等,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夏といえば!^ ^ほなまた連絡するねー!
  • #棉花美娃娃[超话]#佛出淡坑包,详情可以私,现生比较忙,回信息可能比较慢,看见了会回的!虾龟勿扰 基本上都是收的来的时候或者买的来的时候是什么价格就什么价格出
  • 本次建成运营的6号楼项目是中国联通全国首个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从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落实低碳、绿色理念,定位于为金融及政务行业服务机房,建筑面积8800平
  • 我爷爷生前最爱收藏文物古玩类的,我也从小耳濡目染了一些,所以入坑的时候看到膳具的名字就有种亲切感(然而不能改变我赌膳具时非洲人的属性[doge])听到和博物馆联
  • 所以我永远会把我最纯粹懵懂时的爱情❤️留给我爱的人、他也是爱我的人!(因为深爱❤️一个人是需要付出的,就像蓉蓉和子健一样❤️、紫霞仙子和那个人❤️一样,靖轩哥哥
  • 《正因其徒劳》我感觉有两层意义:①是身为观光者的我们明晓得,他已留在曩昔了,却照样不时解密留下讯息想要他活下去,然则“殒命是弗成超过的工夫点”直到末了,我们晓得
  • 医生也不会给你做售后服务,检查完,看完病,开一堆药,还会跟你说定期复查,完事你再来他也不知道你是谁了总之一句话☞自己对自己好,养生再贵,也贵不过医疗费‼#佳茵益
  • ”照禅宗看,人的自性(或本心)本来是广大虚空一无所有,但它并不死寂的,而是能“思量”的,一切事物皆由“思量”出。“识心见性”是说,如对自己的本心有所认识就可见到
  • 王一博是当红明星,但他努力向上,不骄不躁,年轻人超酷的基因里,不就应该是这样吗?王一博是当红明星,但他努力向上,不骄不躁,年轻人超酷的基因里,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 1. 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要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动态掌握师生员工基本情况、行程信息及健康状况。1. 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要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动态掌握师生员工基本情
  • 一些炮塔是从无法修复的黑豹坦克中拆下来的,但大多数炮塔是专门作为反坦克掩体而制造的。一些炮塔是从无法修复的黑豹坦克中拆下来的,但大多数炮塔是专门作为反坦克掩体而
  • 不是我怎么能感同身受,怎么能轻易地说出伤人心的话,我不想苗条吗,我也吃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多努力过,不但没瘦反而更胖了,减肥就是一件很难坚持下来的事情啊,更何况我还
  • (当然如果男主面对人偶的恶熏笑容能稍微收一收,观众的观感大概会好点hhh以及话随如此 俺现在就想看到这俩大战n个回合的纯!来评论区和我们聊聊吧~更衣人偶第一集看
  • 以各种借口掩饰自己的故意..……不作为。以各种借口掩饰自己的故意..……不作为。
  • 很幸运那时候读了李银河的文章,李银河说从没有在内地电影里看过这样的女性主义电影,出于对这个评价的好奇,我走进了电影院,首映这天在寥寥无人的电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
  • #書摘#先是唐山烧烤店打人 又是唐山女孩被车碾压杀害 现在又出来河南13岁女孩子被砍,他只是拒绝了别人的骚扰就要遭受这些,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种事情呢,
  • 今天读完(或许应该说是翻完)《情人》的时候,想的是“这种人称视角随意转换的意识流可能只有脑电波频道对接上才能欣赏但我get不到真的好痛苦”好在紧接着后半本就是《
  • #吴磊主动牵手赵露思# 你在搜吴磊吗❓❓吴磊凌不疑少年将军宽肩窄腰自带气场身材超好深情霸道笑容甜美未来可期前途无量凌不疑我为你痴为你狂为你哐哐撞大墙吴磊凌不疑你
  • #防弹少年团[超话]# 今天如果不是珍珍和泰泰的唯粉,我们真的悬,珍珍的唯粉最后也是砸了一次大票,泰泰唯粉一直在努力保持票差。你不够坚强特别喜欢哭有时候是因为觉
  • 从最新票房数据来看,《长津湖》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7档影片票房遥遥领先,有望在春节假期实现最大获益,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他影片票房会在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