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cn/A6GPHfV0 [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这不是影评。毕竟,我觉得,贾玲一定不是因为想要当导演而去拍了这部电影,不过是想拍一部献给妈妈的电影所以当了导演。只是,看过「你好,李焕英」后,我不断想起多年前,妈妈读过我的一片游记后,给我的留言「看了你的游记,妈妈仿佛也踏上了这片圣土,古镇别具一格的美,确实让人感受到醉梦前尘,一梦千年」。这句留言,我曾小心翼翼看了很多遍,几乎倒背,它无端令我心动,却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

很遗憾,在认识妈妈时,她就已经是我的妈妈了。对于我,她的角色固然始终是「母亲」,然而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字句,一再地提醒我:在这之前,在她是「母亲」之前,她也许曾是某个青春正好、诗情画意的少女。

可我终究难以想象,她在母亲这个身份设定之外,还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怀揣过什么样的心情,酝酿过什么样的情感。可我终究难以想象,她如我这般大的年纪,在做些什么,是不是也有一段属于她的青春岁月,张扬热烈,一如现在的我一样。我总是觉得,她很理所当然就是现在的样子了。无条件地很爱我,但并不是百分百地理解我。每天关注我的喜怒哀乐,似乎我是她生活唯一的重心和主题。 

很遗憾,我们似乎没有拥有过太多的相互认知和共同生活。我偶尔会感念她的特别,因为她从未在「结婚生子」这类人生大事上对我有过所谓任何的规劝,也从未试图限制我生活的种种可能,以爱的名义要求我必须承欢膝下。但我却从来没有问过她,这么多年来,在「相夫教子」这样的一个角色限定中,是否全然地满足与快乐。

岁月十分薄情,我终究离着她和爸爸越来越远。他们成全了我的独立和主见,亦让我有能力在孤独中获取快乐。可我却没再也有办法成全她现在「如果你在我身边,哪怕就是在卧室里睡觉,我都是安心」的绵薄心愿。

她曾在我们无数的语音通话里间或感慨过「如果将来你做父母,一定比我和你爸要强吧」,「其实,当父母也是一种学问,但我和你爸现在才想明白」。这种话很容易把我的眼泪逼出来,在我还没有日渐体会她的时候,她已经慢慢从很多往事之中体会我了。

那种如同影片中的贾晓玲「想要有出息」的声音也曾在我心底无数次响起。但很可惜,我不是那么能干,没办法给世俗、功利的规则一点面子,去赢取些什么,又或者如何显山露水;我不是那么懂事,没办法给世俗、传统的标准一些面子,认真地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随遇而安,踏实地结婚生子;我不是那么乖巧,没办法给世俗、既定的命运一些面子,温情脉脉接受来自生活全部的给予。

当我终于可以日渐明白 —— 其实,她只是期望我健康,期望我快乐、期望我平安、期望我就在她的身边,无所谓我有什么成绩,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时,那条载着我的小船已经走了很远很远,也尚不知如何靠岸。

贾玲说,「谨以此片,献给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这行字最后出现在荧幕上时,我听到影院中有人抽泣地很厉害。李焕英的青春斑斓而又热烈,扎着两根辫子的她爽朗却也爱笑,我看着那些或明或暗的镜头,恍然意识到:

我跟妈妈说过很多遍我爱她。可是比起爱她,这一刻的我更想看到她,看到那个「妈妈」身份角色以外的她,真真正正的那个她。或许,对于她,我也曾有过很多很多的「刻板印象」,但穿过时间和距离的缝隙,才发现:她的世界里,有更丰富的风景。

她们也曾有有她们的旧日时光,她们也曾为青春的树徜徉,如果可以,就听她们讲一讲,或者陪她们去看一看她们出发的地方。她们也有过天真和浪漫,也有过光荣和梦想。

其实,她们,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妈妈啊。
其实,她们,也不仅仅是,我们的妈妈啊。

———

P.S. 很多时候,我都不太喜欢那些理论规训对于女性身份和角色的设限。它们被妥帖地包裹在一层又一层华丽话术的糖衣之下。仅以「母亲」这个角色来说,某种意义上,社会对于「母性」的语境建构永远是「母爱始终把孩子的利益置身于自身的利益之前」。对「好母亲」的规训中强调的,永远是母亲无私的付出、奉献与牺牲;是母亲为了孩子、家庭要无条件地让位;是母亲自身的需求没有那么重要 —— 仿佛只有如此,才是「合格」的母亲;只有如此,才算足够的母爱。

一句「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更像沉重的镣铐,把母爱牢牢锁在神圣的殿堂之上。似乎母亲就必须坚强、母爱也必须伟大。这种对于母爱的崇高化追捧,有意和无形间漠视的,是女性自身的情感诉求或自我需求;是她们大量的家庭内部付出被视为「天经地义」。它要求女性必须要用无私、而非自我实现的态度来做母亲。它让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觉,而不是智慧来做母亲。直到今天,女性的身份角色都无法和和其它各种社会身份独立开来,而正是这些身份的交互,让性别压力的镣铐愈发沉重。

可每一位妈妈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首先都是自己。

亦以此段,送给我所有已经成为妈妈的小伙伴们。

我几乎不太能够凭借想象去建构你们此刻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只能笨拙而粗糙地将所有的关心挤压成一句:「亲爱的,最近好不好」。我不知道,从女孩到母亲这种身份角色的转换中,你们会经历何种起落、困顿与挣扎。尽然我明白,所有的「失去」,都伴随着「获得」,你们的主体性,并不会由于宝宝的出现而完全泯灭。但我仍然会担心,担心你们在这个过程中觉得「茫然」、觉得「孤独」、觉得「丧失」、觉得「无依」。看到你们那样坚强,慢慢担当起母亲的责任,我多为你们骄傲。

我的亲爱的来自山川湖海的女孩儿们啊,我多希望你们会记得:无论你们被生活贴上了什么样的标签,为人之母,为人之妻,为人之儿媳,你们永远都是我心底和我吃饱喝足一起躺在沙发上葛优瘫的十八岁姑娘。

@贾玲 @电影你好李焕英

导语:中国即将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一个社会的重要话题。创作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养老,以及由养老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艺苑|电影《来处是归途》的来处和归途(文_张卫平 刘泽 图_刘泽)

山西本土制作的电影长片《来处是归途》自上映以来,荣获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DIT制作奖、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观影团之选最受欢迎影片,入围第四十四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第十五届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

却道天凉好个秋——

电影《来处是归途》创作始末(张卫平)

十几年前岳父去世了。岳父去世前在病床上躺了两年多。岳父是20世纪40年代的人,他们那代人的人生哲学,信奉的就是多子多福。岳父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让现代人看来,子女不可谓不多,但当岳父真正病倒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么多的子女也根本不够用。岳父身高体大,体重足有八九十公斤,得的又是不能动的病,这么重的人躺在病床上,要想让病人生活舒适,只有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做好病人的日常护理。子女们虽多,但各有各的家庭,远近住的又不一样,有的在身边,更多的在其他城市,还有的远在大兴安岭,他们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到单位上班,还要不断请了假长途跋涉回家伺候老人,其中的艰辛、琐碎、劳累,没有亲身经历过很难体会个中辛酸。

由岳父我想到了中国式的养老。过去中国人有句老话,就是养儿防老,养育儿子的目的除过传宗接代外,更重要的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近些年来,特别是这几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社会养老的力度,各种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等在城乡陆续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还是社会的主流。新时期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很多年轻的家庭,“主力”都是独生子女那一代,这一代人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老人们没病还好说,一旦生病,而且还是几个人同时生病,他们面对的养老问题将更加难以想象。

那年鲁迅文学院和省作协给杨凤喜和李燕蓉召开作品研讨会,李燕蓉的一部中篇小说《等待》吸引了我。这部小说写的正是城市大龄青年所面临的生活窘境:年龄大了,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有了对象,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房子;有了房子,又要面对家中的老年病人。生活中有无数的等待,等待未来,等待希望,乃至等待死亡。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面对困境的种种无可奈何。小说中写的老年人得的是一种叫老年痴呆症的病,这种病的学名叫阿尔茨海默病。养老本身就够烦心的了,而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养老就更是会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问题,它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成长和未来。据资料介绍,我国老龄人口截至2019年就达到了2.4亿人,每年新增1000万人,其中老年痴呆患者达到了600多万人。看到这组数据我很长时间难以入眠,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几十万个家庭水深火热的生活现状,是无数个小说主人公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无奈。

我有了把李燕蓉小说《等待》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乃至搬上银幕的想法。中国即将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一个社会的重要话题。创作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养老,以及由养老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本最初创作完成后叫“却道天凉好个秋”。此后与数个影视公司探讨这部电影的拍摄问题,直至遇到青年新锐导演刘泽。

与刘泽相识也是在一场聚会上。刘泽年轻,有想法,对电影艺术十分痴迷,看了《却道天凉好个秋》有了创作的冲动,先后把小说原著以及李燕蓉其他的小说读了多遍,几次相谈,让我们的创作理念逐步接近。拍摄时,刘泽又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剧本作了修改,电影的名字开始叫“又一夏”,定稿后改名为“来处是归途”。这个名字有一种哲学的意味,让人有了更多的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电影拍完了,有许多意外的惊喜,想不到刘泽是如此的用心,画面比文字更有震撼力。当然也有许多小细节,如果再能多打磨几次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电影《来处是归途》正在几个电影节上上演,祝愿这部电影能有更好更远的未来。

《来处是归途》导演手记(刘泽)

电影《来处是归途》曾用名《又一夏》,最初是读山西籍女作家李燕蓉的短片小说《等待》,被其中内在的核“等待”所吸引。秦牧是在等待,等待自己能够突围自己的生活;夏天是在等待,等待父亲的病会有奇迹出现;夏母是在等待,等待与老夏相随而去;夏父是在等待,等待着回到自己熟悉的老宅——其实本质上在老夏身边的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件事,那就是死亡。这个气息迷恋了我,我开始尝试联系小说作者,得知山西文学院院长张卫平老师已经完成一版剧本的改编,至此便与张卫平老师建立起一段奇妙的渊缘,在此我特别感谢张卫平老师的信任,愿意扶持年轻人,同时更有胸怀融入一位新人导演的拍摄思维。第一版剧本重点放在男女主人公的谈婚论嫁上,同时还植入了对拆迁的思考。约见张老师后相谈甚欢,同时彼此也都打破了最初读小说时改编的构想。

小说是以秦牧为视角围绕寿衣逐渐展开的,秦牧见证了老夏身边人等待死亡的过程。后来我们决定将视角转变为女儿夏天,夏天在老夏的死亡上受到的伤害与触动是最大的。同时女性往往是一个家庭的脊椎,大部分家庭是女人占着多半个天,支撑着这个家不倒,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是女人担当着一切,男性往往像巨婴一样生活着,除了给家庭带来经济支撑外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担当而遇事逃避的。这部戏也逐渐演化成一部大女主戏。最开始夏家是夏母在支撑,随着时间推移夏天逐渐成长接替夏母。轮回很可怕,夏母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最终发生,夏天变成另一个自己,所以夏母伤心,夏母带老夏离去并非主要因为看到夏天辛苦,关键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的轮回。同样,秦家也是秦父窝囊一辈子,秦母一直在支撑着家庭运转;秦牧作为夏天的男友关键时刻也在逃避,也许他对夏天的情感仅仅是因为曾经的未得到而此刻终于占有,更多的是性的依赖。

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经过追随于张老师身后多稿文学剧本的碰撞打磨后,开始动笔写作导演台本。在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逐渐确定了我想要的影像风格,忽然想用非常流动的影像来处理每一场戏,像水一样跟随着却不着痕迹,让所有演员也尽情地融入拍摄空间当中,情绪连贯地做完每一场戏,保留每一帧真实生动的画面。我一直认为把演员放到真实的空间里面,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空间之间相互生发出来的那些微妙的东西是最迷人的,也是最流动的。

影像上会融入一些非现实的东西,把两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件在同一个时空内用一个镜头实现,以及一些人物心理状态的影像外化。因为都是围绕老年家庭展开故事,所以在美术与陈设上实现几个年代的家居物品交集出现在一个空间内,从视觉上有年代流动感。色彩上偏怀旧一些的阴郁基调。

以上这些都确立后,就觉得声音上也要流动起来,参与叙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实现扩展空间层次和情绪层次,同时放大一些微弱的细节声音,比如人的呼吸声等等。音乐方面想要那种非叙事,却可以增加或辅助影片情绪,有些空灵有些时候还有些神秘气息,因为音乐乃至声音最终会协助两个时间和空间中的影像在一个镜头内呈现,并且在细节上帮助观者心理上有所区分。

我在处理导演工作台本过程中最终合并梳理出76场戏,同时努力实现一场戏一镜,用76个像水一样的流动镜头在实景拍摄中完成这76场戏,当然在最终定剪呈现的版本中是68场戏68个镜头。

感谢张院长与李燕蓉老师的信任,感谢小说给予这部影片厚重的底蕴。电影的灵魂是文学性,这部影片正因为是生长在文学的土壤之上,才能够成功。期望我这株嫩芽未来可以在这方沃土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PICS

艺苑|电影《来处是归途》的来处和归途(文_张卫平 刘泽 图_刘泽)

刊发于2021年第1期

山西本土制作的电影长片《来处是归途》自上映以来,荣获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DIT制作奖、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观影团之选最受欢迎影片,入围第四十四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第十五届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

却道天凉好个秋——

电影《来处是归途》创作始末(张卫平)

十几年前岳父去世了。岳父去世前在病床上躺了两年多。岳父是20世纪40年代的人,他们那代人的人生哲学,信奉的就是多子多福。岳父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让现代人看来,子女不可谓不多,但当岳父真正病倒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么多的子女也根本不够用。岳父身高体大,体重足有八九十公斤,得的又是不能动的病,这么重的人躺在病床上,要想让病人生活舒适,只有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做好病人的日常护理。子女们虽多,但各有各的家庭,远近住的又不一样,有的在身边,更多的在其他城市,还有的远在大兴安岭,他们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到单位上班,还要不断请了假长途跋涉回家伺候老人,其中的艰辛、琐碎、劳累,没有亲身经历过很难体会个中辛酸。

由岳父我想到了中国式的养老。过去中国人有句老话,就是养儿防老,养育儿子的目的除过传宗接代外,更重要的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近些年来,特别是这几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社会养老的力度,各种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等在城乡陆续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还是社会的主流。新时期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很多年轻的家庭,“主力”都是独生子女那一代,这一代人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老人们没病还好说,一旦生病,而且还是几个人同时生病,他们面对的养老问题将更加难以想象。

那年鲁迅文学院和省作协给杨凤喜和李燕蓉召开作品研讨会,李燕蓉的一部中篇小说《等待》吸引了我。这部小说写的正是城市大龄青年所面临的生活窘境:年龄大了,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有了对象,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房子;有了房子,又要面对家中的老年病人。生活中有无数的等待,等待未来,等待希望,乃至等待死亡。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面对困境的种种无可奈何。小说中写的老年人得的是一种叫老年痴呆症的病,这种病的学名叫阿尔茨海默病。养老本身就够烦心的了,而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养老就更是会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问题,它会深刻地影响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成长和未来。据资料介绍,我国老龄人口截至2019年就达到了2.4亿人,每年新增1000万人,其中老年痴呆患者达到了600多万人。看到这组数据我很长时间难以入眠,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几十万个家庭水深火热的生活现状,是无数个小说主人公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无奈。

我有了把李燕蓉小说《等待》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乃至搬上银幕的想法。中国即将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一个社会的重要话题。创作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的养老,以及由养老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剧本最初创作完成后叫“却道天凉好个秋”。此后与数个影视公司探讨这部电影的拍摄问题,直至遇到青年新锐导演刘泽。

与刘泽相识也是在一场聚会上。刘泽年轻,有想法,对电影艺术十分痴迷,看了《却道天凉好个秋》有了创作的冲动,先后把小说原著以及李燕蓉其他的小说读了多遍,几次相谈,让我们的创作理念逐步接近。拍摄时,刘泽又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剧本作了修改,电影的名字开始叫“又一夏”,定稿后改名为“来处是归途”。这个名字有一种哲学的意味,让人有了更多的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电影拍完了,有许多意外的惊喜,想不到刘泽是如此的用心,画面比文字更有震撼力。当然也有许多小细节,如果再能多打磨几次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电影《来处是归途》正在几个电影节上上演,祝愿这部电影能有更好更远的未来。

《来处是归途》导演手记(刘泽)

电影《来处是归途》曾用名《又一夏》,最初是读山西籍女作家李燕蓉的短片小说《等待》,被其中内在的核“等待”所吸引。秦牧是在等待,等待自己能够突围自己的生活;夏天是在等待,等待父亲的病会有奇迹出现;夏母是在等待,等待与老夏相随而去;夏父是在等待,等待着回到自己熟悉的老宅——其实本质上在老夏身边的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件事,那就是死亡。这个气息迷恋了我,我开始尝试联系小说作者,得知山西文学院院长张卫平老师已经完成一版剧本的改编,至此便与张卫平老师建立起一段奇妙的渊缘,在此我特别感谢张卫平老师的信任,愿意扶持年轻人,同时更有胸怀融入一位新人导演的拍摄思维。第一版剧本重点放在男女主人公的谈婚论嫁上,同时还植入了对拆迁的思考。约见张老师后相谈甚欢,同时彼此也都打破了最初读小说时改编的构想。

小说是以秦牧为视角围绕寿衣逐渐展开的,秦牧见证了老夏身边人等待死亡的过程。后来我们决定将视角转变为女儿夏天,夏天在老夏的死亡上受到的伤害与触动是最大的。同时女性往往是一个家庭的脊椎,大部分家庭是女人占着多半个天,支撑着这个家不倒,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是女人担当着一切,男性往往像巨婴一样生活着,除了给家庭带来经济支撑外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担当而遇事逃避的。这部戏也逐渐演化成一部大女主戏。最开始夏家是夏母在支撑,随着时间推移夏天逐渐成长接替夏母。轮回很可怕,夏母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最终发生,夏天变成另一个自己,所以夏母伤心,夏母带老夏离去并非主要因为看到夏天辛苦,关键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的轮回。同样,秦家也是秦父窝囊一辈子,秦母一直在支撑着家庭运转;秦牧作为夏天的男友关键时刻也在逃避,也许他对夏天的情感仅仅是因为曾经的未得到而此刻终于占有,更多的是性的依赖。

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经过追随于张老师身后多稿文学剧本的碰撞打磨后,开始动笔写作导演台本。在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逐渐确定了我想要的影像风格,忽然想用非常流动的影像来处理每一场戏,像水一样跟随着却不着痕迹,让所有演员也尽情地融入拍摄空间当中,情绪连贯地做完每一场戏,保留每一帧真实生动的画面。我一直认为把演员放到真实的空间里面,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空间之间相互生发出来的那些微妙的东西是最迷人的,也是最流动的。

影像上会融入一些非现实的东西,把两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件在同一个时空内用一个镜头实现,以及一些人物心理状态的影像外化。因为都是围绕老年家庭展开故事,所以在美术与陈设上实现几个年代的家居物品交集出现在一个空间内,从视觉上有年代流动感。色彩上偏怀旧一些的阴郁基调。

以上这些都确立后,就觉得声音上也要流动起来,参与叙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实现扩展空间层次和情绪层次,同时放大一些微弱的细节声音,比如人的呼吸声等等。音乐方面想要那种非叙事,却可以增加或辅助影片情绪,有些空灵有些时候还有些神秘气息,因为音乐乃至声音最终会协助两个时间和空间中的影像在一个镜头内呈现,并且在细节上帮助观者心理上有所区分。

我在处理导演工作台本过程中最终合并梳理出76场戏,同时努力实现一场戏一镜,用76个像水一样的流动镜头在实景拍摄中完成这76场戏,当然在最终定剪呈现的版本中是68场戏68个镜头。

感谢张院长与李燕蓉老师的信任,感谢小说给予这部影片厚重的底蕴。电影的灵魂是文学性,这部影片正因为是生长在文学的土壤之上,才能够成功。期望我这株嫩芽未来可以在这方沃土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PIC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小美时隔一个月回来了,我觉得现在也瘦得差不多,应该可以不穿塑身衣了,而且还给小美了。小美拿着一件漂亮的塑身衣递给我“琳,这是我朋友给我最好的减肥产品,效果很好,
  • 每次情感的挫折或者生活中的挫折都是对一个男人的历练,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只不过是彩虹前的预演,你将会越挫越勇,你应该感谢生命中经历的每个人,其实她们都是你人生中的贵
  • 用作人名意指忠心、爱心、核心、心思缜密之义;#诗经[超话]# 今日一读[国风•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是哀愁是美丽。如沉静雪山之间,清晨一般明亮却清晰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只为遇见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在极光中覆盖着我所有肌肤。
  • 没有我,您也会少不少乐趣对吧我渴望见到那个严肃脸说着笑话的您。您看书喝茶打牌绣花,最重要的是要想我,像我想您那样那么想我。
  • 小白鞋其实可以有多种选择,没必要一门心思选绿尾红尾彩尾,纯白的小白鞋虽然简单却略显单调,我更喜欢鞋子上有点精巧装饰、色彩的设计,一年春天新开季,汇总了些当下还算
  • 1722最高位放空黄金,1712最低位做多黄金,今天的差价目前做到极致了还得感谢跟随信任的兄弟,你赚到你的钱是你的本事,你有眼光信任我,我不负所托,给你带来了认
  • 用料设计都是高品质,非常轻便,商务出差,旅行都能用上!以多元化的现代新时尚来展现女性多样的美~菱格是时尚界不老的传说潮流总在循环,但唯有简单美才能长存无需太多繁
  • 那还等啥,我和儿子飞奔去妇幼保健院,11:30开始在另一个长龙尾部排队。但是看着近百人恐怕要白白的在雨中等待、无功而返还是庆幸我们的选择。
  •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先行先试培沃土 改革创新结硕果】#喜迎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媒体聚焦##兰州新区##奋进十年路# 高频政务服务
  • #川音博雅国高# 声乐课教师 王沐语●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爵土音乐系爵土演唱教师●意大利费拉拉音乐学院爵土演唱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爵士乐分会-级会员●201
  • 男生笑了笑说,你不是劳碌奔波的命,我的一无所有啊,会毁掉很多你的温柔,生活,它总是欺软怕硬,我多想跟你一起享受着麻辣烫有多烫,可是,我们也见过酱香大排骨,总不能
  • 足不出户,坐拥海景;绝密小众观景平台,推窗即海;看得见大海的房间地址➡️福建漳州东山县陈城镇住的是➡️逸蓝海居民宿预订在➡️美团民宿/美团民宿小程序#宝藏民宿请
  • ]最适合末法众生改命的一部经典,有时福报不够财神来了都帮不了,而此部经典可以读诵此经,传播此经,对人解说,所有业障消除,可见此经是古代皇家之密中密,一般的人是碰
  • 对好看的鞋子,完全没有抵抗力,一眼就爱上,随手一拍就很好看爱了~~晚8点  #北京牛皮癣医院##牛皮癣# 北京哪个医院牛皮癣看的好,导致牛皮癣疾病的外在因素.银
  • 【团建】随风赏繁星与风清碎石携风观皎月护风点残日伴风入微尘寻风踏梦云 @时代少年团队长-马嘉祺 #马嘉祺路易威登品牌大使# #青年演员马嘉祺#定风波·南海归赠王
  • #诗歌[超话]#邹宇泽资治通鉴集句校歌弦山巍巍,紫水泱泱惟贤惟德,自修止谤改过为美,刮目相看从善如登,挟才为善择善从之,兼听则明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源清流洁,义者
  • 不要凡事都依靠别人,在这个世界上,最能让你依靠的人是自己,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自己 购>> 购>> 购>> 购>>
  • 影片讲述了一个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紧张时会把人幻想成植物的小女孩莫莉,和机器人伙伴一同开启一段寻父之旅的冒险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紧张时会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