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开成花,执杯一盏茶。信步幽篁里,闲看天边霞。
左见菩萨低眉,信女喃喃俯首拜。右观三清在上,且听道长释签文。释道千载长留地,香火不休自争鸣。
可惜流年,斗转星移,君见四百八十寺,方士式微几多时。佛者在彼岸,道者修此岸,然至于今,释道相容于当世,皆言我命不由天。
盖因当年,山河破碎,几载浮沉争朝夕。世人皆苦,累累白骨望天涯,血海催开往生花。西天难渡,东天难救,唯自强以夺天数。
受惠先祖,得生今朝,得庆盛世繁华景自开。上穷碧落下黄泉,愿六道得证,共享安泰。 https://t.cn/RVJk9aF

【哲学禅语】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

明确提出过。相关的经文首先是《论语·学而》第二章所载孔子弟子有若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汉书·延笃传》记载“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而延笃“乃论之曰”:
  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牙,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回、参之意。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夫曾、闵以孝悌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参,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1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的仁孝之辨主要集中在仁与孝哪个更为优先的问题上。这里的优先性问题主要是指仁与孝孰轻孰重、孰优孰劣的德目排序问题,也可能涉及仁与孝孰先孰后的施为次序问题。基于延笃的论述,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汉代仁孝之辨中可能存在的两种对立看法:一种认为仁优先于孝,主要是就其功而言,如《论语》中所说“博施济众”,以爱而言则呈现了爱的普遍性;另一种认为孝优先于仁,主要是就其心而言,如《孝经》中所说孝为“德之本”,以爱而言则凸显了爱的差等性。延笃试图提出一个调和的观点,即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两者并没有轻重、优劣之别。
  在具体论述其观点时,延笃首先从命名的角度说明仁与孝的分别,即“孝在事亲,仁施品物”。这大概能代表汉人较普遍的观点,即以爱论仁与孝的共性,而从施为之所及说仁与孝的分别,这与后来宋儒明确以性论仁形成鲜明对照。不过,既然后面延笃说仁与孝“同质而生”,再结合前面所说的“二致同源”,大概可以断言,延笃仍然承认仁与孝有共同的来源,两者只是因所施之不同而有分别。其次,延笃以四体与心之关系、枝叶与根之关系说仁与孝之关系,且正是在此处引用了《孝经》“三才章”的话和上引有子所说的话。这就是说,延笃认可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并引经、譬喻以说明之。再次,延笃指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只是表明仁与孝各有所重,即“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并不能由此推导出仁与孝有必定的轻重、优劣之别,如有些人错误认为的“先孝后仁”,正与孔子“序回、参之意”不合。2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延笃基于体性之分别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性纯而体之者,如虞舜与颜回,前者以孝见称,后者以仁见称,在孔子那里两者只是“互以为称”,并未因施为路径之别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另一种是性偏而体之者,如公刘与曾参,前者以仁见称,后者以孝见称,在孔子那里亦并未因施为之“各有其目”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只是“各从其称”而已,如孔子论德必“先回、参”而考功必“大夷吾”一样。
  对于上引《论语·学而》第二章,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并继承程子的理解将“为仁”释为“行仁”,即以“孝悌为行仁之本”理解有子所说的“孝悌为仁之本”:
  程子曰:“孝悌,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悌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或问:“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何尝有孝悌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既然有子在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前说“本立而道生”,那么,由此文脉而提出的合理的诠释要求就是:应当从本与道的关系去理解孝与仁的关系。如皇侃的疏解就直接将这两种关系对应起来:“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程子的新解也不可能不满足这个合理的诠释要求,其新意则在对仁的论说。程子阐发子思、孟子等人的思想为以性论仁,此即“仁是性”。以性论仁仍可以说“仁之道”或“仁道”,由此而有“率性之谓道”之说。在“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性与道之关系,也可以说是本与道的关系,在其中,作为天命之性的仁就是道之本,或者说仁之性是仁之道之本。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道之本”:一个是以仁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行;另一个是以孝悌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功。要基于前一个“道之本”而恰当地安置后一个“道之本”,就只有将后一个“道之本”中的“本”完全限定在行为领域,即将孝悌理解为作为天命之性的仁的发用,而这一点又与经典中常常以行论孝的实际情况相合。此即程子提出孝悌为“行仁之本”的大体脉络。
  可见,从“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是性与道的关系,也就是体用关系,因此我们看到,朱子明确以体用论仁与孝悌,即认为“仁是体,孝悌是用”:“论性,则仁是孝悌之本。惟其有这仁,所以能孝悌。仁是根,孝悌是发出来底;仁是体,孝悌是用;仁是性,孝悌是仁里面事。”6创于程子而为朱子所继承的“仁体孝用论”,实际上成了理学的一个定见。从经典诠释的历史脉络来看,只要承认孟子以性论仁思想在儒门教理中的重要性,就应当承认程子的辨析和新解是符合经义的。相比于汉儒如延笃的看法,程朱的“仁体孝用论”显然更为精当。简言之,“仁体孝用论”以体用方式将仁与孝统一起来,即将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这看似不可兼得的二义统一起来,从而也就将在汉儒那里发生过的仁孝之辨彻底消解了。
  既然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并非仅仅出于主观情感,而是由存在之本然秩序(天理)而来的客观要求,那么,要深入理解“仁体孝用论”就不能不引出其背后的支撑性观念,即“理一分殊”。以张载《西铭》中的思想来说,“理一分殊”表现于人伦,即天(地)人之伦与父(母)子之伦的关系。具体来说,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这是理一;而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父母,这是分殊。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统一的理呈现为特殊的分,特殊的分收拢于统一的理,理一与分殊在关联中相互成立。“理一分殊”表现于成就人伦的情感,就是爱能博施与爱有差等的关系。质言之,爱能博施正是基于理的普遍性与统一性,爱有差等正是基于分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理一分殊”的观念下,博施与差等二义不仅相即无碍,而且相得圆融。反过来说,没有“理一分殊”说,“仁体孝用论”难以成立。“仁体孝用论”是以仁为性、以性为体,但仁体在发用时为何首先指向父母,这一点仅仅以体用观念是无法说明的,而只有基于“理一分殊”说才能说明。
  在本文中,我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来探讨仁与孝的关系。在《仁说》中,朱子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其前提是仁为天地之心,且又在论“仁之为道”时特别提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这自然与《论语集注》中“孝悌为行仁之本”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仁说》中又以仁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这乍一看似与孝为百行之本的传统看法不一致,反倒与前引延笃论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的说法可相互发明。但其实只要澄清此处的“本”正与上引程子的话中的“论性之本”相同,可能的误解就会被消除。将《仁说》中“仁为天地之心”的思想与《论语集注》中“孝为行仁之本”的思想关联起来而能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仁为天地之心,而孝为行仁之本,那么,孝与天地之心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完全是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提出来的,所以我们有 理由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展开分析与推论,以求得出恰当的结论。既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天地之心为仁”,那么,生生就是天地之仁心的具体表现。既然天地与万物之间的生与被生的关系类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天地之心所包含的那种爱也类同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也即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慈爱。9换言之,“天地之大德”从事上说是生生,从心上说是慈爱,这正是“仁为天地之心”的确切含义。既然以爱而言天地之心乃是慈爱,而孝与慈是彼此关联但方向相反的两种爱,那么,我们就应当从孝与慈的关联中去理解孝与天地之心的关系。
  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应去理解孝与慈的关联最为恰当。为人子女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慈爱于是油然而生孝敬之心,因此子女的孝乃是对父母之慈的回应。既然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那么,当一个人感受到出自天地的慈爱时,会有何种自然的回应呢?这是我们能够顺着这个思路所提出的一个正当问题。从儒教以往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似乎难以被提出 ,因为天地作为人的大父母并不像人的亲生父母那样具有一个直观的身体性维度,从而难以出现在日常经验中。在“仁为天地之心”且“仁为人所禀赋于天地之性”的双重观念下,仁直接关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孝则关乎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基于天地之仁与父母之慈的对应关系,既然仁的经验是一种指向天(地)人之伦的经验,那么,这种经验与指向父(母)子之伦的慈、孝经验就可能存在一种理解上的平行。这一点也是不难想到的。既然儒教传统中并没有关于天人直接相感的灵性经验描述,再结合前述理一分殊的观念,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
  天地以生物之仁感人,人在此感念中思及己身,明父母生我之慈即天地生我之仁,故对天地生物之心有所回应而对父母生爱敬之孝心。人被天地生我之仁爱所感通才有孝,故孝以爱为主;对于天地生我之大恩大德,人怀着感恩之心领受之,故孝以敬为要。10这样,我们对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孝就是人对天地之心的切身感应。理解这一回答的要点首先在于:天地之心乃是孝的终极根源。天地之心流向人心,即人心体会到天地生生之仁;“感而遂通”,天地之心再从人心流回父母,此即孝。人心之所以具有感应天地之心的能力,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之性禀于天地。11人心对天地之心的感应之所以是孝,关键在于这种感应是切身的。概言之,孝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自然情感或仅仅基于血缘的情感,而是人直接“对越天地”产生的一种超越的觉情。天地以仁感人,而人以孝应之,这个在朱子思想脉络中对孝与天地之心之关系的回答,我们称之为“仁感孝应论”。
  从经典儒学和历史儒学的眼光看,感应思想有明确的经典依据,且无论在汉代还是宋代都颇受重视。《周易·咸》卦之“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礼记·乐记》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这都是从气上言感应。汉儒如董仲舒最重视天人感应,这为我们所熟知; 即使作为反动者的王充,也承认天能感人。12北宋五子皆言感应,而以程颢说得最为彻底: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13相比于前人多从气上说感应,朱子则从心上、理上说感应,如他说: “感固是心,然所以感者,亦是此心中有此理,方能感。”

佛教和道教的异同
文钞原文:
窃以释道本源,原无二致。其末流支派,实有天殊。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知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可显现矣。道教约原初正传,亦不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事。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者,无一不以此为正宗也。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亦毫善弗遗。唯于炼丹运气等,绝无一字言及,而且深以为戒。以一则令人知身心为幻妄,一则令人保身心为真实耳。此所谓心,乃指随缘生灭之心,非本有真心也。炼丹一法,非无利益,但可延年益寿,极而至于成仙升天。若曰了生脱死,乃属梦话。(正)复郦隐叟书

白话文:
我认为佛、道两家,本源是一,没有两个,但是末流支派却是千差万别。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既然知道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觉悟此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然可以显现了。道教初传之时,也不是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宗旨的,而到了后世,凡依道教修行的,却无一不以此为宗旨。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点遗漏,就是小到世谛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也是一丝一毫的善都没有遗漏。唯独对于炼丹运气等,绝对没有一个字提倡,而且深以为戒。这是因为,佛教让人知道身心为幻妄,而道教则在让人保身心为真实。他们所讲的“心”,是随缘生灭的心,非本有真心。炼丹一法,也不是没有利益,可以延年益寿,最好的果报是可以成仙升天,但要说能了生脱死,那是在说梦话。(正)复郦隐叟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 �【指路不吞晚点必回】人因百业之差而善各不相同,然皆大同小异。观善者,可知己不足;观不善者,可警己过。为善者,当心
  • #两网友称在广州街头被人扎针# 太阳底下无新事,近年多起类似谣言事件频发,无一不加剧了大众对于艾滋病的恐慌与歧视。艾滋病本就是一个被极度污名化的疾病,对于社会
  • 自从学会情绪预警以后,星宝更愿意表达自己了。这一周的变化最为显著。从一个什么都不肯说,情绪都藏在心里的隐忍孩子到现在慢慢学着变达自己情绪,喜好和哭闹的原因,真是
  • 最近感觉大家都很情绪低落,也见过身边好几个人优秀的闪闪发光的同学朋友曾经深陷抑郁症困扰,虽然我知道的时候都是大家已经好的能从容淡定当故事讲出来的时候,就像大家对
  • 珊 瑚 情 话 : 颜色搭配:珊瑚色、亮白色、香薰色、杜松子绿、貂皮色 漫步在白色沙滩上,拾起浪潮退去散落在沙滩上的珊瑚。 亮白色与珊瑚色搭配的客厅
  • 【妙言心语】原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
  • 【笔歌丽警 | 青海湖畔散记】闻名于世的青海湖,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它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张导游告诉
  • #迪丽热巴[超话]#我喜欢一位设计师,她叫周放✨我喜欢一位花艺师,她叫凌凌七✨我喜欢一种酷女孩,她叫关小迪✨我喜欢一只小狐狸,她叫白凤九✨我喜欢一个明星,她叫高
  • #诗歌# [鲜花]《沿着秋的路径保持呼吸》 ——简心 在穗城短暂的秋意里聆听舒曼 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递出纯粹的浪漫主义 我觉得自由并不可疑 纵使你偏爱古典主
  • #阳光信用#阳光信用#每日一善#每日一善 【带 快转 ️hui字 艾特大牌】 ​ ▫️▫️▫️▫️▫️▫️▫️▫️▫️▫️▫️▫️▫️▫️ 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
  • #逸达看球[超话]# 孙继海:当年踢越南是赢几个的问题 现在只比越南有一点点优势 孙继海在参加五星体育《足球相对论》节目时,谈到了中越之战,他表示之前踢越南,
  • 下午和俩同事逛街,开始还有点困意,后来越逛越起劲儿,不需要的也开始逛,买!一路上笑得龇牙咧嘴,逗的不行,感觉我好久没有这么放肆开怀大笑了,关键最后我们到内衣店,
  • #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每日一善#人生如逆旅,时常经雨风。如果你胆怯,没没有人人替你勇敢:如果你软弱,没有人替你坚坚强强。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总是是要
  • 【專訪MC 李靖筠 Will 不一樣的自愛方式 吃泡芙、紋身、耍廢】剛剛好31歲的《瑪利嘉兒》正由少女踏入另一階段,跟這6位新世代new face(李靖筠•王嘉
  • 女神化身为卧美人,藏身在西藏的冰天雪地里。这是一位资深旅游用无人机无意中拍到的,在青蔵高原冈底斯山中的冈仁波齐山峰。这简直是神的佳作。积雪恰好那么多,多一点少一
  • 中秋海报,看了朋友圈转载的一些;有些海报就透露着开心喜悦幸福,有些海报,虽然也有圆月,人物也笑着,但看不出来“开心”。制作海报的美编一定加班加的很累的情况做出来
  • 纽卡收购或今天官宣,沙特基金总资产5000亿美元#足球# 根据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以及The Athletic UK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他们针对昨晚的纽卡斯尔收
  • 20211014 拥有一位外婆,就像拥有一整支军队。外孙与外孙女,因此获得一项特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人站在你这边,即使是你的错,事实上特别是你错的时候。 ~
  • 小李子真的太帅了,心目中的球草,篮球日记和全蚀狂爱简直颜值巅峰,每次刷到视频都忍不住看完; 小时候看蓝色生死恋,只记得男二特别帅,直接无视男女主的程度,可惜元彬
  • 【说说不婚主义】都市单身贵族的典型生活场景是:上班(学)忙坏,下班(学)外卖,圈子很窄,社交废柴,周末死宅。单身本难配对,何况房子太贵。钱钟书的名言也该这样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