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的解脱道# (45)
(续 第八章)
杂阿含第305经(佛说世间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去问佛: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谓世间,世间不是指外在的山河大地、城市、世界,而是指我们当下的身心。参见经文:

「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杂301经)

那么什么是世间空呢?我们看经文: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苦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佛直截了当地说: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眼是色法,四大及四大所造故眼是缘起;因四大本性空故决定眼本性空,即是此性自尔;眼基于四大新陈代谢相续不断地维系而显现存在;四大因无常、缘也无常,故眼无常、苦、是变易法,是故眼非我非我所。常恒不变易法空(是指我空),我空故我所空。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因为有眼故,所以若眼见色、生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于这些悉知皆是缘起,是故如实知这些也是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指我空),我空故我所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其本性空所决定的。

不是佛决定让它空的,是佛发见缘起的世间本性空。如果把前面那一经与这一经联系起来思维,前面经文是在讲六根触对六尘因缘,有这样的功能启用,不是不要用,只是你不要执著它为实有。这一经就更直截了当、从究竟意义上告诉我们,眼空,眼的功能也空,眼功能作用所生的心理反应(受、想、行)也是空,为什么?一切法因缘生故,如果于这些理解了、明白了算不算见法呢?还不算见法吗?那要怎么样才算见法?透过现象了知它本性是空,是不是见法?是啊!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觉得佛在这一经讲的很爽,感觉太爽了!一点都不保留,直接告诉你真相就是这样子的。

杂阿含第456经(佛说第一义空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如我听到这样,有一次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讲:我今天当为你们说法。开始是善法,中间是善法,后面也是善法。善义:意义正确;善味:词句正确;纯一满净:没有一点瑕疵;梵行清白:梵行清净无染;所谓第一义空经:即是第一义空经。仔细听,好好思维,现在即为你们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什么是第一义空经呢?这里是以眼为例,其实就是眼等六根。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眼是色法,四大及四大所造故眼是缘起;因四大本性空故决定眼本性空,即是此性自尔;眼基于四大新陈代谢相续不断地维系而显现存在;四大因无常、缘也无常,故眼无常、苦、是变易法。所以,因缘和合则眼生,因缘消散则眼灭,因缘集灭决定了眼的生灭,没有一个实有的眼在生灭,是故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没有去处。我们所见到的眼、包括耳、鼻、舌、身等表象,其实是刹那生灭不住的相续相。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如是:真相如是;眼不实而生:眼是因缘生,故非真实生。

生已尽灭:因缘生因缘灭、刹那不住啊!(每秒死亡细胞80万)。

我们所见的眼,只是因缘刹那集灭不住的相续相尔。

有业报:眼集起的因是业报(缘有生)。

无作者:无有造作者(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和合作)。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阴即蕴的异译,蕴即积聚义,眼由细胞积聚而成,除眼角膜外,细胞就如一堆积聚的泡沫,刹那生灭相续。

除俗数法:所谓眼,除了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因果事相外,没有什么别的了。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佛在此,已经诠释了俗数法,其实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起,所以它只是因缘的环环相扣,里面没有我。

除俗数法就是,思维分析眼等六根生灭相续,观察六根触对六境缘生六识、缘生六受、缘生六想、缘生六思,在此故彼的因果关系,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因缘相续,刹那不住。只是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无有造作者,除了这此有故彼有因果的缘起外,无我我所。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前面说的是缘起的流转,缘起的流转也就是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想解脱的人,一定要如实知缘起的流转,知法住。知道这个流转过程的因果必然性,唯有先知法住,才能得涅槃智。知道解脱从哪里下手。

第一义空法经:佛以眼为例,阐述:因为六根是因缘和合生,故生时,无有来处,因缘消散灭,故灭时,无有去处,就像天上的浮云,积聚时没有来处,消散时没有去处。所以六根是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六入处是业报所感得,无有造作者。因六根刹那生灭不住故,所以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因缘集、因缘散、因缘相续外,没有实有的六根,所以空六根,是名第一义空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尊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弟子见法证果,原因只有一个,诸比丘闻佛说已,欢喜奉行。我们现在为什么稀有难见?原因你懂的!

附录:(这些是从导师论著中摘录的)

《杂含》卷一三的《第一义空经》说: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佛从缘起世俗谛的生灭非实中,说明第一义空,极为明白。在第一义空中,即遣离有无、断常等二边。

缘起就是中道,缘起不否定这个现象的存在,如实知现象因缘生,因缘灭,不会是实有的生,实有的灭。执有、无,常、断二见。

如迦旃延说真实禅(体悟第一义的禅观)说:「观彼悉皆虚伪,(彼指五蕴六处这个身心)都不见真实……(为什么不见真实?因为这个身心一直在无常变易)但以假号因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如说眼、耳、鼻、知、身、意,这个就是假号)观斯空寂,(斯:即眼、耳、鼻、舌、身、意本性空寂)不见有法(有见)及与非法(无见)」。就是不落实有、实无二边见。

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圣弟子就在这因缘中,名相世俗法中,体观空寂,离「有法」「非法」二边见,(就是实有,实无)就证得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性空)所以说:「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诸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都是邪见。

佛陀又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如实正观世间集,世间的定义,在前面已有解释。现在举烦恼为例,烦恼是受,烦恼生起,即是世间集起,如果我们如实正观,就是对烦恼的集起作正确的分析、观察烦恼集起的因,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不离根尘触对因缘所生的,所以烦恼是缘起有。这样就不生世间无见,不否定烦恼生起。

如实正观世间灭,烦恼因缘和合生,因缘消散灭。不是实有它一定会灭,所以它灭去的时候,如果我们如实知烦恼是因缘灭而灭,就不会生起烦恼是实有见,因为实有的它不会灭。如来离于实有实无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是中道观,也是正见。

世俗的人,看见生,就以为有实在的法生起,看见灭,就以为有实在的法毁灭了。有是实实在在的有,无是实实在在的取消,这是落于二边见的。圣弟子不然,看见法生起,遣离了无见,但并不执着以为是实有;看见法消灭了,遣除了有见,但并不执着以为是断灭实无。

因为依着缘起法的因生果生,因灭果灭,一切法是活泼泼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

就是我们生命的功能可以用啊,但是你不要认为它是实有的生、实有的灭,它是因缘生,因缘灭,本性是空。假若是实在性的,实有,就不该灭而无;实无,就不该生而有。所以对什么叫实有、实无,我们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

所以在法法的可生可灭、可有可无中,深入事物的根本核心,体见到一切是关系的,没有实性的有、无、生、灭,一切是不实的假名,都是假名安立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毕竟空寂,不是抹煞了一切生、灭、有、无的现象而破坏诸法;

所以就有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法就在我们五蕴、六处,佛法是在讲空性,空性不离五蕴、六处去体悟,但也不会破坏五蕴、六处,五蕴、六处是因缘生因缘灭,你破坏它干什么。

反之,空寂(本性空寂)正是掘发了诸法生、灭、有、无的真实相。因为本性空,才显发出因缘生,因缘灭,非实如幻的真实相。

这是如来教授的真实意趣,否则单见到流转还灭、一正一反的两面,很容易误解而割截为二体的。这从流转、还灭二门,两门的有无生灭关涉的现象中,直接体现到法法本性的空寂,可以叫他做中道的空寂律。(中道的空寂律也是假名安立)这是第一义的中道教说,也为佛法特质——缘起性空的真义所在。大乘学者常说的「当体即空」,就是如此。——摘自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

导师的这一段论述对我们修学缘起法,体悟性空,启发意义很大!没事的时候可以多阅读、多思维。
(全部完结,感恩阅读)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地藏论坛佛教APP)
阿难尊者宿世因供养沙弥令其安稳专心勤加诵经,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佛告诸比丘:“谛听着心!斯之总持,皆由福德。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敕我诵经,日日课限,若其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诵经即足,若乞迟得,诵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于时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同欢喜。”

  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食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

  尔时诸比丘,闻是说已,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贤愚经》卷第十

阿难因宿世供养沙弥令得沙弥得安诵经,缘是福报愿求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
===============================
昔无数世时。有一佛图。中有沙门数千余人止住其中。遣诸沙弥数百人行分卫供给众僧。日输米一斛。师便兼课一偈。有一沙弥。时过市中行且诵经。时肆上有贤者。见沙弥行诵。礼而问曰。道人行何所说。答曰。分卫给僧兼诵一偈。贤者又问。若无事可诵几偈。答曰。可得十余偈。又问。分卫几日。曰九十日。当输九十斛米。贤者谓诵道人。但还安意诵经。我当相代出米。沙弥大喜。贤者与米九十斛。还报师已便闲读经。经三月通千四百偈。启师。诵经已讫。要当诣檀越家试之。师即听。诣贤者所报曰。蒙君重惠得安诵经。今经已止故来说之。沙弥诵文句。流利无有踬碍。贤者欢喜稽首为礼。愿我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及到佛出世现为弟子。名曰阿难。常侍世尊特独辩通博闻第一。师曰。时贤者今阿难是。夫劝助学者志求愿功德不虚。缘是福报随愿而得如是也。须弥山南有一大树。高四千里。诸钵叉鸟栖宿其上。树常不动。有小鸟形类鹑鴳。住止其上。树即振摇。钵叉鸟语树神言。无知我身将重而初不动。小鸟未宿反更振动。树神言。此鸟虽小从大海底来纯食金刚。金刚为物所堕之处无不破坏。所以大怖不能自安。经以为喻。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众法为世桥梁者也。《杂譬喻经》

阿难宿世因缘。阿难宿世造诸善根,藉彼善根乞种种愿,而得成就如今贤者阿难。
========
又于一时。长老阿难。被诸梵行大德人辈劝请。令彼奉侍世尊。从尔已来。尽心尽力。意行调适。如来所说。悉皆受持。从如来口所闻之事。或世间事。或出世事。悉能受持。永不忘失。若有人来咨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以是因缘。世尊集众。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中。多闻利智。侍者之内。阿难比丘。是其人也。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长老阿难。于往昔时。造何善根。藉彼善根。今生释种大豪姓家。巨富饶财。大有势力。乃至一切无所乏少。复以何业。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若闻世间出世间事。永不忘失。若有诸人来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世尊复记谓诸比丘。若知于我声闻弟子多闻智慧强记不忘最第一者。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我念往昔。过去世中。久远之时。还于此处波罗奈城。有王治化。名曰梵德。彼王尔时生于二子。一名喜根。二名婆奴(隋言月)。二子之内。喜根为大。其大子者。本性调善。贤直柔和。多有慈心。畏惧诸罪。厌离爱有。其彼王子。见其城内为诸王事之所逼切。悬官苦恼。杀害无穷。多有系闭。所谓枷锁杻械囹圄。地牢固禁。斩截手足。割其耳鼻。挑其眼目。既见此事。遂作是念。我之父王。百年已往。我身云何当治王位。我今知用如此王位。欲作何事。及我身命。亦知何用。所以者何。今见一切诸众生辈。以种种苦逼切其身。如我今者。不如舍家出家修道。作是念已。诣父母边。白言。父母。我欲舍家出家修道。

尔时父母。报其子言。汝身是我所爱之子。不离心意。瞻看无厌。我等宁死。不能别汝。我等但使身命存在。终不相放。如是再过。喜根童子。白父母言。父母当知。我今必定舍家出家。唯愿父母。哀愍许我。如是数数咨请父母。而彼父母。遂即听许舍家出家。而告之言。汝是我子如汝所乐。随汝意也。尔时梵德喜根王子。以其父母许得出家。至于他日。舍家剃发。次第修道。而悟缘觉。能作神通变化之事。放光放水。回天动地。兴云致雨。如是等事。皆悉能办。彼辟支佛。作如是念。我为何事。而得出家。如是之事。我今已办。已得己利。所作已办。我今可往本生之地。怜愍父母诸眷属故。及余众生。令作福田。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次第游行。至波罗奈。至彼国已。依住彼城父王梵德庵罗林内。

尔时梵德。传闻他说。喜根童子。已成大仙。还来于此。住我境界。我今可往至喜根边。显现于彼。问讯慰喻。时梵德王。以大势力。严盛威风。示现神德。从城而出。有四兵众。前后围绕。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遥见父来。而作是念。此诸人辈。梵德王等。大有威力。我慢贡高。我若随宜。在彼前者。梵德王等。必不敬我。作是念已。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坐卧经行。半身放烟。半身出火。身上放火。身下出水。示现如是种种神通。

时梵德王。诸臣百官。见彼尊者大圣辟支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彼等见已。作如是念。我之童子。虽舍王位今得出家。已成大仙。有大威德。有大神通。其心尔时即大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不能自胜。诣彼喜根辟支佛所。王既渐进。佛复下空。王到其所。欢喜敬仰。时辟支佛。下住地上。即便坐于所敷之座。

尔时梵德。到辟支边。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坐一面已。时辟支佛。少说诸法。令王欢喜踊跃无量。显示善事。

尔时大王。从辟支佛。听闻法已。欢喜踊跃。白辟支言。善哉大仙。今受我请。常住我家。我为尊者。当作伽蓝经行房窟四事供养。心所乐者。悉皆办与。若欲哀愍诸众生故。村落城邑。欲行乞食。任意所行。我不障碍。辟支佛尊。默然而受父王所请。于时彼王。见彼尊者喜根缘觉默然受请。即办种种诸供养具。经行房窟。四事供养。悉持施与。自余须者。一切办给。

尔时喜根辟支仙人。为欲怜愍诸众生故。入城乞食。如此之时。即得入城。其月王子。日别至于喜根仙人辟支佛边。承事供养。于诸法中。心有所疑。时时往问彼辟支佛。其辟支佛。或被婆奴王子所问。默然不答。唯于诸指。出其光炎。尔时婆奴。作如是念。此辟支佛。大有神通。而无才辩。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告婆奴言。婆奴王子。汝来出家。汝今若其不肯出家。我定知汝命终之后。必堕恶道。若其出家。汝亦应当成就大仙。有大神通。尔时婆奴。诣向父母。白如是言。善哉父母。喜根仙人。今已出家。我今意欲随出家也。唯愿父母。哀愍许我。而彼父母。遂不许可。婆奴王子。犹故数数至彼喜根仙人之所。承事供养。其辟支佛。复数语彼婆奴王子。汝当出家。婆奴王子。复报兄言。父母今日决不听我舍家事云何也。

尔时王子婆奴。面上色相。出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喜根辟支仙人。告婆奴言。汝来婆奴。汝必当须舍家出家。何以故。汝熟相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婆奴。至父母边。白言。父母。唯愿放我舍家出家。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亦即诣向自父母边。白言。父母。汝等当放婆奴出家。所以者何。其相出现。七日之内。定当命终。以此因缘。父母必当与彼别离。以是定故。宁放出家。在于法内。取于命终。莫令在家取命终也。父母报言。婆奴王子。于七日内。必取命终。与我别者。我今当许舍家出家。

婆奴王子。当于尔时即剃须发。着袈裟衣。其出家已。于七日中。供养恭敬。事彼喜根。时辟支佛。教授威仪。过六日已。至其七日。定知命终。哀愍彼故。从坐而起。飞腾虚空。经行坐卧。放烟放火。隐身不现。种种神通。婆奴仙人。见彼喜根辟支佛尊。于虚空中。现于种种神通变化。见已心生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顶礼向彼辟支佛尊。既顶礼已。发如是愿。愿我来世。恒值如是辟支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闻已。悉令通解。又愿我身。于彼圣人。得为侍者。供养彼圣。又愿来世。得诸神通。所有威力。皆如此佛。若有来问我之义者。我悉为解。令彼欢喜。又愿生生世世之中。不在恶道。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于七日内。供养于彼辟支佛尊。受教法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以欢喜心。供养喜根辟支佛故。以彼业报。今得生于释种之家。而于彼边。乞如是愿。愿我生生世世之中。不堕恶道。以彼业报。所生之处。不曾堕于恶道之中。唯生人天。流转往反。受大快乐。而于彼时。复作是愿。愿我来世。值遇如是教师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一闻。即得知解。以是业报。今得值我如是教师。又于我边。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其于彼时。乞如是愿。愿我来世。若当值遇如是教师。我于彼边。得作侍者。供养彼圣。藉彼业报。今于我边。得作侍者。供养于我。其于彼时。又乞是愿。我于来世。得大神通。得大威力。藉彼业报。今得成于如是大圣。得大威力。其于彼时。又乞是愿。若有人来问所疑者。我悉为彼分别解说。令心欢喜。藉彼业报。今日阿难。有人来问心中所疑皆悉为解。令心欢喜。

尔时佛复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我念往昔。久远之时。波罗奈城。其城有一大富长者。名曰僧萨陀那(隋言王安)。其彼长者。大富饶财。多有生业。犹如毗沙天王无异。家中日别恒有五百辟支佛。来向其家食。其时而有一辟支佛所持之钵。下底尖小。如牛乳形。其钵所安。或在草上。或帘箔上。随即倾倒。不得安住。彼时长者僧萨陀那。有一女子。可喜端正。女相具足。其女见彼辟支佛钵倾倒不住。即自脱钏。奉辟支佛。而白之言。唯愿大仙。取此钏用安其钵下。尔时彼仙。为怜愍故。即取此钏。用安其钵。而彼钵盂。遂不倾动。于时彼女。既见此钵更不倾动安住钏上。欢喜踊跃。遍满其礼。不能自胜。心发是愿。如此仙人安钏上。不倾不倒。我于来世。所闻如是。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令忆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长者家女。今为谁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由于彼时。以欢喜心。自脱手钏。以奉尊者辟支仙人。安置钵器。因发是愿。如此仙人。以钵安钏不倾倒故。愿我来世。若有所闻。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皆忆持。永不忘失。由彼业缘。今所闻事。悉不遗忘。
《佛本行集经》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
https://t.cn/A6M9lAOe
(出处: 地藏论坛-佛教APP)#佛教# #地藏论坛# #地藏论坛佛教app# #佛教APP# #阿弥陀佛# #佛法看世间##佛教音乐##佛教[超话]##世界佛教论坛超话#

#如实的解脱道# (26)
(续 第四章)
杂阿含179经
下面179经是从观察六根无常,建立正见,都是从五蕴、六处下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无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说。后面这一句,如这里是观这个六根无常建立正见,那么如观无常一样,去观察六根是苦也是正见,观察六根本性空也是正见,观察六根非我也是正见,所以经文这里就是把这个都带上去。我们说观无常是正见,观苦也是正见啊,为什么会苦啊?因为无常故苦。为什么空是正见呢?因为它缘起本性是空啊。那么既然本性是空,那个六根非我也是正见,这样去理解。我们看经文,世尊告诉比丘,当:就是应当,应当正确的观察眼是无常的,这个正确的观察就是正思维分析,一定要先思维分析放在前面,然后再现观,两个缺一不可的,直观有两种:一、思择的体察;一、现观的经验。因为你思择的体察是理论搞清楚,现观的经验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两个不能缺一个的。缺一个,就是前面导师讲的:‘后代佛弟子也都应用过,只因偏用不周……’,然后怎么样?覆辙。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这两个你用起来不费劲的,思维分析能费劲吗?你把打妄想的这时间来思维正法,那不就可以了嘛。有的人说:‘哎呀,坚师父,我这个想蕴太发达了,我一直在想来想去’,我说:‘没关系,你就把内容换一下,想缘起正见,想这个思维法义一样的’。你可以让它想嘛,不要说我刻意不让想,那个不是佛法的要求,刻意不让想,修定去,但是修定没有正见。你就利用这个想蕴的发达思维佛法,多好啊,你思维一遍,印象深刻一遍,通过正确的思维建立正见,然后通过现观的经验,来证明这个知见是正确的,两个不能少。所以当正观察眼无常,你要思维分析眼是怎么个无常,要如理思维啊,你不能依自己的想法去思维。如理思维就是要,如佛陀讲的法理去思维,那眼怎么个无常呢?眼,构成眼的因缘无常。眼是不是四大所造色?是四大所造色。这个四大是常吗?我们如果再延伸四大,地、水、火、风有它的特性,它在我们当下色身的表现是常还是无常?继续思维、探究,对生命的探究就是这样探究。你说地大的特性,地的坚性是常吗?火大的特性,体温是常吗?水大的特性,你现在身体里面百分之六十是水,还是小时候那个水吗?不是嘛。每天要喝水,吃喝拉撒睡,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水要循环,要新陈替代,你说这是常还是无常啊?风大的特性,是物质的轻动,轻动就表明它就是无常,所以组成眼的因缘本来就无常。还有,那它既然生成眼,就是有眼的生理构造,那就有眼的功能,眼功能是什么?眼的功能是看嘛,看来看去,你说这功能是常还是无常?我们就依这个很实际的去思维,不要想一个东西出来思维,那不是如理思维。理是法理,是在说明事相,真理就是在说明真相。那么我们这个眼的真相,它是不是四大组合的,这个眼它常吗?无常。然后眼的功能是常吗?也是无常。那你这样思维分析过了,你要观察,你能不能观察?能观察嘛。怎么证明?你眼晴看来看去功能是常吗?当然无常了。每一个人你只要按照佛陀这样讲,去体验都是一样,结果都是一样,这个才叫正见嘛。如果这个人看是这样的,那个人观是那样的,那个不叫真理,也不叫正见。那么如是观者就是说,你以这样的一种正确的观察,是名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认知。正观故生厌,你有了正确的观察,思维观察你明白真相以后,你就于那个眼不会再染著了,生厌就是离喜、离贪了。你不会再怎么样?尤其是女同胞,她不会再去对着镜子去描、去弄,这个也是喜贪啊,怎么样都可以了,头发也不要去考虑它怎么飘逸,剃掉也好,是不是?(哈哈哈哈哈)。这个身心展现就是这样嘛,你说你这个学法到底有没有受用,观什么?身心展现嘛。那身心展现,他还很在乎、很在意这个,就表明他还没受用。当然有时候呢,这个相庄严也是很好的,因为相庄严,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法。生厌故离喜、离贪,主要还是在讲我们于这个色,从六根的角度来说就是于眼,不再染著。因为我们说,于这个色不再染著,色是一个总称,分开来就是眼、耳、鼻、舌、身,于眼不再贪著,离喜、离贪,离喜、离贪故,我说心正解脱。佛陀讲:如果这个人,他对眼已经不再染著贪爱了,这个人于眼心解脱,因为是六根,所以他要一一的来具体到位。耳也是一样,鼻也是一样,六根他都是这样去观察思维,最后于六根都一一的离喜、离贪。前面六处法门里面,导师讲的,「六处即是有情的一切」,也就是从六处的角度观察生命,他就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于六处离喜、离贪就是于这个生命,他已经不再染著了,那么离喜、离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那这个人肯定是心无挂碍,不会再对这个色身起爱喜、执著,不会了。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自己可以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么我们在学阿含经的时候,几乎每一经,解脱者,佛陀都讲你可以自证,可以自说,自记说。但是我们呢,因为都在大乘佛法的环境里面受到影响,尤其都熟悉金刚经,金刚经里说:如果这个须陀洹果的人,他说自己得了须陀洹果,他就不是须陀洹,如果是证了四果阿罗汉的人,他说他自己证了四果阿罗汉,那就不是四果阿罗汉,有没有这样讲?那就是我们已经见法了,我们不敢说自己见法,如果说自己见法那就还不是。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在这里,修学阿含经的过程当中,受到那种说法的影响蛮多的,佛在这里是怎么讲的?那你自己到底有没有到这个程度自己不知道吗?不是说你证到了,你一定要去宣说:哎,我跟你们公布一件事情,我已经到什么程度。不是这样,而是你自己清楚,如果有人问你,你也可以跟他讲,但是你也不会自己去宣传,你如果自己真的明白了,你的身心展现人家都能够看得出来。这一经很简短,但是很深刻,又很朴实,佛陀就是这么直接的告诉我们,你观五蕴怎么观,观到它的无常,这是正确的知见,观六根怎么观,观到它的无常,就是正见。我们接下去,再看佛陀怎么样讲缘起是正见。(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生肖虎出生在虎年的人,往往富有正义感,刚柔并济,具有良好的组织才能,通常都是被幸运眷顾的人。 生肖马属马人各方面天赋极高,领悟力也强,头脑和四肢敏捷,说做就做
  • 太多太多了,真的以为打球就可以钻这些小空子吗,这一项运动都是一点点拼上去的,无可否认其他队伍也存在默契球这一说法,但你作为一支多次获得华南赛区冠军的实力队伍就不
  • 他们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全部转向于佛法了。他们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全部转向于佛法了。
  • 最后祝我们三个大男孩出道八周年快乐,未来一起走花路吧……“看风卷起尘埃 看阳光笼罩人间 看天空白云飘 看你们所在之处 皆是美好”@TFBOYS组合黄昏虫(
  • 当心没有一个地方要走,钱变得一点也不重要;当没有一个人从那座桥上经过,那桥将变成废桥。这是我一个客户女士八字,喜欢算命,这么简单单纯的八字,在网上找了很多大师
  • 当然,我们说的是大魔头,那些小魔便没有那么幸运了,不是被正道者诛灭,便是被正道之人禁锢,因此魔道中人殚精竭虑地追求大魔之力,修得通天魔道,以获永生,这种修练方法
  • 别期末考个大零蛋啊啊啊啊妈沫和大姨今天出来了 给我带了蜜雪冰城的奶茶~~~她们排了整整一个小时的队✓[泪][泪]raft自己的存档已经玩到了大篷车镇 房子真的
  • #阳光信用[超话]# #每日一善# 若心乱神迷,无论我们走多远,都是难以捕捉人生的真象,难以领略雅韵的风景。只要灵魂不倒,谁也摧毁不了你,别为了拒绝凋零后的凄美
  • [来][哈哈][笑哈哈]2开头了 距离回家吃大鹅近了一步哈哈哈哈哈 真的太累太累了 我每天睡醒我都不敢动作幅度太大的起来 我都怕我没起来对劲过去 下床的时候都得
  • 16 石原里美说自己从来不会只涂一只口红,你也可以试试口红叠涂,可能会遇见意想不到的美(泡面叠加牛奶和芝士也很好吃,有趣的体验无外乎多尝试)17 沐浴一小时后才
  • 温柔到骨子里的治愈文案1、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18、凡事过往都是序章,所有将来皆为可盼19、今天的天空像一封深蓝色的情书。
  • 在心的内容里辨析、寻找出路没有尽头,那就像到大海里寻沙数沙一样徒自疲劳。嘴不争论,耳不多听,心不分别,才是获得长久安宁的大智慧。
  • 22.你要允许一些人,有安静的青春。 20.立志要在这个成双成对的世界做一个特立独行崽。
  • 她对于针的运用,脱离了传统女红手工刺绣的思维模式,承载和体现传统女性劳作之“美”的主体“线”不见了,留下的是数以万计的针孔,这针孔不再是用来穿针引线的“通道”它
  • 如果,我说如果,没有那些事情的话,我们会一直一直好下去吧,会做一辈子的朋友吧……可惜没有如果,从牢笼里摆脱的那一刻我想把一切晦暗都从身上剥离,很好不意思那一部分
  •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中华儿慈会 看看新闻@人民日报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
  • 两个人在一起相处久了,难免产生疲惫,生活平淡,积累矛盾,这个时候就会有一方想要离开,但是如果真的离开了以后,和别人最开始的那点新鲜感过去了之后,他就会发觉遇到的
  • #肖战# 肖战[心]#肖战李宁运动潮流产品全球代言人# 肖战李宁运动潮流产品全球代言人[心]2022.11.07.日常想念肖战[心]时光在岁月长河里不停地轮回记
  • 26. 写满毕业寄语的留言本,傍晚下沉的落日,风扬起的衣角,我们红了的眼眶,这是最好的我们,举世无双的我们。30. 不论走了多远,毕业那一天,就是思念开始的起点
  • 史低价限时抢 收新款、大热经典款 £33就收最新款剑桥包】#本君特选穿搭# 作为英伦风的代表Cambridge Satchel Company的剑桥包一直以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