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和大怨”,就是去化解所结下的大怨,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趋于和解,岂非善事。

为什么又说“必有馀怨”呢?这是因为,人们虽有这种善心去帮助人调解怨仇,但都是一种有为的周旋撮和,往往只能就事论事,不能深知其内因、本因上的根源,不能从根本上去解析。也不能以大德深化其心,故只能使双方的仇怨气势暂时平息,其怨心未必尽除,余怨仍扎根在心。待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成熟时,因缘重新际遇,故技仍会重演,矛盾还会发作。由于因果规律的制约,这种恶性循环,世世代代,怨怨相报,无有终了。既然恶缘未了,余怨未消,这种善德也不彻底。由此可见,以有为解决怨仇之难。

人若失去天良本心,很难和怨为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从本因上,通过自心的真诚忏悔,痛改历史上曾经犯下的过错,在太极弦的另一侧寻找结怨的根源,偿还账债,解开怨结,方可彻底了结大怨。常言道:“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仅靠显态有为的言语去说和,不能从心的根源上去深挖,就很难从根本上化解大怨。故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所谓“契”,犹如今之“契约”、“合同”。古时的契约分为左右两栏,主人持左契作为存根,客方执右契以为凭据,主客各执其一,合之为信。自古以左为主,为先天;以右为次,为后天。左契为本,故存于为主者一方;右契为末,故执于客方之手。结账之时,以此为凭,两契相合,以验其信。
“执左契”之意,是说我处于先天无为之位,寂静不动,不责求于人,待人来责求于我。当持右契者来合契时,以契为信,见契付物。不计较来人相貌的美丑,不分辨持契者的善恶,也不论其人的高贵与贫贱,唯以契约为凭而已。

太上以执左契为喻,在于启示人们要复归先天,以无驭有,以先天主宰后天。左契为主宰,犹如真心,常处静定之中;右契犹如后天,处世应俗,随遇而动,应过即静,又复归于左。左右相辅相承,主次有序,相合相应,处世应物,浑然为一。

人的心身虽终日处在繁纷的红尘事务中,但不为物转,以静处俗,无心待物,以物付物。执契之喻,其事虽小,其理却大。来者处有为,我则处无为。一方处动,一方处静。有为者是外来以物动求,我以无为静而应之,虽有执契之举,但也只是遵循办事程序应之而已,一切都是自然。客者持右契付物,以合我之左契,此即是“我不求合而人自合”。执左契者,应于外而合于内,是一种人合于我的先天自然状态。

圣人不动心、不动念,其德心无为而民自化,这与执左契其意相同。故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由圣人推其义而知,人最贵于有德,厚德在身,犹如人之执左契,我不求于人,而人却来合我。这就是“司契”的真义。故言“有德司契”。“司”者,主也。

德的本质为“中和”、“柔弱”,有德之人能主合于无德者。有德之人,能包容一切,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心身透发着祥和的气息,故人皆喜欢主动接近,愿受其德场之益。圣人在处世待物中,皆是随缘而遇,随遇而安,行不得已之事,不动主观识心,一切感而遂通,这就是执左契之义。

“无德司辙”,凡是以有心有为去行德,受人回报,其德不广,其善不真。若是以私心去行德,那就是无德。世人不修道德,不知德之真意,不能以德感恪于人,只能以有心有为去行事,以得到外物的满足为目的。凡是有为,必带有后天痕迹,故曰“司辙”。

“彻”与“辙”同。“辙”,即车行过后所留下的车轮痕迹。造车者打车时,其车轮的间距必须合于道路之辙,这是以我之有为,求合于彼之所需。无德者,不能以无为待人应物,只能用有为去应世,犹如车轮求合于路辙一样。以此物求合于彼物,皆是有为之为。故曰“无德司辙”。前辈云:“执德者无德”。此乃至理真言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亲”,天道至公至平,无亲无疏,对万物众生皆一视同仁,没有偏私。天道规律的特性就是“常与善人”,“唯以德辅”。“与”者,即赞许、援助、给与、佑助等意。

“常与善人”,是说天道常在人们不知不覚中,默默地帮助、护佑有善德之人。天道富有同类相亲的自然属性,故有奖善罚恶、助弱抑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诸多特点。天道与一切德善类的人与事,具有极强的亲合力,唯有善德之人,才能得到天道的助佑。故古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说。

天之道以无为运化万物,毫无后天有为的辙迹。天道至善至公,善者得佑,恶者惩罚。天道自然,既不无故加福于人,也不会无故加罪于人。人既不能在无德的情况下去求福于天,有德之人也无须担心天会无辜降罪。无德之人与天道不亲,故不能得天道之助。有德之人,虽不求于天,却可以常常获助,庇(bì)尔不足,降尔遐福,护之佑之,历历可验。

文中曰“天道无亲”,看起来人好象与天相隔遥远,很难亲善,但实际上天道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常与”善人相亲相合。实际上天与人极易相合,其合是在自然无为中,我有善德,天道必悄然来亲合;我有罪过,也必遭天道责罚。毫无亲情可讲,毫无面子可留。世人常对天道采取实用主义,平日里不修善德,昧着良心做人行事。当灾祸临头时,想发大财时,才临时抱佛脚,才想起来烧香求菩萨保佑。此时求之亦枉然也。

世人以有心有为去“和大怨”,以有为之力强解其怨,虽也费心费力,但终难达到心合的目的。圣人能识透这其中的原故,所以执左。“左”者,先天无为也。惟求之于己,以先天德性去合人,何须在后天中乱动心、大费劳作呢?

以我之识心去求合人与物,就好比“司彻”之无德,损精耗神,劳而无益。执“左契”者,不求人而人自来合,这好比天道常与有德之人相亲相合一样,自然而然,不求自得。此二者验之于自然规律,即可知天道尽是无为,而毫无有为之弊端。

学道之人,千日修炼,在于一日大彻大悟。到此境界,则世间万事万物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宇宙万物皆是道所生所化,道包容一切,得道即可掌握万物之实质,阴阳之分合,万物之变迁,皆在眼底。天之道即人之道,万事万物皆是道之体现。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何须去有心有为呢?众生所以不能得道,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执着于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忧苦身心,即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身心即处于无为先天之中,万事皆合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无需执德,这才是真德上德,才能与天合其德。

【本章说解】

本章的主要精神,全在于末尾二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在无为,道法自然。由此可见圣人眼明手快之妙用。用人心有为去求合于人者,人之道也;我不以有为去求合于人,而人与物自来合者,天道之自然也。以我之有心去合于人,虽大费心思,大费气力,以有为强合人事物,终难得其合。故太上以“和大怨”来比喻,以明示“有为”处处难之理。
物自来合我者,我自顺其自然,无心无欲,若无其物,自修在己,不求合而无不合,这就是天道自然与德善无为的微妙。知此理者,则可知圣人“执左契”之义,以圣人为楷模,安于无为,常处于自然之妙。

本章是承上章“受垢”、“受不祥”,而重申要做到“无我”、“不争”之难。“柔弱”在平时无事时容易做到,但要临事时真能做到却不易。每当受到些微小怨还容易把握,但当遇到横逆大怨时,能做到心平如水,无惊无忧,一心不动,应对自如,不生怨心,则确实比较难了。学道者若遇大怨,虽能勉强自和之,而心中却藏怒宿怨,即使暂不发作,而纤芥之怨未除,终有暴发之时,岂可言“上善若水”之道。

所谓德善,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便是圣人“执左契“的真意。契约有二,我执其左,只待执右契者来应,两契相合,验证无误时,以物付物,并不责求于人。圣人对于万物,顺逆皆无心,既来即受,受而无心;既去不留,不求不怨。来者不见其有怨,给者不自以为有德,德怨两忘,物我浑化,这才是真正体现了“物我不争”之德。若修德未达至备至纯,心中仍有物的痕迹,物我之情不化,吃了亏便生怨心,这无疑是再结新怨,再造新业。

善人虽常受亏于人,而天不会亏他。《图书·蔡仲之命》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俗话常言:“苍天不负有心人。”自然之道从来都是扶弱抑强,全力佑助有善德之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其理易知易明,但非有定慧不能知,非有定力不能守,故曰“无以易之。” https://t.cn/z8ASXNe

,修的是万物圆融的理想境界!
一.从人类开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大自然开始,便产生了对自身从生到死的命运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古人提出了“天命论”,认为生死祸福都是由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掌控着。从最早的天,到人格化的天帝,再到主宰阴司的阎君,随着历史 演变,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种具有浓重宗教思想的神学观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普遍的,但惟独具有现世实践精神的道教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即“我命在我不在天”。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最早出于东晋著名道士兼炼丹家葛洪所着《抱朴子内篇》,原文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炼丹实践中发现,通过技法、配伍与火候的调制,可以完全改变某些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把同样的道理运用到道家修炼上,通过对自我生命的炼养,则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现有的生命状态。所以葛洪提出了这句惊世骇俗的“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指人们寿命的长短、生命质量的高低其实完全取决于自身,并不是由上天来做决定的,通过修炼身形、调和心性等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许可以实现得道成仙的终极追求。

其实在此之前,儒家早已经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认为人的生死祸福都是命中注定且无法更改的,而葛洪提出“我命在我”的观点则第一次开始重视人自我的价值,抛却了对虚空神明的过分依赖。道教亦有“夺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同寿”的说法,鲜明地表达出了道教独具有的实践与探索的精神。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道教的修炼术具有了从外丹向内丹转变的理论背景,同时还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以人为基本前提和中心的基础上的。并且这一过程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即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

二.《道德经》二十五章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祖的观念中,人是可以与天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认知的,并且宇宙中的一切又都是可以放在道的层面去统一考虑的。所以一句“道法自然”,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在按照自我的规律运作,人若能够找到生存中的自我本然之道,就可以实现与天地同久的宏大愿想。只不过这里提到的“久”,并非是指时间上的同一性,而是从道的层面来看,天地万物也不过是在遵循着东出西落、秋收夏长的自我规律,人若能够认识到生老病死、旦夕祸福都是一种生命规律而淡然处之,由此也就体会到了独属于人的“道”,这与天地之道乃是同一概念,故可以实现与天地同日而语的“长且久者”。
那么,紧接着提出来的问题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变化,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够实现对尘俗的超越,达到把平凡人生进行哲学化抽离的境界呢?答案的重点依旧是这句“我命在我不在天”。

《真气还元铭》中提到“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意即说明天地与人皆法于道,而人之道是在自我人身,无须向外去所求,为“死生在手,变化由心”。《谷神赋》进一步点明“养神在心,不死由我”,是说若想要实现“不死”,则要从心上入手。万物皆有形,有形之物便有生灭。想要实现身形上的不死是虚妄,从心念上实现对俗世生命的超越,以此推进对肉体生理的炼养以及对尘世功行的实践,进而实现虽身死而名垂万久的长寿。所以丘祖在面对成吉思汗的长生之问时回答说:“世上没有长生之人,但有长寿之人,如能静心修持,皆可寿逾百岁。”

三.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的要义在于,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唯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调和自身阴阳的目的,实现内心与外界相通,把生命的消逝上升为另一种形态的升华、蜕变。而只有真清静之人,才能实现此等超越。道教认为,只有清静才是进入“真道”境界的唯一途径。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强调要知足、寡欲。《西升经》云:“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从有返归于无,从无臻达于无无,在得重玄之奥妙的同时,才更能体会到万物浮华的本真,从而促进自我修真之性的萌发。悟大道之理,是一个澄心涤虑的过程,是把尘世的浮华慢慢沉淀下去,用一颗明澈的心去观照到自身之道,从我们每个不同的人身上参悟到不同的“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我,不可有意作为。孙思邈真人在作《福寿论》时提到“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指出世人所有的因缘果报都是自我功过的累积造成的,人们妄心不断,总是在奢求超出自我能力之外的事情,从而使得心神不宁,长久以往的结果便是“反误了卿卿性命”。如此,又何求于长生呢?

道教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平经》中又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人类通过自我修炼来改变身心性命的行为,必须要建立在尊重他人、他物的前提下。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说:“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道家修行的最高目标是“物我两全”,而非是对自我私人的成全,更不是对自然世界的强行改变。因此,“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就不单单是只用于对人类的修行法则,而是把一切有情有性之物都涵盖于其中的。唯有“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才是道的最高理想;唯有让宇宙万物任自我之性发展,使万物之命各在自我,方得各自圆融的理想境界。
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道教#

从人类开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大自然开始,便产生了对自身从生到死的命运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古人提出了天命论,认为生死祸福是由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掌控着。从最早的天,到人格化的天帝,再到主宰阴司的阎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种浓重宗教思想的神学观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普遍的,但惟独具有现世实践精神的道教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即我命在我不在天。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最早出于东晋著名道士兼炼丹家葛洪所着《抱朴子内篇》,原文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在炼丹实践中发现,通过技法、配伍与火候的调制,可以完全改变某些物质的基本属性。那么把同样的道理运用到道家修炼上,通过对自我生命的炼养,则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现有的生命状态。所以葛洪提出了这句惊世骇俗的“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指人们寿命的长短、生命质量的高低其实完全取决于自身,并不是由上天来做决定的,通过修炼身形、调和心性等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许可以实现得道成仙的终极追求。

其实在此之前,儒家早已经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认为人的生死祸福都是命中注定且无法更改的,而葛洪提出“我命在我”的观点则第一次开始重视人自我的价值,抛却了对虚空神明的过分依赖。道教亦有“夺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同寿”的说法,鲜明地表达出了道教独具有的实践与探索的精神。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道教的修炼术具有了从外丹向内丹转变的理论背景,同时还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以人为基本前提和中心的基础上的。并且这一过程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即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祖的观念中,人是可以与天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去认知的,并且宇宙中的一切又都是可以放在道的层面去统一考虑的。所以一句“道法自然”,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在按照自我的规律运作,人若能够找到生存中的自我本然之道,就可以实现与天地同久的宏大愿想。只不过这里提到的“久”,并非是指时间上的同一性,而是从道的层面来看,天地万物也不过是在遵循着东出西落、秋收夏长的自我规律,人若能够认识到生老病死、旦夕祸福都是一种生命规律而淡然处之,由此也就体会到了独属于人的“道”,这与天地之道乃是同一概念,故可以实现与天地同日而语的“长且久者”。

那么,紧接着提出来的问题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变化,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够实现对尘俗的超越,达到把平凡人生进行哲学化抽离的境界呢?答案的重点依旧是这句“我命在我不在天”。

《真气还元铭》中提到“天法象我,我法象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意即说明天地与人皆法于道,而人之道是在自我人身,无须向外去所求,为“死生在手,变化由心”。《谷神赋》进一步点明“养神在心,不死由我”,是说若想要实现“不死”,则要从心上入手。万物皆有形,有形之物便有生灭。想要实现身形上的不死是虚妄,从心念上实现对俗世生命的超越,以此推进对肉体生理的炼养以及对尘世功行的实践,进而实现虽身死而名垂万久的长寿。所以丘祖在面对成吉思汗的长生之问时回答说:“世上没有长生之人,但有长寿之人,如能静心修持,皆可寿逾百岁。”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的要义在于,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唯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调和自身阴阳的目的,实现内心与外界相通,把生命的消逝上升为另一种形态的升华、蜕变。而只有真清静之人,才能实现此等超越。道教认为,只有清静才是进入“真道”境界的唯一途径。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强调要知足、寡欲。《西升经》云:“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从有返归于无,从无臻达于无无,在得重玄之奥妙的同时,才更能体会到万物浮华的本真,从而促进自我修真之性的萌发。悟大道之理,是一个澄心涤虑的过程,是把尘世的浮华慢慢沉淀下去,用一颗明澈的心去观照到自身之道,从我们每个不同的人身上参悟到不同的“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其本来的自我,不可有意作为。孙思邈真人在作《福寿论》时提到“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指出世人所有的因缘果报都是自我功过的累积造成的,人们妄心不断,总是在奢求超出自我能力之外的事情,从而使得心神不宁,长久以往的结果便是“反误了卿卿性命”。如此,又何求于长生呢?

道教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平经》中又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人类通过自我修炼来改变身心性命的行为,必须要建立在尊重他人、他物的前提下。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说:“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道家修行的最高目标是“物我两全”,而非是对自我私人的成全,更不是对自然世界的强行改变。因此,“我命在我不在天”这句话就不单单是只用于对人类的修行法则,而是把一切有情有性之物都涵盖于其中的。唯有“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才是道的最高理想;唯有让宇宙万物任自我之性发展,使万物之命各在自我,方得各自圆融的理想境界。 https://t.cn/A6hBahr2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虽然体感上,我的右眼没有左眼清晰,但是‍⚕️说只有做过屈光的人才会这样进行比较,本身左右眼就是会有一些差别的~) 当然,事情没有看起来的这么简单说说这半年我经
  • #刘宇宁帝林# |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 #摩登兄弟[超话]# 你在舞台, 我在人海 你站在光里歌唱, 我做一个仰望的人就好 ​​​ @摩登兄弟刘宇宁
  •   凌晨男人搁在床头的手机响了,陆琤时睡眠浅,尤其不喜被打扰,岑椀平时起夜的动作都很轻,他看了一眼来显,却出乎意料得没有发火,俯身在护栏上接听,背影温和。  凌
  • 【한유진 BUBBLE 更新】2024年二月 2024年2月1日(星期四) 〖1〗나 그냥 따로 연습하다 〖2〗구경해써 ㅎㅎ 2024年2月3日(星期六
  • 《栗锦月祝安和》(最新全集完整章节大结局)《栗锦月祝安和》全文阅读笔趣阁 ❗书名:《栗锦月祝安和》 ❗主角:栗锦月,祝安和 全文请到公#众#号〖度心文楼〗发个
  • ”_萧云晚孟长风   看着男人坚定的眼,和这副自己喜欢的皮囊。_萧云晚孟长风   萧云晚收回目光,看着前方,字句说:“我想先和你从恋人的身份相处三个月!
  • ️♥️总之,这款格力空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舒适感,请问怎么能不心动呢?♥️♥️​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我#合肥长淮中医院##刘宇宁帝林# | #刘宇宁开始推理
  • ”对刘备“以屈为伸”的策略也是写得很充分,如:吕布与曹豹里应外合,偷袭了徐州,吕布将刘备的家眷送出,他还入城表示感谢,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口头上还说:“备欲让兄
  • 美记:76人希望恩比德在赛季末一周前回归 为季后赛找状态近日,ESPN记者谢尔本在《NBA Today》中谈到了恩比德的回归情况。费城76人现在希望恩比德可以在
  • 其所谓后天炉鼎者,坤腹至下极一路的虚空妙窍也,其所谓先天炉鼎者,乃三田一贯之玄牝有无妙窍也,后天炉鼎之法理是,乃以心为炉,而以身为鼎也,先天炉鼎之法理为,乃以身
  • 就这样,通过诬蔑、谎报、做假账,制造假协议,联络盗保成员,背着我,把身体正常的我,谎报成“特殊病”昧透良心,欺骗党国,愚弄人民,坑了国家,养肥他自己。他在200
  • 但凡完整看过这部影片的,就知道,这部电影说的不是一只狗狗和一个机器人的故事,而是我们人类的故事,是我的故事,也有可能,是你的故事。然而,随着许多公司正在开发内置
  • 详情咨询1316-088-0889同V广州到开封物流专线是广东健朗运输公司从广州到华中地区直达专线之一,也是肇庆至开封货运公司品牌专线,天天零担、整车准时发车前
  • 【匹兹堡步行到校的学生公寓】公寓:one on centre步行11分钟到匹大/步行14分钟到cmu,North Oakland上下学超方便家具齐全,室内洗烘,
  • First PLOG post [ENG]A one-day trip to the seaside of sunny Rizhao.The trip was
  • 9、除了父母,你和谁在一起的时候,她能让你变得舒服,使你放松,让你放得开,互相之间不需要猜疑,彼此更不会有什么顾虑,可以让你表达最真实的自己,那么这个人,才是你
  • 03.放弃“对伴侣的太多期望”大多数情侣闹矛盾或分手,其实归结起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把过多的期待放在对方身上了”。02.放弃“改变对方”感情中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
  • 三十年间,A股和美股不太一样,它也走出了“中国特色”:牛短熊长。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股民幸福指数是不高的,长期被市场煎熬。
  • 9⃣️第一次喝茉酸奶 喝了草莓牛油果味道的我觉得一般般呜呜呜因为我觉得没什么味道特别特别幸福以后都不用自己洗头了嘿嘿嘿他在理发店办了卡嘿嘿嘿1⃣️2⃣️今天做
  • 这幅作品被认为呈现了16世纪奥斯曼诗人拉米伊·切莱比(Lâmiî Çelebi's)的作品《论人类的优越性》(Şerefü'l-Insan)中的情节。11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