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的解脱道# (45)
(续 第八章)
杂阿含第305经(佛说世间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去问佛: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谓世间,世间不是指外在的山河大地、城市、世界,而是指我们当下的身心。参见经文:

「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杂301经)

那么什么是世间空呢?我们看经文: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苦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佛直截了当地说: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眼是色法,四大及四大所造故眼是缘起;因四大本性空故决定眼本性空,即是此性自尔;眼基于四大新陈代谢相续不断地维系而显现存在;四大因无常、缘也无常,故眼无常、苦、是变易法,是故眼非我非我所。常恒不变易法空(是指我空),我空故我所空。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因为有眼故,所以若眼见色、生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于这些悉知皆是缘起,是故如实知这些也是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指我空),我空故我所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其本性空所决定的。

不是佛决定让它空的,是佛发见缘起的世间本性空。如果把前面那一经与这一经联系起来思维,前面经文是在讲六根触对六尘因缘,有这样的功能启用,不是不要用,只是你不要执著它为实有。这一经就更直截了当、从究竟意义上告诉我们,眼空,眼的功能也空,眼功能作用所生的心理反应(受、想、行)也是空,为什么?一切法因缘生故,如果于这些理解了、明白了算不算见法呢?还不算见法吗?那要怎么样才算见法?透过现象了知它本性是空,是不是见法?是啊!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觉得佛在这一经讲的很爽,感觉太爽了!一点都不保留,直接告诉你真相就是这样子的。

杂阿含第456经(佛说第一义空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如我听到这样,有一次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讲:我今天当为你们说法。开始是善法,中间是善法,后面也是善法。善义:意义正确;善味:词句正确;纯一满净:没有一点瑕疵;梵行清白:梵行清净无染;所谓第一义空经:即是第一义空经。仔细听,好好思维,现在即为你们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什么是第一义空经呢?这里是以眼为例,其实就是眼等六根。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眼是色法,四大及四大所造故眼是缘起;因四大本性空故决定眼本性空,即是此性自尔;眼基于四大新陈代谢相续不断地维系而显现存在;四大因无常、缘也无常,故眼无常、苦、是变易法。所以,因缘和合则眼生,因缘消散则眼灭,因缘集灭决定了眼的生灭,没有一个实有的眼在生灭,是故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没有去处。我们所见到的眼、包括耳、鼻、舌、身等表象,其实是刹那生灭不住的相续相。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如是:真相如是;眼不实而生:眼是因缘生,故非真实生。

生已尽灭:因缘生因缘灭、刹那不住啊!(每秒死亡细胞80万)。

我们所见的眼,只是因缘刹那集灭不住的相续相尔。

有业报:眼集起的因是业报(缘有生)。

无作者:无有造作者(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和合作)。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阴即蕴的异译,蕴即积聚义,眼由细胞积聚而成,除眼角膜外,细胞就如一堆积聚的泡沫,刹那生灭相续。

除俗数法:所谓眼,除了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因果事相外,没有什么别的了。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佛在此,已经诠释了俗数法,其实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起,所以它只是因缘的环环相扣,里面没有我。

除俗数法就是,思维分析眼等六根生灭相续,观察六根触对六境缘生六识、缘生六受、缘生六想、缘生六思,在此故彼的因果关系,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因缘相续,刹那不住。只是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无有造作者,除了这此有故彼有因果的缘起外,无我我所。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前面说的是缘起的流转,缘起的流转也就是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想解脱的人,一定要如实知缘起的流转,知法住。知道这个流转过程的因果必然性,唯有先知法住,才能得涅槃智。知道解脱从哪里下手。

第一义空法经:佛以眼为例,阐述:因为六根是因缘和合生,故生时,无有来处,因缘消散灭,故灭时,无有去处,就像天上的浮云,积聚时没有来处,消散时没有去处。所以六根是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六入处是业报所感得,无有造作者。因六根刹那生灭不住故,所以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因缘集、因缘散、因缘相续外,没有实有的六根,所以空六根,是名第一义空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尊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弟子见法证果,原因只有一个,诸比丘闻佛说已,欢喜奉行。我们现在为什么稀有难见?原因你懂的!

附录:(这些是从导师论著中摘录的)

《杂含》卷一三的《第一义空经》说: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佛从缘起世俗谛的生灭非实中,说明第一义空,极为明白。在第一义空中,即遣离有无、断常等二边。

缘起就是中道,缘起不否定这个现象的存在,如实知现象因缘生,因缘灭,不会是实有的生,实有的灭。执有、无,常、断二见。

如迦旃延说真实禅(体悟第一义的禅观)说:「观彼悉皆虚伪,(彼指五蕴六处这个身心)都不见真实……(为什么不见真实?因为这个身心一直在无常变易)但以假号因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如说眼、耳、鼻、知、身、意,这个就是假号)观斯空寂,(斯:即眼、耳、鼻、舌、身、意本性空寂)不见有法(有见)及与非法(无见)」。就是不落实有、实无二边见。

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圣弟子就在这因缘中,名相世俗法中,体观空寂,离「有法」「非法」二边见,(就是实有,实无)就证得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性空)所以说:「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诸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都是邪见。

佛陀又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如实正观世间集,世间的定义,在前面已有解释。现在举烦恼为例,烦恼是受,烦恼生起,即是世间集起,如果我们如实正观,就是对烦恼的集起作正确的分析、观察烦恼集起的因,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不离根尘触对因缘所生的,所以烦恼是缘起有。这样就不生世间无见,不否定烦恼生起。

如实正观世间灭,烦恼因缘和合生,因缘消散灭。不是实有它一定会灭,所以它灭去的时候,如果我们如实知烦恼是因缘灭而灭,就不会生起烦恼是实有见,因为实有的它不会灭。如来离于实有实无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是中道观,也是正见。

世俗的人,看见生,就以为有实在的法生起,看见灭,就以为有实在的法毁灭了。有是实实在在的有,无是实实在在的取消,这是落于二边见的。圣弟子不然,看见法生起,遣离了无见,但并不执着以为是实有;看见法消灭了,遣除了有见,但并不执着以为是断灭实无。

因为依着缘起法的因生果生,因灭果灭,一切法是活泼泼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

就是我们生命的功能可以用啊,但是你不要认为它是实有的生、实有的灭,它是因缘生,因缘灭,本性是空。假若是实在性的,实有,就不该灭而无;实无,就不该生而有。所以对什么叫实有、实无,我们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

所以在法法的可生可灭、可有可无中,深入事物的根本核心,体见到一切是关系的,没有实性的有、无、生、灭,一切是不实的假名,都是假名安立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毕竟空寂,不是抹煞了一切生、灭、有、无的现象而破坏诸法;

所以就有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法就在我们五蕴、六处,佛法是在讲空性,空性不离五蕴、六处去体悟,但也不会破坏五蕴、六处,五蕴、六处是因缘生因缘灭,你破坏它干什么。

反之,空寂(本性空寂)正是掘发了诸法生、灭、有、无的真实相。因为本性空,才显发出因缘生,因缘灭,非实如幻的真实相。

这是如来教授的真实意趣,否则单见到流转还灭、一正一反的两面,很容易误解而割截为二体的。这从流转、还灭二门,两门的有无生灭关涉的现象中,直接体现到法法本性的空寂,可以叫他做中道的空寂律。(中道的空寂律也是假名安立)这是第一义的中道教说,也为佛法特质——缘起性空的真义所在。大乘学者常说的「当体即空」,就是如此。——摘自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

导师的这一段论述对我们修学缘起法,体悟性空,启发意义很大!没事的时候可以多阅读、多思维。
(全部完结,感恩阅读)

#如实的解脱道# (42)
(续 第七章)
杂阿含第253经(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对佛说:世尊!如何知,如何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次第:依眼、耳、鼻、舌、身、意次第作如实思维、如实正观。

我见断:眼非我、非我所,耳、鼻、舌、身、意非我、非我所。

次第无我见生。即是次第破身见,缘起性空。若这样是不是见法?

佛告彼比丘:「於眼正观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

佛告诉这位比丘:于眼正观无常:于眼要作正确思维与观察无常。

一、作正思维分析:此眼是四大所造色,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眼,云何有常?结论是眼无常。

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思维分析:眼是由细胞所构成,细胞需要新陈代谢,细胞是无常的,眼能常吗?结论是眼无常。

三、对眼的功能作思维分析:眼的功能是见色,眼能见种种色,识别种种色不离眼的功能。眼的功能是常?结论是眼的功能无常。

这样思维分析是否正确?绝对正确!再往下分析: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

前面说到眼,若色、眼识、眼触:表明眼的功能启用了;眼触因缘生受:表明受是缘起;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有三受;彼亦正观无我:如实知三受是眼触因缘生,于彼三受也正观缘起性空无我。

眼本身就是缘起的,缘眼、色,生眼识,二和合生识,眼识也是缘起的。眼+色+眼识=触,具足三个条件名触,触是缘起的,眼触因缘生受,很直白的告诉我们,这个受不是本来就有的,是眼触因缘生起的,受是缘起的,受有三受:苦触因缘生苦受,乐触因缘生乐受,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都是因缘所生,受是缘起的。苦触因缘灭,苦受也灭,受缘起性空、无常,是故于彼受亦正观无我。

为什么佛前面说观无常,后面说观无我?因为无常即是无我,

无常=无我,无我=无常,因为我的定义是永恒不变的,那无常的怎么会是我呢?

佛在这里把五蕴、六处、缘起法,无常无我,分析的清楚明白,

只要按照佛讲的法理去如理思维分析、观察,怎么可能不见法呢!那是很简单的事,简单的就象小学生里面的1+1=2的算数题。

你不信?我们采用小学算术来作业:

问题:眼是我吗?眼是我所吗?

分析:眼性空缘起,分别由地、水、火、风、空、识组合而成;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眼无常,因此眼不是我,也不是我所。

地、水、火、风、空=物质;

眼+色=眼识;眼+色+眼识=触(受、想、思同时生起);

眼识是从缘起生;眼触是从缘起生;受、想、行是从缘起生;

如实知缘起则知法性空=见法=我见断、无我见生。

是不是小学算术题?

缘起=但凡条件组合的它本性是空。就像那个馒头,馒头是由:面粉+水+酵母+添加物+设备+搅拌+揉+发酵+时间、空间+温度

+蒸笼+纱布+刀具+蒸锅+热能+辅助设备等诸多因缘=成为馒头

馒头不是本来就有的,馒头是从缘起生,光是面粉不能变成馒头,光是水没有面粉也不能成为馒头,光是酵母也不能成为馒头,所以馒头是诸多因缘组合而成,所以馒头是缘起性空。那现在我们这个馒头(指身体)是不是也是缘起的?它本性是空啊!这样明白了,那于眼根是不是我见断,无我见生啊?然后再耳、鼻、舌、身、意,依次第一根一根去分析、观察、确认,都是无常、无我,那能不能断我见啊?我见断、无我见生。这个佛法不是否定生命的现象,而正是成立了生命的现象,因为性空才能缘起这个生命的现象,因为性空这个生命的功能才会在根尘触的时候运作,如果是实有的,你根尘触也不能动啊。因为性空,我们在这个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才能缘起的发挥,你不可能无条件的发挥,你到真空去,没氧气的地方你没办法发挥。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各种因缘条件支撑着,它不但是这个四大组合产生了这个色身,还要四大来维系这个色身,如果你不吃喝拉撒,这个生命能相续吗?不可能。所以这里讲清楚了,'如是乃至'四个字,就把耳、鼻、舌、身、意都省略了,但是我们作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一根一根去思维,不能省略的。怎么思维呢?按照我们前面修学的法理去思维,譬如色,你要如实知色,什么叫于色如实知?209页里面都有: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这叫于色如实知。不是单一条件可以成立色,也不是无条件就可以有色的,这样叫如理思维,叫如实正观。

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

意触因缘就是意触法,也就是回忆,回忆过去的事情,回忆过去也会缘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回忆起受到刺激的事,会有苦受、乐受生,从因缘生,于彼受也正观无我。再看经文: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如是知:及是如实知;如是见:及是如实见;这样是不是见缘起体悟性空?那见缘起体悟性空,是不是见法?见法在哪里见?离开身心去见吗?就于这五蕴、六处作正思维分析;就在这生命流动的当下作如实正观。如实正见五蕴、六处是缘起的幻象,本性空;五蕴、六处的功能是缘起的幻象,刹那不住,本性空。这就叫见法嘛!见法就是对这个馒头(比喻身心)有个透彻的了解,这个馒头不是实有的,因缘所生,本性空,这就叫见法嘛!见法就是透过现象洞见它的本性,那这样就叫正见,正知、正见。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欢喜已作礼而去。

这个欢喜是法喜,他一定是听懂了,理解了,明白了。所以佛陀那个年代,只要有比丘来问法,佛陀一开示,他就见法,为什么呢?他听懂了,理解了,听明白了。佛陀也是讲的很清楚。我们现在为什么那么难呢?首先是没讲清楚,他为什么没讲清楚呢?他讲不清楚,乃至听也听不清楚。但也不是说你讲的很清楚,一定百分百都能听清楚,但是至少还是有人能听明白,听清楚的。是不是这样?

#如实的解脱道# (37)
(续 第六章)
杂阿含第20经(若於五蕴随顺觉,则以智慧如实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往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随顺觉,则於色味以智慧如实见。我:世尊。昔:还没有正觉以前。于色味:于色因缘生喜乐。有求有行:就是于色因缘生喜乐回味黏著,还想再要,努力寻求。

也就是我们对这个色身触对因缘生起的喜乐受很贪著,称为境界爱。若于色味随顺觉:如果于色因缘生起的喜乐作现观,随顺觉:作随观。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则以智慧如实照见色味是缘起、以智慧如实照见色味无常。

如是,於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於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一样的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就是于受、想、行、识因缘生喜乐努力追求。也就是我们对六根触对六尘因缘内心生起的喜乐觉受很贪著,称为境界爱。有求有行:就是于受、想、行、识因缘生喜乐回味黏著,还想再要,努力寻求。如果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果于受、想、行、识因缘生起的喜乐作现观,随顺觉:作随观。则于受、想、行、识味以智慧如实见:则以智慧如实照见受、想、行、识味是缘起、以智慧如实照见受、想、行、识味无常。

我那个时候也是这样,没出家以前,家里面呆久了觉得好无聊,就提议去唱卡拉ok,然后大家说'好',打的去卡拉ok,在那里面唱的时候是不是一种乐受,一种满足感,这个就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求就是追求,行就是执取造作。如果我们于受、想、行、识作随顺觉:如实观察,则于受、想、行、识味如实见缘起无常,见缘起无常即是智慧呀!如实知五蕴无常是智慧,如实知五蕴无我是智慧,如实知五蕴是苦是智慧,如实知五蕴本性空是智慧。

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随顺觉,则於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识患随顺觉,则於(受、想、行)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患:就是过患。色患:色无常即是色患。于色患有求有行:色无常即是色患,想追求色常,不想色无常,所以就有求有行。

很多人到寺院来烧香,拜拜,他是有求有行啊,有的求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一家人平平安安,这是最低要求。有的求来年能发大财。有的求子女能考上大学,都是有求有行。

诸比丘!我於色离有求有行,若於色离随顺觉,则於色离以智慧如实见。于色离有求有行:于色的出离有求有行,如外道的修禅定修至四空天、往生天;以修苦行,折磨这个色身,于色的出离。还是在实有感里面在求解脱。若于色离随顺觉:若于色觉知无常,调服欲贪、断欲贪、越欲贪,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

当发现色无常,刹那不住,你想住都住不得,无须刻意去离了。如实知色是无常啊,所以不需要刻意去离。所以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也就是于色离如实知,云何于色离如实知?色离就是离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於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因为一切法无常,包括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无常,所以我们只要以智慧观察,随顺觉。后面那个经文再去理解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身心当下,五蕴是一起生灭相续的,不是可以主宰其中一蕴生灭,而其他四蕴暂时不要生灭,不可能的。

诸比丘!我於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这里就讲,如果于五受阴不如实知,不如实知什么呢?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也就是世尊于五受阴不如实知什么是味,什么是过患,怎样是出离的话,他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能解脱)、不离、不出(不能出离)、永住于颠倒见,不能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也一样,如果不如实知色、受、想、行、识,不如实知它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的话,也就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正觉解脱。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已)脱、以(已)离、以(已)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尊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患、离故,即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已解脱、已出离、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在这个阿含经里面,据我所了知的,也不是一定啊,只有两经佛讲到成无上正等正觉。一经就是杂468经,经思维十二缘起,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还有就是这一经,杂20经,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自知、自觉,成等正觉。所以你看,我们学法的目的是要受用,受用的话,你首先要知道缘起法,先知法住: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虽然是文字,根尘触,俱生受、想、思,根(六入处)尘、触,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随顺觉,发现它是无常的、不住的,体悟性空,就成等正觉。虽然没有像佛那样成等正觉,但是能破我们的颠倒见,从当下的因缘当中,解脱出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这并不妨碍你快乐自己的快乐。想想,我们真傻我以为你都懂,残忍放弃你以为我不爱,狠心离开尽管彼此都不是这样的,都伤心难过,互相折磨罢了你说过,谁认真谁就输了,从
  • 紫色曼陀罗的花语:恐怖蓝色曼陀罗的花语:诈情、骗爱粉色曼陀罗的花语:适意绿色曼陀罗的花语:生生不息的希望金色曼陀罗的花语:敬爱、天生的幸运儿、有着不止息的幸福白
  • 【风雪极地路 冰海铸英魂】国自1984年首次开展极地科学考察以来,迄今已进行了36次南极、10次北极科学考察,一代代极地人不畏风险、顽强拼搏,实现极地事业从无到
  • 近些年,随着女性新消费意识的觉醒,消费者更倾向于接受“不完美”、多样化的身材,而非维密所传达的女性应当塑造“完美身体”以适配时尚内衣产品的价值取向。本文作者认为
  • 时光荏苒,这么多年我小心呵护这个心念,不敢碰触,悄悄藏在心里。最近在玩百闻牌,让我想起几年前玩阴阳师的时候,居然被剧情看哭过…我不知道多少人是直接跳过的,但是我
  • 首先,机动车的数量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随之而来;其次,公共交通如公车、地铁如何合理配置,以满足人们通勤的需要,也是政府需要考量的重要问
  • 不是有博友告诉我都不知道,原来这位帅哥还在默默关注着我,好感动...这么长情,如果他不介意异国恋,那我就向他表白好了~一直想私信他但他似乎屏蔽了我那只好通过发博
  • 正是因为太了解自己,所以水瓶座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适合接触的,不适合接触的人如何规避跟自己发生不愉快。#星座情感# #水瓶座#总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湿角落也有顽强的
  •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国最“神秘”的姓氏,全国只有一家拥有,这个姓氏的祖先曾是锡兰国王子。锡兰王子的后人以“世”姓发展自己的家业以及子孙后代,在明朝时成为泉州一个
  • 活动期间,全国顶级专家作了乡村振兴战略专题讲座,筹备成立了肉牛、沙棘、中药材、核桃、杂粮、红枣、食用菌、马铃薯等八大产业联盟,市级和13个县市区举办了14场乡村
  • 了解更多特惠项目敬请在线咨询,或拨打热线电话:400 1888 100【幸运大转盘好运转不停】活动期间累计消费满3000即可参与幸运大转盘抽奖一次【奖品设置】韩
  • 오늘은 참 오래간만에 눈물을 흘렷다...그동안 쌓엿던 감정이 북닫치고 올르더니...눈물이 멈추지 않앗다....그리고 한참 멍하니 앉아잇엇다...
  • 尺寸是18*20cm的,洗脸一张就管够[ok]吸水性很强!!
  • 其中,内蒙古格日勒皮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报送的作品蒙古族皮艺(皮雕画)《乌兰牧骑》入选。其中,内蒙古格日勒皮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报送的作品蒙古族皮艺(皮雕画
  • !!
  • 所以搭配中我最在意的是三个字“分寸感‘’没错,我把分寸感放置在生活任何地方,交际 工作 思想 甚至是着装中,保持自己有一颗相对平和的心态,不勉强去追寻当下的时尚
  • 想起六年前的我们来买车的情形和此时的心情真的是落差蛮大的,好想让时间倒流,想想这几年来我的变化和成长,也渐渐放下了已成定局的那些事,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即使无法回
  • 【19.9℃,上海气温又创纪录了!不过,强冷空气马上驾到】上海中心气象台数据显示,今天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最高温达到19.9℃,成为上海自1949年以来12月中
  • 12月20日,由深圳市创意十二月组委会主办,罗湖区人民政府为支持单位,香港商报承办的首届「东方之华•珠光璀璨」大湾区珠宝时尚文化创意高峰论坛即将在深圳珠宝博物馆
  • 我知道 成‎年​后‌的‎‌‎​你‌‎​不​容‎易 但​是‌请‎别懒‎​​别丧 别‌做‎‌废‎人​‌ 给自‎‌己下​一‎‎​个‎决​心‌‌ ‌好‎‌‎​好‎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