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猜想文集

(356) 北极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亚利桑那州位于美国的西南部,北纬30度~40度之间,属地理的中部区域,西风盛行地带,然而这里并没有形成太多的降水,因为气候干燥而几乎荒漠。更新世中期这里并非是荒漠,而是草木丛生郁郁葱葱景象,大量的乔木植物生长成十几人都合围不住的树木。更新世中后期,亚利桑那州的气候逐渐演化为干冷气候,随着冰川运动的向南扩展,亚利桑那州的气温也随之下降,并在高山地区形成冰川运动,使亚利桑那州逐渐变成了冷凉的荒漠。植被在减少的过程中,动物被迫南迁,这些气候变化及其动物迁徙都是有证可查的区域性地史事件。

为什么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会在更新世之前雨水充足,气候温暖而形成森林密布,更新世中后期逐渐出现干燥低温气候、甚至是冰川覆盖呢?这一气候变化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中国,更新世早期便开始了印度板块撞击劳亚大陆的构造运动,那以后中国的西北部开始出现冷凉气候,而在此之前,中国西北地区还处在温凉气候,如甘肃陕西一带的三趾马都繁盛于更新世之前,证明中国在西向漂移过程中逐渐隆起,宽广的水环境逐渐消退,是构成西北部地区发生温凉干燥气候的主要成因。中国发育着广袤的大陆,大陆消耗掉了大部份暖湿气流,使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演变成干燥温凉气候。

中国与美国都属于大陆性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候干燥温凉。亚利桑那州在早更新世还处在森林密布的状态,表明北美大陆与中国大陆完全不同。中国大陆与北美大陆在西向漂移过程中,西部地区并未出现过高的隆起,或者隆起的高度不影响气候的改变,这就形成了北美大陆与中国大陆在气候上的重大差异。北美大陆靠近海洋,受西风带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中国大陆紧靠欧亚大陆,无法获得暖湿西风的滋润,只能逐渐演化成干冷气候。

大陆漂移说虽然发现于西向漂移,但地史上曾经发生过至少两次大陆漂移事件,即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泛大陆漂移事件。两个大陆汇聚与分离的成因不同,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汇聚与分离是什么因素的结果并不清楚,但泛大陆的解体则明显显示出是西向漂移的结果。西向漂移发生的过程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西向漂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大陆西部地区隆起速度也较缓慢,对北美洲气候的变化影响不大,而在中更新世之后,发生了经向漂移力度不断增强的过程,从而形成北美西部强烈的隆起运动,最终改变了亚利桑那州的气候,这时的气候改变才与中国西北部气候的改变遥相呼应,步调一致。

与南极冰川的形成相比,北极冰川的形成要比南极冰川整整推迟了3000万年,是什么因素构成南北冰川形成上的重大差异呢?在央视播放的科教片中,曾经播放过早期人类曾经到过加拿大北极圈内生活的场景,而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冻土层也有许多动物被埋藏,这些资料都证实:更新世早期北极缺少冰盖运动,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在更新世早期处于温凉气候,此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生物种群是相当繁盛的状态,如西北地区发掘出大规模的动物化石群,以及早期人类活动于高纬度的现象,证明第四纪的大陆冰川运动发育比较晚。至更新世中期后北冰洋才开始形成冰川运动,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大量的生物迁徙或者灭绝。

从中国的冰川运动来看,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大陆冰川运动与高山冰川运动形成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中国庐山冰川运动始于距今200~300万年,而俄罗斯高纬度地区在距今一万年时还繁盛着猛玛象动物群,这就足以证明北极冰川始终处于发育状态。中国高山冰川运动早于大陆冰川运动的现象,证明低海拔以上的对流层的空气密度存在着不同地史时期的相对变化,更新世早期,空气密度随海拔高度的梯度变化较大,所以在低海拔的高山形成冰川雪线。随着高山的持续隆起,冰川运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空气密度的增长,大气压的增长与地球整体温度增强,造山运动的速率大于空气密度的增长,是构成高山冰川运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空气密度的增长会使低海拔高度的空气密度随海拔高度提高,使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使梯度变化减小,从而构成雪线在海拔高度上不断的上升。在高山冰川雪线随海拔高度上升的过程中,应该是地球气候渐暖的特征,而在高山冰川运动最强盛的时期,高纬度地区出现了以猛玛象为代表的生物群的繁荣,而在全球气候渐暖的过程中,高纬度地区确出现了以猛玛象群为主体的生物大灭绝,这些变化显然与地球结构与运动方式有直接关系。

地球气候由四大部分组成,低纬度气候圈,高纬度气候圈,中纬度气候过渡带与高山气候圈组成。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辐射总能量的一半还多,因而低纬度地区是地球气候最稳定暖的地区,全球气候渐暖表明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总能量在不断的提高。高纬度气候圈获得太阳光辐射总能量最少,形成最稳定冷的气候圈地区,最冷的气候圈是由黄赤交角波动的幅度所决定的。而中纬度地区气候的波动,是受太阳高度角移动,暖气圈与冷气圈的相互移动支配,所以形成波动气候带。高山气候圈组成的因素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地形的高度,二是空气的密度,三是太阳光的辐射力度。高山气候圈是一个独立的气候圈,它的波动由上述三个要素的波动发生直接关系,所以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地史时期,生物并没有发生灾难性的灭绝,只发生进化式的消失。

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早于大陆冰川运动的形成,其依据有两点,大陆板块的西向漂移是造山运动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样是美洲大陆脱离联合古陆的主要因素。联合古陆的地史时期并未构成北极冰川的形成,这就证明中生代的地理环境与今天大有不同。大陆的西向漂移与板块的西向碰撞造就了造山运动,当山体的高度超过了当时海拔高度上的空气密度时便形成了高山冰川运动,北极虽然地处北极圈内,由于大陆低于海平面以下,低海拔的高密度空气环境与海洋的流动过程形成了第四纪的大陆冰川运动晚于高山冰川运动。

为什么在第四纪之前北极圈内并没有形成冰盖,而是一个名付其实的北大洋,为什么在近3000万年的时期内,两极地区的气候绝然不同呢?这是因为南极圈为大陆,大陆在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地壳就会吸收大气中的热量,使大气的温度下降,从而形成冰川运动。北大洋属水圈,吸收大气中的热能较低,加之大洋环流改变着北大洋的水温,从而形成北大洋不结冰的地史时期。我们注意到一个地理现象,从欧洲到北美洲曾经出现过一个所谓的 “大陆桥″,这个“大陆桥”是北美洲大陆西向漂移的证据,在北美大陆作西向漂移的同时,大陆还存在纬向漂移,纬向漂移将北美洲靠北的区域拉出了一个长长的岛屿群,从而形成“大陆桥”。

在大陆作西向漂移过程中,其漂移的速度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快速期,一个迟缓期。大陆漂移的迟缓期占据了大陆漂移的绝大部份时空,这自然在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建立了还没有来得急割断的 “大陆桥” ,大陆漂移的快速期将大陆快速的分割,从而形成今天大陆分布的格局及气候。劳亚大陆也有这种被分割的情况,在劳亚大陆作西向漂移的过程中,将劳亚大陆拉张成多个零散的大陆板块,如欧洲的西北部板块,西北部与西南部被白海、黑海等海域分割;西南板块与中欧板块、东欧板块,以及俄罗斯与远东地区也都处于分割状态,不是被海洋分割,就是被断带分割开来。

大陆板块的西向漂移与纬向漂移逐渐将大陆拉张开来,在“远离”北极圈时无法对北极圈形成合围,大洋的暖流构成北半球无冰期现象。当大陆的西向漂移与纬向漂移逐渐形成对北极圈的合围时,暧洋流进入不到北极圈内,从而形成北极圈内的气温逐渐下降,最终形成冰川运动。从地图上看,北美大陆与欧洲大陆处于相吻状态,是板块构造运动中存在着纯粹的西向漂移与北向漂移的有力证据。特别是北向漂移使欧洲、亚洲与北美洲形成对北大洋合围势态,使北大洋逐渐形成一个内陆海洋,内陆海洋在光照不足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气温的下降,从而逐步形成了大陆冰川。

通过对大陆漂移与地形形成的推演,可以科学的解释北极大陆冰川运动为什么会晚于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新生代虽然发生了强烈的西向漂移运动,但这种强烈的程度前后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早中期发育较为迟缓,晚期发育比较强劲。西向漂移运动使联合古陆解体,并形成大陆西部的普遍隆起,形成西部高山高原地貌,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不仅与造山运动有关,还与大气圈层的空气密度变化有关。近地表受热情况有关。发育于古生代的北向漂移运动并未因为发生了强烈的西向漂移运动而消失,它们的共同存在对北冰洋形成高纬度的合围,是形成第四纪大陆冰川运动的直接原因。

科学猜想文集

(356) 北极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亚利桑那州位于美国的西南部,北纬30度~40度之间,属地理的中部区域,西风盛行地带,然而这里并没有形成太多的降水,因为气候干燥而几乎荒漠。更新世中期这里并非是荒漠,而是草木丛生郁郁葱葱景象,大量的乔木植物生长成十几人都合围不住的树木。更新世中后期,亚利桑那州的气候逐渐演化为干冷气候,随着冰川运动的向南扩展,亚利桑那州的气温也随之下降,并在高山地区形成冰川运动,使亚利桑那州逐渐变成了冷凉的荒漠。植被在减少的过程中,动物被迫南迁,这些气候变化及其动物迁徙都是有证可查的区域性地史事件。

为什么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会在更新世之前雨水充足,气候温暖而形成森林密布,更新世中后期逐渐出现干燥低温气候、甚至是冰川覆盖呢?这一气候变化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中国,更新世早期便开始了印度板块撞击劳亚大陆的构造运动,那以后中国的西北部开始出现冷凉气候,而在此之前,中国西北地区还处在温凉气候,如甘肃陕西一带的三趾马都繁盛于更新世之前,证明中国在西向漂移过程中逐渐隆起,宽广的水环境逐渐消退,是构成西北部地区发生温凉干燥气候的主要成因。中国发育着广袤的大陆,大陆消耗掉了大部份暖湿气流,使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演变成干燥温凉气候。

中国与美国都属于大陆性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候干燥温凉。亚利桑那州在早更新世还处在森林密布的状态,表明北美大陆与中国大陆完全不同。中国大陆与北美大陆在西向漂移过程中,西部地区并未出现过高的隆起,或者隆起的高度不影响气候的改变,这就形成了北美大陆与中国大陆在气候上的重大差异。北美大陆靠近海洋,受西风带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中国大陆紧靠欧亚大陆,无法获得暖湿西风的滋润,只能逐渐演化成干冷气候。

大陆漂移说虽然发现于西向漂移,但地史上曾经发生过至少两次大陆漂移事件,即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泛大陆漂移事件。两个大陆汇聚与分离的成因不同,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汇聚与分离是什么因素的结果并不清楚,但泛大陆的解体则明显显示出是西向漂移的结果。西向漂移发生的过程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西向漂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大陆西部地区隆起速度也较缓慢,对北美洲气候的变化影响不大,而在中更新世之后,发生了经向漂移力度不断增强的过程,从而形成北美西部强烈的隆起运动,最终改变了亚利桑那州的气候,这时的气候改变才与中国西北部气候的改变遥相呼应,步调一致。

与南极冰川的形成相比,北极冰川的形成要比南极冰川整整推迟了3000万年,是什么因素构成南北冰川形成上的重大差异呢?在央视播放的科教片中,曾经播放过早期人类曾经到过加拿大北极圈内生活的场景,而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冻土层也有许多动物被埋藏,这些资料都证实:更新世早期北极缺少冰盖运动,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在更新世早期处于温凉气候,此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生物种群是相当繁盛的状态,如西北地区发掘出大规模的动物化石群,以及早期人类活动于高纬度的现象,证明第四纪的大陆冰川运动发育比较晚。至更新世中期后北冰洋才开始形成冰川运动,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大量的生物迁徙或者灭绝。

从中国的冰川运动来看,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大陆冰川运动与高山冰川运动形成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中国庐山冰川运动始于距今200~300万年,而俄罗斯高纬度地区在距今一万年时还繁盛着猛玛象动物群,这就足以证明北极冰川始终处于发育状态。中国高山冰川运动早于大陆冰川运动的现象,证明低海拔以上的对流层的空气密度存在着不同地史时期的相对变化,更新世早期,空气密度随海拔高度的梯度变化较大,所以在低海拔的高山形成冰川雪线。随着高山的持续隆起,冰川运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空气密度的增长,大气压的增长与地球整体温度增强,造山运动的速率大于空气密度的增长,是构成高山冰川运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空气密度的增长会使低海拔高度的空气密度随海拔高度提高,使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使梯度变化减小,从而构成雪线在海拔高度上不断的上升。在高山冰川雪线随海拔高度上升的过程中,应该是地球气候渐暖的特征,而在高山冰川运动最强盛的时期,高纬度地区出现了以猛玛象为代表的生物群的繁荣,而在全球气候渐暖的过程中,高纬度地区确出现了以猛玛象群为主体的生物大灭绝,这些变化显然与地球结构与运动方式有直接关系。

地球气候由四大部分组成,低纬度气候圈,高纬度气候圈,中纬度气候过渡带与高山气候圈组成。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辐射总能量的一半还多,因而低纬度地区是地球气候最稳定暖的地区,全球气候渐暖表明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总能量在不断的提高。高纬度气候圈获得太阳光辐射总能量最少,形成最稳定冷的气候圈地区,最冷的气候圈是由黄赤交角波动的幅度所决定的。而中纬度地区气候的波动,是受太阳高度角移动,暖气圈与冷气圈的相互移动支配,所以形成波动气候带。高山气候圈组成的因素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地形的高度,二是空气的密度,三是太阳光的辐射力度。高山气候圈是一个独立的气候圈,它的波动由上述三个要素的波动发生直接关系,所以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地史时期,生物并没有发生灾难性的灭绝,只发生进化式的消失。

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早于大陆冰川运动的形成,其依据有两点,大陆板块的西向漂移是造山运动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样是美洲大陆脱离联合古陆的主要因素。联合古陆的地史时期并未构成北极冰川的形成,这就证明中生代的地理环境与今天大有不同。大陆的西向漂移与板块的西向碰撞造就了造山运动,当山体的高度超过了当时海拔高度上的空气密度时便形成了高山冰川运动,北极虽然地处北极圈内,由于大陆低于海平面以下,低海拔的高密度空气环境与海洋的流动过程形成了第四纪的大陆冰川运动晚于高山冰川运动。

为什么在第四纪之前北极圈内并没有形成冰盖,而是一个名付其实的北大洋,为什么在近3000万年的时期内,两极地区的气候绝然不同呢?这是因为南极圈为大陆,大陆在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地壳就会吸收大气中的热量,使大气的温度下降,从而形成冰川运动。北大洋属水圈,吸收大气中的热能较低,加之大洋环流改变着北大洋的水温,从而形成北大洋不结冰的地史时期。我们注意到一个地理现象,从欧洲到北美洲曾经出现过一个所谓的 “大陆桥″,这个“大陆桥”是北美洲大陆西向漂移的证据,在北美大陆作西向漂移的同时,大陆还存在纬向漂移,纬向漂移将北美洲靠北的区域拉出了一个长长的岛屿群,从而形成“大陆桥”。

在大陆作西向漂移过程中,其漂移的速度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快速期,一个迟缓期。大陆漂移的迟缓期占据了大陆漂移的绝大部份时空,这自然在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建立了还没有来得急割断的 “大陆桥” ,大陆漂移的快速期将大陆快速的分割,从而形成今天大陆分布的格局及气候。劳亚大陆也有这种被分割的情况,在劳亚大陆作西向漂移的过程中,将劳亚大陆拉张成多个零散的大陆板块,如欧洲的西北部板块,西北部与西南部被白海、黑海等海域分割;西南板块与中欧板块、东欧板块,以及俄罗斯与远东地区也都处于分割状态,不是被海洋分割,就是被断带分割开来。

大陆板块的西向漂移与纬向漂移逐渐将大陆拉张开来,在“远离”北极圈时无法对北极圈形成合围,大洋的暖流构成北半球无冰期现象。当大陆的西向漂移与纬向漂移逐渐形成对北极圈的合围时,暧洋流进入不到北极圈内,从而形成北极圈内的气温逐渐下降,最终形成冰川运动。从地图上看,北美大陆与欧洲大陆处于相吻状态,是板块构造运动中存在着纯粹的西向漂移与北向漂移的有力证据。特别是北向漂移使欧洲、亚洲与北美洲形成对北大洋合围势态,使北大洋逐渐形成一个内陆海洋,内陆海洋在光照不足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气温的下降,从而逐步形成了大陆冰川。

通过对大陆漂移与地形形成的推演,可以科学的解释北极大陆冰川运动为什么会晚于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新生代虽然发生了强烈的西向漂移运动,但这种强烈的程度前后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早中期发育较为迟缓,晚期发育比较强劲。西向漂移运动使联合古陆解体,并形成大陆西部的普遍隆起,形成西部高山高原地貌,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不仅与造山运动有关,还与大气圈层的空气密度变化有关。近地表受热情况有关。发育于古生代的北向漂移运动并未因为发生了强烈的西向漂移运动而消失,它们的共同存在对北冰洋形成高纬度的合围,是形成第四纪大陆冰川运动的直接原因。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天由小张更这个恋爱号,想给我家小陈说说我的感悟啦 这段时间是疯狂忙碌张和不停气气陈 好长时间都没有更恋爱号,记录陈陈和张张的生活点滴 先拜个年,我俩已经在一起
  • 今天回温了,慢慢宜人的春天的太阳很灿烂很浪漫 我发现同样一首歌,带着重低音优秀的头戴式蓝牙耳机听和用手机扬声器听,动听程度和好评与否是真的完全不一样。 还有
  • 18岁的时候,想遇见相互吸引的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20岁的时候,想和喜欢的人一起周游全国,看尽祖国山河; 24岁的时候,想被喜欢的人精心设计一场求婚,感
  • 平凡的日子也要认真过♡ ·͜· 不知道是不是高妹儿,不过觉得蛮像的,好喜欢。 今天又又又是腰酸背痛的一天,感觉能够静心❤️坐下来好好的写✍点东西,
  • #明日星程广播剧[超话]# 【彩墨自调&仿写签名】 杨悠明&夏星程 广播剧完结了,作为自己入坑的第一本原耽,真的是感慨万千。 广播剧中的名场面对于我来说真的很
  • #angelababy[超话]##angelababy0228生日快乐# [心] #Angelababy0228畅游星河指南# 今年,是陪你度过的第六个生日,是
  • 突然抽奖 雏雏马上就要39岁啦,thank you 一直为大家的笑颜努力着 新的一年希望你身体健健康康的,工作顺利 转发这条微博附上生日祝福,在转发抽5个8er
  • [照相机]博物館展覽要想「賣座」,自然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更貼近於大眾的預期;但如若想要「賣好」,似乎也不能全然被大眾帶著走。如何在大眾的期待當中游走,如何在完成對
  • #豫见新一代#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全民战“疫”的斗争中,我们看到了“90后”“95后”甚至“00后”平凡中的伟大。青年志愿者们在抗击疫
  • 营销号别瞎带节奏了,无语了,朴灿烈zzlc没有任何问题,祭拜图是韩方为写新闻稿而拍的并不是个人行为,祭拜爷爷是正常行为,进白部队不是个人意愿,是部队分配,进白后
  • #日剧美丽的他[超话]# 记录一次莫名其妙被挂❓发帖号召带节奏的不会被删,正儿八经发个澄清贴瞬间被删❓ 因为「两副面孔」的热二号应该被很多姐妹关起来了,怕看不
  • [心]无偿手面相简评,请私信照片。[心] 掌纹挺乱,金星丘烦恼纹明显但伴随财富纹出现,生命线后期分叉较多,加上智慧线带大分差,性格上大大咧咧做事不够自信认真,
  • #2021年年度杂志封面总结# 个人封面大片总集 —— 赵丽颖 2021 年是丽颖挑战更多 、收获也更多的一年 ,尝试了悬疑刑侦罪案题材的《谁是凶手》和都市
  • 除灰车轮战,王牌辅助来帮忙!#原创[超话]# #好物分享[超话]# #家电[超话]# 都说这个世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在清洁家庭卫生这方面,每个居家
  • 刚刚有粉丝朋友跟我说发现了几个微博模仿我,老红对于这样的事情感觉一点也不诧异,因为有句话叫做“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老红会尽快联系上这几位模仿者,同时也感谢这
  • 人的野心是分三六九等的,你的野心无法覆盖对方的时候对方一定就想远离你,如果你一直持有落后的思维,世界将会把你淘汰,你在别的方面也不会多灵光。如果你很弱,顾影自怜
  •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特殊的时刻,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的。因为,过去了就无法再回头。人生,眼前的每一刻,都要认真地活;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地做;每一个人,都
  • 方介堪还关注龙泉窑研究,撰写众多尚未刊发的调查研究整理的手稿,如《龙泉窑与处州窑》《温州地区陶瓷遗址、遗存及属于龙泉窑系统遗物》等。1956年,温州瑞安陶山新石
  • 我的姐姐在淄博市张店区农村商业银行上班。我的妈妈在淄博市张店区农村商业银行上班,现在已经退休。
  • 川美校区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在黄桷坪,学校像是一个微缩版的北京798,处处充满了文艺艺术气息。或者走近拍摄建筑局部细节,因为细节是最能反映出洪崖洞的特点,给观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