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一些给年轻男女的忠告

1、如果你只是个普通人,并且想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我建议你不要太早结婚。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旦开始准备结婚,就意味着你马上要去准备房子、车子、彩礼,两代人的积蓄就马上花光,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你的精力被牵扯和占用。

这些相对固定的模式会束缚住一个人的想法和野心,让你很难抽身再去做其它的尝试,慢慢演变成一个稳定而平庸的存在。

2、父母给你的建议,出发点一定是为了你好,但是不一定真能让你好。

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他们的建议,终究是带着那个时代的偏见;他们的思维,不可能摆脱那个年代的是非对错。

他们之所以鼓励你进入体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那一代人当中,进入体制的那一部分,占到了便宜,但是他们把同样的经验用在当下,并不一定适宜。

3、大多数人的一生都碌碌无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失败了,而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勇气去真正的尝试过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们的创业,大多都停留在脑海中一个概念性的想法,他们的打拼,大多也只是在自己的稳定工作上做出微不足道的变化。

他们最喜欢在稳定的地方,日复一日的重复昨天的生活,却期待明天会有不同的生活,到最后期望落空的时候,还要告诉自己平凡可贵。

去做你害怕的事情,你会发现不过如此。

4、你干安稳的工作被辞掉,你感到生无可恋;

你谈了很久的恋人跟你分手,你觉得人生不值得;

你慨叹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觉得自己的人生昏暗无光。

这些想法都很正常,因为人不可能100%的掌控和左右自己的情绪,但你应该明白,这些情绪和抱怨,都只是一种宣泄心情的方式,目的是平复内心的忧虑。

可怕的是有些人把这些情绪,当做了人生的真谛,就这样一蹶不振的沉沦下去。

5、如果你刚刚走出校园,或者仍在读书,那你曾经和现在拥有的所有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相对纯洁的,没有过多的利益冲突。

但这些认知,都只适用于校园。

当你步入社会你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大的法则就是价值交换,如果你没有办法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东西,你就无法从对方那里得到任何东西。

高段位的人很难和低层次的人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不想为低层次的人贡献任何不必要的价值。

这很功利,但很公平。
#情感语录#

一些给年轻男女的忠告

1、如果你只是个普通人,并且想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我建议你不要太早结婚。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旦开始准备结婚,就意味着你马上要去准备房子、车子、彩礼,两代人的积蓄就马上花光,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你的精力被牵扯和占用。

这些相对固定的模式会束缚住一个人的想法和野心,让你很难抽身再去做其它的尝试,慢慢演变成一个稳定而平庸的存在。

2、父母给你的建议,出发点一定是为了你好,但是不一定真能让你好。

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他们的建议,终究是带着那个时代的偏见;他们的思维,不可能摆脱那个年代的是非对错。

他们之所以鼓励你进入体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那一代人当中,进入体制的那一部分,占到了便宜,但是他们把同样的经验用在当下,并不一定适宜。

3、大多数人的一生都碌碌无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失败了,而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勇气去真正的尝试过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们的创业,大多都停留在脑海中一个概念性的想法,他们的打拼,大多也只是在自己的稳定工作上做出微不足道的变化。

他们最喜欢在稳定的地方,日复一日的重复昨天的生活,却期待明天会有不同的生活,到最后期望落空的时候,还要告诉自己平凡可贵。

去做你害怕的事情,你会发现不过如此。

4、你干安稳的工作被辞掉,你感到生无可恋;

你谈了很久的恋人跟你分手,你觉得人生不值得;

你慨叹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觉得自己的人生昏暗无光。

这些想法都很正常,因为人不可能100%的掌控和左右自己的情绪,但你应该明白,这些情绪和抱怨,都只是一种宣泄心情的方式,目的是平复内心的忧虑。

可怕的是有些人把这些情绪,当做了人生的真谛,就这样一蹶不振的沉沦下去。

5、如果你刚刚走出校园,或者仍在读书,那你曾经和现在拥有的所有亲情、友情、爱情,都是相对纯洁的,没有过多的利益冲突。

但这些认知,都只适用于校园。

当你步入社会你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大的法则就是价值交换,如果你没有办法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东西,你就无法从对方那里得到任何东西。

高段位的人很难和低层次的人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不想为低层次的人贡献任何不必要的价值。

这很功利,但很公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第一次起了想要效仿他人人生的欲望: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个她,那样近于理想与浪漫,又离我那样近。如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向往大城市,追求梦想】的女的,那在每一集的
  • 他提出,对于多重宇宙,宇宙学常数的数值在不同的泡泡中可以不一样。所以在我们的宇宙中,宇宙学常数这么小的原因就在于,只有这样星系才能形成、生命方可演化。
  • [微风]今年2月,该产业园下线的13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电机组曾是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业务遍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风、光装机容量近1
  • #肖战[超话]##肖战粉丝请肖战看猫# xz#肖战余生请多指教# 隆重推出我家靠卖得一手好萌,而受全家宠爱的的大橘来福。6年前刚从垃圾堆边捡到时还没睁眼,没我的
  • 苏能不能对男朋友再多点耐心多点爱(尽量实现)他情绪也不稳定但一直在包容你诶,他也不想一直出差,那么累还要安慰你诶(反思[失望][失望][失望])下次再不爽辱骂他
  • ”《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每日一善# [心]#阳光信用# [微笑]#每日一善[超话]#
  • 新加坡首个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私立大学‼️当下最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科技、金融,一定都在前列。所以新加坡高校开发了这个专业,但目前金融科技专业在新加坡公立
  • 喜欢一些与陌生人相处的方式,一些陌生人的笑容与温暖的瞬间真的能够治愈到我,只是在有人的地方随便逛一逛就可以很开心,不停感叹活着真好!就只是随便闲逛,看一看路上的
  • #每日一善[超话]# [打call] #阳光信用# 【不要带,指hui,仅本超】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将失去,你不妨大胆一点,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不
  • 祈求上天追杀骗子把所有从我的亲人和受害百姓身上诈骗来的血汗钱全部还给我的亲人及受害百姓,我还要继续不停的请灭绝胡杨家族法师和灭绝叶广杰家族法师一起做法施法祈求上
  • 图5 6为2017年10月13日,时配属武汉动车运用所的CRH380AL-2625担当G551次(漯河西站-深圳北站)摄于京广高速线广州南站。 图7 8 9为
  • 直到知道她去了陈某曦的学校,才发了个微信,说去医院看看孩子,但拒不承认自家孩子的过错。他说,“弟弟是从2楼自己掉下去的”并带警察去指认2楼“现场”。
  • 8月7号跳东湖那天,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国足,我说我说不上来,他的很多很多歌都能代表我过去一年两年的心境,每次看完都要缓很久,学生时代实质上已经结束了,希
  •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灾难程度会降低,也不要以为小块的陨石就没那么危险了,因为这个小,是相对于十几公里直径的陨石本体来说的。唯一担心的是本体里隐藏着的懒惰以后会把我和
  • 那天下午我和dxy在鹅岭二厂走进一家文创店,一进门就看到一面超大的明信片墙,然后就想在这里留下点什么,我和她挑完明信片后趴在桌子上写,还叽叽喳喳地说话,讨论墙上
  • 总感觉山海经这段描述的是河狸,像一只小猪(不是)有鸡爪一样的脚,叫声像狗,出没的地方那里的人常常需要兴修水利。两个月大的小孩呀 喜欢到处跑窜 像充满活力的小男孩
  • 华山萱花斧主x华山宝莲灯寂尘炉主很喜欢扩列,不扩沉戬沉姐和戬嬷香嬷以及沉香粉丝喜欢可爱的妈咪放一些我喜欢的文字◆今日推歌 八爷真的是yyds[举手](dbq没想
  • 【深圳新增1例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公布】2月12日,深圳市在香港跨境货车内地接驳司机例行检测中,发现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男,35岁,香港跨境货车内地接驳司机,深
  • 其实就算不打蜡,苹果表面也会自带一层蜡质,这是苹果分泌出来用于保护自己的。如果不喜欢苹果皮的糙,或者想最大化减少农残,那削皮就是了。
  • 喜木的人你们最适合的成长进阶模式,是膨胀,是生发,是活跃,是春意盎然,是初生牛犊,是一腔热血,缺点也是肆无忌惮,太追求广度,太广泛涉猎,太心在四方,却难以集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