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莲花世界[超话]#浴佛节 | 释尊出世本怀在于宣扬弥陀本愿、劝导念佛往生

经言:“满四天下七宝,

以用布施供养诸佛圣人并一切众生,

不如称阿弥陀佛一口,所得功德不可为比。”

念佛成佛,瓦砾变成金!

因为大悲释尊出现世间,才开启了众生解脱成佛的大光明。在浴佛节的特别日子,忆念释尊出世之本怀,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

出世本怀,即释尊出现在此世间之本意、根本目的。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遗教浩若烟海,法门号称无量,到底何经、何法是释尊出世之本怀,即成为后世弟子重点讨论的课题。

因为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经法,吾人固不能一口汲尽、穷源究底,但如果能掌握释尊出世之本怀,则其余一切经法也皆有了归宗,也自包含在本怀之中,即虽未修学也无遗憾。

根据圣道门著名的《法华经》,释尊自说出世本怀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简单说,即是欲令一切众生皆悉成佛,而不是仅仅成就三乘道果。释尊一生说法,皆为此事;乃至十方如来出现世间,也皆为此事。这是释尊自说的出世之根本原则、根本目的。

然而此原则、目的如何落实、体现在众生,尤其是凡夫众生的身上?也就是如何才能令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在《法华经》中,我们看不出明确的答案。在会诸大弟子各各受记当来成佛,不仅我等无分,时间也历无量数亿劫;一合掌、一低头虽非难事,然以我等身份,渐渐积功德,则要经尘点劫又尘点劫,犹在轮回大海。

如善导大师《观经疏》言:“‘我身无际以来,共他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尽不惜身命,行道进位,因圆果熟证圣者,逾于大地微尘;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虚然流浪,烦恼恶障,转转增多,福慧微微;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忽思忖此事,不胜心惊悲叹者哉!”

能令一切众生当生就能决定成佛的只有弥陀本愿、念佛往生。所以即使根据圣道门《法华经》的指引,也能明知释尊出世本怀在于宣扬弥陀本愿、劝导念佛往生。所以明朝的蕅益大师说,念佛往生为“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而在净土正依三经中,释尊对其出世本怀也有明确的开示。

《无量寿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此文被称为“出世本怀文”,显明释尊出世的目的,在于宣扬《无量寿经》弥陀本愿,惠赐众生以往生成佛的真实大利。

又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此文同样明确地显示,释尊出世本怀在于宣扬念佛令众生往生。为什么特留此经,因为此经宣扬念佛,而念佛是释尊出世本怀。释尊既不可能选一部非本怀经来特留,也不可能特留的经竟然不是他的出世本怀。

《观经》释尊先开定散二善,广收一切法门,最后唯付嘱念佛。《阿弥陀经》释尊无问自说,诸佛齐同舒舌证明,都表明念佛一法为释尊出世之本怀。

所谓“大悲同化心无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观经疏》言: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这一段文只提到“人天之乐”与“求生净土”,而没有说到圣道三乘解脱,好像诸佛出世根本就没有说到三乘教法似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就诸佛出世本怀来说的。因为本怀的对象是为凡夫,而三乘解脱皆是圣者所堪,所以就免而不提。

凡夫若修圣者三乘教法,最多只能得人天之乐果,所以就凡夫来说,三乘教法也就降而含在人天法之中了。

又本怀的目标是成佛,而不是三乘解脱,所以免而不提。凡夫之成佛,唯有往生弥陀净土,因此之故,诸佛才“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唯有求生净土,对凡夫才是真实功德,才不会没于人天法中,不受颠倒善果,能成无上菩提。念佛往生不仅满足释尊本怀,也称顺诸佛本怀。
释迦如来成正觉,四十九载度众生;
五天竺国皆行化,邪魔外道尽归宗。
天上天下无过佛,慈悲救苦实难逢;
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触者起慈心;
或住或来皆尽益,三涂永绝断追寻。
或震大地山河海,为觉萌冥信未深;
或自说法教相劝,展转相将入法林。
法林即是弥陀国,逍遥快乐不相侵;
众等倾心皆愿往,手执香华常供养。

宋明理学的源流
1、宋代理学为什么会起源
(1)、收拾人心
拨乱反正的需要。
唐末五代十国武人专政,风气败坏,道德沦亡,毫无廉耻,宋代读书人为扭转这不良风气,挽救人心社会,从教化入手而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存在基础。

(2)、与佛教争夺人心
抗击西方意识形态。
隋唐以来,佛教迅速发展,其精密思辨特点,对中国儒家这种缺乏逻辑思辩能力的格言式学说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几乎瓦解了儒家学说。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为最大。
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但是大多是结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无法解释疑惑,无法让人信服。
儒家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强调学以致用,其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技术,离不开功名利禄,没法进入形而上学境界,无法超越自己,例如儒家从不讨论:人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人可以知道的知识边界是什么这类古希腊时代热门的问题。

但是人类与动物不同,必然会问精神上的问题。由于我们精神是可以超越有限和无常的,但是精神的载体不论是生物身体或宇宙(六合八荒为宇。古往今来 为宙)都是有限和无常的,都有起点和边界。这就导致一个人生基本苦恼,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在物质领域不存在无限永恒,而人的精神却在追求超越这种有限 和无常。这样超越的的结果必然是从自我进入忘我,从理性进入信仰,从清醒进入混沌,超越的必然结果是无长短大小,先后轻重这些基于时空尺度的比较概念(超 越的标志就是消灭了时空概念,所谓坐忘的特征就是不知何地,不知何时),这种纯粹的精神永恒和无限境界按照很多超越者的描述时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彼岸, 不过这个彼岸只有精神才能达到,载体是去不了的。这个境界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打开了以上大门,远远超越了儒家政治技术学说的境界,导致儒家学说节节败退。

所以就算是唐代儒学得到政府大力倡导,但是由于儒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的粗糙,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甚至日益衰微,气息奄奄,士大夫阶层均以修行超越标榜。

宋初学者为建立儒学能够对抗佛教的逻辑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不得不吸收道教和佛教中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因为自己没有,儒家学说本质是如何做官的官场学说),作为建构自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这就是理学。

(3)、儒学需要改革
传统意识形态需要修补。

儒学自两汉以至隋,已由孔、孟、荀的儒学变为经学,已经僵化到奄奄一息,必须创新求生。

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而为“注”作“注”的疏,致力于文 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笺注日趋繁琐,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错误亦 不会指出,反而代为解释维护,这种琐屑的讲疏,有违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已经走投无路。

其实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书》时,就已经提出要创新,
他们鄙弃汉儒琐碎的训诂、章句之学,要专究于修己、治平之道,而着力于做人的工夫。

(4)、宋朝中央政府需要
君主大力提倡。是巩固权力的需要。
宋初各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理道德崩溃,臣民的廉耻之心尽丧,社会风气因此而败坏不堪,使一般的士人只求荣利,不重气节。如五代的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而不以为耻,反而自称为“长乐老”洋洋自得。

更由于宋朝得位不正,担心武人效仿陈桥驿故事,所以坚定执行重文弃武国策,认为让国人多读书,就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从宋太祖立国开始,便执行文做官而分利的政策,极力提倡文教,奖励儒学,力崇实践,专事于修养的工夫。

于是社会风气为之转移,进而成为宋儒致力于身心修养的理学。

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宋代书院极盛,例如白鹿、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书院多聘请名儒主讲,他们大多排斥功利,崇尚道义,教学宗旨在于发扬孔门义理之学及修己立人之道,开启了理学身体力行的风气。
这样也就彻底解除社会精英可能对宋家皇位的威胁。当然后遗症是让整个民族变成小白兔,精神被阉割,人人是太监,整个国家精神上不堪一击。

2、周敦颐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二程再传朱熹,而奠定理学的基础。

周敦颐主要成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太极图说》以图形说明宇宙发生的原理和次序,《通书》则重在阐述“诚”的意义。

周敦颐学说渊源于道家的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参以佛家的心性,而以儒家仁义之道为宗。他核心名句是以“无欲故静”作为修养方法(实际是来自佛家“清静寂灭”之说,又与道家的“恬静无欲”有相近地方)。
周敦颐认为宇宙的起源乃由“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后静,静极而后动,循环不息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周敦颐认为阴阳五行配合得最恰当的就是人,所以万物中以人最灵秀,具有太极之理、五行之性,受太极“纯粹至善”的“理”,故人之性本来是善。
宇宙既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则人亦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常。

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合阴阳)。
仁义之性,皆是善的,但用得不当,却可变为恶,所以人要不离乎中正以立“人极”(做人的标准),欲立“人极”,必须无欲、主静,无欲便会心灵虚 静,于事物的是非利害的考虑上便能居于中道,明理通达,而在行动上便自然的正直无私,能做到这样的话,便能达到至诚的境界,也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同时也是 一个太极的境界,达至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周敦颐的学说已将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一起,建立起理学基础。
3、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的学问就是在《通书》基础上发展的。
但是二程不喜欢探讨宇宙问题,而主张直接从人生实际经验来建立人生的道理,因此教人从实际生活与内心体验上来寻求修养的方法。

程颢认为天下一切真理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不会流于空谈,他认为“天理”在于“仁”,人如能具有仁德,便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必须先“识 仁”,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义、礼、智、信皆仁也”。他认为“仁”在人之本性中,不须外求,只要“明心”,便能“见性”,便能“求仁”“得仁”,我们明 白这道理后,便须紧记不忘,更要身体力行,一切行事,皆本此心去做,即所谓以“诚敬存之”,所以“诚”与“敬”便是明道、修身、养性的法门。

程颢侧重“心”的修养,认为“舍心之外天下无理”,要人“自其心体验天理”。
总之,程颢认为学者须先识仁,然后以诚敬存养。他重内心体证,认为人必须透过内心反省以掌握做人、修养的道理。名言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程颐论“心性”与程颢相同,但论“诚、敬”方面的修养则不一致。程颐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在“涵养”和“进学”两方面,并认为“涵养须用 敬,进学在致知”、“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一方面修己的意志,使之专一集中,不为外物所动(敬);一方面今日格(“穷”(求)的意思)一物(理), 明日格一物,然后加以归纳,便会豁然贯通,明白万物都是一理。他主张“持敬”与“穷理”并重。
这是朱熹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之学说的来源。

4、朱熹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格物”、“致知”可帮助了解个别事物的理,从而归纳了解宇宙的天理,因此他认为修养方法在“道问学”以致知,“存天理”以去人欲。

朱熹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太极”。至于“真理”要表现而成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于“气”。他说:“理也者,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物的形成:“理”与“气”合而构成人,由于气中有清、浊,因而人性亦有善、有 恶。

因此,朱熹教人从善,要“存天理,去人欲”。
要去人欲,便必须“敬”与“致知”。
所谓“敬”,是要使人的一己之心,常常受到警策监督,一旦有私念私欲的萌芽,便要马上加以克制;“致知”即求取学问的意思,他以为天下之物理精髓皆具于圣贤书中,所以读圣贤典籍便是致知的所在,而古书则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六经的阶梯。

人若做到“敬”与“致知”,是绝对可以到达至德、至善、至理的境界。

宋代的理学经朱熹提倡而大盛。

5、邵康节(邵雍)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邵雍,着有《先天图》等。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认为宇宙之本是“太极”,亦即是“道”、“心”(换 言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皆有消长、有终始,人如能知天地万物之道,便能参天地、育万物,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简单说就是天人 同构)。

6、陆九渊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陆九渊,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故透过自我内心的反省即可了解天理;他重视持敬,持敬使人能明心见性,因此他强调反省,认为知识的多寡与个人修养无必然关系。而提倡“尊德性”。

陆九渊特别注重持敬的内向工夫,主张心即是理,不容有二,认为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而教人先发明本心之明,而后博览,以应万物之变。陆九渊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启发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

7、张载
还得介绍一下张载。张载是继孙复、范仲淹经世济人的思想再加以性理的参透而成。张载治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张载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由于气的聚散、动静,气中又有阴阳二性,沉、降、静之性是阴性,浮、升、动之性是阳性,气有聚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 毁。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所以物的产生,有一定的秩序,这叫做“理”。“人”亦由气聚所产生,故亦得其性的部分,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 与万物俱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人就应该努力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使个体和天地万物合一。为达这目的,首先要变化“气质之性”, 使它恢复为原来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就是朱熹所说的“理”。

张载在《西铭》一文中阐明人对宇宙所应持的态度:“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我们应视宇宙为父母,应以事父母之道对待宇宙,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万物皆如同类。

所以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

张载核心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叶适

叶适是理学务实派(事功派)的代表人物,特点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也即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叶适曾经与朱朱熹陆九渊鼎立而三。

叶适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认为学者重点是学以致用,所以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政策。

叶适的哲学思想是: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 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反对朱熹陆九渊等等的性理空谈,认为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周敦颐纯属谬论。但是叶适显然缺乏思辩能力和逻辑能力,其哲学 思想比较浅薄。

叶适本人虽然强调实践,但是其门人多流于辞章,纯属口水党:“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只有少数有“欲以事功见其门庭”。

明主之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为主而贼,为父母而暴,为臣下而不忠,为子妇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大失在身,虽有小善,不得力贤。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故曰:“平原之隰,奚有于高?”

  为主而惠,为父母而慈,为臣下而忠,为子妇而孝,四者人之高行也。高行在身,虽有小过,不为不肖。所谓大山者,山之高者也,虽有小隈,不以为深。故曰:“大山之隈,奚有于深?”

  毁訾贤者之谓訾,推誉不肖之谓讆。訾讆之人得用,则人主之明蔽,而毁誉之言起。任之大事,则事不成而祸患至。故曰:“訾讆之人,勿与任大。”

  明主之虑事也,为天下计者,谓之譕臣。譕臣则海内被其泽,泽布于天下,后世享其功久远而利愈多。故曰:“譕臣者可与远举。”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故圣人择言必顾其累,择行必顾其忧。故曰:“顾忧者可与致道。”

  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说,备利而偷得。如此者,其得之虽速,祸患之至亦急。故圣人去而不用也。故曰:“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

  举一而为天下长利者,谓之举长。举长则被其利者众,而德义之所见远。故曰:“举长者可远见也。”

  天之裁大,故能兼覆万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载万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众人得比焉。故曰:“裁大者众之所比也。”

  贵富尊显,民归乐之,人主莫不欲也。故欲民之怀乐己者,必服道德而勿厌也,而民怀乐之。故曰:“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

  圣人之求事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故义则求之,不义则止。可则求之,不可则止。故其所得事者,常为身宝。小人之求事也,不论其理义,不计其可否,不义亦求之,不可亦求之。故其所得事者,未尝为赖也。故曰:“必得之事,不足赖也。”

  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也。故曰:“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谨于一家,则立于一家;谨于一乡,则立于一乡;谨于一国,则立于一国;谨于天下,则立于天下。是故其所谨者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者大,则其所立亦大。故曰:“小谨者不大立。”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飺者,多所恶也。谏者,所以安主也;食者,所以肥体也。主恶谏则不安,人飺食则不肥。故曰:“飺食者不肥体也。”

  言而语道德忠信孝弟者,此言无弃者。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无弃之言,公平而无私,故贤不肖莫不用。故无弃之言者,参伍于天地之无私也。故曰:“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矣。”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而责必备。夫虑事定物,辩明礼义,人之所长而蝚蝯之所短也;缘高出险,蝚蝯之所长而人之所短也。以蝚蝯之所长责人,故其令废而责不塞。故曰:“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蝚蝯饮焉。”

  明主之举事也,任圣人之虑,用众人之力,而不自与焉。故事成而福生。乱主自智也,而不因圣人之虑;矜奋自功,而不因众人之力;专用己,而不听正谏,故事败而祸生。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马者,所乘以行野也。故虽不行于野,其养食马也,未尝解惰也。民者,所以守战也。故虽不守战,其治养民也,未尝解惰也。故曰:“不行其野,不违其马。”

  天生四时,地生万财,以养万物而无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故曰:“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事父母则不孝,以之起事则不成。故曰:“怠倦者不及也。”

  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故事不广于理者,其成若神。故曰:“无广者疑神。”

  事主而不尽力则有刑,事父母而不尽力则不亲,受业问学而不加务则不成。故朝不勉力务进,夕无见功。故曰:“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修行谨敬则尊显附矣。中无情实则名声恶矣,修行慢易则污辱生矣。故曰:“邪气袭内。正色乃衰也。”

  为人君而不明君臣之义以正其臣,则臣不知于为臣之理以事其主矣。故曰:“君不君则臣不臣。”

  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而整齐之,则子不知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矣。故曰:“父不父则子不子。”

  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禁则民不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故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言辞慢,动作亏,衣冠惰,则臣下轻之。故曰:“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仪者,万物之程式也。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故动有仪则令行,无仪则令不行。故曰:“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整齐严庄则民畏之。故民爱之则亲,畏之则用。夫民亲而为用,王之所急也。故曰:“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

  人主能安其民,则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主视民如土,则民不为用,主有忧则不忧,有难则不死。故曰:“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

  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衰者,上之所以加施于民者厚也。故上施厚,则民之报上亦厚;上施薄,则民之报上亦薄。故薄施而厚责,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故曰:“往者不至,来者不极。”

  道者,扶持众物,使得生育,而各终其性命者也。故或以治乡,或以治国,或以治天下。故曰:“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公共便利设施建设、道路扩建等都有可能威胁到蝴蝶的生存,因此保护和恢复蝴蝶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异常重要了。3.电瓶巡逻车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绿色交通工
  • 现在的四大天王里,他现身得相对较少,所以每次出现都倍感珍惜。还聊了前几学期一直看现当代 导致自己很压抑 郑老师说你和别人不一样的一点是你能感同身受 因为你的良
  • ₆.³#宝宝的少女心# 「午间健康小贴士」ᴴᴬᵛᴱ ᴬ ᴳᴼᴼᴰ ᵀᴵᴹᴱ ◡̈⃝一天中喝咖啡的最佳时间☕️①咖啡因需要8小时左右才能代谢出去,所以别太晚喝。一
  • 每看他一个采访,我就觉得我还可以再饭他几十年……毕竟美丽的外表是能吸引目光,可有趣的思想却能吸引灵魂。铁打的爱豆,流水的粉丝,对很多东西本来只是抱着看看就好的心
  • 전승의 성지는 위대한 령장의 만고불멸의 업적을 길이 전한다 조국해방전쟁사적지를 찾아서 조국해방전쟁사적지는 22만㎢에 달하는 우리 나라의 령토
  • 但是店铺的评论区内也有一些买家差评表示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做自然的朋友##地球守护者##恢复一代# 又是一年六五环境日,“我们都是守护环保的恢复一代”这句
  • “近期封神的朋友圈文案”1.“想通电话 问问最近还好吗.”2.“和好吧 有隔阂也和.”3.“这吵闹的世界 我并不喜欢.”4.“折个角 你我翻篇.”5.“歌听慢速
  • 友情提示:进行亲子鉴定时,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亲子鉴定机构或部门,不能随便在任何私人医院进行鉴定,特别是当涉及到需要行政或司法诉讼中的亲子鉴定证明时。在需要进行
  • 禁忌之旅坐哭了是正常的你要和人解释这眼泪,就不能只说魔法世界,要说禁林的夜,塔楼的月,钟楼的雪。⃒⃘⃤[光遇摄影师]这里喰蛇乖乖代带跑/代出/估号可以找我[蔚蓝
  • #高考#无条件地接受自己,才能去实现自我的整合,才能让自己凝聚为一个整体,不再发生自我冲突,去感受和体验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人生最大的乐趣,并非只是去体验好的自
  • 我又有新爱好,天啊,我看上了唐卡不知道是不是能量场太强大,别的都没有看中,这个拿上手就想带回家这樽护法神外面还请不到,所有护法神都能请到,就它很特别很罕有,还很
  • ”  【我不是狐狸】:“烦死了,天天就知道嘴炮,我再理你就是狗!  立马秒回:“天天在网上喷就显得你有本事是吧?
  • #邓紫棋[超话]#有一天我和我舅讨论现在的歌坛我舅是80后,年轻时经历过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然后他说“现在的歌坛越来越不给力了,即有实力又有才华的歌手几乎没有了,
  • #小R妈妈美国代购# 199直邮继续团,前几天下单的都发走啦,明天单号给到大家手上哦~这周我们福利走这个~【美国solar防晒帽】知道很多盆友都在等这款,居然上
  • 宝骏悦也这款车还是低估了,这是一款玩乐属性很强的一款车,小卫士的造型搭配够用的大疆智,再加上丰富的改装配件,走在哪里都是堪比五菱mini EV的存在,但是既然是
  • 心知道的,谁是真的对自己好,谁是打着爱的旗号对自己好。很多人还不知道名字就挂了[开学季]14.哲学家说:“一切从无偶然,都是必然的” 嗯嗯,没错。
  •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我没有你想象的好,也没有他想象的坏”早在刚刚爆火时,王一博对外界的喜爱与恶意就看得很清楚。剧方的行为给了外界贬低否定王一博的借口,让
  • 特别是正官星在其它干支,而日支(婚姻宫)是偏官的女人,代表自己有老公,心里却老装着别人。另外,日元与年干比肩争合月干正官星的,也说明这个女人易与别人争老公。
  • Si vous souffrez également d'insomnie régulière, lisez un peu Kafka, il y aura
  • #美好生活板扎昆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一座旧厂房解锁拍照打卡新模式】近日,2024晋宁玫瑰嘉年华花卉主题全国摄影大赛金像奖大师影像创作营的创作者们来到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