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利不尽,不知谁聚谁散;人不穷,不知谁冷谁暖;水不试,不知哪深哪浅;人不交,不知谁好谁坏。
有心的人,不管你在与不在,都会惦念;无心的情,无论你好与不好,只是漠然;走过一段路,总能有一次领悟;多经历一些事,你才能看清一些人。
[心]人心都是相对的,以真换真;感情都是相互的,用心暖心;用眼看人,会走眼;用心感受,才是真。
时间是个好东西,让我们知道日久见人心,留到最后的才是好的;也让我们学会冷暖自知,更懂得好自为之。

#杜双宇[超话]#DSY#向全世界安利杜双宇#

宇哥,今天过得好吗?昨晚的暴雨让人彻夜难眠,可依旧闷热,喜欢一部电影,叫《菊次郎的夏天》,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最大的魅力是一帧一帧像从漫画中走出来一样,夏天,虽然是一身臭汗味,还有讨厌的蚊虫,又燥热,但真的是一个太治愈的季节了,用心生活才是向往的生活…

晚上七点多,把草图拟好了,不得不说,我画图还是很快的,优点不多,把握住一两个用到极致也行,这个时代,大家都挺有主意的,这样想想,行业也好,业主也好,倒是都挺宽容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让自己高兴,这是我们对生活最好的欢喜…

一直以来,比起和谁都很热络又合得来的人,我更喜欢面对厌恶和不想结交的人保持一定距离,寡淡又安静的人,因为,我也是个表面欢快,实则边界感十足的人,可我,却瞒着所有人在爱你,包括我自己…笔芯[抱一抱]

【专访金宇澄:众生喧哗下的“不响”才是真实的】做小说编辑,做梦都想着明天上班收到一篇语言特别的小说——不是说语言“好”,而是“非常特殊”,有非常独特和个人的气息,小说最要紧的是语言、语感。拿到稿子、拿到书,看第一个十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般还是特别的语境,不是等看完整个作品,了解全部内涵才下结论。第一个打动你的就是文字和语感,这一块儿一直是我特别看重的。

文|李菁

【“潜伏者”】

三联生活周刊:从某种意义上说,您有点“大器晚成”的意思,其实您很早就写小说,也发表了不少作品。但是自从1991年发表了小说《轻寒》之后,除了零星的几篇作品外,后来几乎停笔,直到《繁花》问世,所以有人称您为“潜伏者”。您潜伏的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金宇澄:我1988年到《上海文学》,一直做编辑。发现做了编辑再写小说,就会打架——白天认认真真挑别人小说的毛病,晚上有冲动自个儿写东西,第二天一早,编辑眼光回来了,看自己昨天写的,都什么呀?因此不写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的想法是永远弃笔吗?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重新开始“写作者金宇澄”的身份?

金宇澄:当时就是随波逐流,假如没有后来这个很偶然的契机,我可能结束写作了。有一天,一位朋友说,某某人在“弄堂网”写真名真姓别人的八卦了,我好奇去看。这是一个上海本地的网站,基本是上海话写作,此人书写的对象,都是我们认识的人,我想,有名有姓写他人的私事——北方话说是“埋汰人”了,不大合适,内容也没多大意思,我知道的市民生活更有趣,所以开帖子写写普通民生。这网站现在没了,但没这小插曲,不会有写《繁花》的冲动,这事情非常有可能刺激到我了。

三联生活周刊:做文学编辑好多年,暂时告别了写作。而看《繁花》的感觉是一股气贯通写下来,好像之前各种各样的积累在瞬间爆发,突然就酿成了酒。您在下笔之前就把文体或风格已经想好了吗?

金宇澄:这是一个全世界上海人用沪语发声、唱歌,晒上海旧照的论坛,我也就用上海话试着写,重要的是我用了假名“独上阁楼”,这也是《繁花》开篇第一句话,我忽然就变成了一个最自由的陌生人,没有任何负担,全新的写作体验,周围也都是陌生人,相互都那么新奇、好奇。我这个懒散的人突然警觉了,充满“我要打起精神来”的感觉。
小网站很稳定,每天100来个人看,心态都很放松。如果换成大网,每天无数人灌水,我可能早就歇菜了。当天贴了开场白,人人上来打招呼“爷叔侬好”等等,写了几天,就有人上来问:“侬到底啥人?你是什么人?到底谁的马甲?”坛主也悄悄问我,是不是某某人的马甲?

意思就是我写得好,获得这样的重视,对自己就不再怀疑了,写得很顺,每天更新一节,底下立马是各种评论,极为热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天直播。兴奋的焦虑是,打个比方,等于人突然“怀孕”了,“不正常”,成天想“下一步该怎么办?”,今天发出一节,立刻就想明天的故事。

说起来我特别佩服“鸳鸯蝴蝶派”那些老作家,包天笑时代的那些传奇,以《广陵潮》出名的李涵秋,《江湖奇侠传》的平江不肖生,真名向恺然,都可以每天三家报纸连载三个长篇——当然每天文字只有豆腐干大,一般是下午躺在一烟馆里,门外三家报社小伙计等着,一筒烟抽完,“拿纸过来”,小伙计拿来一纸,立刻就在纸上写完,小伙计跑去排字,第二个伙计送纸上来⋯⋯脑子里都想好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您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样的?

金宇澄:记得是那年5月11号开的帖,早晨8点贴上去,状态很兴奋。为什么?5月份是上海最好的季节,天蒙蒙亮就可以起来写,气候不冷不热。写完天已经亮了,然后吃早饭,去上班。我的猫都知道了这节奏,有一天没起床它就过来不断地叫唤。上午10点打开“弄堂网”,看好多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很好,几秒钟的快乐,立刻想明天的内容⋯⋯

每天写2000字、5000字、6000字。写完读者即看,完全投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因此特别理解年轻的网络写作,跟传统的面壁写作不一样,不再是等全部完稿,最终只是给一个编辑看,听这个读者的结论的写作。每天每一节,我都面对真正的读者,完全看得到他们的意见。因此这是“极豪华奢侈”的写作,这状态当然考验人,我经常会获得超常的发挥,内心也相当急迫,其他活动一概拒绝,这样一直写到10月底,统计字数二十几万,吓了我一跳——希望尽快结束吧。后有评论说,《繁花》推进得越来越快,现想想蛮后悔,实际是可以再放缓一些的。

单行本从头到尾,完整保持了连载时期每天每一个自然段突然结束的特点,预留“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这是面壁写作难以达到的节奏效果。

三联生活周刊:我还好奇一个技术性问题:书里这么多的人物您怎么记得住?作为读者阅读的时候,可能还经常都忘了这个人物是谁,要重新回头再找线索。您在写作上是怎么解决的?比如列一个提纲,还是这些人都活在您的脑子里,他的身份、他的腔调⋯⋯不需要这些提醒?

金宇澄:网上写一个礼拜觉得不对了,不是“开无轨电车”,是小说,这就要人物表、提纲,要安排结构——开帖是随便聊大天,张三怎么样、李四怎么样,然后提到了上海男人陶陶卖大闸蟹——就是《繁花》开头一节。“大闸蟹”这节是上帝给的礼物,门忽然开了,进入到过去的上海,联系到记忆和许多熟人,一切突然打通了。

像一副牌一下子理顺,人全罩在里边,可以一眼望到头,因此停了两天,结构是用两种颜色的笔,红字算一章,蓝字一章。比如红字大闸蟹,是一种提示,几个字就知道是写谁,包括其他关键字,都可以一看就知,就这样提示,红字蓝字,完成就划去,其中如果有不能预想的变化,我在一旁列出,或另贴一纸,但到了结尾,竟然完全按照了预设。读者稍微用心一下,会发现《繁花》里的人其实并不多,一眼就知道哪几个人最要紧,其他很多人也就是风景,环境、气候是风景,周围的人群,其实就是各种的景色。

【沪语写作与被标签化的上海】

三联生活周刊:您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要写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还是说一直是无意识的,但这个念头根植于您脑中可能二三十年了?

金宇澄:我这年龄的作者都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文本实验热潮。可以说当时的写作者们,特注意实验、摹写各种文本,特在乎个性,因此创作呈现的样式千奇百怪,什么表达都有。

这种文学趣味环境,与“80后”“90后”作家不一样,是一个恶补和照搬的时代,突然出现大量仿西方流派的作品,法国新小说、“垮掉的一代”时期⋯⋯强化“个性化表达”、写作辨识度⋯⋯然后,我暂别了小说,是休眠状态,也有那种不甘心、“没有完成任务”的心情,这次一旦触碰到了立刻就回头了。

另一原因是,受论坛沪语的启发,心里知道,很少有作者用所谓“上海官话”写小说,在北方语系方言的大背景下,上海话一直是小众、边缘的。《上海文学》的作者们,最多点缀几句上海对白,以示特色——编辑还得十二分注意它们是否通文。我的工作,就是修订到让所有华文读者都能懂,因此我对于沪语,一直有潜移默化的敏感,知道沪方言很有魅力,也容易“隔”。其实文学并不承担传播方言的任务,方言就是好看,标准普通话,客观上是“人造”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解释就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它进入了词典,就没变化了,而任何地域自然生成的方言,原汁原味,活泼接地气,也随时间一直活泼地变更,它们从不固定,因此小说和影视都喜欢方言对白,因为它们更生动。普通话对于国计民生来说,功不可没,多少也切断了地域水土的显著特征,包括人耳听觉的敏感度——比如我爱去广州,一听见出租车里的电台,就知道广州到了。城市之味,通过语言声音,露出了地域的特征,普通话,等于千城一律的城市高楼,而我最想看的却是属于本土的房舍,比如看到了上海的石库门,就知道到上海了。对上海话,我没有自恋,我在北方生活了多年,我在小说里慢慢改良和修订它,目的就是尽量让非上海读者了解这地域。

现今回想,上海这个本地网站,启发了我的沪语写作兴趣,网站里以上海话写作、倚老卖老的各种能人,对我也产生很大影响。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我是上海人,母语是上海话,但数十年写作,一直是用普通话思维,所以初用上海话写,磕磕巴巴,经常文不达意,心里坚持用上海话,知道有些可用上海话表达,有些就要改换,比如不用“侬”,我改为直呼其名等等,读者看不出来35万字的小说,没有“侬”——就是“你”——这第二人称词,因为这是常用字,如果每一页满满的“侬”,读者肯定受不了的,如果改用“你”,也就不是上海话了,这就是转换。

做小说编辑,做梦都想着明天上班收到一篇语言特别的小说——不是说语言“好”,而是“非常特殊”,有非常独特和个人的气息,小说最要紧的是语言、语感。拿到稿子、拿到书,看第一个十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般还是特别的语境,不是等看完整个作品,了解全部内涵才下结论。第一个打动你的就是文字和语感,这一块儿一直是我特别看重的。

(录音整理 杜昶德)

全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7/8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宜兴紫砂壶[超话]#【 缘 · 聚 】经典的光素圆器,是线条之美。范泽锋 【禅墩·顺颂】原矿底槽青(冰窖藏)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江苏省传
  • ”盲,说它看起来不开一窍聋,说它听起来语序颠倒哑,人皆否言对的人才能对穿对的答案花是蓝色玫瑰如偏见的墨水在纸上晕开不可理喻的傲慢聚斯金德的思维枝杈早在无根的银河
  • 女生20岁就可以开始抗老,津率享20+的女生或者麻麻们都可以用〰一直觉得孝顺不仅是在母亲节发个动态和红包 也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之前韩国餐厅的老板娘就推荐的
  • #读书心得##民事诉讼实务##接诉即办#【消防设施被遮挡,街道协调保安全】 市民反映,石景山区鲁谷街道紫御长安写字楼一层快递自提点旁的消防栓被杂物遮挡,存在安全
  • 这么形容吧就感觉这134块钱每一块都花出了价值[嘻嘻][嘻嘻][嘻嘻]我觉得我形容的蛮到位的[成人礼]知性新娘的高级感缎面文艺气质太吸引✨“一朵水仙或是一朵玫瑰
  • 恭喜跟上的小伙伴们[吃瓜]#比特币超话##以太坊超话#全世界都在叮嘱我 要努力要刻苦要奋斗仿佛没有人被允许躺平 被允许松懈世界到底有没有这么难受呢 如果真的不想
  • 小王的行为叫买进看涨期权,他的最大损失就是前面说的合约费,因为明年房价如果低于200万,他就不会去履行这个合约,此时选择自己按市价买房更划算。不管房价涨跌,房地
  • 此外,《指引》提出,根据市民休闲活动需要,阳光帐篷区可适当具备自动贩卖 入门版露营美食:#卤味熟食# +#方便食品# 如果家里没有户外炊具,或者去的露营基地禁
  • 记得那年的六月末 从你的身旁经过 那时候阳光很温柔 有个回眸,落在背影后 又到了今年六月初 来到这人生路口 栀子花,开了又落 谁的名字,藏在心里头 想问一问
  • 回身即是蔬菜和干货区,包括各式调味料,怎么说呢,感觉餐厅已毫无隐私,但凡您能吃到的或烹炒所需种种都放在明面儿上了,要说这老板也是聪明,即讨了食客的欢喜,又无形中
  • 《爱意随风起》夏日清新婚纱照必须拍它意思就是爱可以很容易就有感觉可能是一颦一笑,可能是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个回眸只要机缘巧合之下❤️❤️就像起风一样很容易就有感
  • 6/我现在比较少发推特,因为我一发推特大家都觉得我是在带货,哪怕我标明了我在出货,让大家不要买,但是他们就会把“我在出货”的文字截掉,然后发到他们的群里,说镭射
  • 【神工股份:下游需求仍然旺盛且在手订单并未减少】神工股份表示,目前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生产情况稳定,产能按计划扩充中。点评:随着这一轮新能源反弹在高位,近期不断
  • 诸葛亮妙算,司马懿灵活(算得赢就算,算不赢就躲,当缩头乌龟,拖死对方。)曹魏这边只有司马懿一人能敌诸葛亮,曹家再怎么防他,也只能用他。
  • 我是个微整小白,偶尔打打水光针,瘦脸针,大的项目没勇气做,这次不知道真正做到的是皮秒还是超皮秒,写写自己的感受,希望帮到比我还白的人,我要是有说错的地方欢迎大家
  • 先来看看唐代王敷写的《茶酒论》吧,看看“茶”与“酒”之斗:茶酒互相“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互相诋毁对方、伤害对方,斗得天昏地暗、互不相让,一直在旁边看不下去的“上
  • 虽然看着不是滋味,但也得走去祝贺他一番:“多年不见了,你变健谈了呢,以前你和喜欢的人说话,舌头总打岔,现在能把这么漂亮的新娘娶回来,厉害!虽然看着不是滋味,但也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超话]#[微风]#阳光信用# [微风]#每日一善# mrys ygxy向善是一种文明,也
  • 我也试图将自己灌醉好给你打电话吐真言可最后不是真的晕的睡着了就是酒喝完了无数次反省自己眼光时心里就有个声音跳出来说我是例外,我是例外我是你的例外,倒霉透了就是会
  • 如果真要说数的话,我可能给润贝舒推出去的货应该要用「万件」来计算了,这个依托于上海家化做起来的护肤品牌,在研发产品上还是非常踏实的,靠母婴品牌起家,所以成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