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略谈今人对“道”的几种解读!#道教知识#

太上老子著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却因其提出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命题,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峰,同时也是道教徒信仰的核心经典和教理源泉所在。

数千年来,不仅历代高道大德留下了大量的注释作品,儒生释子、帝王将相、隐士文人,也纷纷加入解读《道德经》的队伍,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果。

直至现代,许多哲人思想家依然试图揭开其道论的意蕴,进而汲取其智慧来应对今日人类世界的各种问题。在此有意简介几种当代学者思想家对“道”的解释,其中得失互现处有助于好道之士对经典的理解。

近几十年来,唯物主义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因而许多人从唯物唯心来看待《道德经》的道论。如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庐就认为《道德经》一书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更倾向唯心主义。

他认为“道在老子书中是义理性的,有一定的自然规律的”,因为《道德经》否定了神的至上性,又提出“万物之自然”,“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等观念,是对有神论的一种打击。

而《道德经》所说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等说法,也“表现出有关物质存在和发展的道理”。

侯氏将《道德经》的道论分为三类:

一是“道”字用于和万物并在一起形容的时候。如“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二是用于和万物的性质相反对的时候,如“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三是用于物质生成之先而和物质背向而行的时候,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他认为在这三种用法中,只有最后一种是老子道论的主旨。

而“这样看来,道不但在万物之先,而且象帝之先,不但是万物之宗,而且和万物背向而反动,这显然是上帝的别名,也即所谓神秘的力在最初的一击。”

也就是说,老子的“道”并不是“物质”的意思,同时也不是从自然世界、物质存在本身出发去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因此更多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神秘论,只是“在其自然哲学中,容纳了唯物主义的因素。”

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则比较强调道的唯物色彩。他认为道“有物有象”,有客观实在性,但其无形无状超越感性,又具有精神性。道论否定了上帝和天命,“从老子反对信仰上帝来看,可以说老子的道论具有唯物主义的意义。”

另外,道是无意志的,是运动的并含有一定的次序,这也表达了存在、运动与规律的相互关系。因而老子道论有很深的唯物色彩,不过张氏也认为,老子道论追求脱离感性的神秘体验,认为历史不断倒退,这是唯心主义的。

当代知名内丹学研究者胡孚琛则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道论含有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胡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包含了“全息原理”、“生化原理”和“中和原理”。

意味着“宇宙间万事万物据其‘全息原理’皆开端于一;而且万物都是阴阳互补的统一体,遵循阴极生阳、阳极反阴的‘太极原理’。道以其‘生化原理’化生万物;万物以‘中和原理’皆具备道的特征。”

胡孚琛认为“道生一”的“一”即先天一气,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先天状态,是“最初的宇宙蛋,是种子,是原型,是基因,是宇宙万物万物的全息的模本。”因而道包含了信息、能量、物质三大宇宙存在形式。

而这三者正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物的基本构成要素。所以,“三生万物是宇宙大爆炸的起始点,宇宙由此从先天突变为后天,现实世界的万物由信息、能量、物质因缘和合而生。”

也就是说,胡氏认为《道德经》的道论完全是一个具有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概念。

这显然是过度拔高和夸张了《道德经》的内涵,将原本属于哲学、思想领域的经典侵入了要求实证的自然科学领域,而其理论假设也难以论证,缺乏说服力。

相对而言,当代道家思想研究大家陈鼓应先生的解读似显得更贴切。陈先生认为,《道德经》的道论最重要的是从天道的角度推明人道,即“道作为万物的本根意涵对于老庄而言,不只是具有生成之根源义,更意味着道是人事价值的根源。

亦即人间的一切制度、君王的行事作为,皆以道作为价值的依据”。也就是说,《道德经》讨论道,并不仅仅是为了指生成万物的根源,更重要的是要求将道作为人类世界的价值准则,来指导人类的生存。

如道的创生性正表现为无为,也就意味着道不有意识的主宰、干预人类的生活世界,就能使得人类能够顺其自性的生活,使得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能够充分发扬、完满自己的本性。

这也就是“玄德”,而《道德经》正要求统治者效法这种“玄德”,以保障百姓能够实现其生命的本然。而如何实现这种生命的本然呢?

当然不是如世俗所理解的那种“顺其自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要求人取法于道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虚明玄通。这需要生命的不断自我提升和转化。

《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的方法论。《南华经》则进一步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以期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自得之境。

道家所谈论的“道”并非缥缈玄远不切人世,反而是对人间深切的忧虑和关怀。

综合来说,以唯物唯心来划线,显然是一种预先设定的带有批判眼光的立场,其分析不免带有门户之见。这也提醒我们不能以庸俗的所谓唯物、规律来理解“道”。

以现代科学的观念来解释“道”,不免夸张太过,流于玄想而不切实际,自说自话,无从取证。而从人文、人生、人性的角度出发,将其视为一种价值关怀、生存进路、智慧观照、修养法门,显然更贴近作为思想巨著、宗教经典的《道德经》。

作者:行苇 腾讯道学 https://t.cn/RLueDN9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怎么舒服就怎么生活,别人的评说,真没那么重要,你的幸福与快乐,不在别人眼神中,而在自己手心里。哭时有人疼,累时有人靠,病了有人陪,一个温暖的怀抱,一个坚实的肩膀
  • 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行在路上,难免会有失落与坎坷,你把当作绊脚石,它就会让你一蹶不振;你把它当作踏板石,它就会让你登高望远。理想尊
  • 关于这一点,要依据经文,要老老实实地接受,坦然承受,这叫“信受弥陀救度”这样念佛才安心,不要跟佛唱反调。应该这样念:“南无大慈大悲大愿大力阿弥陀佛,像我这样下下
  • 4月1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原武汉客厅方舱常务副院长、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领队李志强教授表示,目前上海每天核酸检测后,对感染者都是应收尽收,但是具体趋势变
  • #TWICE[超话]##九人九色兔瓦斯# 220402 tanspilates ig更新娜琏相关 바쁜 스케줄 중에도 최상의 컨디션을 유지하기 위해 @tw
  • 我省发生本土疫情,请广大群众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如与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有交集,或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涉疫地区旅居史的,立即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屯)、工作单位
  • swisse无腥味海深鱼油,1000mg1500mg 这个高是含量1500mg哦,一瓶400粒,每天1粒满就足每日需所啦[胜利] 心的脏守护神~ Sw鱼油过经严
  • #重庆猫咪领养[超话]# 名字:无性别: 公猫疫苗情况:未打疫苗绝育情况: 未绝育,体内外已经驱虫年龄:4个月性格:有点胆小,粘人地址:巴南八公里(希望不要太远
  • 以“轻盈”之物装点新一季生活,进而以“轻松”之心迎接新一段生命旅程,不仅是爱马仕致力传统继承的初衷,亦是探索工艺创新的动力。#电影推荐# #青春变形记# 《青春
  • 从地狱到天人,这六道的生命,都没有超出“我”的范围,都还有一个我的观念,我的认知、我的感受、我的规划,一切是按“我”的设想在运作,这就是普通的生命层次。我们的生
  • 了‬而有条路一‮是定‬对的,那‮是就‬努力变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做自己,‮后然‬面对整片‮洋海‬的时候,你就‮以可‬创造一‮完个‬全属于自己‮世
  • 也不知L老师上不上那个娘娘庙,哈哈哈,居然真的有妙峰山,娘娘庙,相声里,原也有真的。今天她很高兴的告诉我,她周六可以去听评书了,骑行调成周天妙峰山。
  • 真正与佛有缘的人,不是那些只知道烧香磕头的愚痴之人,也不一定是那些天天守在佛菩萨像前的人,而是内心善良慈悲清净智慧,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菩萨道的人。虽然佛陀曾说过
  • 黄帝阴符经 ──张果注解#道教##千古回眸[超话]#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不见,故能照自然
  • 放松身心,只想着呼吸,斜卧在船头,看着江水和天空融为一体不知道我如今却是行在江上还是行在天河,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它是那样的美好,我想伸手去触摸她,但她却是
  • ”之后他又表示:“周杰伦这次的歌曲风格上有些变化,你们觉得好就行,你们喜欢就好,他的这首歌和之前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可能就是为了给你们一个惊喜罢了。从网友们说的
  • 在这个脚步急促的时代,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忙而不“茫”、忙而不“盲”的现代人。一位年轻人赞道:“真是一只勇敢的鱼啊!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了不起!”(
  • #言情小说[超话]# NO.203《就算是作者也不能ooc》作者:扶桑知我 评分:5分/满分:5分 满分文 文案 宋栀栀是十八线网文写手,作品一大特色是笔下
  • [睡] 有些人我真的谢同样是大一新生演话剧能不能学学张真源踏实认真一点会死吗能不能不要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 你一句 进不了状态就要把大家所有人三个小时的努力白
  • 08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的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09 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