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撼地上锣鼓】 史耀增/文 史沛鸿/图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合阳县境41.2公里。黄河西塬畔从北往南分布着大小不同的村庄,在徐水汇入黄河之处的南塬上有个东雷村,村里有一样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正月十五上锣鼓。这种民俗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一直传承至今。这种民俗无论是活动的组织和表演形式,还是所使用的鼓铙,以及鼓手、锣手们奇特的装扮,都与众不同,饱含浓郁的祭祀色彩。2017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专家们对命名合阳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进行评审,当看完上锣鼓的表演后,由衷赞叹道:“你们合阳人了不起,把中华民族六七千年前的部落文化传承下来了!”
  橘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却为枳,是因为“水土异也”。为什么上锣鼓单单在东雷村里才有?据村中老人和热好家们(当地方言,指热爱、喜欢此类活动的人)讲述,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东雷村村南有一块半岛状的塬伸向黄河中央,站在这里往北望可见到禹门,朝南看隐约可见扼陕、豫、晋三省咽喉的金陡潼关,可谓“挥手堪指雷首月,举目能识禹门船”,当地人称“看船嘴”。黄河出了禹门,河床开阔平坦,流速减慢,分成许多支流。到了和东雷村隔河相望的山西省临猗县赵村村北,受冲积台地的阻隔,又汇成一股,流向西南,斜着向“看船嘴”奔来。所以这里不管是枯水期还是涨水期,也不论上游的主流靠哪边,常年四季可以行船,当地人称“铁码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打船的、当水手的也就多。除了方便过往客商外还把山西的优质煤炭(俗称东炭)、运城的潞盐和铁器等运到合阳,这对当时没一家煤矿,燃料十分困难的合阳县来说,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船主们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四季平安”,每年新春伊始,都要为供在村东“三官庙”(内有“水官”)里的神唱戏,闹社火,上锣鼓,以图消灾免祸。后来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铁码头”虽然冷落了,三官庙也在抗日战争中修河防工事时拆毁了,但“上锣鼓”这种娱神的民俗形式却保留了下来。改革开放之后,差不多每次上锣鼓之前,都要在黄河塬畔的打麦场上举行隆重的祭河神仪式,这应该看作是当年祭水神仪式的一种延续。
  过去该村社火队伍的最前头打一面大旗,约一米宽、五六米长。杏黄色缎子作心,黑平绒镶边,中间的黑平绒字足有斗大。笔者1961年元宵节第一次看东雷社火,只记得开头四字是:“有疫于郊”,下面的字因为当时人头攒动,拥拥挤挤,再加上火铳硝烟弥漫,看不甚清。这面大旗被“破四旧”的烈火化为灰烬,如今几十年过去,遍访村中老人,竟无一人能记得清上面的字还有些什么,实在遗憾。但仅由开头四字可以推知,该村的出社火、上锣鼓都和祈福、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活动。上锣鼓从何时起源的?无据可考,更无文字记载。问村中老人,都说:“先人手里一直就是这向!”
  东雷村因为有塬下黄河边的“铁码头”,当水手、运炭的人也就多。常年的水上生活,艰苦的吃住条件,练就他们强健的体魄,铸造了他们和黄河一样开朗坚强的性格。东雷村虽然靠着黄河,人畜用水却非常困难,过去一直靠双肩挑,上坡下塬,来回成十里。笨重的水桶装上100多斤重的水,可真够苦的。东雷村东靠黄河,北依徐水沟,南临太里沟,往西和中雷村相隔仅二里地,耕地十分狭窄,每人平均一亩多些,沟坡地是耕地的重要补充部分。这种坡地多是羊肠小道,耕作十分不便,运粪土靠担,收庄稼靠背,一步不鼓劲也挪不动。所以过去合阳县东乡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说:“饿死饿活,甭给中东雷熬活。做的重活,吃的黑馍。不是人担,就是驴驮。”尽管如此,但东雷人喜爱这生养他们的地方,经常用幽默的口气说:“我们是喝崖水长大的,人粗糙。”外村的小伙子看着东雷人担上水健步如飞,背着整齐的柴火捆神态自若,不由眼红,但却打心底里佩服!东雷人粗犷豪放、赤诚淳朴的性格,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想想,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没有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能和黄河中的激流险滩搏斗吗?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能年复一年地在那沟坡地上夺取丰收吗?而这种种也必然要在民间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上锣鼓用的乐器也颇具特色。大鼓比周围村的略小些,直径约二尺、高二尺五左右,但铙却是专门定做的,比其他村的大得多,一般的一副五到七斤,重了一倍,敲起来声音洪亮,可以传得很远。时间长了铙钹的颜色会变黑,村民亲切地称其为“黑老鸹”。上锣鼓的人全都赤着上身(近年来有的穿背心),斜挂一串马铃,虽是隆冬寒天,只穿一条短裤。搭眼一看,便觉得“陕西楞娃”的味儿特浓。但据老年人讲,从来没发现有人感冒过。甚至敲大鼓的人身后还专门有个人用小簸箕扇凉呢!有的人用核桃皮挖个洞做成“眼镜”,或者用破草帽扯去遮檐戴在头上,上插一根红萝ト,再插几根鸡毛;也有的戴个牛笼嘴,脸上随意用红白黑涂抹,样子十分滑稽可笑。
  上锣鼓早先在南北两条大巷里轮流进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在村中间的广场上进行,南北两社的锣鼓对扎营盘,具有明显的对抗性,争斗性。起初时各敲各的,互不干涉。上锣鼓开始,敲的鼓点叫“排锣”。节奏较缓,十分整齐,是在酝酿情绪,同时向看热闹的人宣告:上锣鼓马上就要开始了,当然还有呼叫那些尚未到场的同伴的意思;接下来的鼓点称为“流水”,比“排锣”节奏加快,花样也多,向对方挑战的意思十分明显,显示鼓手敲打水平也在这一部分;再下来进入“上鼓”阶段,此时敲打的人情绪发展到高潮,鼓手骑马蹲裆,敲锣的一脚踏鼓,一脚踩地,锣棰经头部划弧,先击鼓,后击锣。鼓手则高举鼓槌,和锣手调开击鼓,否则就要砸烂手的。鼓手和锣手边敲边围鼓转圈,十分整齐。敲铙钹的和准备替换的站成一个大圆圈,双手举过头顶,矫健有力。此时鼓点节奏急促,气氛热烈,有如爆豆一般,观众受到感染,随着鼓的节奏齐声“噢——”“噢——”地高呼。气氛酝酿成熟了,领头的人使个手势,鼓点换成“乱刮风”。锣、鼓、钹齐鸣,没有明显的节拍,有如风吹梢林,松涛怒吼,又似大海涨潮,浊浪排空。只听领头人“吁——”的一声悠长的口哨,早已做好准备的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猛地蹲下身,双手抓住大鼓上的铁环,抡上脊背,扛上便跑,其他人在后紧随;另一家见状,同样扛鼓便追。于是两家在广场上追逐,追上了,便要硬把自家的鼓摞在对方的鼓上面,对方不但不让,也想占上风呢!据老人说,上锣鼓的“上”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如此来回两三个回合之后,两社锣鼓摆在一起,整整齐齐地敲打一阵,当晚活动便告结束。一般的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进行三个晚上。
  上锣鼓的时候,天上一轮明月高照,地下万盏灯笼争辉,芦苇扎成的火把高高举起,枣刺、干柴、麦秸笼起的火堆熊熊燃烧;火铳震天,硝烟弥漫,口哨声此起彼伏,动人心魄。马铃哗哗,喊声阵阵,你要在我的锣上敲一下,我要在你的鼓上敲一下,鼓槌飞舞,锣棰乱抡,使人如入“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阵之中。在这种场合里,难免碰破点皮,流上点血,可是谁也懒得管他,相反地觉得俨然自己是村里的英雄,鼓槌、锣棰抡得更欢。置身于这种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环境里,眼前自然会出现六七千年前部落时代的先民们获得猎物之后围着火堆狂欢的场面,感到今日的东雷村上锣鼓和古老的部落文化真正是一脉相传。
  东雷村的人对上锣鼓十分喜爱,男女老少都想找点事干,不惜为此作出牺牲。据村中老人讲,曾有个农民苦干一冬,挖回的刺柴在家门口堆了好大一堆,足够做饭烧上三五个月,上锣鼓时却大方地叫小伙子用杈把刺柴挑着往火堆上扔,一冬辛苦烧个精光。有人说:“你一冬黑水汗流图了个啥?”他说:“火堆越旺越美!”有一年,扎火把的芦苇不够了,有个人二话没说,就把家中准备修房的苇箔扛出来扎火把。1984年组织上锣鼓的社火头儿叫马生发,一生热爱上锣鼓,临终时叮嘱两个儿子,“一定要把咱这上锣鼓当个事,可不敢叫失传了!”他的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厚望,长子马正民敲小鼓,技艺精湛;次子马正杰敲大鼓,全身心投入,是鼓队的核心。
  东雷村的上锣鼓是一种粗犷豪放、情绪热烈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村庄地处偏僻,过去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86年元宵节,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为上锣鼓录了像,在陕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签订议定书大会上播放后引起轰动;从那时起到1987年元宵节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有陕西省电视台和陕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两家来录像。1994年除夕,上锣鼓又在中央电视台的1995年春节文艺晚会《红红火火过大年》中与观众见面。从那时起,上锣鼓多次赴市、省表演;2005年,为庆祝渭南建市十周年,组织了一台名为《华山魂》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文艺晚会,渭南辖区之内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悉数亮相,总编导王宏看罢后心情激动,特意让上锣鼓的高潮部分从头至尾在舞台上整体呈现。2007年5月,上锣鼓列入陕西省首批“非遗”保护项目。
  1986年元宵节,东雷村大队部的大门上(门前便是表演“上锣鼓”的广场)贴了一副对联:
  擂鼓鸣锣,为天地助威,真正有民族气魄;
  张灯结彩,与日月增辉,分明是地方特色。
  准确形象又简练地道出了东雷村“上锣鼓”这种独特民俗的与众不同之处。

#方志动态# 南京记忆| 彭城山顾璘墓:此地何人领物华(下)

程  明

顾璘会同家人和朋友,将彭城山周边也游历殆尽。八首组诗中有这样一联,“龙泉沸处还生虹,虎洞腥来自起风。”上句写的是祈泽山祁泽寺龙泉。

祈泽山位于彭城山西面。祁泽寺以祈雨灵验得名。寺中有一眼龙泉,水质甘冽,文人雅士常取以烹茶。泉水常年不竭,水量丰沛,倾泻出山下一方绿野平畴。顾璘还在寺中住过,“寒宵宿古寺,爱尔且淹留。”(《同二子宿祁泽寺》)为的只是那份眷念。下句写的是虎洞。虎洞位于彭城山附近的群山中,洞不甚深邃宽阔,景象却很奇异。顾璘的后辈同乡,万历二十三年(明神宗年号,1595)状元朱之蕃形容虎洞,“云光吞吐,顷刻异状,儘可延竚。”将“虎洞幽寻”景观列入“金陵四十景”,并为之绘图题诗。顾璘同亲友登上青龙山顶,“杯就高云泻,诗临怪石留。”(《同蒋参军子文、七弟英玉登青龙山》)群山在脚下蜿蜒无尽,顾璘一行人任诗情豪兴喷涌。

天宁寺位于青龙山、彭城山之间,人迹罕至。周遭山林幽静,野泉散落,景色十分宜人。顾璘与堂弟顾瑮初游天宁寺,作诗纪念。“古寺堪幽赏,长歌醉却迴。岩虚留晚照,谷暗隐晴雷。对此忘晨夕,谁能数往来。池塘春草思,还爱惠连才。”(《和七弟英玉始游天宁寺》)天宁寺像一位隐居深山的高人,让顾璘一见倾心。他漫步观赏,忘了时间的流逝。顾璘心生感慨,有谁能经常造访天宁寺,享此清福呢?之后,顾璘又与好友陈沂重游天宁寺,并赋《与陈大鲁南游天宁寺》二首。两首诗的结句,道出了顾璘钟爱彭城山一带风光的原因。第一首诗结句,“城中车马客,谁解就荒凉。”城中那些奔走于荣利之途的人们,谁懂得亲近这荒凉境界,享受这其中的乐趣。第二首结句,“坐依云雾窟,那有市朝情。”前面念及他人,这里谈到自己,靠坐在云雾蔚起的山窟旁,利禄功名等等念头消逝得无影无踪。

从“息园”鼓乐喧阗的欢会,到“松坞草堂”寂寞地怀想先人,最后在彭城山选定自己的安息之所,顾璘走过了一条随顺生命,尊重自然的心路历程。“旧日高人招隐地,此生逆旅待终年。”随着年事、阅历的增长,繁华落尽,烟云散去,顾璘清楚,人生是一场疲于奔命的旅行,死亡才是轻松的解脱。彭城山清疏淡远的风景,那些历史中定格的非凡灵魂,将是最好的陪伴。周颙情系钟山,孤独清苦而不悔。顾璘青睐彭城山,永远投入它的怀抱。他用自己的行为化解了“此地何人领物华”的担忧,彭城山等来了又一个懂它,珍惜它的人。

顾璘于嘉靖二十四年(明世宗年号,1545)去世,享年七十岁。顾璘的行状由门生许榖撰写。许榖是嘉靖十四年(明世宗年号,1535)状元,风流儒雅,与顾璘先后主持金陵文坛。墓志铭则由“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撰文并书写。铭文中,文征明深情回忆顾璘的风采,“所至领客燕游,感时怀古,临观赋诗。风流文雅,照映林壑,有古高贤特达之风。”最后加以赞语,“列列顾公,既环既奇。学为文宗,政为吏师。”表达了人们共同的追思和仰慕。

去世后的第二年,子孙们遵照顾璘遗愿,将他安葬在彭城山。他再也不用感慨,“谁能数往来。”他将长久置身在彭城山的四季美景里,与那些孤傲高洁的灵魂为伴,直到有一天,他也成为彭城山新的传说。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祈求静好,希冀永恒,总抵不过世事变幻,岁月沧桑。青龙山地区产青石,是上好的建筑和石器制作材料,采石业侵蚀着附近山体。清朝,这一地区发现煤矿,私挖滥采成风,严重破坏山林。加上修建道路、桥梁,兵燹祸乱,乡民的蚕食,让彭城山不复旧日模样。

仅过了三百年,彭城山顾璘墓便遭到彻底毁坏。文物出版社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一书,收录有“顾璘墓志铭”。该书称,“一九四九年后出土,具体时、地不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征集,现藏南京市博物馆。”这里所说出土时间并不准确。清朝末年,南京著名文人、学者汪士铎写过一首诗,题为“工程局新得顾东桥墓志,文待诏书也。”此诗有自注年份,为同治六年(清穆宗年号,1867),全诗如下:“故家文献余碑版,大匠磨礱备戚平。岂料爨桐逢特赏,同刳陇藓有余情。笼烟浥露簪花格,戛石敲金掷地声。从古江东少人物,嘉隆以往只先生。”诗中叙述了顾璘宦海沉浮的遭遇,最后说,江东自古缺少人才,那些英雄豪杰都是流寓此地的外乡人。明朝嘉靖、隆庆以前,土生土长的江东人物,只有顾璘一人。汪士铎对顾璘可谓推崇备至。这首诗说明,同治年间(1862——1875)之前,顾璘墓志铭已散落,后被工程局收得。此后,又遭遗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征集复得,归藏博物馆。

顾璘官至三品。明朝规定,三品官员墓周围七十步,高一丈二尺,墓前排列石兽六只,墓志铭放置圹内,复土掩盖。这样规模的墓地,连墓志铭都散落在外,要么遭到疯狂盗掘,要么该处地貌受到极大破坏。再有价值的古迹,一遇上现实功利,如斑驳墙上的祖先画像,祠庙里的排位摆设,立马风雨飘摇,生灭无常。彭城山委顿成两条上下坡道,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

试想一下,如果顾璘墓墓草依然青青。或者让我们更大胆地奢望,彭城馆壁间还留有墨痕,蘼芜涧野花掩映,庄严寺钟磬时鸣,虎洞云雾氤氲。彭城山一带,即便修桥通路,建起高楼,哪怕山体侵削,这依然会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让人登高怀远的地方,依然会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

顾璘担心,“此地何人领物华”。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彭城山会变成工坊、街市,无古物可观,无风华可领略。一次次途经此地,我们该作何感想呢?

【作者简介】程明  文史作家(自由撰稿人)

拟稿:程 明
审稿:冯 宁
审核:陆惠娣
发布:梁 刚

#山西大学118周年校庆#
「长夜星光文瀛激荡,
飞雪迎春绽丁香;
渊智翰墨德秀书香,
世纪钟声催远航。 」
从中西分部到山西大学,
她在时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从三原复校到重回太原,
她引领万千学子勇克艰难险阻。
一百一十八载,风雨兼程,积淀深厚底蕴;
一百一十八载,回首同庆,举杯再续华章!
中西会通,求真至善;
登崇俊良,自强报国。
[爱你]1902-2020[鼓掌]
[求关注]山西大学118周年生日快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昨天晚上睡觉前觉得第二天我可以吞下一头牛 没想到今天扒拉几口饭就饱了) 今天本来打算和爸爸妈妈去店里吃饭的 我都定好了 然后我爸突然和我说太冷了不去了 好在
  • ”很久很久之后,有一次陆参谋长得知了此事,曾经问过苏团长,“我说嫂子那次问你求婚你怎么就那么正人君子的拒绝了,别跟我讲大道理啊,我太了解你这个人了,腹黑的要死,
  • 5月下旬的时候,邓超发了一篇这样的微博:明星减肥食谱 “管住嘴,迈开腿”五个月减掉72斤的瘦身女王五个月减掉72斤的瘦身女王郭思是邓超孙俪夫妇共同的经纪人,创造
  • ✨两只来自野深的福禄FULU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集天地精华孕育的雪怪精灵看起来圆滚滚的,其实是蓬松的毛发遮住了标准身材它们只会说FULUFULU,但想让你听懂时你就
  • 小伙伴们来猜下图中都是哪位大唐诗人呢~[并不简单]禁止网络搜索哟~——————————————“唐宋八大家”之首耿介的韩愈,首创“寓言体”少年成才的柳宗元,浪漫
  • 当爱和暖,‮透渗‬于我们的‮动行‬和语言中,‮活生‬就会‮得变‬和谐和睦,人生就‮幸会‬福和快乐。当爱和暖,‮透渗‬于我们的‮动行‬和语言中,‮活生‬就会‮得变
  • 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渠道,捐助了物资的全国各地还以为这些保供物资都发到了居民的手上,而当地的很多被隔离居民,甚至还不知道有这件事。但凡偷偷摸摸去做的事,恐
  • 有时候我也恨自己这该死的共情能力,能够热爱世间万物,解读人情冷暖,往往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把感性主义发挥到极致,用尽温暖字词去营造一个善解人意的倾听者形象,到最后,
  • 修行人应当精进于佛陀的开示,勤修无常观法,了达诸法无常之理,放下颠倒妄想,转化贪瞋痴三毒,在此正知正见上如实观照、如实修行,契悟不生不灭的真心,便能安住于一念不
  • ​​​yi生的gong关团队真的牛,最近翻的料不发出来了,我一发就会被炸号,我尽力了,评伦看吧! ​​​yi生的gong关团队真的牛,最近翻的料不发出来了,我
  • 三、用稿要求:纪实类:1.题材最好是独家第一手的新闻,从生活中(比如身边人或事,比如地方新闻小范围传播的故事)直接挖掘而来,而不是从网络或其他报纸上找的二手新闻
  • #剑网3#12年入坑,那个时候号是做任务和师傅带着刷怪上来的,用了一个月吧,纯小白一个,如果没有亲友带大战带任务,只会神行看风景逛地图,那个时候我还晕3d 技能
  • 磨磨蹭蹭还是过了12点 pyq卡在2号23:59分发的哈哈哈幸好没有到第二天(就是照片来不及p 哪有人发朋友圈只发五张图的啊[跪了])好像很多年都没有一起跟朋
  • 想要顺利到达路的巅峰,你只能忍住双脚的累,放宽心中的复杂念头,坚持一步步地往前走,一直看到了理想的顶峰。我们会遇上顺境,也是会遇上逆境,在所有的成功的路上折磨你
  • 但是,千年里你在河里受尽折磨,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你的爱人一次次过桥却无法相见,千年之后,他(她)已不记得你,你可能也已不是他(她)的最爱...... 他们都说,你
  • 昨天给他买的小单车,为了能适应他这么小的朋友骑,还花了好半天时间改装,今天骑两分钟就不感兴趣了,我这……朋友一般睡觉都很明确,再喜欢玩的,困了就啥都不玩了,拉着
  • 林七七被网红质疑“脚臭”反手评价曹万江:长得挺可爱的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林七七自从走红之后,各方面的绯闻消息也是不断,尤其是对于自身恋爱这个话题方面,更是被广大朋
  • 你在我身旁嘰哩呱啦的說著,我在你面前吵吵鬧鬧的說著,好似短暫的五分鐘 要填入100年 我們經歷的一切。稀里糊涂跟你回了家,之后每一秒落在我身上的亲吻,身体都
  • ”一个小男孩对小女孩说:“我是你的BF。丈夫微笑着对妻子说:“我是你的BF。
  • 每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它使人思索,使人坚强, 使人更懂珍惜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它使人思索,使人坚强,使人更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