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读书##人生感悟# 黛玉葬花,多事而已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一曲《葬花吟》凄凄婉婉,每每吟之“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便不禁为她的多愁善感叹息:如果少一些敏感、多一份豁达,她又何至于此?所以王龙先生在《人间物语》中有言道:
“生而净美,开而盛美,凋而凄美,逝而静美,即便零落碾成泥,泥,也是美的。世人但知丑之为丑,不知丑之美而妍也;但知繁花似锦之艳美,不知衰朽凋零之美不胜收也。生长,就浩大喜悦着生长呗;逝去,就安然从容地逝去呗。
唱什么《葬花吟》呢。林妹妹只是多事儿。”

是呀,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本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花开时,便闹嚷嚷地开;花落时,就静悄悄地落。开有开的灿烂,落有落的安宁,都是可以悦纳的呀!林妹妹见花落便想到自己身死,想到身死就哀伤不已,是为不通透。那我们呢,通透吗?
我看见过儿女埋怨父母庸碌,没有给他们好的起点,更叹息着自己而立之年仍一事无成;也看见过无数人羡慕光鲜富贵,不惜为蝇头小利出卖尊严;还看见过一朝得势众人捧,一夕落魄众人唾的场景……你看,平凡、富贵我们都看不透,何况生死?

看不透没关系,你且听一听,《人间物语》言:植物是师长,是禅者,是一片婆心的佛——听一听他们的语言,你能懂的......

1. 你没见过,我是开过花的
你见没见过,我是不在意的

无花果有花。她只是花朵较小,隐藏在果实之中而已。你看不见不等于她没开,无花果蜂知道呀。它从特别的秘密通道进入,专程来给她授粉。
人人都有专人负责关注和爱,再丑再没出息的也有。

木槿花期短。又叫朝开暮落花,也叫无穷花。虽然朝开暮落,但每一朵凋谢时,下一朵会相继开放,好像四季更替周而复始。
那朵凋谢的花委屈不?不。不患人之不己知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还有小麦,花期更短,可能是最短了。五分钟、一刻钟、半小时吧,细细的小白花开在麦穗上。开了,也像没开过似的。像一些平凡的人,都是默默地开自己的花,默默地结自己的果,默默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世人只关注果实,自然没有看到小麦花;没有看到的是世人,她也是惊艳过自己的。

02.你若富贵,当如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世节动京城。
牡丹富,她色泽艳丽,花朵硕大,清香四溢,单花能绽放10天左右,盛开时层层叠叠,状若云霞。
“时候到了,哗的一声,嘭的一下,抖开来,但见花起楼台,蕊放层叠,粉白黛绿,魏紫姚黄……像一片七彩云霞落在了枝头。”

牡丹贵。威武不屈,有傲骨。当年则天女皇醉酒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众花神慑于淫威,不敢不从,一夜之间纷纷绽放。唯有牡丹断然抗旨,结果长安四千株牡丹被贬往洛阳。谁知到了这样的穷乡僻壤,牡丹竟比以往开得更盛。女皇更怒,以火烧之,牡丹哪里烧得绝,竟就此扎根洛阳,是为“焦骨牡丹”。

牡丹贵,贵在有傲骨,无傲气。它谦逊,也智慧。牡丹长一尺,退八寸。每年春天抽出新枝,花苞长在枝条顶端,花谢后,枝条大部分会枯死缩枝。

牡丹贵,生得绚烂,凋得壮烈。去的时候了,就毅然、决然地去,不像有些花,迟迟不肯凋落,不体面得很!

03.落花有落花的福分,“对不住了,我歇一歇”
“天晴,日暖。微风拂,雀踏枝,有杏花,或雪花,簌簌下,不疾不徐,皆从容安详。或沾濡于雪泥,或静卧于石上,落英缤纷,潇潇洒洒,这儿一簇,那儿一堆,或散或聚,也都无怨无怒,不吵不闹,安逸而静谧。”
你看,花落时,飘飘然,多么潇洒,多么自得。开的时候已经好好开了,平凡也好,富贵也罢;落时,就好好地落吧,凋零时凄美,消逝时静美,沾濡在雪泥上也是安详的美,谁说唯有盛放是美?

花开自有花落时,花开是偶然,花落却是必然。有时是枝头调皮的鸟儿啄落,有时是飒飒秋风吹落,有时......并没有具体的原因,就落了。绽放需要很用力,凋谢和零落却很放松,这是落花的福分,就像偷懒一样,“对不住了,我歇一歇。你们开你们的。”

花开花落,生生死死,如同车轮,辗转往复。你抬头看那满地落花的上头,仍是一枝枝花团锦簇,花落的时候花也在开。凡出生的,都要死亡;凡多彩的,都要归于素白。高了,低了,归根结底,都是要归根的。在自然规律面前,花花平等,在春天面前,也是一样!
“生者,逝者,富者,贫者,贵者,贱者,都依例,迎来了同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人间物语》在看似嬉笑杂谈中,向我们展示着中国古代圣人们“格物”的智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我在王龙先生时而诙谐、时而童真的文字里,也曾被古代圣人们的智慧之光照耀到。

这是一本适合任何时候打开来读的书,每篇文章不长且都独立,随手翻阅,随心随意。读这样的好书,还你明亮的眼、宁静的心,让你不为尘世所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说实话,很多人到了电动车时代无脑喷丰田,但是bZ3如果你撇开品牌偏见不谈,绝对算是一款丰田认真搞出来的电动车了,接下来就看定价吧,如果能按预期中18-24万的价
  • 这条特别扎心,我希望内心本来就不坚固的你认真的看完,这可能会让你从迷茫当中挣脱出来,其实当你离不开那个伤害你的男人的时候啊,不一定是你很爱他,而是因为你戒不掉的
  • 人心难测,希望你在人生的路上,学会识人、辨人,也希望天下善良的人得到优待,心怀叵测的人无处遁形。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在一家店里看到穿着婚服的猪猪们,它们怎么都一脸愁苦啊哈哈哈,不太开心的亚子[猪头]看到一个山治的手办,本来还挺正常,可是右上角出现了一个绿藻头是怎么肥事哈哈哈哈
  • 如果我在派对穿校服,我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不是吗? 我们在每种情况下都应该尊重和小心,明智地选择。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展示我们最好的裙子,比如和朋友出去玩,
  • 只为经年之后,回眸时,你在与不在,依然还有这些温暖而朴素的岁月,可以回顾,可以微笑,多么好。原来,别过所有,唯有你,在心上,在眉间,始终以一抹恒温的模样,不离不
  • 英语:视频:粉猪,BBC do you know音频:粉猪, MTH,weird school,阅读: 神树两章,RAZ J一本粉猪复述一个牛津树看图说话一个书
  • 能看到的宝子帮羊驼点个赞或者扣个1吧~谢谢大家!特意踩着双十一的尾巴来团这个马克西姆卢瓦尔空气炸微波炉,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放心上车!
  • 我的天老爷,这歌我太喜欢了 我这人特别相信第一眼,第一见这歌就是,我第一次听就喜欢,就爱!就知道是我爱的歌!
  • 現場視頻顯示,比賽當晚,當主持人宣布布里安·阮獲得冠軍後,她激動不已,捧著花束在舞台上跪下,一度哽咽;隨後,她又站起來揮手表示感謝,還給了台下觀眾一個飛吻;8日
  • 由篆刻与汉字相互融合的体育图标,透过刀锋所体现出的书法笔意与方寸间的高妙布白,不但气象万千,更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成为北京这座“双奥之
  • #任嘉伦[超话]##任嘉伦侧颜三宫格随拍# [许愿星]伦述角色:宣夜是大爱之人,但他同时一直被误会,被全城人误会;也很穷;他不像六边形战士陆炎,没有特别出众的能
  • 都说钱是无用的东西,但是人活着,谁也离不开它,唯有死后,它才是废纸,既然活着,就要为之奋斗!都说钱是无用的东西,但是人活着,谁也离不开它,唯有死后,它才是废纸,
  • 偶然间看到关于中文编程的一些反对意见,引起了一些思考,其实自己对编程并不熟悉,只是拿来分析一些道理,一件事情有人说可行的同时总有人会说不可行,如果把时间倒退回计
  • 别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别和老天较真,因为较不起;别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别和过往较真,因为没价值;别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心存善良,所以能够宽容;肩负责
  • 爱笑的大男孩 94年02月 172cm本科房子在华阳中和 有车 自己开工作室 服务的是日本的顾客 之前做翻译工作,年收入16万—25万 南充人妈妈在广州做工
  • 昨晚半夜宝贝突然发出了异样的声音,我和老公真是一下子就窜到了她小床旁边,感觉心脏好像都漏掉了一拍,接着有吐出了一大口奶,今天早上也是大口吐奶,然后就开始不断的查
  • 【做法】这个穴位针灸和艾灸都可以,因为穴位在背后,所以艾灸时并不方便,可以由他人施灸(方法见关元穴)也可使用艾灸盒。 所以真正想皮肤变就需要先提升身体里的抗糖化
  • 虽然还是好吃,已经吃不出以前那种吃到达达的幸福感了[大哭]陈列感觉也没以前好看…但依然五星好评,充值信仰「酒桶酿咖啡」(9/10)本次最佳!香气十足,这个如果有
  • ) 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很一般) 男亲女爱(有点好笑哈哈) 执念如影(还行) 摇滚狂花(不难看) 大考(根正苗红的还行) 罚罪(容易睡 主要是不爱这种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