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日月为何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天地圣真,不可冒犯!#道教#

众所周知,道教的斗姆元君为众星之母,紫微大帝为万星教主,那作为日月二星的星辰神,自然也就归属于斗姆和紫微大帝的管辖,属于星斗部神明。既然是星辰,那所有星辰都同有一个母亲,就是斗姆元君。所以说把日月看做为斗姆所生,这个观点是可以说得通的。但翻阅与斗姆有关的道经,我们只看到了斗姆孕育了九皇,而未见日月。

据《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中记载,斗姆在九曲华池沐浴时化生金莲九苞,九苞化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贪狼星君、巨门星君、禄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贞星君、武曲星君和破军星君九子,共为九皇。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的余晖化为左辅右弼星君和擎羊陀罗使者。也就是说,斗姆所生的“孩子”如果连同左辅右弼和擎羊陀罗这四位星君都算上的话,那共有十三子。十三子中并不包括太阳星君和太阴星君。

所以准确来说日月并非斗姆所生。那日月究竟如何出现的呢?

一、日月之来源

在与日月有关的道经记载中,葛洪祖师的《枕中书》与《太上老君开天经》这两部可做日月出生之参考文献。《枕中书》载:

“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

这段记载显然是记载元始天尊的出生的。而元始天尊化生时,二仪还未分,天地日月还未有。所以这段经文可以证明,日月是在元始天尊之后所形成的。

《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记载:

“盖闻未有天地之间,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

可见老君爷也是先于日月的。《枕中书》与《开天经》的记载联系在一起,也就可以说明日月的出现是在三清尊神之后才有的。而日月正式出现照耀世间是在太初之时。

“太初得此老君开天之经,清浊已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三纲即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

日月在天地间的出现,是在有了天地以后天地要化育万物,但是无法可用,无方可变,于是老君爷就将日月置天地之中的。也就是说天地刚分开时,是没有日月“值班”的,常如夜行。为了化生万物,老君爷才把日月“拿过来”直接置于天地间用以化生万物。所以我们从中可知,天地开的时候日月是有的,但日月最初应该不在天地之中,老君为了让天地化生万物,才将日月放在天地间。

二、日月如何化生?

现在可知,日月是在三清之后,天地开辟为化育万物而置于天地间的。那天地与日月谁先谁后,日月何时化生,怎样化生的问题还未解开。其实《道藏》中有日月生化的明确记载。

翻阅《道藏》后我们可以发现,在《道藏》首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十四和卷十五里面就分别记载了日月的出生,并解决了日月与天地谁先谁后的关系。

卷十四称“元洞玉历,太初龙康,洞阳炁元,胞胎伏藏。眇眇亿劫。混沌之中。中如卵形.....日精阳明,其数九五,以应乾位。日升东桑,飞龙在天,金水分形,日精乃成”。

卷十五称“日滉水光,映以为明。金水之炁,结为阴景。上弦为金,下弦为水,合弦为月,金体圆就,乾象周满......”

结合卷十四和卷十五来看日月的出生,我们就可以明白日月是如何化生的了。太初龙康时,日月的元始本体就已经存在了。

日月的元始本体叫做混洞赤晶和混同阴景,这两个都属于无无上真,也就是先天神。在没有天地的时候,他们两个就始终存在着。月属于水胞,日属于金精。日像个弹丸一样在黑月的胞中,好比鸡蛋一样,蛋黄为日,蛋清为月,最开始的状态即是如此。

日月都有五色,旋转为五色光晖。日居其中像蛋黄,月抱其外像蛋清,元炁裹在最外层像蛋壳,渐渐地以这种状态变为天地。“地升于天,天合於地”指的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日月和天地属于同体构造的,而这团东西的精为混沌,在清浊未分之时,称做它为胞元。天地分开之后,日月也就分胎各化了。日精叫做阳明,其气数为九五,以此上应乾卦的天位。日在东桑升起,飞龙在天,金水分形,太阳就这样出生了。而金水相合,风炁相成,月亮也相继出生。

那上述所提及的问题,天地与日月谁先谁后,日月是何时化生的,也就在《度人经》卷十四和卷十五中解决了。天地与日月,乃是天地先,日月后。天地和日月本为一体,同在一胎。天地先生出,天地生出后日月也随即分胎。也可以理解为天地日月为四胞胎,天地先出,日月后出。那日月何时化生我们也知道了,在太初龙康劫时,日月就化生了。

三、日月二神为何如此重要

1

养育万物

日月为阴阳赤黑之精气所化,与天地同生。天地生出后万物不能化育,所以老君爷直接将与天地同生的日月放在天地间,用来陶冶万物。所以日月如此重要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配合天地化育万物。

2

日月中有神明居住

日月为生命生存的必要因素,且日月各有神明主掌,日月中住有神明,是日月神得第二个重要原因。在《度人经》中就列举了诸多“太阳神”和“月亮神”。

太阳神有“东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青帝大神;南方无极无量品日中赤帝大神;西方无极无量品日中白帝大神;北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黑帝大神;东北无极无量品日中黄帝大神;东南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赤飙大神;西南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紫晶次神;西北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炎象大神;上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金藏大神;下方无极无量品日中郁仪阳明大神”。

月神有“东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南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西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北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东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东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西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西北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上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下方无极无量品月华阴景大神”。

此些大神均是十方日月之中的大神,所以尤为重要。

3

秉阴阳之特性

日月所含有的特性是日月十分重要的第三个原因。《度人经》卷十四称“日为三炁之元,众阳之父。仰之神仙无极,引之天谷虚盈”;月为“望而纯阳,晦而纯阴。但知阳胜为仙,不知阴景为六阳之母。圣人尊阳贵阴,盖以此义。阴生於阳,阳能生阴。玄乌缟兔,交以天精,极而返之,得者无死。”

日为三炁之元,众阳之父。而月“阴景”又为六阳之母。圣人尊阳贵阴的特性使日月变得如此重要。再有日月分气变为水火、人身中各有日月诸神等原因也是日月之所以重要的一大影响因素。 https://t.cn/Evk4evd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9岁的赵丽颖看到刘德华,偷瞄的小表情就像个认真的小迷妹,当年的刘天王估计也没想到多年后这个姑娘也成了大明星吧。草根出身的小赵,有一股杂草的生命力和韧劲,就像《
  • 8月25日10:30 115美刀 CHANEL/香奈儿 LE WEEKEND 周末焕肤露 5ml: ¥25 香奈儿用早安赋活露帮助肌肤从“睡眠”到“清醒”做了顺
  • 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会感受其神韵之美;阅读一首诗歌,会感染其意境之美;游览一处美景,会发现其生机之美;与道德高尚之人相处,会感动其品行之美……美始终是生活的媒
  • #不健全关系[超话]# @-栖砚-这周六按时更新了吗 绘 @灯萨 编《#不健全关系# 》漫画书单行本第3册来啦~钱错X滕瑞雨,初雪过后,等待他们的是阳光,还是越
  • 当你很累很累的时候,你应该闭上眼睛做深呼吸,告诉自己你应该坚持得住不要这么轻易的否定自己,谁说你没有好的未来,关于明天的事后天才知道,在一切变好之前,我们总要经
  • 我今天是真开眼一个上市公司会计气势汹汹的来“质问”:为啥九月离职的员工还要给他们缴纳社保和公积金(9月有出勤半个月的,有出勤到9日的)?我说: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
  • !!
  • 随后的奇瑞元老高新华上任后,改观还是非常明显的,作为即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少有的奇瑞综合型统帅,确实带来了明显的变化,2021年121%的超高速增长,就是对他
  • 每天多喝水,对皮肤也会好的哦 格沵熊耳保温杯,毛绒绒的小熊杯套,超级治愈,真的太可爱啦官方售价是229元 严格控价。每天多喝水,对皮肤也会好的哦 格沵熊耳保温杯
  • 饭后漱口后不仅口腔舒适还能告别异味~杨贵妃没有吃到60元一颗的天价荔枝,司马南愤愤不平,为啥你卢克文为啥能吃,“少部分人”为啥能吃?因此司马南说杨夫人吃的荔枝不
  • #小鹿问周杰伦平时真的骑电动车吗##小鹿 淘汰#脱口秀大会第五季今晚开播了,@好笑那个小鹿  真是说出了我们看广告时的疑问️~还有她关于女性年龄的观点,“活得长
  • [允悲][泪][笑cry]油气这一块,错过了三个机会,一个是德龙汇能 三个板反弹,那天上午给铁粉思想课了,接着就是 贝肯能源 的反弹,然后就是今天的 中远海特
  • 姜小果就是没有释怀,她努力了那么多执着于爱情的百分之百不就是因为他说的那百分之十吗,自己跟自己较劲,自己也跟他较劲你后来自己也说了百分之十太多了,百分之一也拿不
  • 勇斗行凶歹徒的赵永顺和孔浩亮,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勇斗行凶歹徒的赵永顺和孔浩亮,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
  •   丽水的全球“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友好城市数量已增加至51个,一棵棵友谊之树遍布五大洲20余个国家,这为丽水“问海借力”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借助华侨的力量
  • 这样不定他咋想我,不联系,,原谅我重新翻起让人心酸的贴子,,昨天分了 我拉黑了他 其实好想问,嘴上说还爱,但是态度很冷淡。他不爱笑了,到处都是私生,他去哪里
  • 我来‮德自‬国​‎ ͏ 一个不允‮转许‬基因‮品产‬的国度,我100%源自‮蔬果‬,所以我很安全‮安,‬全到世界‮级顶‬远动员‮比在‬赛训‮期练‬间也可以‮心放
  • 有时候,就是这样,明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欲罢不能!至于忘记,该忘还是该记都随它吧!
  • 建设部审批工程设计资质乙升甲(市政、建筑、公路、园林、环境)、勘察(岩土、测量、水文)资质乙升甲,公路总包二升一、一升特,经验丰富多家案例供参考四川设计增项,包
  • 金色财经此前报道,8月1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宣布,计划在9月12日推出以太坊期货期权,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查。#海外员工看中国#【华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