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慧律法师佛陀

《迈向生命的圆满》

 

迈向生命的圆满大悟见性的那一天,

那一刻,

那一剎那,

我见到了生命的永恒与圆满。

从此心中的喜悦与安详充满了身心,

它是如此的清净与平等,无相与解脱,

无求与无住,无诤与寂静。

在圆满的心性中,时空完全静止,

宇宙和世界,并不存在。

了悟了:

五蕴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入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处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即空不可得,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七大尽不可得,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身心即空,无我无我所,就在此时此刻呈现出

第一义大空,完整无瑕的真实生命。

它不是色身,因为色身  体空如幻,

不是识心分别,因为识心分别是依他起,空无自性。

最原始又最完美的真实觉性,

它不是相,而是毕竟无相。

空相中,它没有语言,我无法形容它。

空相中,它没有观念,因为不存在能所。

空相中,它没有妄想,超越一切想象。

空相中,它没有委屈,也从不哭泣,只是事来不着。

内心深处只有微笑,而心灵却又是一片祥和。

在大悟见性的世界里,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文字,

更不会落入观念,也从不起妄想,

身心世界本来就空,皆不存在,一切皆是假名,

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虽是假名,但灵觉真心亘古长存,没有新旧,亦无增减,

它只是存在,无法触摸。

当我正想告诉你的时候,却无从启口。

当我想去描绘它时,它没有颜色与形状,无从细诉。

用人类拙劣的语言,教我如何去说明真心无相的圆满生命?

它不是明也不是暗,它不是动也不是静,

它无形相,亦无来去,更没有任何动作。

它不是物,亦不倚一物,

但却又是如此清清楚楚,时时呈现眼前。

空灵无思,动念即乖,拟议皆非,

真的无下手处,但处处是。

不预设立场,不期盼未来,不落入观念,

心中不计较不比较,只是事来随缘不着,不强分别,

不起心,不动念,大道觉性立刻显现。

真心求不得,取不得,也舍不得,

它是如此的完整,它是如此的圆满,

它是如此的纯洁,它是如此的自然,它从不做作。

当你破除一切假相,不再被名称所困扰的同时,

心性等如虚空,那就是圆满清净自性,歇即菩提,当下即是

若大悟见性,一切时空,当下入无为安详涅盘处,

自在与解脱,不再贪着,也没有任何渴望。

食衣住只是随缘,心中无比的知足,秒秒安详。

行坐卧无非道场,站立与睡眠皆与道相应,尽是真如。

当生命悟性达到最完美和圆满时,

心中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因为了悟了  缘生即是无生。

菩提涅盘圆满自性现前时,真心无妄,

无妄之真心如日当空,

照尽山河大地,

无所分别。

当圆满觉性显露时,

不必坐禅,禅即是心。

不必诵经,经即是心。

亦不求解脱,本自无缚故。

诸法本空,没有能所,

但有能所,具是戏论。

是故圣心无求,品格高超。

当大悟见性时,

一切生、住、异、灭皆在一时,

十方三世尽在一念。

一切有为皆是真如无为,

无为处即是佛行处,

即是生命圆满处。

不可立一个真谛,

不可立一个俗谛,

不可立一个中谛,

一切法不立,

尽是真如故。

不修观,不修止,圣谛亦不为。

万法本自空寂故,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

连不可说亦不可说。

圆满清净自性,

它只是存在,但却道它不得。

因为诸法本空,万法如幻,

本无来去生灭增减,

身心非我,

诸法如幻、如梦、如露、

如电、如泡、如影,

是故不再执着。

外不缘尘,内不循根,

不落分别,识心不生,

万事只是随缘,

生命自然圆满。

大悟见性则万法一如,

「如」之一字,众妙之门。

「如」则不可说,不可说,

不可思,不可议,

无有形状,超越数量,

能所不二,无求亦无住,

即是生命圆满处。

心中不着,亦无所惧,

不刻意作观,

不必灭相,心中自然无相。

不落能所,了一切法无我,

心中无滞,无法不通,

是生命圆满行。

佛性即是觉性,

是人类生命的终极圆满,

也是生命的终极完美,

从完美中取出完美,

剩下的依然完美。

若大悟见性,

五蕴当下尽是完美

六入当下尽是圆满

十二处当下无非究竟

十八界当下绝待纯真

七大当下即如来藏第一义大空,

周遍法界,纯一圆觉,无法不圆。

生命的圆满,就在当下,

无一时不圆满,无一刻不圆满,

无一处不圆满,无一法不圆满,

因为它本自具足圆满。

真理只是被发现,并不能创造。

发现人生宇宙究竟真理即是佛,

佛即是众生心。

唯佛唯心并无增减,

法界如是,法尔如是,

法法如是,尽是圆满。

身心休歇处,

即是生命圆满处。

生命一旦达到了究竟圆满,

般若妙智便时时刻刻出现心中,

 如涌泉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果有人请示师父说:

「敢问上人,如何修行才能入于圆满?」

答:「开口问的那个人,正在问问题的那一刻,

即是生命圆满处。」

悟 否 ?

〖《易经》的基本含义〗
易经是关乎天、地、人、根本规律与关系的智慧经典,是揭开宇宙、社会、人生奥秘的金钥匙,是中国人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一、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讲究二元对立,西方的认识论常常是黑白分明,西方人做事讲究原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讲求二元融合,做事讲究曲成,其把握的原则是“中庸”,就是执其两端而用中(不走极端),做事常常是不取黑白两端,而走中间道路,注重平衡各方关系。
二、易的基本含义
  易有三义:变易、不易、简易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但不是乱变。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原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变化,这是现象的变化,但是春夏秋冬的次序是不变的,这就是原则。
  万物的变化一刻不停,正如《论语》中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言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说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是原理、原则,而原则、原理也是随着大的体系而发生变化的。例如在地球上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而在土星上则相当于地球上的二十九年半。
  所谓简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变化模式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两个要素,即阴和阳的变化。
  易中的理、象、数
  所谓“理”就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道理、原则,所谓“象”就是事物变化的现象,而“数”就是事物变化的量度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包换数量的变化。如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就包含了季节、月份、日时等的数量变化关系。
三、易的基本要素
  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昼夜、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治乱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古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阳性事物具有散发、活力、刚健、升华、创始等属性特点,阴性事物具有收藏、静止、柔顺、承载、生成等属性特点。
  在易经八卦或六十四卦中,阴用中间断掉的横线表示,阳用一横线表示。一阴或一阳也称作爻,或阴爻、阳爻。
四、何为太极?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这种“生命能力”(古人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做 “太极”,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
  任何事物都存在这个特性,它就是万物及生命的“能动之机”。这个“东西”在道家称之为“道”,在佛家称之为“心”,在西方宗教中称之为“上帝”。它渺无形象,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易经》的太极图中用一个空心圆来表示。
五、何为阴阳?
  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也是事物变化呈现的基本状态,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的这种关系可以形象的用阴阳鱼太极图来表示(其中左为阳,右为阴)。
  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与现代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有一定的相似性。
  自古中国人就十分重视阴阳之间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关系,《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音声相合,高下相倾”,又曰:“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人的福与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人的福可能是祸的开始(人在优越的条件下容易懈怠);人的祸也可能是福的开端(人经历挫折与磨难会变得智慧与理性,就会有忧患意识,就会奋发图强)。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意思。
  在道教经典《阴符经》中有:“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这就讲出了恩与害的相互转化关系。比如教育孩子,从小在家中得到溺爱的孩子往往很难成器,而在严格要求或艰苦磨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能够有所作为。
  谈到阴阳之间的关系,就会涉及到哲学中物质与精神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之说,因为物质与精神只不过是一阴一阳关系,不可分割的,正如一个人的手心与手背,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物是一元二分的关系。 https://t.cn/Rxdg3hW

萨特《禁闭》的剧中人物加尔森有句名言:“用不着铁铐架,地狱就是他人。”这曾经是人们在批评萨特哲学思想时常常引用的一句话。不过,对萨特有关他人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评价并不都是批评性的。

洛朗•加涅宾在他的小册子《认识萨特》中就指出:埃·慕尼埃在1947年发表了著名的《存在主义导论》,第四章“他人的主题”是全部奉献给萨特的。尽管慕尼埃似乎并没有懂得“他人”在萨特思想中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但他毕竟还是注意到萨特赋予“与他人的交流”以一个特殊的地位。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萨特看来,“与他人的交流”不是对象性的知识论所能够胜任的,它是本体论的。人或他人首先不是通过概念或某种知识的理论以抽象的方式被把握的,人在根本上是通过主体“他人”,在与主体“他人”不期而至的相遇中自我揭示和自我把握的。在这种本体论视域中,我们才能更加恰如其分地理解和评价萨特有关他人的哲学思想。

一、萨特坚持从“我思”出发来说明他人的存在

“我思”是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不可回避的传统。萨特肯定了笛卡尔试图由“我思”的功能形态过渡到本体论存在的努力,但是,他同时指出,由于笛卡尔没有凭借恰当的导引线索,最终陷入了实体论的错误。胡塞尔为了克服笛卡尔“我思”的实体论错误,而谨慎地将对意识的说明停留在对我思的功能描述的范围内,因而胡塞尔最终关闭于我思之中,无法超越唯心论;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孤立、封闭的现象描述,他要不经过我思而直接进行对存在的分析,但是由于海德格尔一开始就剥夺了“此在”的意识维度,他就不能重新获得“我思”,因而“此在”最终只能堕入物化的浑浑噩噩的自在之中。在萨特看来,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研究成果综合地表明,必须从内在的“我思”出发,另外“我思”必须具有真实的超越性,即面对存在。萨特的“反思前的我思”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单纯内在的我思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唯心论”,而单纯超越的我思终将堕入自在。(1)



首先,萨特通过“意识”证明“超越意识的存在”的存在(本体论证明)。萨特对胡塞尔关于意识的定义作了自己的阐释。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这种定义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意识是对象存在的构成性要素。但是这种解释在萨特看来是互相矛盾的,因为要意识到某物,就要面对不是意识的存在;第二种,意识在其内在的性质中,是对超越的存在的关系,这意味着超越性是意识的构成结构,即意识天生是由不是它自己的存在支撑的。意识的超越性,就是对“不是意识的存在”的证明。

其次,萨特通过对传统“自我”观念(Self)的改造,揭示意识自身的直接结构。笛卡尔以来“自我”即是主体或实体。萨特认为“自我”不是主体。作为“反思前的我思”,意识没有设置对象,它在内在性之中,但“反思前的我思”并不是对自我无意识的意识,它直接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是意识的直接结构的显现。“自我”并非是真实的主体,也不是自在存在的同一。因而意识的直接结构决不是意识与自我的同一,而是意味着最初的超越,即逃离自我,与自我拉开距离。萨特说:在自我将自身设定为统一的同时,它“代表着内在的主体对其自身的一种理想距离,一种不是其自身的重合而是逃离同一性的方式”。(2)意识是由存在支撑的逃离自我。

总之,萨特的本体论从意识出发,一方面坚持意识不是存在, 但它要求存在,否则意识将落入无意识的自在或者因失去支撑而分崩离析;另一方面坚持意识必须给出存在的证明,否则存在将成为不可把握的秘密或虚无缥缈的幻觉。萨特本体论从“我思”出发对“他人”以及我与他人关系的说明,同样坚持了这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方面我不是他人,但要求他人的存在,否则,我将无法实现并超越与我自己的关系;另一方面,我的存在中有着对主体他人的直观。“我应该在我的存在中确定自己;并且从我的存在出发提出他人的问题。总之,唯一可靠的出发点是我思的内在性。由此应该认识到:每个人在从他自己的内在性出发时,都应该能发现别人的存在是一个制约着这个内在性的存在本身的超越性。”(3)

二、作为主体的他人

(1)“我思”揭示的不是作为对象的他人,而是作为主体的他人

我思作为内在的否定,首先揭示的是:我不是他人。在萨特看来,我能否认我是他人,只是因为他人本身是主体。我之所以直接否定他人是纯粹的对象,不是因为否定的是他人,而正是因为我否定的是原则上与主观性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一个对象;我始终对我与他人的完全同化不加防备,在真正他人的领域没有保持我的防卫,而我依然是主观性,他人的领域也是我的领域。(4)

(2)萨特将“注视”或“被注视”(Look)看作“我思”对主体他人的直观。在注视中,“主体他人”的在场的超越的。萨特认为,虽然指向我们的一切注视都在我们的知觉领域中与一个可感形式的显现的联系中表露出来,但是“被他人注视”与任何被规定的形式无关,即“被他人注视”与“在世的他人的对象性”无

(2)萨特将“注视”或“被注视”(Look)看作“我思”对主体他人的直观。在注视中,“主体他人”的在场的超越的。萨特认为,虽然指向我们的一切注视都在我们的知觉领域中与一个可感形式的显现的联系中表露出来,但是“被他人注视”与任何被规定的形式无关,即“被他人注视”与“在世的他人的对象性”无关。在世的对象只能是或然的。“被他人注视”这种确实性只是我发现主体-他人面对世界超越在场的条件,也就是我的对象-存在的实在条件。

所以,我对主体-他人的确信不能转到引起这种确信的对象-他人上;同样,主体-他人显现的自明性不能被贬低成或然性的对象-他人的一部分。所以,被注视不可能依赖于表露了注视的对象,注视毋宁是在表露了它的对象的毁灭的基础上而显现的。“确实的东西是我被注视,而或然的东西仅仅是注视相关于世界中这样那样的在场。……决不是眼睛注视我们:而是作为主体的他人在注视我们。”(5)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萨特区分了主体-他人和对象-他人。能够摧毁的是他人的对象性,即他人与我的世界中的一个作为对象的存在的偶然联系。但是主体-他人是不可摧毁的,所以在“被注视”中直观到的主体-他人的在场是超越的,即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而言,他的实在都是以这种主体他人的超越在场为条件的,我确信主体他人的在场是不依赖他人的经验在场的,相反,正是这种确信使这些经验成为可能。对象他人是以主体他人的超越在场为条件的。

三、他人与我的最初关系是存在与存在的直接关系

(一)他人与我的对象性关系的困境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阐述了知识论水平上的对象他人和对象我:通过反思意识,通过外在观察,“我和他人”被思考和评判,被安上一个标签。通过知识论,我和他人被还原到事物的历史状况中:我和他人十分准确地变成了思想的对象。在这个层次上,没有防卫的存在被变成了奴隶。“我观察他人,是把他当作一种由相互远离的各种经验联结而成的体系。在这体系中我也作为各种对象的一个对象出现。”(6)这就是知识论水平上的对象我和对象他人。但是对象我与对象他人这种互不相干的关系并不是我与他人的基本(最初)关系,而且这种对象我与对象他人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困境。

萨特许多文学作品都描述了这种对象我与对象他人关系的困境:无法走出孤独封闭的自我中心。比如《恶心》中的洛根丁十分清楚地宣称:“我独自一个生活着,我不同任何人交谈,永不同人交谈;我不接受任何东西,也不给予任何东西。”(7)洛根丁当然有那种结识某人并与之交谈的渴望,但当自修生陪伴着他的时候,这仍然仅仅是经历一种俩人的自我中心。“只在表面上,我们从未不是俩人。” (8)这样的经历正是我与他人对象性关系的困境。在萨特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禁闭》是我与他人对象性关系之困境的典范证明。人们甚至因此而将萨特禁锢于这样一个公式中,即《禁闭》中加尔森说出的那句可悲的名言:“用不着铁铐架,地狱就是他人。”《禁闭》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被毫无道理、无目的地关在唯一的一间房里,这房间象征着永恒的地狱。

伊奈司、埃司泰勒和加尔森便相继成为杀害其他俩人之一的刽子手;他们之间任何真正的互助和交流都永远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与对象-他人关系的困境,但是,我们并不能从这个剧中得出本体论上的悲观结论。虽然在萨特看来,我与对象-他人的关系在自为的生存中是真实的。但是除非是一个死人,否则自为就永远有超越这个关系的可能。所以被禁闭在这种关系中的人都是些活死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代表自为与他人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而是后来的事情。我与对象-他人的关系只是“我”与他人的一种蜕化了的相遇,它是那些畏首畏尾的、半死半活的人的极其平常的存在方式。萨特不想说活人之间的基本关系被毒化是不可改变的命运,而是想说墨守陈规的人是自身存在的牺牲品。这样的人同一切质疑相对立,他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否定他人自由的人,是一个正在死去的人,同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交流的。所以,1965年,萨特告诫般地指出:

“我想说,如果同他人的关系搞糟了,被毒化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说到底,他人对我们了解自身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东西。”(9)

(二)我与他人的最初关系是直接的,即主体-他人的超越在场

“被注视”中对主体他人的直观,表明我与他人的最初关系是不需要中介的,而在知识论水平上,对象我与对象他人是相互不相干的,二者的关系必须以知识为中介。胡塞尔、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试图用“知识”为中介来沟通我与他人。萨特指出,尽管他们三人似乎都已经明白,一旦“我”和“他人”被看作两个孤立的实体,唯我论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两个实体之间的任何统一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都试图在意识的最深处把握我与“他人”的基本的超越性的关系。但是他们在放弃用外在的否定的推测来把握我和他人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这种做法的实质性结果,那就是断定我与他者的关系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10)

萨特认为,试图用知识来建立我与他人的根本关系是徒劳的。因为我与他人的关系首先是存在与存在的关系。我的超越意识在其存在本身中,是被别的意识的超越存在影响的。他说:“如果这种对象性的关系是他人与我本身的基本关系,他的实在就仍纯粹是臆测”(11)。因为对象性关系在反思的知觉范围内显现,这表明把他人理解为对象并没有超出或然性的限度。如果他人的对象性不是幻影,那么它就不能归结为一种原始的、我触及不到的孤独,而应归结为一种不同于认识的基本关系,这种基本关系就是我的意识与他人的意识的最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人作为主体直接的超越在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位的面子还是要给一个的,​毕竟他都拔刀了[哆啦A梦吃惊][哆啦A梦吃惊]一刀架在黄猿脖子上动都不敢动[doge][doge]​二舅你说你老惹他们团干嘛呀,打又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没有广告绝对不发微博,问粉丝要礼物,我就知道有绯闻缠身的人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可爱]脸大的那个脸越来越宽了,他泰东八区那个剧里唯独他脸盘子最大最宽。这一期的一喜
  • 端上来保温也太好了,太烫了[笑cry][笑cry]不算惊艳,没有腰片和上次的泡椒三绝好吃秘制香辣虾 78元/份有点像麻辣香锅,虾开背了一份有十三四个,用辣酱炒的
  • 另外还有一些形式感十足的现代诗歌,仔细读这些诗,并不像是有意为之,我猜他们只是漫不经心地写下了一些他所看到和想到的词或句子,这些词或句子那一刻也许就出现在她的身
  • 雪梅疯狂的捶自己的肚子,她不希望孩子出生,如果有了这个孩子,那么她以后逃走的几率就更小了。我“放下 我给他淘宝买了四五个新玩具”暴雨轩“那不是运过来还要一段时间
  • 从第一天的各种不适应,觉得每天都度日如年,到最后两天的时光飞逝,我们在这九天内成长着,怕晒太阳☀️的我们也估计将前十年的太阳都晒完了 ​​​。嘻嘻~“立正,稍息
  • 什么叫做有眼睛都看不到,然后他就觉得理亏就没有说什么了,本来就生气,现在出来还碰到这个脑子不清楚的鸟人 麻蛋人生在世,总是身不由己仔细回想,我们往往会因为领导的
  • 上饶文学公众号既发布《上饶文艺》杂志的作品,也长期兼收杂志之外的小说、散文、现代诗、古诗词等体裁的文学作品,请加上百字作者简介,个人近照一张。请悉知,不影响二次
  • 8.人最大的善良,大抵就是看出了你的为难,便不难为你。8.人最大的善良,大抵就是看出了你的为难,便不难为你。
  • 疫情防控措施之下,许多人担心“抢不到菜”担心餐桌上见不到“绿”。它主要是挡煞保平安,增加好运~防小人避险招~是比较全面的一只龟龟,所以我一直喊你们入,这是我最喜
  • 使学子来稿,多于满城之桐花,教工赞许,繁于四山之草木,诗词诵音,清于桃湖之流响,锦奖华章,晶于晴夜之星霜。梦源学府赋文友并,书卷合,旌旗整,社乃成。
  • 己未日的婚姻状况己未日出生的人,己未日柱,乃天元坐比,藏杀、藏比、藏枭之命能,化为纳音天上之阴火,有闪光而无雷声,其性重信阴仁尚礼,礼虽尚而多助,反是令人厌!己
  •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心灵最大触动的不是纷涌而至的快递们,不是鸡公煲蛋挞,不是老父亲连续25张的游客照,不是朋友圈里大家的幸福,不是没伞也没淋雨,不是地
  • ”“可以付赏花钱了,沈老板,用我这一腔的爱意,换与你同看一院的四季,可好?一个满怀期待,一个一见倾心“你可是我苦等30年,才遇见的人。
  • ✨【 喜报1:清华大学:23,第5年垄断】1、 2022清华大学学硕前2、专硕前2,预计进复试23人(一对一、全年小班、暑假集训)。【 喜报3:中央民族大学:3
  • ✨ᵕ̈ 数到第23颗星星啦˗ˋˏˎˊ˗ ᰔᩚ ོ ²⁰²²‧¹¹‧¹⁹“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情,永远不听话,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愿欣逢许多夏日的清晨
  • (陪诊是孤独暂时的解药,走得远还要规范好)  7. 90后博士自费百元“攒”来设备,拍到高清中国空间站。今天我们推荐的中成药就是:防风通圣丸,这可是治疗荨麻疹的
  • ”的确,在研发e:NS1时,本田的工程师没有把参数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加专注于提升用户的驾乘感受,开发出一款具有鲜明本田风格、既安心又舒适的纯电动车,让本田老用户
  •  总而言之,新人们想到三亚旅拍,在选择团购婚纱照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价格跟一些相关的因素,毕竟拍摄满意的婚纱照才是最重要的。1. 婚纱照团购是近两年内比较流行的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