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郑州最大的小区是哪个?很多人都猜错了!

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城乡社区治理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区的发展规划、环境治理、智慧建设、养老服务是否智能、便民、高效,直接决定了小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即日起,本报推出“郑州小区TOP榜”系列报道,通过媒体的第三方视角,对郑州这座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能力进行体验式扫描观察,为郑州1000多个社区创新治理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借鉴的样本。
前段时间,郑州入围特大城市,引发网友热议。一座城市里,最大小区的变化,既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速度,也代表了城市发展的轨迹。
以前,提起郑州最大的小区,很多人会想起21世纪社区。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战略的调整,21世纪社区正在从前几名的TOP榜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个不在中心城区内的小区。
一个小区两三万人,相关部门是如何创新社区治理的?生活在郑州最大的小区里,有哪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
郑州这个小区步行穿过需半小时,小区内曾开电瓶摆渡车
10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郑州国基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的21世纪社区。走进大门口,碗口粗的法桐,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落在地上。小区道路西侧人行道上,停满了机动车。
这个社区,曾在本世纪初,是郑州规模和面积最大的社区,也是当时人口最多的社区。目前,这个“第一”的名头,是否还在?
郑州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郑州中心城区人口最多的社区中,21世纪社区早已跌出前五名之列。不过,这个曾经的“郑州最大社区”,人气依然还在。走在该社区的商业街上,服装店、理发店、手机店、按摩店、饭店、诊所等,街上热闹非凡。
郑州金水区国基路街道21世纪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社区的管辖范围,与21世纪社区小区重合。该小区占地1500亩,绿化面积12.33万平方米,共有149栋居民楼、8858户居民。其中,东西范围从花园路一直到中州大道,长达1.7公里。
从小区北门步入,两侧是高大葱郁的栾树,再往南去,就能看到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湖畔有人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有家长带着孩子在沙堆边游戏。不远处的一处土坡上,高大的树木自然形成一片绿荫,大人们三五成群地在聚在一起下棋、闲谈,孩子们凑在娱乐场内一起嬉戏玩闹。除了这些,小区内还建有足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等健身设施。
住在这么大的社区,是啥感受?在小区湖边休闲的张先生说,小区规模比较大,从东边走到西边,步行就得半个小时。刚搬进来时,小区还专门开设了电瓶车摆渡来回穿梭。不过,小区却十分方便,幼儿园、体育场、饭店、百货店等应有尽有,不用出小区,就能解决几乎所有的生活所需。
小区虽然大,邻里关系很融洽
在21世纪社区的一条商业街上,有一家门上贴着“十年老店,专修快修”标志的手机修理店。一位60多岁的阿姨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走进店里,把手机往柜台上一放:“小李,我的手机屏又被孙子给摔坏了,你看有货没。晚上我来取。”还没等店老板搭上话,小孩儿就硬拉着老人往店外走。
店老板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已在这里开店17年了,大多数住户都是他的老客户。“17年前,刚来郑州做生意,在小区内租房开了个店。大家都一直叫我‘小李’,现在都成‘老李’了,还改不了口,叫我‘小李’。”由于在这里时间长了,谁家里手机一出问题,就拿到他这儿,他也早把这个小区当做了家。
90后郭强在21世纪社区也住了10多年,而全家人的营生,是小区商业街上的一家酱肉店。“这里很适合生活”,郭强说,店里不忙的时候,妻子带着孩子在家,他一个人守着店。到傍晚四五点时,就开始忙活了。“小区商业街上开店的,不少都在小区里住。大家都认识,关系都不错,就像农村老家里的街坊邻居,有时谁家里有急事,小孩儿就会托付在店里,大家轮流帮忙照顾。”
小区业主丁先生说,当年,小区里一套房也就20多万元,物业费四毛三。如今,房价不知涨了多少倍,可物业费一直没变化,还是四毛三。“小区里啥都好,就是停车难,房子盖得早,没电梯。”
郑州新世纪物业公司湖畔管理处经理沈艳,2003年大学毕业就来到该公司,一直从事物业客服工作。至今已有18个年头了。“生活比较方便,小区就像一个公园,湖边也挺幽静的,我喜欢安静。”因一直在小区里工作,沈艳干脆也在小区里买房安了家。
在21世纪社区,小区里常见的树就是梨树。到了春天,整个小区满眼“雪白”,甚是漂亮。沈艳介绍,该小区开建之前,这片区域是一片梨园,而小区规划建设时,特意把梨树保留了下来。
“不少市民说,步入21世纪社区,就像走进了一个公园,主要是小区内有一个大湖,湖内种满了荷花。”记者在该小区看到,湖面上有几座石桥,恰逢秋季,湖畔的一排排柳树,在微风吹拂下,仿佛一幅山水画。
13人能管好2.3万人,他们有啥法宝?
随着郑州城市框架的拉大,郑州最大的小区,也发生了改变。21世纪社区开始“名落孙山”,被一些新建的大小区甩在了后面。
在郑州市高新区雪松路和翠竹街交会处的朗悦·公园道1号小区旁的公园茂商业区,沿街的广场上,建有一个篮球场。三五成群的孩子,在球场上玩耍。
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区四周早已形成一个成熟的商圈……商业区广场上的旋转木马、小火车,万达影城、足球俱乐部、7-eleven便利店、海底捞、星巴克等知名度较高的商家,以及各种充满创意、形状独特的街头景观造型,让这里处处散发着时尚的气息,吸引不少型男靓女来到这里游玩、打卡。
你也许不知道,这个商圈一直为周边两三万居民,提供了各种生活服务。公园道社区书记韩华珍介绍,公园道社区下辖朗悦·公园道1号南苑、北苑、玺园、金盾小区四个小区以及公园茂等商业,共计10435户、2.3万余人。
公园道社区一共只有13个社区人员,如何能服务好2.3万余名居民?韩华珍说,她的手中有3件法宝。第一件是与辖区公共单位开展互助共建;第二件是发挥楼栋长的作用,小区工作开展居民共管共治。第三件是充分发挥1147名志愿者,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工作。
今年69岁的仝建新,是一名退休职工,由于热心小区事务,被小区居民选举为所在楼栋的楼栋长。而公园道1号南苑、北苑两个小区,像仝建新这样的楼栋长一共有25个。“楼栋长在居民与社区之间,起到了纽带与桥梁作用,每周我们都会召开楼栋长会议,收集各楼栋长反馈的居民意见和问题,由社区或办事处一块来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韩华珍说。
“我们社区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通过组织文体活动,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共同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据了解,在公园道1号南苑,小区里设有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室、图书馆、书画苑、声乐厅,以及妇女儿童之家等活动场所。每天都安排有免费课程,大家都可参加。
老旧小区人多,停车难、管理难咋解决?
小区人口数量大,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区停车难、管理难等问题,与其他小区相比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记者走访发现,21世纪社区作为一个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确实较为突出。不少业主将车停在小区内道路两侧。为了解决小区居民的停车问题,小区物业将路边原本与道路水平的车位,调整为有倾斜角度的车位,以增加车位数量。同时,为阻止居民乱停车堵塞消防通道,部分道路中间增加了隔离护栏。
郑州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郑州城市的发展,郑州人口数量最大的社区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如今,这些以人口占优势的“人口最多的社区”,逐渐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由中心城区向城市的外围发展。这也能与城市发展的趋势相吻合。
对于这些人口较多的小区,其实也面临着老旧小区的通病。不过,为了加强社区管理的精细化,基层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在管理时,也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例如,郑州帝湖小区,曾是郑州规模最大的住宅小区,总规划面积3000余亩,有17栋高层、52栋多层,居住了约7000户、2万余人。中原区航海西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小区规模较大,为了加强管理,他们以王府大街与帝湖为界,划分为帝湖东社区与帝湖花园两个社区管理整个帝湖小区。其中,帝湖别墅区、双鱼座归帝湖花园社区管辖,帝湖东王府与多层住宅,划分至帝湖东社区管辖。
而在21世纪社区,该小区物业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个庞大的社区,整个社区共设了5个管理处。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安金霞介绍,除了一个写字楼管理处,社区在小区居民区的4个物业管理处,都安排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最多的一个管理处,负责管理近60栋楼。
【郑州最大的小区TOP榜】
经开区明湖办事处格林社区 12257户
郑东新区商都路办事处普惠社区 10896户
高新区枫杨办事处公园道社区 10435户
高新区枫杨办事处万丰慧城社区 10185户
金水区丰庆路街道瀚宇社区 9692户
注:以上数据由郑州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提供,数据不含郑州周边县(市)。因不少小区与社区的范围重叠,故本次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社区居民户数来排名。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いくらノロマでももう足場の会社ぐらい手配したんだろうな。いくらノロマでももう足場の会社ぐらい手配したんだろうな。
  • 3月10日5:30 校门外学长超市、惠宜佳便利店;当日其余时间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内活动。3月10日18:00 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骑共享单车至熙街;18:
  • 招商引资是地区转型升级的“转向器”是改善民生的“加速器”新兴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措并举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助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效贴心政务服务彰显“新兴温度”新兴
  • 7、我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斜阳里疲倦的微笑,说人生极平凡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10、所谓的花季,就是所有生命没有高低之分,偶然
  • #让宝贝回家[超话]#寻找1992年出生2007年失踪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某电子厂 张登强 555467(双眼皮,大眼睛,长脸,右手食指受过刀伤,右眼眉尾处有一
  • (从八~字大运来看早年的运程非常差,董先生华中科大毕业,出社会之后,却不尽如人意,摸爬滚打很多年,一直没有摸到门道也没有贵人扶持,后来在好友的建议下做了……借助
  • NGT48 中村歩加 NGT48劇場卒業公演NGT卒業の中村歩加“全てをささげた”アイドル人生を振り返る「ファンと前に進んできた7年」中村歩加(23)がNGT4
  • 今天的路边棉花糖和你一样。 今天的路边棉花糖和你一样。
  • 最近杭州老人工降雨,淋了树也淋了我[跪了]另外星汉灿烂太好看了[悲伤]#凌不疑程少商出征前告别#《星汉灿烂》凌不疑的眼神只有看向嫋嫋的时候才如此深情,他深知嫋嫋
  • 忙里偷闲,在元宵佳节的晚上,一气呵成读完整本《目光》,热血沸腾到这个点还难以入眠。一扫这一整年的阴郁心情,这束目光好像是直达人心底的温暖阳光。书里的那个追梦少年
  • $中国医药(SH600056)$7周均线上穿14周均线时,坚决拿进,反之,7周均线下穿14周均线时,毫不留恋地抛出,一般,我们通常的运用5周10周,在研判一个股
  • 请关注“880山西交通广播”微信号,发“高速”两个字查最新路况;发“防疫”两个字查询各收费站检 查情况;发送“核酸”两个字查询太原六城区便民核酸采样点。【应急
  • 生活中,遭遇过类似“消费陷阱”的人可不少——南京的王女士想给女儿拍套写真,看到朋友圈“集50个赞”即可免费拍摄的广告后,“入坑”时却被告知“拍摄虽为免费,但服装
  • 从初中就开始看历史,风雨大明三百年,各色人物依次登场,有得踌躇满志郁郁而终、有得年少轻狂放浪岁月、有得春风得意不保晚节,终究是一抹黄绫断江山,百姓苦遭殃。紫衫玉
  • 这季的漂亮姐姐也是真的多,看到美女们的精致妆容,本美妆博主的职业病又犯了,今天就来给大家出一期,适合和好朋友出门聚会的夏日出游元气妆,绝对简单又吸睛!(个人观点
  • 也有网友说:摊上过敏体质的宝宝,当妈的都挺心酸,还有对大米、西红柿、玉米、牛奶都过敏的呢,没办法也得吃饭吧~#酒与诗词# 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借酒消愁,最后却
  • 但是这里戊辰的小伙伴们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如果你们原局当中有午火的存在的话,那么此月当中还是需要从防守的角度出发,不然很容易出问题的。在事业方面:戊土生食神,此
  • 黄子韬 hzt tt tao@ACE-YOUNGKINGYOUNGBOSS#hic海橙嗨选# 人体的糖化反应是持续一生的我觉得抗糖也有必要持续做,那么找到有效
  • 该忘掉的人,就忘了吧,该忘掉的情,就别再念。人与人交往最好的姿态,就是:我自安好,来去随风。
  • 比赛结束后我拍着李子睿的肩膀说很棒,他和我说你摸我头吧我喜欢别人摸我头,突然心就软了…我脾气不好易暴走,我处事不稳遇事易慌,但是还好有你们给我最大的包容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