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新冠患者6次复阳 辗转治疗隔离51天:像走不出的循环】赵康(化名)没想到,2021年9月15日新冠肺炎确诊后,自己会6次复阳,辗转医院、康复中心、酒店治疗隔离51天至今。如今,新冠肺炎带给他身体上的痛苦早已消退,令他感到焦虑的,是和复阳的反复斗争,以及随时可能从头再来的隔离期。

张安(化名)是赵康的同事,他和赵康一样被隔离到现在,一开始还乐观的他现在感觉“被困在了时间里”。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压得张安有点喘不过气来,“我现在很想离开这小小的房间,到外面去挣钱。”张安说。

6次复阳像“走不出的循环”

2021年9月,德尔塔病毒卷土重来,9月福建莆田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05例。如今,两个月过去了,大多数人已康复生活回归正轨,但仍有像赵康一样的小部分人,在和复阳的斗争里感到遥遥无期。

9月10日,从新加坡回国的林某某被确诊为新冠,其妻子和赵康在同一工厂上班,后也被确诊。赵康介绍,自己于9月15日确诊,被送去医院治疗;10月2日,核酸检测阴性后,医生告诉赵康可以出院,赵康被转去去康复中心隔离14天,本以为即将见到曙光的赵康,没想到这只是复阳噩梦的开始。

在康复中心14天内要采4次核酸,最后一天双采双检,赵康前两次检测均为阴性,10月15日检测时却被查出复阳,他感到希望破灭了。“查出复阳转移病房后,我10月16日再次检测为阴性,10月17日双采双检,结果仍为阴性,就把我送出康复中心,到酒店隔离21天。”赵康说。

10月20日,赵康在例行核酸检测中再次查出复阳,再次被转到康复中心,“在康复中心就是反反复复,一天阴性一天阳性,这样持续了6天,期间3次复阳,到26号的时候核酸双采阴性过了,27号再次回酒店隔离。” 赵康回忆

酒店隔离到第8天,11月4日,赵康再次得知复阳。“每次复阳,隔离时间都要从头开始算,像永远走不完的循环,特别煎熬。”赵康说,

赵康表示,除了刚开始确诊时自己发过烧,复阳的几次身体都没有任何症状,他也曾想搞清楚复阳的原因,“医生也没办法解释清楚为什么老复阳,只是说身体在和病毒对抗。”赵康说。

“从确诊以来已经快两个月没见过家人了,现在都没办法出去上班,公司也没出明确政策,不知道会受多大影响。”赵康表示,从10月2日出院以后,自己喝过一段时间中药,现在药也停了,每天都等着做核酸。

除了漫长的等待,最让赵康困扰的,是心理上的紧张,“那种焦虑感始终存在,阴性还好,被查出阳性,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收拾行李去医院,这样你心里很紧张的,每次做核酸你都有心理阴影,我现在很害怕自己复阳。”赵康说。

赵康告诉记者,即便自己今明两天双采均为阴性,从后天开始算,自己又要经历21天漫长的隔离期,“我之前隔离那些都归零了,要从头开始来,这21天里我还要做约8次核酸,然后才能回去居家隔离28天。” 赵康说。

“感觉是困在时间里出不去了”

张安是赵康的同事,和赵康一样,张安自9月份被确诊后也隔离至今。

说起两个月之前的经历,张安已记不清楚自己具体复阳次数,隔离太久的他已经失去时间观念,只清晰记得第一次复阳时半夜响起的敲门声和随之而来的紧张感。

张安回忆,当晚听到敲门声让收拾东西回去隔离,他整个人瘫坐在床上,心情难以形容。“好不容易盼到头的日子,一下子打回解放前,本打算康复以后出去抓紧上班挣钱,好打钱回去给父母,但没想到反复折磨到现在。”张安说。

张安表示,自己一开始还算乐观,有心态不好的患者经常哭,担心自己出去被排斥,还有结过婚的担心老公不要自己。而自己的心态也在这种氛围下慢慢发生变化,“一到做核酸的时候怎么也睡不着,会一直看时间,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来。”张安说,“听到别的房间敲门,感觉像是自己房间一样,活在恐慌中,感觉是困在时间里出不去了。”

张安表示,现在有复阳人员一上送回去的救护车,马上就开始哭,“看着我真的心焦,我想上前去安慰他们,但我自己也是个复阳人员。”张安说。

张安的父母已经70多岁,母亲肝硬化腹水晚期,父亲尿道感染,还有两个十多岁的女儿,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预计的隔离时间,这两三个月他少挣两三万元。“一个是心理上的折磨,还有就是经济上压力,每天都只能在小房间里呆着,现在最想能早点出去挣钱。”张安表示。

专家:“复阳”患者病毒是“死”的

据了解,莆田市人民政府曾在9月26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土治愈出院病人还需进行康复治疗,原因是一方面是因为本次德尔塔病毒是新冠病毒b1.617.2变异的第二代冠状病毒毒株,存在RNA基因序列测序中E484Q、L452R双基因突变的特性,病毒载体量大、潜伏期长、毒性强、传播快。另一方面,目前全世界对它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采取14天的康复观察治疗,可巩固前期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疗效果,更能深入研究、了解新冠病毒治疗后复阳率的概率判断。同时,能尽早、及时、发现、治疗新冠病毒肺炎治愈后复发的病人,防止再次造成影响,预防或降低再次传播扩散风险。

为什么会出现“复阳”情况?“复阳”有无传染性?

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所谓的“复阳”,大多数应是核酸的片段而不是病毒本身。他认为,患者本人是不是复发,假如患者产生很强的抗体,一般不会再感染。至于复阳患者会不会传染给别人,则需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核酸片段没有传染性。一些学者曾经对“复阳”患者的咽拭子及分泌物进行培养,没有培养出病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曾公开表示,复阳背后有复杂的科学机制,但复阳不具备显著的临床意义,在流行病学史里不会引起大面积爆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例人传人,因为病毒是“死”的。(封面新闻)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整体营养观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

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养气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無常感重的人
宜在平生之時,
及早
解決生死大事

學佛修行的目的,
就是為了解決生死輪迴這一件大事

《無量壽經》有一句話:
「 世人薄俗,
共爭不急之事 」,

意思是世人庸俗,
善根淺薄,

大家一起爭名逐利,
其實這些都是無關重要的事情,
不急於一時。

那麼,
佛陀認為那些事情是急不容緩呢?

是生死大事!

古語云:
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所謂
「 大事 」,
是生死大事。

佛教說生死是諸苦之本,

永離諸苦豈不是人生大事嗎?

若然人不悟明生死大事,

就只有一直被業力牽著而流轉生死,

忍受著無窮無盡的苦惱和傷痛。

生死猶如
升學、
結婚、
求功名等,
都是人生大事,

但解決生死是大事中的大事,

是每一個人
「 人生之目的 」,
也是我們生存之目的。

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
正是為了解決生死輪迴這一件大事。

生死輪迴帶給人們莫名的恐懼和不安,

可說是一切恐懼的根源,
埋在每一個人內心深處,

所以說
「 如喪考妣 」,

故法藏菩薩
 ( 阿彌陀佛的前身 ) 
為救度眾生,
發願成佛時,

曾誓言令我們
「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

生死在呼吸之間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為甚麼生死大事是急不容緩呢?

活在五濁的娑婆世界,
人的生命是極脆弱的。

死神隨時降臨在自己身上,
人們誠惶誠恐地活在無常中。

一口氣呼出去,
若一息不回,
就是一生,

故佛教常言道:
「 生死在呼吸之間 」。
 
大地眾生無時無刻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

包括地震、水災、火災、風災、海嘯、泥石流等,

令無量無邊的眾生喪命;

加上
飢荒災、
兵刀災、
瘟疫災等三小災,

所謂
「 國土危脆,
三界無安 」,

此世界的死緣何期多!

若對以上的生死觀念較強的人,

佛教稱之為
「 無常感 」
較重。

他們不是
悲觀、
消極,

而是危機意識高,
居安思危。

他們會積極認識和面對死亡,

盡力尋找解決生死大事的方法,

及早成辦
「 後生 」
大業,
不待臨終才決定。
 
無常感較重的修行人覺知人生苦短,
無常迅速,
死期不定,

故能把握今生難得的學佛因緣,
好好修行,

否則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故常言道: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

-- 悔甚麼?
懼甚麼?
 
《無量壽經》
又有一句話:
「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 」。

人臨命終時,
悔甚麼呢?

懼甚麼呢?

悔是悔不當初,
發覺一生勞勞碌碌,

倒頭來
「 金也空,
眼也空,
死後何曾在手中 」,

原來所有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他們更悔恨平生之時,
從來未曾為自己行善積福,

雖自知壽命與日俱減,
沒有珍惜活著的每一刻,
爭取時間多做有意義的工作,

行善積福,
利己及人,

更沒有先為自己的臨終做準備,

現在臨終之時,
追悔莫及,
太晚了。

懼甚麼呢?

如今
「 妻也空,
子也空,
黃泉路上不相逢 」,

悔恨當初誰辛苦為誰忙,
倒頭來是孤身上路!

《無量壽經》云:
「 獨生獨死,
獨來獨往 」。

所謂
「 一旦無常到,
方知夢裡人,
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 」。

甚麼業呢?

全是平生所作的
不仁、
不義、
不禮、
不智、
不信等、
皆由貪瞋癡衍生出來的惡業,

恐怕在後生有因果報應而受苦,

獨自承擔,
無人代受。

如今諸邪業繫,
債主來迫,
陷入困境,
恐懼之餘,
更不知往後何去何從。

無常感較重的人怎樣解決生死大事

-- 宗教信仰

無常感較重的入,

除了覺知生死在電光火石之間,

還覺知死時無助,

一切權力、財富、學識、福德等都不管用,

只能坐以待斃。

他們眼見親友命終,

意識到
「 他日君體也相同 」,

只憑自力,
難得
「 善終 」。

無常感較重的人,

在平生之時會預先尋求
「 外力 」
救助,

建立宗教信仰,
期望藉
「 超自然力量 」
得生善道。

所以,
宗教不單是導人向善,
更大的特色是具有終極思想

-- 示以人生最高目標,
及後生最終的歸宿。
 
然而,
幾乎所有宗教皆建基於
「 創造論 」,


「 超自然力量 」
稱為造物主、萬物主宰,

如神、上帝、天主、亞拉真神、梵天等。

有宗教信仰的人求造物主保佑、救度,

恩賜他們永生的歸宿 
----- 天堂。
 
就佛教來說,
成佛是人生的最高目標,
能徹底解決生死大事。

又,
安住在佛土
 ( 淨土 ) 
是最終的歸宿,

因為淨土是
「 涅槃 」

( 義譯為
「 不生不死 」) 的境界。

佛不是造物主,
是甚麼呢?

淨土不是天堂,
是甚麼呢?
 
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

何謂
「 不生不死 」?

從因果緣起來看,
有生必有死,
不生自然不死;

但不生不等於死,
不死不等於生,

不生不死的
「 涅槃 」
超越人類語言和思惟,

故此不翻譯為中文,
音譯為
「 涅槃 」。

涅槃是佛教的終極思想,
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標,

亦即是成佛的意思。

所以,
一旦往生淨土,
安住在不生不滅的佛土,
亦即是成佛的意思。

佛教是
「 自力修行 」的宗教,

還有
「 佛力救度 」的宗教

佛教比較特別,
其終極思想建基於
「 緣起論 」,

認為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堪可作佛。

釋迦牟尼佛時證悟了無上無等正覺時,

即嘆言: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所以,
一切眾生都是相依而存在,

眾生與佛本來是平等的。

佛是覺悟的眾生,
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一切眾生欲得徹底解脫,
可以學佛修慧而止息妄想,

及修福而放下執著,
那就與佛一樣,
徹底解決生死大事。

由此可見,
佛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一個講自力修福修慧的宗教,

有別於一般講他力保佑、
救度的宗教信仰!

但現實上,
有不少佛教徒為了尋求佛力保佑、
救度等才信佛,

以期離苦得樂,
得到安身立命的歸宿。
 
那麼,
佛教除了
「 自力修行 」的法門外,

有沒有
「 佛力救度 」的法門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世人皆因小我,全是人心在送,只想让自己肉身好,殊不知,让你癌的众生聪明你万倍亿倍。其他问题,只能说小瑕疵吧,感谢无私分享临床医案的每一位。
  • 5、不发生一点烂事,你永远看不清身边人的另一副嘴脸,有一些人长得跟个二维码一样,你不扫一扫,你还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东西。五句人性真话看不懂说明你还很单纯1、世界
  • 心照啦如果天气很好的话 我也会想到你 看到漂亮的天空 我也会想到你 看到星星的话 我也会想到你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下的你 那个时刻站在我面前的你 和我说쏴랑해的你
  • 01白羊座:美丽优雅型的女生白羊男非常热情,自带的放电力量也很强,自身就是一个发热发光体,而被他所喜欢和心疼的女生,也会是优雅大方,美丽自信的女生,这些女生让白
  • 相比得失,我更喜欢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不一定会有结果,却满是美好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憧憬…关于一场梦的记录3️⃣ 逛了好大一圈姐终于进场了 一小杯鲜橙多卖15块
  • 我要哭了 耳东兔子 好喜欢这个分水岭的设定 尽管时间是连续的 但就有那样的一个时刻 让所有人都在朝与此前不太一样的路上走着 而身处其中的你却感受不到它对你来说的
  • 星期天去了学校调研 车程4小时回来后在超市门口买了两把栀子花今年终于没有再错过了不知道外公院子里的几株栀子今年有没有开花可惜谁也不会去看了小时候有次想外公外婆
  • 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芭莎这一搂,当时就觉得:你小汁,你不对劲啊,拍杂志么虽然也是工作但和剧里肯定没法比,一般不会那么认真,挨得太近出于礼貌都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后退的
  • 王先生质问店家,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复,没想到店家的话把他气懵了,店家理直气壮地说,不是我不跟你联系,是你全程没跟我联系!记者问店家,为什么一个月了,这个问题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所以,一切我的后天意识都是假的,都是幻像,其道理类似于“齐人思斧”“疑心生恶鬼”唯有真相破假我。弘一法师:“谁对不起你,谁欺骗了你,谁伤害了你,其实不用着手去报
  • #置顶被吞遂写临时置顶#唐突关注是我暗恋/手滑被打扰到我会滑跪道歉[跪了]可以移除[老师好]主坑:舟/银魂/滚(主粥糊虫困)偶尔回坑一下:/猎人/DN/史同/直
  •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与过错”谁能不说众生平等呢?心是一杆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言行是一面镜,映出的是自己的心灵。
  • 私人泳池,露天甲板,凉亭和起居区,6⃣️点的篝火,在黎明时分巴厘岛的薄雾中安然入梦,无墙无门的别墅仅用一层薄纱将下榻空间与自然相隔真的是“Naked exper
  • 其实一个“又”字,已经能够体现出,他对你联系他的反感,也不想掺和你的事,不会在乎,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在乎,你是否真有难处!当你频繁联系一个人,他总是和你说“改
  • Peace & Love 看文愉快#星盘[超话]# #星座[超话]# ❤️#哪一刻你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天秤座:老实说天秤真的很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熟
  • (为了避免刷屏)关于资讯更新:微博正文/评论@ /私信我都行,只要我看到了一般都会转,被吞的或者漏掉的可以多私我几次。友友们~感谢关注,说点事情[爱你]关于“就
  • 不知道为什么要心虚)又过了一个学期,再回到学校[单身狗]煎饼张亮已经不在那个窗口了再也吃不到好吃的煎饼果子了(虽然他老是忘记我的嘱咐给我放香菜进去)2.大一的时
  • 2、“别靠近我 我在质疑所有爱”3、浪漫不一定非得要一束花,也可以是有人听你讲一堆废话.4、我偏要一束花 要捧着花听你讲废话5、不可以嘴硬,现实不是电影,错过了
  • ”一瞬间仿佛回到了曾经上下级的他们,对话违和却也自然,原本还在装失忆的矢代一句话就破了功,话里有话的带着些许怨气,就这你还问,干个屁的黑道啊。”鬼鬼急了,矢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