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过有千端,惟心所造。改过之法,治心最上!

改造命运以因果律为依据,方法是:认识一条苦因就改一条,认识一条乐因就修一条,由此自然趋吉避凶。反之,不见自己过,或者知而不改,都不可能改变命运,因为:因上意乐、行为不转变,果上绝无命运可转。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的种种好象昨日死,今后的种种犹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

  “义理”就是真理、就是法。“义理再生之身”,是和真理相应而再造的生命,也就是慧命。

  有些人不认识真理和生命的关系,不了知新生命要通过法来塑造的。他们认为:义理只是书本上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没有关系。

  其实大有关系。就流转生死来观察:从根源上看,凡夫人正是因为不了知因果和空性的真理,才受无明的支配,造作罪业、耽著生死、自私自利,结果变成恶趣之身、轮回之身和小乘之身。这些具有痛苦和缺憾的生命状态都是因为没有和真理相应而造成的。反之,明白了真理,身、口、意的行为与真理相应,由此出现的新相续,就是再造的新生命。

  分别言之,与因果的至理相应,内心趋入十善业道,努力断恶行善,这是义理再生的下士之身;认识四圣谛,发心出离生死,趣入解脱道,勤修戒定慧,这种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中士之身;缘众生苦兴大悲悯,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由此趣入智慧方便双运的大乘道,这种新相续是义理再生的上士之身。

  所以,对圣法有了胜解,安住于胜解的生命,才是义理再生之身,也就是法身慧命。如果对圣法没有胜解,充其量只是一种染污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7。

  血肉之身尚且有它的定数,意思是这个有漏身由业和烦恼而来,受前业的支配,有它决定的命运安排。而义理之身是安住于胜解如理修行的身,更是修一分正因,召一分善果,步步有切实的感应,怎么不能格天呢?

  与业果的义理相应,能转恶趣为善趣,显现人天的吉祥;与四谛的义理相应,能转生死为涅槃,显现寂灭的安乐;与大乘义理相应,能让客尘消归法界,现前无住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与真理相应,能闭恶趣、出生死,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到达究竟时,灭一切障碍,转依为纯一真如,则是彻底的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太甲是商朝的皇帝,早年胡作非为,后来在大臣伊尹的教导之下,改过自新,这是他后来对伊尹所说的感激之语。

  “天作孽,犹可违”:就是过去造的恶业,现在能忏悔改过,还是能转变。“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明白道理还去造恶,那就不可救度。

  为什么说“天作孽,犹可违”呢?如果业不可转,果是不动,确实也改变不了。但业果毕竟只是以因缘造成的有为法,只要在成熟果报之前,积聚相违的因素,就可以让业报转变、减弱,甚至彻底遮止果报现前。如果已经成熟而感受果报,只要随缘顺受、不造新恶,并努力行善积德,也能让果报提前受完,苦尽甘来。

  譬如说,过去造了杀生的罪业,自己能猛利追悔,发誓以后纵遇命难也不杀生,同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法门,发愿生生世世爱护众生,平时也尽量放生,这样决定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尽。

  过去杀生,在识田里种下了杀业种子,现在能截断杀业的相续,好比种子没有水滋润就不会成熟一样,杀业不会增长,再依靠金刚萨埵的大愿、心咒等多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对治杀业。

  如果杀业已经成熟在自己身上,一方面随缘消业,观想代一切众生受苦,另一方面努力忏悔、修善,杀业也终究会消尽的。

  但是如果不改过自新,还继续杀生,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比如,中毒之后,不去排毒还继续服毒,那纵然药师佛到来,也无法救护。

  诗8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是永远,“配”是符合,“命”是讲天心,也就是因果律。

  这一句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永远要符合因果律。平常自己看念头,是善,就让它圆满,是恶,就马上遮止,这叫“永言配命”。只要还有分别心,任何行为都会对自己造成利益和损害,是善会带来安乐,是恶会现前痛苦,小到起一念,都是在种祸福的因。所以,我们应当行为谨慎,每天防护自心,身不作恶行、口不说恶语、心不起恶念,就是自求远祸;身口意处处行善,利益他人,这样摄集福德,是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当时算你无功名,命里无子,只是根据你的宿业预测的结果,这种“天作之孽”还是可以由对治来转变的。你现在扩充德性,努力行善,多积阴德,这是自己作的福德,怎么会不受用呢?决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德性就是善心,逐渐把善心加深拓广,使贤善的意乐日益清净广大,就是扩充德性。“阴德”,“阴”是行善不显露、不求人知的意思。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易经》为君子谋划,目的是让人“趋吉避凶”。如果命运是常法,那就无法改变,无吉祥成了永远无吉祥,趋吉也是枉然;有凶祸成了永远有凶祸,想避也无可避。事实却非如此,所以《易经》开章第一义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对此你信得过吗?

  这个趋吉避凶的道理,我们按照因果规律来解释:

  如果不加对治,恶业丝毫不会空耗,当然要在自己身上成熟果报,但是以四力忏悔积聚对治,灾祸也就消于无形之中。另一方面,不积善也无法召来吉祥,以三殊胜9修善,必能迅速趋向吉祥,不但现世的吉祥,连后世的吉祥、解脱成佛的吉祥,也都可以趋向。

  积善是因,余庆是果。“余庆”,是指在后代身上显现的吉庆。祖宗积德深厚,家族必然兴盛。

  经过这一番教化,了凡深信可以造命。由于相信,就有他日后的实行。总之,反复思惟业果,信心就会生起,有信心就有欲,有欲就有精进,从意乐到行为到结果,有这样一条缘起规律。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了凡信受禅师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如此尊重教言,使他日后能再造义理之身。如果只是随便听过,不铭刻在心,再好的教言也会失去功用。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因为明理了,就把往日的罪过在佛前尽情发露,这是具有破恶力,没有这一步,也不可能开出一条自新之路。了凡生存在世间,难免有世间的追求,他先求登科,发誓行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人们对命运的看法有三种:一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人生唯一听凭命运的安排,不去努力追求;二是邪命论,认为由非法的途径可以求得人生的圆满,这一类人背道而驰,想寻求安乐,种下的却是未来的苦因;三是正命论,深信安乐唯一来自善业,因此为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努力修集相应的善法。

  了凡经云谷禅师启发,觉悟到以改过行善为因,可以安身立命。现在他很决定,就是以修积善行,来求取功名。这是真正认识了创造人生圆满的方法,从正因上下手,种什么得什么,决定不空耗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如实的解脱道# (9)
一、受蕴,受的定义就是「领纳」,即是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举个例子,比方说经文里面说有一个外道年轻人,去呵斥佛陀,佛陀没有领纳,佛陀说‘那你们家如果给别人送礼物,人家不收怎么办’?‘那我们自己享用’。‘那你现在送给我的礼物,我也不要’。那什么叫领纳了呢?别人一个眼色,你心里咯噔,然后就在这里起烦恼,这就叫领纳;如果别人一个眼色,你无所谓,不领纳。不要说学佛的,很多不学佛的都不领纳的,‘你说你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他不领纳,你影响不到他。更何况我们学佛法的,当我们知道内心的这一切感受都是缘六根触对六尘缘生六识引起的,缘起法本性是空,如幻非实的,我们还要去领纳吗?就不需要再领纳。

但说是这样说,做起来不容易,要有一个过程。受,其实就是指有情的情绪作用,很容易理解。原来没有学这个法,在家里面的时候看电视连续剧,尤其是那些言情的,红楼梦啊,剧中人那边在伤心,我们这边也在掉泪,他那边在欢喜,我们这边也在高兴,这即是情绪作用。这个情绪作用怎么产生的,现在学了法知道了,缘起的。如果这里你了解了,知道这个情绪作用,是缘起的本性是空,即是见法。因为情绪是内心的一法,受是一法。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它不是法吗?如果你依五蕴、六处、六界思维当下身心是缘起的,无常无我,本性是空,即是见法。法理明白了,那就等待因缘了,那如果这样的话,以后如果说你想见法,给你个突然刺激,如果你内心‘嘣’,当下发现:这个是缘起的,它本性是空,就是见法。因缘来了,你触对了,你就知道,原来这一法是因缘生起的,然后你觉知的当下,它又灭去了,证明它本性是空,它是缘起的,这不是见法吗?见法就是透过观察现象的生灭不住了知法的本质空,本来面目是空,为什么会有?因缘和合有,加上错误的观念,落入实有才会起执著。

所以导师说如领境,境就是境界,你领纳了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为什么是身心呢?因为这有两个方面,比方说你到澡堂去泡澡,那个身体很舒服,心里也很舒服,如果你做按摩,身体很舒服,你内心就很舒服,引起喜乐。如果按痛了,有的人不会按,叮咣叮咣,结果你内心很不舒服:‘这个人不懂按摩’!是这样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或忧愁。这就是情绪的作用,称为受蕴。

什么是想蕴?想的定义为「取像」,即是认识作用。认识境界的时候,眼睛看,你要认识,什么叫认识?什么叫不认识?认识就是你前面见过、留有印象的,我们说一回生二回熟,有的人到这边来,一看见过,叫认识。这个人好像…..我们有没有见过面啊?取像取不出来,叫不认识。内在的记忆,提出来给你印合,对上了,叫认识,对不上叫不认识,这就是想蕴的功能。尤其明显的,比方说我们已经踏上社会很多年了,突然一个通知,开同学会,哦,马上就想,哇,开同学会这是头一次哦,我们从学校毕业出来已经十几年都没见了,这个想蕴就很丰富了,你会想到这个学生里面哪几个比较好说的,经常在一起玩的,哪几个是怎么样,你想蕴就要提取。等大家汇合在一起碰面的时候,你叫……你叫什么?为什么?色在无常变化,原来留下你心里的那个印象,跟现在当下碰到的印合不起来,好像有点像,但是又不像。所以我们的记忆,只是当下的那一刻,就像拍照一样拍进去。但是有情是活动的,它是变化的,到这个时候就要想蕴的功能起作用了,所以它的定义为取像,分别认识作用。当认识境界时,心,就是内在的意识,即摄取境相现为心象。这个是指什么呢,对外在的境界,比方说不认识的人来找你,或者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比方说你到这里来,从来没见过,你就会摄取境相,这里有一个栈道,这里还有流水,这里有座桥,是断的,断桥,然后这个象地村去走一走、看一看,认识一下,这个就是摄取境相现为心相,我们所看到外在的形相,其实就是内心显现的相,叫心相,心相是什么呢?就是眼识,我们幻灯片里面有,就是我们眼睛通过光合作用,把外在的相,光合作用投射到内在视网膜上,那个倒影,这个倒影它又会产生电波到大脑,视觉神经中枢,那边一综合,成为眼识,认识外在的现象,是这样子。如果看过那些东西啊,你就相信佛说的,真的都是幻象,六识法如幻。因为它都是经过转换的,经过六个管道采集进来,然后到里面经过大脑中枢的分析,成形成像,怎么不幻呢!说到底它是生物电波的作用,电流的作用。所以由此表象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概念就是这个外在的东西,它到底是什么个状态,你有个概念,然后安立名言,贴个标签。不是说不要用,可以用啊,只是你了解:原来我们眼所见、耳所闻的这些都是虚幻的。比方说,你叫某某名,也是父母起的名,贴的标签,它其实不是实有的。可不可以用啊,如果这样都不可以用,那你走到街上去,你说想蕴不要用,那么多人,你难道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样子吗?有很多人在街上来来往往走,有的摆摊,有的吆喝,有的在做煎饼,难道你看到都是同一个样貌吗?你不要去想,不要去想难道你看到的就都是一样的吗?那不可能的。你眼睛看的当下,它就已经给你呈现在面前,就是不一样的,这是生命本有的功能,五蕴和合的生命你说能把它拿掉一蕴,不可能的。而且你经过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就像现在,大家坐在这里,我说我要这样不分别,我就是看,难道我这样看不分别,当下不起心动念知道的,不起心动念难道看到都一样的相貌吗?不一样的。它就是你这个触的当下,马上就给你分析的清清楚楚,分辨的清清楚楚。识的功能,不是说我们后面起的意识,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如果这样,就有‘我’了。因为有我才可以主宰,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而且这个生命的功能,你只要生为人,它就是这样的功能,生为狗就是狗的功能,生为蚂蚁就是蚂蚁的功能,要么你是外科大夫,把它的功能破坏掉,不能改变它的。所以想蕴就是生命功能之一,不能去改变它的,修学佛法不是改变生命的功能,只是改变错误的观念,本来以为看到的每一个都是实有的,现在通过修学佛法,通过分析五蕴、六处、六界,知道是一合相,不是实有的,怎么证明呢?观察无常啊。从无常两个字就可以观察到它不是实有的,为什么?因为实有的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为什么佛说无常是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理解。(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修行人发心立志,需要一生去践行,不是坚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而是要有抱道而亡,志心不退的大毅力,只要是志心不退,便有功行,但积累功行,自心不知;《道德经》云:
  • 其实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喜欢戏外的他们,而他披上了黑泽这身皮囊,就真的以为戏外的他也这么完美,也同样爱着饰演“安达”的赤楚卫。我看不出,又认为是自己脱去粉丝滤镜的缘
  • Sun Siyam旗舰下面已经开设了4家度假村,三家在马代,分别是伊露岛(伊露富士岛)美露丽芙岛,双鱼岛,还有一家在斯里兰卡。为了确保客人的最大隐私和舒适,所有
  • !!
  • 我算是石上草的老客户了,回购多次的产品,用了这款之后效果很明显,这几年我头发一直在掉,头顶都是稀稀松松的,用了之后头发掉的明显减少了,并且长出很多健康黑发出来了
  • 上次说的,朋友给我推荐的宵夜摊,后来又跟朋友去了一次,地方不大,就四个摊:烤冷面,汤串串,炸串串,炒粉炒面,很大学门口的配置。所以,这些食物也是妥妥的“含油大户
  • 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吧 我承认 明天要上课了 我有点发疯不过不得不睡觉了 明天上午还得备课 不然一睁眼又中午了 人不上班! 他说:我明天不上班,早上起来我一定洗,
  • 在公益晚会,他跪着和坐轮椅的小女孩交流在片场毫无架子,他和工作人员一起排队打饭在演唱会现场,他不顾危险,跳下三米高台 保护被保安推打的粉丝在张卫健 郑则士快破产
  • 彪马370买1000元 plus领300-30时付劵 商品下领1000-250劵 有3件8折专区 彪马 需要这里卷都领了 自助搜券
  •   懂是人世间最美的字眼,一份遇见,一段缘,无需距离的遥远,无需天天相见,心在一起,终能融化冰霜的严寒,心若相依,再苦再难也情愿。  看得出,懂比爱更重要,懂你
  • 战术上会有2个问题:第一,坡度不大,大家的速度在25左右,跟骑比领骑节省10%-20%体力的样子。这一结果也让大家节省了些体力,结果4人中,3人的平均功率比测试
  • [开学季]所以第一步先把户籍搞定啦~在深这么多年,本应一来就该转来的,一直拖到现在,对自己生活方面总是不那么上心,害,不愧是阿花咯[猪头][doge] 人活一辈
  • 我刚做完核酸回来,哪都不去给我黄码,然后几个室友都收到了信息,但我还是green[哼][哼]耶我今天是小队长(这次是真的轮到我[苦涩][苦涩]青春就这么几年啦
  • #吴露可逃[超话]##吴露可逃# 最近有很多话想和们说,到嘴边又不知道说啥(嘴笨)其实我差不多是第一次磕rcp,也是第一次在wb这么活跃,第一次关注ch(又不
  • 收购米高梅电影公司这一动作,显示出了亚马逊扩大影视和娱乐版图的野心。【亚马逊拟收购米高梅电影公司】据CNN报道,亚马逊公司正在洽谈收购米高梅电影公司相关事宜,目
  • 来源:东映前两天发布了 2022 年综合报告,上市公司的综合报告名字叫 PERO’s Report 还蛮有趣,不愧是东映本体(总之摘几个感觉有意思的点以及和去年
  •         我想了一晚上,可能真的是我错了,我打扰了你那久,我让你很累,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想失去你,可是我忘了,没了我,也许...你会更快乐!       
  • 空是空间,最大的拥有,所以佛家才有万法皆空,而得空中妙有,进一步阐明:虚幻迷离,一切皆是实像。意存妙在无念中,是对神动得自有象外的总结,可以说神动对应意存,意是
  • 【139】皮毛立领夹克【139】单排扣宽松大衣【139】千鸟格西服外套【139】中长款大衣【139】颗粒绒仿羊羔毛外套【139】毛呢格子外套给姐妹们们挑了一些大
  • 海格的蛋糕象征着哈利有了崭新的魔法生活,借助来象征着我的29岁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吧,也许就像蛋糕上那错误的拼写,生活会掺杂一些不开心的杂质但最终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