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付嘱品

有一天,大师把他的门下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叫来,对他们说:“你们和其它的徒众不同,我灭度以后, 你们都是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禅师。我现在教你们如何说法,才能不失本宗顿教法门的宗旨。说法时,应先举述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相对法,如有出没就会落于两边,说一切法不要背离了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问法,说话都要双句相对,彼此来去相互为因,最后两边的对待全部去除,更没有其它可着之处。

所谓三科法门,就是陰、入、界。陰是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识,入是十二入,也就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门。界是十八界,也就是六尘、六门、六识,自性能含容万法,所以叫作含藏识;如果起了分别思量,就是转识。由转识生起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对外接 触六尘,就这样,十八界都是从真如自性而起用。自性如果邪,就产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产生十八正。如果表现出恶用,就是众生用;如果表现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那里来呢?由自性而来。

相互对待的诸法,外境无情方面有五对法:天和地相对,日和月相对,明和暗相对,陰和陽相对,水和火相对。这是五对相对法。

法相、语言方面有十二对法:语和法相对,有和无相对,有色和无色相对,有相和无相相对,有漏和无漏相对,色和空相对,动和静相对,清和浊相对,凡和圣相对,僧和俗相对,老和少相对,大和小相对;这是法相和语言的十二对相对法。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对法:长和短相对,邪和正相对,痴和慧相对,愚和智相对,乱和定相对,慈悲和狠毒相对,持守净戒和为非作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险和平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和害相对,喜和瞋相对,舍和悭相对,进和退相对,生和灭相对,法身和色身相对,化身和报身相对;这是 十九对相对法。”

六祖说:“三十六对法如果懂得如何运用,就能使道贯穿于一切经法,而且出入不落于两边。真如自性随缘起用,和人言谈时,对外要能即于一切相而不执着一切相,在内要能即空而不执着空。如果完全着相,就会助长邪见;如果完全着空,就会增长无明。执着空见的人,有的诽谤佛经,肯定地说‘不用文字’。既然说不 用文字,那么人也不应该有语言,因为这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说‘直指之道不立文字’,就是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又见到别人在说法,就诽谤别人所说着在文字。你们应该知道!自己执迷还罢了,又诽谤佛经。千万不可诽谤经法,否则将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果外着于相,而造作有为法来寻求真道;或者到 处建立道场,而辩论有无的过患,像这样的人,即使历经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见性。只许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甚么都不想,这样反将造成佛道上的障碍。如果只是听人说法而不实地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说法不要住相。你们如果能够悟解,并且依照这样去说、去用、去行、去作,就不会失却本宗的 宗旨了。

如果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就用‘无’来答;问‘无’,就用‘有’来答;问‘凡’,就用‘圣’来答;问‘圣’,就用‘凡’来答。就这样,二边对待法的相互为因而离却二边,就显出了中道义理。像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问题也完全依照这样作答,就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了。

假如有人问:‘甚么叫做暗?’就回答他说:‘明就是因,暗就是缘,光明消失了就黑暗。以光明来显现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光明,一来一回相互为因,而成中道义理。’其余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回答。你们今后传法,要依照这种方法转相教导传授,不要失却顿门宗旨!”

惠能大师在唐睿宗太极元年(七一二),也就是后来改元的延和七月时,命门下弟子到新州的国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终于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众,对他们说:“我到八月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如果有甚么疑问,须趁早发问,我当为你们解答,消除你们心中的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教导你们了。”

法等人听了这话,都伤心的流泪悲泣,只有神会神情如常不动,也没有流泪哭泣。

大师说:“神会小师却能懂得善与不善平等,不为毁谤或赞誉所动摇,不生悲哀或快乐的情绪。其它的人都作不到这一点,你们这几年在山中都修的甚么道?你们现在悲伤涕泣,是为谁担忧呢?如果是忧虑不知道我的去处,我自己是知道要去那里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处,也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悲伤涕泣,是 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要去那里,就不应该悲伤涕泣了。法性本来就没有生灭去来,你们都坐下来,我为你们说一首偈,叫作真假动静偈。你们诵得此偈,就能与我的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会失却宗门的宗旨。”

所有的徒众都一齐向六祖作礼,请大师说偈。偈语是这样说的:

一切万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

若是当作真实看,此见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

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

有情本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

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

如寻自心真不动,不动自存于动中。

不动若是顽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只要能作这样看,此见就是真如用。

告诉诸位学道人,着力必须要用意。

勿在大乘宗门下,却仍执着生死见。

彼此谈论若相契,就应共论佛法义。

所言若实不相契,也应合掌使欢喜。

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

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

当时徒众听完偈语,都一起向六祖顶礼,并且都体会大师心意,人人收摄散乱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诤执。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间,法海上座于是再礼拜大师,请问道:“和尚灭度以后,衣法将要传给甚么人呢?”

大师说:“自从我在大梵寺说法,直到今天所说,记录流通,名为《法宝坛经》。你们守护此经,转相传授,度化一切众生。只要能依照此经说法,就叫作正法。我现在只为你们说法,不再传付祖衣。因为你们的信根都已纯熟了,决定不再存有疑虑,足以胜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据达摩祖师传授的偈意,祖衣不应该再传。 达摩祖师的偈语是这样说的:‘我来东土的本意,是为传法度迷情。一华开展为五叶,菩提道果自然成。’”

六祖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人人各自清净心意,听我说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种智,必须了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处而不住一切相,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爱,也没有执取和舍弃的心念,不计较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然平静,清虚圆融澹泊,这就叫做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 都怀有一颗纯净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场中别有举动造作,即已真实成就净土,这叫做一行三昧。如果能够具有这二种三昧,就好像地下种子,由含藏到长养,终使果实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我现在所说的法,譬如及时雨,普遍润泽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们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种子,遇到这及时雨的滋润,都能发 芽生长。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证得菩提,依照我所说去行持的人,决定能够获证妙果。听我说偈:‘心地含藏诸种子,普获法雨皆发萌。顿悟华情行持 后,菩提妙果自然成。’”

六祖说完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二法,心也是这样只有一种。佛道清净,没有甚么可以执着。你们切勿偏着‘看静’和偏落‘空心’,自心本来清净,原本无可执取和舍弃。你们要各自努力,随缘珍重!”

这时,徒众都向六祖顶礼而后退出。

六祖在七月八日那天,忽然对门下弟子说:“我要回去新州去,你们赶快去准备船只!”

大家坚决哀请挽留,六祖说:“诸佛随缘应化出世,尚且还要示现涅槃,有来必定有去,这是正常的道理。我这肉身骸骨也应该有所归宿。”

大众说:“师父!您现在去了新州,甚么时候可以再回来?”

六祖说:“叶落归根,生来本无法可说。”

大家又问:“正法眼藏传给了甚么人?”

六祖说:“有道的人得我法,无心的人自宗通。”

又问:“以后有没有事难?”

六祖说:“我灭度后约五六年时,应当会有一个人来偷取我的头。听我预记:‘取头顶戴如养亲,为了口腹代人行,遇到满字的事难,州县当官是杨柳。’”

又说:“我灭后七十年,将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同时兴盛佛法教化,建立我的宗派,修建佛寺,昌隆法嗣。”

门人又问:“自从佛祖应现以来,不知一共传授了几代?愿请垂恩开示!”

六祖说:“应化世间的古佛,已经无数无量,无法计算了。现在只以七佛为始来说:过去庄严劫时,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时,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所说的七佛。

释迦牟尼佛首传正法眼藏给摩诃迦叶尊者,二传是阿难尊者,三传是商那和修尊者,四传是优婆毱多尊者,五传是提多迦尊者,六传是弥遮迦尊者,七传是婆须蜜多尊者,八传是佛驮难提尊者,九传是伏驮蜜多尊者,十传是胁尊者,十一传是富那夜奢尊者,十二传是马鸣大士,十三传是迦毗摩罗尊者,十四传是龙树大士, 十五传是迦那提婆尊者,十六传是罗睺罗多尊者,十七传是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传是伽耶舍多尊者,十九传是鸠摩罗多尊者,二十传是阇耶多尊者,二十一传是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传是摩拏罗尊者,二十三传是鹤勒那尊者,二十四传是师子尊者,二十五传是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传是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传是般若多罗尊 者,二十八传是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传是慧可大师,三十传僧璨大师,三十一传是道信大师,三十二传是弘忍大师,一直到我惠能是第三十三代祖。从上面所说的诸位祖师,都各有所禀承。你们以后也要代代相传,不可有误。”

六祖大师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初三当天,在新州国恩寺用过斋饭,告诉所有徒众说:“你们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们道别。”

法海说:“和尚留下甚么教法,可使后世迷人借以得见佛性呢?”

六祖说:“你们用心听着!后代的迷人如果能够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识得众生,即使历经万劫,想要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来迷惑众生。自性如果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 佛也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也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如果陰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没有佛心,到何处去寻找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可以建立,万法 都是从我们自心里变现出来的,所以经文里面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别,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够见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这首偈是说:“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时候,魔王住心房,正见的时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见三毒同时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见,三毒心自然去除,这时魔王就如实变成真佛。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就是出自一身。如果向自性中能自见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因。本是从化身而生 清净法性,清净法性常在化身中。清净法性使化身行于正道,将来报身圆满功德无穷。婬性本是由净性而生,除去婬欲就是净性身。性中各自远离五欲,见自清净本性刹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顿教法门,忽然悟到自性,就是亲见世尊,如果想要修行寻求作佛,不知要向何处求真。如果能在心中自见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 因。不能见到自性而向外觅佛,起此心念总是大痴人。现在已经留下顿教法门,要救度世人必须先行自修。告诉你们及将来学道的人,不作这样的见解实在是太愚迷了。”

六祖说完此偈,告诉大众说:“你们要好好安住,我灭度以后,不可和世俗人一样地悲伤涕泣,接受人吊祭慰问时,若穿着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来 的正法。只要能识得自己本心,就能见自心本性原来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因为恐怕你们心里迷惑,不能领会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嘱咐你们,使你们能得见自性。我灭度以后,依我所说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时一样。如果违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间,对你们也是没有甚么益处。”

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静止不动不修善,悠闲自在不造恶,断绝见闻心安静,心无拘束无所着。”

净慧长老:
排除妄想分别

这次七日禅修今天是第四天,还有三天时间。

也有一些人腿子疼、腰疼、身体不舒服,中途打了退堂鼓。

每一支香坐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都坚持不下来,

可见修行用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需要有毅力。
  
苦以分别的形式存在
  
在行香、坐香的时候,面对的是各种环境、各种境界。

这些境界,大部分是平常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概念,概念在佛典中称为名言。

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

概念是从分别产生的,

分别又是从感受产生的。

有了不同的感受,才有不同的分别。

感受一般而言有三种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舍受。

在打坐时,苦受、乐受都有,不苦不乐的舍受也有。

从实际的感受来说,可能苦受最多。

腿疼,苦;
腰疼,苦;

坐在那里打妄想,静不下来,还是苦。

一支香虽然只坐四十五分钟,腿疼的时候好像就有几天几夜那么长。

种种的苦。

苦是不是存在呢?

因为它是一种感受,实际上是存在的。

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呢?

是以分别的形式存在的。

分别者,妄想。

如果没有分别,不起心动念,那种感受可能就没有那样明显。

有一些用功夫稍微上路的人,虽然腿子同样是疼,

但是他的心念集中在功夫上,集中在方法上,

妄想少一点,苦的感受也就少一点。

有妄想,有分别,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

在这个活动当中,如果不起执著,问题就会小一点。

分别了以后,打了妄想,又起执著,

有执著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感受的环境。 
  
一般而言,像腿子疼,是执著什么呢?

想要逃避。

意思就是说,本来我是很自由的,我可以不要受这种痛苦。

我明天不来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这就是一种执著。

在这种执著的指使下,道心就退了。

这种执著在修道中就起了扯后腿的作用,起了消极的作用。

有打退堂鼓的妄想,就不利于修行。
  
所有的妄想,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它的后果就会小一点;

如果这种思维活动变成了执著,后果就很严重,所以要破执。

我们一般所面对的,以我执为主。

谁在疼?

我在疼;

谁在受苦?

我在受苦。

我字当头,处处以我为中心。

如果在这个时候,我字淡化一点,反问一句:

我是谁?

我在什么地方?

可能疼就会减轻一点,甚至可以战胜疼的感受、苦的感受。

以精进心、以克服困难的心来面对,就可以战胜懈怠心、放逸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

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

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

什么叫偷心呢?

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

一切贪图便宜的心就是偷心。

所以古人说,不死尽偷心,想要修行成功,无有是处。

苟懒偷安的心人皆有之,因为我们不是圣贤。

怎么样以善根的力量、

以信仰的力量、以智慧的力量,

克服偷心、战胜偷心?

要克服偷心,就要在不起分别上下功夫。

因为一切的心念如何取、如何舍、如何不取不舍,都是由分别所造成的。
  
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从初用功的人来说,还谈不上有无分别的智。

我们能够坚持正念,以正念善念代替妄念、代替分别,

或者说以善分别代替不善的分别,是初用功的人最现实的选择。

功夫还没有上路,谈不上有智慧,

只能说有正念,有善念,有信根的力量,有精进的力量,那就很好了。
  
随念安住当下
  
分别有三种:
随念分别、
计度分别、
自性分别。
  
所谓随念分别,就是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后念续于前念,念念相续,念念分别。

如果我们每一念都是善念,

心心念念一心不乱地持佛名号,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以正念代替了妄念。

随念就是佛号,
随念就是话头,

随念安住当下,就是禅定功夫。
  
有了随念分别,接下来就是计度分别。

所谓计度,就是对三受进行选择。

所面对的环境是苦、是乐、是不苦不乐,周遍计度。

是苦,就采取排拒的心态;

是乐,就采取坚执不放的心态;

是不苦不乐,就不会去贪或者放弃。

舍就是放弃。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

从早上到现在,究竟打了多少妄想?

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心念就像流水一般,有时缓缓流淌,有时波浪汹涌。

心念如流水、如洪水。

一天究竟有多少次起灭,由于观照力不够,我们不能清楚地觉知。

这种计度分别,是一切分别中最显著的思维活动。 
  
所谓自性分别,就是在面对客观环境和内心种种善恶种子的现行时,心识只是任运缘境,不带名言。

所谓不带名言,就是不做判断。

自性分别,就是对所感受的环境不加任何判断,没有形成妄想。

所说排除妄想分别,是以第二种计度分别作为排除的主要对象。

随念分别不起执著,其负面作用很小。

人不可能没有思维活动,但是周遍计度的分别,会引起取舍的行为;

有了取舍,就会由惑造业。

由于自性分别任运缘境,不带名言,它会一直延续到开悟以后,转化为智慧。

所谓转识成智,就是使自性分别转变为智慧。

自性分别一切不著意,对一切都不是有意地起心动念,所以叫做任运。
  
佛法中所说的无分别,并不是成为木头瓦块。

人、众生,毕竟是有情,

有情就有思维活动,

有思维活动就有善恶邪正的区别。

在修行用功的初步,正思维、善心善念,都是需要加以培养的善法。

当功夫用到纯熟的时候,真正做到一念不生,那就万法皆空。

面对万法,心念不动,万法都不是我们需要攀缘的对象。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

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没有执著,任运缘境,所有境界就成为实相。

以正智缘境之时,一切境界都是实相,都是事物的本质,不会在现象上起分别执著。

转识成智了,以智照境,智如境亦如。

所谓 “ 以如如智,照如如境 ”,

如如智就是正智,
如如境就是真如。
  
修行用功用到这步田地,才能说是入门;

不到这步田地,还在门外。

在门外修行有没有作用呢?

有作用。

所谓修加行,
所谓培植善根,
所谓广种福田,

结未来缘,都是为修行成就打基础的功夫。

基础功夫越扎实,未来的成就越大。

所以尽管还没入门,修行也不能放松,要培植善根。

善的根扎得越牢,出生的功德就越大越多。

有了功德,就会有成就。
  
修行不能望难生畏,而要知难而进,要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不要被腿子疼吓退了,不要被路途遥远吓退了。

我们无量劫以来流浪生死已经够苦了,

今天得遇佛法,有了了生脱死的希望,

找到了这条路,就应该坚持走下去,不要生退悔心。

要以精进的心,战胜懈怠懒惰之心。       
  
—— 注:本文选自《真际禅话》,

( 来源:邢台大开元寺 )

遥望“彼岸”——陈中坚的山水画艺术
 洪惠镇在评价陈中坚山水画艺术时,引用了清代赵翼的名句“笔精墨妙,人生乐事”;这里,“笔精墨妙”是指笔墨的文化承载与“以技入境”的娴熟,及其达到的艺术高度;“人生乐事”是指人生境界的自由展开,是说笔墨抵达精妙程度之后,则成为生命之终极快乐的状态,及其必然的逻辑呈现。
  洪惠镇随即指出,陈中坚把艺术当作忠诚伴侣,有志于与它共度余生。陈中坚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知识分子,而艺术的纯净与澄澈、简洁与精湛,则是他坚守的艺术与生命的底线。陈中坚从理法严谨的传统出发,在多年的文化沉淀中厚积薄发,创造着自己的艺术;重要的是,他在艺术思考与现实实践中寻找到了两者共同的“方向性”,在实践中,予以融合,并以“写意”为绘画原则,有意在其中注入意象、抽象、象征等元素,使之在融于一体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情绪化文本。
  陈中坚的作品,再明显不过地表明了其偏于中国哲学的意味和禅境的思维——对彼岸的遥望。他的作品《闲居养心》《得好友如对月》《白云怡意,清泉洗心》等,其中“养心”“对月”“白云”等,都体会出“借古为今”与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创造性诠释,因为对“外师造化”而来的山川、流水、树木等物象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象及其抽象表现因素,是经过画家心灵浸泡的、笔墨之间的精神气息使意象及其抽象元素得以充满活力,使经过“中得心源”过滤的空间意味得到平面化展示,而符号化的意象——山川、流水、树木等,便在纯粹的绘画世界里完成精神“形式化”的艺术创造,实现“遥望彼岸”的理想追求。
  要理解陈中坚的山水画,关键在于理解其形而上的形式化过程。也就是说,他把精神现象全部转化成了画幅中的形式结构,为此,他只画自己心中的山水,而非现象与物质世界的物象山水,在作品中,努力于把自己的艺术意志,表达到充分的境地。
  譬如,他的作品《半榻墨云,一帘春雨》《好景君须记,深情我独知》中,画家用笔极简、极精,且从外即内地转换为内心主题的诠释,将情怀、向往与生命体验、感受等,化作几笔水墨淋漓的远山与近处的屋宇和树丛,而远山与近景的屋宇之间是大面积留白,营造了“山高水远、气象万千”的联想;这些作品,给人的直觉感受是“静谧的动感”,是指表象的静止与安谧,在实际上隐伏着宇宙的节奏与运动感,即粗看是静谧的山水意象组合,细看乃是平面空间中符号的分布与平面置放,其中潜隐着节奏、韵律与力度,使作品在“外冷内热”中见出审美张力。
  显然,陈中坚的山水画是从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语境和现代文化的张力之间合成的观念中孕育而成与发展起来的。如《闲门幽对避喧哗》《看云听泉》《野渡无人》《松柏气节》《淡烟疏雨》及长卷《好山佳树》《云间瑞气,堂上春风》等,都属于这类佳作;而在《孤吟独钓》《松荫高逸图》《闲山逸水册》《煮酒看庭梅》中,除了折射出画家自身的品格情怀、正气凛然的胸襟外,还在“三远法”的高远、深远、平远中寻求新发现和熟悉领域的新开拓。
  宋人郭熙提出的“三远法”,令陈中坚的山水艺术为之豁然,他极擅长运用中国画的象征性、隐喻性和幻象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将它们作为本质来运用的,陈中坚以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入,搭建了通往彼岸的桥梁。当下,民族文化心理释放得更加丰富多彩,因而,当代山水画的创造,是以远离一时一地具体历史表象为标志的,转而为咏喻人类永恒情感为特点的艺术创造,这是陈中坚山水画创作的意义所在。
  在“气贯文风”的前提下,陈中坚的作品在看似简净、精炼的符号空间组合中,体现的都是“充实之谓美”的艺术感觉,而澄澈、清新、精湛与“含而不露”等艺术品格的“扩而充之”,不能不令人联想到“至大至刚”的审美境界。在看似寻常的符号与空间中,显示的都是“壮阔浩淼、气吞山河”的审美境界,继而画家完成了此岸向彼岸转换。《好山佳树》《雨后黄山》《好景君须记,深情我独知》等,都是这样的佳作。
  在坚守“观物取象”与“意从象出”中,陈中坚建立了自己的象征性方式。在他看来,象征的意义产生,取决于事物现象的机体。他的作品表明:意象即形神。他笔下的意象不仅借物以写所咏之物,在扩大性比喻和借联想融形象情感于一体之中,给以象征性符号的启悟与喻示;还在营构对象的过程中融入博大厚重的主体意志和时代激情,使现象世界之物象升华为意象,带给欣赏者感悟和思考。如画家山水作品中的几笔湿墨,演绎出的是层叠的远山,两三座屋宇则象征村落,而几棵树,象征的是丛林,中间的大面积留白,无疑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象征与比喻,它可以是远山余脉,可以是江流天地外,也可以是田畴阡陌,无不令人遐想万千。通过形象与事物来说明事理,这使得作品的内在形象性大为强化,这一艺术传统,给了陈中坚极大的启示。在实践中,他娴熟地运用意象、心象,以及抽象元素,完成了借他物书写所咏之物的象征性创造过程。不言而喻,这种创作手法的想象性与象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彼岸性”向往和憧憬,这是陈中坚作品的精神所在。
  所谓中国画中的“彼岸性”,实际上,是以笔墨方式构建的玄幻图景,它是想象、意象、心象等主观色彩极为浓郁的幻象,并结合他以“冥观”“静虑”为特点——“浑万象以冥观”,即是将物象的实体文本本身转化为一种精神与虚幻的存在。譬如,留白作为一种特别的中国画语言形式,它所具有的“声之诗”的特点,被陈中坚在山水画创作中广泛应用;留白是特有的静谧与沉静的诗境,相对于隔绝了声音与色泽的水墨画,在缄默中释放出一种不被正常语言世界承认的、空洞地展示自身单一性的真实——彼岸性。从作品的标题中即可看出此点——《半榻墨云,一帘春雨》《一叶飘然烟雨中》《幽亭静隔尘》《一叶随风》等,体现的是清高纯净的诗心、诗境,以及将古诗词境界转换为当代人内心主题的视觉格局与理想,其特点在于,它并不主动地分辨自己的幻象性;同时,它为创作主体所支配,这使得它成为笔墨幻象置身于一种缄默的“彼岸性”语境,并焕发出超越自身的审美魅力。
  在“彼岸性”的观念范畴里,“心灵风景”是难以诉说的形而上直觉信号,是虚无缥缈的升腾,是忘怀一切将进入“世外桃源”的痴迷。由此可见,陈中坚作品中的“彼岸性”,几乎随处可见,他以“彼岸性”的观念将欣赏者内心深处的圣洁性和清静无为的境界引导出来。因此,在前述作品中,我们分明看到,这是以想象性为主设立“彼岸性”原型的空间,它脱离了常规山水画的创作心境。欣赏陈中坚作品,我们理解了一个不以现实世界为摹本而存在的艺术形式,一个不受时空限制,又无法衡量、无法察觉的幻想形态,它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作品中的超时空观念与无限的虚无,成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印证,也是面对大千世界终极意义和对其无穷性把握的一种方式,更是画家自身诠释“彼岸性”的起点和归宿。
  多年来,陈中坚坚持对彼岸世界和内心主题的探索与诠释,并把自己对现实、经历的感受,给以“精神的形式”化,其臆想的虚无成分,反映出的是人面向自己内心时,对终极的沉思和对无极的神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阿姐的歌让整部剧格调都不同了,有深度了[贊][喵喵]方力申和Linda的部分好悬浮,两个仪式怪哈哈[哈哈]久闻司徒迪迪的小黑裙[偷樂]黄嘉乐又来炮灰仔了[允悲]
  • 我一直超喜欢随意自然的大包包,没想到竟然找到了朋友一直跟我安利的Chanel 19Bag Maxi 上身真的被惊艳到了,今年一定好好存钱!#女演员 #穿搭
  • 我从来没有过看着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叉腰骄傲的满意时刻!对我来说,有时候我想,其实这也没啥(如果出问题不会是出在这种地方)这只是我工作记忆的特征(如果做事没头没
  • 我个人最觉得惊喜的是红姐演慧如,毕竟看多了大姐头的风采,难得能捕捉到她脆弱的美丽这一面。下厨,弹琴,种菜,插花,好像她们的人生充满着美好的小事,而这样的乙木当然
  • (天津日报记者 岳付玉)#津报聚焦#【京津冀“空铁联运”升级 乘客从天津出行可一站式联订】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再传好消息,三地“空铁联运”升级,京朋冀友从天津起飞出
  • 好啦,终于到了预计中的乱走目的地,随便走走中,穿过普通的门市店,看到对面街缝中冒出一串小吃街!在去西西弗的路上听到“美团搞活动,鲜花一块钱一支”嚯家,这谁走的动
  • 还表示这样的谣言一看就是假的,稍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不知道为何大家会穿来穿去,希望有些人不要用此来博取流量关注。 据台湾媒体报道,22日稍晚时分,大S接受媒
  • 民警与小男孩父亲交流得知,小男孩趁其父亲不注意,偷偷跑出去玩耍,顺着路就走到了S315大道上,路边水果摊主杨某看到后,因车流量较大,为避免小男孩发生危险,便将其
  • 每次和别人提到你,我都能侃侃而谈,自豪的说着一些你搞笑的,聪明的,反骨的,捣蛋的事情,你让我得到了太多快乐,这大概就是我离不开你的原因吧。而你在身边的时候,总觉
  • 湖州市监局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照片不清晰,不能看到是否是在菜品中间出现头发。3、雅丹的光污染相对较少,想拍摄星空和银河的朋友可以考虑住在景区的酒店或营地。
  • [吃瓜]我是对美的空调的售后无语了,真是作坊(美的认为作坊这个词侵权可以起诉我[吃瓜])#带着微博去旅行##向美而行,自驾趣青海##同程验客# 青海水上雅丹~海
  • 市场监管所有了“维权专员”“这个是食品安全的,这个是涉嫌虚假宣传的……”5月29日早8时,孟庙市场监管所的赵卫平从整理12315投诉工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四川消
  • 约定21点去接乖崽,这是第一次她自己和大姨小姨外公外婆她们在家,到外婆家门口大概晚上21出头,一进家门我问我妈 帽帽呢,她说在房间里,我以为睡着了 ,走向房间
  • 其实,人活着,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无需仰望别人,无需跟他人作比,你就是你,你的路上虽然缺少了父母家人的陪伴,不也苦中作乐,把没有得到的当作是上天对我承受力
  • 【努力努力再努力 组】评论区楼层111、222...888、999和1111、2222...8888、9999、10000、11111、12222、13333.
  • 9QUR2,《夏语骆野》(全文阅读),《夏语骆野》(笔趣阁全文),《夏语骆野》(今日更新最新章节) 612e0全文到>>> 公#众#号〖娇宠文学〗发一个主角名
  • #任嘉伦[超话]#4 萧无瑕从当初迈出第一步起就再也没有后退的资格,身后是万丈深渊,前方荆棘丛生,走错一步便是万劫不复;他丰富羽翼,博取信任,伺机反扑; 萧无
  • 我 们 的 方 针 , 是 “ 以 发 展 求 巩 固 ” 只 有 发 展 才 能 求 得 巩 固 。 指 出 : “ ( 一 ) 为 普 遍 摧 毁 反 动
  • 双子座双子座的人性格外向好动而鬼点子多,如果他们和你和平相处还好;如果他们想捉弄你,今后的日子你会发现你遭遇的每一次偶作剧他们都是导演,不过这样的人却经常让人会
  • 从始至终我追求的都是自我的升级,我知道我不完美,经历过种种后我会更好,但没有人会是完美的,我非常允许我会失去一些什么,或者仍旧缺失一些什么。出国之前我就知道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