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現起空色境界,是漸次進修有功用之大樂道;

而此法門則是斷絕一切思慮,自然現證諸法實性,故與六加行不同。

又此道修智身虹身與隴部亦不相同,

因其非先化粗分三業為微細淨身,

而由究竟 “ 盡法性光明 ” 將粗細三業完全銷化于身智中。

大圓滿之體相用,即體性本淨,自性任運,大悲周遍。

說無始真理本來不生之空為 “ 體性本淨 ”,

此名 “ 了空無別 ”。

具有功力能現起淨不淨境為 “ 大悲周遍 ”,

此名 “ 現空無別 ”。

若將現前明空無取之無垢自心 “ 了 ” 性,

不加拘束 ( 不執著 ) 任其散緩,

無論起任何分別境相,均不去辨別好惡破立,

真修 “ 了空 ”,即是大圓滿心要。

以上就教相而言,總歸為 “ 大圓滿見 ”。

若就事相而言,則大圓滿本身不存在獨特功法,各種功法最後都通向大圓滿。

但是在最後階段有口授部
( 俗稱口訣 )。

梵語稱口訣為陀羅尼,意為總持法門。

大陀羅尼即大總持法門,乃總口訣。

諾那派對大圓滿事相有總口訣,

即祖祖相傳之大陀羅尼,

名曰《 “ 吽 ” 字無上秘密大圓滿心要 》,

有功法,亦有次第與口訣。

鄧老已總結成文。

故余按鄧師《圖座》手示並法本,奉誦再三,歡喜無量,法樂充滿。

蓋余既承緣師東密傳授印信,又得鄧師藏密祖傳口訣,傳法之任倍重,利生之願益堅,行願之境更高,敢不精進擔當乎?

此亦大圓滿之圓融密,圓融之密大圓滿也。

接法本之次日,聖園在家上首,傅梅根長者之玄孫告余,其十一月十二日遍行

“ 彼見餘盤坐入定,忽聞餘體內 ‘ 吽 ’ 的一聲。

彼驚喜曰:
‘ 吳伯!您得道了 ’,

餘未語,起而徑圍牆走雲,穿牆而過,出入無礙。

隨後餘將右手中食兩指指點牆上,身體平臥空中,後轉成倒立狀,落地後,

余欣喜曰:‘ 我得道了!我得道了!’

此時彼見餘頭頂上有一道琉璃光環,面色紅潤,向眾說法。

彼見地上有一本書,書為彼舅公

( 即顧淨緣師 ) 所寫。

且見一小兒在書本上畫,彼走進拾起書,遂寤。”

瑜伽現前,感應明顯,甚感緣師加持慈威,鄧師傳本之恩德。

憶及緣師嶽麓山五輪塔及諾祖廬山舍利塔,均未修復,出世法不淨,世法何能清淨,死者未安,生者又何以安?

正躊躇中,適逢傅梅老之孫婿劉光環將軍由台返鄉探親掃墓,余陪同祭掃甯鄉傅梅老之墓及嶽麓山緣師之五輪塔。

掃塔之前三晚,傅梅老玄孫又得遍行:

“ 五輪塔在修葺中,工繁役重,彼往返搬運原塔遺石等物,忽見遺石堆中有一匾,取出觀之,

正面書 ‘ 長久久遠 ’,
背面書 ‘ 已利利己 ’。

彼叔父見而讀之:
‘ 長久久遠,
已利利己 ’ 遂醒 ”。

同時,余妻顧新月
( 即緣師之女 ) 亦得遍行:

“ 伊見傅梅老玄孫挖地,地現五圓圈,每圈上顯兩手,右手均於胸前仰掌,左手則依次於胸前豎指以示一、二、三、四、五。

後天空出現群星,有五大星,光亮透明,中間一大星亦顯兩手,右手仰掌,左手握拳雲 ” 又 “ 伊見亡女菊生持一對金色叫雞而來,大呼 ‘ 好事成雙 ’ ”。

凡此遍行相通,一時感就集中,如影如響,誠不可思議矣。

欣慰奮發之餘,夜不成寐,遂步鄧老原韻和奉一詩雲:

指指點明假中空,
心心相印契參同。
天地造端於男女,
乾坤後繼乃屯蒙。
陽秘陰平色心一,
脈通音吽物我融。
願證蓮福圓滿果,
生死了在生活中。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農曆

戊辰十月十三日信如草記

草記至深夜二時許,始入睡,餘自得遍行:

“ 長江大河,
橫隔兩岸;
月明星稀,
清風徐來。

諾那夫婦在彼岸遠眺,極目山水。

餘仗劍至此,岸邊欲渡,為一大漢攔阻,

只聽諾祖夫人大呼:
“ 殺了他!
殺了他!”

余突大力騰空,挾此大漢躍至彼岸,

只聽諾祖大叫:
“ 過來了!
過來了!”

抵岸後,諾祖夫婦曰:
“ 考中了!
考中了!

殺之則輪回,劫波不了;

渡之則慈悲,不了而了!”

欣喜而寤。

空明覺了,不覺東方既白。

唯恐忘卻,急起而再記之。

頂禮龍天,
回向法界,
感歸清淨,
皆大歡喜。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家曆戊辰十月十四日信如續記

鄧老及其弟子朗一多傑見此《傳承記》,

認為《圖座》寫了最佳序言,欲刊出公眾,以廣流傳。

余無意序,只是神來興起,直抒胸臆,不假修飾,率爾成文,亦不自知如何寫出。

今諦審之,將《傳承記》與《圖座》合印成冊,不曰珠聯璧合,天衣無縫,亦可謂梯環同圓,優化組合,此正體現余與鄧老大圓滿之因緣也。

藏密法要,
不外身密修金剛身
( 文殊身 ),

口密誦 “ 吽 ” 字音
(蓮花語),

意密觀圓滿見
( 真實意 )。

諸凡天身、龍身、鬼身、神身、禽身、獸身、

一切人佛有情之身,

皆法界體性普賢等流之金剛身。

諸凡天籟地籟、
人籟物籟、
地聲水聲、
火聲風聲、
梵音潮音、
樂音噪音,
皆圓成實性,
眾生共同之 “ 吽 ” 字音。

諸凡夫見、二乘見、外道見、唯識見、中觀見、皆真如本性方便具足之圓滿見。

業流百川,終歸性海。

曰波曰濤、曰浪曰潮,緣異體同,皆一水也。

是餘不序《圖座》而為《圖座》序,

亦正鄧老加被,使余轉教付財耳。

是為甚深淨境傳承耶?

抑為法爾流通耳?

雞生蛋耶?

蛋生雞耶?

其何以圓融之諍而大圓滿之?

請下轉語。

末後一句,鄧老大叫:
“ 且吃咱三十棒。”

余示圓相,鄧老印可。

相識只在一笑中。

故再賦一首,奉詠鄧老,以志緣起:

體性本淨無生空,
自性任運有異同。
大悲周遍依他起,
空明覺了緣自蒙。
氣通脈通光一化,
智身虹身體雙融。
圓滿圖座傳心要,
於無聲處聽音吽。

吕有祥教授:
佛教辩证思维略析

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

佛教的无常观中阐发了万物人生生灭变化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和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

佛教的因缘说中表达了因果关系的诸种形态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

佛教的中道观触及到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显示了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排除独断与偏见中前进的思想,

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于打破绝对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的二谛论是对中道否定性思维方法的发展,

它将否定与肯定、破与立结合起来,

辨证地表达了认识过程中低一级认识和高一级认识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问题,

体现了大而容之、

圆而通之的精神和境界。

1 .辩证
2 .无常
3 .因缘
4 .中道
5 .二谛
6 .圆融

在世界性几个大宗教中,

佛教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具有哲学思辩的宗教,

在佛教的哲学思辩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或者说辩证法思想,

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之一,

是佛教对人类认识的贡献。

那么,佛教中蕴涵着哪些辨证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呢?

对此,已有学者作过一些论述,但似言犹未尽,

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 、无常观

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

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

当我们用这一观点考察古代中西哲学的时候,

赫拉克利特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老子》的
“ 物壮则老 ”,
“ 反者道之动 ”,

《周易》的 “ 生生之谓易 ” 的思想常被人们所称道,

而佛教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却往往被人们所漠视。

其实佛教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全面而有深度的。

佛教对世界的第一个根本看法或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 “ 诸行无常 ”

或 “ 一切行无常 ”,

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迁流无常的。

例如:
《杂阿含经》云:

当观知所有色,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 如是观受想行识,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大智度论》云:
诸法无常,故无住时。

《大般涅槃经》云:
一切有为皆是无常。

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 色 ” 即物质现象,“ 受想行识 ”

“ 心法 ” 即精神现象,

“ 法 ” 指一切现象。

在佛教看来,

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不论内部还是外部、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近处还是远处,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

无物不变、
无时不变、
无处不变,

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这种变化观可以说是相当全面的。

佛教不仅强调无常变化的普遍性,

而且提出无常变化有两种情形,

即 “ 念念灭 ” 之无常和

“ 相续坏 ” 之无常。

《大智度论》云:

“ 无常亦有两种 :

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

二者相续坏故,名为无常。”

“ 相续坏 ” 之无常,

指一个前后相续的较长过程的完结,

“ 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粗无常。”

相当于渐进过程的中断,

由于这种变化的过程较长而明显,

因而称为 “ 相续断粗无常 ”。

“ 念念灭 ” 之无常,指在一念的瞬间有迅速生灭变化,

佛教常用石火电光作比喻,

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

特别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更是如此。

佛教明确认识到生灭变化是万物人生的必然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或抗拒这个规律。

《佛说本生经》反覆强调这一道理,

如说:“ 生者在世,安可长存,有诸思想缘起之法,必当归尽,坏败永没。

法当崩败,法应当坏。

欲使不坏,终不可得。”

又说:“ 人生有终,物有成败,合则有散。

应当灭尽坏败,欲使不尔,安得如意。

应当终没。
归于无常。”

又说:“ 法起有灭,
物成有败,
人生有终,
兴盛必衰。”

《法句经》也有类似的说法,

经云:“ 譬如陶家延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如河驰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这和孔子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又何其相似乃尔。

佛教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万物及人生的辩证认识,

因而主张不必惧怕死亡,要从容地对待死亡。

《佛说本生经》中叙述了一个父亲因爱子夭亡而精神失常,

后被佛陀教以上述道理而解脱了精神痛苦的故事。

佛教不仅认为每一具体事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而且认为整个世界的变化是按

“ 成、住、坏、空 ” 四大阶段的过程,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

中国佛教徒还深刻指出事物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如僧肇说: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年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这与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所说的

“ 今日之江河非昨日之江河 ”、

“ 质日代而形如一 ” 言异而义同。

它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事物每时每刻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处于稳定性与变动性之中,

是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是有与无的同一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佛教的无常观是有一定局限的,

或者说是不彻底的,那就是佛教的无常观只适用于世俗世界,

而彼岸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寂然不动的,

叫作 “ 常乐我静 ”。

《大般涅槃经》说:
“ 一切有为,
皆是无常;

虚空无为,
是故无常,
佛性无为,
是故为常。”

“ 有生之法,
名曰无常;

无生之法乃名常。

如来无生,
是故为常。”

与此相关联,佛教对于动静也有独特的见解。

以被称之为 “ 中国佛教哲学无上精品 ” 的《肇论》为例,

其中的〈物不迁论〉篇,虽然主旨在于论释静为实质、动为假象,

但它反对将动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 岂释动以求静,
必求静于诸动,

……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动而不离静,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认为事物本身的动静从来是一体不二的,

静止寓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离开运动的静止,

如果把动静分离开来,动是动、静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则是一种惑见。

这种动静一体不二论,与辩证的动静观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二 、因缘说

“ 因缘 ” 或 “ 缘起 ” 说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论,

它是用于解释事物生灭原因和 “ 无自性 ” 的理论根据,

它表达了因果联系和普遍联系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不是某个造物主

( 如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 创造的,

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孤立自生自灭的,

而是由 “ 因缘 ” 决定的。

《杂阿含经》卷2说:

“ 有因有缘集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间万物的生 ( 集起 ) 灭和变化决定于因缘的有无和变化。

所谓 “ 因缘 ”,狭义而言,

事物生灭的内在的直接原因为 “ 因 ”

又称 “ 亲因 ”,

事物生灭的外在的辅助原因为 “ 缘 ”

又称 “ 助缘 ”;

广义而言,因与缘都是事物生灭的原因,

因而可以互通互用。

事物由因缘而生起,称为 “ 缘起 ”。

印、中佛教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因缘或缘起,

提出了二因、五因、六因、七因、十因、四缘、六缘、十二缘生、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等不同理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万物和人生的缘起以及因果关系的不同类型。

如《大般涅槃经》讲二因、五因。

二因者,“ 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 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五因者,
“ 一者生因,
二者和合因,
三者住因,
四者增长因,
五者远因 ”

《阿毗达磨俱舍论》讲六种因:

“ 一能作因,
二俱有因,
三同类因,
四相应因,
五遍行因,
六异熟因 ”。

它为人们多视角地探究事物的原因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而龙树归纳的 “ 四缘 ” 最具有普遍意义,

他把因缘概括为四大类:
“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 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

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 因缘 ” 含义如上述;

“ 次第缘 ” 又称 “ 等无间缘 ”,

指意识活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

前一意识活动的消亡必然引起后一意识活动的产生,

前者为后者之缘,二者相续无间;

“ 缘缘 ” 又称 “ 所缘缘 ”,

指意识所攀缘的对象;

“ 增上缘 ” 指加速事物生灭的条件。

这四缘可以简要地解释为
内因、
外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加速原因,

是对事物发生原因的高度概括。

中国佛教华严宗把全部世界看作一个大缘起,

世界万物如因陀罗网,珠珠相映,相互摄入,互为缘起。

依此理论,世界中每一物既是被产生者,是他物之果,

又是产生他物之因,每一物与他物联系着,

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

弟子问:您刚说佛教十四无记法,能介绍一下吗?
慈诚答:阿弥陀佛,这是个深层次的问题,仔细听吧,佛教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十四无记。就是十四个命题,对于这十四个问题,佛陀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在《箭喻经》记载:
有个鬘童子拜见佛陀,请问佛陀十四个问题,分别是:
1. 世界恒常存在吗。
2. 世界不会恒常永在吗。
3. 世界既恒常而又不恒常吗。
4. 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吗。
5. 世界有边际吗。
6. 世界无边际吗。
7. 世界有边际而又无边际吗。
8. 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吗。
9. 生命即是自我吗。
10. 生命与自我并非同一吗。
11. 佛死后还存在吗。
12. 佛死后不存在吗。
13. 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吗。
14. 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吗。
佛陀听完了他说的十四个问题。佛陀说:
如果有一个人,中了毒箭,结果旁边的人不去救治他,总是探讨这个箭头什么材质的。射入肉体多深,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岂不是愚蠢吗?
佛法也是一样,佛法的根本在于去除认识的四圣谛,而不是去探讨这些形而上的问题。
除此之外,佛陀还在很多时候,都有相应的解答。在《阿奴拉达所问经》:
「阿奴拉达啊!你认为色蕴(实体)是永恒或是无常的呢?」
「是无常的。世尊!」   
「无常是痛苦还是快乐?」
「是痛苦。世尊!」
「当面对无常的痛苦和不永恒的东西,把它当作是『我』,我的灵魂或永恒的实体,这种观念恰当吗?」
「不恰当。世尊!」
「受蕴(感受)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世尊!」
「无常是痛苦还是快乐?」
「是痛苦。世尊!」
「把无常、痛苦和肯定会消亡的东西,当作是『我』或『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灵魂。这种观念正确吗?」
「不正确。世尊!」
「想蕴、行蕴、识蕴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世尊!」
「无常是痛苦还是快乐?」
「是痛苦。世尊!」
「把无常、痛苦和肯定会消亡的东西,当作是『我』或『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灵魂。这种观念正确吗?」
「不正确。世尊!」
「所以凡是与自我、他人、聪明、愚蠢、高尚、低贱、远、近等,有关的色、受、想、行、识,都应该以正确的知识理解为:『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这也不是我的灵魂。』要这样的理解,一位高尚而有学识的弟子,才能从色、受、想、行、识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完全的控制自己的心念和情欲,自由的摆布它。」「解除了情欲后,观想于自身:『我是解脱者。』他将会觉悟到:『不生就不会死,我已通过修行做好一切准备,我不再受生的业报了。』」
「阿奴拉达啊!你认为色是如来吗?」
「不是的。世尊!」
「依你所见,你认为色存在于如来之内吗?」
「不!世尊!」
「你看见如来离开色吗?」
「不!世尊!」
「你看见如来在受、想、行、识中吗?」
「不!世尊!」
「阿奴拉达啊!你以为如来中没有色、受、想、行、识吗?」
「不!世尊!」
「阿奴拉达啊!现在你自己想想看,既然如来不能脱离色、受、想、行、识而存在。你还能对尊贵的如来有什么进一步的要求呢?你还会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吗?」「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生前存在而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
「不会了。世尊!」
「很好!很好!阿奴拉达啊!以前和现在我都同样的说过:『唯有苦谛和苦灭,才是真理。』」
我们梳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
如果说,五蕴是无常变坏的,那么就是无我的。那么既然无我,何来如来死后如何呢?
如果说,佛死了以后,还有灵魂。这个灵魂无论存在与否,要么陷入常见,要么陷入断见。
所以佛陀说,这个问题压根就不该问。因为如来是涅磐,而非生死。
因此对于十四无记,有几种说法
1、佛陀认识到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去追问无限的形而上学问题是办不到的,所以不回答
2、佛陀认为形而上学无益于解脱,所以不回答。
3、佛陀认为这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与缘起理论相悖,问题压根提错了,所以不回答。
但是这也透露出佛教在原始时期,他是以修行,解脱为导向的,而不是以形而上学的思辨为前提的。
接着佛教哲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中道。
整个佛教,中道这个概念,几次更迭。在原始佛教时期,中道有这么几个含义:
1、苦乐中道。这是佛陀证道以后,最开始宣说的理论,就是为五比丘宣说。苦行,纵欲都是错的,只有行中道,才是对的。
2、有无中道。
迦旃延!『一切實有』,這是第一種極端;『一切虛無』,這是第二種極端,迦旃延!不往這兩個極端,如來處在中間說法:『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这两个中道,是原始佛教的中道观。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就不一样了。
以龙树为主的根本中观认为,非常非断,非有非无,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最后导出空这个概念。
到了瑜伽行派兴起,提出空有不二的中道观。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就是一切法,既有空的法,也有不空的法。既要看到空这一面,又要看到不空这一面。
而中观派的论师,提出二谛中道观。
也就是著名的缘起性空理论,也就是在世俗上是缘起的,在胜义上是空。缘起有,胜义空,达成二谛的中道。
我们看看,龙树的中道观是怎么得出来的?
其实,从哲学史的发展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
就是相对主义,导出怀疑论,最后导出虚无主义。
我们举个例子,假如说,有一个人站在地上,把前面设定为北面,后面设定为南面。左面为西面。右面为东面。
但是当这个人转个身,东南西北的顺序就变了。当这个人转了一个循环,东南西北完全改变。
最终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
东南西北是相对存在的,而非客观存在的。
接着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
东南西北是主观设定,而非客观存在,那么有没有客观存在,就成为一个问题,这就是进入怀疑论的领域。
接着我们继续论证,就肯定能够得出:
客观的东南西北不存在,那么任何概念都是相对而成的。把某个概念设定为A,必然有非A的概念。因此得出凡是相对概念,都是不存在背后的实体。
因此我们看到,古希腊的诡辩学派,就是通过这种模式,一步步得出,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
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把握;即使可以把握,也无法表述言说。
高尔基亚三个命题和龙树所得出的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高尔基亚是文字游戏,但是龙树是站在认识论角度。
但是吊诡的是,佛教的历史和哲学史,完全验证高尔基亚三个命题。这恰恰使得哲学陷入一个尴尬的境界。
————来自双槐的法音 https://t.cn/A6q2BgE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三星 One UI 5 已经在进行内部测试,7 月发布 Beta 测试版本】三星 One UI 5 是三星基于 Android 13 操作系统搭建的用户界面,
  • 动画师李彩妍在完成电影《奇异博士2》的制作后加入该影片,以巴斯光年的前同事艾丽西娅的孙女丽芝为中心,创作了多种角色。资讯 | 动画电影《光年正传》韩国动画师全成
  • 此时、欣喜;此刻、心悦,足以温馨水墨年华的牵绊与眷恋,在如月的音容里,浅笑、安然,唯美了,你的红尘,我的执念…… 一直相信,这世上唯有爱无所不能。尘世的喧嚣里,
  • 感谢地摊经济一眼就在车上认了出来立马从副驾驶冲下来广州这么大摆地摊的地方这么多都能碰见一年没见的勇哥啊啊啊啊真的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已经不知道在微博偷偷提了几次勇
  • 高版本Champion x NBA 复古经典费城球衣149 Philadelphia 76ers 76人Allen Iverson阿伦艾弗森球衣“万潮归宗 复
  • 曾经以为 30 岁很遥远,却发现18岁是很久之前的事,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是半生阅历过浮华感悟过事态.你知道吗,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 孝老爱亲代洪起:29年谱写一曲爱的赞歌1992年,兰陵县长城镇范滩村村民代洪起的妻子张学蓝因患突发性脑梗瘫痪在床,自那时起,代洪起就挑起了照顾妻子的重担。前些年
  • 但我还是买了两次嘿嘿3路边随便买的猪手这个好好吃!我们都觉得怎么在福州买的更好吃嗯?
  • 王羲之望着冒着热气的那盘鹅,叹惋不止…… 这几天温度太高了 下午给李总说这破班是一天都不想上了想回家 立马电话过来问是不是受欺负了 我说没有没人敢 就是不想上
  • 总有一款你喜欢的面料是纯棉的,穿上透气不闷哦~有云险傍身可以放心入!总有一款你喜欢的面料是纯棉的,穿上透气不闷哦~有云险傍身可以放心入!
  • 家人的健康(师父王虎应写) 某女测自己、老公、女儿的身体,于卯月癸酉日 (旬空:戌亥),得火雷噬嗑之雷火丰。(待验)世爻代表本人,元神在六爻化空亡,六爻为头,
  • ·▪️【甄视康•产品成分】从西医角度讲近视了只能配眼镜,这只能导致度数不断加深,不能提升裸眼视力。甄视康官方对接:ck414913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树根干涸树叶
  • 刘宇宁新歌《浪》来袭,依然是抓耳的独一份“宁”式嗓音,让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独特烟嗓在线索命,一秒被吸引,果断加入我喜欢 @MD_摩登兄弟刘宇宁鲜厨100刘宇
  • 【#零度时评# :#南京遇害女大学生父亲称绝不会妥协# 金钱无法抵消制裁 更无法为罪恶买单】“如果不是为了给女儿讨回公道,我们早就垮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
  • 5月12日至5月14日,节日期间只要做母亲的来本店用餐享受虾锅39.9 而且每位母亲都有精品礼物!下单后1-3个工作日内发货,(周末及节假日不含在内)直邮到
  • 时间太长了,当时看完书的感受已经不大记得了,只是觉得歌颂婉瑜和焉识的爱情大可不必。引你入局 沈绵陪傅寒之893726 沐惜月景墨无关风月无关你 唐歆儿顾瑾轩
  • 夜深了 我又来缅怀我上任梦情产品老生常谈了 祥林嫂念经了这一年念了多少回我忘了就在他俩仓促be的前天晚上我刚写完一篇短篇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发就没了机会 最终只剩下
  • 温柔又带有一些少女气息上半身是非常法式的裹身式剪裁 优雅不卡身还非常显瘦曼妙的深方领可以露出精致的锁骨 丸美修饰脖颈线条背部又有舒服的打揽设计 即使肉感的姑娘也
  • #美到心间的话[超话]#盛夏来临,愿你如林间清风,轻盈洒脱;愿你灿如艳阳,熠熠生辉。盛夏来临,愿你如林间清风,轻盈洒脱;愿你灿如艳阳,熠熠生辉。
  • 亲测基本的通勤5.6小时用它完全不怕的 前几天给朋友过生吃了火锅又唱k 大家都是油光锃亮我的妆面依旧完整服帖 重点是依旧干爽 持妆力很ok 如果是大油田 可以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