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
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
《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
《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https://t.cn/A6ITlkiv
https://t.cn/A6ITlkHH
https://t.cn/A6ITlkR8
https://t.cn/A6ITlkOK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蘇州有很多桂樹,每年秋天,總是桂子香飄滿一城。

江南的讀書人如何肯錯過這樣的天香汗漫?所以留園有"聞木犀香軒",網師園有"小山叢桂軒",耦園有"犀廊"。

文徵明有個朋友子充,他有個藂桂齋(這個藂字,通叢,喚叢桂齋也可以),大概是一間置身在桂樹里的書齋吧。文徵明就給他畫過一幅《藂桂齋圖》。

明人畫別號圖、山莊圖的例子似乎頗多。文徵明反正畫得不少,比如《真賞齋圖》,《滸溪山莊圖》。《藂桂齋圖》極小而精巧,只用淺絳和墨青,清清淡淡地畫了山石旁一間書房(仔細看山石旁是有書卷的),書房周圍七棵桂樹,人也少,只一個懵懂的小書僮,和一個踱出書齋,倚門觀望的書齋主人。

他望什麼呢?望書齋外、桂樹旁的水。這水,此時桂子漫天落下,大概也郁積著一層暗香。
水在畫外,文徵明沒有畫。

中國繪畫是很奇妙的。
沒有畫出來的東西,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但是畫出來的人和物,可能實際上並不存在。譬如沈周給傅瀚畫的《籬菊幽賞圖》,畫上幾位官人對菊幽賞的情景,實際上就是想象出來的。又譬如文徵明給劉麟畫的《樓居圖》,此樓也是畫上才有——作為沈周的掌門弟子,這樣的傳統,可以有。

桂花開的時候,藂桂齋的書齋主人,我猜多半不在齋里。

這個書齋主人,文徵明喚他「子充」。《藂桂齋圖》畫在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那時候文徵明63歲,從京城裡跑回蘇州來的第六年。

子充是誰?

明史中記載的「子充」的有三位,一個是鉛山人費宏,是年65歲,一個是嘉定州人彭汝實,一個是義烏人王禕(王禕顯然年紀太大了……)。
但藂桂齋的主人子充,既不姓費,也不姓彭,更不姓王,他姓鄭。

明人張醜的《真跡日錄》里記載著這麼一條:
文太史的《藂桂齋圖》是真跡,後面有顧鼎臣、黃雲、周恭、顧潛、方鵬、方鳳、張禎等人給鄭子充的題詩。
文太史畫卷題雲《藂桂齋圖》「徵明為子充作」,卷前署亦太史書,其畫全仿荊關,作淺絳色,亦甚可喜,後有顧鼎臣、黃雲、周恭、顧潛、方鵬、方鳳等詩皆為鄭氏作者,真名跡也。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藂桂齋圖》,已經沒有了黃雲、周恭、顧潛、方鵬、方鳳等人寫的詩,但是顧鼎臣寫的詩還在。他喚鄭子充為「鄭郎」,極贊他的書齋之妙:鄭郎齋閣無塵韻,仙桂娟娟繞澗生。四壁圖書花氣重,九秋煙月夢魂清,最後又寫道:七寶宮前應失喚,青雲入手自分明。
張醜的《真跡日錄》「藂桂齋圖」條還錄了「安里張禎」的一首詩:
鄭子登雲戀舊丘,手攀藂桂且淹留。飛騰早奪垂天翼,對策明光作壯游。

這個鄭子充,不是個普通人哪。

我們捋一捋給鄭子充寫詩的這些人。
張禎生於1449年,是崑山人,自明清以後,張氏有數百年詩禮傳家的綿長家史。
顧鼎臣生於1473年,1505年狀元及第,官做到內閣首輔。崑山人。
方鵬生於1470年,官至南京太常寺卿,他的《矯亭存稿》里收錄有《贈鄭子充序》。崑山人。
顧潛生於1471年,26歲考中進士,官至直隸提學御史,崑山人。
黃雲,以詩和書法聞名一時,曾與沈周、文徵明等交往酬唱,也是崑山人。
方鳳,1508年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還是崑山人。

人以群分,雖不識子充,亦呼之欲出。這個鄭子充,大概率是崑山人,和顧鼎臣等人同朝為官,從題詩的意思看來,官做得還不小,但一直戀棧著家裡那間有桂樹的書齋,就象吳寬老是想念家裡的枇杷、菱藕一樣,沈周索性給他畫了一套《東莊圖冊》。
如此,文徵明給他畫《藂桂齋圖》,聊解相思,大概也是一樣的意思。

不知鄭子充是否曾與文徵明同朝為官,畢竟畫這畫的六年前(1523年到1526年),文徵明正在京城做著從九品的翰林院待詔——那是他數十年孜孜以求得來的官職……不過,他沒HOLD住官場,後來辭官回家了。

六年後已經在家逍遙快活的文徵明為鄭子充畫下《藂桂齋圖》時,一定相當理解他。

文徵明54歲赴京當官,聽著風光,背後其實是個慘兮兮的故事。

小文徵明是個笨小孩,2歲不會說話,6歲站立不穩,8、9歲了還口齒不清,11歲才學會好好說話——一個官宦人家的孩子這樣是很不來塞的,但是沒辦法。
哪怕他先飛了很多次也沒有用。
26歲開始,文徵明去參加「歲考」,一直考,考到53歲,整整27年,考場進進出出九次,穩穩當當地永遠守著落榜的初心。

可以不考嗎?不,吳地人家的孩子,當官從政的念想是融在骨血里的。
文徵明很堅定:我要畫畫,我也要當官,要從政。

終於在54歲那年,文徵明以歲貢生的身份,被工部尚書李充嗣推薦到京城,經過吏部考核,被授予翰林院待詔的職位。翰林院待詔職低俸微,它的品級,是從九品。

理想暫時圓滿了,現實卻依然骨感。
毫無官場經驗、也毫無工作技巧的文徵明,乾了一年以後,漸漸後悔了。那一年他又苦又累,不但沒有乾出成績,還得罪了很多人。他寫了很多詩,表示想回家了。

北土豈堪張翰住?東山常系謝公情。
不須禮樂論興廢,畢竟輸他魯兩生。
——文徵明《潦倒》

真正促使他下定決心回家的,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朝廷發生的「大禮之爭」,這次事件,導致學士豐熙等一百三十四人下獄,吏部右侍郎何孟春等八十六人待罪,數位五品以下的官員被當場杖打而死……從這時候起,文徵明開始遞折子請求退休,前後三年,終於退休成功,在1526年十月十日,離開京城,放舟南下,回家看玉蘭、看桂花去了。

他畫《藂桂齋圖》的時候63歲,行筆老辣又隨意,雖然是他慣有的清雅溫和,又帶著一點吳鎮的疏獷,正似他行到晚年、漸漸沖淡的心境。

撇開鄭子充的身份和文徵明的遭遇,這個藂桂齋,可真是讀書人心目中理想的書齋啊,依山傍水,叢桂掩映,一派江南的精緻和閒雅。

這就是文徵明喜歡的日子。
他從前畫了那麼多的畫,畫了那麼多山水間的小人兒,那些活潑潑的小人,就是他自己啊,就是他的朋友們,就是他的閒適的生活。

這樣的幽棲山水,四時清歡,又有誰不想回來呢?就算是在畫里暫棲一時,那也是值得的。

此畫還有一段尾聲。
據清人蔣寶齡說,「是卷向藏鶯湖張氏滌塵樓,硯農徵君購之」,他將這段話題在《藂桂齋圖》上時,是1829年,後來的二十年間,《藂桂齋圖》在許多人手上傳看,大概補了有十來段題跋,便如蔣寶齡所說:
「每一展玩,如聞古香溢紙,可撲去面上俗塵也。」

三百年後,桂子香尤在。
畫到如此,也是絕了。[春遊家族]

#小子说老子##道德经#
《小子说老子》第十章•不要小看了妄想意识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一点对历代修道人来说,都是重点之句。老子喜欢在文章中用“婴儿”说事,好比还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等。这是因为婴儿有纯真之状,有无限之生命潜力,有趋向道初之随顺本性的多种缘故。王弼的注解是“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河上公的注解是“‘专气致柔’,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能婴儿’,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王弼说“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这一点解释已经相当不错,他是将“专”字单一化,不取刻板、死气的“专一”,但是,这里的“专气致柔”不可免地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达到。河上公的解释“专守精气”则更简洁简单,直接把“专”理解成“专门”一带而过了。(一笑!)

佛家有句话叫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里的“制心一处”,与这个“专”字有点类似,这个“制”字与“专”有一定的共性,但具体如何,又不是一言两语可说明清楚的,实在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再笑!)另外,如果专门从“修道之修炼”角度谈这个“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那即不免要谈到道家修炼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铅汞、守丹田、守窍、运转河车等各方面的道家专业术语。倘若再扯开来说,不免为人说“玄乎其神”之“迷信”了。故就此作罢,这部书只谈“道理”,不言“道术”,更不会去求“道方”了。(还笑!)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身体是相当柔软的,老子在此取此特性,同样也类比于前面说的“上善若水”之“水至柔”。婴儿之状常用来比喻成人之初之初始混沌未开之状态,这一点是老子用婴儿引喻的目的。道家常说“返朴归真”、“返老还童”,恢复初始状态也是其追求之一。

故这里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可以理解为:“专一制气达到柔和和谐之状,能够像婴儿那样吗?”这里同样是我前面说的“做工夫”,老子依然用此反问,是说:“你修道做的工夫,做的火候达到了这种状态没有?倘若没有,你说修道成功了,那么只能说,同志尚须努力。”

倘若你还不相信,那么请继续看第三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我们先看王弼的注解“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王弼主要指出了“涤除邪饰”,指要去除外在伪饰、邪饰、虚伪的妆饰,去伪存真,最后达到无有瑕疵之状。河上公本注解为“‘涤除玄览’,当洗其心使洁净也。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能无疵’,不淫邪也。净能无疵病乎。”同样也表示为要“洗净其心”。然而,真的如此吗?

对于这一点,我则不是完全同意他们的见解。我的个人理解是,“涤除”,有洗涤、清除之意。至于“玄览”,历来解释本就不定。我的理解则更加简单:“览”字就直接取其上下结构下面的那个“见”作本义解释。《说文》:“览,观也。”同样也是“见”的延伸意。但“观”是“又见”,是更有深度的“再‘见’”,因“观”较“见”更多了一层思考与深思维,此即如同佛家说的“观照”或“止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见”与“思考”。只不过佛道二家的用字用词不同而已。

但这里既然说“涤除玄览”,说明这个“玄览”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才会去“涤除”,否则没有“涤除”之必要。故河上公说“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反有夸奖“玄览”之意,这一点我不完全赞同。我个人则认为“玄览”即是“玄虚昏迷之览”,既是玄虚昏迷,则不是什么好东西。

当然,河上公说的“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还是有可取之处,因为他是从反面要求人把心“摆正”,而不是把心“居”放在“玄冥之处”去“览知万事”。只这一点,已经相当有劲道了!

另外,这个“玄览”也确实有大实力,非同小可,它确实具有实力可以做到“览知万事”。在佛教中,有“妄想”一词,我认为这里的“玄览”与佛教说的“妄想”有点相近。佛教认为“妄想”是虚幻不真的思想,虽然虚幻不真,但却也是思想之一。并且这种“妄想”也有强大的功能体现。

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妄想”同样也能造化。佛教甚至认为在没有真正觉悟之前,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往往都是这个“妄想”意识的“幻化”,而如何达到真正的圆满觉悟,明心见性,达到本真状态,则需要解脱这个“妄想”之束缚。佛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有此意。倘若“涤除”了“妄想”,也即“涤除玄览”,便可恢复本真之性。

然而,倘若只这样去理解,却又出现另外的一些问题。好比佛家禅宗有一位神秀禅师作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得不到禅宗五祖之印可。而另一位惠能禅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得到印可。

另外有的版本《道德经》也作“玄览”为“玄鉴”,鉴即镜子也,这就更容易联想到“心如明镜台”了。前句的神秀偈即有“涤除玄览”之意,故说“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是后者惠能偈则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言意则是,这个“玄览”或“尘埃”本就是“虚幻幻化”出来的,不需要执着去“涤除”。我个人更支持后者。

同样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即可理解为:“洗涤去除掉那些玄虚的妄想,能够达到无有瑕疵的境界吗?”这里依然也是老子在说修道“做工夫”。换句话说,老子是对修道者告诫说:“你修道,没有洗涤心灵、去除妄想心,没有达到无有瑕疵,还能算是修道成功吗?”

话虽然这么说,但千万不可“先入为主”地认为涤除了玄览就是道了,这不能得到结论。倘若你还要问我到底如何做才可,我只能学老子反问一句“你涤除的那个玄览,还在道中吗?既在道中,你还能涤除得清吗?”要知道,清水、污水都是水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命运曾残忍待我 推我坠入谷底 暗无天日无法以真面目示人 只得躲在面具背后苟且 她像是无边黑夜中飘忽而过的精灵 让早已枯竭的心荡起涟漪 无人教我如何去爱 只得用
  • 现在原耽实体书的删改,已经默认买书的都是读过的人,基本不考虑有新读者,有时候甚至到达了会影响初次阅读的读者对剧情的理解的程度。 怎么说呢,理解作者的难,理解出版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要自由的人,其实要担最大的责任,选别人少走的路的人,要背负最沉重的枷锁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
  • 打卡长隆夜场鬼屋✅ 累到睡不着[赢牛奶][赢牛奶] 今晚想熬到3点!! 果然又菜又爱玩还爱嗷嗷叫 嗓子都喊麻了 [杰瑞]有帅鬼 没去合影 旋转木马上的灯光+f
  • #蔚来# 正式发布75度三元铁锂电池,我们之前也在节目里介绍过三元铁锂电池的原理和难点,这次真的出来了。 1.三元铁锂听名字令人眼前一亮,本质仍是磷酸铁锂电池
  • 育儿小知识#育儿知识##宝妈分享# ⭐️秋季慎防宝宝上呼吸道感染,4个小细节让娃健康过秋 秋季,宝宝很容易因为干燥的空气出现咽干、鼻燥、干咳、皮肤干燥的情
  • #运程# 四柱断语解析及使用条件! 1、财禄 财星入库主聚财,谨守资财不做人。(八字财星不露天干,只在墓中藏有,柱少比劫羊刃,主吝啬,铁公鸡一毛不拔。)
  • 可可爱爱奇奇怪怪的文案 1. ♡生活里的小美好 2.━━━━━●─────── 5:20 ⇆ ㅤㅤㅤ◁ ㅤㅤ❚❚ ㅤㅤ▷ ㅤㅤㅤ↻ 3.✨ Kⷡoⷡ
  • #英雄联盟手游[超话]##英雄联盟手游来了##英雄联盟手游# 11点40睡觉前开一把游戏,想着15分钟左右能结束战斗,也不会超过12点睡觉,谁知道前期裂开了,1
  • 必抢好券..[给力]天猫精选: 四川凉山黑苦荞茶全胚芽荞麦茶 券后折上折 ¥15.9 [给力] 包邮 已抢10101件! [鼓掌]抢¥10券+下单:
  • “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状况,有好与坏,这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我们唯一可以决定的一点就是保持内心的不动摇。只要你能坚守住本心,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 #山东体彩大奖榜# 在一瓶矿泉水也要2元的当下,2元一注的体育彩票可以说是“良心之选”。逛街购物时顺手买张彩票,成了许多人的购彩途径。近日,青岛一购彩者就是在超
  • 五行怎样才能入墓库、出墓库 凡透干露支者,都不是入了墓库,而是出了墓库或坐墓库。比如辰库,癸水是墓气,如果天干透了壬癸,或者其他地支见了亥子,这个辰库中的癸水
  • 今天有点划水啦 突然降温有点像冬天了 冻得睡不好 好困 就看了会儿py 练了上腹 胸 做了20波比去溜小刘喵了 昨天太兴奋 前3公里跑5分0几 给我跑废了 肌肉
  • 铁矿期货周报:华北限产抑制补库预期,矿价承压震荡运行 四大矿发运环比回落,到港较为平稳,预计10月供给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前期在结构性矛盾和海运费快速拉升的推动下
  • 挣扎期中,对于身处其中的双方都是非常煎熬的,尤其对于被出轨方更是这样的:出轨的情况不明,对方的态度不明,未来的关系不明……被出轨方似乎陷入了一个没有边界的黑洞之
  • 两个可爱的小书包都是喜欢的衣服(?′ω`?)太开心了baba也回家了可能遗憾的是没能和小huan一起去世纪天使什么的还有吃羊肉泡馍去哪个袋鼠蹦床公园去七十一号信
  • 不少脾虚的病人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皮肤上出血点增多,就是一个个芝麻粒养的红点,用手一扣可以扣掉。这个主要是因为脾气亏虚,导致脾不统血,这样就有皮下出血。有这种情
  •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释会融# 妥协和自洽,愿随风归隐。 天外云归,在那一刹醒转。 #厚学慈善会# 一朝放下,烟火人间,浮生一梦。 放下时,已
  • 今天过得太充实了,非常的开心和惊喜。 早上去了个地方拿东西,然后离下个目的地,还有超多时间,于是就开始逛起附近的公园来了。 一共逛了三个公园和一个小孩子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