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超话]#《大方等大集经》录出

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大乘经能多利益无量众生。何以故?一切众生因大乘故,得人天乐及涅槃乐。世尊!夫大乘者,何法摄取?何法利益、何法难得、何法障碍、何因缘故名为大乘?

佛言:善男子!有一法摄取大乘,所谓初发菩提之心,既发心已修不放逸。
复有一法,明信业果。
复有一法,观十二缘。
复有一法,于诸众生其心平等乐修大慈。
复有一法,谓不退失菩提之心。
复有一法,所谓念佛。
复有一法,如法住已念于正法。
复有一法,以不退心念于众僧。
复有一法,不失道心念于净戒。
复有一法,远离烦恼心念于舍。
复有一法,欲得无量寂静之身专念于天。
复有一法,念欲安隐一切众生。
复有一法,勤行精进。
复有一法,欲令众生悉得解脱,得解脱已受于喜乐。
复有一法,乐求正法。
复有一法,远离退心为众说法。
复有一法,于听法者生爱念心。
复有一法,于说法者乐为供券。
复有一法,于正法中生药树想。
复有一法,于自己身生大医想。
复有一法,至心专念护持正法。
复有一法,绍隆三宝不令断绝。
复有一法,远离懈怠。
复有一法,所谓知足。
复有一法,于一切财无贪悭想。
复有一法,自持戒已能化毁禁。
复有一法,自修忍已,能化众生令离瞋心。
复有一法,得少利益生大恩想。
复有一法,少得恩分生大报想。
复有一法,自持净戒不轻毁禁。
福有一法,破于憍慢。
复有一法,至心求觅听法之人。
复有一法,离恶知识。
复有一法,至心修善。
复有一法,不随他意。
复有一法,调伏诸根。
复有一法,于法师心如如来想。
复有一法,不惜身命护持正法。
复有一法,行于世法不为沾污。
复有一法,不惜身命求于正法。
复有一法,调伏众生受苦不恨。
复有一法,众生不请乐为善友。
复有一法,于好物中心无贪着。
复有一法,乐念出家。
复有一法,乐称人善。
复有一法,乐求庄严菩提之法。
复有一法,于同师同学心无嫉妒。
复有一法,教化众生发菩提心,心无悔退。
复有一法,覆藏他过。
复有一法,求一切语。
复有一法,求一切作。
复有一法,所谓实语。
复有一法,发言之后要终其事。
复有一法,于善法所心无厌足。
复有一法,随所得物悉与人共。
复有一法,善知魔界。
复有一法,破坏憍慢修真实知。
复有一法,心乐寂静。
复有一法,离我我所。
复有一法,不自赞叹。
复有一法,随俗而行。
复有一法,修正命已乐于寂静。
复有一法,持净戒已思惟善法。
复有一法,修多闻已不生情慢。
复有一法,修善行已即住初地。
复有一法,修空三昧观于法性。
复有一法,得供养已其心不高。
复有一法,乐说世者不与同止。
复有一法,得如法物与同学共。
复有一法,真实方便。
复有一法,一切知已不生贪想。
复有一法,未学学已心不生悔。
复有一法,既学知已心不轻慢。
复有一法,遇骂辱已心不生瞋。
复有一法,供养、骂辱其心无二。
复有一法,闻说正法称赞善哉。
复有一法,为欲具足六波罗蜜常求庄严。
复有一法,信心不退。
复有一法,为菩提道求于庄严。
复有一法,受供养已常净己心,为令施主得大利益。
复有一法,具足七财。
复有一法,能破众生贫穷困苦。
复有一法,以善方便调伏众生。
复有一法,以四摄法摄取众生。
复有一法,不与众生而共诤讼。
复有一法,闻法之时于法师所不求其短。
复有一法,未得无上沙门果证心不生悔。
复有一法,常行世间,不为八法之所染污。
复有一法,常观己过。
复有一法,于举罪者不生瞋恚。
复有一法,见世间法其心生舍。
复有一法,不诳善友。
复有一法,先净其心教他令净。
复有一法,不为利养受持净戒。
复有一法,为增善法修集寂静。
复有一法,为于善法修净庄严。
复有一法,为净功德而修庄严。
复有一法,为净智慧而修庄严。
复有一法,修集无想三昧方便。
复有一法,如法而忍。
复有一法,修三解脱。
复有一法,知处非处。
复有一法,修舍摩他,为欲庄严毗婆舍那。
复有一法,知于解脱。
复有一法,观于三世等。
复有一法,谓不分别一切法界。
复有一法,一切法性不生不灭。菩萨摩诃萨观是百法,如是名为摄取大乘。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地藏论坛佛教APP)
阿难尊者宿世因供养沙弥令其安稳专心勤加诵经,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佛告诸比丘:“谛听着心!斯之总持,皆由福德。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敕我诵经,日日课限,若其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诵经即足,若乞迟得,诵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于时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同欢喜。”

  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食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

  尔时诸比丘,闻是说已,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贤愚经》卷第十

阿难因宿世供养沙弥令得沙弥得安诵经,缘是福报愿求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
===============================
昔无数世时。有一佛图。中有沙门数千余人止住其中。遣诸沙弥数百人行分卫供给众僧。日输米一斛。师便兼课一偈。有一沙弥。时过市中行且诵经。时肆上有贤者。见沙弥行诵。礼而问曰。道人行何所说。答曰。分卫给僧兼诵一偈。贤者又问。若无事可诵几偈。答曰。可得十余偈。又问。分卫几日。曰九十日。当输九十斛米。贤者谓诵道人。但还安意诵经。我当相代出米。沙弥大喜。贤者与米九十斛。还报师已便闲读经。经三月通千四百偈。启师。诵经已讫。要当诣檀越家试之。师即听。诣贤者所报曰。蒙君重惠得安诵经。今经已止故来说之。沙弥诵文句。流利无有踬碍。贤者欢喜稽首为礼。愿我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及到佛出世现为弟子。名曰阿难。常侍世尊特独辩通博闻第一。师曰。时贤者今阿难是。夫劝助学者志求愿功德不虚。缘是福报随愿而得如是也。须弥山南有一大树。高四千里。诸钵叉鸟栖宿其上。树常不动。有小鸟形类鹑鴳。住止其上。树即振摇。钵叉鸟语树神言。无知我身将重而初不动。小鸟未宿反更振动。树神言。此鸟虽小从大海底来纯食金刚。金刚为物所堕之处无不破坏。所以大怖不能自安。经以为喻。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众法为世桥梁者也。《杂譬喻经》

阿难宿世因缘。阿难宿世造诸善根,藉彼善根乞种种愿,而得成就如今贤者阿难。
========
又于一时。长老阿难。被诸梵行大德人辈劝请。令彼奉侍世尊。从尔已来。尽心尽力。意行调适。如来所说。悉皆受持。从如来口所闻之事。或世间事。或出世事。悉能受持。永不忘失。若有人来咨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以是因缘。世尊集众。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中。多闻利智。侍者之内。阿难比丘。是其人也。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长老阿难。于往昔时。造何善根。藉彼善根。今生释种大豪姓家。巨富饶财。大有势力。乃至一切无所乏少。复以何业。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若闻世间出世间事。永不忘失。若有诸人来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世尊复记谓诸比丘。若知于我声闻弟子多闻智慧强记不忘最第一者。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我念往昔。过去世中。久远之时。还于此处波罗奈城。有王治化。名曰梵德。彼王尔时生于二子。一名喜根。二名婆奴(隋言月)。二子之内。喜根为大。其大子者。本性调善。贤直柔和。多有慈心。畏惧诸罪。厌离爱有。其彼王子。见其城内为诸王事之所逼切。悬官苦恼。杀害无穷。多有系闭。所谓枷锁杻械囹圄。地牢固禁。斩截手足。割其耳鼻。挑其眼目。既见此事。遂作是念。我之父王。百年已往。我身云何当治王位。我今知用如此王位。欲作何事。及我身命。亦知何用。所以者何。今见一切诸众生辈。以种种苦逼切其身。如我今者。不如舍家出家修道。作是念已。诣父母边。白言。父母。我欲舍家出家修道。

尔时父母。报其子言。汝身是我所爱之子。不离心意。瞻看无厌。我等宁死。不能别汝。我等但使身命存在。终不相放。如是再过。喜根童子。白父母言。父母当知。我今必定舍家出家。唯愿父母。哀愍许我。如是数数咨请父母。而彼父母。遂即听许舍家出家。而告之言。汝是我子如汝所乐。随汝意也。尔时梵德喜根王子。以其父母许得出家。至于他日。舍家剃发。次第修道。而悟缘觉。能作神通变化之事。放光放水。回天动地。兴云致雨。如是等事。皆悉能办。彼辟支佛。作如是念。我为何事。而得出家。如是之事。我今已办。已得己利。所作已办。我今可往本生之地。怜愍父母诸眷属故。及余众生。令作福田。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次第游行。至波罗奈。至彼国已。依住彼城父王梵德庵罗林内。

尔时梵德。传闻他说。喜根童子。已成大仙。还来于此。住我境界。我今可往至喜根边。显现于彼。问讯慰喻。时梵德王。以大势力。严盛威风。示现神德。从城而出。有四兵众。前后围绕。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遥见父来。而作是念。此诸人辈。梵德王等。大有威力。我慢贡高。我若随宜。在彼前者。梵德王等。必不敬我。作是念已。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坐卧经行。半身放烟。半身出火。身上放火。身下出水。示现如是种种神通。

时梵德王。诸臣百官。见彼尊者大圣辟支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彼等见已。作如是念。我之童子。虽舍王位今得出家。已成大仙。有大威德。有大神通。其心尔时即大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不能自胜。诣彼喜根辟支佛所。王既渐进。佛复下空。王到其所。欢喜敬仰。时辟支佛。下住地上。即便坐于所敷之座。

尔时梵德。到辟支边。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坐一面已。时辟支佛。少说诸法。令王欢喜踊跃无量。显示善事。

尔时大王。从辟支佛。听闻法已。欢喜踊跃。白辟支言。善哉大仙。今受我请。常住我家。我为尊者。当作伽蓝经行房窟四事供养。心所乐者。悉皆办与。若欲哀愍诸众生故。村落城邑。欲行乞食。任意所行。我不障碍。辟支佛尊。默然而受父王所请。于时彼王。见彼尊者喜根缘觉默然受请。即办种种诸供养具。经行房窟。四事供养。悉持施与。自余须者。一切办给。

尔时喜根辟支仙人。为欲怜愍诸众生故。入城乞食。如此之时。即得入城。其月王子。日别至于喜根仙人辟支佛边。承事供养。于诸法中。心有所疑。时时往问彼辟支佛。其辟支佛。或被婆奴王子所问。默然不答。唯于诸指。出其光炎。尔时婆奴。作如是念。此辟支佛。大有神通。而无才辩。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告婆奴言。婆奴王子。汝来出家。汝今若其不肯出家。我定知汝命终之后。必堕恶道。若其出家。汝亦应当成就大仙。有大神通。尔时婆奴。诣向父母。白如是言。善哉父母。喜根仙人。今已出家。我今意欲随出家也。唯愿父母。哀愍许我。而彼父母。遂不许可。婆奴王子。犹故数数至彼喜根仙人之所。承事供养。其辟支佛。复数语彼婆奴王子。汝当出家。婆奴王子。复报兄言。父母今日决不听我舍家事云何也。

尔时王子婆奴。面上色相。出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喜根辟支仙人。告婆奴言。汝来婆奴。汝必当须舍家出家。何以故。汝熟相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婆奴。至父母边。白言。父母。唯愿放我舍家出家。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亦即诣向自父母边。白言。父母。汝等当放婆奴出家。所以者何。其相出现。七日之内。定当命终。以此因缘。父母必当与彼别离。以是定故。宁放出家。在于法内。取于命终。莫令在家取命终也。父母报言。婆奴王子。于七日内。必取命终。与我别者。我今当许舍家出家。

婆奴王子。当于尔时即剃须发。着袈裟衣。其出家已。于七日中。供养恭敬。事彼喜根。时辟支佛。教授威仪。过六日已。至其七日。定知命终。哀愍彼故。从坐而起。飞腾虚空。经行坐卧。放烟放火。隐身不现。种种神通。婆奴仙人。见彼喜根辟支佛尊。于虚空中。现于种种神通变化。见已心生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顶礼向彼辟支佛尊。既顶礼已。发如是愿。愿我来世。恒值如是辟支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闻已。悉令通解。又愿我身。于彼圣人。得为侍者。供养彼圣。又愿来世。得诸神通。所有威力。皆如此佛。若有来问我之义者。我悉为解。令彼欢喜。又愿生生世世之中。不在恶道。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于七日内。供养于彼辟支佛尊。受教法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以欢喜心。供养喜根辟支佛故。以彼业报。今得生于释种之家。而于彼边。乞如是愿。愿我生生世世之中。不堕恶道。以彼业报。所生之处。不曾堕于恶道之中。唯生人天。流转往反。受大快乐。而于彼时。复作是愿。愿我来世。值遇如是教师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一闻。即得知解。以是业报。今得值我如是教师。又于我边。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其于彼时。乞如是愿。愿我来世。若当值遇如是教师。我于彼边。得作侍者。供养彼圣。藉彼业报。今于我边。得作侍者。供养于我。其于彼时。又乞是愿。我于来世。得大神通。得大威力。藉彼业报。今得成于如是大圣。得大威力。其于彼时。又乞是愿。若有人来问所疑者。我悉为彼分别解说。令心欢喜。藉彼业报。今日阿难。有人来问心中所疑皆悉为解。令心欢喜。

尔时佛复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我念往昔。久远之时。波罗奈城。其城有一大富长者。名曰僧萨陀那(隋言王安)。其彼长者。大富饶财。多有生业。犹如毗沙天王无异。家中日别恒有五百辟支佛。来向其家食。其时而有一辟支佛所持之钵。下底尖小。如牛乳形。其钵所安。或在草上。或帘箔上。随即倾倒。不得安住。彼时长者僧萨陀那。有一女子。可喜端正。女相具足。其女见彼辟支佛钵倾倒不住。即自脱钏。奉辟支佛。而白之言。唯愿大仙。取此钏用安其钵下。尔时彼仙。为怜愍故。即取此钏。用安其钵。而彼钵盂。遂不倾动。于时彼女。既见此钵更不倾动安住钏上。欢喜踊跃。遍满其礼。不能自胜。心发是愿。如此仙人安钏上。不倾不倒。我于来世。所闻如是。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令忆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长者家女。今为谁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由于彼时。以欢喜心。自脱手钏。以奉尊者辟支仙人。安置钵器。因发是愿。如此仙人。以钵安钏不倾倒故。愿我来世。若有所闻。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皆忆持。永不忘失。由彼业缘。今所闻事。悉不遗忘。
《佛本行集经》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
https://t.cn/A6M9lAOe
(出处: 地藏论坛-佛教APP)#佛教# #地藏论坛# #地藏论坛佛教app# #佛教APP# #阿弥陀佛# #佛法看世间##佛教音乐##佛教[超话]##世界佛教论坛超话#

【佛说孝顺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 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

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 下列若干:

1.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

2.母亲对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来说也说不完。 妈妈思念孩子,没有什么比得上。 从怀孕开始十个月,行住坐卧受苦恼却不能说出来。 想要吃什么穿什么,虽然得到了也不欢喜,担忧的心没有一刻休息,一心就想着好好生下这个孩子。 当遇到产难时,就像百千把刀来割。 如果平安生下孩子,大家都欢欢喜喜,宝宝一声哭啼,十个月受的苦,妈妈都忘光了,就像听到美妙的音乐一样快乐。 宝宝睡在妈妈的肚子里,由妈妈的甘露泉喂养,这个恩德,就算高山也比这低,就算大海也比这浅。 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 如果用一劫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3.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 家里有妈妈在,这叫做富。 妈妈不在,叫做穷。 妈妈在的时候,叫做日中,妈妈不在了,叫做日落。 妈妈在时,叫做月明,妈妈不在了,叫做黑夜。 所以大家要好好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4.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 就这样做百千劫,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

5.佛说:从地上积累珍宝,积累到二十八天,拿这么多珍宝去布施别人,不如供养自己的父母。

6.最大的善,不会大过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不孝。

7.世上要是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

8.如果把父亲放在左肩上,母亲放在右肩上,这样千万年,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也报不了父母恩。

9.在家居士,如果不供养父母师长,这是「失意罪」。

10.修世间法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11.我曾经因为四件事情舍弃我的生命,一是,为破众生各种烦恼。 二是,为了让众生平安快乐。 三是,为了除掉自己贪着自己的身体。 四是,为了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大恩。

12.我不但今天赞叹孝顺父母,我在无量劫中经常赞叹的。

13.如果人少许供养父母,这样获得的福德无量,而少许不顺父母,罪也无量。

14.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15.有四种恩最难报答。 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 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16.用饭食供养贤圣,这不如孝顺侍奉父母亲。

17.我世世都奉持诸佛至孝之行,所以我德高福盛,然后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18.世上的父母应该极亲极爱的,可是众生轻慢父母不尊重;我现在为了摧伏这种我慢,所以为此出家救护。

19.菩萨世世都用时令鲜果供养佛陀比丘和父母,菩萨世世都这样对父母——如果父母睡着了,不敢吵醒父母,如果要叫醒父母,都用好听的声音。 如果有好吃的,不会独吃,总是先给父母吃。

20.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

21.众罪最恶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孝父母。

22.如果不孝顺父母,自己的东西都拿给妻子儿女,或者把父母的东西,自私给妻子儿女。 父母好话,自己不肯听从,甚至为护老婆而骂父母,这种人叫做「世间最大劫贼」。

23.不孝父母,轻慢尊长,将堕落三恶道。

24.想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种福。 第一种就是孝顺供养父母师长,不杀生,修十善业。 第二种是受三皈依戒,不犯戒,不犯威仪。 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也劝别人读。

25.得到大财物,要先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法师。

26.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 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27.众僧是出三界的福田,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

28.佛告诉迦叶长老说,众生恼乱父母,让父母心忧恼,得多病报。 供养自己父母和病人,得少病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

29.佛对阿难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这个功德殊胜难量。 我过去世,慈心孝顺,供养父母,甚至舍身肉济救父母危急苦厄。 我以这个孝顺供养父母的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因为孝顺父母的福报。

30.如果让父母生气,子女会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不顺,牴触顶撞父母,冲父母发脾气,很快就会有不顺。

愿所有众生都能够孝顺父母,供养父母。 愿我们把一切布施、一点一滴善行的功德全部都回向给父母。 愿一切如母众生皆能远离痛苦烦恼,究竟解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公司业务虽然也是满足一个小需求,但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等等,已经不是卖自己时间了。第二阶段,开小公司卖自己的时间年龄三十多岁,收入就可以几十万到一百万,看干好干坏了
  • ✨日本百年糕点老字波路梦 好吃到流泪❗️满满的豆乳夹心+酥脆威化饼干 甜而不腻 超好吃~ 吃多还不发胖的威化饼 你吃过吗❓ 每包仅80kcal 赏味期限至今年
  • (有辣椒欧)P3凤凰的黑椒鸡排(还有茄子的那个也还可以[哈哈])P4重庆鸡公煲(也很南方味儿欧)P5傲莱石锅鱼(藤椒味儿的很麻)P6天柱的四川饺子(手工的很大个
  • #摩登兄弟[超话]#[蜘蛛侠]#刘宇宁WMF品牌代言人#真正爱一个偶像,不仅仅是追行程追动态,而是我有我的事情我把它做的很好,他也把他的事情做得很好,就这样,我
  • 等等 ,只是当时林生斌是弱者 ,人人都对他投以同情 ,而宋祖德早年间就靠着臭嘴出名 ,也就导致很多人都喜欢他 ,所以在他发出此言论的时候 ,宋祖德就遭到了网暴
  • 来我的主页看看我的精选照《文昌帝君阴骘(zhì)文》简称《阴骘文》,是中国古代道教重要典籍。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难下定论。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
  • 《太上感应篇》浅解07--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译文: 人人都讨厌造作恶事的
  • 《西山经》云∶观水西注于流沙,多文鳐鱼。状如鲤,鸟翼鱼身,苍文白 首赤喙。常以夜飞,从西海游于东海。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大穣。 飞鱼指古代中国
  • #金在奂[超话]# [冰雪奇缘雪宝]#金在奂反转魅力# 210911 在奂个人ins视频/210912 倾听 饭制6P ☹️✊ cr.m_n_jh 【Al
  • #浪浪钉[超话]# 我一个30+的老阿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饭圈为什么这么喜欢吵架,为什么这么乱!对于你不喜欢的人或事,你为什么要给眼色看呢?哎……我还想说
  • #城市追击-香港# 【#香港教育工作者工会成立维护专业及教师权益# 】教协昨日正式通过解散,教联会今日(12日)举行「香港教育工作者工会」成立记者会,加强维护教
  • 没想过我会拥有置顶[允悲] 这里是一个南北的同人文写手,偶尔开car 叫我阿涔就好了[心] cp就搞南北,偶尔有墙头不重要 本命歌手薛之谦,演员的话墙
  • 因为被我拆穿恼羞成怒拉黑了我[可爱]笑拉了第一次遇到这种pph…家人们别被骗了哦,圈子里出这样抽奖又骗经验又骗邮费的人咱们也不是第一次见了,记住两个字:谨慎!P
  • 欢迎每天和我们一起清晨坚持打卡,给自己的心灵灌能❤️更欢迎你们加入“活力绽放*清晨心生态”一起建构全新的生活方式[鼓掌]你所收获到的远比你想象到的更多更美好!#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
  • 我强烈要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强烈谴责举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及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同案不同判(类似案例2019最高法行申14151号案,2018最高
  • #川岛海荷# このポーズなんだか分かりますか❓ . そう0️⃣1️⃣/0️⃣7️⃣ポーズ❗️ ドラマの放送開始日なわけです❗️ 1️⃣がカッコイイ というわけで
  • “面对你这种没素养的货色,我不跟你一般计较,你是不懂我对少爷的感情,奈何桥上,那一世世的孟婆汤真以为是白倒的?十二生肖就差个龙就轮回了一遍,那一切只为等候着少爷
  • 哲人: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哲人: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
  • 彩云客户服务中心管辖区域复检小区:昱铭小区、宇龙小区、茗月小区、怡景小区、棠棣小区、巴洛克小区、虹馆、凤凰城、和馨园、嘉柏湾、橄榄家园、新嘉坡城、银湖柳苑、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