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很深的关于眼泪的一段话,是郝蕾说小时候第一次有机会去拍戏,原先定好了在这部青春片里她演女一,后来被塞进剧组的关系户抢了角色。组里又对小孩儿很不好,她开始生病,胃痛加上对人情世故的不理解,让她突然很想妈妈,就坐在那里哭了。导演看到,赶紧让摄影师来拍她:“她哭了!快把镜头给她!”

郝蕾当时就觉得,人真的是太坏了!

从此以后她决定不再在人前哭,想哭的时候就花钱坐小三蹦子,让师傅把她带到海边,挖一个小坑,脸冲着沙坑哭,哭完了拿沙子埋起来。

我觉得她这个办法挺实用啊,对着别人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眼泪是有自尊心的,它拒绝成为某种笑柄和谈资,宁愿把它藏起来,让所有人以为,你生来就不会哭。

或许我也需要一个小坑,来存放眼泪、表达欲和情绪,为什么要展露给他人呢?人类的悲欢从不相通,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没必要结草衔环推心置腹,谁知道在别人那里我是个什么鬼样子。

人类不必互相理解。

西川:苏轼韩愈都爱的“石鼓”,藏着怎样的千古秘密?

走着走着,路过皇极殿后面的宁寿宫,忽见有石鼓展,便走进了展厅。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石鼓原石。见得很突然,感觉那十座外形似鼓的花岗岩刻石就是沧桑本身。

文|西川

我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件清中期官僚、学者阮元据天一阁北宋石鼓文拓本翻刻的石鼓文旧拓。阮元所据拓本原为元代画家、书法家赵孟頫所藏,后归宁波天一阁,但终毁于太平天国兵燹。阮元曾两回摹刻石鼓,一次在嘉庆二年(1797),一次在嘉庆十二年(1807)。前者置杭州府学明伦堂壁间,后者置扬州府学明伦堂壁间。岐山石鼓天下摹刻颇多,以阮氏摹刻为佳;两回摹刻,以杭州府学本为精。书法家尹秉绶尝赞阮元翻刻石鼓文曰:“大儒好古,嘉惠艺林,洵盛事也。”

应该是五六年前,我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偶见此拓本。所拓古字,我多不识,但直觉以为其字高古,猜想是某青铜器铭文的清代翻刻拓本(因为其上有“北平翁方纲观;男 树培、树崑 侍”字样)。而售卖者亦不识此为何物,遂低价卖我。回家一查,竟是石鼓文的阮元翻刻拓本,而且是杭州府学本。拓片上的文字属大篆类,介乎西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又称“籀书”,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据说在唐代,石鼓原存465字,到北宋大观年间剩余432字,到元代大德年间剩余386字,就是今天石鼓原石上文字呈现的样貌。15、16世纪之交的明代收藏家安国曾藏有十种石鼓文拓本,因自号家门“十鼓斋”。其中最佳者为北宋三拓,他仿照军兵三阵名之为《先锋》《中权》《后劲》。这些拓本,世上保存石鼓文字数最多,后流传到日本,藏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我这件翻刻拓片或许意义不大,但依然让我领略到石鼓文字浑劲的笔画、规矩的结体,感受到其庄重圆融、古茂丰雄的神秘乃至神圣。正是这件翻刻拓片将我带向了石鼓、石鼓文、石鼓诗。

石鼓又称“猎碣”,我这件拓片为第二碣。其诗曰:(见图一)

这段诗被研究者命名为《汧殹篇》,记述的是秦国君臣兵士的一次捕鱼活动;诗后段也记述了做饭加工的场景。郭沫若对本诗有清楚的解读,网上可以查到。当我能够试着读下它来,而且感受到它的韵脚,我心生莫大欢愉,不免好奇若此诗当初被孔夫子收入《诗经》,该入《风》还是《雅》还是《颂》?——当然孔夫子也许不收,那是他老人家的事。韩愈说:“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荐士》)《汧殹篇》所叙与秦国君臣有关,它被费劲地、正式地,甚至庄严地凿刻于石鼓,在当时肯定不是小事。那么一般说来,它应该有一种场面化的庄重腔调,然此诗却传达出日常、温暖、活泼、乐观的感觉。当作者说到“濿(漫)有小魚,其游散散”的时候,他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样子。而他这种兴致似乎在示范后人:古今同心。对上古生活、上古政治、上古经济,《汧殹篇》开我眼界。

猎碣石鼓一共十面(今存九碣半)。每鼓一诗,诗皆四言。因为这些诗作的启首用语,学者们将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汧殹)、田车、銮车、霝雨。这些诗作所叙所咏涉及征旅、修路、渔猎、收获、操练,以及发生在出征或狩猎归途中的遇雨、涉水、行舟之事。被称作《吾车篇》的这一首石鼓诗也很完整:
吾车既工,吾马既同。

吾车既好,吾马既阜。

君子员猎,员猎员游。

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

此诗有类《诗经·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渊博的孔夫子“西行不到秦”,没能对秦地诗做现场调查,他肯定是没见过、没听到过《吾车篇》。

上古华夏究竟有多少诗篇泯然无迹?《墨子·公孟》谓“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合当古诗一千二百首。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经学略说》:“太史公谓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为三百篇。或谓孔子前本仅三百篇,孔子自言‘诗三百’是也。然《周礼》言九德、六诗之歌。九德者,《左传》所谓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九功之德皆可歌者谓之‘九歌’。六诗者,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今《诗》但存风、雅、颂,而无赋、比、兴。……九德、六诗合十五种,今《诗》仅存三种,已有三百篇之多,则十五种当有一千五百篇。”对虽事先锋又自诩好古的我来说,识得《诗经》之外的上古诗篇,感觉更多拥有了一个文化秘密,好像贸然得福,独占了什么,私心以为在知识和精神的台阶上又登高了一级。

土于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唐人称之为“陈仓石碣”或“岐阳石鼓”。韦应物、韩愈皆以之为周宣王时代的故物。宋人郑樵《通志略》以为石鼓作于秦惠文王之后、始皇帝之前,近现代罗振玉、马叙伦均认其出自秦文公时代。据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金石学家唐兰考证以为,石鼓刻凿时代当在秦献公十一年(前374)。今人刘星、刘牧则确认石鼓文当产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到三十四年(前219~前213)之间。若此,则与李斯小篆勒石几乎同时。但石鼓文与李斯小篆何其异类!——学者们的莫衷一是,更增添了石鼓的神秘。

出土以后,石鼓最早被存放在凤翔孔庙。做《石鼓歌》的韩愈见到的是好友张藉持来的拓本。遇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置放于凤翔学府。参与寻找石鼓的人中包括了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将其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国学。逢“靖康之难”,石鼓被金人北掠,因不知其价值,中途被弃置荒野。后石鼓又流落到北京。有文化的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对石鼓呵护有加。抗战时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南迁,兜兜转转,险象迭出,但最终完好无损返回北京。解放战争后期,石鼓本在运送台湾之列,但因其太沉,上不了飞机,没能被运走。1956年石鼓在北京故宫展出。展馆原在皇极殿东庑房。2004年重新开展,展馆移至宁寿宫。

2019年秋,我因参与拍摄纪录片《与古为友》,与摄制组一起进入故宫。走着走着,路过皇极殿后面的宁寿宫,忽见有石鼓展,便走进了展厅。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石鼓原石。见得很突然,感觉那十座外形似鼓的花岗岩刻石就是沧桑本身。每石高约90厘米,直径约67厘米,重约1吨。那冰凉的石头,曾经颠沛流离的石头,被康有为称作“中华第一古物”的石头,作为古文明核心象征的石头,其暗沉的色泽、斑驳的石皮、号称“汉字之祖”的残存的古字、不见于《诗经》而又为我熟知的古诗歌,令我晕眩穿越。我胸中涌起日星出没的洪波,仿佛得见秦国的君臣、狩猎捕鱼的士兵、烟尘与猎猎旌旗,仿佛听见士兵们的呼喊与石匠们叮叮的凿刻声。我当时真有跪拜之心,但没好意思。按捺流连之后,我假装平静地走出宁寿宫,望着旧朝的黄瓦红墙、新时代的四海游人,投入纪录片拍摄,但内心里排列着如大星陨石的石鼓。

如果这些石鼓上仅镌刻着实用的纪实纪事文字,而不是《诗经》之外的诗篇,如果这些石鼓和石鼓文字不是被张九龄、杜甫、岑参、韦应物、韩愈、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苏辙、张耒、张养浩、揭傒斯、李东阳、董其昌、朱彝尊、王士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沈德潜、姚鼐、翁方纲、曾国藩等高人吟咏过或者写到过,我在亲眼见到它们时不会荡胸波涌。石鼓所系之诗文、之文化记忆,自唐世以来形成了一个宏硕的系列。这个诗文系列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中非比寻常。
韦应物《石鼓歌》曰: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如果没有略晚出的韩愈《石鼓歌》,韦应物的“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也应算雄蒙大语,为人牢记。但是论影响,在石鼓歌书写系列,当然首推韩愈韩退之的不朽杰作《石鼓歌》。该诗创作于元和六年(811)。诗中韩愈建议将石鼓从荒野运回,免受风霜与人为破坏,应置放并保护于太学,供诸生讲解切磋。其诗如此开篇: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
这里韩愈用七言,并未袭用石鼓诗四言作句的形式。其诗启句平实,然后荡荡铺开,高追远古,将石鼓置于万世之中。按照中国古诗的一般体量,韩愈《石鼓歌》就算长诗了。不避我出,不化物我,纵横叙事,以文为诗,营语排奡,行文厚密,有时佶屈聱牙,却回肠荡气,仿佛对应着石鼓的古、硬、重、奥,以及风霜,以及文武合体之质。不知道是否有人说过,韩愈《石鼓歌》其实开创了一种诗歌的风格传统,我们可以简单称之为“石鼓歌传统”。韩愈身后虽亦有诗家以飘逸之语、短小形式吟咏石鼓——如清代王士祯作五言律诗《石鼓山》“遥忆岐阳狩,来过石鼓山。韩苏今地下,星斗尚人间……”,但大多数后代诗人咏石鼓好像都是在续写韩愈的《石鼓歌》。约略说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写作风格,唐诗是唐诗,宋诗是宋诗,但要书写石鼓,宋、元、明、清的诗人们多取韩愈为模范。绝了!而且天下古物、古迹数不胜数,但为什么不同时代、朝代的诗人们并不使用统一风格书写例如杭州苏堤或者洞庭湖岳阳楼?石鼓歌书写系列堪称独有!我们由此看出韩愈的魔力,或者说是石鼓与韩愈共谋的魔力,将后代诗人中的不少人编入了同一个队列。

站在这个队列前头的除了梅尧臣,就是嬉笑怒骂又元气淋漓的苏轼苏东坡。但他“续写”《石鼓歌》时收起了自己常用的语调而改用韩愈的语调,仿佛韩公附体。北宋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十四日,苏轼到凤翔签判任。十六日,谒当地孔庙,抚石鼓,作《石鼓》诗。该诗为组诗《凤翔八观》之一。苏轼《石鼓》诗如此开篇: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
与韩诗一样,苏诗也是启句平实,但随后进入大开大合的表述,且用仄韵,写得比韩愈更像韩愈,等于把韩愈又发明了一遍。他首先把他的弟弟苏辙带进了这个石鼓歌队列。苏辙写有《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一石鼓》:“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虞。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宣王没后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再后来的诗人们好像不加入这个队列就难称“诗人”:元代王冕,明代王维桢、董其昌、吴宽、李东阳,清代沈德潜等人纷纷入场,搞得连乾隆皇帝都摩拳擦掌地入列〔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特令仿刻石鼓,置之辟雍。仿鼓现存北京孔庙〕。乾隆《石鼓歌》可能是老皇帝比较上档次的诗作之一:不仅韩公附体,苏公也附体,或者说是韩、苏化作了石鼓幽灵,附在了乾隆皇帝的身上。他的《石鼓歌》虽用到成语、套话,但写得像模像样,也是以纪事开始:
石鼓之数符天干,千秋法物世已少。
况乎辟雍所罗列,多士藉以资探讨。
韩苏杰作遥唱和,近者德潜诗亦好。
濡笔将吟复屡停,蛇足今添笑绝倒。
昌黎建议虽不行,至竟如言见诚蚤。
东坡寓意良独深,新法当时实滋扰。
德潜力欲追二公,横盘硬语抒文藻。
……
韩苏石鼓幽灵飘荡到清晚,曾国藩下场作《太学石鼓歌》,在石鼓歌书写传统上认祖归宗,风格潇洒纵横,铺排八荒,与韩苏的石鼓歌样式不差毫厘:
韩公不鸣老坡谢,世间神物霾寒灰。
我来北雍抚石鼓,坐卧其下三徘徊。
周宣秉旄奠八柱,岐阳大狩鞭风雷。
四山罝罦币天布,群后冠带如云来。
东征北伐荡膻秽,方召Image何雄哉!
铭功镌石告无极,欲镇后土康八垓。
……
王羲之、谢安为中国斯文贡献了“兰亭修禊”;苏轼、黄庭坚、王诜、李公麟、米芾贡献了“西园雅集”。这都是具体特定空间、时间里的神话。而韩愈、苏轼、乾隆皇帝、曾国藩等在时间的维度上“雅集”于石鼓,堪称“千古雅集”。而这个雅集,千百年来不断赋予石鼓、石鼓文、石鼓诗以更多的文化含义。过而言之,嬉而言之,不入“石鼓歌队列”就是不入斯文队列;在古代,中唐以下,那些号称诗人但无能入此列者,庶几不足与论。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1期,原标题为《石鼓,石鼓文,石鼓歌》)

一旦心裡確定了。喝第三泡簡潔多了。茶湯在口中四溢,掃盪過味蕾時甘爽在口中明確的存在。發散而不是張揚,得益於二三十年的存放。

前些年師父去六堡,茶家人一籮筐放在店裡,說好多年了,就那麼放著。幾番言語下來,老板知是行家。最終以25%的價格勻了一斤給師父。是真行家才願意分享,少收點也不特別算計。因為互相懂得,所以也珍惜。不是懂茶人,就怕暴殄天物了。茶要懂得,才不辜負。茶老板告訴師父,曾經有個北京來的茶客,直接拿走了同批的一籮筐,幾十斤。

在深味第三泡的味道的甘爽,體會其中變化。師父轉身在茶壺架上瞄了一眼,拿的還是把段泥。把茶盤上的上把壺挪了挪。放上這把段泥。

師父說剛才的是一個級別,接下來的這個,是另一個級別的了,用心去體會它們之間的不同。燒水,熱壺放茶,潤茶,澆淋遍壺,接下來是稍微幾秒的停頓,然後倒茶。

同樣,潤茶的笫一遍也要嘗一嘗。第一遍包含太多信息,雖不盡完全可靠,作為評判一款茶,但知道洗茶時的各種信息,結合之後的每一泡的特徵,會對準確的判斷一款茶的有重要的信息需判斷。

平時泡茶多的是隨意,今天師父都是極少有的認真。都暫時停住,什麼話都不想講。潤茶湯帶出的是茶的基本信息,工藝,發酵類茶的菌種,甚至一些茶底信息。但愛茶人不應該即以此為下判斷,對一款茶為之定性。這不是真茶客的態度,武斷自然也是不應該有的。而是通過前前後後那幾泡的不同,分別在色、气味、茶湯諸因素上再來精微辨析其中的突出與隱而難顯的那些特徵。 師父的朋友,香港茶商也是制茶的大師,凡上山試茶,三泡而已。這三泡,自然非一般人想象的三泡。這些決竅,都是將一款茶全真展示的要法。才能盡量可能的客觀,避免不公允,於茶是不敬。不是應有的態度。

之前都是偏於茶,其實更重要的是體感。身體對茶的“應”。這個才是真正的關鍵。發酵類茶的水很深,一是其難於把控(主要是想投機取巧,才會使得發酵茶如此局面)。然而,其千變萬化的獨特風味之魅力,是飲茶人對之永不倦怠的根本原因。茶底,工藝,菌種,天氣,態度......。

每一樣都是各種因緣。茶的品種老嫩,季節,生長的海拔環境....釆茶的天氣,制茶的天氣,存放的天氣。師父與香港一位幾代制茶的大師幾十年的交情,多少次踏遍那些傳遍世界的茶山。本身做了幾十年茶,有次這位大師還是很無奈的告訴師父,就算是按同樣的茶樹,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時間,同個地方,茶轉化後出來的味道都不盡相同。當然大致方向還是有,那種細微的差別,身體的感受,很難重复。

茶禪一味,大概在其精微之處。一個在味的感知,一個在心的感知,而感知之妙,在其萬化,而非固著。固著謂之陳見。陳見,亦妄矣。修真,悟真,道觀之害。每一款茶的味道,哪怕同是一品種,區別是存在的,微妙的,惟精微可至達 ,惟辨微可以存其真。以師父勻其茶的筐茶而論:表面的、筐底的,中間的,邊緣的茶味變化微細,差別是確實的,但非專注,敏銳不能辨析。

再返歸觀心,則始能分辨善惡,真假,良莠,之後方能行以公義,少害人,少損人。之後始能話無善無惡,無真無假。 在公義上立足,才有資格講善惡真假,立足。黑白不分,善惡不辨。或雖聰明,卻處處機心,心存私欲,則凡一切良善真假之辯,盡皆偽耳。 今天這個時代,聰明人太多,缺德的更多。就是偽善的結果。

吃茶去,心靜下來,專注一事,靜得心,淨得意,然後始可言語。靜心淨意,始能神清,清則可見,靜則可觀。可觀可見,方可言道。是明無觀無見。

今日補續前(一)寫這篇文章,已是憶前日茶事。昨日與師父喝茶時聊到打坐。往昔半時而不耐,今时1時而輕松。前夜上坐,觀一呼一吸,體感甚佳,忽然領悟:這一呼一吸之間,如從上坐後第一時始數,每一次的呼吸,皆能專注於這一次次呼吸循環往复,層層推進。柔、輕、長、綿、勻(個人特色,不必如人)之自然起伏,以一時為記,專注於是,一呼一吸皆不落。其專注可謂專一,其觀也,亦可謂之精微矣,其時之行止,或可謂定矣。以平時之心性以為定不可能,以靜入寂,則定不過自然而已,其境不同,語意不一。師父惟說一句:保持好奇去做就好了,理論無益。

記得前些日我忽然想到,依道不依法,依法不依師。我告訴師父,我悟得依道不依法。然後說信心是大關鍵。很多人只會背書,吃別人口水,書讀得多於專業百技能有好處,於修道無益。他很認同我提出的信心,雖然我從未拜過師。而師是禪宗與南傳皆有皈依師承。但我沒告訴他我還想到了依法不依師。師也是不拘形式之人,這點是我喜歡与他喝茶的原因之一。否則我是除了工作,一概不與人往來的。但我從於根本:依道不依法,而且充滿探索的好奇,這就夠了。我不說,是其為人師,我不欲以拜師入師門證與悟,野放山茶,野性生滅,這是我。但我要敬人,故以師稱。此是道論。而於道外,如飲茶事,則是真師父,真的難於企及。

潤茶之水師父往日均是一小口,知道他舌在口腔攪動,以致臉、喉頸皆動。停留幾秒,杯中餘茶傾注建水。然後再閉目幾秒,這之中一直在用味蕾找到味覺細微的變化,臉喉一直在動。然后咽下,之後再睜開眼談感受。

茶倒好,看著我說:您試試下這款,師父做了個請茶的手勢。第一口感覺他如往日,之後又喝第二口,這第二口就是正常的飲茶了,咽下愉快的嘆口氣。然後,看我喝完第一口。問,這個感覺怎麼样。

這茶一入口,整個的在口腔爆發,滿口鮮爽,氣韻旺盛,口舌生津。而且這只是潤茶湯,色雖不足,茶氣已十分。禁不住咽下,它在舌面上、頂棚、喉嚨留下的幹爽的感覺,正是口舌生津的誘因,或者是口腔味覺的自動觸發。

之前那款,茶味已然很足,甘而爽。絲丝回甜。沒有比較,則已然知足。這款則是非常幹爽,芋艿味,幹幹淨淨,霸道的茶氣已隱隱而現。把一眾什麼花香果香這些回甘,都顯得小氣而多餘了。一口吞咽下去,茶氣翻滾,滲浸微妙,開口就驚嘆不已。說出種種細微。不一樣哦,師父只是淡說了一句。我則已驚為天人。

接下來才是第一泡,不多時,倒入玻璃公道,燙水醬而紅,燈下一照極為通透。我不禁感嘆,欣賞它的隱隱陳紅。這一次再來感受它的與前面的不同。口感飽滿充盈,剛才的味道還不十分明朗形象的話,这次則非常有體積感,形象鮮明而幹淨,.雖是陳茶卻無刻意的陳味,很幹爽,茶氣入心輪,然後入眉心,坐著一會兒,腳底也有感應。惟一不同時,察覺身體的變化,但卻似乎沒有攻擊性。這在生普、有些綠茶中常見的那種攻擊與身體的反映,完全找不到。

交叉著泡,交叉著喝,更能體會兩款茶的不同。選料,工藝,能把控的,不能把控的。之前那款茶,因為交叉泡,有一泡因為說話太投入,過了一會才想到茶還泡着,倒出時杯中已成醬油色,這在以往的茶是不能喝了的。但這個喝起來,只是更飽滿、更實更立體的口感,其它並無異常。對身體也很柔和,已經沒了攻擊。

而且喝到後面,即使淡些了,但茶氣依然充足,很耐泡。這在幾泡之後走下坡的紅茶之類,發酵茶的存在,是一種超然的魅力,

問了下,師父才說,這個是六十年代的六堡茶。五十多年了的六堡,聞起來,倒也不怎麼特別,不張揚,煙火氣,茶的那些浮氣,早就放沒了。

我有個朋友只喝紅茶,綠茶她也不能喝。她是喝好紅茶的人。但一說起普洱六堡這樣的發酵茶,總拿她在雲南昆明某研究機構叔叔的話說:這些發酵茶把營養物質都破壞了。所以普洱(六堡,黑茶)是沒有意義的。哈哈,好吧。就這樣。

(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天逛了街,吃了披萨,杨柳前两天就说想吃披萨,奈何两个人简直吃不完[苦涩]。扔了一大半,给很多人发了祝福短信。刚刚发完最后一条,是给赵偈康的,希望他在广州一切安
  • 本 肖战唯粉 觉得斗罗大陆 好看[给你小心心] 肖战唐三 肖战斗罗本 肖战唯粉 觉得斗罗大陆 好看[给你小心心] 肖战唐大陆☘️ 斗罗大陆肖战 唐三肖战 斗罗大
  • 记录新生命[心] 我家的葡萄架来了新邻居,一只背部黑毛,腹部白毛的尖嘴小鸟。它在葡萄架的隐秘处搭建了自己的鸟巢,孵了三个小鸟蛋。今天观察到有一只小鸟已经出壳啦全
  • 到底是什么心态?嗯,好,我来告诉你,首先,挽回的过程中你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我是可以挽回的她(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暂时分开而已。其次,一定要搞懂或者清楚他为什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旧无陶令酒巾,新撇张颠书草;何妨与世昏昏,只问君心了了
  • 睡前、出门前的拥抱和亲亲是和姐弟俩每天必不可少的仪式[心] 弟弟现在变得很黏人,喜欢跟我撒娇,经常抱着我说:这是我的妈妈[可爱] 姐姐立刻哒哒哒跑过来也抱紧我说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幸品尝到高山流水酿的糯米酒,来自本地海拔最高的村子里酿造。这个立冬,寒而不太冷,犹有一丝暖意。而这心间的一丝暖意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自
  • 孩子的成长,总是少不了很多玩具、手工…的陪伴,做家长的也希望给孩子很好又适合她们的。这学期的兴趣班课程就有衍纸,美术、陶艺,这些都是锻炼孩子动手动脑,培养逻辑思
  • 你还在找工作嘛 叮:您有一封offer请查收 声明:这是一条正经的文案,欢迎有野心热爱生活的你加入。我们招收优秀房产经纪人,毕业生都,底薪2500+3000绩效
  • 祝福2021中秋快乐!平安! 坐标: 北纬N30°52′23.97″ 东经E105°23′4.91″ 四川省射洪市 金桂飘香福临门。吉祥玉兔闹月宫,嫦娥霓裳舞
  • #热门楼盘推荐#【海港区兴龙九里桃源】 价格:约10800元/㎡ 全部户型:一居室(51㎡) 二居室(86㎡) 三居室(123㎡) 楼盘概况:兴龙九里桃源位于秦
  • 《梦》 一直是个简单的人 既向往不羁的自由 也甘于诗意的平淡 世人所谓的烦恼心 不外乎是过于在意 寻常人眼中的看法 无人能懂又能如何 活出自我真我足以 喜欢
  • 下午意外的放学,背着个摩托车头盔回家,被岚山渡月桥头的新八茶屋的巨大冰激凌吸引…店里陈列了各种奖杯&证书,说是囊括了意大利冰激凌协会各种大奖和国际大奖我要了个“
  • 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话,说: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没有谁生来强大,都是吞下了泪水,撑大了
  • 风起时,我在想尼。雨落时,我在想尼。花开时,我在想尼。雪舞时,我在想尼。于是,一年四季都在想泥中度过,这想念从来不会停止,从梦里到梦外,一直延伸到生命中的每段岁
  • 中华经典诗文,让我更有力量——辛丑八月十九 苏轼《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
  • #2021南昌飞行大会# ▪️2021南昌飞行大会将在10.29举办 为期三天 ▫️将首次邀请空军飞行表演队进行精彩的特技表演 ▫️将在南昌航空城完工交付
  • 经典案例赏析 这个面积为130平方米的公寓拥有古怪的性格、自然的阳光和古基优美的海岸,这些都将 Hayden Bagnall 深深吸引。为了纪念上世纪80年代的
  • 哈哈哈哈哈救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张哲瀚的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原来你们的CP就是这种啊!我发现你们的脑回路的确有很大的区别耶 但是居然还较多赞。。。。。
  • #垃圾分类小知识# 坚果,种类丰富,开心果、夏威夷果、腰果、巴旦木......营养丰富,对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都有一定好处。 从大白兔到各种网红糖果,每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