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回顾总结,第二部分。
金刚经说了什么——
佛还用自己昔日修忍辱行的事例来阐述以上观点。佛说自己昔日做忍辱仙人五百世,并且在某一世“修忍辱行”,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都安住在“一切相虚妄”的见地上,无我相、人相、无可忍的事相,不起嗔念,最后才能在“忍辱行”中见到空性,最终圆满佛果。

佛说到此总结说:“善男子、善女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应‘离一切相而发心’,因诸相虚妄,离一切相便无所求、无所得,这是真正的出离心,真正的菩萨发心。”虽知一切相虚妄,实无众生可度,但每一位菩萨要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修忍辱等,这是修证方法,回归如来果位 “破我执”的需要,而且从本质上,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利益众生才能功德圆满,成就佛果。

佛又举例说,如果菩萨住相修行布施,我相、所求心、人相,都会形成修行的障碍,这些障碍使人的心就像进入暗处,无法见到光明。所有的相,小到一粒微尘,轻如一片羽毛,只要你以为它实有,并在心中执着、牵挂,那粒微尘、羽毛就会遮住你的眼睛,使你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会充满你的全部身心世界,使你如困囚笼,如负重压,不能回归如来自在之境。

佛还说,这样的见地,乐小法的人听不进去,因为“乐小法”者只求一点神通、神变之术,求此生平安健康、宁静快乐,求此生长生不老、生活得安逸幸福。这样的人要使他离所有相,接受“一切相虚妄”的见地而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等菩萨行,暂时舍离人间的荣华富贵,他是无法接受的。因他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在佛的眼中,这一生即使寿长千岁,也只是刹那弹指间。

佛在说以上见地时,告诉弟子们,如果有人能懂得我说的一切而去修行,功德、果报之大不可思议。因这样做可以获得从轮回中解脱,可以成佛,获大自在,当然功德果报不可思议。

以上所说基本上是佛在指出弟子们刚发心容易在见地上出现的错误,而且易执着的相,在经文中属于一个部分,即我们现在版本的前十七品。

《金刚经》在第十七品之后,我们看到须菩提向佛重新提出了问题,即发心求取佛果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怎样安住在佛的知见道上?怎样降伏内心的烦恼、妄念?而经文中佛的回答角度有所不同。因佛在前面十七品中已将弟子们心中当下执着的相全破了一遍,现在开始谈破相后的如来果位境界了,意在令弟子返观内照、如如不动,安立于诸法无我的角度,如果这样,弟子们与佛已不二了。我们假名弟子们应安立的这个境界叫“如来真空之境”,我们看看佛是怎样说这个境界的。

一、“如来真空之境”中没有发心者。因无我、无人、无众生,那谁在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在此,如来用自己在燃灯佛处来举例,说我昔日在燃灯佛所修行,正因为了悟了并没有一个发心者,也无一个得果位者,所以燃灯佛才为我授记成佛。并总结说,如来者,诸法如义。即说万法都是如此,都无我、无自性,本性都是如来。

二、“如来真空之境”中无菩萨。没有一个东西可以称名为菩萨,无大如须弥山的功德之身相,也无庄严佛土这回事。

三、“如来真空之境”中有五眼六神通,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见都是虚妄,所有的眼并无生处,所见一切都自性空。

四、如来有无量化身,随众生得度的缘示现在每一道,但“真空之境”中无示现之心。在人道示现,如来也说沙子是沙,也托钵化斋,没有与众不同。

五、“如来真空之境”中无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无时空、无“时空”的流逝、变异或不动,是无生。

六、“如来真空之境”中无福德。因此菩萨道上所积的福德能无量无边,圆满遍一切处。

七、“如来真空之境”中无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八、“如来真空之境”中无宇宙一切相,无三千大千世界。

九、“如来真空之境”中不生一念,无人说法,无人度众生。

十、“如来真空之境”中无众生,无凡夫。

十一、“如来真空之境”无所得心。

十二、“如来真空之境”诸法平等(因诸法性空)。

十三、“如来真空之境”如来也说有我,但只是假名。

十四、“如来真空之境”无所观者与能观者。

十五、“如来真空之境”于宇宙万法不说断灭,即不是抛弃或否定一切。

十六、“如来真空之境”中如来不来不去,不生不灭。

十七、“如来真空之境”中无缘起,也无性空。

十八、“如来真空之境”无任何分别知见。

十九、“如来真空之境”万法平等,不生法相。

《圆觉经》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第三十一段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为末法众生三次请法大乘教#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维;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圆觉菩萨之“圆觉”是什么意思呢?圆义为一切圆满、觉义为三种觉悟,三种觉悟具摄一切圆满,意思必须是三觉圆满、才能称名圆觉。三觉圆满是指自觉圆满、觉他圆满、觉行圆满。其义为:
1、自觉圆满:自觉者能觉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一切事理。了知一切诸法常与无常之义,悟入自性真空,明白见思二惑所生一切烦恼皆是虚妄。用四谛法断妄证真,功成妙智,道证圆通,成就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至此故名自觉圆满。
2、觉他圆满:觉他者在自觉圆满的基础上,于诸众生,生无缘大慈,视众生如父如母、如子如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平等救度一切苦恼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能离生死之苦、得涅槃之乐,成就地上菩萨,至此故名觉他圆满。
3、觉行圆满:觉行者在自觉圆满、觉他圆满的基础上,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断尽烦恼障、所知障,令三惑二障净尽无余。解脱分段及变异两种生死,福德功德具足圆满,位登妙觉,行满果圆,住法于常乐我净,至此故名觉行圆满。
圆觉菩萨的境界具含三觉之义,等同于佛,故名圆觉菩萨。这时,圆觉菩萨在法会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非常恭敬地顶礼佛足,对着佛右绕三匝,又非常虔诚地行长跪礼,起立后再行叉手礼,然后才很有礼貌地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等辈法会大众,广说修行清净圆觉之种种方便法,使我们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都有大增益。
圆觉菩萨对佛说:世尊!我等法会大众听佛开示后,而今已得开悟,悟入了佛知佛见,离成佛也就一步之遥,已不足为虑,但是,如果在佛涅槃后,末法时期的众生,去佛渐远,有失教化,没有开悟的人,又想求证圆觉,那么,他们应该如何安居?他们在修此圆觉清静境界时,此圆觉中有三种净观法,又当以何为首选?
就这两个问题,惟愿大慈大悲的如来,能为诸多的法会大众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施予大饶益,圆觉菩萨说完这些话后,又非常恭敬地对佛行五体投地礼,像这样终而复始,连续三次而请法。
这时世尊告诉圆觉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这些大菩萨能问于如来如是这样的修行方便法,以大饶益施予诸多的众生,你而今应当认真地听,我应当为你们说。此时圆觉菩萨听到世尊同意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非常高兴,奉教欢喜,与诸多的法会大众一起,静静地默然而听。
世尊对圆觉菩萨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论是生在有佛住世时、或是佛涅槃后、或是末法时期,他们中有诸多的众生本具“大乘性”,能相信诸佛秘密大圆觉心,其中有想修行的人,如果是在“伽蓝”即寺庙里安处徒众;另外由于有因缘关系的事故,不能建立道场,当随缘分思量观察,按我以上所说远离四相的方便法修行;如果是没有其他的因缘,就应该建立道场、就应当立下修行期限。
以上所说“大乘性”出自《杂集论》十一卷:是说诸法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性。即: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名境大性。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之广大法行,故名行大性。
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补特伽罗为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为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若能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即具般若智,故名智大性。
四、精进大性:于三大阿僧祇劫,方便勤修无量百千难行之行,心无疲厌,砥砺前行,故名精进大性。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两自在,以方便善巧法,随缘化度一切众生,故名方便善巧大性。六、证得大性:证得如来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无量无数功德福德,故名证得大性。七、业大性:穷生死际,造大乘业、修大乘法,示现一切成就菩提,建立广大诸多佛事,故名业大性。
“伽蓝”来自于梵语的音译: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初期的伽蓝以供奉佛陀的建筑为主体构成,而后来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禅宗伽蓝则须具有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即厕所、浴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净、浴室为禁语之所,故总称三默堂。
佛说:身在寺庙中,有想修行的人,又没有其他牵扯的因缘,就应建立道场,立下期限,期限分为三期,其中长期为一百二十天、中期为一百天、下期为八十天。
选定期限后,按选定期限安置好禅修净居,在净居中,如果是生在有佛住世的现在,就应当起“正思维”。正思维出于佛教教义八正道,又名八圣道等,是指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即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之一。
正思维又称正志:是根据四圣谛真理进行思维、分别,确立正确的意识或观念,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至善求道的欲念。正思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舍弃执著或自私之心、培养慈善仁爱心及无害心,以这些为修行的意志和决心,能这样做,即是正思维。
如果是生在佛涅槃后的时期,应当在净居室里安置佛像,心存目想,就是心里面要有佛的存在,眼睛看到佛像就应当想念佛,如此生正忆念,臆想如来还同于常住之日,然后还要悬挂诸多的“幡华”,幡华是指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织有花型的旗子,用途是庄严道场。这样经过三七二十一日,“稽首”十方诸佛的名字,稽首就是跪拜礼,将头叩到地,再求哀忏悔,就会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二十一日,一向摄念,心不散乱,于此即可安住于道场。

始终心要略解(上)

【始终心要】

“心”,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以肉团乃色法,缘影即非心,的指圆明寂照,常住真心。所以无有内外、中间、过现、未来、分齐、方隅等虚妄之相也。

“要”,即三谛也。迷之为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也。悟之为三因:正因、了因、缘因也。修之为三止三观:体真止、空观;方便随缘止、假观;息二边分别止、中观也。证之为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成之为三德:法身、般若、解脱德也。至果成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也。

“始终”二字,赅六即,通迷悟,含修证,收因果也。以迷悟方,“理即”为始。以修证言,“名字即”为始。以因果言,“观行即”为始。皆以“究竟即”为终也。

言“六”,以事释,不无迷悟、修证、因果之殊。言“即”,以理明,则三惑、三因、三止、三观、三智、三德、三身皆即三谛,无二体也。

然则迷悟本空,修证亦幻,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终一贯。迷者悟者,修者证者,皆三谛也。事则始终宛然,故有“六”;理则始终不二,故曰“即”。明于斯,乃知一心之要旨也。

释题竟。

次入文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首句标。“夫”,发语之端也。“三谛”,真、俗、中也。

次句叹。谓称性功德,具足河沙之多,虽迷之不减,悟亦不增,不假修有,何待证成。故如天之自然受用,吾人日用自不知耳。

【中谛者,统一切法;】

“中”,不偏不倚也。“谛”,审实不虚也。

“一切法”者:一,尽际之词;切,赅括之谓。略则根、尘、识界;广则百界千如;处中而言,即五位百法也。

此等诸法,原无别体,故以中谛而总统之,即自性之体大也。

【真谛者,泯一切法;】

“真”者,无伪,即空寂也。“泯”者,泯全,即融会也。

意谓一切诸法,原无自性,当体即空,不过缘会则有,缘散则无。

称真而观,当处寂然,了不可得,融通会合,本来无相,即自性之相大也。

【俗谛者,立一切法。】

“俗”者,俗有,无法不备也。“立”者,建立,万象森然也。

“一切法”者,天亲菩萨约为五位百法,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略则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谓三六十八界也。广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数繁不赘,请详教乘法数。

称俗而观,不舍一法,事事无碍,相相宛然,即自性之用大也。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

夫法性无为,不堕诸数。须知三谛,三非定三,约义说三;一非定一,据理说一;说三说一,皆随情耳。

从通而言,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都统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泯合而绝想也。一俗一切俗,无真无中而不俗,则三谛并建立而宛然也。所以举一即三而不纵,非前后也。言三即一而不横,非并列也。

【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凡血气之属必有知,故曰“含生”。凡有知者必同体,故曰“本具”。

此指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谛理,即前云“天然之性德”者是也。既云“天然”,不假造作,迷时无失,悟亦无得,故曰“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

“悲夫!”叹词也。谛理非他,是吾人固有之真心。如衣里明珠,不逢亲友指示,其人不知,所谓怀珠作丐,故可叹耳。

不知自心之妙,曰“秘”;含于烦恼垢中,曰“藏”;从来未悟,虽常现前,迷不自知,故曰“不显”。“三惑”谓见思、尘沙、无明惑也。

“盖”,推源之词也。意谓:吾人固有灵妙之真心,所以秘藏不现前者,盖是迷此一心三种妙谛。

“迷”即不了也,不了真谛,起见思惑;不了俗谛,起尘沙惑;不了中谛,起无明惑;以迷惑故,虽现前而不知。如眼被翳障,觌面而不相识也。

然三惑无体,全依三谛为体。如人迷方,依方故有迷也。

问:惑性本空,无相可得,安能覆谛?

答:即指以不了为覆,非同物以覆物也。

【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此释三惑覆三谛也。

“法性”即中谛,前云“统一切法”者,言法性也。

“化导”指俗谛,俗谛门中,一切有情,为所化导也。

“空寂”即真谛,谓一切法本来寂灭,终归于空也。

“无明”,根本惑也。“尘沙、见思”,枝末惑也。谓不了中谛,一中一切中,离边无中,空、有即中也。“不了”即“无明”之异名辞耳。

不知俗谛门中,一切诸法,能化所化,唯是假名,各无实体。则一假一切假,离真、中无假,真、中俱假也。此惑数多,如尘若沙,从喻立名也。

不解诸法无生,依他而起,当体本空,则一空一切空,离俗、中无空,俗、中皆空也。以不解故,妄于诸法上起见思惑,执我、我所。此惑从谬解立名也。

“翳、障、阻”三字,即“覆”之变名词耳。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然”,转语也。

三惑无体,唯是假名。如空里狂花,犹梦中幻境,空原无花,花由目病;梦本无境,境由心迷,乃彻底不真,故曰“虚妄”。

“体”,即三谛也。

—— 待续 —— #佛法看世间##修行##佛学大智慧##佛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6 石原里美说自己从来不会只涂一只口红,你也可以试试口红叠涂,可能会遇见意想不到的美(泡面叠加牛奶和芝士也很好吃,有趣的体验无外乎多尝试)17 沐浴一小时后才
  • 晚上六点多我们见面了,他胖了不少,在他看来我应该也一样,简单交流了一下最近在做什么,我才知道他最后一次没考上电影学院以后就不上学了,当年我们都是这么吹牛逼的,但
  • 快乐1:吃牛蛙的快乐,哥老官4只基本满足,我能吃6只快乐2:这种被惦记的小惊喜真好~琐碎日常:刚跟小何说我找男朋友真的一定要比我聪明,我跟蠢仔在一起会哭的然后吃
  • 就在Jérôme约好税务律师准备看看怎么使用自己的钱时,法官警方注意到了他。被逮捕之后,Jérôme说:“我不会责备自己,我会全力配合警方调查,他们要我的密码,
  •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聂鲁达安心读一本史书的一大感受就是:当闭上眼睛,去细细回味所读,
  • 我妈买了又脆又甜的李子,但是最近我过敏,什么都不敢多吃。我弟:你刚不也吃?
  • 今年在园西路金华面馆已经美美消费了1300多了好喜欢阿姨和叔叔 人好好 特别温柔嘿嘿嘿学校发的鲜花饼omg 我得赶紧吃了只有15天保质期之前真的太喜欢买水
  • 根据我的观察,管理者不是不负责任,也不是不细致,恰恰相反,有的环节很细致,也许是分属于不同的体系吧,例如每次开门拿饭时,就有录音提示:“你处在隔离状态,请不要外
  • 作为“元四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文人绘画的新形式;他的人,也因为近乎苛刻的洁癖而为人津津乐道。不笑不足以为道”成年人最大的壁垒就是迷失了初心,图谋不轨,不再相
  • plog.011⃣️工作独居以后每天伙食嘎嘎好然后没几天就疯狂长胖2⃣️很喜欢这边的行道树,窄窄的马路虽然有斑马线但是居然没有行人红绿灯,甚至早餐摊都摆在行人斑
  • 最后时刻我们一定要团结,给沉香和杨紫颜淡,成毅应渊。沉香是所以人的努力,是工作人员的努力,是杨紫成毅的努力,也是香饽饽们的努力,沉香的成绩至今,任何因素都缺一不
  • 6月24日--25日,“彩色音乐节”登陆长沙橘子洲沙滩公园,明星阵容:许巍、张信哲、周华健、周笔畅、黄家强、赵传、张晏端、张艺潇、袁惟仁、曹轩宾、女孩与机器人、
  • 原本搭我腰上的手悄然游移到后背上,我还没察觉,见他不满意的模样又哒哒哒亲了好几下,投降道:“可以了嘛哥哥!看到一只狗狗它在等待着谁它的脖子伸来又缩去好像有些焦急
  • #我的这5年#【“多丽”掌门人寻找发展“新动能”之路】早些年,南宁市汇聚的老企业、品牌就有近百家。市场是残酷的,不会去可怜一个留着眼泪的弱者,只会去奖赏一个眼光
  • 这句话很有意思,前半句乍一看与影片无关,我仔细琢磨,又突然明白,为什么我对22的情感是在反复变化的,从一开始的不太喜欢到因为他主动帮助Joe而喜欢再到不喜他不归
  • 早在上个月,外媒TheWrap就报道了华纳启动《超人:钢铁之躯2》的消息,不过官方并未出面承认。】[心]【张鲁一吴倩组CP出演《这个世界不看脸》 如何看明星整容
  • 为了隐蔽,杰斯顿被暂时锁在博士的宿舍,可博士实在太忙,帮助凯尔希稳定病情和维持罗德岛日常的平稳花费了她过多的心力,以至于一时间没有和杰斯顿沟通,而是持续漠视。有
  • 爱,其实就是一次旅行,用真心去寻觅幸福的真谛;爱是心心相映,用甘愿去陪伴彼此时光的剪影;爱是灵魂的默契,心语倾听无需刻意,天涯咫尺无需会意;爱是一种坚持,默然相
  • #李准基[超话]# 李演员 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蛋糕] 从恶之花入坑 不知不觉一年多了 当时始于颜值 了解之后忠于人品 敬佩你的坚毅刚强
  • 年少时的我会选择霸王,尤记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英雄产生了崇拜,与虞姬的爱情拉满了be美学,反观勾践失去了很多,忍常人不可忍,才走到不确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