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山水宴宾朋 ——看桦甸市如何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优秀旅游县(市)”“中国最具绿色(旅游)投资价值城市”“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自驾游线路”“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城”“首批中国最佳品质旅游胜地”……7月1日,桦甸第16届白桦节启幕,这座山水之城向公众晒出了多个版本的名片。
  名片上的表述虽各自有所不同,但“旅游”无一例外都是核心体现。透过名片,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淌金流银的山水风光,还可以感受富丽堂皇的五彩文化。纵观大美桦甸,处处皆景,并非是某一个或几个景点的崛起,而是置于“全域”背景下的整体嬗变。
  依托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区位、资源、文化、生态等特色,桦甸积极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数年耕耘,只争朝夕,如今已到收获季节:1月份-5月份,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1.3万人次,旅游收入13940万元,同比均翻了两番以上。
  绿水青山与振兴发展的互动
  “2016年,初到桦甸政府任职,这里的青山绿水便让我深感震撼。近年来,我们班子坚持把绿水青山当作最重要的资源,不断谋求发展和改善,努力让水更绿、让山更青、让天更蓝。”桦甸市委主要领导说。
  围绕打造旅游产业这个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桦甸着力构建“1321”现代产业体系,明确提出新的发展定位:打造长吉长旅游服务中心城市、长白山下最美驿站,建设生态旅游新城。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桦甸市做大做强冰雪旅游产业实施方案》《桦甸市旅游业加快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把旅游产业列为优势产业加以培植。
  几年间,桦甸累计投入资金3亿余元,南楼山3A级景区、苏密沟A级景区、名峰生态度假村4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苏密沟晓光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完成改造;长白山特产商贸城、白云国际酒店、秀水街美食城完成改造;清水绿堤景观带完成改造;五桦、桦辉、榆江、吉桦等城乡公路全部建成水泥路;新建城市公交站点247个,景区栈道15公里,停车场16处5.8万平方米;新建旅游公厕25座。
  桦甸为绿水青山撑起保护伞,绿水青山则为桦甸带来滚滚财源。在全域旅游的强力拉动下,桦甸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悄然转向新增长点。2016年-2019年,共接待游客395.6万人次,年均增长14.6%,实现旅游收入23.7亿元,年均增长24.14%。2020年,纵然在疫情影响下,全市仍接待游客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2021年,全市文旅产业不断实现新增长,预计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旅游+”引领一业兴百业旺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甸野藏金的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桦甸市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当地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把全域旅游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的助推器。
  依托中国长白山林蛙之都、国家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区等农业品牌资源,桦甸市开发出一系列旅游名镇、民俗村和农家乐项目,促进了农旅融合、农民增收。名峰生态度假村,是吉林市休闲农业十大景区之一,不仅设施齐全,有多样的娱乐、运动设施,独特的观赏景点,还有绿色无公害的果蔬采摘园区等,集保健养生、休闲娱乐、餐饮旅游于一体。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美宜人,被游客誉为“世外桃源”。随着“旅游+农业”模式的深入开发,桦郊乡红星村“知青旅店”等一大批以农业为终端的特色旅游项目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围绕文化旅游特色资源,桦甸市开发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其中桦甸农民画尤受市场追捧。仅2020年,该市指导创作农民画(剪纸)作品就多达700余幅。
  在桦甸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打造产业兴旺的助推器,就要全力以赴做大做强“旅游+”。“如今,我们的‘旅游+’可谓百花齐放:‘旅游+冰雪’,将冰天雪地转换为真金白银;‘旅游+乡村’,把古村落、古民居变成旅游产品;‘旅游+红色’,将巍巍森林同红色战迹地遗址相结合,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影视’‘旅游+体育’‘旅游+摄影’等等,旅游带动多项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旅游拉动乡村振兴 乡村成就更美旅程
  红石花海花浪起伏,斑斓澎湃;友谊花海芬芳四溢,迷醉缠绵;晓光村尽展乡村风情,围炉对饮,妙趣横生……近两年,乡村振兴战略在桦甸得到有效推进,结下累累硕果。
  桦甸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乡村振兴的突破,离不开全域旅游的强力支撑。当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富民强市,让城乡居民过上好日子。全域旅游,托起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全域旅游在乡村亮出一个又一个手笔:推进绿色示范工程,打造生态宜居示范村15个、美丽庭院1530个、干净人家2060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个;将五桦、桦辉沿线2个乡镇19个村37个社整体打造成具有山水特色、风格统一的北方村落民居,辐射延伸周边村屯连片成带,形成了点上有特色、线上有亮点、片区有文化的美丽乡村示范带;“七边”环境卫生治理和城乡绿化行动为美丽乡村再上靓装,截至目前,已建“口袋公园”162个,绿化面积14.26万平方米,栽植乔木1.6万株、灌木2.4万株。
  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临近枫雪部落景区,每年夏秋的旅游季,近百名当地农民到景区打工,人均增收近万元;名峰山庄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肇大鸡山稻花香合作社,实现周边农户耕地成功流转,农民增收明显;桦郊乡友谊村花海建成5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0余万元,带动100多名农民稳定就业,村民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
  今日,全域旅游有效拉动乡村振兴;明日,乡村振兴亦必然成就桦甸更美的旅程。此乃驴友之幸,此乃桦甸之幸!

老子语境中的“朴”与心灵的自由!
一、老子语境中的“朴”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 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道教常识#

老子语境中的“朴”与心灵的自由!

一、老子语境中的“朴”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
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
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
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喜欢张东健,最粉迈克尔·杰克逊 说了一辈子传统评书, 却是个爱看韩剧,喜欢写博客的“潮”老头
  • 临港重磅消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今天举行动工仪式!
  • 艺术升,为什么我们对系统崩溃零容忍
  • 昔日“冤家”握手言和,苹果三星达成合作
  • 阎肃妻女起诉阎肃之子,要求对财产权进行析产
  • 广西6岁男童吃花生被噎窒息,送医路上家长不停急救,但仍停止了呼吸……
  • 袁巴元回应点赞,说买热搜是张雨绮的惯用伎俩,网友:这个瓜真大
  • 送别糖丸爷爷顾方舟!他用一颗小糖丸消灭了小儿麻痹症!
  • 锤子科技再被冻结1578万元,谁来拯救罗永浩?
  • 池子退出吐槽大会, 网友: 自己作的
  • 女子面试前出车祸,请求抬她去完成面试
  • 权健年会途中车祸毁容者揭露传销内幕
  • 霸座拘留452人
  • 美外交官在古巴遇“声波攻击”?罪魁祸首竟是蛐蛐
  • 2018新生儿爆款姓名
  • 发视频举报虐童事件的男子被公司辞退!为什么?他说:没能真正解救孩子,我很愧疚!
  • 华为发布鲲鹏芯片 网友:看完心情激动!
  • 传ofo在闲鱼甩卖超过5000张办公桌来回笼资金 官方暂无回应
  • 仙女寝室被责令整改,你怎么看?
  • 机场安检诡异微笑,原来嘴里藏着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