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曹丕“招黑”的两个传说】 因为“七步诗”上了热搜,曹植自然而然也被热搜了。前不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封面故事《曹操·缔造魏国》,并以系列文章介绍曹操纵横捭阖的故事。这中间,都绕不开曹丕。
  曹丕即魏文帝,在位七年。他的文治武功虽然并非特别出色,但也不能说平庸无为。那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偏低呢?很显然,“七步诗”“心机男”抢甄氏的故事,都一直在给他“招黑”。尽管这两个故事或被证伪,或最多“莫须有”,但因流传太广,很多人仅凭朴素的满腔义愤,就恨起他来,曹丕确实有点冤。
  曹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传说往往“更让人相信”
  从两个故事说起。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他逼曹植写“七步诗”了。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了这件事:魏文帝曹丕命令曹植,七步以内写成一首诗,否则杀头。没想到,曹植七步之内,吟出那首流传至今的《煮豆诗》。
  虽然不少学者从各种角度论证,这个故事应不属实,但丝毫不影响其广泛流传,并为大家津津乐道。
  这个故事形成的效果,类似如今娱乐圈里那种“虐粉”套路带来的结果,粉丝们因为同情自己的“爱豆”受到打压,反而加倍支持。那么,曹丕不挨骂谁挨骂?
  娶到甄氏的故事里,曹丕妥妥地被塑造成了“心机男”,这对他又是一个大大的减分项。
  甄氏原本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夫人,才貌俱佳,家世也很显赫。按某些“趣历史”的表述,曹操攻打邺城,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据甄氏为己有。意想不到的是,曹丕捷足先登。原来,曹丕也早已听闻甄氏貌美,借此机会率先冲进袁府,抓到甄氏,并大大方方地请求曹操,把她赐给自己为妻。事已至此,曹操也没办法了。曹丕计谋得逞,顺利抱得美人归。但是,“心机男”的称号也就坐实了。如此心机,岂能不令人鄙薄。
  围绕甄氏的故事至此并没结束。排在“建安七子”首位的孔融,因为曾拿这件事讽刺过曹操,引来杀身之祸。听说曹丕娶了甄氏一事后,孔融一本正经地对曹操说,这事再正常不过了,以前,武王伐纣,就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本来,曹操一直感觉此事有点夺人妻室之嫌,闻听有这样的历史掌故,非常高兴,于是,赶紧向孔融打听,语出何典?孔融回答,以今例古,应当如此。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讽刺自己,心里暗恨不已。在此之前,孔融经常对曹操傲慢无礼,早已惹得曹操大为不满,他这番“过嘴瘾”无异于火上浇油。最终,曹操借别人奏免之机,把孔融杀头了事。孔融作为一位名士,如此丧命还是引起很多人的惋惜与不平。尽管关系间接,这件事的一大块罪过,也被记到了曹丕头上。
  还有一个说法,曹植名作《洛神赋》,也与甄氏有关。据说,曹植也是非常倾慕甄氏,思慕而不得,于是以甄氏为“蓝本”,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辞采华茂、气度雍容的赋中名篇。当然,这也是无稽之谈,好事者附会而已。但是,那些相信这个故事而为曹植鸣不平的人,还是把责任追到曹丕那里。
  种种传说,虽不是事实,编造故事的人可能觉得有趣,像相声中甩了个“包袱”,但对于曹丕的名声来说,却极有杀伤力。这么多“黑料”,曹丕名声能好到哪里去?
选拔人才“勿拘老幼”
  按正史记载,曹丕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还能够称得上有所作为。
  曹丕去世后谥号“文”,当然与他好文、“文治”有关。《三国志·魏书》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曹丕之好文,一是诗文创作颇有成绩,二是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简而言之,他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开七言诗创作风气之先。文学理论方面,写出了《典论·论文》,许多观点卓有见识,影响至今。
  在文治方面,他非常重视文化和选拔人才。《三国志·魏书》记载,黄初二年,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因为注意到“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遂下诏设宗圣侯,奉孔子祀,并命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万户吏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黄初三年,曹丕下诏选拔人才,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这个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谓不拘一格,明确要求选才不要受年龄等条件限制,真正有才华的人就要擢拔,而且明确命令政府部门对那些“不以实”取才,仍然机械呆板按条文操作的,进行监督和纠正。
  这些政策,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文治方面的举措,曹魏政权也是一脉相承的。曹操生活的年代,鹿逸中原,群雄纷争。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大可能地笼络人才,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量才适用。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也与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可见,他虽然小时候很聪明,但并未走那条由学入仕之路,反而有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据了解,东汉官僚选拔采取“察举制”,至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上书“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同时要求官员考察对象必须满足基层任职“满岁”的条件,朝廷同意并颁行。汉桓帝本初元年,对基层任职时间的要求进一步延长,必须满10年才可以。按专栏作家江上苇的说法,曹操举孝廉,“时年20岁不到——无论是按照阳嘉制的很年40岁,还是按本初诏的基层锻炼10年,他哪项都不满足。”更何况,他还“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曹操仍然被成功荐举。这样一个特殊经历,可能让曹操认识到,如果严格按照那些条条框框,许多像自己一样的人才,会被拒之门外。这与现实需要严重不符。所以,他后来颁布《求贤令》,提出要“唯才是举”;后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举荐“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而且强调“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至曹丕,如上所述,同样要求“以实”取才,起到了承上启下、延续文脉的作用。
  曹叡(魏明帝)做太子时,即“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后,认为“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曾下诏要求各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他还认为,“世之质文,随教而变”,要求选拔任用有真才实学者,“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后来,还曾专门下诏,把曹丕所著《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可惜,魏明帝时,已经“大权偏据”,诏令也被臣僚们当成例行公事,还有谁愿意去推行落实呢。
厚葬都是“愚俗所为”
  此外,在军事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为政理念,也颇能显示曹丕与众不同的个性。
  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当了皇帝后,曹丕仍然面对诸多军事行动,包括魏国内部发生的叛乱。或许是厌倦了刀兵生涯,或许是心存悲悯,他一直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魏书》中记载,山贼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众投降,时已嗣位丞相、魏王的曹丕非常得意,在众多谋士臣僚面前,接连列举出历史上很多先例,证明自己力排众议、不必用兵而让对手来降的策略有效、有功。曹丕还特别表示,“吾今说此,非自是也,徒以为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能够运筹帷幄,尽最大努力避免刀兵相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值得称道。
  主张简葬,并以身作则。按《三国志·魏书》,曹丕将陵地选在首阳山,对于身后事,通过“终制”作了详细交代。其中,明确提出,陵墓需“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即不封土,不种树,不建寝殿,不造园林,不修神道。曹丕认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葬了,就要像藏起来一样,让别人找不到。那些大造陵墓,招摇厚葬的,纯粹是“愚俗所为”。此前已经有无数实际例子说明,厚葬更容易被盗墓。一旦陵墓被盗挖,对于逝者,无异于受刑,如同“戮而重戮,死而重死”。所以曹丕反复叮嘱,如果不按他所说的办,就是不忠不孝。曹丕去世后,他的丧葬事宜即按“终制”执行。
  曹丕主张简葬,并非突然异想天开。首先,是有思想基础的,这方面与曹操一脉相承。另外,应该也有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客观而言,他有为自己打算的因素,希望百年以后,能真正入土为安。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治国算计。毕竟,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如果再兴厚葬之风,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和财富的极大浪费,由此又会挤压其他需求。比如,军队筹集物资就会遇到更多难题。如果军队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战斗力又如何保障?倡导简葬,节约资源,类似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消除或缓解。事实也是如此。
  从这些政策来看,曹丕还是很有远虑的。有远虑,则大致能把握和顺应大势。但是,他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很多政策的效果可能才刚刚显现,有的甚至因为世乱而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应该也是导致他在社会评价上拿“低分”的一个原因。如果他能多在位几年,又会是什么情形?有没有可能拿出一整套令人惊叹的治国良策,直接改变天下版图?这个问题肯定又是众说纷纭。怎么想象大可天马行空,也不必较真,因为历史都已经发生,再离谱的想象也不过是图个乐而已。总之,曹丕属于那些八卦传说的受害者,反过来说,正是凭借那些传说,曹丕才为更多人知晓,这也算历史的一个补偿吧。

学佛是否一定要有缘份?

问:学佛是不是一定要有缘分才行?一个不懂佛学、从未有过佛教信仰的人,应该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缘分,然后开始学佛呢?

问的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一定要有缘分才行,然后说“那我要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缘分呢?"

其实关于这方面,多少都有误解。
学佛的缘分,人人都有,任何时候都有。这话怎么说呢?和佛的缘分,有深有浅,有远有近。从根本来讲,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这就是跟佛最好的缘分。有佛性才可以学佛,没有佛性没法学佛。因为有佛性,佛一定要慈悲救度我们,谁没有佛性呢?佛性就是觉性,这就是缘。

第二,每个人都愿意离苦。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的烦恼、苦恼,没有人不愿意离苦得乐。这种愿离苦得乐,也是从佛性当中所涌动出的力量,只不过我们对苦乐的认识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迷惑颠倒了,所以才在这里轮回。有佛性,愿意离苦,这从本质上,从我们自身来讲,就具足了学佛的原动力。

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外面要有条件:你听到佛法了。

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从来没有一个人给你讲佛法,周边没有一个人学佛,你即使再有佛性,你也盖住了;你再想离苦,也找不到方法。像这位提问的居士,你听到佛了,不就是遇到佛法了吗?缘分就到了。然后,你还想学佛,这得多大的缘分啊!这缘分就已经具足了。所以,从本质来看,从深层次来说,有佛性、愿离苦,这是根本的。成熟到一个表面上、看得到的,从现象上看,你闻到了佛,你想学佛,这就是缘分现前,已经到了。

那么从佛的立场来看呢?
佛度众生,有人说:“佛慈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木。”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度众生,并不是看你有缘没有缘;佛是不讲究缘分的,为什么?你有佛性。像火烧木,它有什么缘不缘?木头里边本来就有火性,它们两个是同性质的;如果你烧土就烧不了。

所以,以佛的智慧之火,来点燃我们众生的佛性之木,那不是天然的吗?另外,佛为什么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佛性的立场上,不分众生和佛的差别,他们是一样的,阿狗、阿猫、蚂蚁跟佛都一样。他们是一个体,法身是一体的,并没有两个。

你说你自己度自己,你还讲条件?你饿了,你自己给自己吃饭,你讲什么条件呢?“同体大悲”就是“无缘大慈”,佛救度众生,就如同自己救度自己、自己利益自己一样。在佛性的层面上,没有自他的区别,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么站在众生立场上,需要有一个契入点。

就好像浪子回家,你从小流浪在外,父母心心念念都在盼望你回家,哪有说孩子回家还讲条件的?没有条件。但是你迷茫了,你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那就要有人告诉你,你爸爸妈妈是谁,在什么地方等着你,你这才有回家的可能性。所以,缘不缘是从众生这边来说的。那你现在遇到了佛法,你想学佛了,这是浪子想回家了,这就是缘分到了。

所以,如果是你个人提这个问题,那么很恭喜,你的缘分已经具足。如果你是代人家问的,那么这个人的缘分也到了,不然他问不着这个问题。恭喜,南无阿弥陀佛。总结一句话,一切问这个问题的人,都可以回答他:“你缘分已经具足。已经成熟,现在可以念佛,不用再等待,恭喜。”

十念往生是别时意吗?
南无阿弥陀佛。法师,请问如何会通《佛说无量寿经》所谓的“十念往生”和唯识所说的“别时意趣”?
这是一个纯粹教理的问题。不过应该不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讲的“十念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倒没有任何“别时意趣”的问题。一般所讲的“别时意趣”是指《观经》下品下生。

《观经》下品下生也说了十念,“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在道绰大师的时代,就有修学《摄论》的人,依据《摄大乘论》里所举的别时意,说《观经》这里的往生叫作“别时意”。别时意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十念往生”其实今生是不能往生的,要到下生下生以后一一别时,才能往生。这种观点一说出来,就损害了很多人的信心,大家就不念佛了。念佛有什么用呢?今生又不能往生。所以道绰大师就来纠正,善导大师也加以会通和破斥。

具体的文句出在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的和会门,可以看《净土宗圣教集》,从480页开始详细讲解等我们上课的时候再说,这里不能详细解释。
我大致说明一下。别时意有两种:一种叫成佛别时意,一种叫往生别时意。《摄论》当中说的也是这两种,但是理解的人搞错了。

【成佛别时意】
第一种,什么叫成佛别时意呢?成佛要万行圆满才能成佛,说“念佛一行能成佛”是别时意。这是正确的。成佛要万行圆满,净土宗是靠念佛这一行往生到极乐净土,到极乐净土之后万行圆满成佛,并不是单靠念佛一行就能成佛。所以,如果以成佛别时意来衡量的话,念一行是别时意,这没错。

【往生别时意】
第二种,往生别时意。往生别时意,从《摄大乘论》的观点来讲,唯愿无行是别时意。愿行具足就不是别时意,是现生得利益。什么叫唯愿无行呢?就是空发一个愿,“听人家说极乐世界很好,我也愿意去往生”,接下来没有下文了,这叫唯愿无行。善导大师说这种是别时意,没错;但是《观经》下品下生不是唯愿无行,是有愿有行。

【关于“十声念佛”】
关于“十声念佛”,可能有人会说,“十声念佛算什么行呢?不过嘴巴动几下,念了三声、五声、十声,谈不上什么修行”,一般摄论的人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善导大师说,六字名号里具足一切行。善导大师是从六字名号的法体来解释,不是从能修行的人的角度来解释的。能修行的人躺在那里快要死了,他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地狱的火都来现了,还能有什么修行?不过嘴巴念了念。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南无”两个字当中就有愿,“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句名号就是他的修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这样愿行具足的缘故,“必得往生”。不是别时意。这个“愿”,六字名号里的发愿回向,本源于阿弥陀佛发愿回向救度我们,然后我们发愿回向愿意往生。它的根本来源还是来自阿弥陀佛。这个“行”,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要救度我们,所以“'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如果就罪业凡夫来讲,没有什么修行,可是我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修行就是我的。

佛法的道理说得很明白。不要说归命,即便是随喜功德--人家做事你随喜,功德就是你的。何况归命呢?归命阿弥陀佛,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从因到果一切行、一切功德都为归命的众生所有。这样的行,当然是大行,不是小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这位提问的莲友,你可以进一步去看书,如果看不懂的话,再来提问。 https://t.cn/R2WxQOQ

《周易》:三种人生哲理,读懂受用一生!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

人生之道:自强不息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
《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处事法则:明时、变通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
《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警世之言:寓意隽永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呢?
《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
《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
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 #道教[超话]#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修行#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其实我就是为了cv大大们和海报才去看的[奸笑])海报真的好漂亮啊!图一图二是我和粑粑当初迷的CV,嗷~觉得那时候我就是个俗人啥也不会,粑粑还会fafa,会写字
  • 中午和姐妹视频吐槽了小刘一路✨下午发条微博表扬表扬他[偷笑]因为每天我在办公桌前不是写材料就是打字腰和颈椎都不好使了…尊的是全天下最好的小胖哟[憧憬]下午好大一
  • [萌]本来都快结束对话了硬拉着老薛讲了一个小时的方案哈哈哈哈哈杨XX和老薛表示:有被无语到[囧]狗哥明天就走了好难过[萌]最后再感叹一遍这平面图画的真的要好细节
  • #TutorYim[超话]# #tutoryim# Twi. staynewsth update✨ DMD演员Yim在BIFW2022上为品牌Absolut
  • @luckincoffee瑞幸咖啡在上海读了这么久的书,我很喜欢上海的天空,像动漫里的颜色,抬头看看天,你的嘴巴会咧开!每年的圣诞季出新品,瑞幸都不会让我失望~
  • 热芙美医美体验/一次就爱上女人一定要迈出医美的这步,因为不尝试不知道,简直太香了。 祝我的大男孩生辰快乐,您又成长了哦,旋儿~爱您呦❤️ ----依旧爱您的
  • [小红花]1 1 7 腾讯视频会员年卡~~[小红花]98 爱奇艺会员年卡~~[小红花]54 优酷视频会员年卡~~[小红花]123 京东plus年卡+爱奇艺vip
  • #正观漫读#【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生命是一条长河,我们好象一直在经历各种失去。 但那些失去的,在某一天,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01 那些
  • 让你体验什么叫狗狗猫,亲人的很,没事就过来蹭蹭你!他从小发现当我爸特别好,找小三还有我收拾,不打不骂就都走了,一年走一个,最主要是生我还不花钱,还倒抢生活费……
  • #纹身教学[超话]#主题:字时长:45分钟李李刺青工作室—夏柠寄予:日子甜甜的,像清晨的柠檬水,像冬日的太阳,像梦里的大海,像第一次遇见你。#纹身教学[超话]#
  • #THE MARATHON PROJECT##运动分子##马拉松[超话]# #跑步[超话]#【 #体测来到临汾市民身边#你达标了吗?明天,THE MARATHO
  • ” 停了一下,她说:“当然,你也是我的孩子,我这边从养老钱拿出2万给你,算是我和你爸爸的一点心意。” 当时我和老公都惊呆了,200多万,就给我2万,还是
  • ✨牟宗三先生对天台与华严两宗的佛学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察,他比较两宗判教,认为天台圆教是“圆具诸法”的圆教,而华严宗的“别教一乘圆教”是“缘理断九”高居于其他佛
  • 峰岸诚司高段位人士耍心机一步一步诱惑女主上钩这种设定可太好磕了大概我喜欢的就是这种被女主不小心打乱原本一本正经设定然后反过来一步一步套路女主的狗血设定吧(这个设
  • 9月依然忙碌,但有很多的好事发生,一切都恰到好处,就像刚来到的这个秋天[月亮]气温突降,秋意浓浓,高中毕业以来第一次在家里度过秋天,雨后的天空很阴沉,再加上疫情
  • 有的人已经在考虑早点结婚之后生孩子身体恢复快,而我还在试图努力不去依赖父母追求自由[奋斗]当然了,我根本不在意你是十一订婚还是明年结婚,你结婚我祝福,你生孩我恭
  • 咳,因为刚写的一些有关弟弟的非主流心动(痛)文学,勾起了我的一些远古的回忆,我又去知乎看了一遍之前的crush小作文,决定把它都搬过来[允悲] 这篇好长好长,
  • 人生守恒定律,读完瞬间清醒 “ 人生守恒定律 人生是一个守恒的过程。 一个人的幸福、成就、运气等,都有内在的因果。 ✦ VOL.1 得失守恒
  • 【伴你一生】“岁月变幻,沧海桑田,你一直在我心间;时光翩跹,日子缱绻,对你的爱从不改变;真情誓言,一生缠绵,想你一辈子陪在我身边。亲爱的,我会用我的一身来呵护你
  • 昨天晚上在图书馆吃了一碗很难吃的炸酱面 就吃了两口 然后看见家群里爸爸正在给老弟装饭盒送饭是香喷喷的排骨 我就发给了单单说这对比也太惨烈了 昨晚和妈妈打视频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