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是一乘法、唯一佛乘、真正的大乘
法华楞严讲义 昨天

《法华经》是

一乘法、

唯一佛乘、

真正的大乘

一乘法
1.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2.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3.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4.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5.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6.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7.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8. 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9.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10.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已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11. 斯人行世间,能灭众生闇。教无量菩萨,毕竟住一乘。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于我灭度后,应受持斯经。是人于佛道,决定无有疑。

一佛乘
12.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13.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14.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15.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16.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17. 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妬,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18. 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19. 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20.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21.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22.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23.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24.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25.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大乘
26.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27.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28.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29.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

30.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31.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32.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33. 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34.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35.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36.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37.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38.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39.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40.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41.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42.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浅释》36.七处征心【5. 破计心随和合处而有(无有定处)】(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专弘平台 2017-07-11

序分.三番破识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M5执心则随有(分二.七处征心5)
N1阿难计心随合随有 

N2如来破其无体无定
今N1

【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言:阿难又启白佛,说,我尝闻佛开示四众:以前阿难都是用自己的意思,来想这个“心”和“见”在什么地方,被佛都破了;所以现在他不说他自己说的了,他说是佛说的。他说了,我阿难常常在过去听见佛开示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就是在家受过五戒的,这叫“居士”,男的就叫“优婆塞”,女的就叫“优婆夷”。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因为你有这个心──阿难所说这个“心”,还是识心──生了,所以就有种种境界生起;这种种法,就是在“识”里边所现的这一切境界。法没有自性,法因缘起;因为这个缘,才有这个法。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因为有这个因缘法生出来了,就种种的心也生出来了。这是以前佛你讲的啊!世尊讲的这个道理,大约不会错的;我现在是根据世尊这个道理,有一个见解。

我今思惟:他现在又想了!想什么呢?我因为听见世尊所说的这个法──“因心生而法生,因法生而心生”;我现在又往深了一层想。即思惟体,实我心性:就是我“思想”的体,这就是我的觉了能知之心,这就是我那个心性。阿难讲的这个“性”,也不是“自性”,这还是一种“识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这个心,它遇着什么因缘,随着这个因缘合起来,就有了心了;若无所合呢?就没有心了。亦非内外中间三处:这也不是内,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间这三个地方。就是在任何地方,它遇着因缘能合起来,就有心了;若没有缘,大约就没有心了!阿难这个讲的,还是似是而非,还是没认清楚!

N2如来破其无体无定(分三)
O1约无体破 O2约有体破 O3正与结破
今O1

【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听阿难这样讲:随所合处,他就有心了。所以佛告阿难:佛告诉阿难说,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你现在说,因为由这个法生的缘故,而种种心也就生出来了。随所合处,心随有者:因为你这有所合了,心就跟着有了。若无所合呢,心当然就没有了。你是这样子讲的。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可是你所说这个心,究竟有体、没有体啊?你这个心若没有一个体相、形相,你和谁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你硬拿不是当理讲,假设这个心没有体,你说它也可以合;则十九界,因七尘合:那这个“十八界”会变成十九界的,多出来你“心”这一界;本来是“六尘”你现在又有一个“心随所合处”,这就应该又有一个尘,也会变成“七尘”。这多出来的一尘和一界,是怎么样生出来的?是义不然:你所说这个道理,又是不对的。

怎么叫“十八界”?在后边文里头会讲。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这就叫“六尘”;六根对着六尘,中间就生出来一种分别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叫“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单单六根和对着的六尘,这叫“十二处”,又叫“十二入”。

【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又对阿难说了,为什么我说你说的这个道理不对呢,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挃”,就是捏。假设你这个心,有个心的身体,比方说,你自己用手来捏你自己的身体;你捏,它知道痛啦!你知道怎么样捏痛的,这是用你的心知道的。那这个心是从里边出来的啊?还是从外边进来的呢?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假设你说它又是从里边出来的,它应该先看见你身里边的东西。因为以前你说你那个心在里边,现在你说里边也不在,外边也不在,中间也不在,三处都不在了;是随所合处而有你这个心。现在我叫你捏你的身体,这是合了!那么合,你说,究竟你这个知道的心,是从里边出来?是从外边出来的?假如你说,喔,我一捏它就知道了,它是从里边出来的!那既然从里边出来的,就应该先见身里边的东西。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若从外边来的,它就应该先看见你自己的脸面。那你这个心,有没有看见你自己的脸面呢?

【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这回也有一点发火了──对佛发火了!这回想:“啊,佛说得太没有道理了!”所以他即刻就驳嘴,和佛正式辩论起来了。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见”,是用眼睛看见的;“心”,是知道。您说这个“见”,是“心”见到,这就不对了,这也不合道理的!佛说阿难前边讲的是“是义不然”;他现在也说,佛说的是“为见非义”。说:“佛您说这个心若从外边来的,就见到面;心只是知道,它看不见的,能看见的是眼睛。”他越跑越远了!他的意思是这样,他说能看见的是眼睛,能知道的才是心,所以他说佛说的这个道理不对。

【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佛言:佛听他这样讲,就说了,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假设你说你的眼睛能看见的话,那你在这个房子里边,这房子的门,能不能看见东西呢?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你说眼睛能见,那么人死了,眼睛还存在着,也还应该能看见物;你这眼睛怎么不能看东西了呢?若见物者,云何名死:假设你说,死了眼睛还能看见东西的话,怎么叫一个“死”呢?

所以经典上现在讲的这个道理,就是“眼睛不能见”。我们现在人死了,有把眼睛存到眼库里,还可以用的,说这证明眼睛可以见的。不过眼睛可以见是可以见,还要借着你自性那种灵性才能见。如果单单眼睛,它是没有知觉的,也不能见的。它必须要假借人这种的灵明觉性,才能看见的。眼睛就好像窗门似的,它是透明体,是做为一个窗户在那儿,才能看见东西。所以你若说眼睛能见,那人死了,眼睛它怎么又不能见了呢?又假如你说,人死了还能看见东西,那就不叫“死”了。

【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佛讲前面的道理讲完了,又叫了一声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你这个能觉察到、了知一切的心,你若一定说它有体的话。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你这个心是一个身体?还是有多个身体呢?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现在在你身上这个心,是周遍你这个身体上啊?还是不周遍你这个身体上呢?你讲啊!

【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若一体者:假设你说这个心是一个体的话,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那么你用手捏你四肢哪一肢的时候,你那四肢都应该有所感觉。四肢,就是两条腿、两条胳臂。为什么?它是一个体嘛!那你捏一肢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肢这地方痛,其余的那三肢就没有觉察得到痛?若咸觉者,挃应无在:你若捏一个地方,就等于捏四肢一样──也就是说,你捏一条腿,那两条胳臂和另一条腿也都有所感觉,都知道;那你这个捏的地方,就不存在了,就不应该是一个地方。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假如这捏的有一个所在,你这个“一体”,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你若是说这个心有多体,所以这四肢捏一肢,其余那三肢都不知道;那这个心有多体,就应该成多人,不是一个人,那么哪一个心的体是你心的体呢?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假如你说这个心是一体,但是周遍的;那你和前面所说的,捏一个地方,周身都应该痛的。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假设你说这个心的体不是周遍的,在你碰头的时候,也同时去碰脚,那么你头有所觉时,你足就不应该知道有所触。今汝不然:可是现在你也知道,你头上触碰到任何的境界,足也有所感觉,所以你若说它是不遍的,你这个道理也是不对的。

【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是故应知:因为这个,你应该知道,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你说:“随所合处,就有你的心”,也是不对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阿难用招架之功,所以想一想,就用佛所说的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见解。佛所说的道理,是要显露真心和见性。而阿难以妄想心、分别心来找真心和见性,所以之前说过很多次,都没有说对。现在就越跑越远,跑到所有处去──这“所有处”,就是哪一个地方都可以。

“随所合处”,他就说这是他的心和他的见。这未免越跑越远,越说越不合理!他自己还解释说,不是内、外、中间三处,是随所合处。那么“随所合处”这个“所合处”,也包括内、外、中间;这个“所”,就是“所有”。他以前指出一个内、外、中间来,佛批评说不对;现在他把所有的处都包括了,这还是和那个三处是一样的,这是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彻本来面目。讲这个“心”、“见”和这个“法”,都是“借它”来做一种比喻,并不是指定有一个什么实体,所以阿难用缘虑心,来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他是永远也找不着的。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楞严经浅释》34.七处征心【3.破计心潜在根里】(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专弘平台 2017-07-09

序分.三番破识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M3执心潜眼根(分二.七处征心3)
N1阿难以琉璃合眼为喻 

N2如来以法喻不齐为破
今N1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又思惟──就是用这个“思惟”,就用错了!他常用这个思惟,先是“常自思惟”,现在又“我今思惟”。

阿难白佛言:阿难对佛说了,世尊!如佛所言:我跟着佛出家,是听佛教化;好像现在佛您所说的这个道理、这种的法音。“所言”,也就是前面那个法音。不见内故,不居身内:因为如果心在里边,就应该看见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六腑;可是它看不见里边这五脏六腑,所以它就不在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为什么这个心和身互相知道呢?因为身和心不能分家,所以现在佛说也不在身外边。

我今思惟,知在一处:我现在又想了:外边也不对,内边又不对,里外都不对。喔,我知道它在一个地方!总而言之,它不是在内,不是在外,大约是有一个地方它在的。

【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说在一个地方。佛就问:“你说有个地方,你这个心在什么地方啊?快讲啦!”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阿难就说了,我能分别明了的这个心,既然不知道内,看不见心、肝、脾、肺、肾,这证明是不在内了;但是我又能看见外边。如我思忖,潜伏根里:我想啊!你看,前面说“我今思惟”,这个地方又说“如我思忖”!“忖”,就是这么想一想;还是那个识心!思惟和思忖都是用识心──那个生灭心。“潜伏根里”,喔,这个心它潜伏着,在根里边哪!“根”,就是眼根,或者耳根。“潜伏”,中国俗话叫“密起来”,密到那个地方,就是不叫人看见。它潜伏到什么地方呢?潜伏到根里边。什么根?眼根。这个心潜伏在眼根里边了。

这个经文,Grace说她不懂。不要说你,阿难都不懂呢!你要听,才能懂;没有听,怎么会懂得呢?当然不懂了。所以你现在为什么要听经?就因为不懂才要听的。不是说:“喔,我听不懂就不听了!”听不懂才要听呢!

阿难说这个心潜伏在这根里边。好像什么呢?举出一个例子来比喻。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就假设有这么一个人,拿眼镜来戴上;那时候叫“琉璃碗”,现在叫眼镜。虽有物合,而不留碍:虽然有这么一个物盖在眼睛外边,但眼睛和这个物是相合的,互相没有一种障碍,也不留痕迹。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眼睛合上眼镜,就随见而有分别;心潜伏在眼根里边,也是这样。你那个眼根一看见,心里也就知道了,就有分别了。

“我想啊──”这是阿难说:“我说这个道理,这回没有错了!这回是一定对的!”还自己认为:“喔,你看我多聪明!佛问我,我一定会答得出的!”为什么阿难尽弄错了?我们人听经要知道这一点──就因为他用生灭心,什么事情尽用他那个思想去想,左思惟、右思惟,在这一部经的前面已经有三、四个思惟了。他这思惟,就是一种识,用识去想,认这个“识”就是真心了。

他不知道真心是无在无不在的,这个真心也就是个“性”。但是阿难当时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越跑越远,越跑越远。好像走错路了,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岔路,越岔路他越岔,以为这条路是对的,走来走去,越走越远;所以现在他举出这么一个比喻,来请佛判断。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然”,他又反过来说了。但是像上边我所说这个道理,就因为我能知之心在眼根那儿,所以我看不见里边。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为什么看不见里边,而能清楚看见外边呢?就因为我这个心──也就是这个“见”潜在眼根里边,所以我就往里看,看不见;往外看,看得清楚,没有障碍。所以我说这个心和这个见,是藏到眼根这个地方。这究竟对不对,下文便知。

N2如来以法喻不齐为破(分三)
O1正辨不齐 O2双开两破 O3正为结破
今O1

【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佛听阿难讲这个比喻,好像戴个眼镜就能看见外边,也没有障碍,就又问阿难:“像你这么样讲,这个潜在根内的心,好像戴上了眼镜一样;那么这个人,他戴上眼镜,能看山河大地,那他看不看得见这个眼镜呢?”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阿难说:“是这样!这个人用眼镜的时候,他看山河大地,也看见这个眼镜了。”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佛告诉阿难:“你拿琉璃做比喻,说你那个心,在眼根那儿藏着,好像戴上琉璃碗一样。既然你的眼睛看见山河大地时,也可以看得见这琉璃,那么你现在怎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呢?”

这是佛问阿难:你戴上眼镜能看见山河大地,也看见这个眼镜了。那你心在眼根里头,那么眼镜就好像眼睛似的。既然你这个心,山河大地你都看见了,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是什么样子啊?

有的人说:“我也看见我的眼睛!”但那是要照镜子才看得见。没有照镜子时候,你能回光返照,自己看见自己的眼睛吗?这个道理也不成立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肉眼,不能反观自己的眼睛;阿难尊者也是这样。阿难尊者虽然证了初果,他这个肉眼也是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前边说不能见眼,佛又恐怕阿难乱讲乱说,说他能看见眼睛,所以释迦牟尼佛又问他:“假如你说你能看见自己的眼睛,你的眼睛就到外边去了,是外边的一种境界,不是你身上的了;便不能说是随时见了,随时就有分别。所以这也不对,又错了!”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假设你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为什么你说这个了知的心,藏到眼根这地方,好像戴上眼镜一样呢?

因为你说戴眼镜,你能看见山河大地,还能看见这个眼镜。那么既然你这个心能看见外边山河大地,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呢?所以你用这个琉璃的比喻,这也是不成立的,是不对的!

【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是故应知:因为上边这个道理,所以你就应该知道。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你所说的,你觉了能知之心,藏到眼根这个地方,就好像眼睛合上琉璃。无有是处:你这个道理不对的,你又错了!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一日、 八月二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我们今天这段经文,主要就是破阿难那个妄见。他说以琉璃笼眼,他用这个理论,说心潜在根内。“潜在根内”,大概就是说眼睛的瞳仁;这个瞳仁能看见外边,就像玻璃似的。他觉得他提出这个理论是很妙的、很多旁人不懂的,可是佛又把他这个理论给破了。他又生出这种邪知邪见──这叫“邪”,不是正知正见。这种邪知邪见,对人是没有害的;可是对人的思想上,就很容易误入歧途。

因为佛不愿我们误入歧途──在这个地方上,用这不正当的见解,来揣测本妙明心。所以又问阿难:“你说如果像琉璃笼眼,那么应该能看见这个琉璃。你看不看见这个琉璃呢?”阿难说:“看见了!”那么佛就以他这个理论,来破他的理论。佛若不问这么一声,阿难或者另有旁的辩论发挥出来。所以佛就以他这个矛盾,来破他的矛盾。为什么叫“矛盾”呢?因为他要是说潜在根里,像琉璃笼眼能看见琉璃,那么他为何不能自己看见自己的眼睛?如果可以看到眼睛,这个眼睛就变成外边的东西,是外边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如果看不见,那究竟潜在什么地方呢?所以佛说他这“心如琉璃笼眼”,是无有是处。

这是很简单、很平常的,没有什么很奥妙的道理在里头,这人人都应该知道的,很浅显的。你若把它讲得很妙,很高深,这你永远都不会懂的。佛说这部经典,就是当时和一些门人(弟子)在那儿互相讨论道理;弟子把它记载下来了,这就是经典。所以这个道理,并不需要想得怎样高深,怎样奥妙!

现在这一段,是在“七处征心”的经文。说是“征心”,实际上是“显见”。在我们眼睛看见的这个“见”,有见境,它怎么就能见呢?耳朵怎么能听声,鼻子怎么能嗅香,舌怎么样尝味,身怎么样觉触,意怎么样知道这个法?这里面,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作用;这六种作用,都叫“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都叫“佛性”。在眼睛就叫“见”,在耳朵就叫“闻”,在鼻子就叫“嗅”,在舌头叫“尝”,在身上叫“觉”,在意里边就叫“知”。这是一个佛性(也就是我们真心)的变化,已经不是那个本体了。那么佛现在就是叫阿难明白那个本体,明白本体,就不向外驰求了!也就是如此而已。所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都是这个道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40502 PP巴黎欧莱雅活动存图第二波啊啊啊啊啊啊啊 图2 可爱猪猪出没[亲亲][亲亲][亲亲]图3 好像在万千人海中与PP对视[哇]感谢林少爷进入演艺
  • 到了恰阳河火车站,终于挤上了最后一辆小火车,小火车慢悠悠地行驶在密林深处,在车上看胡杨林,特别深邃,立体感特强,层层叠叠,真是胡杨深深深几许?中午时分,到了景区
  • 再说说和,一开始对他俩我不追,但也并不排斥,本身我也是87年,和她们同岁,可能会增加一些好感度,再加上两人的性格都很直爽,我也很喜欢这种真性情的人,接触到这部剧
  •   浪琴手表a货如何挑选一块好点的品牌手表,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对于不是土豪,也不是富二代的我们,只能考虑精仿表,那么怎么去选购一款好点,性价比比较高的手表呢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特别是还公开了两人拍摄《Wonderland》时脸贴脸拍摄的情侣照,一时成为话题。오빠의 신선한 동영상과 사진을 보았다~~우와 우와 우와..진짜 무조건
  • 尺寸41*29.5*16cm???? 款号;6602 《配盒子》Di0ROblique2022最新双层拉链相机包oblique复古印花图案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
  • 朱姐姐,你再不去当育狗师,我怕我们家一部分数据粉会被击溃,(我不说全部,我也代表不了全部)之前一直坚持死扛的数据粉,最后真的要变剧唯粉了,檀室,朱姐姐,你真的寒
  • 还是那句话,并不是回应爱,真要说起来,唐俪辞算得上一位男菩萨,他待人平等,人人爱他,那他便渡人,以身渡人。有些人明白,自己是绑不住唐俪辞的,你不能抓住一阵风、一
  • 很感谢你们的喜欢,要是没有你们的喜欢,我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多动力……!这个算是我们璃纱第一个糖点,我不允许还有一个璃纱批没看过这段[抓狂]还有那个“我守着你”(P
  • #见上爱# insなぜか泣きそうで困ってたり、ニヤけたり、爆笑したり、忙しい。よかったら、予定に組み込んでねっ#梦女[超话]#☆.。♬︎♡.:.+*:゚+。♬︎
  • #荷乙##德甲##圣纪元年[超话]#时过境迁~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我却一直坚信你会回来~看来我错了~回来的你已经被这世间的污浊污染了~​他的病西医还是可以医治的~
  • 对你的想象:年龄88~93之间,身高168以上,不颜控,但是阳光运动类型的很加分,有正经工作,有计划和主见,乐观积极,对感情负责,家庭情况简单,最好是奔着结婚方
  • 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我们的选择具有非凡的价值,有的人选择逃避苦难,有的人则选择勇敢地直面挑战,勇往直前。命运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得到与失去不过是其展现形式,属于你
  • 筋疲力盡的時候根本捕捉不到笑聲塗上耳朵,快樂的美好的好像在等我但我跑不過去,所以還是要想辦法讓自己別那麽容易累,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說有辦法一定有辦法。沒管歌詞在寫
  • 《爱人错过》测评: 体验角色:周寒 故事的文笔是真的很不错,白夜食堂开场小游戏帮大家迅速熟悉、就像朋友聚会一样玩开了,故事分几幕进行,阅读体量适中,期间大家相
  • 小允真的超强的啦这样也能答对我就看允答对 后面听她唱看她跳 ㅋㅋ 幸福的时刻希澈 真的很闹 逮到机会 就闹允笑死我了不行 我太难了 好好一首歌 被改成那样 我快
  • 因为它是十二星座中的第一个,因此白羊座也与新的开始和领导力等特质联系在一起。 白羊座神兽  白羊座——凤凰凤凰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不仅仅是百鸟之王,更有“不死鸟”的
  • 兼爱非攻,非空言也,乃行之以实。吾将逝,留此遗训,汝等宜铭记于心:兼爱者,无差别之爱;非攻者,不侵掠之行。
  • 红霞更看不上这一家子了,她想着,自己儿子快大学毕业了,等他毕业了,你们也差不多都死了,我就跟我儿子去城里享福去。闹完了,也累了,安静下来了,红霞婆婆把整件事都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