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太上感應篇精華節錄

(第十三集)

人皆惡之 刑禍隨之
  
1999/5/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9-012-0013集)  
檔名:29-512-0013

  【人皆惡之。】

  『惡』就是厭惡,換句話說,造惡的人,善人、君子一定會遠離他,不會親近他。道教的《玉樞經》裡頭有幾句話說,它說假如一個人不能夠修善業,必定有這些鬼神來捉弄他,使他神魂顛倒,神智不清。無論他有多麼高的地位,有多麼大的財富,你冷眼觀察,他就不是個正常人。在古代末代的帝王,亡國之君,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很多。這種情形,心術不善,行為不良,善神吉星離開他去了,惡鬼惡神常常找上門來,所以他的行為會被世間人厭棄。這些都是事實,決定不能把它看作迷信。今天這個世界,科學技術雖然相當發達,但是對於天地鬼神這些事理依舊非常模糊,勢必還要待科技再向上提升,才發現這個事實狀況,就會改變我們的看法,改變我們的行為。科技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之前,我們相信聖言量,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不會欺騙我們的。他教化眾生有的是智慧,有的是善巧方便,為什麼要欺騙眾生?一切眾生,如果發現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裡面有一句是假話,騙人的,那他四十九年所說的,我們可以一筆勾銷,完全不相信他。世間古時候賢人君子尚且能守住一生不妄語,何況佛菩薩、大聖大賢!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明瞭。能夠相信聖賢人的話,這是我們的福報,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決定得大善大利。

  從這些道理,古德教導我們,他說我們有遇到人家對我們懷恨,欺負我們,我們在這種情形之下應該怎麼辦?明理的人知道忍讓。我們以善心對待他,天神必定保佑我們,這個道理很深。不了解這個道理,不肯做,他要反抗、要反擊。我們世間人常講,「世間人同情弱者」,低姿勢的人總是容易獲得大眾的同情,天道也如是。存心善良的人,不與人計較的人,縱然受欺負、受侮辱、受迫害,也都能忍受,還是以一顆善良的心對待人。那我們被人害死了呢?害死是福氣,害死生天,不在人間再受罪,死的時候天神來接引,那有什麼不好!可是欺負人的人、害人的人,天也會懲罰他。古人常講「天心仁術」,這講天神,一般宗教裡面講上帝,這些天道的善神,他都有愛心,絕對不會懲罰悔過的人。一個人做錯事情要知道悔改,悔改就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得到天地鬼神的饒恕,他不再找你麻煩了。所以過去做錯了,沒有關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世法、佛法論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改過。我們每天反省檢點,知過必改。知道過失,我常說,說了很多年,知道過失就是開悟,把過失改過來就叫做修行。要認真去做,要默默去做,你才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而後才真正能如過去章嘉大師教導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感應道交,你就證實了。

  無論是我們有天賦,生而知之;我們愚痴,努力求學才知之,成就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自己應當要發憤、要努力。作惡的人,世間人常講「公道自在人心」,我們對他何必多計較?所以這一念慈悲心、一念愛心不但要永遠保持,要叫它增長。佛法裡面基本的教義,教導我們要斷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傲慢是與生俱來的大煩惱,前面跟諸位講過,我痴、我慢、我貪、我愛,貪瞋痴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如果不斷,決定出不了三界,如果不斷,念佛往生也受到嚴重的障礙。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警惕的。人在世間短短數十寒暑,為什麼不做一個好人?這些年我們提倡四好運動,「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你一定得福報。吉凶禍福是我們自己造作的報應,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決定是自作自受。作惡則有災、有殃、有禍害,作福一定有吉、有善、有利。世出世間聖人給我們分析得太多了!不要看到別人作惡好像他得福,他日子過得很好,要知道那是過去生中培的福報大。作惡必定折損他的福壽,雖然折損了,他還有餘福,所以他還在享福。他如果不造惡,他的福更大,他的壽命更長。我們沒有天眼、沒有宿命,不知道他過去。行善的人,現在生活很貧困,好像沒有得到好的果報,這什麼原因?過去世造的惡太多,這一生他受苦報;因為他行善,他的苦報已經改善了一些。這種加減乘除我們肉眼凡夫沒有見到,可是你要細心去思惟,仔細去觀察,也能看得出來。下一句講:

  【刑禍隨之。】

  前面「人皆惡之」,這個報比較輕一點,到『刑禍隨之』,這個報就重了。「刑」是刑罰,你觸犯國家的法律,國家有刑罰來制裁你;「禍」是大災、大凶,「隨」是不離開你。太虛真人告訴人說,別人要以不善的心行來對我,給我一些災難、痛苦,我要承受,而且我以善心、以善行對他,福德之氣恆生於我。這是自己修福、培福最好的機緣。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一個緣分,緣分有善緣、有惡緣。早年我在香港光明講堂講經,我在那邊住過兩個月,這個講堂是壽冶老和尚建的,老和尚現在應該有九十歲,還住在紐約。講堂上一副對聯,我記得很清楚,上聯講的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一副對聯把人生究竟是什麼回事情統統寫清楚了,人與人之間就是四個字,恩、怨、討債、還債。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無論跟什麼人相處,我們很清楚、很明瞭,就是這麼個關係。如果有恩,希望這個恩再加厚;如果有怨,怨要化解,這是智慧,這是真正的受用。我們欠人家的債,歡歡喜喜還人家;別人欠我們的,一筆勾銷不要了,你說多省事。常常存這個心就是好心,常常行這些事就是好事。

  由此可知,善福自己修的,自己得受用,禍福自己造的,自己不肯接受這個道理,不肯接受這個事實。人有恩於我,看他在小小不如意,就忘恩負義;人有怨對我,念念在懷,總想報復。欠人家的債不還,人家欠我的想盡方法去逼債,這是造罪業,這個罪業必定在三途。你跟這些冤家債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是愚痴,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可憐憫者」。我們學佛學到哪裡去了?連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不了解,我們如何自求多福?福報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的,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天地鬼神給我們的,自己求的。種善因一定得善果,你造不善因必定有不善的果報。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田柾国[超话]#守护小兔,兔妈快来‍♀️ 【予你予潜 】【妳不要多管闲事 】【兔耳桃浦 】 【完成小兔守护来GT下评论报道】 【转 前排让更多兔妈来夸夸
  • 【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西安交通大学西迁教授、乌克兰共和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著名内燃机专家、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汽车工程
  • #交大新闻# 【青春共家国,交大学子开展多彩支教社会实践】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投身社会实践,帮助青年学子认识自我、感受社会,对
  • 一旦在心里对某些人某些事判了死刑, 那就真的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从前没有过的东西,过了有效期;我就再也不需要了。 伤害过后轻飘飘的一句对不起,又或是迟来的深情
  • 【双11来临之际,保时捷(Porsche)入驻天猫!】 继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路虎之后,又一豪车品牌保时捷(Porsche)与天猫开展了独家合作。 消费
  • 假期遇上人流增多,注定又得迟到 都不记得是第几次在游人中快步走 在红绿灯路口前大口喘气 等待转灯后奋力向前冲了 借着今天五一劳动节 原谅明知道生理期奔跑会肚子疼
  • 大前天,5月26日,发生了月全食,传统的中国神话说这是“天狗吃月亮”,人们敲锣打鼓一番,就能吓得天狗把月亮再吐出来——但是显然,印度的月食神话要编得更好。 在
  • 《自古人生最忌满》 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机遇 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聋半哑半糊涂 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 半醉半醒半神仙 半亲半爱半痛苦 半俗半禅半随
  • 致敬创新者!全联房地产创新论坛11日北京召开 房讯网讯 致敬创新者!全联房地产创新论坛暨房讯网品牌战略发布会4月11日将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召开。   作为全
  • #发布会直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有力度!黑龙江省打出三大组合拳!】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1932家。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仍然存在高
  • 雪兰醉究竟是什么? 雪兰醉是一款直接剥落肠胃毒素以排便方式排湿毒、清寒气、不伤元气的食疗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特制的青梅、杏仁、玫瑰等天然成分。所有成分均为纯天然
  • #某不知名2021考大学选手的日常# 时间好快哦好快去年这个时候是我高三的暑假 哈哈高考废了然后很难过我的好朋友们都去了很牛的地方好失落 高考真正意难平啊笑死
  • #宋威龙半熟主义# [心]#宋威龙代言Emporio Armani男士腕表系列# 宋威龙9.16聚划算直播[心] 你怎么又瘦了,更瘦了[费解] 你是干吃不胖吗
  • 6.14☁️ ①早上八点十分都洗完脸刷完牙拉完 准备吃饭上班了突然通知放假老师你一定是故意的 ②起都起了就去实验室坐了俩小时 ③中午去菜市场买了粽子和猪耳朵为
  • 微语: 心别太软,人别太憨,不值得的人别交心,你的真心很贵,请别见人就给;你的感情很重,请别随意卑微。有些路,必须自己走,有些苦,必须自己受。人情如烟花易冷,
  • 常常被问到xx剧何时更新,xx剧为什么还不更。 听网剧,那还是做好佛系追更的打算会比较容易开心[允悲] 等不下去怎么办? 没得选,想听就等着。 要么去学后期编剧
  • #肖战余生请多指教# ‖ #肖战玉骨遥# · *. ⋆ ︒ ⋅. • ☾ * . ⢀。 ⋆ ⠈ ✨ ﹡你是我找到最好的宝藏 ✨1个宇宙,九大行星
  • 凌子波四尺整张 中共党员,中学美术高级教师,湖南省美术特级教师,享受政府专家津贴。毕业于衡阳师院美术系和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育部
  • #爱优牙牙齿矫正[超话]##武汉隐形矫正##武汉牙套#分享自 @武汉牙齿矫正于曼医生(公立三甲医院正畸科主任,武汉目前为数不多的主任大咖级别女医生,隐适美认证医
  • 【【【余景天Tony】十九岁风迎玫瑰岛沦落到海边】. “我向往四川成都 那里有宽敞的柏油马路 有迷人的霓虹灯 还有远近闻名的火锅 但这些并不是我向往的原因 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