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五六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二十一页倒数第二行,科题,「心佛难思」,不可思议。请看经文:

  【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众生业报』,「业报指业因与果报。由于善恶之业因,则遭受乐苦之果报」。念老举《宝积经》里头一段经文告诉我们,「《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阎罗王)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是你自己造的罪业,你到鬼道来了,你到地狱来了。地狱跟鬼道虽然是两道,这两道很近,有一点像我们人道跟畜生道一样,我们人跟畜生杂居,鬼跟地狱跟这个很类似。你自己造的罪业,鬼道、地狱道都是罪业,不善的业;如果是善业,果报在人天,人间、天上。阎罗王很慈悲、很公正,告诉到这来受罪的人,他说无有少罪我能加,我能不能加重一点罪业给你?不能;换句话说,你的罪业,我也没有能力帮助你减轻一点。他没有能力加给你,也就没有能力减掉,罪报完全是业因变现出来的,没有业因决定不能有恶报,不可能。我们造这些罪业,违背伦常道德就是罪业。善恶是在一念当中,起心动念这个念头,一个念头里头有恶有善,那就得看你善恶的成分,恶的成分多于善的成分,感得的是三恶道;恶的成分比善的成分少,善多恶少,这就能感得人天,三善道,是这么回事情。三善道有诸天、人道、修罗道。如果是恶多于善,所感得的是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六道从哪里来的?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十法界全是心想生,我们起心动念就不能不谨慎。什么叫善念,什么叫恶念,标准是什么?这个容易懂,确实有标准。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与性德相应的,与自性性德相应的是善,相违背的就是恶。我跟同学们说过很多次,人生百日,小孩出生一百天,体露真常,他的身体表露在外面是真的,常是永恒不变的,他的心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真心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叫真心。有起心动念就是妄心。起心动念是阿赖耶;造作善恶是末那,末那叫染污;第六意识是分别,这都是恶。阿赖耶起心动念,让你永远出不了轮回,麻烦大了。见不了本性,出不了轮回,时间多长?无量劫,不是年月日,太可怕了。我们一般凡夫迷失了自性,完全不觉,要不是佛留下来这么多的经典,我们有缘读到,才知道有这回事。回光返照,照照自己,经是一面镜子,拿它来对照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就知道,我们今天从早到晚干了些什么。要照,不照不得了,照自己就清楚明白了,你不可能不造业,念念都在造业,我念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造无明的业,日夜不断,一分一秒都不断。

  大乘佛法里告诉我们,一个念头存在多久?一个念头,单独的一个念头,存在的时间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所以佛跟我们说,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为什么会存在,它不会消失掉?那就是这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又生了,这就灭不掉。前念永远在灭,后念永远在生,生灭不住,这是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太可怕,假相,不是真相;真相怎么样?真相叫实相。实相不生不灭,所以叫真的;妄相有生有灭,所以是假的。妄的都是假的。真的怎么样?真的不可得。真的虽然不生不灭,它没有念头,它没有现象,没有物质现象,没有念头的现象。所以真心有,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但是它不可得。你能体会到,你不能掌握到,能体会到就是大乘教里所说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佛告诉我们,真、妄都不可得。确实像我们现在面对着电视的屏幕,我们打开屏幕,看电视先打开屏幕,屏幕是一片光明,这一片光明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常寂光。常是不生不灭;寂,清净寂灭,换句话说,它没有起心动念,它没有分别执着,这叫寂;光明遍照,平等的遍照。我们觉悟,成佛,遍照;我们没有觉悟,迷失了自性,今天做六道凡夫,也是遍照。觉悟,遍照知道;迷失自性的人,遍照不知道,差别在此地,我们要晓得。

  这个事情从佛经上得到的信息,然后要从我们生活上去证明。首先证明虚妄存在。真的,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没有停止过,外面境界,这是心外。外面的境界,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这物质现象;包括我们念头,起心动念,心理现象,或者说精神现象;还包括不属于这两类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生灭不住,念头生了,现象就生,相由心生。这个道理现在连量子力学家也发现了,告诉我们,证明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所讲的没错。存不存在?不存在,时间太短,几乎可以说是生灭同时。太快了,速度太快了,一秒钟多少次?二千二百四十兆次,单位是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讲真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物质现象是虚妄,精神现象(就是心理现象)也是虚妄,自然现象还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就是有生有灭的,确实所有一切现象全都是生灭法,没有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是自性,明心见性的人见到,怎么见到的?他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了。

  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八识,把这个放下,就是把八识放下。八识放下,好!八识放下,四智现前,它跟四智是一体的两面,所以叫转八识成四智。四智见到真相,八识迷失了真相。四智见到真相,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无所不知,有大智就有大能,大智是无所不知,大能是无所不能。我们常说德能无量无边,那是自性,见性,德是智慧,从体上说的,能是从作用上说的,全是自性,离开自性,自性是真心,无有一法可得。一切法不管是真是妄,都是自性为它的本体,是由自性而生而现。惠能大师开悟,告诉我们,「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整个宇宙,包括西方极乐世界,包括阿弥陀佛,也包括九法界众生,包括地狱众生,统统都是它所现所变的。一个回头,一个解脱、明白了。没有回头,迷,迷而不觉,造业。觉悟的人不造业,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法身菩萨;不分别、不执着,三贤菩萨;不执着,小乘阿罗汉。不执着,清净心现前;不分别,平等心现前;不起心不动念,正觉现前。这个都在我们经题「清净平等觉」,这是真的,学佛所求的就是求这个。为什么求不到?你没放下。你没有放下执着,你就比不上阿罗汉;你没有放下分别,你就比不上三贤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你还起心动念,你比不上法身大士。

  我们回忆,章嘉大师教我的一点都不错,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快速契入佛法?我们年轻,性子急,希望赶快能证得,这个话问得没错。老师教给我的,「看得破、放得下」,就契入了。看破见思烦恼,因果都是假的,都不可得,这看破了。看破怎么?没放下,没放下你造作的业还要受报,起心动念无非是三途六道,造这个业,果报还是自己承受,就这么回事情。要想像阿罗汉一样,那得放下,放下就证阿罗汉果。真放下,彻底放下,心里头找不到,干干净净,找不到染污,再向上提升,三贤十法界也不是真的,还是在阿赖耶的范围,心现识变,要放下。放下,出六道轮回,没有出十法界,再向上提升,不起心不动念,修这个。不起心不动念就见性,人人都能见性。相信佛的话,佛没有说错,没有说妄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要眼见色,不起心动念;耳闻声,不起心动念;鼻嗅香,舌尝味,都不起心动念。看佛,不起心动念;读经,不起心动念,六根对六境不起心动念就是阿罗汉。用少分真心,妄心没有全断,用少分真心,永远脱离六道轮回,阿罗汉果。再向上提升,用什么功?不分别。阿罗汉还分别,不执着,所以他的心虽然清净,还不平等;三贤菩萨心平等,不分别就平等,平等就超越十法界。清净超越六道轮回,平等超越十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到实报庄严土去了,全都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佛,就没有业报;有起心动念,有业,有报。我们能老想着这个问题好!走这条路,这路怎么走法?一定要依靠阿弥陀佛跟我们同行,我们行这个路有一个伴侣。念佛,信愿持名,你不但很安全的走上这条道路,你还很快速,一生成就。

……

我分享了【《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五六集】, 快来看吧! | https://t.cn/A6x1fj2h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个人认为,其实人和蝼蚁没什么区别,都是忽生忽死、忽聚忽散、世事无常……所以人生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或许这就是
  • #全力以赴的行动派# 救命 真的被这四个人要笑死了 一个比一个机灵、 那些路人演员怎么做到不笑的哈哈哈哈哈、 还有为啥感觉剪了很多东西、河堤说的那个“芒果苹果
  • 我喜欢肖战 肖战好帅 肖战演技好 肖战唱歌好听 肖战作品好看 肖战余生请多指教好棒 肖战顾魏太帅啦 期待肖战时影 肖战玉骨遥[心] ​​​ 期待肖战肖春生
  • 我们都想把最好的给彼此,我们做为母女,有此情深,此生足矣!女儿会把最好的东西给我,这份爱我们彼此都懂得。
  • 我这里就是专为同学们量身打造的地方,有的同学又会问,你这里出分也太好出了吧?#托福[超话]#很多同学都来问,“托福真的这么好考嘛,我考了好久,每次都落水,好难受
  • 唯有浅薄的人才喜欢卖弄玄虚,逢人便自吹自擂,为人高调张扬的人,往往肚子里没有干货。“圣者无名,大者无形 ”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是不会得意忘形、到处炫耀的。
  • ”——《变形金刚》“感谢你帮我找回自我”——《大黄蜂》“不管生活有多糟糕,前途有多迷茫,请向我保证你都会紧握希望,让其长存,我们必须比苦难更强大。不过记住,有一
  • 备注:(单子有误补发,采购单没有出来,所以只有斤数)2022年10月7日: 应到109人 实到107人其中接受免费午餐学生:98人教师:8人厨师:2人门卫
  • ‍这次给大家带来两位同学的毕业漫画作品,一个是原创漫画《吾心归处》和同人漫画《不健全关系》,两位同学从一开始的构思,分镜草图,细化,线稿,上色,后期效果都花了非
  • 还是好好谢谢该怎么说吧…明天就这学期最后一天了,1月马上也要过去了,希望我可以永远都不后悔自己做的选择叭!可是上周试探了我妈一下,她总是说依着我,其实哪件事不是
  •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现代人修行佛法不成功,不能证悟?(上)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修行不成功?不能证悟?就是因为福报不够。在二种资粮中,福德资粮尤为重要。 我们一般在
  • 强烈建议各位宝妈看看以下细心妈妈的反馈: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上幼儿园,细心妈妈看看孩子的枕头和席子,孩子易出汗,才睡了三天,孩子枕头干了,汗干了就变成霉点!选择
  • ▹ 奥尔良烤翅: 来客人都会提前腌好奥尔良鸡翅,烤好一盘,等菜的时候先啃起来~▹ 蒜蓉扇贝: 大家都爱吃就蒸了两大盘一共12只,当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了[
  • 直到有天他遇见了比他更混蛋的兆平泽…… 主攻,什么锅配什么盖。再在评论里问攻受说站反了的一律视为眼瞎不识字,文盲不要来看小说,谢谢。
  • 其次,我想特别感谢我的高中球队主教练Komaki,是她用严厉又温暖的爱见证了我一路的成长和付出。王芙蕖在微博写道:“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您们一直把我当成
  • 其实我觉得做饭也没那么难叭只要不怕被热油烫还有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处理生肉就阔以了[嘻嘻]每天一碗汤,马上变漂亮不怕口味重,就怕大懒虫每天坚持吃蔬菜,便秘和你说拜拜
  • 可以说是敏感肌天菜啦,冲冲冲~周冠宇:“我对今天能做到的非常开心,特别是考虑到我只有一节比赛来第一次熟悉干地情况下的这条技术型赛道。咱们肌肤经常不稳定的敏感肌朋
  • 我经常好奇,父母的“为你好”的底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未来明明充满了未知数,但他们却总是自信地认为你听他们的没有错,他们不会害你的。婆家再好,你吵个架试试,他们
  • 对桂林人及桂林话莫名好感,拒绝湖南人和北方人6.希望你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不三心二意7.希望你爱吃鱼爱运动(不爱也没关系 ̄^ ̄)说了那么多,你要是符合条件,
  • 我相信没有人会不爱第九集8⃣️很爱的几句话“本座的人你们也敢动”“你是要救她 还是要救你的水云天”咱们就是说真的很爱直接垂直入坑好吧(这也是我为长生花落泪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