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
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
《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
《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 #道教真正的食养之法#
整体营养观
道教的营养观是一种,重外养,更重“内养”:“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的整体营养观。《长生诠经》:“去暴怒以养性,少思虑以养神,省言语以养气,絶嗜欲以养精。”去除狂暴愤怒可以修养心性,不过妄的思虑可以修养心神,简练语言可以修养心气,杜绝过度的嗜好和欲望可以修养精神。只有内外养结合,我们才能身心通泰,祛病延年。

饮食的利弊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所以我们道教在养生方面认为人的机体需要得到补益、精气需要获得充实。
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营养的来源,可以滋养我们的血气,血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气可以护卫我们的四肢;髓和精是人体中的精华,其次是人体中的肌肉。

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篇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饮食是安顿身体的根本,不知道如何适宜地饮食的人,是不足以合理的养生的。此外,孙思邈还认为食物带来的营养能够排邪、安腑脏、悦性爽志、调理气血,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病功能。

另一方面,道教对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损害,也具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痛陈:“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人们得得各种疾病,大多是由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不合理的饮食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纵情声色所带来的危害;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声色的欲望会降低,但饮食确实每天都需要的;饮食合理的话,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合理的话,日积月累就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具体而言,饮食损害功能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1.饮食导致丹田元气的散失。《云笈七签》:“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人出生之后需要开始饮食,但饮食也会致使腑脏充塞,丹田之气仅在脏腑和心胸之间短短几寸的狭窄空间往来运行,这样一来,人不可避免地因元气的不足而加速衰老。

2.饮食滋养人的同时也在滋养体内的“三尸九虫”。“三尸九虫”有人认为是指体内的各种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体内的各种,导致人走向毁灭的负面因素,包括贪欲、邪淫、不良的情绪等等。《云笈七签》称:“贪于饮食,尸(指三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对饮食有过多贪欲的人,身体内的三尸会跟随人们的各种欲望而千变万化,危害人们的健康,让人们的各种祸患日益加深,让人愚钝,甚至过早的死亡。

内养的重要性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饮食》里说:“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擅长养生的人以“养内”为主,不擅长养生的人则以滋养形体为主;“养内”的人擅长使各脏腑大道和谐,使血脉顺畅,让一身的卫气营血的流行自然和谐,依此能百病不生。只知道“养外”的人,其实难免只是纵口腹之欲,贪恋各种滋味,追求饮食带来的身体愉悦;这样虽然能使得肌肤、形体丰腴,脸色光润、悦泽,其实在身体里面,酷烈之气灼伤、侵蚀着人的脏腑,使其精神虚弱。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保全人们本来的和谐状态的,又何谈祛病延年呢。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不合理地偏重外形的滋养;“内养”则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

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养德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所以道教的饮食也是遵循着慈心于物、积善立功的教导的。《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第一条诫命是,不得故意追求美味去杀生,去割断其它动物的生命,用各种方式来烹煮成美味,来满足自己对味道的贪求。《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追求长生久视的人,必须要有志于积善立功,要能慈心爱物,宽以待人,保护生态和谐。其次,道教还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养气
《云笈七签》中说:“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意思是说,人的情性形命出自元气,元气是人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所以,修炼培养元气,就是道教养生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道教所说的“气”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它的理论直接源自于博大精深的“精气”学说:首先是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这称为“清气”;其次是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这称为“先天之精气”;其三是指通过饮食物质所产生的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精气”。在道教看来,人的活力源泉在于体内之气,因此,通过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的“养气之道”,就能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养精
《随机应化录》记载:“养精者,少淫寡听”,保养精气,需要减少不合适的欲望,降低不合适的声音的影响。《云笈七签》记载:“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肤”,涵养精气,可以使得血脉丰盈,胫骨强劲,皮肤细腻滋润。

养神
《淮南子》:“心者,神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心是精神的主宰,精神是心的,形体长时间的劳作而不休息,则会枯竭,精神长久的消耗而不停止则会竭尽,对作为生命之根的精神,不要让其过度劳碌,不过度劳碌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嗜欲,清静无过分的作为,克制欲念,只有这种以中致外的内修的养生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道教饮食思想的基本理论
饮食自然
道教思想家并不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境域中来谈“饮食”,而是把它归置在一个整体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来加以审视和认识。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少胜于多:这是道教对饮食的量的基本规定。所谓“少胜于多”,并非是禁欲式的节制饮食,而是“节量饮食”,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状况,按一定的量和程序来合理地摄取饮食。

2.熟胜于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凡食皆熟,胜于生”,这里的“熟”,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食物本身要烹制成熟;二是指作为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已经“成熟”的个体。

3、素胜于荤:总体来说,道教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食物。道教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性:一是尽量降低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低饮食用量;二是在饮食过程中,尽量不伤及其他生命。
根据自然饮食的观念,道教饮食还提倡“三因制宜”,即因事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五行思想
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我们道教饮食理论的渊源之一。《保生要录》论述五行、五味、五脏六腑调和论:“天有五行,人有五藏,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肺法金,肾法水,酸纳肝,苦纳心,甘纳脾,辛纳肺,咸纳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故四时无多食所王并所制之味,皆能伤所王之藏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气也。”在挑选食物的时候应该多挑选与当时的季节的“五行”相生的属性的的食物,这样可以达到按时节养生的效果。为使阴阳平衡,则饮食上就需要“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藏气不均。”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能吃太多,不能太过偏食,否则会产生疾病;所讨厌的食物也不能全然的不吃,否则身体所藏的五行之气会配属不均匀。因此,在挑选食物的时候,除了要按照时节挑选之外,还需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五脏学说
精气学说、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五脏六腑补养论,皆可从阴阳五行学说追溯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的五脏六腑食疗理论主要包括:饮食偏倚害五脏与五脏所欲五味理论;五味各归所喜理论;生、克、制、化关系与对应的补、泄、散、收、软、缓等食疗法;五脏应四时、五方、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理论。我们在选择食物的配属的时候可以多参照这样的配属体系。
此外,孙思邀还系统地归纳了“五味动病法”、“五味所配法”等有关饮食法则。各位在日常的食材挑选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加参照。

四气、五味与季节摄养论
四气(或四性)是指食物或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则是指辛、甘、酸、咸、苦。四气、五味搭配不同的季节,可以形成一个复杂的饮食养生系统,这样的摄养系统可以非常精致地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食材的挑选,具体烹饪方法的择取,等等。



#小子说老子##道德经#
《小子说老子》第五章•尧舜禅让的真正原因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

从前舜帝作小人之时,亲自在历丘那个地方耕种、劳作。

(“小人”,一般人乃至于许多专家学者都当作是“无耻小人”之小人解,或是当作“品德低下者”解,这是莫大的错误。对我而言,古人说的“小人”,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普通人、一般人”。

“小人”是相对“大人”而说,“君子”与“小人”相对,“大人”、“君子”、“小人”可以说思想格局与思想境界的深度与广度全责,也是为了方便探讨而立。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君子”、“小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没有办法完全分开的统一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人”、“君子”、“小人”之分。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大人”呢?中国古代文化的“大人”可不同我们今天的“大人”表示什么“成年人”或“官员张大人、李大人”,中国文化中的“大人”是一种圣人境界,可以说“大人即圣人”。

好比《易经》中就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圣人才有的境界。

又好比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可以说,与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与《中庸》中所说的“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与《大学》中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一贯、一体的内涵。

故后世许多人很难读懂孔子与《论语》的道理,也在于此。再来看看,这里对舜帝所描述的“小人”二字,完全就没有“无耻小人”或传统意义上的“品德低下者”的意思。因我们都知道,历史记载,舜从小都一直很有品德,不可能他“从前”是个“品德低下”的“小人”。像《二十四孝》中第一则便是舜帝的《孝感动天》的故事。)

“恐求中,自稽厥志。”

舜帝他当时恐求中,自稽厥志,

(据所查资料,“恐”,廖名春先生认为当读为“工”,意思为擅长、善于;李锐先生疑读为“恭”。可见古文不甚明确。但大意可翻译成“认真地、恭敬地、一心地希望寻求中道”。“自稽厥志”,自己认真查考(反省)自己、尽量降低固有的志向标准来适应大众。

如《史记》有载:“舜在假典,顾省厥遗。”这里的“厥”有短,缺之意,有降低标准之意。而“顾省”与前者的“自稽”都有自我稽查、自我反省之意。这都是我的个人理解,不作硬性标准决断。不强求别人也接受我的个人观点。)

“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不违背于普通百姓以及百姓的诸多欲望心。

(“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此话很不易令人理解。金代的进士王特起有词句说“但愿此心如旧,天也不违人愿”,圣人行天道不违人愿,不强求别人必须做什么。若那样就成了逼迫,不是行天道。

不违人愿,是好愿望不违背,坏愿望也不违背。这话说出来大家也许不理解,会反问“好愿望不违背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坏愿望也不违背呢?这就不能接受了。”这就如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自性自度”,“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大致相似。

又如可从宋代的汾阳无德禅师在《楚圆集》中所说“佛不违众生愿”、“佛不脱众生愿”之开示中可感受得到这里的一部分道理。同样,圣人寻求中道,也一样不违众生愿,不违百姓愿。都是尽量地去开化、引导世人。

从这里而说,《保训》的中道道理实在非常高明,实在让人敬佩不已。古圣先贤虽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但思想境界都趋于一致。真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不假。)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因此施设于上下远近之诸人,就变更所处的位置(“易位”,近似于现代话“换位思考”),来接近心思考察思辨,测度(推测研究)于普天之下阴阳二道的种种事物,都是顺应而不逆道而为。

(这里用的是“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有的说法是“乃易位设仪,测阴阳之物”。若是那样,“易位设仪”可能就《易经》设立“阴阳二仪”有关,这样也可以与后面的“测阴阳之物”贯通起来。具体文字难辨,我这里不作死句判断,而硬下结论,还有待研究。)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

等到舜即得到中道之后(“舜既得中”言意即是,舜已经明白懂得“中道”,即得道),说“不易”之道实际上只是“变名”而已。

(“言不易实变名”,变名,可理解为:只是表面“变化一下名称而已,内涵并不改变。主要原因是利于大众接受,而行出的一个方便法。”也可理解为:以变化之名行不变之事。二者皆可,二者皆具。此道理如同禅宗临济义玄禅师的“四料简”之法:“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真正的“道”即是一切道与一切法,当然包括了以上的所有道理,何况只是“变名”而已呢。同样,这个道理,也符合、阐明、运用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舜从此身体力行,合理、公正、诚心地信奉它,小心翼翼地为人做事,永不懈怠,以用它来作为“三降”之厚德,承载万事万物。

(“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身兹备惟允”,此句合于《尚书》所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执厥中”之理。也可窥见孔子的见地相当精确、独到。

“三降之德”之“三降”不知何意。《礼记·孔子闲居》有说:“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这里可以作为对“三降”理解的一个参考。另外,此“三降”会不会类似于佛家的“降服其心”,又如降服贪、嗔、痴三毒呢?一笑!但无论如何,这“三降”不是什么坏事,应指向道之途,是崇高且难得的德行。)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由此,尧帝嘉赏、称赞于舜,任用授命于他来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传位于他,并传承于后代人。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绪”,绪业,如继未竟之绪,是指继承前人未完成的事业。同样地如“情绪”、“思绪”也有“连绵不断的情思”之意。故,此“绪”字当指代传承未竟事业,同时“绪”也有“传位”之意。由此,也可以说,正因为舜“得中”,即得了“中道”,尧才传位于舜。

我们一般史学上说尧舜禹的“禅让制”,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人。这一点,如果能引起历史学家与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恐怕都要重新改写我们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当然,只怕专家、学者们可能不愿接受,也不敢接受。一笑!正如老子所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呜呼!发,祗之哉!”

啊!我儿姬发啊!你要恭敬传承这个“中道”啊!

(“呜呼!发,祗之哉!”“祗”,有恭敬、祗承、祗奉、传承信奉之意。。《说文》:“祗,敬也。”《周礼·春官·大司乐》有句“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也是敬之意。此“祗” 意合于前文“钦哉”,同合意于后文“敬哉”。这里也可见周文王对此“中道”传承于后世的重视。其重要性实在是不言而喻,何况“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涛涛解析[超话]# 剧本杀《别动我手机》复盘剧透+故事结局#涛涛解析[超话]#故事背景离院是琴岛新兴的商业区,新建的高楼大厦耸入天际,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对
  • 总结:新宝骏RS-3是新宝骏基于全新R平台打造的小型SUV,是一款新生代智慧SUV,新宝骏RS-3最大程度的实现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外观有颜值,内在有智慧,动力输
  • 频频泪目最心疼小叶的其实一直就是 她的所有热情都在游泳里面 让人不能不担心她彻底告别泳池以后的发展我们当然希望她能简单快乐 当时在现场看到她得了第四也依然笑得很
  • 可能是原本唾手可得的成功中乱搅局,让你功亏一篑,又或者是已经几乎都定案好的计画,却遭到小人捣乱,让你的案子一再延宕,甚至濒临破局。关于感情,烂桃花多多的时刻,这
  • 如果想尝鲜&了解艾蒿馍馍具体做法,点个小❤️❤️,坐等周末的制作视频吧[挤眼]艾蒿馍馍是我老家成都周边的一种黄金色的油炸小吃,取极为鲜嫩的艾叶新叶,再备
  • 据悉,OPPO Enco X2 是 OPPO 联合北欧 HiFi 品牌丹拿打造的「真无线耳机」旨在突破音质、降噪与舒适极限。在本次盲测挑战中,OPPO 借由专业
  • (新华社发 刘满仓 摄)MMT医用‮敷冷‬贴❤ 1.喜马拉雅冰川水,‮善改‬肌肤天然皮‮膜脂‬,用‮温最‬和的方式保‮肌护‬肤 2.神‮酰经‬胺,可以加厚肌‮角
  • #双聋小剧场[超话]# 出处:《昭奚旧草》 1、我有没有告诉过你,你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男子?就算有人比你好看,可那也与我没什么相干。我说我讨厌你的时候,其实在想,
  •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 ️️那我今天一定是手拍烂了,脚跺穿了️一年前的今天你们给我的感动依稀记得,今年你们直接过来我这里,来一场
  • 客厅挂什么字最好客厅是我们家里最重要的地方,都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合家和睦快乐,家有客人来,也是最先看到的是客厅,所以客厅挂什么字很重要,意思不同的书法
  • 公元前2000年一般认为,蒸馏的技术始创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如今的中东地区,伊拉克和叙利亚一带), 最早被用作产生香水和香精,但这时的技术水平还相当粗糙,估计
  • 在雪域江南打开隐秘之门:住进松赞梅里,感受360°自然的雪山环抱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巍峨雪山,她神秘圣洁,代表着自然的无限力量,登山勇士们渴望征服、普通
  • 解封了,生活可以慢慢回归正规了被疫情偷走的这些年今年算是直面疫情并与之搏了一段时间今天心情一直都很烦躁 一点就能爆炸名单总是变来变去工作内容也一直在乱七八糟 真
  • 美国国家国家安全副顾问辛格(Daleep Singh)指出,俄罗斯已明确表示,他们将投入政府资源人为地支撑正在交易的公司股票,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也非可持续的
  • 今天开发商Polyphony Digital及制作人山内一典发布更新公告,表示将补偿送出100万Cr.的免费货币包,并将在4月推出大型更新、改善玩家体验!今天开
  • 那是在参加节目的时候,宗庆后说做水不赚钱,台下的曹德旺接过话来:这个我清楚,其实做水很赚钱的,成本也就是塑料瓶包装箱这些便宜的东西,所以利润非常大。 在我们国
  • 说到这块,直哉那群人肯定已经翻白眼,说什么不要凡尔赛了,你有privilege就要懂得闭嘴,因为沉默是美德[鲜花]但我的朋友没有这样,我们鼓励了伏黑敢于对抗烂橘
  • 【狮子座】最佳恋爱时期:19~23岁心高气傲的狮子座,如果是在经历风雨,成为真正的狮子王,大概这个时候恋爱起来会吃力吧,因为自己谁都看不上,而如果此时的自己是一
  •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因近期疫情反复,为了保障广大观众及演职人员的健康安全,按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现遗憾地通知各位,原定于2022年3月25/26日歌剧厅演
  • 让人吐露真实想法是一件困难的事,可以采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法,随便自然地突然提出一个模糊的问题,让对方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暴露本来面目。“日有所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