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年轻人返乡创业记:打工那么苦 不如回家卖“苞谷”】1月的广东汕尾,最高气温依然超过20度。但凌晨两点,凉意渐浓。在一片黑暗的苞谷地里,几缕亮光与重重树影一起随风摇曳,伴随着“嗖嗖”的响声。别怕,那是戴着头灯的农户正在抢收即将通过拼多多发往全国各地的“年货”——甜玉米。
  这片玉米地的承包者,27岁的黄轩,来自“中国甜玉米之乡”广西横州。作为“农二代”,他毕业就到深圳打工,做了几年流水线工人,觉得离“当老板”的梦想越来越远,于是回老家,种甜玉米。与父辈不同,他不仅把甜玉米卖到线上,还把它“发扬”到了广东。
  与之类似,11年前,当横州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逆行者”秦宗暖辞去广东的工作,返乡务农,种起了甜玉米。其间,他牵头成立鑫源果蔬,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包括基地、深加工、青贮饲料加工等在内的全链条产业。不仅生产玉米,他还通过拼多多等平台销售,订单量达到近10万单/月。
  临近年关,香甜脆嫩的玉米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热销年货之一。但在横州,甜玉米通常一年三造。为承接春节等销售旺季,横州人近年纷纷到毗邻的广东汕尾、惠州、徐闻等地承包土地,种植“第四造”甜玉米。
  甜玉米的故事是横州青年返乡创业的缩影之一。依托甜玉米等支柱产业及电商,越来越多横州年轻人选择结束与亲人分离的生活,踏上回家之路。他们的回归,既带回了在外历练的经验与技术,也唤醒了小城发展的活力与激情。

  再见,打工人。你好,新农人。
  两年前,何婷还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Amy时,她每天妆容精致、蹬着细高跟“哒哒哒”地走。这个80后湘妹子的“前半生”是一部小镇青年的奋斗史:考学、北漂、买房、结婚、生子,成为一名家住朝阳区的“朝阳群众”。
  两年后,“Amy”变成了穿梭于玉米地的农妇们时常谈起的“小何”,与秦宗暖一起把甜玉米卖到线上。
  没有很多人离开北上广时的纠结,何婷利索地卖掉北京的房子,欢天喜地回到丈夫家乡、全国的“果篮”广西南宁。她的心情可以用一副药材来形容——当归,应当归来。在这里,老人回归舒适的生活环境,孩子们承欢膝下,一家人整整齐齐;更重要的是,何婷找到了她创业的灵感——广西那些闪闪发光的农产品。
  去年,当决定做一番农产品上行的事业时,何婷的团队一拍脑门,做了款小程序,搜罗各种广西土货在线售卖,被横州人称作“玉米大王”的秦宗暖是她试图发展的第一个客户。
  最终,何婷没说服秦宗南,反而被他“策反”。近几年,鑫源果蔬一直是华盛绿能等拼多多头部商家的甜玉米供应商,深入了解“拼购+产地直发”模式后,秦宗暖萌生直接触网之心。“直接下场卖玉米不香吗?”就这样,拼多多让两位新农人重新达成共识。
  “以前,好男儿志在四方;如今,好男儿志在家乡。”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彭楷如此比喻。
  “打工与回家种玉米,各有各的苦,但种玉米赚得多一些。”黄轩称,目前日供玉米超过1万斤,线上线下各占一半,“近两年都得了钱”。
  在彭楷看来,人才回流的迹象正越发明显。“以前,年轻人挤破头要到广东打工,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工资四千五。而今,家乡的农产品越来越‘得钱’后,大家纷纷返乡,有的做电商、有的搞种植,各展所长。”
  去年5月横州发布的《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21-2023年)》显示,该县累计投入创业创新支持资金约5.15亿元,吸纳带动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6万人,累计孵化企业114家。

  丰产从“计划生育”开始
  作为农业大县,横州拥有两张名片,茉莉花与甜玉米。在黄轩的记忆中,读书时,家家户户种玉米。丰收时节,到处都是采收者,空气中都是玉米的清香。
  横州种植玉米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彼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率先培育出全新的玉米品种——“超甜20号”。在选择试种地时,一位老教授背着70斤玉米种子来到了横州市校椅镇。“甜玉米最宜生长的温度是24度,而横州当时的历年平均气温是21.6度。”彭楷说。
  “超甜20号”后来成了我国大陆甜玉米的当家品种。参与试种的校椅农民也成为横州甜玉米产业的拓荒者。
  “初来乍到”的甜玉米1984年仅有50亩,去年达到25.06万亩,在西南地区位居首位,年产鲜苞26.88万吨,鲜苞产值7.08亿元。
  这一飞跃,源于当地对甜玉米实行了“计划生育”——玉米秆只留下最优秀的苞。与北方玉米一年一熟的种植周期不同,横州甜玉米一年三造,每造生长周期最长78天,故“集中资源,一秆精养一苞”。
  为更好地“优生优育”,当地农技人员还提倡变“直接播种”为“育苗移栽”。彭楷解释,“以前,农户只管扔种子,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无法统一采摘。改良后的做法是,首先统一育苗,再挑选壮苗进行移栽,采收时一步到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目前,横州甜玉米已形成“营养杯育苗+免耕+定向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的种植技术体系,平均每造亩产也从600斤大幅攀升至2300斤。
  比起“好不好种”,劳动者更关心“得不得钱”。2007年后,甜玉米的赚钱效应凸显,价格从每斤几毛钱上涨至2元多,2017年甚至卖出2.8元/斤的高价。市场对脆甜爆浆的甜玉米的偏爱,反映了当地政府对错峰竞争的精准把控。广西甜玉米的竞争产区包括海南、云南等省,集中在3月上市,横州的第一造玉米五月中下旬才开卖。
  与此同时,电商也成为当地甜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玉米不耐储存,从保温袋、泡沫箱到冰袋、发泡膜,能想的办法都试过了,最后发现还是保鲜膜效果好。”秦宗暖说,近两年,伴随物流设施及保鲜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年轻种植大户开始为线上平台供货。
  更大的市场需要更多玉米,但横州土地有限。于是,掌握种植技艺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流转土地,供应元旦及春节的全国市场。广东的汕尾、徐闻等地也因而出现了横州新农人与甜玉米的身影。

  家门口的奋斗,才是生活
  当一座小城同时拥有支柱产业与新鲜血液,它开始变得既时髦又活力十足。“你知道小红书上的‘乡村超模’陆仙人吗?他就是我们横州人。”“你知道某某明星吗?她就给我们的‘网红玉米’带过货。”
  当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当地的新农人不再满足于只做隐藏在供应链里的“玉米大王”。去年以来,在拼多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加速上行的过程中,他们顺势而上,通过产地直发,让家乡的鲜玉米直连千家万户。
  除了鲜食玉米,当地新农人们还“挖空心思”,将玉米“吃干榨尽”,甚至发展出了生态农业——先卖玉米笋,再卖玉米苞,玉米花做凉拌菜,玉米秆喂牛,牛粪种蘑菇,菌糠还田种植甜玉米。
  “我们工厂主要负责收购社员及其他种植户的玉米秆,经过加工后,销售到贵州、海南、云南等地的奶牛场、养羊场。”鑫源果蔬合作社社员老谢说,这门不起眼的小生意一年可以做到近百万的利润,让他彻底断了去广东打工的念头。
  围绕玉米产业,横州目前正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分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做电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搞种植、加工等;六七十岁的老人则发挥余热,是分拣、打包的能手。他们日薪最低150元,最高300元,旺季甚至可以月薪过万。
  在黄轩看来,种玉米虽然苦,奔波于两广及云南等地的他“两天就要跑掉一箱600元的油”,但这7年,“玉米让我买房买车”,过上了农村人向往的生活。
  横州市电商办副主任黄振武告诉记者,目前,横州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可为全市企业提供冷链仓储、农产品集中分拣配送等公共服务,解决了小宗农产品运输问题。目前物流服务已辐射233个村点,快递服务费用处于全区县域较低水平。“我们的快递可以每天上门服务,哪怕店铺拼单量只有几件,快递小哥也会准时取件。”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1-8月,横州市网商数量5257家,带动就业创业1.68万人,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5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96亿元,同比增长34.54%。
  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也正带动当地甜玉米产业提质升级。此前,当普通应季甜糯玉米线下批发价每公斤4元时,横州生产的“白甜289”和“中国红”两款精品水果玉米在线上就卖出了单个8-10元的售价。
  “强农必须走品牌之路。”彭楷认为,横州的甜玉米要抓住拼多多年货节等机遇,推动产业从“成吨卖、称斤卖”的粗放模式向“论个卖、精深加工后再卖”的精品模式转变。

  图1:甜玉米“喘气快”,农户要赶在日出前赶紧采摘,避开高温,锁住鲜甜。刘威|
  图2:玉米本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甜玉米实验成功,其身份又多了蔬菜和水果两个标签。松仁玉米、玉米烙、玉米排骨汤等都是时常出现在年夜饭上的传统菜肴。刘威|摄
  图3:甜玉米产业从校椅镇扩展到两广地区,成为养育一方百姓的富民产业,仅横州石塘镇就有3万人从事甜玉米相关工作。刘威|摄
  图4:过去,农民要处理废弃秸秆,秸秆收割粉碎机创造了新商机。老谢的玉米秆饲料厂目前年产饲料3万吨。钟天一|摄
  图5:这一望无垠的苞谷地让横州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希望与未来。秦宗暖|摄

跃上潮头满目新 ——2021年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在铿锵的步履中,2021年落下帷幕。于“十四五”而言,这一年既是开局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新起点。 五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这一年,面对外部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面临疫情、能耗“双控”的大考,地区经济在爬坡过坎之路上砥砺前行,稳中求进成为全年坚定不移的奋进姿态,在稳扎稳打中,地区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项目建设开足马力 2021年11月30日,中国石化在北京、乌鲁木齐、库车三地举行云启动仪式,宣布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启动建设,这标志着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落户库车。 资料图 这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开局之年,地区经济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开创性成果,项目开工更加密集、消费拉动更加强劲、创新创业更加活跃、动能转换更加顺畅。 资料图2021年,地区坚持“项目为王”,塔吊林立、焊花闪烁、机器轰鸣的场景处处可见,一批批新项目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铺展开来,粮棉果畜设施农业五大基地建设热火朝天,库拜玉高速公路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全速推进,通达四方的立体交通网络助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浙苏石化化纤纺织全产业链项目、新疆峻新化工3万吨/年新型高性能炭黑生产装置项目、西铁城新型材料40万吨/年冷轧镀锌方管项目……一个个好项目如潮水涌来,助推阿克苏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地区以“点线片面”推进经济工作机制为抓手,以“6+2”产业为基础,扩充到13大产业齐头并进,打造出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地区12大园区集聚效应凸显,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工业发展强基增效、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年来,地区1395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部顺利开工,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同比两位数增长态势。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这是阿克苏,这里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更是一颗镶嵌在托木尔峰脚下的璀璨明珠。”在西安、郑州、杭州、石家庄等全国15个城市,这样的推介词一遍又一遍响起。一年15场招商引资推介会,2900多家企业代表应邀参加,抖音、今日头条、阿克苏“Hi苹果红了”、新蓝网中国蓝TV、浙中在线等新媒体全程直播,吸引1212万余人观看。在一家家媒体的合力推动下,“中国聚宝盆,魅力阿克苏,投资大热土”的声音传出新疆,传到千家万户。一年来,地区始终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推动,各县(市)、地直57个单位全力出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员招商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各类推介会接续不断,广州、郑州、上海、石家庄四大驻地招商中心工作有序开展、26名招商顾问招商效果显著,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寒冬时节,在阿瓦提县新疆思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织布机奏着欢歌,员工在岗位上紧张忙碌着。该企业两年内建成35万锭纺纱、1050台喷气织机项目。 资料图 一年来,类似新疆思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大产业、好项目还有很多。阿克苏光电产业园、铠特大马力拖拉机、闽乐食品产业园、拜城大理石综合产业园等招商引资项目均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建设。一年来,地区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64个,到位资金758.84亿元,同比增长15%。持续完善落实签约项目评审机制,重点对要素保障、企业实力、投资目的、项目适合性和前景性进行评判,喊出金牌“店小二”口号,加大项目服务力度,加速项目转化落地。工业经济蓄势腾飞 走进阿克苏轻工五金城展销中心,一楼大厅两侧摆放着汤锅、炒锅、行李箱、吸尘器等,吸引不少顾客购买。 资料图阿克苏轻工五金城位于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规划用地350亩,目前已经签约商户30多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呈现,项目正常运行后将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综合承载力,为产城融合打下基础。园中建园,共同发展。在工业经济中,园区经济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以来,地区园区入园企业15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986家。预计实现总产值925亿元(含一产、二产、三产),其中工业总产值7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8亿元。2021年以来,地区坚持“项目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集聚化”发展思路,按照“十四五”末打造“千百亿级”园区目标,全力推动12个园区做大做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园区产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走出园区,纵观地区工业经济,围绕六大产业,地区重点产业发展链条不断延伸,能源化工产业优势不断巩固、纺织服装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建材冶金产业提质增效、地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一年来,地区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并优先扶持,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发挥。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等领域,地区引进扶持一批高创新性、高关联性、高科技领域的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张开“双臂” 2021年5月28日,满载着46组集装箱共计2156吨浓缩果汁的火车从阿克苏货运中心缓缓驶出,阿克苏始发至俄罗斯的首趟中欧班列正式开行,自此开辟了阿克苏直达欧洲的运输新线路。 资料图2021年8月8日,火车慢慢驶出站台,伴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地区顺利开行首趟“阿克苏——金华”援疆班列,这标志着地区优质产品直接进入长三角强力消费区。中欧专列、援疆专列,地区对外开放张开“双臂”,进一步打开国内、国际市场。2021年以来,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以上,本地产品出口额实现稳步增长。 8月13日,全国首趟援疆货运班列(阿克苏——金华)顺利抵达铁路金华南货场。通讯员 蒋磊 摄2021年,地区持续完善《阿克苏地区扶持外经贸企业发展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及时为企业拨付南疆集拼集运货运班列运输补贴、扶持外经贸企业发展奖励资金、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共计130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在物流运输、仓储建设、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压力,有力促进了地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贸往来。当下,地区正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地区扶持外贸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外贸企业培育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我们大力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和其他生产型企业申请外贸进出口经营资质,不断扩大地区外经贸企业队伍,争取每年开行3—4列直达俄罗斯的中欧班列,助力地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地区商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侯明平说。

【张同学是谁?围观一个返乡青年用短视频建构的家乡】#辽宁##张同学# 据新华每日电讯 12月8日,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张同学在家中准备拍摄短视频。记者杨青摄

伴着魔性的音乐,张同学从东北大炕上一跃而起,拉开粉色印花窗帘,穿起掖在枕头下的袜子,下床喂狗、养鸡、“嘎肉”、做饭……开始了看似粗糙,实则飘逸洒脱的一天。

凭借着高频快剪的视频风格,张同学在抖音平台两个月内就已迅速吸粉1600多万。与他相关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榜,一系列的争议、模仿、围观也纷至沓来。“张同学是谁?”“他的家乡如何?”“他想表达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来到了辽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

[话筒]家乡与老屋

一进村,就可以看到金黄的田地里,扎着大大小小的秸秆堆,远处渺渺的炊烟在村与山之间弥散。顺着光洁的水泥地往深处走,蜿蜒的小径上高高矮矮地点缀着一个个白墙灰瓦的现代化民居。

张同学经常拍摄的那间老屋,红瓦砖房,夹在一众白色瓷砖贴面的民居之间,显得有些破旧。房间里,棕红色的木柜、陈旧的DVD机,贴满贴画的玻璃书柜……这些富有年代感的陈列与摆设保持着20世纪90年代的模样。

“这是我爷爷的房子,是我用来拍摄的地方。我自家的房子实际上在前院。”张同学解释说。

他穿一件旧青布棉袄,红扑扑的圆脸盘上,印着几道或深或浅的皱纹,泛红的眼睛下浮着眼袋,略显疲惫,鼻头间还沾着一抹刚擦过脸的卫生纸屑,着实有些“粗糙”。

前一天,他刚刚接受过三家媒体采访,每天都有近百名粉丝来到这里与他合影。其中,不少人还来自外省。为了防疫,他的朋友们在老屋旁边架起了桌子,来访的人必须签字、测温、佩戴口罩。

曾经落寞的老屋一下子变成了村子的“网红景点”,门口多了好几辆外地牌照的汽车。

[话筒]乡愁与短视频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开始有些抗拒,双手插兜,坐在炕沿上侧对着我们。直到抽完一根烟,他才渐渐放松下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张同学原名张凯,与网络上的种种猜测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松树村人。如今36岁的他,经历过许多波折。初三年级辍学后,他做过大车司机,与朋友合伙开过汽修厂,但都“没成大事”。汽修厂还因管理不善、意外失火,赔了30多万元。

“当时我就住在汽修厂的一间5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张木板床,一台电视机和一个DVD机。”张同学说,那个时候他总是失眠,常常把光盘反复塞进DVD机里,挤在木板床上观看,凌晨4点多才能睡着。

2014年,修理厂彻底倒闭后,他拎着行李回到了松树村。“刚走到村口,我心里一下子敞亮了起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依旧是熟悉的样子。沉淀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始了在村子里的创业,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他在空地上养的5000只鸡,还没到一年,就赶上了鸡瘟。“当时真想干出点什么,但就是干不好。”张同学说,2015年开春,他跟着朋友到山东开店打工,每月能赚到一万元左右。2020年7月,因为家里面生了二胎需要照顾,他又重新回到松树村,开始筹划拍摄短视频。

“我最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他的很多镜头都很刁钻,我每次都把自己想象成摄影师,会从哪个角度拍成这个效果。”张同学说,他最开始是叫来几个赋闲在家的发小一起拍。

这群30多岁的男人女人们,有时候是在村里的空地,“鼓手”用木棍敲着水桶当鼓手,“吉他手”把纸箱子剪成吉他模样,随意拨弄。张同学担任主唱,在雨中狂热地献曲。有时候他们会跑进山里,扮成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来一场无厘头的表演。每次拍完,几个人总会热乎乎地在屋子里“嘎肉”,舒舒服服地喝一顿酒。

破旧的老房子、和兄弟们“嘎肉”吃饭、每晚看DVD……张同学把过去的自己都投影在自己的视频里。在他看来,这是他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对家乡深深的乡愁。此外,端着盆去河里洗衣服、扒火炕、上山砍柴、挖地窖等这些城市人看似遥远的场景,在这座村子里依然是大部分老人的生活常态。

对张同学来说,视频里的农村生活“是否真实”的探讨,并没有意义。他更多像一个非专业的“农村导演”,因为剧情需要,他糅合了回忆与现实,通过短视频建构一个自己所理解和怀念的家乡。

[话筒]走红与未来

现实中,张同学童年记忆里热闹的乡村,正在慢慢老去。在松树村,虽然大部分人家都盖起了干净整洁的民居,洗衣机、电脑、地热等一应俱全。但与中国部分农村一样,松树村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由于村里山地多,耕地面积人均不到一亩,很多年轻人选择到附近的乡镇打工,村子里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

直到张同学爆火后,一辆辆涌进村子的外地牌照车,一个个赶来打卡合影的粉丝,才让这座小山村“年轻”起来。张同学的发小二涛,一天下来就加了上百个人的微信,经纪人、合作商、粉丝什么人都有。

来自网络的追捧终究是一时的喧哗,这座小山村始终要回归宁静。住在张同学老屋不远处的李大娘说,对于张同学的爆火,大家都对这个曾经憨厚淳朴的乡亲给予了厚望。“张凯他很老实,我倒不怕他变坏,就希望他以后能把我们附近村子的农产品都卖出去。”

对于张同学来说,当聚光灯突然一下聚焦到一个农村汉子身上时,他也陷入了迷茫。“我不确定具体以后会干什么,但是卖一些家乡的农产品,让家乡变得更富裕、更热闹,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下午四点半,记者和张同学告别离开了松树村。随着暮色渐深,老屋前的粉丝少了许多。车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让人看不真切。只有山脚下的民居里,亮起星星点点的光,才能让人略微有些心安。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趣的是,为了对抗有闲阶级的这一转向,存在主义哲学家开始反对人的异化,呼吁人应当退回到他的内心,去发掘那个不被消费所侵染的“自我”。正因为深度无聊对应着“此在的
  • 你依然在我的心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对你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了,我无法控制自己对你的难以忘怀,可是关于你的一切已经再也没有了期待,虽然还是会想你,但也不是非
  • 多年后,拿出来欣赏你还是曾经的模样…仅39元包邮,代理价更低,158元加盟做总代!【美印39元照片书】照片与相册的意义:就在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
  • 後半は前回に引き続きわたしが暴れましたが(笑)めぐとみんなが笑ってくれてハッピーです☺️雨が続くと植物も落ち込むし、太陽が出ると「おーいみんな太陽だぞー」と声を
  • 然后今天我才发现我戴着眼镜也只能看见前三个了[允悲][允悲][允悲][允悲][允悲][允悲][允悲][允悲]昨晚我一同学找我帮忙找广州好一点的眼科医院,约个专家
  • 累积升级思埠2⃣️1⃣️万运营部——————————————加诚,两个宝宝的单亲妈妈,280加入先试试的态度,通过对我们的了解,对我们的培训,通过他自己的努力,
  • [微风]夜安如斯[月亮][月亮]一卷诗阕,一盏良辰,一帘美景,秋风起兮,念念心醉[心][心][心]一味相思一味痴,箜篌别后问谁斯。《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
  • #陈思建宵夜领证#我特意又去看了一遍陈思建的求婚视频从一开始进他们原来租房子的地方我就开始哭[泪]陈思建在新房捧着一大束玫瑰花走过去给宵夜带头纱我也哭[泪]一直
  • 然后针对我的皮肤问题,为我推荐了有针对性的皮肤护理服务。先用检测仪器为我做了皮肤分析,还仔细询问我平时在用哪些保养品,给到了我专业的建议。
  • 就是说他家小裤裤好好穿[哇] 【29.9】蝶安芬 云棉触感内裤*4条 他家质量还是很可以的用的是云感高弹面料+100%纯棉裆部,夏天吸湿和排汗性很好[aw
  • @TFBOYS-王源#阳光信用[超话]# [元宵] #每日一善[超话]# [元宵] #日行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许愿星] #每日一善# [许愿星]
  • 图片来源/ 台北市政府工务局今天正式开始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兰芷蕙茝,师傅给我去了笔名叫蕙茝,取自山径有花皆蕙茝,市朝何地不荆榛。与友人,漫步至无人处,最为赏心,梅
  • 再帮我告诉她,我认识她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不会走远的,永远都不放弃,我好想抱抱她啊[委屈]谢谢天蝎座的腹黑可不是白来的,他们才不是那种小白,蝎子喜欢用暗示去诱导
  • 【商品】【今晚夜猫子专属福利5】定闹钟!!
  • 11.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12愿此生与你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13.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14.你若赐我一段浮华,我便许你满世繁花15.奈何桥畔轮回转
  • 007 :上次出门3.24 :她在拉我手诶 :还是能出小区做核酸的事情 :最后一次去超市 :这个美早就好像李子 :辛苦的大白 :还好有积木存货 :人人人 :有
  • 阿弥陀佛,康巴藏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江堆寺,你们也知道江堆寺七百多年的历史,江堆是非常著名历史文化的遗产,江堆寺每年有十二个法会,七百多年的时间当中,从
  • 八字印星太多信息之象1. 日主依托性大,心无宏愿,成天懒懒散散无所事事2.没有主见,主见好变,好随大流3. 喜好听好话,喜阿谀4.内向不爱说话,嘴紧5.多学少成
  • 我洗漱换衣服准备出去的时候,同病房的大娘问我干啥去,我说去对面听相声,大娘看着我——直到现在我都清晰的记得她的眼神——匪夷所思,不可置信,还带着几分鄙薄。有时候
  • 但很多人不知道,长征六号的翻转起竖发射系统是贵州制造,而这套系统从零件到主体焊接,正是出自姜涛和他的团队。三十多年来,姜涛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到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